时间:2023-09-05 16:30: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归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由于误差而引起的错误
设计物理实验时,我们需要尽量减小实验的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改变实验操作顺序、多次测量取平均、选取合适实验器材等.
1.1.1改变实验操作顺序以减小误差引起的错误
对于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产生误差原因进行透彻的分析,找准源头来决定实验步骤顺序.
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实验“测量液体的密度”容易出错.测量液体质量时,先测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算出水的质量.但在此实验中,由于液体的残留,我们需要充分分析液体残留在哪里,为此我们需要改变实验的操作顺序先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将水倒入量筒,再测烧杯的质量,最后算出水的质量.
1.1.2多次测量取平均减小误差引起的错误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实验需至少做三次,为减小误差我们需要取平均值.但并不是每个实验的多次测量都是为了减小误差,而有其他的目的.过分的强调也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例如测定小灯泡电阻实验与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步骤中,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中我们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而在“测定小灯泡电阻”实验时,由于灯泡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很大,取平均值没有任何意义.同样,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也需要多次测量,但是目的却是为了寻找普遍的规律,需要多组数据.在研究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并不需要取平均值,很多学生却由于思维定式去求平均值.
1.2由于实验器材类似而引起的错误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教学所选择的器材有限,在许多实验中常会出现相同的器材,类似的实验模型和类似的实验观察现象.这往往使学生混淆.
例1第九章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与第十二章中“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很类似.在两次实验中,实验都用到了斜面、小车,同样最终都是通过转化为比较距离,但两次比较的距离目的并不同.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由于受到阻力的变化,物体运动路程不同,而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是通过比较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的动能大小,实际研究对象是小车而不是被撞的木块.
例2第十章中“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第十二章中“模拟打桩”实验器材同样也很类似,都用到了用钉子做腿的小桌、重物以及装有沙子的玻璃容器.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实验中,小桌腿陷入沙子的程度反映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在“模拟打桩”实验中,小桌腿陷入沙子的程度是间接的反映重物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大小.
1.3由调节滑动变阻器引起的错误
在电学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提及滑动变阻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操作步骤已经成为了学生在实验中的固定形式.但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目的却不相同,往往会造出学生的误解.
例3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更换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与前一个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容易发生混淆.
2易混淆实验的教学反思及对策
2.1教师重视易混淆实验,让学生尝试错误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有意识地对容易给学生造成混淆的实验进行重点介绍.可以就此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在“如何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中如何改变实验操作顺序以减小误差.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去尝试错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残留液体的存在以及会造成的误差,从而找寻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的语言描述无法比得上学生自己发现而得到的信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真正动手做实验,而不是在黑板上、书本上、嘴上、视频中来进行探究.经历过错误、失败,才会对知识点记忆更深刻.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大胆尝试.
2.2抓住实验的原理,拒绝思维定式
学生为什么会对实验混淆,关键是对于实验目的以及原理模糊.例如上面所提及的电路实验中有两个实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两个实验所用到的器材与电路图相似,同样也需要我们多次测量.但实验原理却不同,有的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因此,在首轮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在每次做实验时,明确实验的原理,测电阻的原理:R=U/I;而测电功率时的原理:P=UI.在做实验前先要清楚实验的原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有条理.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一些看似正确的归纳.某些知识点被过分地强调以后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例如只要我们提到多次测量,学生第一印象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科,在教师的教学中不能将物理逐渐变成一门只重视记忆的学科,而要让学生真正的探究,这样也比较符合目前所强调的探究式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
2.3归纳易混淆实验模型,联想类比提升能力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主要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基本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而得到该事物全体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则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的情况而得到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不完全归纳推理应用广泛,它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重要意义
1.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要逐步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演绎,探究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通过引入“抻面师傅做抻面”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借助白色毛线模拟抻面情景,并做好每次对折捏合后面条根数的记录,然后根据所记录的数据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推理出乘方的基本定义。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归纳推理出乘方的定义,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仍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如果解决问题要求的概括能力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而渗透数学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是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相符合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有效地向学习渗透数学归纳推理意识。
3.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猜想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实践表明,归纳推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散乱的数学知识进行自我整合,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还可引导学生掌握寻求真理、发现真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数学创造性活动中,观察、归纳、猜想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策略
1.注重新知识生成过程的分析,积累学生的归纳推理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理解归纳推理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点的生成过程,积累归纳推理经验,为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先给出三个方程:①(3-2x)(5-3x)=10②(x+1)2+(x+2)2+(x+3)2=(x+4)2+(x+5)2③(x+6)2+72=9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方程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归纳出其共同点:三个方程均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最后教师再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归纳推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2.明确归纳推理的方向,进行有目的猜想
发展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敢想是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基本前提,会想是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根据数学规律学会归纳推理,掌握归纳推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方向和适当的指示,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如在讲解不等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下列不等式填空:4>3
