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20: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机构行业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13年是民营医疗的发展年。2013年10月20日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民营医院年会,有近900余家民营医院参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和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非常深入人心,产生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2014年业已到来。新的一年,民营医疗机构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近两年,中国民营医院协会和北京民营医院协会前往贵州、四川、河南等地进行调研、考察、交流,将各地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民营医疗的发展道路坎坷,困难重重,但是前景看好,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笔者预测2014年民营医疗的发展将有一些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12个方面:
1、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民营医疗的鼓励和支持力度还将加大。各级政府将继续出台配套性政策文件及可操作性的措施;地方和民营医疗机构所期盼的更具可操作性、导向性及指导性的意见也将逐步浮出水面;一些差异性政策也将有所调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民营医疗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与公立医疗改革相适应的高速路。
2、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将有序地增加。如今,在相关政策放开的同时,民营医院的基本准入制度也更加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做到入门前的自检自验与入门后的自我约束,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净化民营医疗市场做好前期准备。
3、民营医疗机构的特色品牌优势即将出现。由于民营医院发展周期短,尚未具备与背景深厚且有政府财力强力支持的大型公立医院进行竞争的实力。但是一些特色鲜明的、有专科优势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专科医院,已初露锋芒。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已趋近一些三级医院的专科水平,并已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和患者的高度信任。新的一年,预计这些民营医院将突破层次差别,提前突进国家和地方品牌的先进行列。
4、困扰民营医疗发展的人才、税收、医保、土地等四大瓶颈问题,将会从不同程度上,在各地区实现破解。破解这四大难题的阻力很大,绝非易事。以北京的医保问题为例,其已对民营医疗机构闭门四年,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在国家医改的推动,以及广大患者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强烈要求之下,政府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不会因单方面的担心和疑虑而永远紧闭大门。
5、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方式将由单纯格式化,向格式化加人性化转变。以管论管是我们的常态化监管模式,想要加强服务的力度,需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在警示警告上做文章,在惩罚上出重拳。这将是一场监管方式的改革,是稳定和维护民营医疗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帮助民营医疗机构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守法,把应付检查变为高标准的自我约束,是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6、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的手拉手合作方式将有破冰之举。如果能将公立医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机制化管理有机结合,将会对中国的医疗改革有很大帮助。北京三环肿瘤医院、北京桓兴肿瘤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的成功范例,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我们相信这种合作将会大大地促进民营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7、民营医疗机构法人的治理观念将实现长足进步。由于体制不同,很多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治与法治界限间厘之不清。老板的思路就是机构的思路,老板的社会门路就是机构的出路。这种传统的理念,将随着时展而淘汰。民营医疗机构不单是个人产业,更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卫生事业,现在许多老板的知识与理念都有了更新和提高,新一代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正在崛起,企业管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8、民营医疗机构将由重技术、重效益,转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中以一些拥有品牌优势的民营医疗机构尤甚,他们正在向做大做强而努力奋斗。许多法人和管理者已经在研究同仁文化和协和文化,此正为良好开端。
9、民营医疗的行业自律和诚信的打造将有新起点。长期以来,民营医疗机构的诚信受到了很大挑战,他们以主动优质服务见长,却吸引不到广大患者就近求医,有些热衷于打广告、搞活动等过时手段来吸引患者。这其中不乏一些虚假广告、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营医疗形象。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院协会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都在探索加强民营医疗的行业自律和打造诚信的办法。
10、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是政府行为无法替代的。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是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规范引导行业自律,是协会的重要使命,义不容辞,不可取代。
11、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党工团组织建设,将是推进民营医疗机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创新点。事实证明,建立了党工团组织的民营医疗机构,机构健全、功能齐全、内部机制活力增强、企业文化培育顺畅、骨干队伍稳定,企业发展有后劲。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前三甲的确立并没有阻止资本对健康体检行业的追逐热情,一些私募股权基金、甚至一些大型国有医药企业也利用并购重组医疗机构试图尽快进军健康体检行业以分得最后一羹。
重审上述三大健康体检机构的迅速扩张,不难看出其两种主要发展路径:并购与新设。即接受专业投资机构的资本注入之后并购其他中小型体检机构,或者以投资机构注入的资金新设门店(两种路径可同时进行)。基于在健康体检行业的收购经验,笔者特提出该行业收购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目标机构的主体资格合规性
先从健康体检机构的设立说起,设置健康体检机构,应当首先取得卫生部门的《医疗机构设置许可》; 其次,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即注册公司; 再次,向卫生部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最后,向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部门申请开展健康体检,取得批准后,设立程序完成。但现实中不少健康体检机构并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只是取得了卫生部门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便从事健康体检业务,工商注册的事项并非卫生局监管的范畴,同时工商局又不能主动要求该类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因此造成不少健康体检机构在“主体性质不明”的情况下持续执业。
