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益处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的益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的益处

篇1

对广告进行设计是人类思想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民族会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广告,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会受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思想,平面广告的设计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来展现自身的文化传统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广大人民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要想将传统的文化艺术科学地应用在广告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现代广告平面设计的需求,然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最后,探究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 平面广告设计的简单描述

伴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商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大力加强了广告宣传,广告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平面广告以高度的视觉冲击力为消费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力,丰富多彩的广告平面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正在以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生动、形象的画面为人带来了视觉信息的交流,“图像”是一种基础性的交流工具,是主体与消费者交流的一种媒介,画面的色彩或者形状以及动态都以其生动的形式来引起着广大人们的目光,人们经历了视觉上的盛宴,在视觉的冲击下,人们产生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人们开始关注广告背后的商品,从而产生了经济效率,广告设计者要使平面广告实现视觉化,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

广告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着文化灵魂和艺术美,设计者将中华的传统文化深入其中,为广告带来了民族的气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思想的体现,对国民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广告设计更具说服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与历史的差异产生了多元的民族,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整个华夏儿女共通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融入不同民族和世界外来文化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喻指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所关注的是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包容性、统一性、保守性的特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辈辈相传的文化,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属于过去,也影响着现在,传统文化在现代先进理念的影响下不断走向未来的发展,传统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导着国民在尊崇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三.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艺术

平面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受到周边的文化氛围以及设计者的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平面广告设计会不自觉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将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运用在广告设计中,不仅可以充实广告平面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平面广告的精深的内涵。

平面广告的设计要以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特征为根本的出发点,其设计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设计出与大众人民心理追求向契合的平面广告,这样才能确保广告被人认同,并得到广泛传播,平面广告的设计要渗透这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作为广告的设计者也要时刻根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并结合优秀的外来文化,达到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优秀的平面广告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说要让平面广告中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渗透着中华的文化价值观念,以此得到全体国民的文化亲近感、归属感、信任感和认同感,广大人们只有真正认同了这些广告的价值,才能进一步关注广告后面的商品或者服务,优秀的广告设计者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艺术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用传统文化来为广告设计增色不仅消除了广告的商业因素,而且丰富了广告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心灵的信任感和文化的归属感、视觉上的美感以及精神的愉悦感。

四. 总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中华儿女的广泛继承和弘扬,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已经影响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为中华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然而平面广告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种方法、一种策略,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现代社会,我们在注重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使我们的广告不但弘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而且也能够逐渐走向世界,为国际间的交流和交往建立一和积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黄明 传统文化因子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2007,21(6)

[2] 吴芳菲 浅谈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常见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3)

篇2

品牌要想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个性,但从目前的白酒广告来看,大部分品牌所诉求的形象几乎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狭窄传统文化表现上,如吉祥、尊贵、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家给消费者的品牌印象都显得很相似,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白酒品牌在竞争中无法创造出明显的优势。

贵州云峰酒业的糊涂文化定位也是属于传统的白酒文化之一,由于在它之前还没有其它白酒品牌采用过类似的定位,而且能符合部分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因此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这毕竟还是少数的。因为,首先,现在可挖掘的传统酒文化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其次,传统酒文化一般只适用于中高档的白酒品牌,而中高档品牌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因此成功的机会也就很少。

水井坊、国窖1573算是近几年来难得的成功白酒品牌,其成功就在于把同样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包装”。郭野认为,这两家企业的品牌打造策略其实也算不上高明,只不过是白酒行业整体品牌形象实在是太保守、太相似而成就了它罢了。

近几年来,不管是大小的白酒品牌都在指望通过高档产品,特别是高档包装、高档形象来获得高额利润,理由是中低档白酒利润太薄。在他们看来,做高端产品是最容易的了,无非就是换个高档包装,标个高价。郭野是强烈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

