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篇1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dition of Dejiang County, a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of the local argi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toward scale, moder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s presented detailedly,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help for realiz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f the coun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依托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强农稳县”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全县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是整合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500至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涉农项目、土地治理等资金增加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投入;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农户贷款业务,切实支持和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建基地、建厂房、搞加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

二是部门乡镇办点。县涉农部门根据各自业务分别兴办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县级核心示范样板;各乡镇根据县分指导性计划任务,分别兴办了不同作物面积100亩以上的示范样板;县级示范样板点全部落实在326国道、303和305省道等主干公路线上,乡级示范样板点落实在本乡镇主要公路主干线上。

三是企业大户经营。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原则,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努力做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把农户的零散土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大户,实现企业大户与农民双赢;大力推行并规范“订单生产”,积极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配套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做好农业实用技术服务,改良耕作技术、土壤条件和作物品种,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及时把农业生产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和兑现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五是严格督查考核。把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重要经济指标,列入对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分阶段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时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2.8亿元,比2006年增长83.13%;全县粮食总产量均达17万吨以上;油菜籽产量达1.3万吨,比2006年增长25%;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5.3%,比2006年增加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3元,比2006年增长118.9%。

二是农业结构有所优化。烤烟产量连续6年均达15万担,其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区第一;畜牧业产值2011年达6.9亿元,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势头;累计新增茶园面积13.25万亩,茶园规模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天麻种植面积16.7万平方米,中药材面积达1.34万亩;已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农业种植结构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作物与同期粮食面积比为42.7:57.3。

三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在青龙、钱家、泉口、合兴一带发展集观光、旅游、经果林、农家乐于一体的旅游观光产业群,走出了一条“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厦阡、钱家果蔬庭院经济、合兴、复兴的生态茶、泉口万亩草地畜牧业、乌江生态翠竹长廊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四是循环农业步伐加快。按照“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生态种养模式,全县累计新建“一池三改”共2.63万户,建设规模养殖公司或小区大中型沼气池23个。目前,我县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五是经营方式不断创新。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77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地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建成茶叶加工厂6座,实现茶叶销售收入24249万元;发展种植基地3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320万元。

六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6.2万千瓦,推广机耕面积7.5万亩,机插秧面积5000亩,机灌面积13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5000亩,新增农机具达2.72万台(辆),植物保护器械460余台。

七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体系认定认证迈出新步伐,“颐年春”酒已获10012-2003国际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荣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德江天麻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德江“星源”牌礼盒装菜油获省名特优农产品称号;德江茶叶在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获金、银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技术装备落后,经营集约化与农业土地分散的问题凸现。

二是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以及各类农村流通中介组织不够,服务能力偏低偏弱,经营专业化与农业从业人员短缺矛盾突出。

三是农民素质相对偏低,生产经营随意性大,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农产品流通慢,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矛盾突出。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与监管手段短缺矛盾突出。

四、对策建议

1.搞好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构建“五个产业带”:一是重点建成以乌江沿线枫香溪镇—潮砥镇—长堡乡—共和乡—稳坪镇—桶井乡—荆角乡为主的竹果产业带;二是建成以青龙镇—钱家乡—龙泉乡—煎茶镇为主的果蔬产业带;三是建成以高山乡—沙溪乡—楠杆乡为主的天麻核桃生漆特色产业带;四是建成以复兴镇—合兴镇—堰塘乡为主的茶叶产业带;五是以平原乡—长丰乡—泉口乡以种草养畜和放养相结合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带。

2.加快农业科技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工程等项目为载体,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秸秆氨化、应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加强耕地、草原、渔业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

篇2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战略的部署,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本省实际,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紧紧依靠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玉米良种普及率,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播种面积发展到2300万亩左右,总产由现在的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2008年在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0个,用三至五年时间使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用五年时间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5个,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现代农业向着优质、高效、特色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从整体上提高山西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确定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建设和粮、畜、果、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重点实施“四项计划”,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计划,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点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1个县的玉米生产,采取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正常年景全省玉米总产由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

二是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突破口,猪、鸡、牛、羊一起上,用3-5年的时间,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是实施高效园艺建设发展计划,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园和设施蔬菜,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水果面积达到8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0万亩。

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方阵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资源,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玉米、肉类、奶业、果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高粱、中药材九大产业链条。用3-5年的时间,分别发展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亿元以上的100个,销售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

