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堂同步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2018年我省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各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许多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上网学习查资料、分年级学科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研究适于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大多学校教师课堂上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是各个学校情况不同,各位老师课堂操作课改力度及取得效果效果参差不齐。教学改革方面,教师普遍接受山东模式,以“学案导学”为载体,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二中作为全国60所新课改样本校之一走在全县高中的前列,许多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课堂上不仅通过讨论合作解决了教师预设问题,还会出现一些生成性问题,引起教师的思考,促进教学相长;教改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四中和进修学校,教学模式已初具形式;三中和辉高的教学模式正在展开;一中虽然有导学案,但编写欠仔细,使用也不太到位。
各校每年级每周都分学科教研活动,各校开展情况又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教研活动内容具体翔实,备课组长确实起到了带领本学科老中青年教师献计献策、交流经验、共同促进的作用。在这方面辉县高级中学抓的非常扎实、到位。我在辉高视导期间,恰遇物理组教研活动,我全程参与了高二物理教研活动,李龙喜老师组织,首先总结反馈上周课程情况,然后对前一天的公开课从内容到教法做了讨论与交流,探讨了本节课值得推敲的问题及课堂设计的优点、课堂操作的亮点、闪光点,又计划安排了下阶段的教学进度及测试。还有进修学校,王远志老师带领高一物理教师搞教研教改,他们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吸取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和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的精髓,正在探索适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听了吴秀萍老师的创新课,课堂容量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模式已初具雏形,这是集体教研的结晶。但有些学校的某些教师教师教研活动很被动,流于形式,对教学改革之挂在口头上,甚至采取排斥、冷眼观望的态度,希望有关学校采取措施,尽快行动起来。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物理新授课存在的问题
1、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却变为记忆水平的课,“满堂灌”或“满堂问”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学生的思维水平明显下降。
2、许多探究性教学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水平。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这说明教师备课时只考虑教材内容,只想到如何教,没想到学生如何学;只考虑教的程序,没有考虑学生的初始状态(知识储备、基本能力、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等)和学生学习的程序。这样必然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差,部分学生听不懂课。
4、社会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训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训练是一些经历过一步到位的教师们参与编写的。高中一年级的同步训练是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分类汇编,这样的同步训练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做这些习题时,经历多次失败后,必然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个别教师说,课本(教材)可以不带,上物理课必须带同步训练,事实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章末习题就是很好的同步训练。人教课本章末习题具有经典性、全面性、典型性、可变性等特点。
5、物理课堂上的具体问题。
(1)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教师备课时对概念、规律钻研不深理解不透,必然导致对知识的讲解手段笨拙、方法单一,进而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较大的学习障碍。
(2)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一定问题。语言欠推敲造成语言不严密、随意性和废话多,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有的教师课堂用语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缺乏引导性、启发性,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3)板书板画问题严重。板书板画乱,逻辑关系不对,板书过多或过少,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引起记忆和思考的作用。这也反映出教师备课功夫不够,没有真正吃透教学内容。
(4)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该提问的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却提问;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二)高考物理总复习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考物理复习资料本身存在的问题。现在市场上物理高考复习资料(或称复习用书)的品种数不胜数,已是百花齐放、优秀和糟粕共存时期。一些出版社在利益的驱动下随意组织人员编写物理高考复习用书,一些行家开玩笑说:“现在编书比看书快”。认真分析一些高考复习资料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1)逻辑错误。全书的谋篇布局和书中的某些单元有逻辑错误。
(2)对高考TingVoA纲学习研究不深刻,一些高考不考的题目在复习资料中屡见不鲜。
(3)编写体系不符合掌握知识、方法和能力提升的程序。
(4)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高三物理教师处理复习用书时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三教师教复习资料,而不是用复习资料。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基本上照复习资料原样搬到黑板上。知识点的复习,照复习资料上的讲,没有一点新鲜感,没有对知识群体进行高度的归纳、概括,没有把书念薄,课后学生基本没什么印象。习题课所用例题基本上都是复习资料上的例题,教师基本上按复习资料上的求解程序讲解,这对于已经预习了的学生有什么益处呢?
