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篇1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篇2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篇3

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国家现行之教育制度也许有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理,但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以把握的,我们能做到的只能说,合理的尽量去发扬,不合理的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尽量去避免。但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他个人的教育素养是完全能够把握的。究竟一个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科学素养呢?本人据自己近十几年的化学学习和教育经历有如下几点看法:①基本科学知识;②化学专业知识;③化学科学素质;④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 基本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联系日趋紧密,知识高度综合化。以化学为例,在大学的课程中,由化学衍生出的二级学科:材料科学,其中既有化学的知识又有物理学和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甚至社会学与哲学也包含在内,如若失其一端,则整个课程就无法进行下去。

2 化学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专业知识,一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史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科研与实验能力;二是指专业提高知识,指化学专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中学化学教材是以化学基础知识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中学老师必须掌握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必须对中学化学教材能“上通下达”,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2]。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为现代科学注人了活力,不了解新成果、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观点,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这样的中学教师将如何胜任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呢?

3 化学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我国有学者将其涵括为: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科学的世界观; 二是明白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三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用理智的科学态度来改造客观世界的意识。而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索求真”其价值是认识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诸方面。化学教育又是以化学教学活动为主渠道进行教化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其基本宗旨是遵循时代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素养与化学科技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利学品质以及博爱的情怀[3]。

4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而现代教育理念又是指那几点呢?我总结了如下最为重要的五点:

4.1 素质教育理念。这是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就得具备的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社会,只有在素质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创造和创新的人才。

4.2 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4]。

4.3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4.4 个性化与开放性理念。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

4.5 和谐的理念。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国家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现代教育也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篇4

1获取信息的素养: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等的认识和态度。二是在能力、操作层面上的,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更重要内容。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也正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化学信息素养培养指的是要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信息素养与化学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

获取信息的素养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考查获取信息素养的能力,尤其是筛选、评估、交流、应用新信息的能力是化学素养考查的重要纬度。《2007教育部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四种能力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2007年江苏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化学学习能力被界定为四个方面,理解化学科学、形成信息素养、学会实验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等,其中“信息素养”被解读为:(1)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具有初步加工和应用能力。(2)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具有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这些考查要素的确定基本上符合国际潮流,也具有前瞻性。

2使用信息的素养:化学命题的重要纬度

在真实的化学场景或研究场景下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考查中学生使用信息的素养,必须多纬度地思考这个问题。一方面在真实的场景中考查,即传统的设计评价能力、创新整合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另一个方面是独立的理论思考能力,即纸笔测试过程中,对思维的严密、深刻、多元、批判、创新、演绎、归纳等综合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设计高质量的综合探究题,承担考查独立的理论思考能力。这类试题需要考试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创造,笔者以三个试题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2.1再现真实化工流程,演绎真实的化学

化学是真实的。化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平时所训练的试题有“虚假”、“捏造”的痕迹,但是为了形成某种能力,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有时大家都在“违心地给学生训练大量自知无用,但又不敢割舍的试题。这类试题尤其在一些框图型试题、选择型试题、计算型试题中比较多见。为了考查以氮和铝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就让AIN与水反应;为了考查以铝和碳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就让Al4C3与水反应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难道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就不可回避这些传统的桎梏吗?不是,其实真实的工业生产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可以采撷。2006年江苏高考卷的第17题,针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了一种考查模式。

[例1](2006江苏高考)苯甲醛在医药、染料、香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验室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由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

试回答下列问题:

(1)Mn2O3氧化甲苯的反应需要不断搅拌,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甲苯经氧化后得到的混合物通过结晶、过滤进行分离。该过程中需将混合物冷却,其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分离甲苯和苯甲醛采用的操作I是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

