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0: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独立意识较强
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对自己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强化,代表着这个人开始走向成熟。而独立意识的增强,让青少年开始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此来展示个人的所有能力。这本是一种良好的进步。如果此阶段的青少年,做事较为武断,主观性较强,受个人涉世不深、阅历较少的影响,做出的事情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感情丰富,情绪不稳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身心都进入快速的发育阶段,生活经历较少,心理发育也没有得到成熟,个人情绪也很不稳定,所以,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不强。此阶段的青少年十分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又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特有的封闭心理,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有时候此阶段的青少年会感到十分孤寂。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封闭主要表现在,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感情,甚至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喜欢自己独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常让青少年感到孤寂。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青少年本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他们愿意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亲人或者朋友交流,把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或者遇到疑问的事情时,会向这些信任的人请教等。无论是开放性的青少年还是封闭性的青少年,他们都想掌握更多的知识,想对社会和他人有更多的认识,所以就会自己找一些途径。在这些交流的途径当中,网络是他们最好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求知欲十分强烈,想一时解决自己全部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对新知识和一些新的观点都十分感兴趣。但他们的识别能力十分有限,真假难辨,吸取一些糟粕时,也没有想到它们的质量问题。所以,当他们从网络上看到很多的信息,都无法正确而全面地做出恰当的评价,最后造成真伪不辨。
3.性心理的矛盾
青少年阶段,人们的生理已慢慢走向成熟,但心理却没达到成熟时期。所以,这时候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心理健康问题要突出得多。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与异性进行正确的交往。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
现在社会的沟通交流工具非常发达,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如果彼此间没有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自我表现和自我的价值就得不到肯定。当他们心理遇到问题时,也不和他人进行沟通,不向他人征求意见,也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久而久之,他们就出现了心理障碍,与此同时,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没得到锻炼。对此情况,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多找些机会和孩子们聊天,多和孩子们沟通,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体系,让学生们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等。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使用网络实行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者。对此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针对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进行咨询和治疗。也可以增加心理理疗和保养等内容。其主要针对一些因学习方法不对,人际交往不良的学生。
总而言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完美和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动向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和老师才能尽其职,让青少年们在安全而有意义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病症,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及在家属陪伴下接受医师或护理人员的讲解、劝导、鼓励等。观察组患者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如下:医院网站首页特开办糖尿病知识模块,点击板块后,将出现由我院护士及护理人员讲解的1型糖尿病心理教育课程,每隔1~2周模块将有所更新,使得青少年能获得持续性的知识补充。患者可自行或在家属的陪同下学习版块内容,且学习版块下有提问专区,出现疑问时,患者可在下方提问栏内输入自己想问的问题,由医师在线进行解答,以利于患者度相关知识能够更加了解。在间隔1段时间后,模块内更新出患者相关的测评量表,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对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进行测定。并及时更新出患者的返院复查时间,以便患者能够按时返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观察比较,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表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注:* 表示组间比较P
3、讨论
I型糖尿病对青少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的影响,虽目前通过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控制血糖,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要求不仅仅在于疾病的控制,更在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加强患者对于病症的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但以往的健康教育方式需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入院接受医师或护理人员的指导,而经常性的出入医院可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并会不自觉的夸大自身疾病,引发负面情绪[2]。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对患者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证效果。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可以在网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这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精品课程放在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超时空性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学习所学知识,做到随时随地地查阅听课,及时查漏补缺,网上学习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网络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真正体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互联网是一个汇集各种知识与信息的大平台,青少年能通过网络了解一定的卫生医学和强身健体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得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与安全教育有关的视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自身辨别危险的能力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二、重点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使得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目前,网络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的势。从相关资料获悉,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青少年占到80%左右,平均年龄在23岁。网络道德低下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由于自身辨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游戏和暴力信息的错误引导,因而容易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长期沉迷于网络,易引发青少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事物更新较快,这对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青少年容易迷恋网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瘾形成,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部分的心理问题,上网兴奋,下网情绪低落。