(2)资料多,习题作业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时间少,影响学生正常发展。学生整天整夜地听课做作业,没有自行反刍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将学科知识内化为科学能力。
3、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对原教材中的知识、方法等不整合或整合不够。对学生清晰地记忆知识、掌握方法带来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知识点的复习课上成了知识罗列课,枯燥无味,课堂上学生不参与观察、思考和动手。
(2)习题课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一些教师备课时,着急看资料上的答案或解题过程,这样给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必然导致下列问题的出现:
①就题讲题缺乏提升。
②例题组织性、目的性和中心性不强。组织习题课的例题时,没有考虑发挥例题群的整体教育功能、中心教育功能和目标功能。
③例题讲解不透,学生收获少。教师讲了很多例题,学生遇到以前没有做过的类型题仍然不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例题讲透。对于一个很有价值的典型例题,教师首先要真正把它分析透了:从审题到最后求出答案,师生配合放好“慢镜头”,即把每一个细节的状态、过程和所遵从的规律细致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对解决某类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整体认识。但这还不够,还要将该例题进行有效变换,例如进行设问的变换、条件的变换和模型的变换等,这样我们对一个有价值的典型例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综合、启发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协作互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观察、高质量的思维和动手,这就叫做“讲透”了。
④习题课上教师不知道(或不注意)在解题的关键处设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答习题的切入点或突破点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这些关节点处本来可以很好地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没有想到,用其细致的讲解代替了,使学生感觉题目不难。这就造成了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后果。
⑤习题教学不注意分类推进。习题课教学也要讲求分类推进。若不分类推进,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听得懂无兴趣,中等生费点劲能听得一知半解,差等生听不懂。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
根据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的好坏在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了多少。当前教育质量观的误区是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了这些结果是如何获得的。这样的教育质量观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忽视学生的尊严与权利、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的现象往往被较好的学业成绩以及较好的升学率所掩盖而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2、物理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人才。
物理任课教师要有目的地学习哲学、学生认知心理学、物理教学论和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书籍。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自己和同行的物理课堂教学。通过学习、研究和亲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有意识地经常反思,必然会加速提升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对物理同步训练、物理高考复习用书进行改造。
选择质量比较好的同步训练和高考复习用书为蓝本组织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删、改、增、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经过若干年完成。
4、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有计划有组织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
例如,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和研究活动,开展板书比赛和板书研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设问的研究活动;开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
5、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减少机械学习
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仍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开展尝试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因素,而探究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因此,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7、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经验、理性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正在倡导混合学习,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8、改革对学生的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能力型的人才转变。因而学校教育的趋势也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也就应运而生,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成为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也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应具备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基础实验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参加课题的研究过程,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有地区差异,我校地处山东省青州市,家庭网络普及率还不高,本文仅就如何利用文曲星家校新干线进行课堂网络自主学习来探讨。文曲星家校新干线的自适应学习在课后练习的范畴里,而其内容同步辅导、同步测控却很适合放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我将个性化学习和课堂练习相结合,将新干线应用于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给与学生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水平,收到良好效果。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家校新干线评测系统下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首先要具备三个一:一次同步辅导;一次网络课堂练习;一次同步测控。过程简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同步辅导学习新知识点;然后教师利用课堂练习来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并做重点讲解;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同步测控,进行个性化,自适应练习。
一、同步辅导,知识要点一目了然