(5)实验中发现,反应时间不同苯甲醛的产率也不同(数据见下表)。

请结合苯甲醛的结构,分析当反应时间过长时,苯甲醛产率下降的原因________。

该试题命题意图是借助工业生产背景,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信息加工的能力。整个试题的设计遵循思维由浅入深的原则,前2问主要侧重实验操作的目的或作用,第3问则是考查信息读取和分析能力,第4问主要是有机物分离的原理和操作的考查,第5问既有信息分析,又有有机官能团性质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道试题难度属于中等偏上,难点在于这是一个新的信息情境,甲苯氧化为苯甲醛,而不是氧化为苯甲酸,与学生既有“前知识”产生冲突,而且在表述作用、目的、原理、原因的过程中语言不精炼或不到位,还会被扣分。如:搅拌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为“充分接触”、“充分反应”等,只是回答到操作产生的直接效果,而对操作产生的目的效果表达没有到位。这道试题的缺陷是“信息源”使用效率不高。如:锰元素的循环没有体现,实验室如何进行油水分离等信息片段未涉及。最后一问的质量还不够高。

2.2 阅读最新化学工艺,感受有用的化学

化学是有用的,是好用的。化学世界其实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它的“真”体现在真实,如新合成的物质会真实地体现它的价值,新原理会真实地表现它的应用,不仅在反应程度上,而且在反应内涵上。它的“善”体现在自然界中自发的反应几乎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生,而强加了人为思想的一些反应则不然。光合作用的反应伟大吗?呼吸作用的反应伟大吗?它的“美”自不用说。新材料之美、新能源之美、新的化学工艺融合了基础化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对化学充满激情,这也是信息素养考查中应该关注的。下面是我们原创的一道试题:

[例2]超临界流体(SCF)是指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处于它的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时的一种特殊状态的流体。它兼具气态和液态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无机盐在超临界水(SCW)中的溶解度很低,而有机物和氧气、氮气以及二氧化碳等气体则与超临界水完全互溶等。水的状态与压强、温度关系如右图示意:

(1)在773K、10MPa时,水的状态是____,使之成为超临界水的必要措施为_______。

(2)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Modell首次提出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即以超临界水为介质,用空气、氧气等氧化剂将有机废物氧化成二氧化碳、氮气、水以及盐类(SO 、PO )等无毒小分子,反应过程中放热。该项技术很快在航天领域得到应用,生产火箭燃料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少量的偏二甲肼[(CH3)2NNH2],利用SCWO技术,偏二甲肼能迅速被双氧水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项技术处理废水时,除了反应彻底、迅捷和广泛的适用性外,还具有的优点是(填一项)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SCWO基本工艺流程如上图所示。工业上利用SCWO技术对一些难降解的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在处理某些含可溶性无机盐(只含钠盐、钾盐)的有机废水时,常常会出现管道堵塞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检测到管道c中的流体的温度为360K,管道e、d中的流体的温度为500K,则上述a-h管道中易发生堵塞的管道为_______(填字母)。定期清洗管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超临界水或二氧化碳是一个研究热点,以此为载体设计试题能开拓学生视野。这道试题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内容,梯度明显。第一个问题只要能够阅读图中的相关信息,准确查找到成为超临界水的两个必备条件“温度和压强”参数即可,但第2问的回答“加压”就不够严谨了,应该注意关键词“必要措施”,显然要准确答到“加压到22MPa以上”才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信息方程式的书写,同时考查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第三个问题要求较高,要能读懂流程图,同时兼顾上述信息中的关键词:“出现管道堵塞现象”,关键是解决“堵”的原因,只有当水成为超临界水时无机盐才会析出。分析a、b、c、d四管道,形成超临界水的条件不足,而c、g、h温度会逐渐降低,形成超临界水的条件也不足,只有f中有超临界水流过,其原因是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中发生放热反应,使500K的水超过647K,从而使无机盐析出导致堵塞。最后一问也非常具有实用价值,是一个纯粹的工业生产应用问题,处理的方法中只要答到关键词:“降压或常压下”、“用普通热水或冷水对堵塞管道进行清洗”即可。