对于收购方而言,目标企业性质不明是完成收购的最大障碍。收购不外乎收购资产与收购股权两种形式,鉴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转让,因此收购资产只能导致目的不能实现,而收购股权则因为主体性质不明而未能实现(目标企业未进行公司注册登记,不存在股权)。在此情况下,解决此障碍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让目标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不同于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即以现有资产、设备等可用于出资的资产、现金出资设立新公司,并将原目标企业相应的医疗机构资质延续到新设公司,最后收购方对新公司进行股权收购。
目标机构主体资格的另一方面是该机构的业务资质问题。如前所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健康体检机构必备的证件,另外还需诸多与其所设科室相关的资质,如放射科应具备《放射诊疗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安装许可证》、放射辐射检测合格证明等资质。现实中可能有目标企业未取得上述证件的情况,应当充分核查,与相应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并由其大股东作出合法合规的承诺。
医疗设备的合规性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因此对于目标企业用于健康体检的医疗设备,应充分关注其采购来源,供货商的生产资质、经营资质以及设备本身注册登记情况。如果目标企业不能提供其医疗设备供货方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证件时,应当由目标企业对其采购来源合法合规、设备各项指标合格作出承诺。
实践还有医疗器械权属不清晰的情况,比如大股东以医疗器械作为实物出资,但该医疗器械未真正移交至目标企业,或者虽然形式上完成了移交,但未作资产权属转移的专项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要求大股东对该类资产权属进行梳理,并完成资产转移的全部手续。
人员的资质
《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健康体检机构应当至少有两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有一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健康体检机构的执业医师存在“挂名”情况,比如某医院的执业医师同时在健康体检中心执业,但其执业许可证仍然在该医院; 健康体检机构根本不具备上述规定所要求的执业医师;虽然具有执业医师,但职称不符合要求。
上述三种情况均属于人员资质不合规,在年度校验中可能会受到卫生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或暂缓校验。因此收购方应当要求目标企业进行调整,并将其作为收购条件之一。
资产权属
医疗机构最重要的资产即医疗设备,对于医疗设备权属关注点已如上所述,除医疗设备之外还应关注土地、房屋、商标等资产。现实中不少健康体检机构的经营场地系租赁,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关注其租赁期限(是否届满,租金涨幅有无约定),如果租期临近届满,则应要求目标企业在收购前进行续租,并将租金涨幅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否则可能导致收购方于收购完成后持续经营陷入被动局面。
市场降温投资缩减
2012年起政府陆续推出医疗改革相关政策,2014年开放医药电商平台贩售处方药,中国医药厂商开始大规模进军电商领域。然而进入到2015年下半年,尤其是在2016年,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受平台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问题的影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甚至于一些扎根互联网医疗领域十余年的企业也纷纷流出裁员传闻。
例如,有着“移动医疗第一股”之称的“就医160”去年12月底虽已登陆新三板,但今年却陷入了裁员风波,据《医疗焦点》援引知情人士说法称,移动医疗平台“就医160”正准备裁员300人。其创新事业线已撤消。而来自官方信息证实,“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实施末位淘汰制,需要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随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已发展5年的“寻医问药网”也被爆出裁员消息,比例达到50%以上。
而另一家平台好大夫在线创立十周年之际,也被爆出裁员风波。据悉,在国庆长假前,有好大夫在线员工在脉脉匿名爆料好大夫裁员幅度达到50%,800位员工将只剩下400位。
发展面临三座大山
多家移动医疗公司宣布“死亡”
除了裁员风波和在资本市场遇冷外,互联网医疗行业创业者还面临三座大山。日前,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首部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中对这“三座大山”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一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政策壁垒,医保放开和处方药网售解禁尤为重要;二是缺乏医保的支撑,蓝皮书指出,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缺乏行业标准、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机制以及认定行为责任的机制,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终限制。
三是远程医疗的制约。据国家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基层医疗卫生的建设情况关系到整个这一成败,然而在医改的关键阶段,却出现了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教育界与医疗界专家一致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与招生规划、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国家政策支持之间环环相扣,只有三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医学生就业难和基层卫生发展慢之间的恶性循环。
调查
近九成医学生认为医生工作压力大
调查显示,38.5%的医学生认为医生晋升空间大,84.0%认为医生工作稳定,47.3%认为医生社会地位较高。另47.0%认为工作环境差,89.3%认为工作压力大。但对毕业后就业前景,各年级学生持不同的观点(见表1)。一名预防医学系同学对记者表示“比较没信心”,不一定从事对口职业,且他并不十分看好专业学习对于未来就业的贡献。
分析
执业环境和培养规划 影响医学生就业态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对调查结果不觉得奇怪。他认为,在如今的环境下培养一名医生是比较困难的事。无论是选择做医生还是不选择做医生,均会涉及与此相关的很多背景:一方面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另一方面是医生待遇的现实状况。从这些角度加以考量,医学生的选择必然会呈现不一样的结果,于是有人会选择做医药代表,有人会选择做医生。
此外,钟南山认为,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影响医学生就业倾向,那就是很多学医的人原本并不热爱医学,仅是因为分数、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步入医学殿堂,心中自然难有对医学的热爱。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政策使医学生数量猛增,导致大量人才“屯留”。医疗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医学生数量增长的步伐,因此导致了医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缺乏信心,也影响了他们对对口专业的看法。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熊卫红认为,这恰是我国医学行业中教育、就业配套措施不完备、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姜可伟介绍,在国外,无论是对医学学历教育还是专科医师培养,在数量上都会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详细测算。如美国,每年根据测算专科医生数量,再浮动10%的比例上报政府部门并最终决定招生人数。而我国没有这样的数据统计,几乎100%的医学院校都在盲目扩招,没有人考虑医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实现就业。
事实上,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大学生毕业都是“包分配”,所以各行业对就业人数也是有规划的,医学生也不例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一切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外”招生逐渐比“计划内”多了起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认为,这种招生模式必将改变,尤其是医学专业,未来仍将回归“计划招生”的模式。
