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发展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发展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1-0034-02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于2009年10月启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工程, 制定了组建76家村镇银行的规划。2013年上半年, 河北省银监局针对目前存在的发达地区组建快、欠发达地区组建慢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村镇银行发展规划,本着“发达县(市)与欠发达县(市)挂钩,欠发达县(市)优先组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的县(市)优先组建”的原则,合理设置村镇银行布局。2008年, 河北仅有张家口信达村镇银行一家开业,2012年底增至23家,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已开业27家(见表1),批准筹建5家,银监会备案核准23家;此外有3家主发起行向银监会递交在河北省批量发起设立11家村镇银行的申请,还有几家主发起行正在河北省选择设立地点。计划至2013年底,力争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开业50家。此外,河北银监局还积极督促已开业村镇银行机构下延, 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由2012年底的2个增至2013年底的11个,净增9个。

近年来,河北省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见图1);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利润逐年增加(见图2),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2.02亿元,从业人员636名。资产总额达99.23亿元,负债总额达86.51亿元,其中吸收各项存款72.36亿元, 发放各项贷款43.61亿元,贷款户数4763户,实现净利润5091万元。

同时,村镇银行按照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向农户、小微企业贷款。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27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70亿元、856户,发放农户贷款20.47亿元、3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6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支援了农村生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当地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发展。由此,村镇银行充分发挥了“草根金融”的优势和潜力,在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河北农村地区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金融监管部门强化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股东资质的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确保村镇银行发展不脱离农村经济建设对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需求,不偏离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银监局要重点加强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并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考核比例。如制定辖内村镇银行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户数占比、1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户均贷款、涉农贷款占比等监测标准。对于偏离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及时提示,严重偏离支农方向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到位的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此外,应强化股东资质监管。要坚持“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有限参与、长期承诺”的原则,审查村镇银行股东资质。“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是确保股东具备能够持续增补资本金的能力;“有限参与”是指一个股东不能参股很多家金融机构,原则上不能超过2家;“长期承诺”是指股东应做出不谋求额外利益、 不干预村镇银行日常经营等的承诺。 股东应以企业法人为主, 严格控制自然人,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原则上应低于5%。

2. 村镇银行应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和精细化银行。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在县城竞争抢客户很难,所以应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模式,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将重点客户定为粮棉生产农户、养殖专业户、农村地区商户以及涉农中小微企业。 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一定要和农村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必须融入农村,针对农户和农村当地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村镇银行应研究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这个重点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将金融产品营销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贷款发放的条件再放宽一些,服务门槛再放低一点,提供的资金支持再多一些。 同时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机制的创新,实现银行和农户双赢的效果。

3. 加强宣传以提高公信力,扩大资金来源。由于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 大部分老百姓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导致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公信力差。 一些农户怕村镇银行重蹈上世纪农村基金会的覆辙; 一些客户担心万一我国遭遇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 村镇银行不能像国有大银行那样抵御风险。因此河北省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微笑服务,对外展现良好形象,以提高公信力。此外,应鼓励村镇银行在各个县、乡多设立网点,同时变“坐商”为“行商”,主动上门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成为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贴心人和支持者,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的优势。

4. 加快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今后村镇银行应改变成立之初业务种类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现状,不仅要大力发展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而且应该逐步开展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等新业务,提高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水平。 并根据农户和小微企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扩大业务范围。如根据农村地区资本保值增值需求,推出新的理财产品;根据农户季节性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出短期信用贷款;根据农民养殖的周期性需要,推出联保贷款;根据农民家电购买需求,推出消费贷款;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推出质押贷款等。特别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大型项目、特色项目,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5.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应明确提出内控要求,督促其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对成立时间满一年的机构要开展全面内控检查。(2)加强合规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等一系列风险指标的持续监测。严禁发放超比例贷款,最大单户贷款限额按照资本净额的10%与1000万元孰低的标准掌握。(3) 加强流动性指标监测分析,设定村镇银行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开业三年过渡期管理规划等。对于流动性比例指标不达标或季末与月末之间波动较大的要限制其信贷投放。同时应按照规模对称、期限对称、种类对称的原则,将存贷比控制在合理水平。