在新授课里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都包括在同步辅导栏目里,栏目设计条理,知识点全面,完全可以作为学案应用于课堂,很多东西比教师备课还要细,做的还要全面。传统课堂里一些知识点教师讲完,部分学生可能还未听懂,而新干线的同步辅导内容全面,知识点的讲解简单明了,没有看懂或者听懂的学生可以自己查找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学法指南里典型的例题讲解,详细,精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学习。完全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受到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限制,知识点不可能单靠学生自学来掌握,教师必需合理的加以引导,对知识难点加以点拨,使大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重要。
二、课堂练习,轻松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传统的课堂练习,教师出题并整理好答案,由学生练习,并与答案对照,或者找几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将正确答案展示给其他同学。习题讲解没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的课堂练习教师无法快捷的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因此无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练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新干线中的课堂练习,教师随时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做题情况,最高分,平均分,题目的正确率,甚至那名同学做错了那道题,教师都是一目了然。教师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多数同学做错的题教师重点讲解,少数同学做错的题通过小组互助解决,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而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了,从而也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新干线给教师提供了完备的组卷系统,题目紧跟教学大纲,紧扣知识点。最方便的是教师可通过新干线方便的搜索习题,按知识点搜题,按照题目类型搜题,教师组卷成为一项很轻松的工作。教师不再为拿着一堆习题书找题而苦恼。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习题收藏,比如一些学生错误较多,或者一些考试中的典型试题收藏,以供以后练习用。
三、同步测控,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里教师满堂灌和大量练习题的教学模式,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新干线中同步测控的试题少而精,每套题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可查看练习答案,解析过程,并可以把错题记录错误原因后收藏,供以后复习之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查看自己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负责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即可,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教学资源研究的背景与实用现状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有其现实背景,包括相关教育实践探索背景和理论研究背景两个方面。教育实践探索背景,主要指的是由素质教育目标掀起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发辅教学资源,应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新型的辅教学资源,应该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由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转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由夯实“双基”向追求“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研究的背景是指辅教育资源的学术问题,很少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辅给予理性思考的人也甚少。较早见之于报刊研究“教辅”方面问题的文章,是伴随“素质教育”的社会呼声、于1996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吕瑞荣《教辅刊物应在素质教育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文。该文指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起着特殊作用、不可低估其影响力的教辅刊物,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怎样的位置,以便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转变,并切实为素质教育服务,是我们教辅刊物同仁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后几年,也有业内人士发表了对教辅建设性的看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教辅的理论研究还相当不足。
(二)实用现状
教学资源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障碍,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多的问题。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从总体上说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资源的应用也还不够广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
教学资源库实际价值的核心还是资源的质量,包括资源的技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分析当前我国教学资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优质资源的数量比较匮乏、教学观念相对滞后、资源类型不够丰富。使用比较普遍的资源,仍然是基于传统概念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以“传授和演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教学素材类资源
教学素材类资源一直是目前市场上各种资源库的主体。图片、视频影像、课件、电子教案等素材类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素材类资源在今后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主题类学习资源
主题类学习资源是利用计算机通用工具软件,帮助教学资源创造者,利用素材资源,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资源。它可以随时灵活地扩展、增加、更新教学内容,也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实施教学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是传统媒介载体资源难以具备的优势。在国外,主题类学习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充分的使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
3.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是系列化、系统性的资源。以往比较普遍地采用传统的视频(电视)技术制作这类课程资源,例如,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但利用视听技术制作的网络课程,难以形成资源系列化、资源多样化,更难以随时灵活地更新、扩展,传统的视听教育技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4.学生学习辅教学资源
本课题首先面对的就是助学读物尤其是教辅图书的种种现实问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和作用的调查数据[1]。
(1)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需求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12%
36%
44%
5%
3%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作用
必须有,量不能少
必须有,量不能多
有一点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选
有一点即可,最好是单元试题
不需要
调查结果
3%
47%