调查
过半学生期望年薪9万~20万元
调查显示,有10.3%的学生期望年薪低于3万元,17.7%的理想工作年薪低于9万元,另有29.3%的理想年薪高于20万元(见表2)。但国内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全国医学本科签约平均月薪为2 045元。
分析
医务人员低薪酬待遇不容回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王家骥教授认为,调查中医学生对薪酬的要求的确有些“好高骛远”。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医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并没有实践经验,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学科,一名医学生要想成功地转化为医生需要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的时候也多倾向于成熟型的人才。刚毕业医学生的薪资待遇低也是很正常的。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医务人员的低薪酬待遇是不能回避的。据姜可伟介绍,台湾主治医师2007年的平均月薪折合人民币10万元。“台湾医学毕业生从走出学校的薪酬就要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高3倍以上。这样一方面能有效杜绝医生的灰色收入;另一方面,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我认为医生的薪金就应该比其他职业高,且越是不发达地区,其薪酬就应该越高。”
理想薪酬和现实收入差距很大,这只是医学生改行的一个原因,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镜认为,另一原因在于,目前医生执业环境不尽如人意。中国医师协会连续几年所做的相关调研显示,医生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愿意从医,因为他们看到了父母的辛劳,且可能还得不到人的尊重。杨镜认为,工资只是一个方面,执业环境才是医学生更关注的内容。
调查
90%以上学生愿意有基层工作经历
总体样本结果显示,仅16.3%调查对象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其余均表示不愿意。如果要求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则93.5%的学生愿意,但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条件,见图1。
分析
基层对医学生吸引力不够
熊卫红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发展前景对医学生吸引力都不够;而“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念,更是无形中将基层医务人员的地位和价值置于大医院之下。
并且,刚刚毕业的医学生进入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其面对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前景也有所不同。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陈远芳告诉记者,在大医院,医生提高快、发展快。并且大医院的人才结构、学术科研水平、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各方面,都是基层医院所不可比拟的。同样是年轻医生,但因为分在了大医院,在三级查房制度的呵护下,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他们所承担的医疗责任自然很小,而得到的锻炼却很多。即使是一些在大医院司空见惯的疾病,基层医院的医生也常面临检查设备不齐全而无法检查的困境,困难、压力可想而知。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在医疗技术条件及人员待遇方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医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而没有优秀人才致力于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基层更难具有吸引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会给对我国医学生的就业和基层卫生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学校应强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机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红漫教授建议国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的考核指标,使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有机会回到城市;提供适当物质奖励与减免学费等优惠。
同时,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减少医学人才浪费。要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西部基层医疗工作,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让他们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帮助学生理性择业。
王红漫认为,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择业:第一是收集基层医疗机构就业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在校生以供充分考虑,同时对已到基层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共享调查结果,使在校生获取更直接的信息;第二是信息的反馈和指导,与已赴基层的毕业生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适当帮助,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落实现行优惠政策。
缩小各级层医院差距 国家应有所作为
王家骥认为,众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还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大城市大医院的工资收入水平高,未来发展空间大,而在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执业规划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保障,他们在基层会感觉没有“奔头和希望”,尽管新医改之后,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基层医疗机构在过去几十年“欠账太多”,政府投入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本身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这些“顽疾”势必影响到医学毕业生择业观。
事实上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为基层盖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等,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都没有根本改变基层的医疗卫生环境,杨镜认为这是因为缺乏长期的保障机制。“尽管目前,由于靠近城市,硬件设备、发展机遇、福利待遇都有所改善,有不少医学人才愿意去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执业。但是如果城乡差距过大,仅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驱使人才去基层不是长久之计。”杨镜说。
英国医疗保障体系以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为主,商业健康险为辅。然而,“政府统包型”的制度造成政府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低下,财政也不堪重负。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医疗改革,其中包括引人商业资本建立医院,允许其在一定年限内拥有医院的产权并负责经营管理。21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外包服务采购,允许符合资质的商业保险公司为NHS提供管理服务。
如果说过去中国健康险一直处于“与寿险抢地盘”、“和医院斗智斗勇”以及“看政府脸色”的尴尬局面,那么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将是未来中国健康保险业开启良胜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承力、政府指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到自主设计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障计划;从提供基本和补充医疗保险计划,到为客户对接提供重疾、失能、护理等特色健康保险;从参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到全流程的管理式医疗;从与医院逐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到投资兴办医疗机构。伴随着商业保险机构不断融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这些跨越终将发生。
