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商业银行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商业银行的发展

篇1

银行集团并表范围更加审慎。从全球银行业监管实践来看,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并表计算规则反映的是监管机构对资本抵御风险范围和复杂程度的判断。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既明确了纳入银行集团并表范围的硬性指标(如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也结合了一些柔性指标,如银行集团可以实质性地影响被投资金融机构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或与被投资金融机构在合规和声誉风险方面产生连带效应,这类被投资金融机构也要求纳入并表范围,充分体现出以风险为本的并表监管理念。

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监管体系。按照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中国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者的下限分别为5%、6%和8%。结合“新资本协议III”的监管要求,构建了包括最低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第二支柱资本在内的资本监管体系。明确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都必须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是所有银行必须要满足的,即使是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需要达到8.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需要达到7.5%。

严格资本构成和扣减方面的要求。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明确了资本的构成和扣除范围,未实现的得利从核心资本中扣除,考虑税收因素后可以列入二级资本。对附属公司少数股东资本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额和方式进行了明确,体现了新协议III的监管要求。特别是对于我国银行业普遍使用的二级资本,按照新老划段方式进行了严格界定。规定2013年1月1日后发行二级资本作为合格的资本工具不能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他赎回激励。上述监管规定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银行不断提升资本质量,并促使银行将资本充足率目标管理摆上议事日程。

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上一定程度体现了审慎的、中国化的监管偏好。借鉴新协议的资本计算方法,对划入公司暴露的中小企业业务根据3000万元年营业收入进行资本计算的调整。对于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风险暴露违约概率最低设定为0.03%,事实上设定了开展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业务的风险权重底限。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是决定资本充足率最关键的因素

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调整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式,使我国商业银行再次直面严峻的资本充足率合规压力(见表1)。从第一支柱下的三大风险看来,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会比实施标准法更少地计算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从而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无论是操作风险标准法或高级度量法都只会增加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不会节约资本。对于在风险加权资产中占比最高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否一定会比实施权重法节约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客户选择和资产结构类型。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暴露分类方法,就债权和商业银行债权而言,实施内部评级法未必比实施权重法节约资本,关键看其内部评级结果的分布状况。以我国债权为例,即使是实施内部评级法高级法持有债权也不会是零风险权重,不比权重法节约资本;对于财政部、央行以外的公共部门和省级、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按照市场惯例,其信用风险略低于,按照上表中的测算,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会比权重法略微节省资本。就企业债权而言,采用内部评级法会比权重法节约资本。对于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在满足纳入零售小企业暴露的条件下,假设违约损失率45%,相当于标普B-级的零售小企业获得的风险权重约为75%,只要内部评级结果高于标普B-级都可以获得比权重法更优惠的风险权重。对于零售债权(如个人按揭、信用卡、私人授信等),预计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将较大程度地节约资本。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可能性增大

虽然单个银行受到新出台资本管理办法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整体看来,该办法会驱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影响资本充足率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因素分析做出基本判断。

新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有利于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包括银行盈利能力持续增加,使得以留存收益增加资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超额损失准备可以分段计算附属资本也有利于增加资本实力。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包括资本构成项的更改,缩小了合格资本的范围;并表范围的扩大,使资本扣减或风险加权资产增加;在内部评级法下,金融机构之间业务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相关系数提高,导致同样的交易对手、同样的业务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有所增加;新引入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要求,增加了风险加权资产总量;银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随着银行总收入的增加不断增加;内部模型法下,根据内部模型计量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在险价值(stressed VaR)与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在险价值的均值乘以3,二者中高者计算,会增加市场风险加权资产。由此可见,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远逊于降低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见图1)。

对照国际同业披露的内部评级结果,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对企业暴露使用的平均违约概率值大致相当于标普BB-级。基于测算,实施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后,假如我国银行的授信企业平均获得相当于标普BB+级的内部评级级别,按照抵押品覆盖比率,违约损失率最低为35%(除非是合格的金融类抵押品),由此决定的风险权重约为63%,高于2011年年报披露的五大行平均风险权重。

我们也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基于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年报中披露的数据,做一个简单测算,大致估计新资本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可能的影响。2011年工商银行的净利润2084亿元,比2010年增长幅度约为26%。考虑到目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欧债危机有不断蔓延之势,美国经济也很难在短期内走出低谷,房地产行业资金链紧绷,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显现,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违约数量增加等市场信号反映出今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难以乐观。在此大背景下,假设2012年净利润增幅仍可以达到20%,预计净利润约为2500亿元。将净利润中的65%,1600 亿元转为资本(不考虑新资本管理办法收紧了二级资本的标准,导致现有二级资本逐步剔除和可能会发行新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因素),2012年预计总资本约为12724亿元。按照前三年总风险加权资产平均增速20%推算,在2011年总风险加权资产84473 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预计风险加权资产大约增加到101368 亿元。这样,资本充足率会由2011年的13.17%,下降至 2012年的12.55%。

未来杠杆率对资产规模扩张的约束力更强

杠杆率在性质上与资本充足率属同类指标,目的都是确定出银行资产扩张的边界。从全球主要银行杠杆率的计算方式看,基本的计算公式相同:即用一级资本除以调整后的平均资产,平均资产指季度资产价值平均数。但是,由于会计制度和资产类别上的差异,实践中全球不同地区的银行计算杠杆率的做法有很大差别。

瑞士的银行一级资本构成项包括:上年余额、当年净收入进入资本部分、出于监管目的公平价值收益或损失的调整(扣税)、外汇对核心一级资本的影响、一级资本中混合资本工具重新分类,以及其他,如一级资本的发行、赎回、产生的红利、股票补偿的影响(在股票计划下购买库存股票)、监管扣减项的变化。在计算杠杆率时资产项要扣除: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对保险实体的参与,对银行和融资实体的投资,某些证券化暴露;其他调整,对本银行债务累计的公平价值调整(扣除税收影响),预计但还未宣布的分红,列在交易账户上自己库存股票的净多头,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调整。

英国的银行一级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优先股、留存资本工具(reserve capital instruments)和一级票据,扣减项包括预期损失超过准备金部分的税项、对金融公司的重大持股的50%。分母资产项是调整后总的有形资产,即总资产扣减与交易对手叙作的衍生交易中净扣部分和有抵押品部分、投资合约下连接客户负债而持有的资产、净结算余额、现金抵押品、商誉和无形资产。

