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苏教版初中化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苏教版初中化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1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篇2

化学新课程进入课堂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由于新教材注重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易于记忆,更易于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那么,对之前以传统教材教学为主的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工作实践,作者对此问题做了如下思考。

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

充分使用新教材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我们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应该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材的教学惯性,主动接受、研究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学体会告诉我们,新教材不单单是为了达到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时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指导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体验化学知识的运用,形成对化学的积极情感。以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二氧化碳提取课题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药品,如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硫酸盐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实验结论;最后,组织组间讨论,选择最佳药品。

二、以理解新课程标准为重要前提

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提供给教师参考的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考试评价的根据。所以,兼顾育人和备考,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理解新课程标准并非是阅读多次条条框框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感受和体会,要求我们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来感悟。因此,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做到阅读、讨论、实验及探究的有机结合,不能走形式,忽略实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转贴于

三、以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为重点

使用好新教材不是以拥有知识为标准的,拥有知识不一定能驾驭好教材。所以,教师应该在全面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基于学科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理解新教材内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理解教材不能局限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教材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程上举一反三,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传授、解惑。

四、以倡导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关键

教师用好教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将来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科学探究就是一种优越的学习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苏教版新教材的第一版第一单元就介绍了科学探究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并以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对话等形式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比如,在物质性质一课中,对氧气、金属等物质性质的学习,新教材都是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课堂上,我发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其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新课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得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注重实践、结合实际等一系列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发挥的关键又在于教师使用好教材,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诚然,这些在新课标中都有所说明和体现,但是充分地使用好教材还有赖于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探索和研究!

篇3

化学新课程进入课堂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由于新教材注重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易于记忆,更易于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那么,对之前以传统教材教学为主的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工作实践,作者对此问题做了如下思考。

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

充分使用新教材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根本保障。我们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应该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材的教学惯性,主动接受、研究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学体会告诉我们,新教材不单单是为了达到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时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指导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体验化学知识的运用,形成对化学的积极情感。以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二氧化碳提取课题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药品,如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硫酸盐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实验结论;最后,组织组间讨论,选择最佳药品。

二、以理解新课程标准为重要前提

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提供给教师参考的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考试评价的根据。所以,兼顾育人和备考,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理解新课程标准并非是阅读多次条条框框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感受和体会,要求我们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来感悟。因此,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做到阅读、讨论、实验及探究的有机结合,不能走形式,忽略实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三、以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为重点

使用好新教材不是以拥有知识为标准的,拥有知识不一定能驾驭好教材。所以,教师应该在全面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基于学科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理解新教材内容。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理解教材不能局限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教材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程上举一反三,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传授、解惑。

四、以倡导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关键

教师用好教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将来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科学探究就是一种优越的学习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苏教版新教材的第一版第一单元就介绍了科学探究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并以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对话等形式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比如,在物质性质一课中,对氧气、金属等物质性质的学习,新教材都是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课堂上,我发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其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新课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得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注重实践、结合实际等一系列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发挥的关键又在于教师使用好教材,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诚然,这些在新课标中都有所说明和体现,但是充分地使用好教材还有赖于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篇5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改变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传统高中化学课程的接受式学习相比,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多年,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使用中,结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尝试:

一、合理利用苏教版课本上的栏目设置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及课程实施的媒介。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资料卡”、“信息提示”“科学史话”、“拓展视野”等多种栏目,内容新、功能多,体现新课改理念,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技能。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各栏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你知道吗”和“交流与讨论”栏目一般出现在新内容之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熟悉的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设置有关的学习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资料卡”、“信息提示”一般出现在“活动探究”栏目旁,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相关资料、数据和方法思路。“问题解决”、“练习与实践”、“本专题作业”等栏目的设置,学生可利用此栏目提出的问题或者介绍的方法来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每一个栏目设置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前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读教材内容、再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理解教材所描述的化学原理,变化过程,规律和结论。在上课时用提问或学生讨论的方法检查预习情况,并完成该课教学,通过授课后与学生预习笔记比较的方法查找学生预习不到位或不足的地方,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