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产生。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很难获得满足感,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因为网络社会的松散性,网络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就像脱离了法律的保护,所以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威胁,甚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误导。所以应该加快网络立法活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的网瘾现状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13—18周岁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而13—18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中学生形成固定性格的主要阶段,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此看来,我国的网瘾青少年人数众多,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2青少年的网瘾诊断标准
事实上,在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对青少年网瘾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笔者结合我国的国情,把青少年网瘾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初步阶段、成瘾阶段与严重网瘾阶段。
2.1初步阶段
为了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或者放松心情,青少年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上娱乐,包括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随着次数的增加,青少年逐渐沉迷于网络,在网上娱乐的时间会慢慢延长,偶尔出现了逃学的现象。在网络成瘾的初步阶段,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就能戒掉中学生的这种坏习惯。
2.2成瘾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网络中,学生在大脑中无意识的上网冲动,网络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网络的内容经常浮现在脑海里,学生不能专心地思考学习问题,学习成绩下降;只要一看到手机或者电脑就想上网,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想法;用于学习的时间减少,更多的时间利用在网络中。
2.3严重网瘾阶段
青少年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唯一需要做的事情,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缓解压力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学生会因为上网与教师、父母发生冲突。为了上网宁愿逃掉所有的课程,为了上网宁愿牺牲睡眠,为了上网自暴自弃,对生活与学习没有任何信心。有的重度网瘾青少年还会为了上网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在严重网瘾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处于病入膏肓的状态,除了运用口头劝说来引导他们之外,还需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阻止他们继续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3.1家庭教育方式欠合理、妥当
多数网瘾孩子的网瘾习惯都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过少、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逼迫孩子学习都会导致孩子迷上网络,以逃避残酷的现实。首先,父母的相处方式会影响孩子看待周围事物的看法。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能为孩子带来很多快乐,在无意中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相反,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则会扼杀孩子的未来,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价值观。例如,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总是互相埋怨,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充满了不满的情绪,这样的家庭氛围就会使孩子对周围的同学、朋友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同时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他们为了寻找一片宁静,就会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来获得快乐,从而逃避现实。其次,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逼迫孩子学习也会把孩子逼向网络世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心理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有限,家长如果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学习负担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积极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孩子上网的时间。
3.2缺乏学习成就感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感觉,被他人认可的感觉,是人们心灵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但是,能在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屈指可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家里无法获得被重视的感觉,直接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往往通过玩网络游戏通关来获取一种成就感,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玩网络游戏成瘾的所有中学生中,以成绩差的学生居多,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无法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通过网络游戏上的闯关来获取心理满足。
3.3与同学的关系欠佳
目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给他们的学,他们平时没有什么时间与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而且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不允许他们与周围的人随便交往,再加上有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交际,所以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有些独生子女看起来很富有,在物质上不缺什么,在学习上有什么要求也能得到满足,但是这些物质上的丰富换不来与同伴玩耍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们心中的苦恼无人分享,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慢慢地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
3.4学校的素质教育不够强
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部份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责任。一些学校的学校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等称号都是势在必得的。由于分数对于孩子的升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部分中学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但是高分的学生只占少数,多数学生都得不到教师的关心。部分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差,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与同学的指责,甚至在校内被通报批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所以这些学生就会投身虚拟网络世界中,摆脱现实的困扰,从虚拟世界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4如何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1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学会关爱班内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内成绩较差的学生,用人情去感化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引领他们正确对待网络。首先,成绩是评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参考标准,但是不能把成绩当作评定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包括学习与生活上的状况,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做一个令学生信任的朋友。其次,在倾听学生心理诉求的时候,要静静地倾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贸然打断学生的话语,听得多了,教师了解学生的信息就会越多,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例如,教师可从学生的家庭问起,用一种亲切、温柔的语气来问,然后问他最近在玩什么游戏,该游戏有什么特点,该游戏的什么地方是最吸引他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万万不可沉迷于游戏当中。
