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分类号】G633.55
1 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地球表幼匀灰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1]。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1.1 综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了人文和自然两大类。高中地理必修部分分为三大模块: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的知识,主要是地球运动、大气环境、地表形态等自然方面的内容;必修主要是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必修三主要涉及区域地理的知识,实际上就是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要求高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兼备文理科思维,要学会全面地宏观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够从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上去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例如,地理与物理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许多物理概念,像温度、比热容等,许多地理现象需要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像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等;地理与化学的关系:地球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环境的治理等;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常讲,史地不分家,像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的的一些内容都与历史有关;地理与政治的关系:像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都是清晰的政治问题;地理与数学的关系:像绘制判读各种等值线,计算比例尺、地方时、太阳高度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地理与语文的联系:讲述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引用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2]。如讲到季风的时候,可以引用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在讲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来加以说明[3]。等等。总之,地理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1.2 地域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在“区域地理”部分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区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地位显著,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讨问题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对策,体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它不仅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正是由于地理课程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才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学习形态,只有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性别差异与高中地理教学
2.1 学生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也可以分为: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和非智力性别差异两方面,下面就这两个方面来做介绍。
2.1.1学生性别差异
(1)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的智力虽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却存在着差异。男生智力差异较为悬殊,女生的智力发展则较为均衡。同时,男女两性的智力因素具有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言语等方面的差异。
(2)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的变化和发展要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兴趣、性格、毅力、意志、成就归因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2.1.2学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原因与男女学生的遗传基因,生理构造等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同样,后天因素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后天的教育对男女学生差异的影响更大。
(l)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遗传上确实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是由于受性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两半球偏侧专门化发展差异特性以及性激素的影响,男女表现出较明显的先天差异:女孩子们有较好的交际能力而男生们则有较强的空间能力。女生在感情调节和感官反应方面和男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女孩接受的感官信息比男孩多,所以她们比男生容易控制冲动行为,而男孩则很多会从身体上表现自然的攻击行为,同时,女孩也具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她们比较依赖言语交际,而男生则要弱很多等等。
虽然两性性别差异起于遗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后天因素对两性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研究了两性遗传上的差异之后我们发现男女两性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后天的影响是很小的,后天因素才是两性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因素
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性别期待与未来发展存在严重的性别刻板现象。家庭教育的刻板化对于男女生的培养方式如果不同,会对他们日后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对孩子性别差异的影响是后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段时间的孩子正处于智力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养成与成长阶段,因此学校及老师所实施的教育会影响他们性别差异的后天形成。
(4)社会环境因素
在现代社会里仍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性别问题依然常严重。如,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对男女两性心理差异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有关性别角色的准则,使他们进行性别角色归类,并以此来约束要求自己,从而形成显著的两性差异。
综上,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与先天遗传的某些因素、后天两性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最关键还是教育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正确的性别差异研究与教学是极为必要。
3 基于学生性别差异的农村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大致清楚并认识到了地理学习上男女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点。那么,基于这些差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农村高中地理教学呢?笔者认为,针对男女高中地理学习上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在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农村高中地理教W策略研究,从而找出适合男女学生各自的地理教学方法,进而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
3.1地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调查发现,很多地理教师都承认男女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这证明了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地理教师对男女学生的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些甚至是不科学的。地理教师中的很多人依然存在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不能很好地认识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教师尽管认识到男女学生的差异性,但是却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关注到性别差异,依然采取没有性别差异的教学。这些问题都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师的性别差异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我们要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性别差异教学,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很重要。
3.2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因性施教”
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上的性别化以及高中地理教师观念的改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真正在课堂中尝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因性施教”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因性施教”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策略的地理教学。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到以下几点:1、联系学生实际,将性别差异引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2、实施有针对性的两性补充教学,弥补男女学生地理学习上各自的不足;3、依据学生地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实施有差异性的地理学习策略指导。
4结语