这道试题测试的结果表明,考生对信息素养试题觉得“不难”但是“难拿全分”,主要是分析信息的深刻性、严密性不够,另外在语言表达上不够规范,遵循“关键词”的意识不强。这类试题的取材比较广泛,来源比较丰富,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查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高要求的知识背景,但是有较高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要求。这道题的区分度非常明显,效度非常好,被测学生感触很深:新颖、公平,愿意接受这类试题的检测。

2.3 介绍前沿问题,感受创新的化学

人类文明的进步,化学创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材料的创造和发明,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化学的创新正改变和影响着世界。让学生在前沿问题中感受创新的化学,是考查信息素养能力别应该关注的。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人类才会在地球的家园中走得更远;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人类才会在享受自然赋予中保护自然;让学生知道“纳米科学”、“导电塑料”、“超导材料”、“超临界物质”等,就能真正理解我们的生活是因“化学而美好”,而不是因“化学而糟糕”。下面是我们设计的一道关于“纳米科技与医学”的试题:

[例3]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磁性记录、磁流体、吸波、催化、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共沉淀法”是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常见方法,具体步骤为:将一定量的FeCl2・4H2O和FeCl3・6H2O制成混合溶液加入到烧瓶中,在N2气氛下,滴加氨水、搅拌、水浴恒温至混合液由橙红色逐渐变成黑色,继续搅拌15min,用磁铁分离磁性颗粒,用蒸馏水洗去表面残留的电解质,在60℃下真空干燥并研磨,可得直径约10nm Fe3O4磁性颗粒。

(1)“共沉淀法”中N2的作用是_____,制备的总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在医药领域,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经表面活性剂修饰后,被成功制成磁性液体,又称磁流体(见图a)。磁流体属于____分散系。负载药物后的该磁流体通过静脉注射或动脉注射进入人体,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富集于肿瘤部位,当外磁场交变时,可控释药。这利用四氧化三铁磁流体的________功能。

(3)科学研究表明,Fe3O4是由Fe2+、Fe3+、O2-通过离子键而组成的复杂离子晶体。O2-的重复排列方式如图b所示,其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由O2-围成的空隙,如1、3、6、7的O2-围成的四面体空隙和3、6、7、8、9、12的O2-围成的八面体空隙,Fe3O4中有一半的Fe3+填充在正四面体空隙中,另一半Fe3+和Fe2+填充在正八面体空隙中,则Fe3O4晶体中,正四面体空隙数与O2-数之比为_________,其中有_______%正四面体空隙填有Fe3+,有______%正八面体空隙没有被填充。

这道试题的第一问是关于制备过程中“防止Fe2+被氧化”的问题和反应原理的考查,只要学生能够读懂信息,并注意信息中的有效信息即可顺利解题。第二问考查读图能力,要能够看懂“尺寸”比例,知道磁流体的直径在“胶体”分散系的范围。同时提取题中有效信息,并结合胶体相关性质,知道作用是“磁性和吸附”两个作用,很多学生漏填了“吸附”。第三问提供了一个关于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问题。学生不难得出该晶胞中四面体的数目是8个,O2-的数目是4个,两者之比为:“2∶1”。第二个问题也比较容易,“1/8”即12.5%。第三个问题难在晶胞中的八面体数目,很多学生只能看出中间的独立的一个正八面体,而不能“识别”其它三个八面体,由于其它三个八面体是“分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建立“平均或分割思想”。一种方法是以12条棱中的任意一条为四面体的中心轴线,如“1、6、7、10”构成一个正八面体的1/4,12条棱就形成12个1/4,即三个正八面体。第二种方法是以一个“O2-”为中心,放射出6条射线,即一个“O2-”被6个正八面体共用(一个正八面体占据1/6的“O2-”),6个“O2-”围成一个正八面体,所以每个正八面体“独立拥有”的“O2-”数为1个,而一个晶胞中“O2-”数是4个,所有八面体数是4个。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2/4”即“50%”。

这道试题的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对空隙数目的推算比较困难,也反映了学生有效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还很缺乏。但是这类试题给学生有“耳目为之一新”之感,同时很多学生知道了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作用,更加理解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创造性,增强了学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3 考查方向:真实与接轨性兼顾