从医生入手:提高医疗贵任保险班覆盖面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要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等领域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此次会议也强调了要加快医疗责任保险、提高覆盖面。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医疗责任保险试点,2007年保监会等多部门共同《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中国医疗责任保险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时至2014年,中国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仍然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仅有3万余家医疗机构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覆盖率不足10%0在美国,几乎所有州法律都强制要求执业医生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普遍采取强制投保措施。不过,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以来也经历了数次危机,目前相对健全的医疗事故赔偿和纠纷解决体系是数十年来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历次修订、保险公司精算和理赔技术逐步提高的结果。预计中国医疗责任保险的推行也将面临各种瓶颈和摩擦,制度规范化、运行常规化还需时日。但只要政府、医疗行业和保险公司形成合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医疗责任保险是中国责任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最迫切需要壮大的一个领域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责任险在非人身险中的占比一般为9%左右,部分发达国家达到30%,但中国目前仅有3.8%。责任险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矛盾与纠纷、增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由于医患纠纷频发,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率先推出的概率极大,该领域的经验将逐步嫁接到其他行业,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责任险市场发展。
从医疗机构入手:鼓励保险机构新办医疗机构
改革开放后这些年来,我国口腔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现有口腔医师(大学水平)约2.5万人,口腔医师和人口比为1:5万。口腔医学院、系共有36所,每年口腔大学毕业生约1500人。全国口腔医院或牙病防治院约100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约1万个,口腔病床约1万张。中国口腔医学界与世界同道们的交流与合作也更趋密切。
然而,据国家卫生部2007年6月最新公布的官方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89%的恒牙龋病未经治疗,中老年人群的患龋的牙齿中有78.9%~91.7%的龋齿未治疗,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们开始在健康和审美需求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牙齿美容业务随之需求猛增。从口腔医疗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正规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牙科病人的需求。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教授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口腔行业的发展以及口腔医疗机构的生存与提高已不仅仅是内部医疗管理和惯性运转所能完成的。开放市场的发展目标要求许多行业加快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因此口腔行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依托社会的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目前,尽管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仍然是口腔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导着国内口腔行业。但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在社会资本的参与整合下已然不可小视。国内民营(大中型)品牌牙科门诊,如佳美口腔、永康口腔、瑞尔齿科等在各自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从现阶段看,由于整体性的供不应求,利润空间较大,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各方竞争日趋激烈。
政府主导多渠道办医
随着今年8月的首轮私募融资成功,来自英国马丁可利、美国海纳亚洲创投的1000万美元注入资金使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如虎添翼。谈到融资后集团的发展,佳美董事长刘佳豪气十足:“今年年底之前开店总数有望达到110家!佳美还有望创造在北京、南京等全国一线城市一天之内同时开业60家口腔诊所的“神话”。
与国际资本“牵手”后的佳美集团以飓风过境之姿通过并购和开新店“双管齐下”的方式,使佳美口腔连锁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根。
而成立于2001年初,如今市场规模已扩展至全国的北京永康口腔医疗集团高层也在近日和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频频接触,寻求长期合作。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低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和巨大的行业潜力已使其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传统行业。而近年来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口腔医疗机构。
与其他民营机构的发展轨迹相类似,近两年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的,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以其专业的独特性和投资额度相对偏小而得以快速膨胀发展。虽然民营医疗机构被希望以其专业和服务的特色满足多层次的就医需求,而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的2.7%。因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众多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口腔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强调在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同时要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增加医疗卫生筹资渠道、扩大医疗卫生资金来源。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曾在卫生部新闻会上强调,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办医,是卫生部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方向。