一、事实上,在任何行业,企业要想获得最高的市场地位、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多的利润收益都必须去占领中低档市场。高端市场虽然利润率较高、甚至很高,但需求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能容纳极少数的品牌。目前市场上高档白酒品牌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约30%,这样的比重无疑是太大了,因此估计最终会有一半以上的品牌将大败而归。做高档品牌,当前的企业身份和地位是首要因素。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做高端白酒就好比夏利生产劳斯莱斯,相同品质甚至高于劳斯莱斯品质的汽车,一定是卖不了劳斯莱斯的价钱的,甚至亏本销售也没人理睬一样的道理。

篇3

湘楚文化诞生于 “三苗之居”, 成长于三湘大地,缘于炎帝神农文化与皇帝祝融文化,梅山文化与屈子文化是湘楚文化的直接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湘楚文化的早期母体。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湘楚文化已经逐渐融汇于大中华文化之中。但是,中国广袤辽阔的地域,无论自然环境、人文意识、社会形态、经济状况等,不同地域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发展延续。也正是这种地域内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出个性鲜明与风格独特的湘楚景观艺术。

湖南境内山丘、平原依次排列,江河、湖泊杂错分布,水潭、沼泽云蒸霞蔚,风雨、晴晦变化无常,花草、树木品种繁多,加之奇山、异水、古木、怪石以及原始风貌浓厚的民俗风情,自然古朴的城镇村寨,为湘楚景观赋予了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与原始神秘的人文背景。“潇湘八景”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这些景观的形式极为璀璨缤纷,而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奇异,这是湘楚景观艺术所特有的文化气质。

复杂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湘楚景观呈多样化的趋势,景观布局大都根据山水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灵活布局,大都不是依山傍水就是因山就势。有线性排列于水岸边的,如凤凰古城水边吊脚屋;有层层上建于山峦上的,如德夯苗寨石基吊脚楼;有丛山环绕于谷地之中的,如岳阳张谷英村;有点状撒落在山林之间的,如湘中许多独立山庄大院等等。湘楚大地神奇秀美的山水是浪漫激情迸发的温床,水的灵动与山的古朴相映成趣,“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处处洋溢着飞动的野性之美、自在的浪漫情趣和淳朴的自然气息。

气候潮湿多变,因此湘楚景观非常注重景观对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如用竖立的木桩或土台构成高出地面的基架,不仅是为结合地理条件,更是适应多雨潮湿气候的需要,不但有效隔离了地面潮气,而且有利于采光、通风。又如长脊短檐式的人字型坡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隔热与排雨。在史书上早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说法,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东君》里写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槛”就是指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因地制宜的“高台式土木建筑”方式,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独特的湘楚景观风格。

湘楚景观艺术大都布局上并不拘泥于庭院范围,而是根据山水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灵活布局,自然而随意,带有一种蛮荒之地的原始活力与野性冲动。因而形成了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的鲜明地域特征。

湘楚景观艺术既源自楚地巫风、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更融入了老庄“道法自然”和“大朴不雕”的哲学思想。湘楚景观艺术保留和延续了原始宗教的氛围,想象总是那么丰富多彩;湘楚景观艺术秉承和发扬了道家的自然观,充满单纯简练而又灵动变化的艺术形象。汨罗江边屈原的故事,南岳衡山上祝融的传说,以及张家界那神话般的美景和桃花源那梦幻般的田园仙境等等,这些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想象,不可思议地同时出现于湘楚景观艺术中。

“楚巫”遗风源出于人们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以至发生出神灵鬼怪的表象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河塘、山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有了灵性,因而诱生大量的原始宗教图腾与神话艺术,如《楚辞》中浓郁的神话色彩,梅山文化中的鬼巫文化,以及马王堆汉墓中漆画所描绘的怪兽或者神仙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为湘楚景观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湘楚景观艺术中普遍存在五行、八卦之说等意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帛书《周易》。湘楚先民在建造前,先请风水先生进行勘察,选择背山面水、避风向阳的地方,再选择风水龙脉及朝向等。剔除迷信的成分,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而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楚文化因道学著称,道学留连山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然而耽于幻想的哲学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这种意识形成了湘楚古典园林景观的基本理念。湘楚景观艺术中背山面水或依山傍水的布局,蕴含着道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湘楚景观艺术看似自然而随意,其中却充满道家“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老子提出:“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认为真正的巧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认为自然界的美丽是无限的,只有遵从自然的法则才能生存与发展。湘楚景观艺术并不刻意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却善于借助自然之力,自然中见人工,人工中显自然,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又有所不为。

