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健康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健康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健康的关系

篇1

身体健康一般狭隘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与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等)发育和功能正常,维持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保持着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各器官与组织细胞从血液得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并把代谢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输送到肾、肺、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的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还能使心脏增加储备血液的能力。当人体劳动量加大或激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经常锻炼的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发挥代谢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心脏一样,位于胸腔内。肺富有弹性,内含空气,属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将其吸入至体内,再进入血液循环。体育活动使呼吸的频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显提高,增加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三)促进运动系统功能

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对人体起着支持作用,所以人们常称为“骨架”,同时骨骼还具有保护和杠杆运动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骼粗壮而坚实,否则易变得细小而疏松,骨骼健壮对肌体的活动和抵御外力的碰击有重要意义。骨骼借助于结缔组织相互连接,接头处即关节。关节内有腔隙,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运动。体育活动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

灵活性,就是最灵活的肩关节也不易脱位,使人体关节运动自如灵活,且活动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缩性,是运动系统的运动部分,它以关节为枢纽,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体育锻炼能使颈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壮有力,肌肉弹性与韧性增加,肌肉发达健壮,还展示了人体的健美。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完成各种随意运动,以适应身体和外界环境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涵了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人的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与先天及后天均有关,而兴趣、爱好、世界观与价值观则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疾病,开展身心健康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及体育锻炼等内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1.促进智能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主导智能,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1)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2)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篇3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处于剧烈变动阶段,人们承受着来自于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当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平衡。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面临着这种由时代变革而导致的观念冲突,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正在逐步向着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也意味着其心理状态相对的不稳定。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进入大学后,和以往生活相比较,饮食、住宿、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改变,由于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学习由以前的被动变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再加上自理性普遍较差,这都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容易导致他们找不到自我价值,产生焦虑、茫然、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身体方面各项指标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然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实践,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必要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动力和源泉,实践使人们的能力和智慧得以全面展示,并且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心灵。体育活动是运用人的身体去满足各种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表明,合理的体育活动除了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避免亚健康之外,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的双重效应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加以证实。

2.缓解、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生活压力,促使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因而可以有效化解负面思想情绪,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的需要,能促进大学生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忧郁、焦虑、自闭等不良情绪都具有有效的作用。经常进行有氧体育运动的学生,能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练习前就有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况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

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种良好的形式,能够使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明显的加大。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需要充分得到满足,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减轻生活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有利于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在运动中可以建立自信,驱赶自卑

大多数的不良情绪都源于自卑心理。自卑行为的表现是多样的,有退缩、过激、过度依赖和自以为是等,都是恐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害怕自尊心和荣誉受到损伤。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使用恰到好处,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学生心理恐惧的产生。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启示,建立自信,驱赶自卑,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图式,去勇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随着应对方法与策略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逐渐定型的时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过大的学习压力、个人价值感的丧失、个人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等都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失衡,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为此,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而体育活动就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常乃军.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玉兰.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促进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121-122.

篇4

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锻炼不但能够锻炼体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体育运动与健康密不可分。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日益提高,慢慢影响着人类生活,并且不断扩大,大众健身逐渐走向主流。体育运动还能帮助人们驱除忧虑,焕发精神,增强骨质的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等。当然,合理、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健康,但从事过度、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还会给身体带来疾病和不便。

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另外,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2.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骼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做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肌体能量的“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1.体育运动能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虽然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但是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出现一些易激动、爱发火、不冷静、缺乏自制等表现;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容易产生动摇、任性和怯懦等现象,这个时期,如果能自觉地在体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今后的成功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参加运动负荷较大,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锤炼抗挫折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品质的坚韧性(象长跑、长距离游泳等);通过球类运动和其他体育比赛,可以锻炼意志品质的果断性;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培养遵守规则,可以提高自制力的意志品质;通过对抗、跨越障碍等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勇敢的意志品质。

2.体育运动能促进自尊、自信的提升。青少年时期是自尊和自信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多是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中产生的,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自尊、自信的重要手段,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个体不断地努力练习,逐步地学会、熟练技术,自然会体验到成就感,增强自信,提高自尊。

3.体育运动可以调控个体的情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情绪产生只有合理地进行情绪的调控,才能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才能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此,体育运动往往就是一味效果良好的情绪调节剂。当你情绪紧张时,可以通过做一些体育练习中的分解动作和简单练习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当你有了焦虑情绪时,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参加一项你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反复练习来体验成功感,克服焦虑;当你有自卑感产生时,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比较合理、可操作的体育运动目标,通过该目标的达到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卑。