6. 健全股份制公司架构,完善公司治理。村镇银行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应该充分发挥对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决策作用,监事会或专职监事应起到对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督作用,信息要充分披露,要公开透明,让董事和股东知情。村镇银行应逐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同时应发挥主发起行的“支撑”效应,提升公司治理的品质。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主发起行应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 向村镇银行提供发展必需的人脉、网络、产品研发、建章立制、风险管理技术等资源,并加强对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指导。若存款资金紧缺,主发起行可以借款给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可借用主发起行平台,推出网上银行服务,解决跨行结算渠道难题。但村镇银行走上正轨后,主发起行要保证村镇银行的经营自, 避免对村镇银行经营业务的干预,维护村镇银行的独立自。

篇2

【关键词】

银行;理财;建设;监管;建议

过去十年,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作用尤其突出。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例,2012年度,银行理财共为客户创造收益超过3000亿元,年化加权平均收益率约为4.11%,远远超过同期限储蓄存款利率,切实提升了居民收入,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经济金融局面的平稳发展。

随着银行理财的重要性提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显著增加,对理财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出现了不同声音,甚至

有部分负面评价。笔者认为,当前银行理财虽然面临问题,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监管导向和方向是正确的,业务整体形势良好,风险可控。为推动银行理财下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强化投资者教育以及优化理财业务运作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上能够积极配合监管实施创新举措,银行理财必将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现行银行理财法律保障略有瑕疵

第一,理财产品财产独立性与破产隔离应进一步在法律层面加以明确。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理财产品投资者与商业银行之间为委托关系,所募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所取得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属于全体投资者按份共有。当单个投资者破产或被其债权人追偿时,存在导致整个理财计划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法律风险;同理,如果某个银行破产,其所管理的理财产品财产可能也会被清算。第二,目前尚缺乏对银行理财产品法律主体投资资格的法律安排。影响银行理财在相关市场开户并参与投资公开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投资项目类资产只能通过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资管“通道”,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易诱发交叉性金融风险及“监管套利”等不规范行为发生。同时不利于银行理财与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的公平市场竞争。

(二)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影响发展

根据2011年5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若由商业银行承担理财业务实质风险的,将进行并表管理。实际上,规范的银行理财,不存在“刚性兑付”,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向投资人灌输“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按照产品运作的实际情况向投资履行本金收益的分配,不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

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对理财业务的不正确认识,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理财相混淆,将理财业务风险等同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风险,将预期收益性的理财产品等同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再加上部分银行机构对理财业务的不规范运作,存在着隐性兜底承诺、刚性兑付、投资运作不透明以及混淆保本型产品与预期收益型产品形态等。

(三)面临其他资产管理机构金融创新冲击

近期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受到了来自信托、基金、券商、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冲击,以最新的信托市场数据为例,截至2013年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已达9.45万亿元,超过了银行理财9.08万亿余额数。而前期券商、基金的资管业务创新,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对国内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推动银行理财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案

基于公平交易原则和风险隔离原则,明确银行理财法律主体投资地位,赋予破产隔离和财产独立性的功能,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和投资品向“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促进银行理财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方向转变。

(一)完善符合市场规则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1.通过顶层设计,赋予银行理财法律主体投资资格

明确银行理财的独立法律主体投资地位,直接规定银行理财财产的独立性和破产隔离,使其与银行表内自营业务完全独立。同时,赋予其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的可公平交易的法律主体地位,实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与其他监管机构的规定基本平衡,避免“监管套利”,实现公平竞争。

在目前阶段,银行理财的管理机构应按照 “三独立”(即人员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的原则,实行商业银行内部持牌机构管理,理财产品按照“三单独”(即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与管理。

2.建立银行理财的分级持牌、分级监管体系

对经营理财业务的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奖优罚劣,资质较差的机构只能设立产品结构相对简单、风险较低产品。如:可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货币市场工具类理财产品、债券类理财产品、非标准化债权类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类理财产品、股权类理财产品、另类投资类理财产品、混合类理财产品,以及结构性理财产品等,设定各类产品的最低风险等级,倡导产品专业化,继续推动建立更加精细化的理财产品分类管理和风险评级标准,明确不同类型产品的风险评级及相应的管理资质。

(二)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投资工具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要求,建设多种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和投资工具,银行理财作为合规投资之一参与各类市场和各类投资工具的投资。