古代湖南不仅层峦叠嶂,水墨烟云,而且山野丛林鸟兽出没,风雨晴晦朝夕不同,湘楚先民终日与幽壑深谷,古树奇花,奇禽异兽为伴。从而激发出湖南先民崇尚自然、信巫好祠而耽于幻想的思想,培养出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对环境的适应和反抗精神,形成了自然而随意,神秘而抽象、质朴而厚实的鲜明地域特征。

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显示着湘楚文化的儒学正统特色。而“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却涌动出湘楚本土文化的倔劲个性。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开放的气度。同时楚文化在接受、包容其它文化为己所用,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湖南人来自天下”,谭其骧先生在他的《湖南人由来考》中这样说。一村一姓、同祖同宗,一地一景、风格各异。聚族而居,也就成为湘楚古民居村落景观的一大特色。移民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其景观类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书院园林的宁静、清幽、雅淡(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庙宇园林的气派、庄重、大气(如古麓山寺、开福寺等),私家园林的淡雅、精致、亲切(如贾谊故居等)等等,在湖南都有体现。而儒、释、道等文化思想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湖南园林的发展,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湘楚文化在不断融合、学习、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湖南地区的村落中各姓、各宗、各式风格的“宗祠”建筑遍布。“宗祠”是移民散居以后增强族亲凝聚心理和宗法家族制度的强烈反映,儒学“礼法”规范的等级秩序之美就此渗透其间。同时湘楚景观艺术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与庄严肃穆的作风束缚,而更重视想象的自由抒发和情感的浪漫表现。湘楚景观艺术虽然也讲究均衡对称,儒学“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完美的追求之美就此渗透其间。但又更加提倡“经世致用”的求实、务实思想。其景观的布局、建筑的构建等,无不以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为依据,形成宜人的理想景观环境。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历史的传承中发生变异,并会随着某一时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资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充实,从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它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一旦成为现实,它自然就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

湘楚景观艺术体现了“信巫好祠”耽于幻想的浪漫思想,却又蕴含着一种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湘楚景观艺术吸收了儒学“中庸”之道,主张在混乱中建立规范的等级秩序之美等,但又更注重效法自然,以地理环境的形势来决定取舍和设计;湘楚景观艺术汲取了道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等,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的消极态度。“巫风”的奇思幻想,“道家”的浪漫激越,“儒学”的斑灿文采等等,都和谐地掺杂于湘楚景观艺术之中,从而孕育出品格独特的湘楚景观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鱼村,李仕铭.湖南古村镇[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佩良,张茜,曾献文.乡土湖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三、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大师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我国是文化大国,蕴含五千多年的文明。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写作品进行鉴赏,让他们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发扬这些文化,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也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性。例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同时在历史课堂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体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唐朝的李白、杜甫等人诗流传至今依然受到很多的追捧和赞叹;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等词句依然让人读取朗朗上口;还有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用来临摹和学习。教师要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把他们创作的思想领会到。再如,书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欣赏到王羲之的高超的书法水平,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学不要仅仅限制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进行延伸和拓展,老师要搜集与课本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特别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文化精神,那就是我们劳动人们的勤劳、能吃苦、智慧、善于创新,而当前缺乏也是这种东西,从而文化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更加真实,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从而理解其中真正蕴含涵义,并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人口生活、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间绿地需求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产生大批无明显地域区分的公共环境空间。这种发展不仅使空间无法体现其区域特色,更严重的是影响和阻碍原有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遗失严重的社会现状,决定了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景观设计的介入,在发掘区域历史文化、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为文化特色传承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演绎、传播平台。

1 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当今的社会模式之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并未受到深刻重视,传统文化交流者越来越趋向于老龄人口且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少。这种现状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难以持续,现对此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 现代生活模式的变化