高中男女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基于性别差异基础上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加以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这种差异给男生和女生各自心理和发展带来的弊端。因此,很有必要对如何基于因性施教进行农村高中地理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因素,灾害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很重视灾害教育,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灾害教育的有效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提高灾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度挖掘地理教材知识,合理构建灾害教育体系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极力呼吁加强灾害教育,特别是自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新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让学校越来越重视灾害教育,该教材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章讲述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给出了点位图和成灾人口示意图以及中国因灾难死亡牲畜图和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而在教材第30页讲解地震灾害中只单独标识了地震在中国某些区域多发图,并没有标识世界地震多发区域图。本文研究认为如果要提升学生生存和能力和学习地理能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地理教材内容。首先在教材第81页中有关洪水和地震自救、互救方法中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但教材只单纯描述了灾害情况,还可增加自然灾后逃生器材如何使用、逃生方法、逃生路线、逃生措施等。其次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灾害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联系实际情况合理扩充。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内容涉及到地震波,此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引入地震灾害使学生思考,设置问题时多偏向“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会造成什么危害”、“地震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地震后应注意哪些事情?”借助问题延伸给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病掌握相应的救助措施,提升学生灾害素养。
二、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应科学合理设计灾害教学,提高灾害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一般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灾害情感教育、灾害知识教育以及灾害技能教育,其教学设计载体素材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地震灾害与防御》一课时,某高中地理教师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地震带分布,在学习此章节内容后能准确口述地震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及列举相应的应急措施。教学目标为通过查看地图寻找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了解地震特点和地震灾害监测与防御,从而掌握有效的避震方法。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讲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梳理正确的灾害观。具体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并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制作小实验,用手掰断木头感受断裂时的声音和震动,尝试总结发生地震原因。最后通过观察地震带分布,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堂课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三、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
一般灾害都有突发性,灾害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料到,因此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得到,一旦发生灾害就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灾害预案进入应急状态。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突发性意外事件建立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装备、人员、组织、器材等。其内容有:①基本要求;②应急事故预防、应急危险辨识、应急风险评价;③应急控制与指挥;④应急反应机构;⑤疏散与警戒;⑥应急关闭程序等。为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当应急预案出来后要进行相应的演练,加强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可在地球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或知识讲座,请亲身经历过灾害的人讲述实际感受或邀请交通、消防部门的专家向学生介绍知识,进一步渗透灾害意识。必要时还可进入当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例如某高中就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宣传防灾知识,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便于学生查阅。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已高度重视地理灾害教育,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模。但在具体教学中仍缺乏灾害演习实践及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影响灾害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不断优化灾害教育教学设计,加强灾害教育综合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灾害教育实施效果。
作者:李尊宝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主体性;培养
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教育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的主体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触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亲身体验,将知识沉淀在内心深处,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起到了发展的作用,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突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主体性是一项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对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自我的完善,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高中地理教学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学科优势
高中地理在与整个高中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及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主体性培养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地理知识中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等进行亲身的体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去探索身边的地理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的发掘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举措
1.正确认识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通过沟通、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提高和发展。
2.完善教学策略,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的完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将当前的现代化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课教学上的内容想像生动的在课堂上展示,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要触及学生的思维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课堂上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对话和心声,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气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对于在地理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到真正的思想开阔和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角。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生长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环境、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及思维模式存在着不同,因此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地理学习的目标,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以及教材内容以外的有关地理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地理观察、调查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体验和满足,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成为了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有效的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断的激发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实践能力,达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的,适应当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对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起到了发展的作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越,王为群.主体性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7,10(25):9-10.