第一,加快推动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等促进直接投资发展的市场建设,按照“标准、公开、透明”的设计思路,促进市场的活跃交易,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的基础价值。

第二,创新各种债务融资工具,如债务直接融资工具等,在市场发展初期,按照谨慎发展的原则,可规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仅用于购买单一企业拥有所有权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资产,或者向单一企业发放融资。

(三)转变理财业务管理理念,优化理财产品形态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形态主要包括净值型产品和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两种。其中,净值型产品是一种开放式类基金产品,产品净值随市场而波动,已完全市场化运作并被市场所接受;而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因其预期收益发行方式、产品运作良好,几乎全部实现预期收益等被质疑银行实际承担了产品风险、攫取了超额收益并存在刚性兑付,应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然而,必须承认,预期收益率型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说明投资者和市场是认可的。

笔者建议,对于此类产品着应眼于如何规范好、管理好,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而不能一概而论的否认此类产品存在的必要性。第一,修订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相关表述,明确此类产品无论是否实现预期收益,银行只收取固定管理费,扣除管理费后的投资收益全部归客户所有,投资收益是浮动的,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因此,收益和风险也全部由客户自担,银行仅收取与其服务等值的管理费,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第二,可考虑定期公布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情况,并与此相配套建立和完善产品的退出机制,使客户享有充分的选择权。

(四)完善理财销售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

一是建立全行业标准化的产品风险评级标准,督促商业银行在销售中按照“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的基本原则,做好风险提示和客户适合度调查工作,避免任何形式的“误导销售”。要加强对机构销售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对违规销售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吊销业务开展牌照,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二是引导媒体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使投资者能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在充分了解产品风险的基础上,自主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实现真正的“买者自负”。

(五)建立多层次市场,提供各种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

1.建议监管部门允许银行理财在当前各类公开交易市场开立交易账户,同时,建议由银监会组织建立多种开放、公平、透明、标准化的市场,包括信贷资产流转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及其他促进直接投资发展的市场,引导众多市场机构参与,以开放的态度促进多个市场的蓬勃发展。

2.建议银监会在推动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各种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包括标准化的存量和增量债务工具等。在市场发展初期,按照谨慎发展的原则,可规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仅用于购买单一企业拥有所有权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资产,或者向单一企业发放融资。

篇3

银行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努力,员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银行的培养,,双方互相成就,都在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思考“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到底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干?”这是很多员工有所困惑之处。如果员工自身无法找出答案,则会发展为对自己在组织中工作和学习的动机降低,进一步造成个人目标短期化.以上这些因素都将损害银行的业绩和员工自身的发展。 因此设计并实施一套能够整合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深入满足员工需求,从而实现双赢的机制是必要的。这一机制就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通过有效技术手段,按照一定标准,遵循一定程序,使不同员工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岗位进行匹配的管理过程。从银行的视角来看,通过这一互动的过程,企业的各个岗位将获得充足的、稳定的、具备充分能力和意愿的员工;从员工的视角来看,将在组织中获得一个与自身各阶段性格、兴趣、能力相适应的岗位序列。这一过程将尽可能地同时满足银行和员工的发展需要,并为劳资双方提供一个稳定的回报预期。

篇4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号在在四川试点开始。进过6年多的发展,村镇银行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单机构网点、支付结算机制不完善、社会认可度差、经营产品和盈利方式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村镇银行发展很艰难。本文从近些年来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入手,并借鉴了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机构网点

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来看,单一制银行结构是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组织结构。与其他银行相比,银行分支机构少、电子网络银行几乎没有、其他表外业务业务量少。这即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客户的维护和扩大。同时,村镇银行的选址的地点大部分在县市比较发达的区镇,不利于农户的存贷。

(二)支付转账机制不完善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可以办理的是存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村镇银行作为单一机构网点,从银行自身成本来说,网络系统建立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村镇银行不能和其他银行进行跨行支付和转账,以及不能进行网上支付。

(三)社会认可度差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产物,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在农民心里的信任度不高。同时,由于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金融的不了解,多数农户不愿意和村镇银行进行来往。从大部分的村镇银行的选址来看,附近的传统的大银行,比比皆是。农户由于以往的业务上的联系,更多的会选择去传统大银行办理业务。