三、体育运动能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增进相互了解。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动作特点和习惯,要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往往需要大家在运动和比赛中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因此,经常参加一些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对提高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2.促进互相理解与尊重。运动比赛中,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分配,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群策群力,出色完成集体的目标。

3.提高团队意识。要想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与同伴配合默契,互相弥补,最后取得胜利,团队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无疑是重要的,举个例子说,篮球比赛中“5个1相加大于5”的定律足以表明团队意识的重要。因此,团队意识的锻炼与培养,如能配以体育集体项目为载体,一定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增进沟通,把握时机。集体比赛中,良好地沟通更加有利于时机的把握,还是篮球方面的例子,当你和队友能够沟通顺利,加强掩护与挡拆等一些合作战术,那么比赛的胜利远比每个人都单打独斗来得更轻松。

四、不合理的体育运动方法带来的影响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76-01

1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和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成品。据有关专家分析,人类早在原始时代就把走、跳、跑、投、爬越等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代表了人类教育的起源,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萌芽。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的各项活动包括:教育、科技、军事,甚至包括宗教、休闲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既受其制约又对其进行促进。体育的发展时期可分为: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自觉从事体育时期;形成与完善体育制度时期。在以上三个时期的过度和转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体育体系,其中又以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主导。“体育”这个名词根据考证,最早是法国人于1760年在相关报刊上探讨儿童体育教育时首先起用的。它原意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然后逐步发展成为玩耍,娱乐,休闲的意思。到最后才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即“竞技体育”。

2体育运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社会的变革和日新月异使体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也日益提高,逐步的开始影响到人类的基本生活,并且还在逐步的扩大影响,大众健身也随之开始流行起来。根据长期的分析和实践发现,体育运动既可以减轻人类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增强人类的身体体质。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是在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基础下,如果从事过多的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但对人体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运动伤害,这是得不偿失的。那么,体育运动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益处呢?主要分析如下:

2.1体育运动利于身心健康

长期保持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体质的增强和免疫力的提高都得益于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可以使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学生和成人放松自己,减轻心理负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身的价值,甚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出自己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与挫折作斗争的品质和意志。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健康。例如,在04年雅典奥运会前,我国许多人不重视体育运动,当我国历史性的夺得金牌榜第二奖牌榜第三时,大家开始对中国的体育运动加以重视,直到08年我国终于爬上体育运动的顶峰成为世界第一。所以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类身心得到发展,还能培养我们的品质意志。

2.2体育运动帮助人们获得自信心

长期不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获得自信心,使人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用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去面对一切困难,超越自我。事实表明: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比一般人有更加强大的自信心,有更加良好的心态,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目标拼搏的时候比常人有更大的取胜欲望,当然也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成功,比如:前美国著名健美运动员阿诺・施瓦辛格和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2.3体育运动有助于健康知识的获得

长期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体质,而且还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健康知识。体育锻炼要走科学化合理化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形成一定的科学锻炼知识体系。通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科学锻炼知识体系,比如,合理的膳食与运动知识,心态调整知识等等。体育不仅能增加健康知识,而且还能活跃人们的健康思维,使人类更懂得怎样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等。人类要想追求健康长寿,首要第一条途径就是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康知识体系,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自身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4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竞技体育过程中,胜利者固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失败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足,继续拼搏努力,为今后的厚积薄发作铺垫,从而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并且还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交往,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如哦排球等一些团体运动,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团队协调和人际关系。

3体育运动与人体形体美

人体形体是世界上一种永远新鲜、永远洋溢着生命力的最动人的美。歌德曾经说过:“不断升华自然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形体美是人类美观的直接表现面。不管人类的审美观如何变化,社会名族如何发展,社会时代如何变迁,要体现人体美,首要的要求都是健康的身体。所以,健康才是形体美的基础。只有健康,才能体现出人体身体的和谐,才能体现健康的肌肤、良好的精神、充沛的体力、敏捷的动作敏捷,给人于健而美的感受。具体运动与人体美的关系如下:

3.1体育运动与皮肤

体育锻炼可以加强皮肤下的血液循环,促使血管面积扩大,利于血液的流动,增加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在这个过程中皮肤将得到充足的营养,加快了皮肤的新陈代谢。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过程中,皮肤温度升高,这利于皮肤合成胶原纤维,使肌肤细胞能储存更多的水份,防止皮肤干燥起皱,使皮肤显得水灵饱满,细腻润泽。美国加州大学怀特博士曾用立体摄影方法,测量脸部邹纹的数量、深度、阔度以及分布情况。他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脸部皱纹比不锻炼的人少,且浅而窄,肤色好,显得较年轻。

