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保护调查背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26-01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常态对地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对勘查开发的资源种类实行了管控,目的是逐步减少勘查开发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加大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矿山资源的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是相辅相成。因此在矿产整个开发与开采过程中做好区域地质监测与调查至关重要。既能保证矿山安全有序的生产,又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能够合理进行资源开发,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地质问题
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1.矿山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矿产资源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诸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固体矿床开采中。
2.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过程中进行不合理的开采会破坏地下水平衡系统,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渗漏,使区域地下水量减少,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地表植物生长。其次会造成地表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酸度高、悬浮物浓度大、含重金属离子等矿产资源中含有的污染物会对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产生了较大污染。
3.大气污染。矿产采集出来时常常在矿区内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含有污染物粉尘。特殊矿产资源开发还会排放有害气体。如不注意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则会发生环境灾害事故。
4.破坏土地资源。在矿产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对土地的挖损,不合理设置及维护外排土场及尾矿排弃场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破坏。
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开采的矿产资源种类、开采的方式、地质环境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勘探和闭坑会出现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力较强,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破坏性大,即使封闭矿山后,长期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矿山从开发至封闭乃至封闭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当地地质进行了解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矿山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三、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方式
1.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迅速的现场数据采集。
2.进行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包括水质测试、淋虑实验、浸泡实验、含水层吸附实验、含水层顶板渗透性试验、采矿引起周围地层渗透性变化试验、矿石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元素测试试验、土壤污染试验、溶质迁移与富集规律试验等。岩土力学试验诸如室外原位力学实验和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3.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矿山环境的长期动态监测,对于深入认识矿区环境主控因素和互相间关系以及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矿山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有:地面变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等;主要监测内容为:水质、水位、水温、径流量、泉流量、应力、应变、土壤质量、大气质量。主要监测任务为:正确布设动态监测网店,规定动态监测时间和监测频率,分析动态监测数据资料,预测预报矿山环境演化规律。
四、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作用
1、矿山开采前的区域地质调查
矿山开采前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矿山的开采具有指导的作用。开发前对矿山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和掌握矿区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背景目的在于防治和预报,特别是对那些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地区。在矿山开发前进行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以此为基础对地下开采进行沉陷岩土变体研究,或者露天采矿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矿山排水控制人口流场等进行分析研究,以在一系列研究分析资料基础上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矿山开采模式。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程度作出预测评估,以此为确定矿山企业承担保护和治理恢复责任的依据,对新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作出规划安排,将预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实践。
2、 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区域地质调查
在矿山开采实践中,经常遇到突发性事故,与模型数据不符等情况。需要即时分析情况,及时进行当下矿山区域地质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灾害,对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可能发生的影响及损害。同时分析对矿产资源可能发生的损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并有效保护矿产资源。通过对现有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环境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分析,结合矿山安全评估活动进行示范,从而对指导矿山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开采。
3、 矿山封闭后的区域地质调查
对于封闭的矿山很长时间内进行地质调查为以防矿山地质污染遗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得到矿山封闭后周边环境地质变化的基础数据,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后续其他土地利用开发进行分析。对于已破坏的环境,进行分析以得出治理恢复方案。
总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探讨成矿构造背景与形成过程,更好拓展区域找矿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环境保护志愿者发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已经兴起,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的时间、知识和技能参与到保护自然、减少排放、推广节约等环境保护活动中。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里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身为新一代有思想的知识青年,大学生正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他们在校园中、社会上广泛的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张贴物、回收废旧电池、保护动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对破坏环境的现象深入调查,呼吁更多的人爱护和保护环境。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体制也不够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身发展仍然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往往是因人而定,志愿团队的几个核心成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整体方向和活动方案等。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流动性较大,核心成员的流动直接导致团队素质的忽高忽低,团队活动质量的时好时坏。