(四)经营产品和盈利方式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单纯的依靠信贷利差收益的盈利模式、依靠资产拉动存款的方式是不能持续的。我国村镇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款和贷款两大块。近年来,加入了微小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户担保贷款;但从总量上来说,还是很小,不足提升其和传统银行的竞争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现状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农村微小型企业数量也逐年类增;农民金融投资意识有所提高。农村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的需求。这就给村镇银行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一)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就医以及上学,成为了近年来农村的普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农民工,不得不将老人留在农村,将小孩留在父母身边上学。一方面,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老人先自己垫钱看病,然后2到3个月后保险金才会退到老人手中。因此,出现了老人因孩子在外,钱不能及时送到,而耽误了就医;另一方面,小孩在家读书的费用和老人孩子的吃穿住行费用,需要每月农民工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打回给家。不仅给农民工带了麻烦,同时给老人每月去银行取钱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村镇银行为这类农户提高特殊服务,对吸引农户外务人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其实有很强的金融投资意识

农村经济调查队2013年初,对7100户农民投资意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二、三年内选择银行储蓄理财的被调查者比2001年降低了23个百分点,同期购买保险、国债、集资入股的则分别增长22.5、19.2和10.1个百分点。未来几年随着金融投资理念的推广,农村的金融意识会更加增强。

(三)微小企业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2011年有农业企业11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家;2012年有10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4家。微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缺口。

三、美国单一银行业的经验——社区银行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的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美国的科技的发展,而且也取决于发达的农村金融对其支持。社区银行是农村金融的重要成分。社区银行主要有各州地方县市自主建立,为当地的中小农户和企业提供贷款,存款和结算业务。在美国小额贷款中,社区银行占了60%。

其主要经验有:第一,法律制度健全。美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保护社区银行的发展。如降低社区银行的最低准入资本金;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第二,市场定位明晰。主要服务该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农户,集中力量解决他们的需求;这样具有准确性得市场定位,能增加社区银行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三,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个性化。在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解基础上,具体划分当地金融供求的特点,为该地的企业和农户提高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灵活的金融产品,增加他们对社区银行的忠诚度,并可以带来稳定的存储资金。

四、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对策

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变化和相关国外银行的经验,我国村镇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一)加大ATM自动存取款无人网点在各农村,各镇社区的建立力度

村镇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不长,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足,不能模仿传统的银行业的扩展模式——成立新的网点。随着网络在农村的开展,建立ATM自动存取款网点的时机已经成熟。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满足农户、社区成员存取款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能提高村镇银行在该地区的认可度,增加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心理接受程度。村镇银行可以对相关的村,镇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地区的日常资金的需求,选择比较适宜的地址,建立符合该村镇的资金存取需求的ATM存取机。

(二)明确客户定位,发掘潜在客户

我国村镇银行应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服务三农”的目标,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和企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和产品。由于农村的生产、经营、消费、就业等特点与大城市有显著的不同,简单的复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在农村是行不同的。合理利用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对客户进行明确的细分,制定合理的银行产品,是村镇银行立足于村镇的重要保障。同时,村镇银行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业务。村镇银行由于置身于农村,能够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在满足客户的同时,吸引客户对村镇银行的需要。

(三)创新股权设置机制

在原有的基本股权设置的前提下,设计出能适合当地实际经济情况的股权机制。鼓励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加入到村镇银行的股权投资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的金融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在该地区的关注度和受众度。原则上,我们可以对村镇银行的少量的股本进行重新设计,在原基础上提出优先股的理念,使得这些资格股在当地范围自由地流动起来。借鉴农村信用社以前的做份,制定自然人资格的起点,鼓励农户进入农村信用社。这种改革能让农户加入到村镇银行中,自愿为村镇银行业务和社会声誉贡献自己的量,使村镇银行真正成为当地农村自己的银行。

参考文献

[1]景浩.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金融市场.2011.9.

[2]王建安.论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0.6.

[3]张儒雅.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J].河南商业专科学科学报.2011.2.

[4]王学忠.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1.4.

[5]赵方.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12.