地理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在高中阶段的分科划分中属于文科考试科目,而在大学地理相关专业中,往往招收的都是理工科学生。所以,我们将地理学科称之为文理综合科目,暗含的意思就是综合了文理科目两方面的特点和难度。很多高中学生文理学习上存在着偏科的情况,应对自己擅长的科目时还得心应手,一旦遇到地理这门课程就显得捉襟见肘。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老大难问题,高中地理教学应该着重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们地理学习能力。
1、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1地理知识内容增加较快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材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课改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因此导致高中地理课本不断改版。教材中规定的重要内容也不断增加,教材内容变换太快导致老师对教材不熟悉。改版后的教材重点难点区分不太清楚,这使得老师模棱两可,无法掌握授课的尺度。对教材的不熟悉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下降。另外一些老师对地理教学中一些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误导学生。
1.2学校忽视地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属于文科学科中比较不受重视的科目,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很多学校多没有很好地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上课时处于应付状态,不会认真进行备课和讲授,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都只是稍微提一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地理成绩也不断下降。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不十分愿意主动完成,这使得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课堂气氛的形成。
1.3考试中出现更多难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考试的题目更加综合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高中地理原本只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然而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升学考试地理题目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地理难点考试时更加深入,比如时区的计算和世界气候的形成原因,这些考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无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影响了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2、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策略
2.1改变教学方式
比起讲解,高中地理需要更加直观的演示。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地图化”教学,选用一些直观图片,结合地球仪和挂图,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老师也能够通过教具来补充本身所缺乏的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老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以及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全球洋流知识时,我们并没有相关的现成教具,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动态图片为学生们展现,教师可以制作出一张全球地图,分颜色标注洋流,暖流标注成红色,寒流标注成蓝色,利用动态图片的特点可以显示出洋流的流动方向。这样一来,学生们化死板的课文知识为动态的图片内容,从记忆上来说更加方便容易。不仅如此,在洋流汇聚处的世界性渔场学生们也能方便地一起记忆,教师在讲解世界一些地区气候受洋流影响时也更加容易。
2.2学校提高对地理的重视
学校应该提高对地理的重视程度,务必将地理学科的重要程度与其他科目同等对待,确保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教学实践中去。学校对地理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的重视。另外,学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气氛的形成,确保老师能够和学生更加直接地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并且针对老师地理教学和学生地理学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2.3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老师应该在上课之前收集好地理资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设地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并加以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需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进行情感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学习地理。创设地理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为升学考试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地貌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范围内典型地形地貌风景图片,讲述不同地形地貌下气候条件和人文特点,这样就创造出了相关的地理学习情境,让就勾起了学生们对于中国不同的地形地貌的学习兴趣,对于其特点有了十分直观的感受,这样记忆地理知识起来也更加容易。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授课教学中,老师必须能够利用原有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学校可以增加资金投入,为地理教学提供便利;利用直观性教具对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创设地理情境,帮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参考文献: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通常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动力是由学生的兴趣决定的。因此,为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授课教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热爱地理,喜欢地理,对地理课感兴趣。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速度的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二、加强课堂地理知识的传输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科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然而知识的获得与吸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性构建。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重难点以及运用书本知识到生活中,将教材内容活化。
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材知识是以文字形式总结的结论,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及掌握知识的本质,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将书本知识进行展开、重演、还原,最后让学生“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授课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阶段,可以为学生举例周边的生活环境,加强地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三、增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
理学科虽然归类为文科,但是它与靠记忆背诵来掌握的政治、历史学科不同,它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授课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讲授阶段,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将地理知识内容进行板书罗列。学生不会对地图进行分析,则无法对地图上的国家以及地区进行区分。不会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地理课堂的活动频率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也就是指在兴趣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并了解学习的知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教师应做好引导作用,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同时考虑怎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因为乐趣而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高中生具备自主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很多时候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只能看到表面而不能究其本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做好引导人,多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对疑问的探究,从而激起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促使其积极参与的地理课堂的学习中。就冷锋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一节中,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然后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制定这样的问题,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以生活实际,结合本节理论知识,分析三者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内容。