4.2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预防学生网络成瘾
在心理指导方面,可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内讲课,或者举办相应的活动来提高孩子对网络游戏的认识。校方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不能将其视作可有可无的讲座,要定期开课。邀请心理专家来讲课的时候,要求学生每人都必须带上笔记本,在课后要写心理感受,以此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校方还可以开办学生座谈,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上网的利弊之处。往往同龄间的看法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这个看法,所以可通过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间的辩论,分别从正面与反面来辩论上网这一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来揭示上网的利弊:介绍网络知名人物的成功事迹来激励青少年学生;也可介绍网络成瘾的典型案例来警告青少年学生。
4.3家校联动,家长监督是关键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学校与家长双方的共同责任,所以班主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网络成瘾或者有网络成瘾的趋势,就要联系家长,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同样地,当班主任老师发现家长教育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的方式不正确时,也要提醒家长,与家长共同教育孩子。首先,当家长发现孩子网络成瘾时,不能马上批评、责骂孩子,要通过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时间有多长了,家长还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为什么孩子网络成瘾了我居然不知道?其次,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应对网络,可与孩子“约法三章”:一是平时上网的时长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周末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二是不能轻易约见网友,见任何网友都要家长陪同;三是不得点击等等。
4.4创设和谐的同伴相处氛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治愈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减少他们与网路接触的时间,戒掉他们的上网习惯,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创设和谐的相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人情温暖,消除孤独感,培养他们在群体中的存在感,使他们爱上群体聚集。例如,班主任要组织思想觉悟高的同学与网络成瘾的学生交朋友,为促进他们的沟通交流而创造条件,如可考虑安排他们拼桌,鼓励思想觉悟高的同学积极引导学生戒掉网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踊跃参与校内活动。例如,可举办书法大赛、绘画大赛等文科的赛事活动,也可举办乒乓球赛、篮球赛等体力赛事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施展才华,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减少了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的上网时间,把上网时间转移到培养兴趣爱好上,这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4.5变网瘾青少年为网创人才
不能以一种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网瘾,相反地,要把网瘾变为网创,积极鼓励学生在网络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可推出一批青少年喜爱的网络电台主播、网络原创歌手、网络知名的代表作品,鼓励青少年进行创新。此外,还可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奥运、网络春晚等来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网络文化意识,使他们摆脱网络成瘾的恶习,促使他们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丰富的网络活动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参与兴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上了网上娱乐,部分青少年学生成为了网瘾者,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造成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素质教育不足以及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学习与生活困扰,因此,为了戒掉青少年学生的网瘾习惯,要从以上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一代青少年学生。
作者:丁文娟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9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表示认同,但是不恰当、不节制地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无疑会给他们的学习以及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并不断探讨其调节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特点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进行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具有以下情绪特点:他们怀疑固执、紧张困扰、忧郁抑郁以及缺乏自信,具有情绪稳定性居中和情绪不稳定的特性。心理障碍倾向,例如适应能力差、神经质倾向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中,焦虑和抑郁情绪十分常见。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可能在社会适应方面和情绪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非常容易受到挫折,以至于更加喜欢通过网络的方式来放松自己,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的方式来寻求理解和情感支持。
学者Campos提出,情绪是建立或破坏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被肯定的,那么所产生的情绪则是正性的,同时产生的正情绪能够继续维持这种关系。相反,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被肯定的,那么所产生的情绪则是负性的,同时负情绪无法继续维持这种关系。例如,快乐的情绪具有维持和奖励个体当前行为的作用,如果某一种行为能够让个体感受到快乐,那么这种行为就具有此时发生和继续维持这种关系的价值。对于使用网络这一行为而言,或许刚开始能够给个体带来快乐的体验,因而才具有继续维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个体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了情绪问题,或者是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才会转向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去寻找正性的情绪体验。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方案
学者Gross认为,情绪调节不仅可以发生在产生情绪之后,同时也可以发生在情绪产生以前。即通过分配注意力、修正情景或选择情景等方式来调节可能产生的情绪。在Gross的情绪同感过程理论框架下,情绪调节方案被划分为反应调节和原因调节,降低个体情绪反应最有价值且最常用的方案主要包括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这两种。在Gross的相关研究当中发现,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案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Gross通过测量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与抑郁、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表达抑制与消极的结果有着密切联系,而认知重评与积极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情绪调节是通过将影响当前个体达成某一目标的情绪障碍予以消除,从而使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但从反面来看,如果情绪调节不当,则很可能会使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或中断。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200多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沉思、自责以及缺乏积极重评等相关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抑郁或焦虑等内化障碍的独特预测源。同时,在另一项研究中使用了同样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发现,越多使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和积极重评的个体,焦虑或抑郁等消极症状会更少。