掌握好的预习方法,就使听课由被动而转为主动。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学生听课的兴奋点则比较集中,不至于在整个课堂内思维皆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疲劳,对知识的接受产生自然抵触。如在“物质的分离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中,都是以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基础,根据物质典型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和特征的化学反应(伴随沉淀、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等)来选择分离与提纯、检验方法的,因此,在新课学习前,必须认真复习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复习回顾初中涉及的重要实验操作技能(如药品取用、过滤操作等)和实验安全规则、注意事项等,这些内容的复习将提高新课学习的效率。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虽属高中化学的新内容,但是熟练掌握初中关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实验技能,对该内容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课前如能及时加以复习,必将促进新课的学习。

三、运用化学实验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平时观察到的、偶尔发现的奇异的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作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在实验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身边或生活中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划火柴时气味了解二氧化硫的气体的气味,在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将书本中将“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品红溶液”,改为将红色的鲜红花瓣放入盛有饱和的二氧化硫水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褪色后,将褪色后的花瓣放入另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花瓣恢复红色。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作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还要作为学习方法的“引路人”;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要挖掘可利用的条件,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6

一、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现状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现实教学中,尽管高中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但是“全面培养人才,关注情感教育”的理念仍停留在思想层面和口头交流上,在高中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情感”,导致情感教育的认识与教学实践的行动落差较大。这样的现状源于:(1)情感教育的方法指导不足。情感领域本身的抽象和模糊,导致在高中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挖掘实施远远难于“双基”目标的设置和实施;(2)“分数的枷锁”捆住了情感教育,高中教师更是如此,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情感教育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没有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正是因为情感教育的不足,导致高中生经常出现情感问题,比如学习兴趣不浓、情感淡漠、对集体缺乏热情、没有崇高的学习目标、只重分数不重修养等,再加上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更使得学生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出现了偏差或扭曲。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强调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凸显有效性。所谓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和对策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都能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社会生活气息较浓厚,可以引发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个性品质及审美素质,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当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应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紧密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热情,触感,创设和谐课堂生态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要有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触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基本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再如,苏教版《化学2》“原电池”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电池?学生尝试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探究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分析,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和构成条件等就有了更清楚的认知。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设悬念、试误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通过知识的掌握,感受成功,促进情感,营造快乐有效课堂

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即情感的加深能促进知识的达成和能力的提高,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深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认知水平,还要借助课堂维持学生的情感深刻性和稳定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形成“以情育知”、“以情促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情感的内在驱动功能,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乐学好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较,在知识的广度、难度、深度上显著加大,教师必须尽力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喜学,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仅不感到艰涩,还能够饱尝学习成功的欢乐。例如,学生在学习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内容时,由于“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学生容易将电极与反应类别混淆,教师可以编成“氧阳氧负”,再把它解释为“多养一些小绵羊,就可以富起来了”来帮助学生在笑声中完成记忆而且不容易忘记。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各方面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能够实际应用的成功感。如,学习苏教版《化学1》“铵盐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讨如何更好地使用好氮肥;学习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学习苏教版《化学与生活》“化学药物”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等等。

3.挖掘化学史材料,以理动人,培育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教育学中广泛提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则。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化学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苏教版《化学1》“钠的化合物”学习时讲述侯德榜先生立志在国内发展制碱工业的事迹,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表”时阅读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对某些相对原子质量的修正已获得国际认可的史实等,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苏教版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呈现最富有献身精神的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自己多次受伤,仍然坚持不懈,终于研制出新型烈性安全炸药,为人类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面对无数次失败和挫折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此外,在化学史中,还有许多事例证明了科学精神对科学研究成败的重大影响。例如,苏教版《化学1》卤素的教学中,讲述李比希的“错误之柜”的故事:1962年法国青年学生巴拉尔发现了溴,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虽先于巴拉尔制得了这种液体,但他却轻率武断的贴上“氯化溴”的标签,说明科学家如果粗心大意,没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就会与重大的科学发现失之交臂。