美国的银行一级资本包括:一级普通股、优先股、合格的混合证券和非控股权益。而分母调整项包括证券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商誉(disallowed goodwill)和其他无形资产、对某些附属公司的投资、一级资本中扣减的非金融实体投资调整后的账面价值(carrying value)。

根据“新资本协议III” ,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满足最低4.5%的监管要求,这意味着以一级资本充足率计算,银行的杠杆被约束在22倍。杠杆率必须满足3%的最低监管要求,即以杠杆率计算的银行的杠杆被约束在33倍。换句话说,银行一级资本放大的杠杆倍数必须小于22倍,扣减了一些投资、未实现损益和无形资产以后杠杆倍数必须小于33倍。

根据银监会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除了第二支柱外的其他资本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要求,都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理论上银行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以达到11%,意味着监管机构期望银行通过核心一级资本放大资产的倍数在9倍以下。而杠杆率4%的最低监管要求意味着25倍是资产扩张的最大边界。为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根据五大银行2011年年报披露的数据,将年报披露的核心资本都归入核心一级资本,大致测算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约束下的资产扩张边界。

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中规定,汇率、利率和其他衍生品按现期暴露法计算表内资产余额,其他表内资产扣减准备金后计算表内余额,而表外无条件可撤销的承诺按10%信用转换系数计算,其他的按100%信用转换系数计算。这样,虽然计算杠杆率的分子与计算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保持一致,但计算杠杆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比计算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更大。由于无法公开获得计算五大银行杠杆率需要的详细信息,采取以下替代的方法测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1年末总资产的数据并非按照杠杆率计算要求的风险加权资产,上述杠杆率约束下的风险加权资产扩张边界有一定程度的高估(见表2)。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正当其时

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标志着商业银行继续扩张资产业务的边界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约束,在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难以赶上资产扩张速度的前提下,未来的转型发展应该重视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而资产业务则以“轻资本”为导向,更加注重风险权重低的表外业务、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短期业务等。

很难笼统地定义表外业务比表内业务节约资本。对同一债务人,同样抵押品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初级法(违约损失率和有效期限是监管给定值),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风险权重完全相同。能够节约资本的表外业务是由金融机构承担实质性风险的贸易融资、保函或保理业务,此类业务特点是直接交易对手就是银行,或者虽然直接交易对手不是银行,但最终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国际组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保理商。典型的业务类别包括保兑信用证、转开融资性或非融资性保函、由国际组织担保下的贸易金融等。

零售业务中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从国际同业情况看,零售业务中最节约资本的是按揭业务,合格的循环零售、其他零售、列入零售暴露的中小企业未必比非零售业务节约资本。从近年来国际同业披露的数据分析,列入零售暴露的中小企业平均违约概率约在5%左右,在违约损失率50%的情况下,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适用的风险权重大致相当于标普BB+级客户适用的风险权重。而国际同业公司客户预测的平均违约概率水平大致相当于标普BB-级。由此可见,选择零售中小企业略优于选择公司客户,以英国三大银行为例(见图2)。

即使是作为公司暴露的中小企业,也比大型企业有一定的资本优惠。对于相当于标普B级的客户,违约损失率45%,有效期限2.5年的情况下,大企业的风险权重约165%,而中小企业的风险权重约127%。但由于中小企业更容易违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寻求建立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的整体能力,保证信贷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倾斜。否则可能由于中小企业客户选择不当,导致中小企业整体的平均风险权重过高,造成资本耗费。有数据显示,劳埃德银行集团2010年列入公司暴露的中小企业平均风险权重也达到74%,高于大型企业平均风险权重5个百分点。

短期业务比中长期业务有着更明显的资本节约优势。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对于原始期限在1年以内的全额抵押的场外衍生交易、保证金贷款、回购交易、证券借贷交易、自我清偿性质的贸易融资和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的其他短期风险暴露,都可以采用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以7天回购类型交易为例,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最低的风险权重为4%左右,高级法下最低风险权重仅为2%左右。对于贷款,有效期限长短对资本有显著影响。假设对企业发放一笔5年期贷款,可以有三种还款方式,第一种等额还本付息,每年收回的现金流是全部现金流的20%;第二种是第一年偿还全部现金流的10%,第二、三、四年每年偿还25%,第5年偿还15%;第三种前4年只还息不还本,每年收回的现金流占全部现金流的12.5%,第5年利息和本金一次付清,收回剩下的50%。

第一种情况:

有效期限=1×0.2+2×0.2+3×0.2+4×0.2+5×0.2=3年

第二种情况:

有效期限=1×0.1+2×0.25+3×0.25+4×0.25+5×0.15=3.1年

第三种情况:

篇2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占有优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冗员严重,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安排,导致了政府所有权的不明晰,以致企业缺乏所有权的约束;二是政企不分,目前四大银行仍存在着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作为企业由于单一产权体制致使约束的软化,以致存在着以公谋私的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经营结构和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国有银行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官商一体的长期性制约了其市场意识,导致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滞后。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体制陈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种种不良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治理能力已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策略

(一)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发展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打破了银行业“大一统”传统模式,实现了银行组织体系多元化。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共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无疑不仅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其特点是行业过度集中,少数银行规模过大,更多的银行规模过小;依托国内市场的银行过多,依托国外市场的银行过少,以致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力度要大,其一解决其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起规范,有力的产权制度;其二是并撤分支机构,精简人员。而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在利率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壮大;科学界定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平等竞争关系,避免政策歧视。

(二)加速电子银行建设,加快电子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电子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对银行业来讲,在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银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全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业已形成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等趋势。在网络金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全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共同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建设以电子网络为平台,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维护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电子化网络的建设,引导整个银行业业务服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创新再造。

(三)落实风险责任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与动力如今是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年代,当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需实施行长责任制,将其任免、升迁、提拔与其在任的绩效相挂钩;在中层领导干部之间鼓励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努力工作;实行员工绩效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其改革在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走市场化道路,改制成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主体,在把握银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提升其各项职能,推动改革的创新发展,并应积极迎合历史潮流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相信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建伟,孟奕岑.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2]董晓健.依靠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J].当代江西,2015.(11).