篇5

缺乏科学的政策研究和风险预警机制。银行外汇业务无论就其政策性、技术性还是就其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关联程度而言,都远远高于人民币业务,其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就需要更多的手段,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目前的中小银行,至少在国际惯例的理解与运用、境外金融形势的研究与判断、外汇政策的解读与把握、解决纠纷的途径与技巧、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等领域,与大型商业银行存在差距,且在专业人才储备和信息对称性方面与地处金融中心的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也存在不平衡。据调查,目前中小银行大多数没有设立针对外汇政策和国际业务的专门研究机构,主要靠同业间的横向沟通来实现信息交流、产品引进等,因此,风险识别和控制手段单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获得外汇衍生产品经营资格较难。目前的中小银行一般只具有即期结售汇资格,而很少具有远期结售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经营资格。2004年10月,外汇局决定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但在准入资格上仍要求“上年度全行结售汇业务量在200亿美元(含)以上”。这导致国内绝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由于不具备资格而无法参与。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应具备银监会核准的衍生产品交易的业务资格。鉴于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大,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银监会对衍生产品资格准入门槛高、报批手续复杂,地方法人银行很少有获批的案例。按照现行监管政策,大多数中小银行短期内不可能获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这就意味着,中小银行将难以推出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增值和避险类业务。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汇率波幅逐步增大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因为自身产品及手段的缺陷会流失部分高端客户和高端业务。

篇6

银行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经营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增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搜索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商品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以增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第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

第三,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好,建立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对贸易融资用途和额度进行控制,防止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对企业的上下游单位进行了解,了解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己经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过高的情况。对信用证开证人、受益人进行了解,防止出现逾期情况。另外对贷后走访要进行相应的注意,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了解企业,保证银行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要加强国际业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目前我行每年新招的大学生、研究生大都现在从事着或者曾经从事着国际业务,利用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充分的规避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政府应创造条件,搭建银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政府支持手段,综合运用信贷、如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体系,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市场体系,除了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外,支持建立民营商业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担保制度。对银行来说,要采取以下步骤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篇7

二、宁夏区内及宁夏银行小微企业客户发展现状

(一)宁夏区内小微企业融资情况

依据宁夏银监局关于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的通报,截止2015年末,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83332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3085户,余额1400.0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6%,较上年同期增加181.97亿元,增长14.9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9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43.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56亿元,不良率3.12%,较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从机构分布来看,全区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21380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354户,占全区小微企业贷款户数的25.66%,余额393.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9.31亿元,增长17.75%,占全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8.1%。

(二)宁夏银行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截止2015年末,宁夏银行小微企业(包含小型及微型企业贷款和贴现、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贷款户共计11114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227户,占全行贷款户数61.35%,占全区小微贷款户数13.34%,贷款余额277.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58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50.45%,占全区小微贷款余额19.8%,小微企业已然成为授信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2015年,全行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余额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58%、15.62%,分别高于全行年平均增长率12.05、4.57个百分点。

截止2015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全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6.22亿元,占全行不良贷款余额57.44%,占全区小微不良余额14.26%,全行小微贷款不良率为2.24%,低于全区小微不良率0.86个百分点。

随着全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也逐步凸显,根据统计,2012年~2015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平均增长率为57.27%,高于全行不良贷款平均增长率18.28个百分点。

三、宁夏银行小微企业客户存在的问题

第一,近年来,宁夏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上升较快,违约贷款户数、金额成“双升”趋势,在全行违约贷款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银行监管指标的考核和信贷资产质量。

第二,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缺陷。一是企业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市场定价能力,如遇原材料涨价等市场波动,其经营风险就会迅速上升。二是自身管理水平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信用观念不够强,使得银行不能很好地把握其经营状况,增加了信用风险。三是缺乏抵质押物,难以达到我行的贷款担保要求。

第三,受经济下行影响,不良贷款上升和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宁夏银行小微企业客户的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没有形成区别化的信贷调查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

第四,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针对性不足,业务品种多为流动资金贷款,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贷款期限上一年期贷款较多,没能根据企业淡旺季及回款特征合理设定还款方式和期限;在担保方式上依赖抵押,创新较少;另外由于单户金额小,附加收益相对较低,信贷人员对于小微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主动性的宣传及营销。

第五,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培训机制。除宁夏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采取德国IPC的小微企业调查技术外,其他各分支机构仍采取传统的调查方式,不能有效的了解小微企业真实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往往造成授信金额、期限错配,增加风险。

第六,从市场环境看,小微企业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规模和经济总量已经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基石,各金融机构已经大刀阔斧拓展这片市场,因此在争夺大客户方面宁夏银行自身没有优势,如果再失去小微企业的市场,将难以发展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四、宁夏银行发展小微企业的措施