同时,在近年来指导全国卫生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断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政府要把私营部门的发展纳入卫生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部门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私营部门为公共利益和目标服务。”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佳美董事刘佳屡次强调此番佳美融资成功要归功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相比于佳美口腔早年“登陆”北京时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阻力,如今,政策壁垒的打消为佳美走上高速发展之路注入了活力。而在2007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刘佳强调:今天政府能给我们佳美集团连锁医疗机构许可证,是希望民营企业家向整合非公有制延伸。这种整合将促使企业家把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组合。以前,中国是不允许外资进入医疗和教育市场的。此次佳美口腔结合国际资本,得到境外两家基金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中国政府并没有害怕,还大力支持,这说明政府对传统行业的变革,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外资注入
传统医疗行业走向时尚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年内举行的“200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政府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卫生部和商务部曾联合发文,承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外资的股份最高可占到10%”。
与国际资本合作正慢慢成为中国本土化医疗机构追求更高发展的一条道路。已成功实现资本对接的佳美集团董事长刘佳在谈到选择国际投资公司的经验时表示,佳美选择风险投资公司并不以资金的雄厚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英国马丁可利在投资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长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必将为佳美事业锦上添花;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目前已经投资过如家等连锁企业,在连锁化经营方面经验丰富。佳美则于今年获得政府部门颁布的连锁经营营业执照,正在全力推广大规模的、可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两大巨头在谈判桌上“一拍即合”。
至于引进外资后医疗机构的具体管理工作,高强副部长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外资医院如在中国提供医疗服务,中国政府对其医疗卫生的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但对这些医院的经济管理,政府肯定不会干预。”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佳美集团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为具体经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目前正处于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时期的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而言,国际资本带给佳美的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品牌效应、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对佳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融资成功后,佳美口腔在财务标准化、人力资本国际化、企业管理制度化、企业控制科学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佳美的医疗连锁经营结构模式值得称道,注入国际资金,利用现代的连锁经营模式发展传统医疗行业,使今天的佳美具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时尚气息。刘佳认为:必须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经济来规范中国医疗市场。
面对从本土医疗连锁机构成功转型为跨国医疗连锁财团的新佳美,刘佳坦言,融资成功后,自己也从私营企业主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如今,怎样才能让这些资金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强调,加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卫生人事人才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调整卫生人才结构,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人才储备十分关键,而在高质量医生资源缺乏的口腔医学领域,打造专业医护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日前,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就此问题指出,我国口腔病患病率高达97.6%,几乎人人罹患牙病,但口腔医师严重短缺,平均每2万人中才有1名牙医。在美国,每1500个人就有一个牙医,韩国每4000~5000人就有1个牙医。瑞士甚至达到每700~800人就有一个牙医。反观中国,在支付能力较强的职业人群中,每8600人才有一名受过大学教育的牙科医生提供相关服务。中国的牙医数量和整体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民营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状况尤为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99%的口腔医疗专业人才都掌握在公立医疗机构手中,相应1%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很多是最初由公立医疗机构中“分化”出来的创业者,虽然这些人具较高专业水准和职称背景,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和专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专业医护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要求。
“未来口腔市场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董事长刘佳一语中的。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优良经营模式并得到投资基金之后,能否使集团发展更上一层楼,医生队伍是关键。谁拥有高质量的牙医资源,就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佳美目前选择医生的标准在外人眼中可能会过于严苛,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进入佳美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三甲医院工作经验,副主治医师,无事故记录。按照这个标准招进来的医生,佳美还将对其进行全脱产培训3个月到6个月。未来几年,医生资源储备是否充足对佳美能否没有后顾之忧地一路快速前进影响甚大,基于此,刘佳用3年的时间酝酿了一个长线发展的计划:自己培养医生。
与国外著名医学院合作开展医疗教育,是刘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走的下一步棋。届时,长江三角洲(上海)、珠江三角洲(广州)和北京,将出现佳美集团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著名大学合作开办的3所专业培养口腔医护人才的大学。“采取这样合作开展医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为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更可以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对整个口腔行业都将有所促进。无疑是一种双赢互利的模式。”
由于行业历史久远,发展速度快,医疗技术和设备材料先进等原因,口腔医疗服务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等国行业发展较为纯熟,口腔医疗行业的很多新技术和材料均来自欧美国家。通过与境外医学院的交流合作,也可以为国内口腔医疗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秀服务理念,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牙科诊所遍地开花的佳美集团开展医疗教育,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口腔医学尤为突出。在临床实践阶段,是否能为实习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能及时巩固和拓展已学的口腔基本理论知识及初步具备临床工作能力,对医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医疗设备先进,培训系统完整的佳美口腔,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在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的同时,更要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才。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刘佳表示,在佳美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办的医学院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留在佳美工作。