4.把握交流的机会,以情动人,提升情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情感教育的研究中发现,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要始终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愉悦的心境、真挚的情感去诱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在学习中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欲望,尊重并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的机会。

篇7

多媒体手段集影视功能之长,它能以二维的形式全方位地把声音、画面(动态)、场景氛围直接呈现给学生,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动画效果的设置,它有效地突出了课堂环节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应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场面的选择和变换、某一特定部位(如:横截面)的动态呈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拟仿真(如物体间的碰撞场景),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想象和理解上的引导。如:利用二维动画中路径动画和变形动画技术以及与声音相结合所开发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可以较为理想地把串并联电路的差别与原理、电路中电流的真实流向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眼前,同时还可以配以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感觉。

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中为展开课堂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素材库的同时,也为课堂上的“教”与“学”及时充分地展开互动提供了便捷。物理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能把电子白板集挂图资源库、注释库、超链接库、动画库及动画效果于一体的功能利用好,从时间、空间、色彩、声音、动感方面始终给学生以新鲜感,让课堂从始至终处在高效、快捷的状态之下,让学生借此主动地观察和实验,辅以用电子白板将学生学习的片段或整个过程随时进行回放,进行复习巩固和调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率、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如:教师在进行串并连电路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调用白板资源库相应的图案在白板上亲自操作、反复演示电流在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中的真实流向的整个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完整地展示出来,并对原理进行简要的解说;之后,对练习过程中的错误通过回放进行必要的分析,最终形成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映像。

二、多媒体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不冲突,只要我们能各取其长,适时而又恰当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比起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来,其显著的特点一是体现在呈现真实情境。如:机械能、动能、热能的产生过程。这些过程在现实中我们不是没有条件就是无法完成,如果能通过二维动画及其相应的效果呈现(必要时,可以反复再现),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不断地去思考,再辅以教师的语音或动作提示、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二是体现在仿真或模拟实验方面。如:可以较为理想地呈现不易观察、具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对于那些不易观察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像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的课件让学生反复观察,在观察中结合画面来领悟规律和原理。如:对于极具危险性的碰撞实验、核能产生和释放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仿真情境呈现,让学生得出结论。三是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多媒体可以通过较大容量的图片、声音、动画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住重点、时时向难点挑战。如:学习凹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时,学生完全可以脱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必接触那么多的实验仪器,通过对直观的课件观察,快速形成具体而深刻的映像。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便于课堂上师生、生生交互活动,弥补了多媒体所不具备的“局部放大功能”“存储功能”“探照灯功能”“编辑、批注功能”“回放功能”“绘图功能”。

篇8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篇9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6-05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1.1教材的设计思路

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影响到物质的用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物质结构理论还与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物质结构理论为这些科学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修模块3,就是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是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之后,对物质结构理论的拓展与加深。

本着这个宗旨,三种教材(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设计上的总体思路均为: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从原子、分子水平上介绍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围绕着“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这条基本主线展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各种栏目或附加的资料展示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背景下去掌握物质结构的知识,体会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2 三种教材内容的编排

2.1以课程标准为本,整体设置教材的体系结构

三种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所编排的内容都是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的,但在此基础上编者根据各自的设计风格整体设置教材的具体结构,对教材的编写形式、侧重方向的确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使得三种教材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

针对三种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见附录)。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异同。

2.1.1 人教版

教材的引言部分体现了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的大部分内容标准,其中包括“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等等。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基本上是按照化学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能级跃迁”等内容,此外在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还包含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形成、类型、键参数,共价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同时还密切联系实际说明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无机含氧酸的酸性”等知识,这一章包括了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与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部分内容;主题2与主题3的其余内容编排在教材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所包含的内容与课标一致,只是知识出现的顺序有所不同。

2.1.2 苏教版

根据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进行整体编排,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划分为5个专题。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及专题5“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与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相对应;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所编排的内容与课标主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基本上一致,其中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包含课标主题4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教材专题3和专题4将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内容进行融合,重新编排,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为“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3包含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及其构成的晶体等主要内容,专题4则着重编排了“分子或离子的构型、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等内容,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2.1.3 山东科技版