(一)明确支持方向,增强营销动力

根据全区经济发展形势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优势行业,今后全行小微企业的授信工作,应重点加强对农副产品、清真食品加工业及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合理制定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控制指标,适度放宽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以增强分支机构营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动力。

(二)严把信贷准入,风险意识前移

一是主要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市场经济行情,符合我行准入条件的客户;二是多纬度、多方面深入了解客户状况,提高客户风险识别能力;三是合理测算客户资金需求,防止多头授信、过度融资,盲目投资等风险;四是提高对或有负债、民间融资的调查及风险防控。

(三)简化审批流程,加大业务权限

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分支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限的转授权。

(四)强化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

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调查,合理设定授信业务期限、利率、还款方式和风险防控措施等授信方案;强化贷后管理,着重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和第一还款来源的跟踪管理,提高对抵质押品的管理能力;建立小微企业诚信违约退出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增设专营机构,夯实客户基础

继续推广小企业贷款中心业务发展模式,增设总行直属和分行直营的两级机构管理模式,以增加机构数量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区外分行,可通过设立小企业信贷中心,以其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小微客户,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区内各分支机构根据网点环境、客户基础、人员分配等因素,在公司业务条线、零售业务条线外,增设小微营销团队,为我行源源不断的拓展培育扶持小微优质客户,全力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客户专家型”银行。

(六)丰富产品体系,增强服务功能

加大自治区工业、商业产业链上小微业务产品的研发及推广,研发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担保形式简单有效的新产品;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模式,建立“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服务方式,以满足大中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不定期举办小微企业产品会、银企座谈会、小微业务研讨会等,根据地区、行业情况,组织展不同层次的特色交流活动,包括金融知识培训、企业管理经验分享、我行政策及产品推介等,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和宣传效果。

(七)加大考核激励,强化业务培训

篇8

当前,表外业务已经从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一跃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主导业务之一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步伐较缓慢,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它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誉,通过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水平。

表外业务的特点包括:提供服务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发展迅速,操作灵活方便;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风险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1、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频繁,存贷利差缩小,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有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

2、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但把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表外业务,也把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发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业务产品覆盖面窄。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咨询、基金业务占比极低,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二)表外业务定价收费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较大,价格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会出现价格战的情况。

(三)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属于各总行,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权力。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也是拿来主义,很少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

(四)表外业务缺乏专业人才。表外业务种类多,服务面宽,内容复杂,对从事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缺乏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修养,熟悉市场,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五)表外业务法规制度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的条款已明显过少,关于表外业务的收费权限、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规定,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表外业务经营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使盈利结构多元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摆脱对利差的依赖。

(二)规范表外业务的定价收费制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各项收费的具体实施标准,因此新业务收费应当符合当前已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让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三)加快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增强表外业务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走研发、引进和组合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在研发方面,要紧贴市场,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研发并注重售后评价,防止出现产品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引进方面,应将国际金融市场非常成熟的表外业务产品及高科技信息与技术引进,节省成本,少走弯路;对目前已开办的产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合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产品和加强服务的同时,树立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四)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面向社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学习性组织。鼓励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方面的人才。

(五)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从而更加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6

[2]王艺科.浅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成因[J].时代金融,2010;4

[3]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

篇9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篇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60

社区银行在国外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尽管各国家对社会银行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总体认为社区银行是基于特定区域内,结合地域特色,提供特色区域服务的金融机构。社区银行最早诞生于美国,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ICBA)把社区银行定义为“按照市场原则设置自己独立的业务,特别是按照市场原则在小型、中型银行和私人客户、社区内的特定区域的服务”。日本把社区银行叫地方银行,德国称之为区域银行,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各家股份制银行提出开设社区银行试点,原人大委员成思危等学者比较早的提出支持发展社区银行。2013年12月12日,我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即银监办发〔2013〕277号文件,指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是指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与传统银行相比,其功能设置简约、定位特定区域和客户群体、服务便捷灵活。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民资银行的建立和存款保险的推出,我国银行业经营竞争将日趋白热化,服务社区,贴近居民,占领个人和家庭金融服务的制高点,是社区银行雨后春笋般筹建的主要原因。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纷纷开始筹建社区银行,创新提出“理财超市”“金融便民店”“智能网店”等多种运营模式,并提出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基层的理念,成为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新热点。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探索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银行。本文从分析发展社区银行优势入手,剖析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条件,在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政策与建议。