围绕“四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构建农工商紧密联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求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抓好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的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县。每年新建玉米丰产方40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标准化蔬菜10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0个。

二是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田2000万亩。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攻关,主推20项农业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每县建立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新发展3万个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积极组织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免耕作业,加快实现小麦、玉米和薯类三大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稳步提高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上一批扩建、技改项目,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落实,引导资源型企业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在区域主导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上有较大突破。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行动,力求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帮生”就是要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个,全省总数达到7000个以上。“帮长”就是要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发展”就是要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六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综

22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合执法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农”工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农业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主要工作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促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大举措来抓,形成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榆社“两社”联动和浙江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社”联动的经验,集聚资源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建设丰产方、果菜园区、养殖小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融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要素流通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力求在全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铸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篇3

山西自2009年山西省设立运城、晋中、大同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133.1亿kg,连续4a稳定在110亿kg以上,首次实现“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1];果菜产量持续增加;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逐步增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达到3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8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8809元,同比增长10.8%[1]。尤其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县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9%,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2014年山西粮食平均单产为4049kg/hm2,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排名倒数第5位[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9.5元,排全国22位。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有58个贫困县,约占到1/2,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定贫困县22个,贫困人口329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等支撑系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个县、市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对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提出并分析这些客观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山西农业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对特色农业重视不够,对农业“特色”保护利用不力

谈山西农业,有3点必须关注:

(1)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经济,日益受到环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和挑战,转型迫在眉睫[3-4]。对此我们准备不足,接续产业不仅不强,甚至不够明确。

(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2百分点[5]。贫困人口多[6],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还有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脆弱;口粮自给率不足50%[7]。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所以,农业的使命极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

(3)一直以来,人们把干旱少雨、山多沟深认为是山西农业不变的劣势,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维定势,总以农业小省自居,认为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而忽视了正是坡多沟深造就了“杂粮王国”[8-9]、“黄金养殖带”[10]、“优质粮果带”[11],正是沟壑纵横成为了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忽视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表里山河”的一些劣势正在变成优势;忽视了北京“护城河”、“后花园”不可比拟的特殊区位优势。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就没指望它成事,没给它应有的地位,其他自然就谈不上。说是特色农业,没有弄清楚到底特在哪里?没有特殊待遇,没有超常规的特殊支持,没有特殊的办法,没有特殊的技术,保护、利用、发掘“特色”的意识淡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12],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因而“特色”农业特不起来,也强不起来。

1.2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少总览全局的战略规划

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13]。要求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为前提,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最终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具备食品供应、吸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产业群。很明显它是一个整体推进和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应该从战略层面进行中长期,比如10a甚至20,30a的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而目前,除省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3~5a短期规划,运城市正在制定之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全面规划。全面规划的缺失,不仅谈不上规划引领,还放大了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以及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的缺陷和弊端,使得哪些是必须坚持、必须坚守的不清楚、不明确,难以做到选对路径,一走到底。实际上没有规划等于家底不清、方向目标不明、路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策的人为多变,难有科学性、连续性,加大了盲目随意和人为干预的风险,使有些本该坚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比如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重建就是深刻教训,而右玉的做法则可以给出很多启示。