漫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大部分需求都基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但高速信息化为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迫使城市人口过度依赖电子信息产品,而导致大众严重缺乏交流互动的新型生活模式。

1.2 现代教育方式的变化

20世纪末,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人口教育从过去的扫盲式向教育精良化阶段发展。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教育模式仍以死板的科学认知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技法的培养则严重缺乏,造成年轻一代人对传统造诣的轻视甚至不屑,受众群体越来越少,从根源上抑制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1.3 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病

当今,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健康、茁壮发展另一原因是传统文化自身在当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多数传统文化是以聚众演绎、展示的形式对外传播,内容也需经深层思考与逻辑推理才可意会其真正含义,使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且与现代社会生活关联度较低,因此造成大众对传统文艺接受的困境。

因此,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困境的难题,应从景观空间角度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解决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向群众演绎,保护和传承其在当今社会的一席之地。

2 西安环城公园现存文化

2.1 现状解读

西安环城公园是一处包括明清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2 文化解读

2.2.1秦腔文化。秦腔,被戏曲界信奉为中国戏曲鼻祖,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时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轻视、文化环境缺乏、观众结构层次弱化、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低、生存状况不佳,加之设备老旧,造成人员流失严重、新老从业人员更替困难,使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庆幸的是,在秦腔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的时代,仍有一批秉持心中信念的社会艺术者执着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在环城公园自行组织秦腔展演活动,在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同时,将传统艺术更加直接、鲜明地向大众传播。这也是在秦腔发展诸多困难之下向大众宣扬、交流秦腔文化的最佳方式。

2.2.2剃头文化。20世纪50年发店还未普及,当时的老百姓就是靠挑着担子的剃头匠理发、剃须。这些剃头匠最喜欢边剃头边和客人们聊家常,有时候顾客会赊账,或用其他东西抵债;有时候剃完头还会被顾客留下来吃个便饭再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很有人情味。

如今的西安,剃头匠人估摸也只会出现在环城公园建国门段了,这里众多休闲的中老年聚集者是边剃头边交流的常客。剃头匠人们收入很低或义务剃头,但从言语间,能深深感受到其内心的喜悦和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愫。

篇6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31-01

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濒临失传的危机,幼儿园更是对这种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将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挖掘和传承,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 挖掘合适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反应了历史足迹、体现了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更能通过祖国的下一代来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面对这些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到底哪些是适合我们幼儿园的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1.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博,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都适合幼儿园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游戏、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剪纸、捏泥人……)等。

1.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要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样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小班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民间游戏为主要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班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剪纸、印染、编制等传统艺术为主要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班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古诗欣赏、寓言故事、绕口令等传统文学为主要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创设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的大部分学习活动,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2.1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吸引力。幼儿园应以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融合其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巧妙地利用幼儿园大厅、走廊、楼梯等空间,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环境创设, 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如大厅可以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以及传统习俗;走廊可以以不同的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如剪纸作品、扎染作品和编织类作品等。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时时处处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2.2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班级特色环境

由于环境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对幼儿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这个教育的载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把那些显形的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系统化、具体化,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参与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身心素质获得发展。除了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班级特色环境。如小班根据民族传统游戏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如民间音乐游戏特色环境、民间益智游戏特色环境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中班根据民族传统艺术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民族手工活动特色环境、民族音乐表演特色环境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大班根据民族传统文学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寓言故事阅读区、古诗朗诵区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

2.3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特色活动室环境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时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阵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特色活动室环境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如在特色活动室内,我们为幼儿搭建小舞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墙饰和挂饰,提供相应的头饰、道具和其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了解、模仿戏曲、皮影戏和木偶剧等传统文化的欲望,当幼儿参与表演时,整个过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体会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开展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3.1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主题活动能激发幼儿深层的求知欲,对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充分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潜移默化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中,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同时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了美术活动《红红的中国印》、《我喜欢的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社会活动《京剧》等一系列活动,这既增加了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2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各个生活环节也是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点滴生活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彩。如早上来园时,幼儿可以玩“纸牌接龙”、“剪窗花”等游戏;晨间活动时,幼儿可以玩“丢沙包”、“舞龙灯”、“抬花轿”等游戏;饭前饭后,幼儿可以玩安静的手指游戏或者念念童谣,讲讲寓言,说说绕口令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12-01