二、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高中地理知识解答时事关注热点问题
新课标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提出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及利用地理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等观念,目的是促使高中学生要学会知识与实际联系的作用,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培养效果。通过学、用的联系,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致,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学习和研究。例如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要关注天气,并根据天气的提示适当调整一天的衣物或准备其他防护措施,这就是地理课堂上天气预报的作用,它与学生及其他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石油资源非常发达,而有些地区的石油资源缺乏,而很多强国、大国则对石油资源发达地区虎视眈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解答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其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包括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等多个方面。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要加强对新闻、时事热点的关注,并将其与课节内容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关联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地理知识学习的有用性,促使其自主积极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有效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课堂上进行讲学,有很多教学用具可以使用,教师需要根据课节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具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在逼真的模拟形态下促使学生专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节内容,从而更加有效的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土地资源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两种地理教具进行对比教学和学习,包括《中国土地资源类型简表》及《中国和世界农业用地比较表》,引导学生自主对课节内容进行阅读,结合两种教具进行自主对比和分析,然后让学生们主动站起来讲解他学到的知识,了解的中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同时与世界相比较,更贴近的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不足和稀有,同时在学生切身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缺失的同时,指导学生要爱护我们利用的每一寸土地,保护用地和大自然。通过地理教具的教学,延伸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最终实现地理教学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质疑不是随便的事情,学生能够对一个地理问题提出疑问,说明他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思考从而引发了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大胆质疑,不要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真正思考才能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可以在质疑中,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互相对自己提出的观点给予解答或共同探讨,从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好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方法、探索精神、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认知心理学根据问题怎样被规定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机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是指规则和条件模糊,算法不明确,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很多问题都属于结构不良问题。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中的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其它不同的学科领域。地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复杂的现实意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常常不能够一次性完成,而要通过多次的反馈,改进,整合。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这些结构不良问题,实现设问有益,拓展高中地理教学。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设问为钥匙,试图以此解决课堂及生活中的结构不良问题,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及不良结构的巧妙应用,拓展我们地理课堂的教学空间,提高地理教学的张力。
一、多领域知识结合,引导学科综合性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而结构不良问题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结合多领域知识寻找问题的条件和规则,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两者不谋而合。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合理设问,引导学生尝试结合多领域知识,理解高中地理学科中包含的结构不良问题,引导学科综合性发展。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一章节介绍了城市化的定义、动力、特点。其中一个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阅读文章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为什么却有很大不同?这个问题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关于城市化的地理问题,但是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这是一个结构不良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速度除了地理原因,还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结合多领域知识,来看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现状,让这个结构不良地理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多领域知识学习与研究,引领地理学科综合性发展。
二、肯定思路多样性,鼓励学生思维开放性
高中地理中包含的结构不良问题有着不同的解法和思路,每一种解法和思路都可能得到一个不同的答案,每一种思路与答案只要有一定的根据就都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肯定学生思路的多样性,在多种解法的交流和分享中,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这节课通过介绍了美国田纳西河的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体现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意义。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田纳西河的发展给中国黄河治理的启示”这个结构不良问题,允许学生自主探讨:师:田纳西河的治理与开发使其变废为宝,你们有什么想法?生:我们国家的母亲河黄河也和田纳西河一样,面临着植被破坏带来的灾难,我们可以模仿它,进行资源保护。师:确实,多么相似的一段经历,你的思路很好,如何实施呢?研究下去。生:我觉得绿化问题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事情,环境保护和河流治理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需要得到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所以根本问题是要健全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师:如何解决灾害影响,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这是你的思路,也很不错。生:我觉得黄河水患是“放错地方的垃圾”,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水能,它就不是灾害。师: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很棒,沿着你的思路思考,找出具体措施。
这样的一个结构不良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则,固定的答案,反而给予学生机会拓展思维,大胆构思。教师的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拓展τ诘乩硌Э频娜鲜丁
三、多次反馈与整合,寻觅最优化解决方式
高中地理中的结构不良问题有多种解法,每种解法每种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构不良问题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不是一次就能够解决的,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反馈和整合,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中寻找最优解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就更加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