11%
31%
8%
(2)对于中学使用教辅资料作用的调查数据
对教师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45%
37%
16%
2%
对学生的调查
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
帮助很大
有一定的帮助
稍有帮助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
36%
52%
11%
1%
从这一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师生对教辅是十分需要的,要求要适量而且是精品;师生认为教辅对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有时帮助还很大。另据统计,我国570家出版社,约530家都出版教材教辅。而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选题品种、发行数量,教辅都远远超过教材。可见教辅的开发与使用都是颇具规模的。
但教辅出版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教辅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从选题立意到编校水平,都让人忧心忡忡。归纳起来,这些图书有三大问题:一是新瓶旧酒、墨守成规;二是七拼八凑、变本加厉;三是随心所欲、无理无据。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比如,“三个维度”的体现,完全看不到──从书名到立意、到体例、到文字。这些助学读物中的大多数,不论是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超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育出版的发展水平,甚至还不及当时我国某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及某些一线教学改革的先进性;而只是书名的花样翻新、版式的不断变化和印装的别出心裁。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有些读物,即使是用最传统的眼光、用最常规的标准去要求它,也是非常不合格的。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些读物严重缺乏学术支撑,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新课程追求高境界的教学,高境界的教学呼唤高质量的教辅,高质量的教辅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其开展严肃的学术研究。从实用角度讲,应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
二、辅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反思反省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志向、情感、兴趣、智慧、人格的健全发展,对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针对课程改革中新旧课程、新旧教材体系转化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课程教材在继承与创新的碰撞中给教学带来的实际问题,避免不良影响,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弥补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与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落后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建设,解决学生学习资源相对欠缺的问题,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不配套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以适应社会化要求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课题研究针对学校教学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不对称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解决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顺利发展。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教辅存在的弊端,提高助学读物的学术品位,促使辅教学资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掌握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科素养三者难以并重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来解决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积累问题情境经验、提高心智操作水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课题研究能够针对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通过辅教学资源以体现学习的自身诉求,实现“三维”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心智水平、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方面和成果
教学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对不同形态的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教学资源的现象,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教学资源系统。基于此,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评价资源等方面。
(一)《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的研究
课题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教学活动、探究案例等学习情景素材,策划开发制作一套适合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资料──《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是为使用新课标教材的教师提供的优秀的不可代替的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许多新的知识内容、探究案例、现代科技、社会活动素材等,其中包括大量教师不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素材。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化过程来阐释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缩小的手段展示宏观的知识内容;通过放大的形式再现微观的知识内容;通过动态化的过程来演示静态的知识内容。
关于教学资源(不包括教材)的研发,目前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尚处于自发阶段,或者说还未把教学资源研发作为教材改革的战略性补充部分。因此,从自觉研发的角度而言,教学资源库这一研究课题具有开创性和补白性。
几年来课题组深入实验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多元教学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从形式上可分为传统资源(如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视频、动画等),从内容上分有情境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情感性资源。只有建立立体多元的教学资源,才有助于教师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课程目标。为此课题组和实验区教研员、教师共同确定了
转贴于 各学科新课程急需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在实验区教师研制的脚本指导下,由专家、教研员、电教专业人员组成的摄制组走遍了全国许多的科研单位、实验室、工厂、矿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了一批新课程急需的、高质量的视频素材。视频素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来源于教师,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本研究从开始就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各个学科新课程资源需求的调查,从中筛选出最急需的素材,进行了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我们收集的视频素材都是一线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所急需的。我们的教学资源还有了专门的配套指导书,“视频点击”为教师讲述视频的过程和重点,“素材集锦”为教师提供此视频的文字背景材料或其他不能用视频表达的资源,“应用建议”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视频或文字资源提出建议。这些新型教学资源必能真正为新课程教学服务。