(2)制约环境保护志愿团队发展的因素。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不同于一般性的志愿团队,要求志愿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同时其志愿活动的内容也较为特殊,比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志愿者进行的“走水”活动,即对一定区域内流动水源的污染情况调查,包括污水排放口得寻找与统计,这种活动性质在无形中影响了排污者的利益,这不同于其它单纯提供服务或向社会进行呼吁与宣传的志愿活动。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志愿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3)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内涵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目前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污染的寻源、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等内容,活动缺乏连续性,难成体系。
(4)大学生全体面向社会的宣传效应不足。志愿活动宣传难以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校园内外对大学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5)经费支持来源渠道较少。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支持,自筹经费存在较大困难。
三、研究与思考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环境保护志愿者得调查与研究发现,前文所述不足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有些不足可以通过一些对应的调整措施而得到弥补,也有些单靠高校内部难以完善的不足则需要社会的支持。
(1)制度体系建设,保持团队运行的稳定性。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应改变以往“人治”形态,建立团队运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在团队运行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双重尺度下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让好的方法和思路在制度体系内得以积累、升华,让制度的缺陷在一次次调整下不断完善。这样无论人员如何流动,都能保证志愿团队的持续进步,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团队文化”得以传承。
(2)高校自身加强对志愿团队的技术支持和法律援助。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志愿者自身素质与志愿活动性质限制其发展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在过去一年的志愿活动中加强了学校支持,尤其是在技术和法律援助方面。由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部分教师组成了技术支持,负责对团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和志愿活动的指导,这保证了志愿者整体素质,而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活动方案也变的较为丰富,走出了原来单一的活动内容,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既能服务社会支持环境保护,还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思路。由法律专业教师针对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涉及违法违规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指导或代为处理,保障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志愿者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有效促进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推行鼓励措施。为了进一步扩大志愿团队,有效的鼓励措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和认可。例如,将活动的参与者进行记录,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进行针对性鼓励,比如入党、奖学金评定、班干部选任等进行一定量得加分。同时,鼓励并指导志愿者参加社会上一些“环境保护”相关奖励的申报。这些鼓励措施推行后,志愿者积极性显得更高,团队也更容易管理。
(4)由高校牵头,带领志愿者团队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帮助。活动经费作为物质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身为大学生的志愿者自身社会资源较少,而高校能直接提供的有限经费不能完全满足活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学校采取了变直接的资金支持为社会资源支持,利用学校的社会网络资源,引荐关系企业和对口政府部门,支持志愿者自筹资金和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这种形式推行后,即有效的减轻了高校的经济压力,也扩大了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总量。利用筹集的资金举行了更多的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志愿团队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声誉,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
最后,笔者希望高校环境保护志愿者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成就,为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作出贡献。由于时间、视角等原因限制,本文的研究并不全面,不足之处,笔者以后将继续进行研究。
一、我国的环境教育现状
在1970年,“环境教育”一词第一次看到是在国外的环境教育法中,那是迄今最早的一年。针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主要从如何让学生熟悉了解环境相关内容知识,围绕着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口、污染、资源分配和自然保护、农村发展和城市规划等等之间的关系,认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部法案是针对环境与人类如何产生关系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国际保护自然(IUCN)环境教育联盟认为:“环境教育是理解和欣赏的人类,文化和环境间关系必须精通的技能和理解。环境教育是环境价值和澄清这个过程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它必须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和发展环境行为守则的进程运行。”有些学校有独立的环境教育课程,有一些正式纳入正常学校开展的课程。高中学习中,现有的教学材料,已经有大量的环境相关的知识,内容涉及生态平衡;地理教科书专门设置“环境”这一章节,化学教材“空气污染”限制,“水保护”等包括环境保护的知识。此外,通过语言课程要求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论文,美术课让学生走进农村进行绘画写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学生的认识。为了去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当环境保护提升到政府议程的时候,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去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也需要从环境教育这方面进行开展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也显得异常重要。笔者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开展环境保护课内课程、课外课程的铺展,加强本课程开发利用现有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教育的在高中地理课程的作用。如何唤醒人文保护意识,发挥环境保护是自觉的行为。地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可能是正确的选择。笔者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如何让地理教材开展适当的环境教育,结合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和觉醒的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起到很好的效果。