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应该更多关注信息素养的考查,考查信息素养的关键是真实性与接轨性兼顾。所谓的真实性,就是取材要真实、鲜活,不能做“假”。素材可以是工业生产流程的片段,可以是现代工艺流程的演变、革新,可以是生活中的应用等。这类素材的最大优势是范围广,涉及的知识点丰富,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于一体。但是,此类试题在改造的过程中,更应该考虑“接轨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与新课程接轨。要让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试题中就要体现,要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试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二是与学生知识容量和知识背景接轨。离开学生的知识背景,离开学生广义的知识容量设计试题,那是非常危险的,容易使中学教师任意扩张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此类试题的过程中,要遵“本”(遵守教材、课程标准)、循“纲”(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等),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篇5

1.1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本身既超脱于化学理论,然而,它又无法脱离化学理论而孤立存在,它是化学理论的直观反应与补充,因此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就像是双生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要想搞好化学理论教学,就要做好化学实验教学[3],因此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按照化学理论教学的内容,目前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基本可以划分为五大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以及高分子化学实验。一般来说,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与化学理论的教学同步,或者是稍微滞后于理论教学[4],这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之余,通过化学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但是这也造成了化学实验的教学严重依赖于化学理论教学的问题。五大化学理论课程为了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与其他相关的学科牵涉不多或很少,这就使得不同学科的化学实验内容产生不必要的交叉重叠,甚至是产生部分实验项目目的不明确乃至于遗漏的现象,导致目前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理论基础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的要点内容,从而使得大学化学的实验划分过细,导致知识分割过窄,实验内容存在低水平、同一水平的重复,缺乏高层次的循环,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通过化学实验对理论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同时使学生不能掌握娴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2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绝大部分的实验项目是很多年前的经典实验,这些实验能够非常好地反映出理论内容的一些经典理论,而且实验的设计非常完美巧妙,但是这些实验往往使用的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反映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让学生们以为化学就是“瓶瓶罐罐”的学科,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学好化学的兴趣。因此,有必要结合当今科技发展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拓展新的化学实验,在跟进时展步伐的同时,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

1.3目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仅仅依赖于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讲解,将实验内容以及操作步骤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直接按照黑板或者课本上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一手包办制定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同时老师组织和设计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药品,而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它们仅仅充当操作工,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即可。这种教学手段不能使学生积极进行实验,因此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5]。

2解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途径

首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整体上要朝综合化方向发展。大学化学实验是随着大学化学理论内容的发展而逐渐成长,但是由于大学化学理论内容的局限,导致出现实验片段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设置综合化的实验教学内容。所谓综合化的实验,就要是设计结合化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要结合四大基础学科,把无机实验、有机实验、分析实验和物化实验结合起来,在一个实验中使这些实验内容得到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掌握多个不同理论课程的知识要点,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要建立绿色化学思维[6]。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化学化工实验的原料或者产品具有一定毒性或者放射性,所以在化学化工实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众多的环保问题,如化学原料的处理、化工废料的存放、放射性物质的防护等等。我们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化学实验中注意环保问题,从小做起,让学生深刻领会到绿色化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并且具有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第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有必要改革目前的教学手段并且建立新的教学手段。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基本上都采用板书式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充分互动。我们需要继续发挥板书式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优点,同时我们有必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开发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可见,录制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教学录像,直接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达到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网上虚拟化学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在宿舍、在教室随时随地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7]。最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化学实验考核是一种非常的衡量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实验的考核和理论的考核不一样,实验考核办法一定要依据实验课程特点灵活确定,确保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技术水平。对于大学化学实验成绩,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课堂表现等多种手段给出。