4×2()3×2
4× ()3×
4×(-1)()3×(-1)
4×(-2)()3×(-2)
4×(- )()3×(- )
然后提出问题:(1)若在不等式4>3两边同乘以2或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与原来方向一致?对此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请再多举几个例子,验证结论是否仍然成立?(2)若在不等式4>3两边同乘以一1,-2或-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仍与原来方向相同?由此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请再多举几个例子,验证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这样在教师的指示下,学生自然为朝着教师给定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目的猜想,从而达到预想的目标。
归纳推理是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恰到好处的归纳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去重新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在数学研究中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获取成功破解奥秘的喜悦。需知,归纳与推理可以有效督促学生群体在数学研究中去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发现,命题论证和命题驳斥过程会变得愈加精彩。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不断的向学生进行归纳意识渗透与推理意识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助力学生掌握诸多数学规律,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一、意义分析
数学知识学习离不开生活,因为数学源自生活,也会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初中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群体去贴近日常生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以及实用性等。初中生群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不能单纯的掌握相关数学公式,并非模仿教师解题方法、沿用解题思路就能够学好数学,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归纳推理,适时进行归纳推理意识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散乱数学知识内容整理,学生也会在教师帮助下构建成较为正规数学知识学习结构体系。实际中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归纳推理知识渗透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便可进行数学知识归纳推理,以至获取最终正确结论,数学难题攻克阶段,题目答案信息和题目题意信息均是后续归纳推理的有力依托,以此种形式便会掌握同等类型数学题目的详细解题思路。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归纳推理知识渗透,其意义十分重大,会与各科课程知识学习达成连锁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案例分析
应该了解到,数与代数课程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了数与式内容和方程不等式内容以及函数内容等,前者分为实数内容和有理数内容两种,所以需要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首位之上,以至达到学生思维长远发展的主要目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数学课程实践教学中要适时运用归纳推理方案,逐步引领学生去深度掌握此类推理归纳模式,随之进行较为合理的归纳总结与知识推理。
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有理数乘除法教学,此时教师以引导者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推导有理数乘法法则,要求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猜想和不断归纳整理,深度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内在详细内容,教师以生活案例做引,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而后开展小组教学,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新型数学知识点,并掌握推理归纳模式:毛毛虫沿着直线A爬行,毛毛虫所处位置为直线A中的O点之上,假设此条毛毛虫以2cm/min速度往左进行爬行,那么3min之前毛毛虫停留在何处?又假设毛毛虫一直以上述速度向右前行,3min后其会停留在何处?若毛毛虫还是以此类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min后其会处在何处?还是以此速度,若向右爬行的话,3min后最终毛毛虫会处在何处?
为了方便进行时间区分,后为正,前为负,所以(―2)×(―3)=+6,(+2)×(―3)=―6,,(―2)×(+3)=―6,(+2)×(+3)=―6,此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别表达获得最终方法,之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群体进行上述公式观察,结合自己对乘法内容的理解,最终会获取结论。学生们合作交流之后,其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进行相关法则归类,从符号角度加以分析,可得出(―)×(―)=()同号得,(+)×(―)=()异号得,(―)×(+)=()异号得。(+)×(+)=()同号得的规律,此时无论任何数字与0相乘,其结果都会是0。运用文字形式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结论: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同号得正,要把绝对值相乘。与此同时,任何数与0相乘,其积数为0,以此种事项将算式简化讲解,会自然而然的得出算式结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详细归纳整理,帮助其仔细认知数学规律。
三、教学设计
首要一点就是教师给出详细数学法则,之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运用充裕时间去进行课堂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法则,随之达到熟练应用的主要目的。还有就是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中,将归纳推理意识渗透作为侧重点,教学重点不应全部放在基础知识讲解上,而应将学生本体探索能力培养放在侧重点之上,适当减少课堂练习时间。后者教学方案优于前者许多,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规律。
学会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对于不懂的数学问题要敢于提问,有理数知识学习完成后便是有理数运算,第一点就是要进行两个有理数加法研究,然后第二步就是要给出学生实验模型,让大家熟悉相关有理数问题,比如说在篮球赛场上,赢球和输球可以定性为正负,加时赛之前便将比分作为0.那么篮球比赛胜负情境创设便可分别列举不同类型,包含了三分球和加罚球等,以实际案例为准。归纳有理式加法法则时,相加状况依次列举,按照实际意义得出相加之和,按时此时要计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之和,不能拘泥在一种计算方法之上,师生要共同参与其中,解决有理数计算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使用学习思想进行解题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合理渗透归纳推理意识,学生们才会跟着自己所想去思考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亚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亚太教育.2016(21)
二、邮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方法
1.利用邮票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邮票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以历史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开展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百家争鸣”邮票,进而向学生提问:“你知道这张邮票的名字吗?通过这张邮票你看到了什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邮票,并从邮票中获取信心,教师再开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利用邮票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真正以邮票自身独具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进而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促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2.利用邮票感知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历史,实际上是一门具有很强思辨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探究性、分析性的过程。新课改扩展了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重新进行专题式的整合。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将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素质化的探究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有效实施专题型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其主动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一、专题型教学策略的含义
专题型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围绕某个考题类型、理论知识或者社会热点所进行的专项教学方法。其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巩固历史知识,跨教材章节,致力于学生整体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将零散的知识归类、总结、融合并贯通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整体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全面能力。