1.3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4-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化是纲,纲举目张。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增收及服务业等才可能顺势而上,农业现代化这盘棋才能满盘皆活,才会有整体的脱贫、全面小康和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而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山西的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聚集度和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大的龙头支柱,3000余家龙头企业,总产值1252亿元,仅相当于一个多双汇。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甚或没有链。如:运城天和源集团,它的核心优势是晋南高档肉牛的养殖,但整个经营需要涉及饲料供给—兽医兽药—屠宰—牛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目前刚刚建了冷库,是否再搞精饲料?再建屠宰场?就很纠结为难,大了吃不饱,小了不合算,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都会遇到,如何连成链,形成产业群、产业带?靠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不行,靠现阶段发育不全的市场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统筹协调、超前引导及政策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以支持单个企业为主,延长链条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现代营销等市场体系均不健全,发展的软环境尤其不好,比如:北部某市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的大型批发市场刚投入运营,附近就又批准在建同类市场。政府违背承诺,不守信,企业很无奈,陷入了欲罢不能、欲进又难的尴尬境地。不仅形成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投资创业的环境和应有的信用,更阻碍着企业、产业的健康成长。缺少对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对农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重视不够,尤其忽视了山西省农产品“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和特色,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功能保健产品严重匮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差。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4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约为0.8∶1,远低于全国2∶1、发达国家3∶1的水平。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农产品生产最终“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农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1.4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没有产业的充分发育,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只有链条拉长、产业做大,才能支撑和推进城镇化。即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16]。同全国一样,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脱节,未形成协调同步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1)各级政府从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分属农业厅、住建厅),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先导和依托,缺少以农业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思路和规划,因此,不可能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影响着城镇化的方向和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2)缺乏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靠科技创新发掘农业内生力,靠科学化、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靠规模化促进商品化,靠商品化促进产业化,从而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使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辅助以教育移民、卫生移民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其加性和集成效应,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试点、典型和样板。缺少示范和引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已有农业企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低、规模小,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应有的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独特作用,从而支撑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5尚未形成给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发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山西省目前还有约60%的农户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不高,使得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组织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不少专业合作社,因无专业可合,徒具虚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山西省种粮大户6000多户,家庭农场9000多个,农民合作社近8万家[17],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民参与产业化的程度远低于其他省份。发展中的合作社因在融资、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难以壮大[18-19]。如:大同金农合作社经营不错,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也遇到了土地不能流转,无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融资难等问题。银行贷款要有国有土地作抵押,合作社哪有国有土地?所以,资金向农业倾斜,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当然,合作社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运城市家庭果园,收益很好,这样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现阶段扩大规模就没有必要。迫切需要的是品种更新、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而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却明显滞后。

1.6科技创新体系不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

(1)农科教职责不清晰,甚至交叉重复,不利于按特色农业的需求,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现实中往往造成错位、缺位、不到位。同时缺少有效的配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人才、技术、转化应用的合力,甚至还相互掣肘。

(2)高效科学的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规划没能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链没能超前配置,难以起到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导向不明确、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科技人员诚信评价、信用约束体系缺失;科研人员不能够专注于研究开发,原来是跑项目找经费,现在是询价、招标、搞政采,加之检查汇报总结等等,需花去大量精力;农业科研单位收入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农科院近2a已有多名博士因待遇问题离开,有多个岗位因无人报名而被迫改变招聘计划,2000年至今流出的高级职称人员已有近20名,而基本没有流入。

(3)人才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也无长远考虑。比如山西农业急需的农机、农产品加工领域人才匮乏。据了解,山西省农机研究院能绘图的不超过3人,根本谈不上队伍。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4,20],但由于省内从研发到加工都比较落后,而不得不依赖外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坚定信心,把农业作为山西的民生产业和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充分发挥山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是全国“综改试验区”的六大“特色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安全食品基地[21]。尤其要瞄准京津冀大市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大力开发主食化、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支撑转型,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过这道坎,可实现农业的多重功效,一举多得。以色列、荷兰均是资源贫乏的小国,均能以高科技支撑农业产业立国[22],只要努力,山西也能。

2.2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要摸清家底、深入研究,根据全省及各市、县的特色和优势,制定3个层级的短(3~5a)、中(5~10a)、长(10~20a)期科学规划,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综改区先行先试、自我改革的优势,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痼疾,实行大部门机制,突出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与特色农业相匹配的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采用特殊办法,创新特殊技术,助推山西农业真正走出特色之路。

2.3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最终的“出口”问题,把发展农业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振兴翻番的“七大产业”,要认真总结每个产业不大不强的原因、困难和瓶颈,对“十五”以来“1311”工程、“513”工程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回头看,开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准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准确发力。该放给市场的放到底,该政府做的做到位。比如,搞好规划统筹,明确目标方向,创造优质经济要素集聚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培育企业能够自由健康发展的土壤。在目前特殊的形势之下,要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行业服务、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协调、激励、服务和推动,从支持企业(点)变成支持产业(链),下决心下大力气扶持培植几个特色大产业,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山西实际,打破部门阻隔,突出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作为城镇化的最终依托来设计和规划,实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积极开展依靠产业带动和支撑城镇化的试点工作。要注意探索模式,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进。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分散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产业链条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让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要与教育、卫生、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协调发展。逐步将产业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村镇,培育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