篇3

银行集团并表范围更加审慎。从全球银行业监管实践来看,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并表计算规则反映的是监管机构对资本抵御风险范围和复杂程度的判断。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既明确了纳入银行集团并表范围的硬性指标(如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也结合了一些柔性指标,如银行集团可以实质性地影响被投资金融机构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或与被投资金融机构在合规和声誉风险方面产生连带效应,这类被投资金融机构也要求纳入并表范围,充分体现出以风险为本的并表监管理念。

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监管体系。按照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中国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者的下限分别为5%、6%和8%。结合“新资本协议III”的监管要求,构建了包括最低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第二支柱资本在内的资本监管体系。明确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都必须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是所有银行必须要满足的,即使是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需要达到8.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需要达到7.5%。

严格资本构成和扣减方面的要求。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明确了资本的构成和扣除范围,未实现的得利从核心资本中扣除,考虑税收因素后可以列入二级资本。对附属公司少数股东资本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额和方式进行了明确,体现了新协议III的监管要求。特别是对于我国银行业普遍使用的二级资本,按照新老划段方式进行了严格界定。规定2013年1月1日后发行二级资本作为合格的资本工具不能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他赎回激励。上述监管规定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银行不断提升资本质量,并促使银行将资本充足率目标管理摆上议事日程。

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上一定程度体现了审慎的、中国化的监管偏好。借鉴新协议的资本计算方法,对划入公司暴露的中小企业业务根据3000万元年营业收入进行资本计算的调整。对于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风险暴露违约概率最低设定为0.03%,事实上设定了开展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业务的风险权重底限。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是决定资本充足率最关键的因素

新出台的资本管理办法调整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式,使我国商业银行再次直面严峻的资本充足率合规压力(见表1)。从第一支柱下的三大风险看来,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会比实施标准法更少地计算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从而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无论是操作风险标准法或高级度量法都只会增加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不会节约资本。对于在风险加权资产中占比最高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否一定会比实施权重法节约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客户选择和资产结构类型。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暴露分类方法,就债权和商业银行债权而言,实施内部评级法未必比实施权重法节约资本,关键看其内部评级结果的分布状况。以我国债权为例,即使是实施内部评级法高级法持有债权也不会是零风险权重,不比权重法节约资本;对于财政部、央行以外的公共部门和省级、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按照市场惯例,其信用风险略低于,按照上表中的测算,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会比权重法略微节省资本。就企业债权而言,采用内部评级法会比权重法节约资本。对于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在满足纳入零售小企业暴露的条件下,假设违约损失率45%,相当于标普B-级的零售小企业获得的风险权重约为75%,只要内部评级结果高于标普B-级都可以获得比权重法更优惠的风险权重。对于零售债权(如个人按揭、信用卡、私人授信等),预计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将较大程度地节约资本。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可能性增大

虽然单个银行受到新出台资本管理办法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整体看来,该办法会驱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影响资本充足率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因素分析做出基本判断。

篇4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篇5

一、产权的股份化

银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性,同时要求有大量的自有资本金,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一般应是多元化的,这也能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尤其是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防范风险的约束机制。因此体制改革问题可以说是国内银行,尤其是非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是关键在于改革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对此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地区或按业务分拆上市,另一种是整体改制上市。考虑到银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合并,分拆将减弱国有银行在规模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若只将经营情况较好的分行分离出来上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利于银行整体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整体改制上市的可行性较强,所需要的时间必然更长一些,而且必须先切实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对长期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理。

2、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是由少数较大的银行和大多数中小银行组成,银行的资本构成也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的银行资本仍主要由国家投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因此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成为金融界的热点之一。由于银行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新的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且银行对经营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民营资本自行发起设立新的民营银行有一定的难度,也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BR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其产权主体较为混乱,在具体操作上应首先对清理整顿后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企业、城乡居民个人等的资本金,组建成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经营的集团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分业”为背景的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以“混业”为背景的跨国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的竞争,实行经营的集团化,即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虽然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中信、光大、平安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直接控股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集团,国有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投资银行转变而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有通过各种形式控股多类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集团,这说明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它采取“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形式,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母公司一方面可以对各子公司进行资本调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子公司之间在业务、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经济以及风险分散等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篇6

监管标准更严格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脆弱性以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失效。欧美政府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积极推动全面金融监管改革,为全球金融监管树立新的标尺。

国际监管标准显著提高

2010年以来,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巴塞尔协议Ⅲ”相继推出,对全球银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监管要求。按照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兼顾、资本质量和数量同等重要的监管理念,做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重大改革:

一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Ⅲ”构建了多层次资本架构:第一层是提高最低资本监管要求,普通股权益下限从现行的2%提高到4.5%,包括普通股权益和其他更高标准的合格金融工具的核心资本要求下限从4%提高到6%,总资本最低要求为8%。第二层是资本留存缓冲,留存超额资本要求为2.5%。第三层是逆周期缓冲资本,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区间为0~2.5%。第四层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标准正在探讨中。从达标时间来看,监管要求2019年商业银行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加上逆周期缓冲则应达到13%,系统重要性银行还有附加资本要求。

二是引入了动态拨备和杠杆率监管。动态拨备即逆周期监管要求,在经济繁荣时监管当局有权制定更高的拨备比例。“巴塞尔协议III”还增加了杠杆率指标。过去大量表外资产不通过杠杆率来限制,现在表内表外合在一起限制,这样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就更受约束了。

三是建立了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标准。针对流动性监管,主要有两个指标限制:一是流动性覆盖比率(LCR),以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来应对突发的流动性中断情况;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该比率用于衡量流动性错配的长期结构化比率,鼓励银行使用稳定资本来源支持其业务。

上述金融监管措施和基本规则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严格的资本监管也将迫使银行业探索新的资本补充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资本监管更趋强化

2011年4月,银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近期,银监会又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目前已公布信息来看,国内监管架构在实施时间、实施力度上较国际监管标准将更为严格。

一是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比例分别为5%、6%、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二是杠杆率。新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一级资本占表内外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高于巴塞尔协议Ⅲ所要求的杠杆率3%的国际标准。杠杆率是在资本充足率之外又增加了一道基于核心资本的“紧箍咒”,粗放式外延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三是流动性比例。新监管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流动性监管标准,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和存贷比;四个流动性监测指标,即: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和同业负债集中度。