基于我国的环境教育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在高中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污染现状决定的。在很多环境治理的机制和法制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是必要的。当前,针对地球,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温室气体效应、森林面积减少、频繁的沙尘暴、淡水资源枯竭、污染扩散……这些环境问题,亟需解决。第二,进行环境教育是课程改革的真谛。高中地理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解关于地球及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主要特征。了解全球环境和发展问题,使得正确的全球意识的初步形成。”当前形势和环境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发展,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现的社会责任和环境管理中,表明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最后,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地理的课程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全面研究的学科,渗透在高中课程中的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固有的要求和必须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重点在高中地理课将环境教育融入实践。
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
在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初衷在于必要知识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环境教育知识,再加上很多知识本身属于地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教学和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学习,学会使用教材知识的载体,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全面的设计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使得教育环境应及时,确保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内容,以便支持环境教育成果展现。在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子,笔者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副来自网络的漫画,这幅漫画叫“出汗的地球”,然后开展问题互动,问道:在漫画中透露哪些环境问题?是什么导致出现这种状况?他们可以通过漫画指出相关的理解,进行有效地互动、探究、交流,将最终落到主题,是一种气候逐渐变暖-温室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多的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开展相关教学影片如“蝴蝶效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下的问题:“第一,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二,变暖之后的环境怎么样影响日常生活?”通过学生们间激烈的讨论,指出全球变暖的危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上课时选定以角色为主的辩论大赛,将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参与主体进行情景再现,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推进,既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还学习了地理知识。
2.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急需要展开的还有课外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环境保护日的活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材料的分发和讲解,让环境教育的活动进入社区、进入家庭,通过活动的参加,让学生自身在环境保护的意识中有切肤之感,来巩固环境保护上的知识,让环境保护流行起来,让环保意识在每天生活中进行密切关联。每个公民都应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境保护的行动,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超市不用塑料袋、节约用纸等,用自己的实际的行动为环境保护正名,这样在课外开展教育活动才更有意义。
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展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手眼并用交给学生这些知识,而这些知识也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搜集,重视课程的开发很重要。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注重不同地域、不同业务划分,让知识在综合性上显得更加重要,使得知识成为继续教育的资源。你可以利用的夏季和冬季假期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调查,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编写书面报告。学校每个学期,教师应提前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在每个调查中,学生可选修地理勘探合作完成调研。应该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如收集当地人口和人口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气候变现状;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探究物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调查中的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能力,对环境也更加的了解。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作为新课标改革下的高中地理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新课程主旨在实践教学中表达清楚,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开展环境保护课内课程、课外课程的铺展,加强本课程开发利用现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教育的在高中地理课程的作用,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兴东.普通高中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惠志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2,(04):65-67.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地理(高一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二、环评备案
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登记备案制度,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环评单位开展环评工作前,须到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环评工作备案时须提供以下情况,一是项目背景情况;二是项目建设位置情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环评登记备案时,应审核环评单位的行业资质。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环评报告的类别,并根据有关规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环评工作需要编报环评大纲、工作方案或直接编写环评报告。
三、环评大纲(工作方案)的审批
对受理的环评大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项目环评工作复杂程度,确定委托技术评估部门进行评估,主持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后进行审批或直接审批。对受理的环评工作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项目环评工作情况复杂程度,确定主持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后审批或直接审批。
四、环评报告审查
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除环境影响较小的高新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外,其余项目均需经环境技术评估部门进行技术评估,具体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环评报告的审查形式:
(一)技术评估的项目。