2.贴近新课程,体现新理念
此次课程改革着力体现生活情境性,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题组注意了这三项改变,视频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为实现三维目标,我们收集了科学发展历史事实、科学家生平、历史事件、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我们拍摄了最新的科学实验设备、高科技工厂等。视频素材本身要凸显情境性、过程性、真实性和探究性,体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时代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课题组的全新资源观,使我们的视频素材具有了新课程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利用高科技,采用新手段
课题组研制的素材使用了现代视频拍摄、制作手段,利用慢速和高速拍摄技术、显微摄影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和非线性编辑手段,制作出了许多可“再现”的学生无法在实验或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为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的感性认识。
4.制作阵容强,专业显身手
本课题组由课程专家、教研员、教师、专业电教人员组成了强大的制作阵容,第一次采用了联席会议制度,课程专家、教师介入拍摄和制作的全过程,课程专家与电教专家联手成就了我们的课题成果。
(二)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研究
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地实现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特质评价。课题组从命题、组卷、测试、诊断等评价的关键环节着手,架构高质量的题库、卷库,提供智能路径,帮助教师构建优秀、科学的教学评价流程,并利用心理测量学理论进一步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力图对学生个体、群体学业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做出全面诊断。
课题组基于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开发研制出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这是国内首个客观诊断学生学业能力和教师教学特质的大型网络在线教学评价系统。
学业评价系统融合了传统的教育经典测量学理论和现代的项目反应理论,使教师在传统的评价纬度之外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评价方法和尺度;创造性地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供了辅助工具,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客观依据。
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模块:考试中心、评价引擎和数据仓库,以保证安排考试──选卷组卷──录入成绩──评价报告──数据跟踪流程的顺利完成。
(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新课程中辅教学资源的功能
辅教学资源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学科课程资源,就其实质而言,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科书的补充,它是对学科课程及其教科书的解构、演绎、配合、强化、延伸,应凸显以下功能:目标明确与细化功能;知识梳理与扩展功能;技能训练与强化功能;方法点拨与实践功能;思情启迪与促进功能;教改凭借与推动功能。
教辅资源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教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和地位,也关系着教辅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教辅资源的功能,乃是教辅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对教辅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教辅对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教辅资源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否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主学习(意义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概括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学习,即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秀的教辅,应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也才能促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要实现辅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作用,必须做到: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表演活动中学习;在艺术欣赏与体验活动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学习;在转换角色活动中学习。
第二,教辅中的反馈与评价,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所谓反馈(feedback),指的是某一控制系统在把信息输出之后,又将其作用的结果作为新信息送回原控制系统,用以调整和纠正它所输出的信息。在教学中运用反馈原理,是将教学过程也看成是一个信息控制系统,在教学控制系统中,不断地将教学信息输送给教育主体,再从教育主体得到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以改进和调整教学控制过程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自我反馈原理,是要科学地建立起自我反馈学习模式。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多种学习过程信息,促进学生对学习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引发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以及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采用“自我反馈”策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馈,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逐渐自主地学会学习。自我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是学生运用元认知进行自反馈、并通过反馈调整自我意识的能力。皮亚杰认为,元认知的自调能力的强弱,与学习进步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高效的自调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自我反馈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自我观察,是指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是对自身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的最初级的认识。二是自我分析,是指学生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归类。三是自我评价,它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要素进行科学而可靠的评估。
所谓“同步反馈”中的“同步”的含义是:与练习的过程“同步”;与课程阶段性进程同步(与每章、每单元涉及的课程主题配合);与课程教材内容同步(与每课每节教学内容配合);与每课的训练阶段栏目同步(与栏目板块配合);与学生学习心理兴奋点同步(与学生解题思路配合)。