四是贷款损失准备。新监管标准提出了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此外,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不同,实施动态贷款损失准备。受动态拨备影响,中型商业银行利润消耗将较大。

这些新的监管标准在有效约束银行放贷,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压缩了资本补充渠道、增加了市场融资成本,使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资本补充难度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战略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股东和市场约束更强

当前,不仅监管环境对资本要求日益严格,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银行融资也越来越敏感,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接受资本约束的挑战。

股东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追求高资本回报率是任何一个股东最根本的要求。作为股东,其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银行的投资是不是比放在别的地方具有更高的资本回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如果在银行的投资利用效率不理想,他们就会撤出银行业,转投其他领域。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银行股东逐渐开始成熟,资本市场公众投资者以及代表投资人取向的评级机构的迅速成长,对银行的风险收益和资本状况的约束大大增强。几年前,由于市场形势很好,股市和楼市都有很高的收益,这就冲淡了股东对资本回报的固有标准。但随着股市和楼市的降温,央行连续收紧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日益紧张,股东开始更加关注银行的资本回报,希望银行能够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尽快获得回报。如果通过公开市场融资,则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银行也会面临来自主要股东,尤其是一些境外股东的压力。

频繁的市场融资难以持续。近年来,国内所有银行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际银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国内大型银行平均增速在15%以上,中型商业银行平均增速则在20%左右。在国内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下,依靠内生增长只能解决一半左右的融资需求,剩余的资本就需要市场再融资,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银行融资共振几年一次。不仅如此,银行股再融资个个都是“大手笔”。现在百亿元以下的单笔再融资已经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200亿元、300亿元以上的再融资。去年整个A股市场融资突破万亿元大关,银行股融资占42%以上。今年以来,随着银监会资本监管的日趋严格,银行股融资风潮再起。在沪深两市已经非常低迷的环境下,银行股的巨额融资使资本市场不堪重负,投资者自然采取了用“脚”投票的方式,从而抑制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上半年,上市银行中报业绩依然靓丽,净利润较去年增长幅度平均在三成以上,而银行股估值却依旧垫底。

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银行贷款增速维持过去5年14%~15%的水平,银行只通过减少分红来补充资本,那么“十二五”期间国内13家上市银行(不含城商行)核心资本缺口合计将达到7900亿元,总资本缺口合计接近1.4万亿元。国内几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在近5年内会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金缺口。

国外大银行在IPO融资以后,一般5到10年内不会再融资,而是通过自身积累支持业务发展。一般只有当遇到重大收购、重组的时候,才进行较大规模融资。像国内银行这样大规模、连续融资的现象在国际银行业是不多见的,因为大规模再融资后的去杠杆化作用无疑将降低银行ROE水平。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证监部门非常关注市场冲击和时间窗口问题,市场约束在明显增强。

粗放型扩张更难

银行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银行内部日常的经营决策正承受着由于资本不足而更加突出的矛盾冲突。

信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2009年以来,在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的两年半时间内新增信贷已创21万亿元的天量,比2001~2008年的累计贷款量还高出2万亿元。各家商业银行均通过超常规的信贷投放,追求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加剧了资本的过快消耗。经过两年半以上的高速信贷投放,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面临着资本饥渴,普遍通过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次级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历史经验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国民经济要想实现7%~8%的增长,至少需要银行业资本保持在16%的增长,国内银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

业务结构调整压力明显增大。众所周知,资产规模和资本净额的配比关系与资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消耗资本比例也有差异。目前中型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还在探索。这种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累积的业务结构一方面会导致更大的风险资产总额,加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扩大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监管要求大幅提高、股东和市场约束明显增强、扩张模式面临瓶颈的大背景下,此前主要依靠规模快速扩张获取利润的粗放式经营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科学的资本管理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前提

2010年以及今后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压力,集中反映为资本压力。实践证明,银行经营仅看到贷款、营销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资本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将资本管理作为整体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

树立科学的资本管理理念

经营理念上的误区是形成银行资本约束“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宣传上,以及对银行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上都很不充分。而这种认识不充分,又往往表现为只注重没有扣除未来风险的盈利,没有充分考虑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在社会各界的评论中,似乎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得快,贷款条件低,哪家银行就进取,哪家银行的经营者就被认为有能力、有魄力。这种评价反过来又加大了银行自身的认识误区。比如说,有的分行在内部考核中,片面强调规模,导致一些营销人员在业务工作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轻视风险和盈利。

在强资本约束时代,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处理好当前利益与市值稳定增长的关系。如果过度强调短期利益,有可能造成盲目的规模扩张和风险的快速累积,对长期市值增长形成损害。资本监管的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本的科学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过度扩张。通过科学的资本管理,实现更高的风险资本回报水平。

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和资本覆盖

风险在银行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银行而言,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通过吸收风险、经营风险、提供有关风险的咨询意见来获得更高的风险回报。这里的核心有两条:一是风险损失识别;二是资本覆盖。这些简单而朴素的基本原理指导着银行的风险和资本管理实践,在今后仍将是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损失,银行的损失概括起来分成三类: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对损失的科学分类决定银行风险的理论和资本运作。从风险管理来看,预期损失可以拨备,银行按成本先做拨备。如果银行风险偏好是审慎的,拨备可以更多一些。非预期损失是概率虽然小,但它一定会发生,所提取的资本叫做风险资本或经济资本,不同的概率对应了不同的损失,它反映了在没有监管情况下,银行风险偏好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异常损失概率很低,不需做资本准备,一般要根据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制定应急方案。

由于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为了确保存款人利益,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就必须有资本的覆盖和缓冲。多大的风险概率才需要配置资本呢?无论分析结果如何,银行都必须决定是否对风险进行资本覆盖,以及分配多少资本。

资本充足率标准就好比修筑抵御风险的水坝,巴塞尔协议规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又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强化,这是集体偏好,是银行监管的底线,不管什么样的银行,必须保持最低8%的资本充足率。但资本水坝高低,材料的坚硬和昂贵是银行自身的选择,既取决于银行应对资本充足率的态度,更取决于银行资本管理的能力。银行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要保证资本的使用是经济的、有效的。