2.5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根据山西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后进地区的潜在资源,扶持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

(2)根据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有“专”、有“业”,有“作”可合、有利愿合、有钱好合、有章法能合,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分散吸纳农民深度参与,构建与山西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经营制度,从生产关系层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6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山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问题,科学划分和厘清农科教的职责任务,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力、有机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科教的统筹规划(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协同发展。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常态下提高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正确导向和科学管理,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事业、感情、待遇都能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教育改革,摒弃大而全,建立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制度,造就特色人才队伍,为特色农业提供持续人力支撑。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山西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要充分依托综改区的大背景,发挥这一政治特色和优势,大胆先试先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制定上下真功夫,真正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给力经济转型,促进富民强省。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2015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路丽虹.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N].山西晚报,2015-11-11.

[3]霍海龙.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2):5-6,15.

[4]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09(5):50-53.

[5]王娟玲.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6]解睿,何燕,刘枫.山西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措施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5(8):46-47.

[7]许晶晶.山西“粮事”你知多少?全省口粮自给率48%[N].山西晚报,2015-10-17.

[8]郭峰峰.晋陶泉:打造三晋“杂粮王国”[N].科学导报,2015-11-03.

[9]王敏.打响山西“小杂粮王国”品牌[N].山西政协报,2009-03-04.

[10]赵万国,李志荣,兰世和,等.关于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4(6):66-68.

[11]王娟玲.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是山西农业破题的“金钥匙”[N].科学导报,2014-01-21.

[12]王风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4]郭光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昆明: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15]策划,郭金相,崔忠银,等.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4-09-15.

[16]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17]王引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5(8):36-37.

[18]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19]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20]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篇4

杨春等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篇5

1.1 银行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投放以及业务创新。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政策支持、项目资金支持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机科技合作建设。2013年,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972.30亿元,同比增364.74亿元,增幅60%。计划三年内总投放310亿元,全力支持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银行强化对大型农机项目的建设投产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使得全省大型农业机械设备逐年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全力支持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财政部门以国家扶植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风险保证金,农信社大力支持种粮大户的贷款需求,并与财政部门研究实行以农民粮食补贴资金作质押,解决部分农户小额贷款需求。

1.2 保险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具有点多面广线条长、风险高、经营难度大的业务特点,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全面加强基础建设,扎实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业保险上做了许多探索与努力,采取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农业保险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省把发展农村保险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工作,建立农村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实施促进发展农业保险的一系列举措。全省加强引进先进理念,提升农业保险的创新能力,增强保险服务效率和水平。引用应用无线智能管理系统,打造养殖业畜牧业精细化管理平台;与专业机构合作和开发气象指数保险,努力探索和解决种植业险大面积确定损失的难题。目前开办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47个,各分公司还针对各市县特色农业保险险为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1 正规性金融组织支持力度不足

黑龙江省农村中正规性金融机构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但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明显出现资金不足、服务范围狭窄的问题,使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服务方面的力度越来越不足。农村信用社目前已经成为黑龙江农村金融的重要支柱,在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就很容易导致垄断,同时也不利于其农信社自身的发展,作为全省农村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农信社并没有对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过近几年在全省农村地区的发展,势头较好,网点分布多广。由于邮储银行具有存款利率高、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因此其能在农村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是邮储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最后大部分都用于非农产业的贷款,极少量的用于支农贷款,这就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失。

2.2 信贷担保体系薄弱

黑龙江省并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对农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还在沿用旧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办法,无法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管理模式落后。以农户贷款为例,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化经营、农村城镇化步伐等加快发展,农民贷款需求日趋多样化,传统的小额农业贷款思路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受到传统信贷管理模式的条框制约,金融机构在贷款手续、额度、期限以及还款方式上没能做到根据广大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导致银行的信贷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经营特点和生产周期,信贷满足率低。

2.3 保险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因此其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特点很难得到改变,自然灾害并不在保险公司理赔的范围之内,与其相对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管理措施都还没有建立,因此承担了较大的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对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同样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社会资金难以注入,农民自身并不愿意在农业保险上大量投入资金。这就使得农业保险的严重缺位,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发挥其补偿作用,导致农户抗风险能力低,无法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活力。黑龙江省农业的生产方式是以个体承包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大部分农户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作物的品种繁杂,生长周期长,自然灾害影响大。因此,黑龙江省的农民生产生活更迫切的需要农业保险的有效保护。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商业性保险公司并不愿加入,仅有极少数的政策性国有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并且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并不足,因此农业保险也一直处于净盈亏损的状态。