实行连锁经营
加快行业发展
目前在综合医疗市场,国有公立医院占据市场95%的份额,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的份额。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私营牙科医疗机构的开设也给政府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简单的政府管理机构需要管理更多的私营从业人员以及更多的私营机构,同时还要处理更多由于市场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医疗系统值是借助已有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诊治信息,并完成对系统的收集、存储和管理;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与传统医疗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借助计算机能够更为准确的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对于有效治疗措施的制订也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我国范围内各大中型医院来,计算机已经被广泛运用,范围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1计算机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区域
1.1自动化办公系统。随着医院规模不断的扩大,需要实际处理的各项事物也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相比之下计算机以其超大的信息储备、处理功能,当前在我国各大中型医院中,普遍都借助计算机对医院各类事业的管理、档案的管理及文件传输。
1.2远程医疗系统。当前在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为发展地区的医院还借助计算机建立了远程医疗系统,在该系统下,在应对一些棘手的疑难杂症时,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不同地区的专家会诊,进而提高了这一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对于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远程医疗系统对于技术和费用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基层的推广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3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计算机能够更好的进行各类医疗活动开展所需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系统;在医疗活动中就能够帮助医生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患者的使用过的药品资料进行分析制订更好的医疗决策,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对于医疗决策的科学性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4业务处理系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医院普遍存在就诊人数超过医院负荷的情况;为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展开,借助计算机能够实现包括挂号、收费和取药的信息化管理;部分大型医院还通过计算机建立了住院床位的分配和医疗设备的管理,这就明显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1.5信息检索。当前我国的医疗市场竞争也逐渐趋于白热化,如何保证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也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从实际工作来看,将计算机作用于文献信息检索时,能够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其原理在于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查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其次,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储备功能建立病例资料数据库,在某些特殊病例的诊治中也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2将计算机作用于医疗系统的中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较之过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临床实践来看,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有了解治疗方法和原理的需求,病人已经不再是过去被动接受医疗服务的角色,这无疑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借助计算机医务人员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也能够找到更适于患者理解的讲解疾病及药物原理的方法。由于很多疾病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患者往往在接受一次系统前就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治疗的有效性,医务人员在做出最终的诊断前均要对患者过往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但患者由于缺乏系统的病理知识,再加上部分疾病的症状难以启齿,在进行口头阐述时往往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如果仅参照这样的资料进行诊断,其科学性势必会大打折扣。借助计算机系统,则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信息进行更为全面的记录,对于后期的分析及具体治疗方法的制订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再者,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罕见的疑难杂症,对医生的判断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在计算机系统体系下,医生能够看到类似疾病的诊断方法,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诊断。
3发展前景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其作用于医疗系统中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就我国范围的普遍情况来看,计算机的运用还停留在挂号、缴费和相关单据的打印上,真正将计算机系统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的医疗机构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疗机构本身来说应该认识到计算机对于提高医院各项工作质量的作用;其次,加快电子病历的建设步伐,病历是患者最为基本的数据,也是医生做出诊断依据的关键数据;随着记录的内容大幅度增加,传统的纸质病历无论是在记录还是在管理上都会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为了能够方便医务人员的查阅、调用必须要加强电子病历的建设。再者,远程医疗系统也是能够体现计算机价值的一个环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大中型医院在这一方面也有涉足,但程度和利用率均比较低,如何结合医疗机构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和市场进行进行发展,对于提高各项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各个行业和领域依靠的技术;随着当前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机构自身的工作质量,也成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将计算机作用于医疗系统就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我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医疗机构都已经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办公系统自动化,并建立相关的文献检索系统、业务处理系统,部分大型医疗机构也已经深化开展了远程协助系统。通过本次研究及实际工作来看,计算机作用于医疗系统中能够显著提高医疗机构的各项工作质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也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于计算机的利用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其本身的价值还有待继续发掘。