篇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学情分析

苏教版化学《必修1》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编排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在学习教材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编写上来看,首先从回顾初中已学过的铁、铜的基本性质引入,再重点探究三个知识点:(1)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转化;(2)Fe3+的检验方法;(3)Cu与FeCl3反应的应用――制作印刷电路板。经过多个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例如铁三角关系、铁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关系(图1和图2)[1]。金海宏[2]、黄朝霞[3]等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和框图构建进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新课时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高考题中涉及“铁、铜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种题型:(1)实验选择题(如Fe2+和Fe3+的检验、Fe(OH)2制备、Fe3+和Cu2+的水解问题等);(2)化工流程题(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为必考内容),这就要求高三学生能学以致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提炼才能解决高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化学元素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4],笔者根据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教学情况和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拓展(图3和图4),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5-7],实现“元素及其化合物”问题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观”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书写相关方程式,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Fe2+与Fe3+的相互转化、Fe (OH)2的制备、Fe3+与HCO3-的双水解等问题,运用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促进铁、铜及其化合物的“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的建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科价值:铁、铜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对铁、铜化合物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

(2)认识价值:在已有的元素观(组成和价态)知识体系上对铁、铜化合物进行更深层次的W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生活价值:铁、铜是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属,它们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百姓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金属”之一。

三、教学过程和设计

1. 引入

【问题驱动1】将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试纸上为何变蓝?

【问题驱动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为何先氧化Fe2+?

【问题驱动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体现价态观)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还原性Fe2+>Br-。(体现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观)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异,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终除去Fe3+。(体现Fe3+的水解观)

【设计意图】通过已具备的铁、铜及其化合物“元素观”知识来解决三个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网络进行延伸,实现由“学”向“用”,由“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让学生从每个问题中体会“具体的”元素观(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掌握思考和答题的方法。

2. 价态观

【投影】展示多种相同价态和不同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和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图5和图6)。

【设计意图】根据元素组成找到物质所属类别,学习物质的通性;根据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而“具体化的元素观”-“价态观”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和预测已学过和未学过物质的性质,为下面的铁、铜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做好铺垫。

【问题驱动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问题驱动2】请同学们分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图7)。

【问题驱动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应。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气体,得到S单质的反应。

3. K2FeO4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利用FeCl3与KClO在强碱条件下可制取K2FeO4。净水时,K2FeO4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和O2(两个反应)。

4.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成蓝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稳定,有Cu单质生成,溶液成蓝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

【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三个问题:(1)Fe2+和Fe3+的检验;(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3)含有不同价态铁、铜化合物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1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目的是做到“温故而知新”。问题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通过思考“如何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庋趸而保持长时间的白色沉淀状态”的问题,并贯穿复分解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电解池(电化学)知识,将问题层层递进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问题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题中有关化工流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反应方程式又是反应的本质,通过书写练习引导学生利用“价态观”来解决问题,将“元素观”的认知进行具体化和扩大化。

3. 强弱观

【师】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较二者的氧化性强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蚀Cu电路板的原理比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即Fe3+>Cu2+。

【问题驱动1】请大家利用这一结论思考一下这一问题。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生】剩余固体是Cu或Fe和Cu,因为先发生Fe + 2Fe3+■3Fe2+,后发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没有剩余,有铁必有铜,故选C。

【问题驱动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现加入适量铁粉,使溶液中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变化为1∶2∶4,则参加反应的铁粉与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从离子比的变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则Cu2+、Fe2+没有参加反应,根据反应的定量关系可以判断C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学生的“强弱观”,此处设置了如下的“问题链”――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组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比较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Fe3+>Cu2+)问题1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运用问题2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价态铁微粒间的相互转化。

4. 水解观

【实验探究1】对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况,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握它们的“价态观”、“强弱观”,还要考虑它们的“水解观”。如泡沫灭火器原理是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双水解反应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1】在试管底部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有气体生成(CO2)。

【实验探究2】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2】反应剧烈,有蓝绿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气泡生成(H2)。

【生1】根据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进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气体,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应生成H2,从而促进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问题驱动1】已知Fe2+生成Fe(OH)2开始沉淀的pH为5.8,沉淀完全的pH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请回答:制备FeCO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将Fe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

B.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C.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问题拓展2】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9.6、3.7。现有含FeClx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1)加氧化剂的目的为将Fe2+转化为Fe3+,便于除去,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来除去Fe3+,pH值范围为 [3.7,6.4]。