语言表述缺少学科性、科学性,不严谨、不科学,不能利用地理语言表述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往往和历史、政治的一些术语混淆;在识图读图问题上,更是困难重重,很多同学一看到图就“眼花”,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同学说看图就像看“魔幻”彩图,看不懂;有的同学说,看地图就像看体检时验证色盲的图一看就花眼……凡此种种,不一而论.他们都是缺少学科的基本能力的表现,对图“不感冒”,找不到感觉。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补“漏”的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语言表述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也是当前每位科任教师教学过程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目前,受传统高考的“惯性”影响,在师生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相应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科能力随之也成了一大“漏洞”。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教学中,学生只会去背记一些东西,而对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义理解能力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而英语学科的词汇掌握还行,但口语能力、写作能力也是一大漏洞;再如理化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问题,学生只会去背操作步骤,而动手操作就不行了;政治、历史也同样存在只会背书,不会运用的问题;而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的”缺陷”就更多了:诸如地理语言的表述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等等都不很好。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
在从事地理教学20多年来,学生一直出现的地理学习的障碍――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一直致力努力的、学生学习的盲区:这就是识图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地理学习难以逾越的鸿沟。怎样改变这一问题,就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亟待解决的课题。所以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识图的能力,就成了地理教学的重点问题。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找出解决困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障碍,走出“学生图盲的沼泽”,走上地理教学的坦途。使学生能具有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扫除地理学习通道上的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步骤
怎样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呢?这就要与教师日常教学联系,教师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 关于学生地理语言的表述问题,我是这样做的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按学习成绩的优劣将每小组分成A、B、C三个层次,然后,在授课时,小组讨论展示环节,有意识的让语言表的能相对较差的同学先表述展示,然后,再让地理课学习相对较好的同学来纠正,然后,再让这个同学学着再复述一遍,久而久之,这些地理语言的表述不好的同学慢慢的就找到了自信和方法,表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关于读图识图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读图的练习。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多用图,读图,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名词、地名等都一一落实到图上,让学生学会一般的读图方法:关于方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有指向标的,利用指向标判断。)、比例尺(读图时,找出图中的比例尺,知道有关比例尺的换算)、图例和注记(这是学生往往在读图时容易忽视的问题,给他一幅图,不看图例,就直奔主题,这样,就不容易分得清途中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往往看了半天已不知其所以。),这是读图时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让学生到黑板上读出地图所表达的地理信息,小组、学员轮换登台,即加强了学生读识图能力的培养,也加强了小组之间学习的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
其次,注意利用课后学生闲暇时间的让学生绘图。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地图,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一定的时间去画出,对学习地图有困难的同学,特别要求要常看图、绘图,做到“无图不读、无图不学”的习惯养成。
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能力的强化训练。对教材中出现的图的问题,进行专题训练,强化学生对图的认识,达到耳熟能详、心到图来。
三、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对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的认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读图、识图的培养、引导。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图,有图必读、必看、必画,练得多了,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2.加强学生日常学习中识图、读图的习惯,做到“左手书、右手图”,无图不读书。要求学生,要学习地理,必须拿出地图,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名词、术语、地名等等,必须在图中找出记住。
3.成立地理兴趣小组,突出读图、识图能力的训练。做到以点带面,通过兴趣小组的学习传染周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识图方法的指导:对比法、形象法、经纬线、相对位置等,学会画“草图”,“图文”结合记忆。如长江水系就像“V W”,黄河就如巨大的“几”字等等,像巨大的“雄鹰”、陕西省像一兵马俑武士、山西是一平行四边形等等。这样都利于学生的记忆与比较,加深记忆。
四、达到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经过经半年的学习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爱学、好学”地理的习惯,认识到地理学习中识图能力的重要性,能读懂基本的、常用的地理图表。进而扫清地理学习障碍,更好地进行地理的学习。在地理课的考试过程中,读图、识图也不再是学生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得分率也大大提高。在地理教学中,补“漏”的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语言表述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也是当前每位科任教师教学过程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婷.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立足学情,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现在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革新教学思维,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实现教学相长。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并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落实三维的教学目标,但是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事情情况,对于薄弱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积极强化。学生之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落实分层教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必须精心设计,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和针对性。
二、了解学情,开展针对性授课
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从学生出发,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对策和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有教与学组成,其中学生的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教学很认真,方法得当,但是就学生不参与学习,不爱学习,那么即使教师讲解的再好,学生不学习也是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和调查学情,从学生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抓住学生的偏好,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必然会提升教学效率。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寻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课堂实现了回归,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此种情境下的教学质量更加突出学生的发展,为此,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学习的渴望和主观能动性,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知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更加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等自主参与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中去,他们一定会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新课改下,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的先进思想被引进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其中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备受师生青睐的教学模式,这种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了解既定的教学目标,然后为了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科学的合理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获得知识、拓展能力和提升素质。在高中地理课堂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扭转了以往传统课堂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试用,为此,一线的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使用现代技术,开展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把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多媒体课堂实现了声文图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对个器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质量。“教无常法,贵在得法”。