1 政府公共关系、行政文化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社会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指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运用传播与沟通的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起协调互动关系的行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复合的文化,包括了政府的行政认知、态度、愿望、情绪、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政府公务员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即行政观念、行政思想、行政价值、行政原则和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与公众的关系,是行政体系的深层次结构。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共同价值准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的价值观内化为公务员个人的价值观,使政府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指导和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到良好的行政文化影响的公务员更容易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之与行政组织保持一致。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公共关系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因素,行政文化的建设也就是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对行政文化的重塑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2 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1)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权力崇拜。在儒家思想和“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在我国传统封建政治体制中,以封建皇权为顶尖的金字塔形的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职高低进行生活资源的分配的现实,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意识。尽管儒家经典中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但现实层面的权力崇拜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并作为谋求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和衡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这是行政文化意义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行为取向。权力具有超常的支配空间,百姓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他们没有政治权利。百姓(即公众)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才能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权力的崇拜和强烈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

积淀于公众心理层面的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对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利影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服务关系,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以及民主政治的实现遇到重大的阻碍,同时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负面影响。

(2)行政文化的伦理本位。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行政机构和行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控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伦理性特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上以自身道德修养作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将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扩展到解决行政活动的各种具体问题上,“使之成为行政官吏的中枢和力源”。伦理道德“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这种强烈的伦理性的特点与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家族式管理和乡村社会的特征有很大的联系。传统中国的行政惯例主要是靠民德而非法律来执行。中国乡村社会重礼俗、轻法律的传统,也是行政文化伦理本位特点的强烈体现。

这种伦理本位的行政文化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国家行政活动和公务员(官吏)的行政活动中对法律的轻视。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于现代社会“法治”意识的薄弱。这种行政文化不仅导致行政原则如同虚设,公私界限模糊,不利于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负担正常的行政功能和社会功能,更是寻租和腐败滋生的温床。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其负面影响进而成为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和阻力。

(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内在控制机制和外在控制手段。儒家把“德”和“礼”作为管理的两种手段,反映在我国传统行政实践中,“道之以德”成为以伦理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机制,“齐之以礼”则成为以礼义、礼法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手段。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儒家“道之以德”的治心式的内在控制手段就是现在所讲的“软管理”,“齐之以礼”的礼治主张就是现在所讲的硬管理。这种强调礼法的硬约束与道德的软约束,制度的外约束与道德良心的内约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这种以“德”、“礼”作为管理手段的行政活动,从体制内部来讲就存在矛盾。与法治社会里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控制手段相比,“礼”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伦理道德式的软控制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硬约束。因此并不能有效的约束政府,从而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也有着负面的影响。

3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重塑及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

首先,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是重塑行政文化的首要手段。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是行政文化的核心,对整个行政文化具有整合、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出现了不同的行政价值观,而且不同的行政观之间存在着冲突,不同的行政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行政活动的走向。树立良好的行政文化,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行政价值,对于抵制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和传统行政文化中对权力的崇拜,削弱传统行政文化的不利影响,具有首要作用。

篇8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并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休养人们的品性,对个人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学生处在人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由无意识学习向有意识学习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量接受各种信息,心智逐渐成熟的开始,孔子说“十五从学”正是这个年龄阶段。因此在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注重基本教学目标的训练和达成,还对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积极地探索,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渗透传统文化

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搞好传统文化教育课,我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尽可能利用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名人的故事,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跟随教师这个“向导”走进历史文化百花园。通过这种浏览式、体验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能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初步获取一些精华要义。

二、诵读经典,对话先哲,深入接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相对浅显,课堂教学的学习不够深入,传统文化精神没能内化为孩子的思想意识,未能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我选择大师的、经典的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背诵。