(3)除去Fe3+的离子方程式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晶体?不能。

若不能,应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后进行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

【设计意图】化学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实验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离子的“水解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微观微粒”发生“宏观可观察”反应的内在动力。通过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双水解”的意义。通过镁条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Mg将Cu置换出来)基础上进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观”作用。通过对问题驱动1(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9题)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运用Fe2+和CO32-的水解来解决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馔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题的考查,主要考查Fe2+与Fe3+的转化、利用“水解观”调节溶液的pH值除杂的原理和溶液中晶体获得的方法三个知识点,这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总结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和“45分钟”的教学,前后经历了多样的复杂心情,本着打破传统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为目标,致力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宗旨。

1. “问题驱动”是“问题链”的“具体”呈现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8]。

(1)“价态观”中的问题链

Fe2+和 Fe3+的检验与转化[Fe(OH)2的不稳定性] Fe(OH)2的制备(从复分解反应到电解)多样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强弱观”中的问题链

Fe3+的氧化性为何大于Cu2+?若同时加入铁粉或铜粉有何影响(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应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3)“水解观”中的问题链

Fe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为何类似于Al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Mg与CuSO4溶液反应为何剧烈?制备FeCO3或Fe(OH)2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从溶液中获得铁盐或铜盐晶体?

2. “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立体”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的“阿基米德支点”之一[6]。“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具体”塑造和“立体”呈现,它是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时,通过“价态”、“强弱”、“水解”的角度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铁、铜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还能对它们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备、分离、提纯、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它们的化学学科价值。

3. “化学实验”是化学素养的“直观”呈现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加深理解某些化学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遗憾的是没有进行学生实验,采用的是老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Fe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与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预测反应结果,再从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的价值并为之寻找合理的解释。Mg与CuSO4溶液的反应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拉伸”提高,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讨产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确的结论。总之,化学实验不仅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虞琦,倪娟. 基于学科观念培养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42-44

[3] 黄朝霞. 借框图构建之风扬思维发散之帆 [J]. 化学教与学,2016(12):51-53

[4] 梁永平. 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 [J]. 化学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论促进学生“元素观”发展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1,5-6

篇7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对化学学习能力做了三方面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高三复习时间短、容量大是不争的事实,好多老师因此只强调课堂的容量,不去理睬学生是否真正吃透知识点,是否真正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与平台,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梳理及探求过程中掌握一定解题的思路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适应新课改下出题方式的变化和命题难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二、注重研读教材。掌握思想和方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方法是解题的法宝。学习化学,必须仔细研读教材,总结复习规律,掌握一定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高考中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整体性原则(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2)守恒意识(五大守恒内容: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守恒;物质的量守恒);(3)平衡意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4)合理性原则(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5)绿色化学思想(能源、污染);(6)组成分析(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7)特征反映(关注典型反应);(8)具体化(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这些思想和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并熟悉知识点内在联系之后,自主分析、总结。学习必须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方能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获得更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

三、注重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而来,复习时必须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高三第一轮复习考查的化学主干知识点为:

(1)物质的量及计算;(2)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3)原子结构;(4)元素周期律、周期表;(5)化学键;(6)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7)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8)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等);(9)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10)典型的金属元素;(11)典型的非金属元素;(12)四同(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13)烃及其部分衍生物;(14)糖类、蛋白质、油脂;(15)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16)化学实验设计。复习时应一一击破,每一个知识点涵盖的内容应在第一轮复习时归纳到位。切莫出现知识上的漏洞!用知识点网络高考化学的全部内容,才能使复习有序、高效。立足课本,抓住基础,还应使学生明晓高考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规律。

篇8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1-03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新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与传统的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相比,最大的突破和超越就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凸显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而对于一直没有课程选择权的学生而言,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茫然: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何选择选考科目以体现兴趣与发展的最优化组合?如何选择考试节点以获得最大效益?……新方案的实施在拓展选择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盲目选择的可能和风险。因此,学生能否科学、有效地选课就成为了实现深化改革核心价值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互联网+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课程选择”