五、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性和纪律性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管理还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营造有序的氛围。当下,随着新课改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重点问题。高中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自尊心,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褒奖,为此,开展高中合作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教师应该科学分组,优化配合,从掌握的学情出发,依据学生的特点,做好科学的分工,并且在小组内部,也要搞好小组内成员的配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活动是有教与学共同组成的,所以在采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几个同学计划找一家旅行社,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随团外出旅游。他们想在黄山、长江三峡、北京三处选择一处,行程五天左右,且每人的旅游经费不足1800元,又想让旅行社全包。假如你是旅行社策划人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旅游风景地并说明理由。这个案例联系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创造了宽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又很容易了解影响旅游活动的要素。
其实,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又如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描述锋面,课堂自然韵味十足。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策略
“问题课程”是当今地理新课程教学模式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创建者”,而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创建作用能够体现的关键是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一,可以借助直观手段,展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人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又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自然产生联想:山地的起伏为何产生气候与植被的变化?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地表形态的塑造或自然灾害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提出探究问题:“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抗灾减灾呢?”第三,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述“气候与人类活动”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例子,描述四川人爱吃辣,是因为四川地处盆地,温暖湿润,湿度大,吃辣可祛湿,避免得关节病,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照本宣科,讲述一些遥不可及的知识,学生印象就不会深刻,课堂效果就不会好。
三、教学方法案例化策略
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能力。带着问题意识,以地理事件为契机,深入学习和运用地理原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将地理事件设计为教学案例,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均有裨益。以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全书采编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美国硅谷”等21个隐含本质性、基础性的内容作为案例,用案例诠释、实证、应用理论,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由个别知识向类同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迁移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应对新高考。总结近几年安徽地理高考命题不难发现,试题既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重视图标分析和综合分析,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突出让学生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正确运用所学习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结合时事热点、新闻背景、身边的环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及时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如禽流感事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异常与西南旱灾、大运河水体变蓝与水污染、季节性暴雨天气与城市内涝、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气象预报与遥感、交通事故与全球定位系统等。
四、教学角色平等化策略
师者传授、学者倾听的“满堂灌”教学不再适应今天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享有教育参与性和选择性,教师当好导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角色平等化教学。如必修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的学习,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原居民、商业伐木公司老板发表对雨林开发的不同看法,再安排学生扮演西欧人和巴西人对雨林开发还是保护的两种前途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保护雨林、维护生态平衡的知识目标和增强环保意识的情感目标顺利得以实现。
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教师当好导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查问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如教学“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教师设问:“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据图很容易答出“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教师接着发问:“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日本海是内海,不方便运输。”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既领会了学习的乐趣,又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活动化策略
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重大改革为代表的都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10+35”课堂教学模式给地理教师的启迪是:教师应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活动的方式: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③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④撰写地理小论文,等等。
当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不能按上述的活动设计,此时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自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时再由教师总结,既点拨学生较模糊的内容,突出重点,又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利用学校地处农场的便利条件,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土壤测肥中心,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资料,现场考察,采访专家,模拟试验,完成了《探究测土配方的实验及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感受了气候、土壤、植被的内在联系,领会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加深了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并在活动中体会了劳动者的辛劳。
六、教学文字内容图像化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学生通过阅图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挖掘更深的内涵,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教师课堂上教学的不足,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