作者:王文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农垦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徐旭东,马锡坤,温浩杰,等.提高计算机维修保养外包服务季度巡检效益的实践总结[J].医疗卫生装备.2012,11(02):113-114.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被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依靠自己组网的灵活性和可扩容性被一些复杂的组网环境所使用,尤其是在网络医疗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带给医疗行业很高的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疗行业将完全有能力利用更高的科技成果,实现最先进和及时的医疗服务,让医疗行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即是在技术上使用硬件的虚拟化,融合运营系统,做到信息共享,实现整体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它关注基础设施的服务以及平台建设[1]。
(一)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然后协同工作,使得与系统相连接的有关用户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它是以用户为中心,具有强大的功能,并且经济、实惠、安全,并且逐步被应用在医疗行业[2]。
2.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1)云计算推进了医疗信息资源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共享,从整体上提升了医疗水平,同时也降低了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本。医院把医疗业务作为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然后在各个科室共享病人信息,深层次的挖掘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整合医院的管理信息,建立管理体系,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等,都是通过云计算服务来完成的。云计算利用其超强的计算能力,收集整理各种数据,然后把分析结果放在固定的数据库,这样医疗机构就可以花少量的钱租来云服务,实现自己的工作目的【3】。
(2)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利用云计算实现信息共享和软件服务。这样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提升医疗水平。
(3)患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查看相关的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进而得到一些在线服务,同时通过云的组织反馈一些与之匹配的医疗信息,既节约了患者的时间,也提高了患者看病的效率[4]。另外,云计算系统还可以实现新型的医疗服务重组,大型云端医疗机构为单个的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需求,最终实现医疗机构的交互服务和能力展示。
(4)云计算技术可以让患者时刻清晰医生的信息并且随时做出评价,并且保存在“云海”中,然后云计算利用自己的计算能力,结合所有相关的因素,对医生做出一个绩效评判,这样一方面激励了医生,另一方面也时刻监督着医生,让医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医者仁心”,关心患者的健康。
(二)“视频云平台”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1.远程看护
利用“视频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E世界手机客户端以及WAP页面,提供视频监控服务;对于重症患者,家属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进行探亲访友,同时还可以语音对话;而且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平台进行远程看护[5]。
2.流媒体控制器功能以及存储服务器功能
(1)利用流媒体服务器可以把设备上的一路连接分发给不同的用户,减少设备短的压力;当设备和客户端的频域不同时,客户端就没有权利访问设备,这个时候可以利用流媒体控制器实现中转作用,满足客户端需要。
(2)存储服务器可以对监控录像的数据进行统一保存,同时,还可以通过VOD服务器,实现远程点播;另外,利用设置录像的计划,进行视频录像,并且集中存储。
3.电视墙服务
控制中心的命令由电视墙接收,然后利用解码卡实现码流或者数据流上墙。另外电视墙服务器可以通过视频图像显示解码信息。
4.视频采集
利用摄像机、硬盘录像机以及云台等相关的附件进行前端视频采集,利用光电转换实现视频信号的采集,云台可以实时对监控点进行查看。编码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进行传输[6]。
二、以城域网为基础,利用云技术来布局医疗网络带给医疗行业的变革
(一)随着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云技术来布局医疗网络,可以结合PDA,移动手推车以及平板无线电脑等随时随地的进行医疗服务,发挥医疗信息系统的效力,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1.查房系统
(1)医生在病区之间移动查房;还可以依照病情变化立即开出相应的检验、治疗以及其他的医嘱。
(2)医生可以直接调阅病人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快捷、方便。
2.护理系统
护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病人的所有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一方面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减低了出错率,提升了医疗质量。
3.呼叫系统
无线呼叫系统,即是把病床边的呼叫设备和护理人员的电脑以及便携设备相连接,突破了线缆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接收病人的呼叫,可以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有效避免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40-02
1前言
医疗卫生机构是事关千家万户福祉的窗口行业,人民群众普遍需要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医疗机构又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院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是高水平人力资源的竞争。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做强做大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才竞争,社会转型又为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诸多医疗机构受历史、观念、体制、业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存在着人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弊端,突出表现就是缺乏科学、合理、民主、多元、开放的人才激励机制,现有的人才激励机制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以至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主人翁意识缺失、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等弊病丛生。
2医疗机构的负面影响
(1)削弱竞争力,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削弱或丧失通常都是从人才流失开始的。优秀人才通常都是竞争对手最主要的挖角对象,当其人事制度、人才政策出现偏差时,最有能力和影响力、掌握某种资源的优秀人才往往就会首先流失,然后引来连锁反应,甚至引发“人事地震”,导致这家医疗机构原有优势塌陷,竞争力自然就难以为继。人才流失后只能通过招募新人来弥补空缺,但是造就优秀的医护或管理人才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大成本的培养、历练才可能脱颖而出。即使是一般的合格员工,也不可能是“招来就可用”,也需培训、历练才能胜任岗位需要,这些都会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影响本团体的健康发展。