1.利用互联网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一系列调查,召开一系列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调查数据和座谈纪要显示,原有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迫切需要架构新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需求。

“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杭师大附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而其前提需要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传统与现状,学校群策群力设计了理想附中人形象,并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以及“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十大核心素养。我校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开发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的网络学习课程以及综合类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网界面如图1所示。

学校秉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架构五大特色选修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和以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的公民课程群,构建可供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此来实现课程满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选择权。

2.利用互联网调查学生指导选课

我校自2012年起就开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作为载体,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建构适合个人的学习课程系统。2014年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顺势而为,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我们利用互联网对我校2014级高一新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测试》调查,其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教师能对学生选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唤醒学生规划意识,明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

2014年9月19日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于9月26日利用互联网对家长与学生进行了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科目的意向、选考时间的意向、选考科目组合以及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等方面都做了首次细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将化学作为科目的第一选择;35种组合中有34种被学生和家长所选择,其中政治、生物、技术组合空缺;原有的文综、理综组合大大减少,理科少于30%,文科少于10%,文理交叉科目选择大于60%。然而一次初步数据调查结果可能还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2015年4月,学校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如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学考方案解读、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数据调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的变化。

3.利用互联网发动家长参与选择

大部分家长还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要么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凭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为孩子选择专业或职业;要么表面重视孩子兴趣特长,却没有长远考虑孩子的职业发展;要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也无从下手。因此,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最焦虑与纠结的莫过于家长。学校在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公布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杭师大附中公众微信,及时通报高考方案的变化,发表了“告高一年级家长书”。还将有关高考新方案的专家讲座录像在校园网上并通知家长去观看,还开设专题讲坛、举办“家长正能量工作坊”等形式,与家长分享新高考和有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对家长进行高考新方案解读,消除家长顾虑与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家长转变思想,提高家长职业认知力,配合学校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

为了能让家长与学生走得更近,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与孩子对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达成共识,学校还利用互联网,借助家长力量开展“职业面对面”、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等活动,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职业性向分析和目标确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培训学生的选择技能。

通过近两年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我校学生间选课差异度显著,知识结构明显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互联网+走班教学”

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修适合学生的课程,必修有适合学生的教学,必须开展学生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为了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2)。该管理平台设置一系列管理栏目,如“考勤管理”、“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成绩管理”、“家长留言”、“分班管理”、“课表管理”、“导师管理”、“寝室管理”、“系统管理”等。在每个栏目下面又设置若干子栏目,可以说,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是我们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力保障。

学生选择多样化,既需要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又要求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随着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完善选课走班的课堂教学形态,分步实施分层、分类、分项走班教学,在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让学生在选择中不断明晰需求,完善规划。

1.利用互联网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2014年,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始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变化情况适时提出调整学习层次的申请。分层走班教学要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我校构建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管理平台,从学生分班、分层、课表安排、教师配置、调层等环节进行精细化操作,保障了我校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201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共设置必考科目教学班100个。

分层走班并非仅仅是形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教学组织形式变化背后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落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组织“分层走班教学措施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学研讨会,开展以数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个例的调研活动,进行以“化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主题的化学组教研展示活动等途径,从教学目标、备课、作业等几个侧面来探讨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让教学更适合学生。

2.利用互联网实施选考学科分类走班教学

根据新高考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课程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学校利用互联网完成了一系列诸如家长、学生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设计了四选一的课程设置方案供学生进行选择。2014年11月底,在家长和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首门选考科目做出了谨慎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我校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选考科目分类走班,高一年级共设置选考班13个,学考班35个。

分类走班教学所设置的选考班与学考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有差异,为了让任课教师更快了解教学新动态,我校于2015年3月分别组织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开展了新高考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及变革之应对策略的学习研讨活动。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详细陈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各个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所发生的变化,比较分析了学考、选考在难度、题型等方面的区别,同时提出了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分类走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3),做到了学生一人一课表,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有问题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此外,我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尝试体育分项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了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5年3月,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尝试音乐学科进行分项教学,让2014级高一年级学生从爵士、键盘、声乐中选择一项进行修习,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互联网+成长导师”

我校在浙江省深化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保留了行政班,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并存,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了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成长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难点。

在“互联网+成长导师”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我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10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篇10

1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对于偏专业教师的培训,现在各级部门机构都十分重视,这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一名教师要真正学到什么,关键在于自己,在于事在人为.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教师,在学习上要把握三点.