3.2体育运动与肌肉

肌肉的锻炼对于不同身体形态的人应采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于“瘦型”体型的人,应注重加强盘骨锻炼和肌肉训练;而对于“胖型”的人首先应减肥,然后则再发展肌肉,因为减肥后,皮肤与软组织会变得相对比较疏松,如不使肌肉发展起来,就会与美感绝缘。肥胖是健美的大敌,肥胖即体内储存过量的脂肪,以致体重异常增加,体现为:大腹便便、腰粗、胸厚、臀圆、四肢松软。肥胖不但不会有美感,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造成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就是不当饮食和缺乏锻炼。可以从事长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来进行减肥以达到美好的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邓树勋.体育与健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03.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高校体育

Abstract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out that about 20% of collegestudents suffer from psychol ogical disturbance or disorder in different degrees,which hampers their normal development into useful personnel.It is imperative that this phenomenon be eliminated.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 d the idea that physical culture and training cando much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 e studen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physical cultu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 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 1)]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导,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 2.6万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 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导了杭州市对2961名大中 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兰州地区对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 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中国青年报》1988年元月13日报道,据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 ,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6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 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 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汕大一年级大学生的 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 作用。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的对象。本校93级本、专科学生1081人。发出问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 有效率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龄17-22岁之间,女生300人,年龄16-21岁之间。

2,调查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2)]和《学校体育调查表》进行调查。以上 两表于上体育理论课时集中发放,当场完成上交,答卷不记姓名。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 。答卷必须两份完整方有效。

3,统计分析方法。(1)整体分析:统计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2) 各群体分析:统计各个群体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3)学校体育调查统计各 选中题人数的比例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

以上统计分析均在IBM-XT微型计算机上完成。

三,讨论

1,存在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的人数作为判断有无心理问题的依据。汕 大93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强迫、人际敏感。(详见表3)

表3 SCL-90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人数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图 {图})

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 生较男生高。

表1 心理障碍发生状况表

(附图 {图})

3,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 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 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 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 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高校体育方面的 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 。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 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 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 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 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 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 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 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 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 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 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完不成老师规 定的练习内容,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 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引起体育教师的深思。 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冲掉课外体育活动,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 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到大学后,他们仍 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男生认识比女生好,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体育锻炼。这说明他们已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智力的发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储蓄哲 理[(3)]。调查表明,有60%的人喜欢打球,这不仅与汕大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有关,更与球类项目所 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 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 心态也大有裨益。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6%。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 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 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 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 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 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 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 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 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 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 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前往咨询,对老师的影响作用提出质疑。“不知 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师走到我身边,我心里很害怕,把学会的动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 “铁姑娘”式的女教师,男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男教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 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 、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4)]。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 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 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 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 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 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 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 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 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 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 ,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5)]。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 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 。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 ,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五,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 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 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 、“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 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 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 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 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 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向支持、帮助本文调查工作的林勇强、黄光汉、曾子章诸先生诚致谢意。

男、女生比较P<0.05 表2 对体育锻炼认识况表 理工科、文科生比较P<0.05

(1) 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 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1984年出版第68-70页。

篇7

一、体育与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一切都将是徒劳。有一个比喻可以形象的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将身体看成1,而金钱、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也将代表不了什么。虽然这个比喻很通俗,但它却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的内涵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步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层面上,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已经提出了三维健康观,即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合理的膳食、运动量等是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的主要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考虑到“量”的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否认某种方法在对促进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则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关于体育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目前,较统一的解释为“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其中身体运动是基础,促进身心发展是目的,文化活动是形式。根据体育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分为三大类。1.竞技体育,其以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为目的,在比赛中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极限。2.大众体育,其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3.表演类体育,其以促进经济发展、公益等为目的。我们常说的学校体育可以归类到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去。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分别为29%和13%,且呈现每年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成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原因:1.缺乏体育锻炼。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体来说这两个因素我们都可以人为控制,但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律能力严重下降,对于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余时间基本都花费在打网络游戏上,每天休息时间较晚,不进行体育锻炼,连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选修课也不去上。正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学校加强考勤管理制度,对旷课达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次,学校将可以组织学生跑早操,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吸烟喝酒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28%的学生吸烟,其中男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女性仅占极少部分,在大学生吸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的烟瘾较大,每天吸烟量在一至两包,甚至更多。吸烟不仅危害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危害周围的人,可谓百害而无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烟引发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长。适量的饮酒可以增进心血管血液流动,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但过量饮酒、酗酒对身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难掌握住这个“量”,往往过量饮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力度。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尽量戒烟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龄逐渐趋于幼龄化,高校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大约有20%,多数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分数论成功”这个定式思维中长大,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课余生活基本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由父母来解决,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这样一来当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一些学生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触社会,慢慢适应社会,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做的人。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最后,作为学生个体来说也要明确,我们唯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取得成功。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只要体育运动是科学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围之内,其就可能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积极地作用,但过量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原理。