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发现了身心健康、情绪调节以及情绪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个体是如何通过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来改善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这一问题却很少有研究。以情绪及其情绪调节为出发点来看待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个体,即情绪调节个体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情绪调节个体与内部之间的体验。换言之,就是情绪调节个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和身心健康的体验。可见,过多地使用某些情绪调节习惯,很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从而导致个体极易形成某些障碍。因此,在发生情绪或者情绪调节的同时,个体的社会功能、心理以及生理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且一些不良的反应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发生更多的心理障碍,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正是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目前,学届对何谓青少年网络暴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是对网络暴力进行概念界定。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网络暴力是指不特定的网民群体在虚拟网络上采用暴力言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并对他人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部分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妄为,忽略道德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严重影响,即构成青少年的网络暴力。
青少年网络暴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攻击性和暴力性。青少年网络暴力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攻击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甚至可能是国家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整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性和反主流行性。二是形式多样性。网络暴力的发生渠道和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基础。比如,金权亮的研究认为部分青少年网民为避免被指责为“网络暴民”,选择用打油诗、段子、PS等形式对热点事件或者当事人进行嘲讽和恶搞,进行偏激和情绪化的发泄。三是主体的不确定性。姜方炳认为基于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网络空间聚集着各类群体,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二、青少年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
(一)阻碍青少年自身人格健康发展。网络暴力行为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缺乏自控的情绪宣泄以及暴力展示不仅导致青少年极端和冷漠的人生态度,更可能触犯法律。
(二)挑战了社会道德和法治价值。青少年网络暴力不顾公民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肆意进行言语攻击和信息泄露,并将这种伤害蔓延到现实社会当中,不仅给当事人来带法律之外的永久伤害,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核心价值体系,严重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三)破坏了网络秩序和教学秩序。网络暴力或欺凌造成的后果包括缺勤、回避学校活动、逃学或彻底的辍学,这些不仅会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更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身心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受教育、影响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受到网络暴力影响的不仅是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施暴者、旁观者的身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学校秩序、学习环境、对父母家庭影响的连锁性反应都将给社会秩序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和现实危机。
三、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信息、双向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暴力等诸多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身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更难以抵挡网络暴力的侵蚀。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众说不一的舆沦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难免冲动,容易被舆沦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将一些过激的言行视为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层对网络暴力现象认识不够全面,既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有效教育和引导,更缺乏相应的防控和治理机构及措施学校对有关网络暴力预防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知识以及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普及。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如何使用网络上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在营造晴朗网络空间上力度不够。
(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虚拟网络空间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难度加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的震慑作用。在“网言无忌”的情况下,发生网络暴力的门槛可以说几乎为零,青少年参与各种新型开放性社交平台的概率更高,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则相对更差,因此更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攻击。
(四)网络监管的滞后性。网络领域的灰色管理地带和模糊管理空间助长了网络暴力等问题的蔓延。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但是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一味删帖会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但主动引导规范又存在其他方面问题,管理上的平衡在不断摸索中完善,但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开始出现。
四、治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路径
笔者建议从从宏观和微观、道德和法律、校内和校外、虚拟与现实等诸多角度综合施策。
(一)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我保护。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质水平和网络素养。青少年应该多接触学习哲学知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谓的言论自由,客观看待网上的各种观点,理性看待网络暴力行为,坚守内心道德标准,用法律约束自己,不随意谩骂、侮辱他人。青少年应保持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以应对网络暴力,自觉约束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营造良好虚拟网络氛围。青少年也要增强自我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个人兴趣,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有研究认为,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生活乐趣和社会资本,不断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才能免于陷人网络暴力的陷阱。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强对相关热度问题的精准声量分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管理并积极应对,应该能最大限度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尽快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破坏程度减到最小。针对青少年广泛重与的网络平台,要建立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举报信息过行单独、重点跟踪、溯源,并优先解决处理。鼓励和倡导互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开发青少年相关的上网APP,为青少年开辟一个更加多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如开发相关家庭APP,设置父母锁,限制青少年浏览不适当的页面,从“非礼勿视”的角度防范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一、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又可以称之为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强上网的时间,从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到不快乐,焦虑以及抑郁,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很少花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烦恼与情绪的问题。