依托经济资本原理科学地配置资本

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银行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资本武装”。一方面要保持高于监管要求的资本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为业务的扩张提供相应的资本空间。此外,银行还必须保持一个高于主要竞争对手的资本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通过对经济资本的主动分配,并运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来衡量利润中心的业绩,建立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以此制约风险资产的过快扩张,促进银行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而在国内,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基层银行存在强烈的“速度情结”,盲目热衷于规模竞赛和无序竞争,这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衡量银行收益的好坏,单讲收益和成本比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无法同时把收益和风险进行考虑,选择最优方案。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信孚银行的一个风险管理团队提出了RAROC的原理,使风险与收益平衡管理这个长久以来的金科玉律真正成为银行经营中的手中利器。

RAROC的精髓在于,银行追求的目标是过滤掉风险的利润。要在成本中把已看到的损失减掉,在资本中拿出相当数量对那些没有看到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准备。

依靠科学的FTP原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FTP原理通俗叫内部资金转移价,实际上是追求过滤掉风险利润的表现。如果银行有很多分行,每一个分行都割裂,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存款,然后发放贷款。就像公共汽车一样,有上有下,但是上面总有人,总要找到最低的存款,用其来保证才可以,如果每个分行都这样设想,那对于银行经营无疑是一种浪费。每一个分行面临两类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错配)、单一对手的财务风险(信用风险),能不能有一种办法,解决资金错配引起的市场风险,这也就是FTP的作用所在。

FTP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分离市场风险;计算单一产品的成本。由于分行地点不同,人员配备不同,所以融资的高低也存在不同,FTP给出的是统一的价格,给每一种产品是否盈利提供了一个统一计算的平台;计算组合条线产品的成本;对单位和个人的奖惩有了更科学的基础。

比如,某项业务要根据市场统一的利率曲线来拟合,银行管理水平低一点,加价就高一些,管理水平高一点,加价水平就低一点。用市场公认的利率曲线,来确定全行的资金成本,无疑是最公正、最科学的。它仍然尊崇一个资本制约的原理。作为一家银行整体上只能有一个标准,在标准之上,银行可能更多地消耗资本。在标准之下,银行相对来讲就没有消耗那么多资本。对于消耗资本的分行和没有消耗资本的分行,作为总行来讲,必须一个标准。

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模式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应从战略导向入手,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模式,实现低成本的资本补充、高效率的资本利用、股东满意的资本回报。

从资本战略规划高度加强资本管理

从资本筹措角度看,资本补充可以通过市场再融资和内生利润留存两种途径解决。一般而言,市场再融资主要适用于应急性的资本补充,比如支持重大并购等战略事项。在强资本约束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应重点强化内生资本补充机制建设。通过打造银行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和集约化优势,科学经营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以银行利润实现自我注资。唯有基于可持续的内生资本补充机制,才是银行可持续发展之本。

从资本运用角度看,主要是强化银行经营风险的核心能力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重点解决好资本在业务线和分行之间的优化配置,以及在中微观层面上通过资本配置,解决组合(产品、行业、客户群等)、客户和交易层面的风险决策等问题。其核心原则是银行发展战略既要服务银行长期发展目标又应服从中短期现实需要,尤要处理好银行市值的稳定增长和提升当前盈利水平之间的平衡问题。在中微观层面的资本运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组合、客户和债项层面的风险计量,科学确定风险和收益,计算风险收益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二是基于组合层面风险计量,强化对风险政策的支持,优化组合层面的资本配置,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时,将战略和宏观上的资本管理要求落实到组合层面。

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银行应加速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由规模主导的经营结构向以资本管理为核心、效率为主导的经营结构转变,加强对权重风险资产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调险资产组合。

利用经济资本回报率衡量各项业务,有进有退,优化存量风险资产结构。对银行来说,转变原有“求规模、要速度、低效扩张”的模式,必须要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走一条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努力实现资本规划的制度化、流程化。同时对已制定的资本规划进行动态监测,科学测算资本需求和供给,以满足业务发展所需。第二,实施风险资产和资本预算,引入风险资产或资本分配机制。通过“资本预算优先”和“效率指标优先”,形成有多少资本,做多大业务,且资本向贡献大的机构或条线倾斜的机制。

优化经济资本增量配置,重点支持低资本消耗的对公、零售和中间业务发展。通过完善内部风险权重体系,以限额控制和回报评价,实现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的结合,强化对增量资产的资本约束和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

一要优化业务结构。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必将因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在提高资产效率与资本效率两重因素的制约而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以提高风险溢价的方法提高资产收益率(ROA)水平;其次,增加个人贷款占比,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信用卡业务等,既提高ROA又分散信用风险;第三,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依法合规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表外业务占比,在零售银行业务、国际业务、资金资本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与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此外,以低资本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住房按揭贷款等因其能有效提高ROE水平而将在银行业务图谱中处于格外重要的地位。

二要优化收益结构。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核心,整合优化服务产品和营销渠道,做大做强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业务,积极抢占高成长性的新兴业务,实现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的均衡发展。

三要优化客户结构。要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大小,以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从客户结构调整来看,应着重增加高价值客户,特别要扩大对公战略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对私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的数量和交易规模。

四是通过经济资本管理改善风险定价。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将RAROC值与银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这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贷款价格,并确定有关贷款条件。

以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标准强化精细化管理

为确保资本管理的成功实施,必须建立起依托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维度盈利分析、情景模拟、客户的经营、产品的创新与定价、内部管理与决策支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管理:

第一,强化精细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应用。通过整合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风险资产计量等系统,大力推动精细化平台在银行系统的实施应用。完善定价管理机制,明确产品定价的决策和考核制度,优化FTP价格体系,建立以“客户风险资本回报率”为核心评判标准的风险定价模型。

第二,再造业务管理流程。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审视,再造以细节为重点的业务管理流程。首先是业务管理精细化。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能以最快速度满足客户需求的运营机制。其次是客户管理精细化。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侧重的业务管理流程,强化公司、机构和个人客户的组合营销,实行差别化管理,稳妥退出低效和无效市场。再次是成本收益管理精细化。将成本收益控制管理渗透到经营行为中,使得资产业务有收益,负债业务讲究成本,中间业务能取得回报。