1社区银行的优势定位

11社区银行具有区位优势

民生银行提出构建社区银行,把目标客户群定位为“最后一公里”圈,通过在社区开设金融便民店、金融超市等多种模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和家庭,挖掘居民日常生活金融服务,提供便捷式服务,满足居民和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1]另外,社区银行网点设在社区,方便了老年人等群体日常金融服务的需求,弥补了传统银行网点只集中在城市繁华地段,加速银行业务向基层渗透,发挥社区的区位优势。

12社区银行采集客户信息的优势

银行服务是建立在对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充分调查,对居民财务信息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社区银行服务的家庭和居民相对稳定,更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资金借贷和金融服务关系中建立比较好的信誉,对社区管辖的企业信贷信息采集方面也具有便捷的优势,对社区内的企业贷款项目进行合理评估,提高还款质量,发挥人缘地缘优势,通过与社区合作,建立社区内部企业或个人信贷资信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实现持久的银行与社区企业居民的合作模式。

13社区银行经营具有低成本优势

兴业银行的经营网点定位是“金融便利店”,服务便捷,经营灵活,每个网点7~8人,面积在100m2 左右,没有传统银行分理处比较臃肿的管理团队,员工队伍专业化,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营业面积小,节约租金,也节约了经营成本,发挥低成本优势,增强银行竞争力,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中更快的转变发展理念,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金融服务。[2]

14社区银行具有服务小微企业优势

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措施,尽管如此,在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升方面,小微企业经营仍然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巴曙松团队(2013)研究报告显示,小微企业从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仅占借款总额的667%,社区银行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方面,通过建立稳定的授信渠道调查社区小微企业的信誉,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详见图1。

2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21政府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资金信贷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在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的问题,2014年3月21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14〕90号),正式确定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特别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拨付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信贷支持的倾斜政策。政策的推行和支持,为社区银行开展便民金融服务和小微企业金融信贷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发展空间。

22金融业改革为社区银行发展提供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银行业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民营资本涉足银行业的步伐,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打通香港资本市场与上海和深圳市场的投资通道,启动证券、保险、信托业的改革,大力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这一系列的改革,都为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改革倒逼银行业从传统的依靠存贷利息差盈利模式转变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就是银行业瞄准的一个大蛋糕,稳定了客户资源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3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特征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美国社区银行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统计,2010年年末,美国共有银行机构7658家,其中社区银行6526家,占银行机构总数的85%,[3]美国将资产低于10亿美元作为界定社区银行的标准,其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31美国社区银行业绩平稳发展

从美国社区银行1992―2003年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业有相对比较优势,业绩平稳发展,社区银行具有成本优势,小规模经营有利于控制不良资产率。具体见表1数据。

32美国社区银行形成较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

美国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有三级,第一级是通过社区银行日常贷款、业务交易数据等基础信息管理,形成社区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银行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的常规性监管;第二级是社区银行高层管理者通过审计稽核,借助外部审计和内部风险部门,形成对银行风险的总体管理和监督;第三级是通过银行行业协会,如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FRB)等对社区银行进行外部监管,并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监管。美国社区银行监管体系如图2所示。

33美国社区银行形成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

美国第一个银行法令规定是美国密执安州在 1837 年通过的,即任何集团和个人都能获得银行执照,前提是他们要履行法定义务、有充足的资本,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额没有严格规定,1863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民银行法》(National Banking Act),将银行最低资本额定为 25 万美元,美国社区银行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1927年颁布的《麦克弗法登法案》,限制银行跨地域经营,银行服务网点延伸到社区,197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社区再投资法》,规范社区银行的经营,为社区银行发展和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法律保障,1999年美国政府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通过建立金融超市来提供包括银行、证弧⒈O铡⑿磐械榷喾矫娴慕鹑诶聿品务,美国社区银行成为美国银行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34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独特

美国社区银行突出社区的地域性特征,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金融服务,强调与客户的稳定性,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社区银行建立社区范围内家庭、农户和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这些“软信息”有利于社区银行防范贷款风险,针对服务对象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将存储资金侧重支持本社区小企业及家庭,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5]