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好奇心,网络灵活而且是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的体现,无不强烈吸引着青少年。还有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时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着自己一个满意的角色,以此弥补生活中所缺失的缺憾。逃避心理,当个体遭受挫折后,面对压力情境,产生一种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症或者狂暴症,为了寻求解脱沉迷于网络世界,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自己所无法面对的遭遇,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一种认同感。
网络成瘾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络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过迷恋网络友谊以及网络爱情,并用其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网络强迫行为,指的是强迫性的参与网上讨论,过度关注在线购物,交易拍卖等赌博等活动的行为。收集和下载毫无意义的软件等网络行为,信息超载,指强迫性的在网上浏览网页以及搜索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是迫切需要的资源或者数据,话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搜索信息,同时伴随着强迫性冲动倾向。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策略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脱节,容易引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矫正的方法有:
1、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来自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是依据条件发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咨询具有有利于治疗网络成瘾的独特的特点,首先,团体为成瘾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其实成瘾者在团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还有团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另外在团体中通过助人也可以增强成瘾者的自信心,帮助其注意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力量所在,在小组在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成瘾者找出造成网络成瘾者的具体原因,了解其上网行为,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成瘾者体会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乐趣与重要性并且联系社会交往的技巧。同时交给成瘾者一些有效控制上网行为的方法,帮助其逐步摆脱对网络成瘾的状态与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矫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的参与,共同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样心理辅导
包括厌学,逃学,上网成瘾,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智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的指导
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戚关系,爱情友谊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的问题,如社交恐惧,缺少社会兴趣,社交过度,人际冲突等。尤其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不必要的冲突。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包括自信,缺乏自知,自我膨胀,自我优越感太强,沉溺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偏差太大,以及各方面的自卑,自贬,甚至有的是自暴自弃。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方向。
4、从认知发展辅导
包括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
四、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使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说明了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其生存的东西,如果人类只保持生物性的求生本能的话,就根本谈不上道德,人类这个词,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有组织,纪律,有规范,因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社会的规定,抗拒诱惑就是指在面对诱惑的情况下,就是个人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以及自己自身的克制能够抵挡得住多方面的诱惑,比如我们这篇文章中所试论的青少年成瘾问题,面对此诱惑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伤害自己以及对违纪社会规范的行为,自我控制也以为着道德的问题,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景之中的所有约束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要想使当代青少年以及学生能够很好地抗拒诱惑,你仅需要适时的惩罚,而且需要适度的惩罚,在学生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的苗头状态时就应该提出警告并且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目前存在心理疾病折磨全球十几亿人,在总人口当中有10%~25%的人均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在的行为适应相一致相统一的一种良好状态,这种心理健康既表现在学生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青少年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联合国专家曾预言;未来的五十年里将面临一种灾难,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够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潘菽.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文新.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德. 教育心理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597-03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最大,占网民总数的27%。报告还显示,有94%的网民上网地点是在家中[1] 。这意味着家庭已经成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主要场所。鉴于此,探讨家庭在青少年网络行为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人格特质和情感缺失问题[2-7]。家庭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基地,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安全依恋、亲密关系能够预测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8]。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问题。徐洁等[9]最近研究发现,无论家庭功能发挥过程还是结果,都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比发挥结果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更大。为了解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市5所中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发放问卷816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710份,这些学生全部学过网络使用方法,并有过网络使用经历。被试年龄为12~19岁,平均为(15.7±1.6)岁;男生296名,女生4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10]。包括6个维度:显著性、过度使用、忽视工作、 期待、失控、忽视社交。该量表为5级评定量表,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满分为100分。该量表的适用人群为大学生和成人。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学生,笔者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8~0.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该量表的信度较好。