(四)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具学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运用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与新课标小学数学、美术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具学具。教具的设计思想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教师的教法创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充分从事教学活动提供辅教学工具,解除自制教具的烦恼;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拓宽思路创设广阔的平台;教具新颖、便捷,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强,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
通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关注了开发教具学具的理论研究,体现教具学具开发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本课题着重研究教具学具的教学实用性,注重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使研究的成果具有即时性的应用价值。
(五)配合新课标教材的学生教辅图书研究
就教师而言,一套优秀的教辅,能起到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就学生而言,与教材紧密配合的教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作为辅教学资源之一,狭义的助学读物主要指同步辅导、同步训练类教辅。在教辅出版界,习惯上分别把它们叫做“讲”的教辅与“练”的教辅。教辅策划者常常同时设计一讲一练、相互配合的教辅,人们又把它称做“1+1”的讲练结合的教辅出版模式。从助学读物的本质上讲,就是要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本课题研究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角度,就这几类教辅的编写原则做出分析。
1.同步辅导的设计原则
同步辅导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写的以解析性内容为主的助学读物,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陪伴在学生身边,为学生耐心、细致地分析和演绎教科书。同步辅导书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作课后复习使用,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编写同步辅导书应该体现以下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扩展阅读。
2.同步练习的设计原则
同步练习是配合教科书逐课逐单元编制的训练材料。一般情况下,同步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教师也可以将同步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步练习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重要阵地,能够最直接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当然,作为载体,如果没有先进的设计思想,也容易将学生引进“机械训练”的死胡同。立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同步练习设计应该体现目的性、实践性、启发性、系统性、简约性、趣味性以及正面性。
3.讲练结合的设计原则
讲练结合形式的教辅可以具有同步辅导与同步训练的功能,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讲解与练习,是近期广为流行的一种助学读物。编写讲练结合辅导书应该针对其使用功能,确定较为灵活的编写设计原则。
鉴于上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的,书本知识不懂查找,或根本不知道相关知识点在哪里的情况,我在本学期采取了督划、助归纳、背诵、小测的形式。课堂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当场在课本上划下来,对于可能出现的问答题,要求学生在要点边上标注序号,并将可能出现的问法,要学生在旁边写明。并在课下,让组长检查学生书本的标注情况。而每一堂课上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之前要背诵下来,并且,在下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全班小测。小测的情况,当天公布,没过关的,隔天或下一节课之前,找组长背诵。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结构的了解,也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和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方便学生在开卷考试时,能快速地查找到相关知识点。
(1)选配培训场地及设备选用一间普通教室做为教学训练场地.另配摄像机一台,三角架一个,彩色监视器一台,用于训练过程的拍摄和播放.
(2)确定训练目标向参训学生说明训练目的、方法及内容.
(3)观摩学习观看不同类型优秀课的影像资料,播放历届学生精彩的或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况录像,并做适当点评.
(4)编写教案试讲前,每位学生根据训练计划选取一小段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
(5)模拟训练按照顺序,实习生依次上台试讲,其余学生模拟中学生在台下听讲,并与“教师”互动.指导教师将“教学”全过程拍摄下来.
(6)观看录像,寻找不足当一名学生讲完后,随即播放他的教学录像,观看后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种方式.
(7)重新教学,提高效果试讲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教案进行修改,对教学环节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学.新课程实施技能培训主要以说课、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以新课标下的中学生物课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质疑深化—梳理知识归纳整合—强化训练、巩固练习”、“三、五高效”、“导学式”等教学模式为例,选择中学生物如生物的特征、反射弧、细胞膜的结构、当代科学的新进展、种子的萌发条件、植物的营养繁殖、光合作用、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具体教学内容,,通过“说”、“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培养学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培训中需注意的问题
1、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
课堂教学技能模拟训练前要向学生系统介绍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和具体要求.
2、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改变以往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独立的创造性格的养成;改变以往教育中“严格程式化的规则”,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都要受到同样的重视,其特点都能得到尊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生物教学死记概念和原理的做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最终学会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中走出来,在教学设计、技能运用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在技能模拟训练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实践行为,而且在反馈、评价环节也要对教学方式是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讨论.
3、提倡鼓励性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可提高受训者教学效果的观察鉴别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但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在客观严谨的同时又要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充满纠正错误的信心,避免产生教学畏惧心理.