(1)要积极学习物理以外的专业知识,新课程科学教材在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的基础上把课程内容整合为五大部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教师,对物理内容做到详熟于胸理所当然,但更要认真学习理解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来源可以是各级培训资料,往往其针对性较强.如教材、教学参考书、专业期刊等,要认真阅读,仔细玩味,在此基础上,可以广泛阅览参考书,或上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在学习常见动物的分类知识时,可以进中国动物信息网中动物检索表栏目.

(2)要认真学习实验操作,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以实验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探究,而探究中重要内容是实验.作为物理专业教师,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规范性,要特别关注实验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如用手不能去直接接触烧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等等.有关实验操作规范可以上网看视频或者多去听听优秀专业教师的实验课,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上好一节生物、化学课,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广泛参考有关教学设计、网上名优教师视频课、以及PPT等,广泛汲取有意义的知识,结合学生情况,自己的教学个性,备好课.一般而言,上一堂课,就应该花几倍的时间去备课.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也不是精彩的课.

2立足于物理专业内容,加强学科内容之间的融合

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教师,当然在物理内容的教学上要游刃有余,并且要善于从物理内容出发,加强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创设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并在教学时寻找思维拓展点,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去做.

2.1学习方法科学思维方面的联系

虽然科学中理、化、生内容各不相同,但学习他们的方法思维却非常类似,如探究学习,其过程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不论是物理内容的探究,还是化学生物等知识,都适用,通过探究,加强了学生合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又如一些科学方法方面,在不同内容上都适用,如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物理内容如固体的熔化通过海波晶体的实验,归纳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一般规律,由于铁是晶体,所以又可演绎出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特性.

在化学教学上也如此,我们可以通过NaOH的实验,归纳出碱的通性,由于KOH是碱,所以我们很容易演绎得出KOH有哪些性质.

2.2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

科学与传统教材一个明显的亮点是科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紧密联系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不同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教材内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衔接,如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如图1所示:

具体分析:昆虫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与碱石灰反应,导致A管中气体量减小,气压变小,红色水滴向左移动.在分析中不难发现动物呼吸作用是生物内容,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化学知识,红色水滴的移动是由于试管内气压变化引起的.由此,我们也发现科学教材上越来越离不开各方面知识的融合.

第二方面为典型习题的练习.

例1在酒店的活海鲜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在浅水中生活的哈蜊、虾等海生物,却看不到活着的鲳鱼、带鱼等深水鱼类,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该题涉及的物理知识是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深水处压强很大,生物内容是生物生存与环境相适应,鲳鱼、带鱼适合于水压大的生存环境,一旦脱离深水环境,就无法生存.

例260 ℃的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悬浮一空心铁球,当溶液温度降低到20 ℃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1)球下沉(2)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解析当溶液温度降低到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下降,由于原来是饱和溶液,所以有硝酸钠晶体析出,并且溶液的浓度减少,直接导致溶液的密度减少,根据F浮=ρ液gV,推断F浮变小,F浮

3加强对教材的钻研、不断开拓创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熟悉了解科学专业知识,补足补好非专业知识,认真上好每堂课,这只能算基本要求,还需要有强烈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不断的磨课,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和刊物,这也是物理专业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1)教无定法,学习优秀教师的教法,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有时变成生搬硬套,也不可取.科学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比如现在重视探究教学,固然没错,但不要动辄探究,一些传统的方法如讲授法还是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物理专业教师在上非专业内容时尤其要注意.要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学生,去组织教学,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科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多钻研教材,多分析学情,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