由于本研究改编后的问卷题目数比Young问卷的总题目数少1个(1~5分)[1],因此在依据问卷总分筛选网络成瘾者时,确定总分为75分及以上为严重网络成瘾,总分在45~75分之间的为准网络成瘾,低于45分的为网络正常使用,。(2)家庭功能量表。采用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12]。该量表测定家庭系统6个方面的功能:问题解决、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量表采用4点计分制,评分标准:很象我家=1,象我家=2,不象我家=3,完全不象我家=4,最后得分为用5减去表中得分。各分量表间隔1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66~0.7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1.2.2 步骤 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将网络成瘾和家庭功能2个量表合并为一份综合问卷,由被试一次填写完成,用时20~30 min。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的问卷剔除。剔除问卷的标准为:(1)漏答题目数量多于总题目数的10%;(2)答题明显不认真,如对家庭功能量表大部分题目只选其中1种答案的问卷。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状况 被调查学生中,有2名严重网络成瘾者,均为男生;108名准成瘾者(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其中男生65名,女生43名。2种程度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5.5%。由于严重网络成瘾者数目过少,不适于单独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后面数据分析中,把所检出的网络成瘾者和准成瘾者合并为具有成瘾倾向组。
2.2 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偏相关分析 由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采用了以性别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
表1数据显示,中学生自我报告的家庭功能中除问题解决维度外,其余因子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投入功能与网络成瘾总分的负相关系数最高(r=-0.21,P
2.3 网络成瘾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比较 采用协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协变量为性别)对存在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结果显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在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等5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问题解决因子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故在回归分析时预测变量中不包含此项因子),采用Enter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总体效应显著(F=9.069,R2=0.066)。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和情感反应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效应都不显著,只有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回归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家庭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是与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家庭功能因子。
3 讨论
网络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如果网络使用的指导工作不能跟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就会增加。在本研究抽取的710例样本中,有2名初中一年级男生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且表现出准成瘾症状的青少年比例却比较高,超过样本总数的15%。对于青少年总体来讲,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网络成瘾的初期干预和早期预防应当成为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相关分析和差异性比较数据来看,除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因子外,其余5项功能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家庭在家庭内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情感反应和情感投入,家庭对各个成员的行为约束与控制方面都存在功能发挥不良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这5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长和子女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深度交流实现。雷雳等[13]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卷入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席震芳等[14]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由此可以推断,家庭功能可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环境因素。
在家庭功能中,情感投入因子和行为控制因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最高。进一步的多元回归显示,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确是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核心因素。行为控制因子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效应是情理之中的结果。值得关注和进一步讨论的是,情感投入因子对网络成瘾的显著预测效应。情感投入因子与网络成瘾的高相关结果与以往研究者所发现的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情感缺失的结果相呼应,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成瘾者情感缺失的原由可能在于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乏。Baumeister等[15]认为,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内驱力,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它的满足是人类健康、适应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如果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的、心理的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和积极关注是满足个体归属需要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能够从家庭成员那里感受到积极支持,并发生频繁交往时,就会获得一种充分的归属感,从而满足其基本的归属需要。相反,很可能是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失使子女的归属需要无从获得满足,从而转向于网络的依赖。
网络成瘾不但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应该将家庭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尝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7/01/22/4395.htm.
[2] YOUNG K, RODGERS R.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Bostin: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EB/OL].[2000-10-21]省略/ articles/ personality _ correlates.
[3] WANG W. Internet dependency and psyc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 J Human Comput Stud, 2000,55(6):919-938.
[4] MA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 2000,16(1):13-29.
[5]MOODY EJ.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 Psychol Behav, 2001,4(3): 393-401.
[6]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7] 刘惠军,樊励芳.与网络成瘾有关的个体因素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2006,8(1):90-92.
[8]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9] 徐洁,方晓义,张锦涛,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79-85.
[10]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6,1(3):237-244.
[11]WIDYANTO L, McMURRAN M.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 Psychol Behav, 2004,7(4): 443-450.
[1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3]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