方法是:每天中午课前十分钟以及每周班会安排二十分钟时间,内容由浅入深,首先是《三字经》,然后是《论语》、《老子》、《孟子》…, “学而时习之”。我在黑板一角设立专栏,每天抄录一个段落,由语文课代表轮流担任诵读组长带领大家诵读,并利用班会时间对前周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另外,我还在每期的板报上,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和评比。

这种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坚持下来,效果是惊人的,实验班级一学年下来就读完了三本经典,大多数学生都是可以背诵的。据家长反映,很多孩子都购买了这些经典书籍及相关资料,家长都说想不到孩子会对如此“深奥”的书感兴趣。课前诵读给班级纪律带来可喜变化,学生课前不会再打打闹闹了。长远的说,少年时记下的经典文化,个人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成为他们思想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书法训练,感悟中华文明独特审美情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而言,书法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的活动。它犹如人的“第二张面孔”,一个人运笔的力度、轻重和涩滑,无不展示这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潜力。通过改变书写,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莫不可等闲视之!研究表明,学好书法,就可以使人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非常有助于右脑智慧的开发,对孩子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利用早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开展“书法小讲堂”,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规范和结构规律,了解书法常识,并每天布置任务,在专用纸上练习。后来我把经典诵读的段落用硬笔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书法艺术与经典文化结合起来,真是相得益彰。我还把一些经典段落写成书法作品,奖励给背诵经典成绩突出的同学,虽没有多高的艺术水准,但得到奖励的学生却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班的书法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书写水平,也带动了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文化修养,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利用节假日我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篇9

1.学生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展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3.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组织好课堂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礼仪等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传统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这要求中国人首先认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从上面可以得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平等意识,保持民族本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英语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放弃传统文化而去学习西方文化,而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以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加关注中西方文化,知道二者存在的差异,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只有掌握好二者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利用英语更加合理地表达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dragon这个单词的时候,应该将它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它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在理解dragon这个单词上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不断丰富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常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规范的表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单词、词组的时候,教师要将其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其承载表述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与春节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除夕的来源,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解屈原的故事,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学会用英语表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充实教材内容。例如,可以加入孟母三迁、除夕、屈原、大禹治水等有关内容,还可以将一些简短、经典的文章加入到初中英语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5.加大传统文化测试和考核的比重。例如,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笔试和口语测试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10

一、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民间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民间传统音乐是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宝库

音乐类课程是幼儿师范院校的主干课程,受我国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西方音乐占据幼儿师范院校音乐类课程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陌生。我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琴艺术、西安鼓乐、侗族大歌等民间传统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音乐占171项(含扩展项目16项);南阳板头曲、中州筝派、信阳民歌、开封盘鼓、轧琴、沁阳唢呐等35项河南特有的民间音乐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中许多类别适合在幼儿中教学。而当前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课程中很少涉及民间传统音乐方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幼儿园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启蒙教育。民间传统音乐是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尚未开发的课程资源宝库。

2.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当前由于受全球一体化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民间传统音乐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小,宝贵的民间传统音乐面临失传的危险。河南省统计局对居民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代表的戏曲,观众中老年人占大部分比例,中年人占小部分比例,而青少年几乎没有。如何使青少年了解传统音乐、热爱传统音乐是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幼儿师范院校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承担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担。在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民间传统音乐教育,有助于使幼儿从小受到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世界文明的巅峰。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一度被冷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热爱并学习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事沧桑的考验、筛选之后而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结晶。在幼儿师范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了诸多审美风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思想意识的结晶。在幼儿师范院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技巧,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维能力。另外,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表演,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的竞争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幼儿师范院校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方式

1.建立符合幼师培养目标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在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从事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师范院校教师应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特点对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筛选。幼儿师范院校可以选择那些容易在幼儿中普及推广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教学改革,编撰相关教材,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在课程形式上可以采取开设民间传统音乐相关课程选修课,课后开设民间传统音乐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建立符合幼师培养目标的民间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2.建立民间传统音乐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