第三,全面实施管理会计。充分依托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多维度价值衡量,切实提升管理成效:一是通过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贡献分析,支持客户分层管理与优质客户识别,提高营销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二是通过加强产品经济利润分析,制订产品定价策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三是通过科学精准的责任单元盈利能力分析报告,强化价值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四是通过加强按照条线核算的成本与盈利分析,完善业务部门“效益、质量、规模”的目标责任。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量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篇7

财富管理是银行通过一系列财务规划程序,对个人或企业法人不同形式的财富进行科学化管理的过程。其中,以个人高端客户为对象的财富管理是银行竞争的焦点,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管理过程的阶段性。财富管理过程一般分为6个阶段:建立客户管理关系;收集客户相关资料并了解客户的理财目标;对客户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科学分析;向客户提交财务规划建议书或其他可能的理财方案;按照客户选定的财务规划方案进行财富管理;对财务规划建议书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与客户讨论是否修改财富管理方案。

财富品种的多样性。可以纳入财富管理的个人财富一般包括:现金、金融资产中的固定收益、股权性产品或衍生性金融工具及各种保险合同;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汽车、家具等动产;字画、古董等艺术品,以及信托、遗嘱法律合同等。

管理的科学化。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不仅要有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更要有一支认真、负责和理财能力高超的财富管理客户经理队伍,通过与高端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实现财富的科学化管理。

财富管理的长期性。从国外银行财富管理的经验看,高端客户不会单纯地需要存贷款业务,而是更希望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商业银行如果只是通过网点柜台向客户推销基金和保险等产品,恐怕难以与客户建立持久的客户关系,因此也就不能创造更多的业绩。银行必须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持久性的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让客户真正感觉到“这家银行是真正像朋友般地关心我的财富增值”,只有达到这样的相互信赖,才能实现长期的双赢关系。

客户的高端性。财富管理的对象就是富人,这是它与一般消费金融的较大差别。消费金融主要是银行面向一般消费者提供的存贷款、信托、保险、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财富管理则主要面向高端客户,通过对财富的科学化管理实现银行和客户财富市场价值最大化。全球财富管理的顶级机构就是私人银行,在国外,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富裕人士和资产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常常是私人银行争夺的“金牌”客户。近年来一些国内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也将私人银行客户最低门槛设在了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

需解决之问题

高端客户群体定位。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富人,少数的高端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一般客户群体的利润贡献。富裕阶层的主要特征是:1、高学历;2、服务业和新兴行业富裕人数较多;3、掌握和运用的资源较多;4、领导消费新潮流。未来10~20年是我国富有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关专家估计将有数亿人进入这一行列。其中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里的中高层管理者、会计师等各类社会专业人员、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上述客户群体必然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争夺的焦点。

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偏好。根据瑞银华宝公司的调查,高端客户个人理财业务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财富的保值,其次避免过度纳税,以下依次为实现财富增值、为后代积累遗产、保障公司的生存等。基于以上目标,高端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投资股票市场。富有人士除了购买自用房产之外,大部分的资金还是运用在投资房地产与其他金融商品上,其中流动资产的比例也会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2、更愿意将财产委托专家管理。富有人士经常把个人财产委托给高素质的信托公司或放在机构投资管理账户中。不同种类高端客户的投资风格见表1。

高端客户的准入标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国外商业银行一般将面向个人的银行业务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争夺普通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二是面向收入高、手上已经有闲钱、希望进行一些投资的客户群,存款大概是100万美元以下,向其提供贵宾理财业务;三是存款已经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第二类属于一般高端客户,第三类一般被看作是超高端客户,针对这些客户开展私人银行服务。

高端客户基础资料库的建设。为了充分了解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贵宾资料及理财需求卡。贵宾理财需求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1)基本资料栏。如营业单位、顾客编号、身份证、出生时间、通讯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的情况、主要财富来源等;(2)负债栏,包含存款与投资情况。如客户在本行存款及投资标的的名称、金额、可动用日期、预期收入、投资回收情况、投资需求情况、已往来业务等;(3)资产栏或称信用栏。主要包含房贷、汽车贷款等各种贷款情况,以及投资、教育、度假等各种预期需求情况、资金需求情况等;(4)其他记载栏主要包括与客户联络的日期、联系方式、成交金额(列出主要产品即可)及摘要等。

高效的银行财富管理系统。目前,从国外许多商业银行网站,高端客户都可以了解财富管理的信息。网络渠道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私人银行,但可为客户提供实时化的便利性,例如,当客户资产发生变化,如汇率、利率、股价、基金净值波动较大时,财富管理系统可实时通知客户,自动发出电子邮件提供个人理财建议。客户可立刻通过网络银行确认账户余额,如果还有任何疑问,可通过网络与财富管理顾问交谈,这些服务都由财富管理系统提供。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组建控股集团的优势,开发交叉金融商品,使本银行的客户群延伸到集团内部的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并通过统一网络信息平台交叉销售彼此的产品,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经营的协同效应。

开展业务的建议

制定财富管理战略规划。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形式,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有效推进国内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需要从长远的、国际化的视角研究和制定科学的财富管理战略规划。在对国内银行现有和潜在高端客户群体的需求、战略重点指向、理财模式、拟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和服务、理财人员素质、技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品牌的影响力、财务实力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财富管理业务的分阶段目标、针对不同等级客户的策略重点、资源投入、系统支持、专家队伍扩充与提升、高端产品开发的组织形式和开发的方向等。

建立高效的财富管理组织和信息支持系统。银行现有系统主要服务于帐户交易,分散在客户不同帐户中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整合,尤其要加强对理财经理与客户联系经验和客户投资偏好的记录。随着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正式运行,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财富管理的咨询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形成财富管理的“全方位、全天候、全渠道”的系统网络,保证财富管理业务的正常运作。