4、充分利用典型示例
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工作量大、用时长、教学课时不足,利用观摩示范课特别是同班学生的典型课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训练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高中语文读本。
2、中小学自读课本。
3、高中教材。
4、高中英语阅读训练。
北京教育出版社:
1、暑假作业。
2、新课堂同步训练。
3、健康教育。
4、体育与健康。
5、信息技术课本。
6、心理与健康。
新球出版社:
1、新课标历史。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常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达标模式,要遵循这样三个要求:
1.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全面达标。
.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教学方面入手就是要彻底改革多年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对“训”和“练”的关系,以及对训练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对新教材不知如何教,从而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式”的做法,致使课堂训练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一、“训”和“练”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训”和“练”的关系,需先从认识什么是“训练”入手。所谓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其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应该说,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训练过程更重要。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提高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再者,训练过程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练习,应该包括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两个方面。教师的“训”就是按照大纲的要求,根据训练内容重点安排好训练程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释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的“练”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方面的训练,通过练习,掌握方法,提高认知水平,形成技能。
要正确处理好“训”和“练”的关系,教师必须深入吃透新课标,要明确新课程大于新教材,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要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训练新课标规定的哪种能力要求,如何完成这些要求,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启发诱导、逐步解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练”有目的,“练”有兴趣,:“练”有提高。
二、在课堂训练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以“训练”为主,教师的提示、指导和讲解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发挥“导”的作用。在“导”字上作文章,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导”的过程是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在课堂上用提问与讲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的提问,一般应注意一下几点:
1、 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紧密相连。
2、 问题必须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
3、 几个问题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4、 问题必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摘到果子”。
讲授同样是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反对满堂灌式的讲,并不是不要教师讲,由于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思考的过程中,某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讲,要“精”讲,教师的讲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
三、在新课改中,还应不断实施分层教学
现在的教育急需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这是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拨乱反正,是对课堂的彻底颠覆。
要重视、完善、借助“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不从学生身上去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看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要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渐进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学,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
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所谓高效,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及时反馈。老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出决策。
不要纠结于教学进度,围绕反馈来做,要做好“学生对子”之间的测评,要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
学生不会学是事实――没有培养训练过自学能力学生如何会学,如果纯依赖“喂”,给双“筷子”自然也不会吃。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
导学案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些题会哪些不会,学会不懂的。二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所以做的饭菜可口适宜。建议教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呢?导学案的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必须设计,必须是自学,展示,反馈。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的好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他哪怕什么都不会,也会向人请教。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放大展示,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问题,老师上课就是看“错号”,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会的不学,都不会也不学,一上课就是处理问题。
第四是研究达标测评问题,描述我所主张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有“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乎自己的事,干吗让一百分的学生还在做基础题?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如何设计学习过程,课堂只有一个任务,“学会不懂的”。未来的想法,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只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注意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有大量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既掌握技巧,增强体育素质,又培养意志力,使学生在身心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得到同步发展,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提高课程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渗透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可以从引导学生关注、收看体育新闻节目,比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和关注,这必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单调重复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课堂参与的兴趣,更容易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烦的心理,特别是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比如,教学长跑时,很多学生都有畏惧心理,但一说到篮球,大部分学生都会喜欢,这时,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将枯燥的跑步融入充满乐趣的篮球教学中,通过限时运球的方法既锻炼意志,又提高运球技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活动中,在锻炼中享受乐趣,而不是唯有疲惫和汗水。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让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学习活动要带着目标,不能无的放矢,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将体育学习目的与学习成果紧密联系起来,学习的成果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目的明确,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投入体育学习中去,会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有些教师随意更改课堂计划,一节课既让学生掷铅球又跳远,这样在体育课结束后学生不仅表示十分疲惫,厌学,同时,对学习内容的要点不够清楚,说不出自己在这节课当中有什么收获。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可以向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需要掌握的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的。
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训练的乐趣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是避免不了的,他们对新鲜的运动项目充满好奇,但往往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又表现得无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变换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训练活动中享受乐趣。例如,在组织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投篮运动,然后布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目的投篮练习,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哪个小组投篮命中率较高,对于完成规定次数且命中率较高的小组可以去学习运球和传球练习,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从投篮到传球都练习一遍,学生不仅掌握了要领,同时在分组竞赛中享受训练的乐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采用“视频观摩―知识讲解―徒手训练―实物训练―实战演练”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体育素质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更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传统的被动锻炼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在获得运用技能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同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