身体健康的测试指标有很多,但形态和机能是最直接、简单的指标。形态即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可以改变相关部位的肌纤维,从而塑造健康的形态。机能即人体的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种体育运动,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肢体运动,其内部多种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长期进行耐力练习能改善呼吸系统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使各个系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适应性

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锻炼而得到提高的,体育运动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同时还能消除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人会将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闷气,最后导致身心都遭到了损害,而体育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数采用运动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球场上奋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运动过后心情舒畅,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都必须通过心理活动来调节[2]。心理活动是三维健康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体育运动中都会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好坏取决于体育运动的强度,当体育运动的强度适度时,可以使人兴奋,精力旺盛。体育运动的内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在一场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双方为了一分拼尽全力,永远不放弃,即使输了比赛也要让对手对自己竖起大拇指。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得到锻炼,其自信心、心理抗压能力不断提高,这在一些耐力项目、同场竞技项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团队项目也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在当今比较火爆拓展训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在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上也有两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各部分机能,起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超负荷运动或者采用不科学的练习方法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的适量的练习方法,当自我感觉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进行一些小强度的锻炼或者停止锻炼,以避免过量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学生也要摒弃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适量科学的运动,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贾莉莉.体育运动与健康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4(4):40-41.

[3] 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7-39.

篇8

众所周知,中职体育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覆盖范围广泛、参与的人数众多,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是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来说,离开长久依赖的父母,开始一段与周围的学生交往的生活常常成为其进入中职学习难以面对的事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尤其如此。另外,对那些临近毕业正在招聘会上努力寻找自己心仪工作的学生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中职的体育教育在这些方面刚好可以凸显优势,纠正学生心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的潜力得到尽可能的释放,保证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发挥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中职的体育教育在保障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自我意识,提升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在中职阶段,学生身体的各个机能都进入相对积极的状态。全身血液加速循环,安静时候身体各部位长期关闭的毛孔和神经细胞相继开放,各个器官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使得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充分的氧气供给,进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内部环境打下坚实的生理基础。

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中职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有时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习惯,在学习一丁点入门知识的前提下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过高评价自己,往往眼高手低,进而会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常表现出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本来在具有很多优势的地方,但由于自卑,最后不得不放弃。显然,在中职的教育中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这两种现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幸运的是,中职体育教育恰好能够对于上述的错误认识进行有效的纠正。比如在项目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对于学生进行多项考察,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项目考察过程中的成绩的高低则成为我们纠正学生这一阶段心理略显不足的有效手段。例如,对那些狂妄自大的学生,我们指出其在成绩分数比较低的项目上的劣势,让其知道其实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那些对自身比较怀疑的学生,我们则挑选出其中相对较好的分数,进行鼓励式的教育,告诫他们每个人都有比较出色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三、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家长们的特殊照顾,其独立性和抗打击能力较差,尤其是对那些在中职住校的学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而充分利用中职体育教学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显得十分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通常都会为学生指出一个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比平时加倍的努力。例如在球类活动中,我们可以特意培养学生面临场上不利局面时的沉着和冷静,知道只有自身不断的拼搏,才能扭转败局,而不是自暴自弃。中长跑的训练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在训练中往往对于跑完整个阶段感到比较吃力,经常在训练还没有结束时就慢下步伐。这种半途而废的做法是不利于困难的解决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长跑这个契机,让学生在反复的交替中,不断接受失败的痛苦,在失败中点燃对于未来成功的希望,不断磨炼自身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提高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作为学生,每天不仅要面对着学业带来的压力,也对将来的工作忧心忡忡,平时在心理上难免会感到些许的异常,这种心理现象外在的表现就是紧张、焦虑甚至敌对的情绪。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学生可去足球场与伙伴们踢一场球或者来一局篮球投篮比赛,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转移紧张情绪方面的作用。而这种转化过来的行动在取得效果之后,又能够增强学生勇往直前的信心,消除之前藏在学生心中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指引学生在追求健康心理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篇9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育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举一些研究例子,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余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做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三、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培养竞争意识,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成功喜悦

中小学体育教育,不是用超强的体力付出赢得高额的回报,不会以比赛争第一为目的。但是我们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学生对于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都有一个从不会到基本把握,再到完全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努力达成既定的目标。当既定的目标达成以后,他们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篇10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大多肌肉松弛懒惰,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惧怕练习,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体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容易与同学相处,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耐心督促他们,多鼓励帮助,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多沉默寡言,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对失败,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碍,克服恐惧心理,锻炼胆量,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