进一步壮大理财专家队伍。国内银行应尽快组建一支规模更大的理财经理队伍。但是,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虽然通过短期培训,理财经理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理财概念,但一般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财实际经验,难以针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提出不同的投资建议和全面的咨询服务,能否获得客户的信赖还需做出巨大努力。特别是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先进的作业程序或咨询模式,甚至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引进一些先进财富管理辅助系统,规范出具有国内银行特色的理财模式,才能确保财富管理的专业素质。关于理财经理队伍的建设,还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是将现有员工中有较大理财潜力的员工派到国内外先进金融机构学习、培训;二是在国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理财经理,充实国内银行理财队伍,这些人才的引进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理财能力,而且还可以带来很多高端客户,可谓“一举两得”。

篇8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贷款以及支付结算业务获取收益,实现利润的金融机构。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票据贴现等,因此发放贷款是是银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虽然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务也不断更新和拓展,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发放贷款挣取利息仍然是其一项主要业务收入。[2]然而,发放贷款具有与其他经营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将面临不能预期的风险引起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不能收回的情况,而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对象未来期间能否挣去足额的资金以偿还银行贷款,银行不能直接对贷款对象的经营风险实施干预,只能通过事前预测和事中监督来判断风险和降低风险。

本文便以江西省安义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客户对象所需承担的风险以及如何针对客户类别进行风险控制。

二、安义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安义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安义农商行”)是在原安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基础上改制成立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于2005年1月18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开业,是全省首批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安义农商行一直以占全县金融机构3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县40%左右的贷款、60%多的工业园区企业贷款、80%多的全民创业贷款、90%多的农业贷款及98%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在安义县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县的银行中,除了县城所在地龙津镇,国有四大银行网点较多外,安义农商行在全县范围来看,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发挥了服务农村的特点,即在每个乡镇都有其营业网点。另外,该行网点分布对于促进自身发展也有明显优势,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长期将农村合作社当成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合作社发展到今天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民群众仍然对其具有很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因而具有很强的存贷款粘性(即长期的业务往来,农民没有意识和意愿转向其他商业银行!存贷款),农民的这一特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能够较其他银行更容易在农村扎根和业务拓展。因此,安义农商行在全县各乡镇的布局能够很好的展开其日常业务。

三、安义农商行营业模式

安义农商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股份主要来源于少数法人股东集资建立,同时向外部吸收少量自然人股份和内部职工股份。银行作为存贷款方的金融媒介,虽然可以经营多种组合投资来增强盈利水平,然而,作为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农商银行却业务较为单一,通过挣取存贷款利息差成为其主要赢利模式。同时,农商银行又具有其它银行不同的存款对象与贷款对象,从而造成其区别于其它银行不同的业务特征和贷款风险。通过了解其具体的存款来源能够更好的了解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占银行资金比重,而通过了解贷款对象则能够更好的了解贷款风险类别,以下便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与贷款对象。

(一)资金来源

1.村镇居民存款。作为村镇地区的金融机构,安义农商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本乡镇的居民存款。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存贷款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意识中将农村信用社当成他们自己的银行,因而形成了长期的业务往来。尤其是20世纪末安义县出现的外出从事建材生意的热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将其外出务工、经商所得存入安义农商行,由于农民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较差,从而大部分农民年复一年的将全年的收入存于银行,该部分资金具有长期性特点,从而保障了贷款支出。

2.乡村级政府财政存款和事业单位存款。由于乡镇一级仅有安义农商行设置了营业网点,为了存取方便,政府及事业单位资金主要存放所在地农商银行。虽然,该部分资金经常发生频繁存取,但是仍然存在最低存款水平线,或者存在区间性定期存款,为银行资金放贷提供了暂时性资金缓冲。

3.支农扶持资金。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提供了大量资金扶持。该部分资金自上而下划拨过程中最终由乡级政府存于农商银行,再进行具体分发。而安义县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虽然政府通过农商银行将资金转入了农民个人户头,但是该部分资金仍然存放于银行,只有小部分资金被在家务农的居民提现。因此,该部分资金也成为农商银行的放款资金来源。

(二)贷款对象

1.外出开办厂房的农民企业家。安义县自上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外出做建材生意以来,积聚了数额不菲的财富,少部分人因此而开始建厂进行建材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由于个人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其业务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有银行高门槛放贷条件限制了农民企业家 的贷款途径。另外,农民企业家关系网的简陋导致从户籍所在地的农商银行大额贷款便成为其主要的外部债务资金来源。该部分农民企业家贷款呈现出集中性贷款的特点,即每年

春节期间企业家向银行大量贷款以保障本年度经营发展所需资金。

2.本地办厂的农民企业家。前述安义县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众多实力雄厚的农民企业家外出办厂。同时,安义县政府近年来实施了多项招商引资举措,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及外地企业家在本地办厂以振兴当地经济,许多企业家不断将向外投资转入在本地办厂,而业务面向全国。该部分企业家也将依靠安义银行资金放贷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农户小额贷款。安义农商行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其建立初衷是为了满足本地农户贷款需求,保障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向银行贷款的数量将越来越少,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依然有一部分农民群众需要依靠银行贷款保障其生产生活。因此,部分农户由于资金短缺也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数额在几百到上千不等。

四、安义农商行贷款风险类别

(一)空间差造成放贷银行对资金放贷对象难以把控所引起的风险。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上世纪90年代末安义人民走出安义在全国各地做起建材生意,带动了全县经济飞速发展,外出经商的浪潮激起许多农民企业家在外地办厂,该部分在经商所在地很难向银行贷款,基本上都依靠在安义农商行贷款,将资金用于外地投资。这就造成贷款银行与贷款对象经营地存在空间差,银行放贷具有很大的风险。虽然银行可以考察贷前信用、贷方历史贷款记录以及贷方现有经济状况,但由于贷款收益及本金收益依靠是贷方未来财务状况的充实与否,银行很难通过监督贷款对象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来防范危险,因此该类贷款具有较强的风险。

(二)政府扶持企业引起的银行贷款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手段对银行的干预较频繁,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以行政命令手段要求银行向特定企业或投资者提供贷款。然而,这种不完全依靠银行风险防控的放贷方式难免加大银行贷款风险。随着安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外地以及本地的企业家在安义开厂经营,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然也要给投资商提供便利的贷款渠道,这样有可能造成少部分不良资产占较大比重的企业或者资不抵债的企业向银行恶性贷款,而银行迫于政府压力不得不承担该类贷款所引起的贷款风险。