以下项目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环境技术评估部门进行技术评估,形成评估意见后审批。一是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工业、矿山、水利项目。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二)会议审查项目。
以下项目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召开专家和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形成会议评审意见后审批。一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其它项目。二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工业类项目。三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矿山、农业、林业开发项目,畜禽养殖项目,交通、水利项目。
(三)直接审批的项目。
除了经技术评估和会议审查的其余项目。
五、环评报告审批
(一)审批原则。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项目选址合理,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可行,实现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公众支持。
(二)审批要点。
1、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原则意见。
2、项目建设应做好的环境保护工作(审批重点)。
3、提示建设单位项目建成后应履行申请试生产(或试运行)和竣工环保验收程序。
4、明确施工期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督检查的责任。
六、试生产批准
建设项目试生产批准主要是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检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及其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保证“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一)试生产的申请。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在具备试生产或正式投入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应及时向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
(二)试生产的办理。
负责审批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试生产申请文件收到之日起30日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区别不同情况,应以复函或许可证形式告知企业是否准许投入试生产或投入运行,并提出相应环保要求。
(三)试生产的时限。
投入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自批准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对试生产3个月确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经建设单位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七、竣工环保验收
建设单位三个月内经试生产后环保设施达到稳定运行,应到负责审批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环保部门受理后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验收监测。
(一)验收材料的准备。
1、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以文件形式提出的验收申请。
2、建设单位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报告(建设单位编写)。
3、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申请报告(表)。
4、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或调查报告(表)由验收监测或调查部门编写。
(二)验收时限要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对于引导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带动房地产经济发展,其优势显著。然而,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地面或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影响最为突出;而对于地下线路,其振动影响是首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通常作为评价重点被列为专题,它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针对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开展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1环境保护目标的充分性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应从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型、功能、时间、区域、分布及特点等方面,做到内容全面、调查充分。
1)类型
教学单位、医疗单位、重要科研单位、幼儿园、疗养院、养老院、居民住宅,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建筑均视为环境保护目标。
2)功能
同一环境保护目标包含多个环境敏感点。环境敏感点是指轨道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医院病房、疗养院和敬老院住房以及居民住宅等。
3)时间环境
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既有的建筑,而且拆迁后暴露出来的,需要重新规划且尚未实现规划的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均应列为环境保护目标。
4)区域
环境保护目标不仅包括建成区的既有建筑,而且对于未建成区,应结合城市规划,对已经获得规划部门审批,在建、筹建以及待建的建筑,均应作为保护目标,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当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后,发生环境投诉的往往是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建成,而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又未被列入评价范畴的保护目标。
5)分布
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而确定。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保护目标分为受列车噪声影响和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两类。受列车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高架线和地面线尤其是区间线路两侧,或出入段线两侧及车辆段或停车场周围;而受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地下线路车站周围。评价范围内的振动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分布在地下线路或高架线路,尤其是区间线路两侧。换句话说,高架线、地面线区间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受列车运行噪声和振动的影响,以列车噪声影响为主;地下线区间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受列车运行振动的影响,地下车站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受风亭、冷却塔的噪声影响。因此,对于高架线路和地面线路,其线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在评价中可同时作为声环境保护目标和振动环境保护目标;而对于地下线路,声环境保护目标和振动环境保护目标分别为不同的保护目标。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目标及其分布特点见表1。
6) 特点
被列入评价范畴的环境保护目标应按环境要素给出以下信息:保护目标的名称、线路形式、站间区段、里程位置、与声(振)源的平面及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埋深、高差)、建筑物类型、功能、楼层、数量、建设年代、受影响的人数、所属环境功能区域、执行标准以及污染源类型(噪声源、振动源),等等。
2 源强类比的准确性
2.1噪声与振动源强
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预测是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以及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重要内容,而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源强的确定是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预测的关键。其中需考虑的源强有:列车运行噪声(车辆设备噪声、轮轨噪声、桥梁结构辐射噪声)、风亭和冷却塔噪声、车辆段作业噪声等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以及列车运行振动、隧道结构和桥梁结构的辐射振动等。
