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是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另外,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以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做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
现在一般历史考试卷包含的题型: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阅读材料题、政史结合、史地结合、政史地结合题)。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考察,同时更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训练各类历史题的一般解题能力,特别是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横纵联系)、史论结合能力、系统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年代地点,纵横交错,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此过程较复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主要训练的练习有判断练习、推理练习、论证练习。同时,发散思维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它的思维过程具有开放性、扩展性。这些不但可以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线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改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78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于是在教育阶段便有了历史这一学科,历史让我们站在现代却可以看到过去,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研究古人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探究,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研读历史,吸取古人的教训,汲取历史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有利于我们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探究历史对当代生活很有价值,但当下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在高考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单就历史这一学科来说,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枯燥无聊,教材中的插图还都是一些黑白图画,毫无生动形象可言。这让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兴趣来,而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较初中阶段更加深入,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包含了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所有内容,这让许多学生都头疼不已,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肯定是兴趣,只有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牵引着自己不知疲倦积极地研究创新。因此,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历史,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探究,才能考出好成绩。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渡呢?以下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读书看报,关注新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讯越来越发达,新闻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多,信息共享的便利让我们观看新闻也更加容易,通过读书、看报、观看新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程度,而且高考的材料往往都是最新的历史素材,经常看新闻并且关注时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是新闻具有画面感,比起文字来说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例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涉及我们国家的外交事务,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和学习的中国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当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引发学生对古代及近代史中我国的外交事件的思考,屈辱的近代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此奋发图强,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参观历史文化古迹
历史文化遗址是我们研究古代的一面镜子,古代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但古人所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他们曾用过的东西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国家花费大量物力财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保留了v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参考线索,以便我们更好的探究历史,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建筑、博物馆等等培养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旅游观光,参观文化遗址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参观历史遗址或者博物馆,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文化情景当中,特别是当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带有英雄影子的建筑时,能够马上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做到以史为鉴,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奋斗中去。
二、以教材为主,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内容
尽管高中历史每次考题内容都特别广泛,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教材,因此学好高中历史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掌握课本知识,统筹全局。虽然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学习枯燥无聊,解题也没有做出数学题那种极大的成就感,但是抛开高中历史的应试要求来看,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因此,可以暂时抛开考试,把历史课本当成一本故事书来读,从这个角度思考,阅读教材就显得有趣多了,带着兴致去阅读往往有助于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再通过做练习巩固,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简直是手到擒来。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回归课本,以教材为主,盲目的做题是没用的。在做题之前要求学生先仔仔细细把材料阅读一遍,阅读完材料后要马上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课本知识,争取把材料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缕清答题思路,有条不紊地利用课本知识答题,只有课本知识掌握好了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减少做题时走弯路浪费过多时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历史课堂也是如此。选取合理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紧跟老师步伐,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为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导入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忆之前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让学生觉得理解不会很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老师直入主题,去讲解,学生可能会糊里糊涂,似懂非懂,但如果在讲解前能够安排一个环节,把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的内容简单回忆梳理一下,学生可能就会对革命背景有所了解。
2.影片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校园,给老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更是如此。老师在备课时搜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影片,在开始新内容前先让学生观看,形象具体地展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历史纪录片,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本上的内容理解更深刻。老师也可以适当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3.设疑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老师在开始新课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通过新知识逐步给出答案。比如,要讲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然后再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学习得出较全面的答案。
4.情境导入法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习压力开始增大,每天面对的不是课本就是试题。如果老师在课前讲述一段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为学生创设一段逼真的学习情境,无疑会吸引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二、总结
每种导入方法都有其特点,老师要能够灵活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老师要熟练把握不同的导入方式,避免画蛇添足,也要严格把握导入节奏。总之,教学导入这一门教学艺术还需要老师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反思不断完善。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但是,高中历史课“难、繁、偏、旧”的学科特点更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心目中,历史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课堂上也不愿意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决胜课堂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分析为何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历史的基础比较差,自己认为历史难学难记,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2.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少,一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不重视历史。3.教材缺乏故事性,内容枯燥且繁杂,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点背诵4.一些历史老师教学方法僵化呆板,只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该从课前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上,新颖有趣的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别致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和好奇,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悬念进入课堂,使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历史课的导入方式方法有多种,如可用歌曲、故事、迷语、史料、问题、图片和视频材料等。比如在讲《》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或在讲《的》这课时教师激情朗读一首:“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由此引入新课,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几十多年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上,历史与现实生活、时事热点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历史会让学生觉得很遥远,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就能拉近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细心观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历史知识。例如:每个人的姓氏,留下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沉重脚印;十二生肖,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还有大量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本土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讲到第二次时,教师教师讲到教材中的“马神甫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百色的西林县,学生立刻激动起来,情绪高昂。提到学生熟悉的事件地点,跟自己的家乡有关,学生才会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这对于学生都具有吸引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现在的高中生对新闻时事也比较兴趣,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联系新闻时事,也能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上历史课,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象等结合起来,使枯燥、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可放“七子之歌”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教师在讲授到的内容时播放《》电影,在电影中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无道、中国人民的惨遭蹂躏,这时学生会自然地发出愤恨,国家荣辱,民族尊严油然而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组讨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历史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知识点困惑的地方,先写在草稿上,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然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三)创设历史情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来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讲授《》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又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表看法。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这种教学形式诱发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学生在处于兴趣浓厚的兴奋状态中学习,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参考资料:
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学的创新策略