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4个主题融合为三章进行编写,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与教材第1章“原子结构”的内容编排一致,其中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也被分散到教材第1章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里;教材第2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第3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对应于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在内容安排上是把两个主题内容进行融合,重新分类,第2章的主要内容为“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立体模型”等,第3章的内容是在承接第2章的基础上,主要编排了在微粒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以及这些物质的性质”,还包括了“物质聚集的其他状态”的内容。

2.1.4 三种教材内容编排具体实例

三种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晶体”的相关内容时,编排的方式不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编排方式较为类似,它们是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两章来设置,而苏教版是将二者合并,教材中每介绍一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就引出这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体,如:金属键―金属晶体、共价键―原子晶体。从内容的设置来看,苏教版的编排,使得相关知识排列紧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有章可循,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适当指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但是,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方面的内容,苏教版仅仅是根据新课标介绍了几种晶体,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拓展。人教版除了介绍“晶体”外还简单介绍了“非晶体”的知识;山东科技版则拓展得较深,教材用一节的篇幅来介绍除“晶体”以外的物质的聚集状态,如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等离子体。

2.2 通过多样化的教材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版的三种教材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这些内容生动的栏目,学生遵循栏目的提示,明确自我学习的方向,获得自主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突出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之间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表1 教材栏目设置及出现频次统计

上表对三种教材所包含的栏目进行了统计,以下针对栏目的类型及其设置的意义进行分析:

表2 教材栏目归类分析

三种教材中所出现的栏目种类众多,各种栏目也都具备各自的内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上述的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有些具备同一功能的栏目又细分为几个栏目,如山东科技版的教材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基本资料的栏目有“工具栏”、“知识支持”,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栏目有“身边的化学”、“身体里的化学”、“化学与技术”等,这些功能相同的栏目设计过多会显得重复、累赘,使教材不够整体自洽,建议将其合并。

2.3 运用丰富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疲乏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穿插了丰富的图片,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对三种教材中的图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表3三种教材中图片的分类、统计

从上表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三种教材中数量占多数的插图是“理论、模型、分类、归纳”。这是由“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这类图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将抽象化为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材中还安排了部分“实验仪器装置”的插图,将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扩大学生的视野;“生产、生活、科技”类插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到“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类插图在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中出现得较多,在苏教版中较少;“人物”这类插图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良好的学科背景,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4 编排多样化的习题,注重实践性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的编排在教材编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程度。新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数量不多,但是形式多样,综合性强,不仅有适量的巩固性习题用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出现了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查阅资料等实践性题型。这些新题型的出现既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又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取得相应的发展。

表4教材习题分类统计及所占百分比

注:习题数量统计包括每一章(专题)后的习题

从统计比较结果来看,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三种教材中的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而客观题如选择题只占了20%~30%左右,苏教版则更少一些。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新题型,其中包括小论文、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用计算机制作物质结构模型、方案设计等,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又一大亮点。人教版中编排的习题新题型出现得较多,苏教版中传统题型较多。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对三种教材的几点评价与建议

3.1 三种教材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整体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推理、论证,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

3.2 三种教材内容总体编排是遵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但不同版本有些内容呈现方式与课标之间还是有些不符。如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人教版将其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引言和第一章,苏教版在专题1、专题2、专题5中分散编排相关内容,而山东科技版中只出现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这一内容,其余内容虽然通过部分栏目有所表现,但并不完整,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化。

3.3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探究如实验、模型制作、方案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种教材都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活动探究,苏教版教材中包含实验部分较多。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材时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理论探究的过程。

3.4 习题的编排在三种教材中都体现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很少出现习题范例。习题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解题的示范,具有很好的借鉴性、参照性和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而三种教材在这方面的编排都略显不足。同样,苏教版的教材在栏目“问题解决”中设置的诸多问题也欠缺一些适当的参照、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增大,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

3.5 已通过初审三种新版教材在印刷方面采用的是全彩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前色彩丰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易产生疲劳、枯燥、厌学的情绪,而且教材印刷用纸纸质较好,防水,经久耐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夕礼.研究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新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6):55-56.