2.2 噪声与振动源强的确定
噪声与振动源强的确定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即类比测量法和资料类比法。类比测量法即选择与新建项目类型和编组相同的车辆(设备),并在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列车(设备)运行噪声进行类比测量,并根据类比条件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资料类比法也称数据调查法,即引用车辆(设备)类型、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状况相似条件下的既有噪声源或振动源的测量数据。
选择何种方法确定源强,取决于评价等级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等级的评价专题,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或二级以下的评价专题,可采用资料类比法。
在进行类比实测时,关键的要求是测量对象、测量参数、测量方法、测量的量以及测量环境等边界条件的一致性,即既有车辆(设备)类型与新建项目车辆(设备)类型、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条件在尽可能相似的情况下,按照有关测量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对既有列车(设备)噪声进行类比测量。
引用已有的测量数据同样要求在测量对象、测量参数、测量方法、测量的量以及测量环境等边界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源强数据进行类比引用,并对测量条件进行说明。类比引用应说明资料数据的来源,应为公开发表并经专家鉴定的数据。
3 预测参数的适用性
3.1噪声和振动预测参数
为减小预测结果的误差,需要根据既有源强与类比源强边界条件的差异,对既有源强的类比测量数据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以使类比源强的准确度更高。此外,还要考虑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以便对受声(振)点的噪声和振动影响进行预测。
受声(振)点的噪声和振动影响与声(振)源、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有关。噪声和振动预测参数包括声(振)源、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参数。不同线路形式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而不同环境影响又与线路、轨道、桥梁、隧道、轮轨、车辆、设备、运营组织、开行计划以及敏感点与声(振)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各种工程条件有关。
地上线路包括高架线、地面线、出入段线及车辆段或停车场,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噪声影响主要是列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受到车辆、运营、轮轨、轨道、桥梁、行车组织,以及敏感点与声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地下线路对地面建筑物的噪声影响主要是风亭、冷却塔等设备设施所产生的噪声,并且受到设备及其运行与安装方式、安装位置、设备数量、运行时间、敏感点至噪声源的距离、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噪声预测参数见表2。
地下线路对环境保护目标的振动影响主要由于列车在隧道中的运行而产生,并且受到车辆、运营、轮轨、轨道、隧道、桥梁、土壤、建筑物结构类型,以及敏感点与振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振动预测参数见表2。
3.2 预测参数的适用性选择
由于不同的线路形式引发不同的噪声源,因而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于高架线、地面线、出入段线和车辆段的列车噪声以及地下线的设备噪声,应根据不同的预测内容和预测目的,考虑车辆、设备、运营、轨道、隧道、桥梁等实际状况,对与列车噪声和设备噪声相关的预测参数进行适用性判定,同时对于正线线路的列车噪声和出入段线的列车噪声还应针对不同的轨道条件(道床、轨枕、扣件)、列车速度、列车开行对数、运营时间等选择适用的预测参数进行噪声影响预测,分别说明各种轨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情况。
在采用数学模式法预测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必要时,应对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包括对拟采用的数学模式进行实测验证,或采用被实测验证过的预测方法进行验证。
4 监测点、预测点与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4.1 监测点及预测点的布设
(1) 噪声和振动监测范围与预测范围一般与评价范围相对应,评价等级决定评价范围。因此,环境监测与环境预测的覆盖范围根据评价等级而确定。按照一级评价等级的要求,现状监测点的布置一般要覆盖全部评价范围,且应实测;环境预测点应覆盖评价范围内的全部敏感目标。
(2)现状监测点的布置应关注既有噪声源和振动源对敏感保护目标有影响的点位,区分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和既有噪声、振动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对环境影响的贡献量。
(3) 现状监测点的布置还应考虑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关注的敏感保护目标。例如:位于隧道上方或距轨道中心线10m以内,建筑类型为Ⅲ类(砖木结构的平房或简易建筑)的敏感保护目标,应在建筑物内选择点位进行振动现状监测。
4.2 监测点与预测点的关系
(1) 所有环境现状监测点都应作为环境预测点。
(2) 所有环境预测点都应与环境现状监测点相对应。
(3) 环境现状监测点、环境影响预测点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点位应相互一致,并均应与保护目标的点位相对应。
(4) 对各环境预测点,应对不同运营时段,包括运营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噪声影响分别进行预测;而振动影响与车辆编组、行车对数无关,因此各运营时段的振动预测结果均相同。
5 评价量的有效性
5.1 噪声评价量
(1)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设备等)噪声的预测评价量包括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和夜间列车运营时段的等效声级。
(2) 轨道交通噪声与环境背景噪声叠加后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分别与环境背景噪声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进行对比,以便进行轨道交通运营后的变化情况分析。
(3) 从夜间噪声影响评价及其采取措施考虑,应以夜间运营时段等效声级作为预测评价量,并且不含环境背景噪声的叠加量(尤其对于受既有噪声源(如公路噪声、铁路噪声等)影响较大的敏感保护目标)。因此,夜间运营时段轨道交通噪声的实际贡献量是轨道交通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① 夜间噪声影响评价及其采取措施应按运营时段考虑,而不应按夜间8h考虑。若将夜间运营时段的噪声级平均到夜间8h,以该值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并以此确定降噪目标值,对于非运营时段降噪措施无意义,而对于运营时段,降噪效果不到位。
②对于夜间运营时段等效声级不应包含环境背景噪声的叠加量,由于环评阶段、运营阶段以及验收阶段环境背景值必然随时间发生变化。
③对于环境本底值已超标的情况,轨道交通声屏障降噪措施对于本底噪声基本无效果,而且高架(地面)轨道噪声和地面道路噪声的空间高度和水平位置不同。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评价时,应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影响区分考虑。
5.2 振动评价量
(1)轨道交通振动预测评价量包括昼间振级、夜间振级。
(2)昼间振级、夜间振级应为不包含环境本底振动的,列车运行引起的铅垂向轨道交通振动级VLz10值。
(3)列车运行引起的铅垂向轨道交通振动级的最大值VLzmax是轨道交通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6 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6.1 轨道交通噪声振动采取措施的基本原则
(1)对初期、近期、远期分别进行预测,根据近期预测结果采取措施,按远期预测结果预留。
(2)夜间运营时段轨道交通噪声的实际贡献量超标与否,是轨道交通工程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3)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值超标,环境本底值不超标,则必须考虑采取措施,其降噪量为轨道交通噪声振动的超标值。
(4)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值超标,环境本底值也超标,视二者超标量的差值大小,若轨道交通超标量大于环境本底超标量5dB以上,或超标量相同,则必须考虑采取措施,其降噪量为轨道交通噪声振动的超标值;若考虑轨道交通与背景噪声的叠加作用,降噪量也可在超标值的基础上再减去3dB。
(5)对需要采取的措施,必须进行明确说明。对于声屏障降噪措施,应明确给出保护目标的名称、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声屏障的地段、里程、位置、长度、高度、形式、形状、单侧或双侧以及达标效果、资金投入等。对于轨道减振措施,应明确给出保护目标的名称、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减振措施的地段、里程、位置、长度、种类、方式、单线或双线以及达标效果、投资等。