(三)小额贷款中的农户到期无力还款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而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处在贫困状态,这部分群众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保障其生产生活.[3]安义农商行每年都要对农民生产资金进行放贷。这些农民大部分为家庭困难,不能够依靠自身或者其他亲戚朋友解决日常生活的人。因此,每年年初向银行借款以按时按量做好农忙工作,待到农作物销售之后将资金归还银行。这类贷款的收回依靠的是农民当年度能否有个好收成,难以依靠事前预测来判断贷款收回可能性。

五、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措施

以上我们分析了安义农商行贷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类别,不同贷款方其引起的风险高低和风险管控难度具有其差异性。以下我们便针对不同贷款风险特征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一)针对外出办厂经商的农民企业家的贷款风险防控。

由于该部分资金需求方其实际经营地并不在本地,银行不能够通过适时监督做出风险防范,良好的风险预测和控制便成为保障贷款收回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在农民企业家提出贷款申请后,对其财产状况进行详细调查,针对其业务特征和经商所在地聘请专业人员对其经营发展潜力做评估,以预测的方式判断其未来资金收回可能性。另一方面,农民企业家作为本地居民,银行可以要求其提供贷款抵押或者保证人,抵押必须达到贷款条件,保证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财产实力以保障贷款人不能足额还款时承担保证责任。

(二)针对本地办厂的农民企业家的贷款风险防控。

该部分企业家在其经营过程需要向银行贷款以促进其日常经营所需资金。在一般情况下,银行能够做好对其经营过程中风险识别,也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事前实地调查和事中做好监督。银行真正难以控制的是企业在发展不利情况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贷款。此时银行已不能单纯的依靠对贷款对象进行资产审查确定是否贷款。银行一方面应该不断健全内部放贷制度,加强与政府沟通,以减少在不利情况下的贷款支出。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贷款方提供保证人或者政府为贷款方寻求保证人的方式减少贷款风险。

(三)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贷款风险防控。

篇9

1、国家金融政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融十条”),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十条”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通过相关工作的推进,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政策的利好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2012年广东省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资产总额60万亿元,占比44.9%;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分别增长28%和23.6%,资产总额分别达到23.5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占比17.6%和9.2%。

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逐步成长为金融行业的劲旅。湛江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加快向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广东发展银行更名为“广发银行”,积极筹备公开上市工作;珠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华润集团,并更名为珠海华润银行;汕头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破解了10年来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难题;广州银行也积极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加快,2011年,6家农村信用社先后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12家正在筹资建设农村商业银行。

4、稳健发展中仍呈现不足

2011年末,广东省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2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在广东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投资意识增强,金融产品创新使得社会资金从银行分流增加,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830.0亿元。银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有待改善。金融机构受业绩和存贷比考核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存款呈现“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稳定性明显减弱。不良贷款方面,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同比升647亿元。

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的潜力。

1、S+O的优势分析

S(Strength优势)是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优势,就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广东省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慢,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增速较快,工、农、中、建、交行5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持续下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长11.9%,城商行资产增长23.6%。由表1可知,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占比有上升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占比却有所下降,可见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在扩大。第二,经营策略灵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金融机构,相比起国有银行的多层次管理,它具有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特点,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城市商行运行机制相对灵活,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业务方案,满足客户对产品功能的多种需求,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O(Opportunity机会)是从外部环境分析组织机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重镇,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这些客观优势都有利于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本土优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省GDP为57067.92亿元约占全国的11%,人均GDP达到54095元,比全国(38354元)高出41%。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需求增大,能促进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客源广泛。广东省是民营经济大省,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活力就是来源于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东莞市更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而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有很多年的业务经验,更容易取得中小企业对他们的支持。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的高门槛而言,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更贴近中小企业,且审核程序简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2、W+T的劣势分析

W(Weakness弱势)从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公司治理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第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差甚远,资产质量也良莠不齐,资本金补充渠道狭窄,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的经营局面上突破现状相对不大。在成立之初的几年内,主要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即通过获取存贷款的利差)来单一地盈利,但是广东省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本市场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扩张业务范围,抢占市场分额,获得超额利润成为主要手段,在资本市场高风险的冲击下,一味扩张业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另外,同其他类型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处于劣势,人员培训的任务艰巨且紧迫。

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所构成的威胁。相对于其他银行,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外界威胁者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后者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目前金融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用和声誉上都占有优势,再加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同质的产品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充分发挥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无限;虽然存在劣势,但并不代表这些劣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而且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也足以令人相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如同美国社区银行一样市场地位明确,服务个性化,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潜力无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为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

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社区银行建立和发展的法律体系,例如《社区再投资法》规定,每家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详细记录其满足社区信贷需求的情况,并且要求监管机构对每家金融机构的相关记录进行定期评估,而这个评估结果将作为批准该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甚至进行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参考。各省(市、区)政府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法规,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经营、发展等全过程进行行为规范,真正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规范服务收费,帮助简化信贷程序,为重点发展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支持产业发展方向,而不只是作为持股股东却不发挥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信用和声誉等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扶持,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尤其是居民个体等客户。

2、城市商业银行要定位明确,产品设计独特,服务个性化

尽管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21%,但是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得总贷款的58%。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最初的定位就比较明确——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这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明确这一地位,不能在竞争激烈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否则,会失去商业银行这一优势,在竞争中必会败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

但是,市场需求只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充分条件,要促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自身差别化的定位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在市场定位方面坚持差别化战略,在遇到同行竞争时知己知彼,避其锋芒,集中力量于不被其重视的中小客户,重点为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设计更方便快捷的多元产品,为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此外,注意自身的特点,在服务费用的收取、个人理财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更广的客户。

3、加快业务转型,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和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资金需求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如何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考验着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十报告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宏观管理的基调,利率市场化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发挥贴近市场、适用性强的地方金融生力军作用,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加快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把业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通过自身的发展转型,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有效培育与银行长期共同发展的小微企业基本客户群;通过将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对小企业需求和风险的把控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4、加强品牌宣传,培养城市商业银行专业人才

加强宣传,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宣传,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认识度和认同感;二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品牌认知度,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一是要依托高校资源,从高校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培训,开发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银行合作,充分利用各个银行的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帮助自身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 詹勇闽: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J].企业导报,2013(1).

篇10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