(2)影响效率。医疗机构的很多工作都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如果经常发生人才流失、员工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工作等问题,势必影响效率,诱发事故。
(3)造成人心波动,降低团队的社会评价。医疗服务需要来自团队的力量,如果一家医疗机构弥漫员工牢骚满腹、得过且过、不安于位等风气,很快就会造成人心波动,使医疗秩序陷入混乱。同时,这样的单位一旦名声在外,患者就会敬而远之,相关人才不愿来此工作,同行也会议论、揶揄,影响单位的社会评价。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一项研究认为:简单的按时计酬分配制度只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员工受到了充分的激励,则可发挥出80%~90%的能力,这之间显著的差异凸显的就是有效激励的价值。激励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最能激发人才的潜能。通过人才激励管理,能够充分唤醒多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积极性,助推其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挖掘其潜能。医疗机构多数员工都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学历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从事的主要是创造性的劳动,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处于较高层级。归纳而言,这一群体主要有善于创新、乐于奉献、成就动机强、注重终身学习、较强的人文精神和独立意识、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期待较高等特点。尤其是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岗位上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某一学科或领域术业有专攻,但往往也个性突出,认为自己凭本事吃饭,漠视简单、粗暴的所谓威权,传统意义上的职位权威、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等管理模式对其很难有效管控。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容易产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忠诚,对团体却通常很难生发高度的忠诚意愿,所以医疗机构的决策层必须摒弃旧有观念,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到构建现代的、新型的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制订人才战略时要善于发挥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策略的综合作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优秀的人才激励机制生态也许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完美结合”,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有机融合使团体形成人力资源合力,最终达成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综合效益的愿景。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来看,我国医疗机构今后一个时期最核心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构建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医疗机构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事业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以科学为基点的基础之上构建覆盖全面、可操作性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机制和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全面发挥优秀人才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团体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机构员工最为关切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薪酬分配体系、个人事业发展机会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关切应当是医疗机构构建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的切入口。“知道激励对象希望得到什么,并有针对性给予满足,激励才是最有效的……激励需求分析,是研究激励理论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细节入手呢?
3研究激励理论问题
(1)公平、合理的物质激励制度。物质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某个人身份、地位、成就感等的象征,如今我国多数医疗机构的决策者都认可“物质激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唯一手段,但物质激励的效用却绝对不能无视或忽视”的观点,表现在实践中,通常也会将薪酬、福利、津贴、奖金、职务或职称晋升等与员工个人表现、业绩挂钩,以求达到激励管理的效果,只是多数医疗机构在这方面尚缺乏民主的决策、健全的体制、规范的操作。在一些领导的观念里,实施物质激励就是财务管理,或者简单地认为“有钱就发,皆大欢喜”“得实惠谁还不高兴”,其实这些都是浅见。如果物质激励制度不合理、不公平、不科学,有些时候反倒会诱发矛盾的滋生与爆发,这是因为物质激励是一种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激励方式,除了可视的“实惠”,还蕴涵着不可视的诸如对员工爱岗敬业、专业技能、社会贡献等的认可与激励。实践证明,物质激励制度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通常能够获得多赢效果。一言以蔽之,物质激励制度是医疗机构实施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制度是否科学、落实是否到位,会对人才激励机制的效能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医疗机构在设计物质激励制度时要遵循对外部具有竞争性、对内部强调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对本单位具有经济性、对社会具有合法性等原则,基本薪酬体系要科学、公平、合理,优化绩效薪酬体系,同时要向重要岗位、优秀人才进行倾斜,并用制度的形式将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元素作为福利以激励员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物质激励需要奖罚措施,但奖罚要适度、合理,要一视同仁,否则容易导致“负激励效应”的出现,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医护工作是高风险职业,我们设计奖罚措施时,重点在于以机制的形式在团体内形成敬业、负责的风尚,但同时也要体现宽容失误的人文精神,因为“最优秀的组织都能容忍失败和错误”。
(2)中国特色的精神激励制度。知识型员工是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知识型员工具有丰富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恰如其分的精神激励与其他激励手段有机融合,将更容易倍增激励效果。精神激励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人才的价值趋向,结合行业特点和时代特点,笔者认为医疗机构在设计激励机制时要突出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支持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的地位,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医疗行业特殊性的人才激励机制。
(3)努力满足全体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期待。有抱负、有期待的员工不仅在意今天的岗位能否满足自己的期待,同时也在意自己目前所在的团队有无发展前景,能否为自我发展提供空间,能否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的薪资待遇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精神激励等措施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达致“留人拴心”的较高境界,我们还必须为人才提供宽松、宽广的成长、发展空间,用“发展激励”来实现社会、单位和个人的供应,在我们的事业成气候的同时,还要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通过调动潜能、诚实工作等路径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