(6)代表性敏感点(受声点)处的声屏障插入损失能满足要求,则该区域的声屏障插入损失亦能满足要求。代表性敏感点(受声点)通常是环境影响最严重的点位。
6.2 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控制措施的指导原则
1) 建成区
(1)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线路选线、站段选址、设备选型及设施布置,以及建设方案的合理性。
(2)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实际预测结果,包括影响程度、范围及超标情况,提出噪声和振动环境保护措施。从经济技术角度论证拟采取的噪声和振动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3)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实际预测结果,分析工程设计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适用性。
(4)区分工程设计的环保措施和环评增加的环保措施,并分别进行投资预算。
2) 未建成区
(1)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穿越的待规划区域,通过对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进行预测(如:噪声(水平或垂直)等值线),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标准,提出建筑物防护距离的要求,为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2) 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的预测结果,结合城市区域规划,进一步对建筑物的类型、功能、楼层、朝向等提出要求,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 对于尚未做规划的区域,对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考虑采取环保措施,并为可能采取的环保措施预留实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9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内容概述
所谓土壤污染,指的就是由于某些土壤元素的超标,导致土壤的效力下降,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对于土壤污染的含义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定义指标。
目前,所广泛使用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在该类型的土壤污染评价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所能够承受的污染元素的总体含量进行考察,一旦土壤中的元素数值快要接近这个数值,就要对土壤的污染排放和元素摄入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土壤污染的产生和加剧;第二,是采用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该指标主要指的是GB-15168之中所谓土壤污染元素的含量的具体规定,具体的来说,一旦相应的土壤污染元素数值超出了该指标的具体规定,就需要对该土壤的实际污染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防止土壤污染的情况的出现;第三,是采用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对当地区域的土壤的质量进行深度分析,为土壤环境选择一个具体的污染临界值,一旦土壤中的污染元素超出了这个临界值,就需要对土壤的污染元素进行重点的整治处理,有效的防止土壤污染情况的出现。
2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重要意义
所谓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指的就是在进行土壤污染的研究控制过程中,按照保证土壤质量的实际要求,进行对监测土壤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保证在进行土壤污染控制过程中,都进行严格的指标设定,以便于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的实际状态,为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真实有效。其中,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完整性指的就是最后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数据要求;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代表性指的是所采用的研究指标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污染的真实情况;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准确性则是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情况数据有着对于区域土壤环境的真实反映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可以对土壤的真实污染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3 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的深度探析
3.1 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的应用过程中,要对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所标出的土壤中所蕴含各种污染物质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具体的来说,进行采样的过程中,要对进行土壤中所蕴含的酸碱度数值情况、有机物蕴含情况、重金属浓度含量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研究,并按照相应的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具体规定,并在进行土壤污染数值的控制之前,对于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进行调查设计。一般情况下,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指的是在很少经过人类活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壤污染数值,在进行该类型的土壤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要保证要进行对于该数值的适当人为调整,保证土壤环境避免可能经受的污染情况
3.2 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
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之中,要对相关的国家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所采用的国家参考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土壤中的各种元素的实际含量。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设定之前,要对检验数值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保证所使用的参考指标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状态。在进行土壤状态的监测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防止由于检测的疏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的准确度。最后,要保证所使用的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数据都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真实状态,保证后续的土壤污染排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对土壤承载能力的真实考核。具体的来说,要对进行土壤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的元素含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土壤污染临界值研究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制定出来的土壤污染临界值可以和土壤环境的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做好了土壤污染临界值的研究工作之后,还要对土壤元素含量的研究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来进行研究,以便于充分的满足后续的土壤污染的需要,为后续的土壤污染解决过程提供足够的参考建议。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控制好土壤质量,并为后续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骆永明,宋静,夏家淇.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I・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J].土壤学报,2005(04).