1.1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1.2该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学,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满脑子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的功能。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的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座位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1.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史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教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可以看到,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在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试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化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历史教师应首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材料,组成专题,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分子说些什么,引发讨论,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熟练业务,活跃自身思维,才能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
1.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可重复性及深刻启迪性,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口是难以描述的。历史学科只所以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历史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世界为我们复原了历史、丰富了信息,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我们无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实现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结语
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萌发标新立异的想法,独立自主地去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目的。
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根据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可以知道.21世纪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主动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式教学在激发学生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极大地局限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数定优异,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要点
在问题的发现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感觉一切都懂,但是遇到老师提问时却回答不}:来,这说明阅读方法不得法。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歪关重要,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从基础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在基础阅读中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解之处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第二,精读教材,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目录明确地展现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精读目录和引言,能够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思路,从而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现问题;第三,深读教材,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教材并未言明,只有通过认真思考、钻研教材、才能把隐藏的知识总结概括出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1.1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当前中国仍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未能给学生创造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难加深同学们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也都是根据课本的指示和案例来进行,缺乏创造性和新奇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从物理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的物理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而当前我国的物理教学方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只是一味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传授给学生,未能将实验设计的环节应用到物理教学课程中,这也是很多学生讨厌物理的原因之一。实验设计环节是物理授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理论,更加有效学习。
1.3 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越来越少,甚至很多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或者引导学生在下边模仿,没有给学生更大空间发挥,进行实验设计,这一做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创新的进程和发展。
1.4 仍然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评价方式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另一种能力,即实验能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认为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可以,没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设计的学习和探索,只要卷面考试取得高分就可以,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做这些与卷面考试无关的事情,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只着眼于书本上的理论,
而实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发展阻力。这种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很难正确科学反映一名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创新的措施
2.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实验设计的重视
现在大多数的高中院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进行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课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减少或者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要尽快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重视实验设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逐渐转变在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接受知识,在实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某些实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对物理理论有更深一步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发挥实验设计的作用,必须调动教师资源,需要教师的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想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教师树立实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这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有了极大提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责任意识和认真的教学态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进行课改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而通过自主探究教学来提高教学成果成为众多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新尝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如何落实自主探究教学的规划以及通过何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为此我们考虑针对历史课程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具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放松课堂气氛与规范限制,提高课堂互动
所谓自主探究教学,其中对探究的主动性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的一个过程。和以往的历史课程相比,这种新方法新尝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在于打破了老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课程中的问题,来了解和深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件等。
既然要打破常规,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放宽课堂气氛,让学生固化的学习模式和思维习惯能够得到宽松延续,得到自由呼吸的机会。传统的高中课堂较为严格、死板,对课堂规范有较强的约束性,学生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轻易打断老师的讲课,不许互相谈论,不许针对非重点内容或方面进行思考,这些都需要在新课改中加以改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来达到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的目标。
为了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观念,需要老师们在执行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通过更为频繁的活动和引导来让学生发言、发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找到对历史问题、历史内容的兴趣点,让学生得到暗示,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模式改进
鼓励以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实现自主探究教学,这是顺应国家关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号召,也是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来考虑的。和过往的高中课堂相比,现在的高中生渐渐向00后的主体靠拢。这一代学生普遍较早接触电脑、接触网络、接触手机等信息化的设备。在高中课堂上既然已经建立了多媒体系统,不妨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架构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对历史故事、视频、图片的播放投影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事件。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的迎合了00后学生群体的猎奇心理和对信息化设备的依赖心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考当中。不过光依靠多媒体教学系统还是不够的,应该注意对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选择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精彩内容,注意课下搜集资料,以供课上进行讨论。切忌只是播放一些画面而不做深入的诱导探讨,这样就起不到自主探究的作用了,教师要善于在多媒体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善于留下一些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资料、去查课本,这才是多媒体教学发挥效果的关键环节。
三、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话题的设计
为了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需要对历史课本的内容和话题进行重新的编排设置,这个需要历史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编排,一方面结合历史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结合在高考中的一些考题评估、走向预测,通过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方法上,要善于总结一些善于记背的短句、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来进行融合。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几次著名的战役,几场丧权辱国的条约发生的时间和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内容等,通过表格、顺口溜等很多形式来强化记忆。这样将关联性的课本内容和关联性的记忆方法进行综合灌输,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并形成链式记忆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历史课堂知识的过目不忘。
四、探究教学成果的课堂笔记和总结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对老师或学生来说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了解。那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课堂成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堂笔记整理系统。一方面要敦促学生认真的领会探究教学过程中的新发现、新知识、新经验,一方面要监督学生做好笔记。对于学生自主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做出的尝试等进行记录。而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具体的课程规划,探究教学的落实效果,学生的反应等问题进行记录,找到教学成果不理想的方面进行改进。
可以说,课堂笔记是老师和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依靠总结来发现探究教学落实中的难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才能在逐步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有更多新的发现。
五、总结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是一个新的尝试,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只有突破常规教学理念和方式,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氛围才能确保自主探究的效果落到实处。出于规避风险调控效果的考虑,制定课程规划并总结课堂笔记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坚持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充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最大范畴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相信对教学成果的改进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亚利. 让历史课趣意盎然――以人民版必修Ⅱ“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为例[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01)
[2] 高文. 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