4美国社区银行的借鉴及发展我国社区银行建议

41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411通过社区“软信息”获得“核心存款”

美国社区银行建立本社区家庭、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库,这些“软信息”对社区银行与客户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对稳定银行业务,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有重要作用,在收集“软信息”和传递应用“软信息”方面,社区银行都跟大银行有比较优势。“核心存款”是指银行储蓄客户中,存储期限较长,有多年稳定持续服务客户的存款,这类客户并不因为银行利率调整而改变储蓄意向,对利率变动不太敏感,美国社区银行主要客户分布,农村和郊区占比超过80%

412通过风险控制使得社区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美国银行业经历过数次的经济金融危机,尽管不少社区银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但是根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的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6651家社区银行中仍有2470家社区银行的历史超过100年,其中成立最早的是缅因州(Maine)的Saco & Biddeford Savings Institution,成立于1827年5月23日,能够持续经营百年以上,其中根源之一是美国社区银行有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美国社区银行形成三级风险控制层级,从外部的监管机构的常规监管及行业协会额自律监管,到第二层级完善的审核监管体系,包括内部稽核、外部审计、银行董事会等高层部门的监督管理,第三层是银行日常管理系统,通过查询银行日常贷款、资金交易记录发现银行经营风险,并及时采取管理措施。

42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思考及建议

总理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银行,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深化金融业改革,其中也提出构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规划,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金融脱媒步伐已经不可阻挡,加快农村及城市商业银行业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增强金融服务向客户需求末端延伸能力,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

421建立政府扶持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社区再投资法》,出台了诸如税收优惠减免、免交存款准备金以及利率自主决定等措施支持社区银行发展,当前我国政府推行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之际,加大对农村商业银行及城市中小商业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推行税收优惠,对营业税、所得税等给以优惠或减免政策;二是允许社区银行利率和贷款贴息的自主定价权,对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方面适当放开限制,让社区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确定服务模式和提供理财服务;三是政府建立社区银行征信系统,通过政府的宣传,将基层农户和社区居民及小微企业资信信息纳入社区银行的征信系统中,为个人或家庭贷款提供政府信用担保,这样降低社区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有利于社区银行与辖区客户建立稳定的金融服务关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22建立规范社区银行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社区银行的准入制度,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起点,准入制度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业务准入,在经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倡导社区银行创新服务内容,提供个性化业务满足客户需求;二是机构准入,对新建机构采取审慎准入原则,防止盲目增加机构,而是在建立前进行严格的合规性检查;三是专业人才及高管人才准入,通过增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对高管任职资格。同时,构建社区银行推出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存款利益,用存款保险制度来规避存款人风险,银监会等主管部门通过多种监管手段对社会最基层的社区银行进行监管,对存在违规、无视风险、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社区银行,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甚至关闭停业,保障储蓄居民的利益。

423构建社区银行风险监管体系

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进行风险监督管理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保证社区银行健康、持续发展,构建监管制度框架,要结合社区银行特点,在合规性设限前提下,适度放送经营权限,让社区银行有一定自,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监管制度经营,建立以中国银监会为主导,社区银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与银行自我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通过互联网手段,增加时时监管力度,简化监管手续和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构建社区银行风险内控制度。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银行的经营风险做到时时制度化监管,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要求员工严格遵守业务规程作业,部门之间互相监督和制约,形成整体的风险内控体系,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的奖惩措施。

424增强社区银行的创新能力

社区银行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新领域,在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方面都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一是细分客户群体,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针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和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在为家庭提供投资理财及风险保险的基础上,针对客户的特殊目标,诸如子女教育金储备、投资房产信贷咨询、证券资金配置等专业服务,社区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可以浮动,赢得客户信赖;针对社区内遭遇不幸陷入经济困境的家庭,银行可以采取无抵押低息贷款政策,在资金上帮助客户尽快走出困境;二是在经营模式上,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推行网上办公,改变传统柜台营销方式,全天候、全方位提供“私人定制”式服务,还可以深入居民家庭,调查客户信贷需求,主动介绍社区银行的理财产品,提高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社区银行中国生存[J].银行家,2002(9)

[2]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金融研究,2005(11)

[3]邓向荣,苗萌萌美国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特点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