[2]陈怀满,郑春荣,周东美,王慎强.关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06).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159-02
乌鲁木齐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铜矿、石膏、盐、大理石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总储量84.9亿吨。内有各类矿山268座,均存在诸多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对乌鲁木齐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进而了解了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环境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乌鲁木齐268座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因子质量评价进行量分析赋值,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区,最终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建议。
1 评估的原则
1)以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重点突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兼顾矿区环境背景条件的原则。
2)综合分析的原则。
相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地质环境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同;而不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矿种,在相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评估时,必须分析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相关联的因子作为分区指标因子,才能较客观地进行评估分区。
3)综合评估分区按照三级分区的原则。
根据《实施细则》(修改稿),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个级别。
2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选取:评估时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1 定性评估
采取以各矿区为单元,对评估因素综合评判进行评估分级,具体标准按照《实施细则》(修改稿)中的附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定性综合评判评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2.2 定量评估
本次定量评估采取加权比较法。具体方法为:首先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赋于一定的分值,同时根据各类指标体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予以加权,将分值与权重相乘,得分越高,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越差。其次将全区矿山开采前的环境影响背景值设为0,结合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实际情况,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最终得分的最大值与0之间进行分级,进而确定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区标准。评估因子的选取及评估因子的赋值见表1。
4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 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重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全过程的地质环境综合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管理工作。
2)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力度,实行定期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有关部门与财政、审计、银行共同监督使用。
3)各类矿山企业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企业应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地区、地段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及最终达到的目标。
4.2 进一步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及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试点工作
1)在现有初步调查基础上,切实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详细调查工作,根据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状况,积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工作,争取治理资金。
2)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且工作开展早、基础条件好、实施后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代表矿区开展治理与恢复示范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逐步推进、树立样板、建立生态矿区,对重点矿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进行计划。
4.3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1)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
2)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和逐步完善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防治体系,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落实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徐友宁.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西北地质,2005.
[2]孙立新,白喜庆.“3S”技术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增刊).
[3]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
[4]刘绍文.浅谈乌鲁木齐环境问题及对策[J].丝路学刊,1995.
[5]陈健,张崇德.乌鲁木齐采煤塌陷特点、危害与治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
[6]徐友宁,武征,赵志长.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J].西北地质,2002.
[7]陈哲夫.新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
中图分类号: TV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址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的弩滩处,下距广西桂平市黔江彩虹桥6.6km。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98612km2。枢纽水库正常蓄水位61m,死水位及汛期防洪起调水位47.60m,总库容34.3亿m3,水库在正常蓄水位以下设置防洪库容15亿m3(与发电结合)。
大藤峡水利枢纽库区淹没土地面积为283579.2亩,淹没区搬迁安置人口现状年(2011年)9757人,规划水平年(2018年)10607人,生产安置人口现状年37711人,规划水平年41456人;枢纽工程建设区占地涉及总面积16940.05亩,建设区搬迁安置人口现状年(2011年)3875人,规划水平年(2014年)3992人,生产安置人口现状年4221人,规划水平年4346人。
2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
对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水电项目的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要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做好移民安置区的环境背景调查
要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进行环境背景调查,为规划选址提供参考,科学的选址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规划区要避开环境敏感区,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要对移民安置区进行地质勘探,确定地质条件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地质灾害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要确定畜饮用水源的安全和成本。重点考察环境容量能否满足移民的生活和生产,避免超出环境容量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2.2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落实环保措施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要在可研阶段进行环保设计,采取环保措施。环境因子主要为水土流失、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等。环保设计要包括以下内容:水源点取水要经过处理后送到居民使用;对于建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要进行人工护坡和绿化;弃渣场选址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对于移民的生活垃圾要建立卫生填埋场等等。抓好建设项目竣工的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确保移民安置区的自然环境的保护。