专题型教学策略,以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重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用历史性思维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评判,进而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对历史专题主线的把握,有利于其提炼专题要点、深化历史知识;同时,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拓展其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其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专题型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利用历史知识的迁移规律,有效实施专题型教学
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就是由众多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穿插交织而形成的,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历史指示的迁移性规律,设置典型的、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专题,以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隋唐时期的历史,反应的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明清时期的历史,反应的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再比如围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兴起”等专题,进行必要的拓展,将相关教学内容有效联合,形成具有迁移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宏观、思辨、开放的历史学习观,鼓励其自主思考、合作与探究,培养其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深化历史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从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呈现专题型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深入发掘教材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比如:以事件为主题的等事件、以人为主题的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以地区为专题的等等,都可以作为专题型教学的独特视角。
另外,灵活多变地实施专题型教学策略,也有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播放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等教学方式,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将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历史教师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构建整体性的历史知识体系,改变其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的缺点,培养其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以中国古代史为主题,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引导学生以各阶级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中心,对每场战争与运动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了解;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归纳事件时间、原因、标志、能源、重要发明、技术领先国家及意义、影响等。
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让其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获取一定的感受与认知,最终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引起其思考与感悟,不断提高其历史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并提高到一定的新水准。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专题型教学策略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其自主进行多途径地资料与信息的搜集,实现独立的观察、阅读、思考与想象。专题型教学策略,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相对固定、较低逻辑性等缺陷,从历史中寻找相似性,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与历史思考能力的拓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0
初中历史教师除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更应该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升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思想与情感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历史在宏观视角下为学生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和重视,初中历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初中历史教师也纷纷响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这无疑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已取得的傲人成果面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鼓作气,继续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弊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初中历史知识面广、有趣生动,却在学生中遭受冷落,学生普遍将初中历史视为记忆性的课程,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更偏向于语数外,或者思维性较强的物理、化学。不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仅仅对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简单地认为历史学习看看书,抽时间背一背、记一记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初中历史没什么可学的。更有甚者,学生在历史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历史作业却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这一系列现状表明,学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对初中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二)陈旧的教学方法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一方面与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也与教师有直接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少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陈旧,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的思考,压制学生思维的发散;还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科设置不科学,教学资源^少
初中历史一直以来被不少教师和学生视为“副科”,在学科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历史课的课时量较少,而且在一些学校,不少历史课被用来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其他课程,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历史课被占用率极高。这反映出不科学的学科设置,导致初中历史课时量紧张。而教学资源较少,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较弱,一部分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毕业,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一方面,教科书和练习册既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有限的教学资源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能为学生学习助力。初中历史在学科设置上处于弱势,教学资源也较贫乏,制约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一)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历史。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科的作业,不宜马上批评,而应该温和地提醒,在课后找学生了解情况,看学生是否是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再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要想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教师不妨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比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讲历史趣味性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来分享,以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二)实现创新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初中历史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表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应该实践创新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的创新教学离不开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再结合教学实际做一些改善,使之满足于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比如讲人教版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先观看老兵回忆抗日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得到感染。接着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作几点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看,积极发言,能够感受到学生较好地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三)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