[4]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郑媛媛,照日格图.谈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栏目设计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8(6):119-121.

[7]边雅莉.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图片的运用[J].化学教育,2003,24(10):12-13.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学科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初中教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新课标提出,初中化学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普遍认为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课程内容,未能积极探索适合的培养策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展开了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概况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其以实验为前提条件,实际教学中通过价值观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还引导其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但如今,化学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即:重知识与结果、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

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国相关规定,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了化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目标,其中涵盖了对待物质、自然、科学、社会及自身发展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不仅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利于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逐渐拥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两个课标全面呈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求真、向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主要是因初中生年龄各异,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性,采取多元、各异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及策略

1.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要素:面向全体学生,借助贴近生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在教学中应兼顾学习结果与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通过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化学教学设计应注意内容:一是,教师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执行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三是,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方法。

现阶段,初中化学价值观价值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具体问题表现为:第一,根据既有的设计要求可知,为了落实化学价值观教学目标,应使用外县的、可测的行为动词展开描述,但实践中学生感受、体会难以言传;第二,化学价值观拥有众多层次,如:注意、反向、偏向、追求及角色化等,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微妙性,但设计中难以实现贴切、精准的描述;第三,化学价值观目标有着丰富与多样的内涵,但实践中受客观、主观等因素影响,教师将其视为德育教育,致使其设计目标缺乏全面性,如:仅在教育中体现热爱家乡、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而忽视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价值观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落实化学价值观教育目标。实践中应采取以下设计策略:一是,利用外显化的行为动词,新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应具备精确化、可策划及具体化等特点,为了外显内隐心理过程,应尽可能地选用可测、精准及外显的行为动词,以此彰显目标的各个层次。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设计该目标时,分划分为不同层次,注意层为观看环保新闻、反应层为关注环保新闻、偏向层为重视环保新闻,角色化层为正确的环境观及环境行为。各层的目标具有递进性,提高了设计质量。二是,增加具体化的行为内容,为了增强化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实践应积极利用具体化的价值观教育,如:化石燃料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灾难性电影、新能源开发等视频,煤炭或石油的实物样品、图片等,借助上述学习媒体,转变了传统平面化教学行为,使其具有了多角度特点,利于纠正学生不良环境习惯,便于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提供情景化的行为条件,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情景化的行为条件,具体是指为描述化学学习媒体及化学学习时间,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信息。例如,全球变暖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尝试提出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环境,主动抵制不良的行为。

2.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探索如何达成价值观教育目标,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特点,创新教学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1)打造和谐、平等与民主教学环境。国外学者曾指出课堂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成败,教学具有艺术性,应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生兴趣,使其自主、主动学习。教育的前提条件为师生交往,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价值观目标落实。此外,价值观是学生心理特征,具有内隐性与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其情感、性格等,经有效沟通与交流,逐渐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自由、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易于敞开心扉,通过真诚、坦诚与诚恳的交流,情感教育成效将更加显著。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构成的,如果单一介绍各组成部分,则过于枯燥与乏味,教师可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空气污染资料与视频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包括空气污染成因、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等,通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向积极、有意的方向探索,通过上述教学,保证了情感教育效果,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2)合理运用教材内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在既有的化学教材中价值观教育内容较为隐蔽,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个知识的价值,并对其给予深入挖掘。新教材中涵盖诸多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以文字、插图等形式展现的化学社会问题、化学科学发展等。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情境,此时,要求教师应了解教材内容的价值信息,并在备课中给予挖掘,将各重点内容均赋予双重价值,即:情感与思维活动。例如:关于爱国制碱专家的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讨论交流、感悟的新型教学模式,融合情感与思维活动,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接受相应的感染,进而利于达成共育目标。

(3)进一步扩展价值观教育范围。初中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内化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素养,还可丰富其化学学习方法,使其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推荐其阅读与科普类读物,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实验活动,以此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感受化学魅力,并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了解合作、宽容的重要性等。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探讨了其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基础上,初中化学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初中生将逐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综合素质也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严西平,王伟群.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