2.3加强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作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且将该项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应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对移民安置环境保护进行深入开展。如做好移民安置区的环境保护作为本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移民安置的组织机构中设立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要与移民安置主体工程实行“三同时”政策。其次,对移民安置区进行环保规划,将移民规划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送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且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再次,要加强移民安置的环境监理,督促承包方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最后,要对规划区的移民安置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开展安置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等环保工程投资。
3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分析
我国对于水利水电项目的水库移民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将其贯彻执行,要做好水库移民的安置,对环境容量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因素。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分析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促进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库区移民安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1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特性
对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应保证该规划区内的资源和生产条件,承载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所吸纳的人口数量,使得移民的当代及其后代能够拥有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环境容量具有动态性,要对规划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得社会、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协调,满足人的活动的所需。要增强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更好的保护环境,这样的环境容量就会增大,反之,就会变小。环境容量内部的系统具有互相作用的关系。库区移民的安置环境容量要实行以人为本,促进移民能够在文化和风俗习惯上面获得满足,环境容量就表现为主体性特征。库区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应是各个子系统多样性的有机整体,能够使各子系统和整体可持续发展。
3.2 库区移民安置环境容量考虑的要素
库区移民安置环境容量要考虑以下要素,包括库区的移民,及其生产生活的外部环境,移民安置区的面积,自然资源状况,规划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可以划分几个子系统:资源约束系统,就是规划区的自然资源的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越丰富,就能够提高环境容量。经济约束系统就是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收入状况等。通过增加规划区的科技投入,对移民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社会约束系统就是库区移民在规划区的社会生活适应与否,如生活习惯、民族结构、,如果差异越小,移民就容易适应规划区的生活。通过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规划区居民融合,能够消减社会因素的限制,提高环境容量。此外,要重视环境约束系统,因为在以上约束的子系统满足的条件下,环境容量不一定获得可持续发展。移民规划区的气候条件、地形交通状况,使得库区移民觉得差异比较大,难以适应,就降低了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在库区移民进入规划区后,为了生产和生活,必然导致各种资源的消耗,甚至出现争夺资源,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废污染等,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自然承载力降低。因此,要对库区移民的规划区进行科学管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有秩序,在规划区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增加对规划区的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提高移民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减少环境因素对环境容量的限制,提高环境容量和自然承载力。
4结论
通过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环境保护以及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研究,得出移民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涉及面较多的工程,不但要做好移民安置规划,使其与安置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且要减少移民的生活及就业产生的环境影响,加强当地的环境保护,使得移民安置区能够减少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对于水库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要综合考虑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综合得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要完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在已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生态指标。同时,要考虑移民安置区域间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的互补发展,这样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
参考文献
[1] 何楚良.水库移民的环境管理[J].湖南水利水电.2002,(01)
[2] 蒋建东.关于三峡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反思[J].人民长江.2011/S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xx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60周年,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二 、活动的目的:
1. 提高广大市民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
2. 协调全市市民的行动,树立气象意识、气候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3. 促进广大市民和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把不可避免的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调动广大市民对气候的适应需求,同时树立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意识。
三、活动的意义:
1.提升气象意识,气象工作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都树立和强化气象意识,自觉遵循气象科学规律,主动运用气象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加气象法制意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要知法、守法,共同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秩序,
3.提升广大市民参与气象的力度,同时参与到与气象灾难做斗争及关心气象灾难地区的行列当中来。
四、活动形式:
1.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市民对气象的认识才程度
2.发放气象小常识宣传单,挂相关宣传横幅
3.口头宣传气象知识及《气象法》
4.展示气象挂图及历年气象灾难图片
五、活动步骤:
前期:根据当年世界气象活动主题,由气象局制作相关宣传图片;编辑气象小知识传单及问卷调查的内容,绿苑环境保护协会招募志愿者并对其培训
中期:人员参与方,由气象局宣传中心及相关人员、绿苑环境保护协会派出志愿者若干
后期:对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并由绿苑环境保护协会写出相关情况上交气象局
六、活动时间及地点:
xx年3月23日前后
市区步行街或者广场
七、经费预算:
制作传单XX份
200元左右
制作问卷调查200份
40元左右
制作横幅两条
150元左右
活动备注:
1. 统一着装,仪表端庄,言行举止得体大方。
2. 宣传人员做好准备,要求:礼貌待人,有问必答。
3. 放置设施,注意安全。
4. 若成员身体不适,不能坚持者,可自行返回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