3.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农村正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让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中成为真正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成为真正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同样,农村信用社的积极稳健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竞争力的关键。

第二,引导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支持现代农业,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范围,更有效的运用发债机制来筹集资金,同时可以考虑扩大债券发行种类和发行对象范围。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大型农机工具、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贷投入,解决全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大型农机工具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3.2 完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篇6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目前处于传统的现代农业阶段,很快将进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的农业发展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也转向了以机械化投入为主,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杂的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供求结构矛盾、农产品价格波动、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新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再限制于以往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涵盖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

2.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依赖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发展动力。

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相对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封闭的环境比较,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加上现在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是在市场的拉动下自发产生的。

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业、工业和贸易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零破坏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上市品种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保留的上市品种只有15个,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基础性农产品明显低于现代农业产品品种,仅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8%。

(二)套期保值者主体缺位,投机氛围浓厚

在现在我国期货市场存在套期保值主体缺位的现象,降低了期货市场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作用,由于过度投机,期货市场价格扭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较差,无法对冲交易。

(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够成熟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尤其是多数农产品期货市场,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都还不尽完善,存在某些阻碍和不完全性。

(四)期货市场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在宣传、普及期货市场知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多,广大民众对期货市场了解甚少。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由于前几年期货市场交易冷淡,期货市场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

三、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增加期货市场的上市交易品种,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结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有15个批准品种,交易相对活跃的只有大豆、铜和小麦等少数几个品种。仅由目前的品种数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新的上市品种,特别是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在国际市场占有比例大或影响大的农产品。

(二)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化改革,减少套期保值成本,完善期货交易制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政府的干预过多,要发挥期货市场的正常功能,就需对现货市场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此外,期货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应尽量减少套期保值参与者的套保成本,如,降低保证金比例,合理分布期货交割仓库和制定灵活方便的期货交割方式等。最后,我们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期转现交易制度,从而发挥更为有效的推动为我国的粮食流通作用。

(三)开展期货知识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比如,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农业部在教育活动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它们对与期货信息相关的会议、研讨会和听证会提供赞助;向大学和相关机构提供资金,用来对农场主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我们也可以培育优秀的期货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从而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完善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信贷政策

目前对信贷资金参与期货市场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民有效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随着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突破目前有关信贷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大力推动农发行开展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业务试点,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四、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从着眼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一致性。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种高端形态,具有价格发现、风险配置的功能,具备组织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生产、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能力,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也将逐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要正确地引导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希望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将很好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使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2]刘岩,于左.美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8(5):668-671.

篇7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篇9

卫辉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位于东经113°51'至114°19',北纬35°19'至35°42'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利用地域资源,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与气候资源密不可分。通过对卫辉市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城市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推进卫辉市现代农业建设。文中所用资料为卫辉市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资料序列时间长度为1971~2010年。

1、气候资料统计分析

卫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寒暑适中。

1.1 温度

卫辉市四季气温的平均值变化与各年平均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各季平均增温幅度差异大。其中卫辉市春季和冬季的变化幅度比夏、秋季大;特别是冬季气温变暖比较明显,并且近几年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明显。

1.2 降水量

卫辉市40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576.5mm。卫辉市各季、年降水平均值的变化基本呈波动下降趋势。

1.3 日照时数

1971年至今的日照时数统计发现,年总日照时数一直趋于减少趋势,从70年代的2682.1h减少到2446.9h,减少了235.2h。

1.4 蒸发量

通过对卫辉市近40年间蒸发量的变化分析,得出卫辉市的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2、卫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卫辉市农业稳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林果蔬菜基地。特别是高效农业发展很快,21个基地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省十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上乐村镇的凯特杏基地、唐庄镇的万亩桃花园已名扬省内外。

3、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较大,重点分析气候变暖对卫辉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建设卫辉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减小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等。

(1)卫辉市气温呈逐年增高趋势,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基础条件,作物生长期气温升高,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延长作物生长期、改进种植制度均非常有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幅度大,使得初(早)、终(晚)霜冻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出现日期明显推迟,终霜冻出现日期提前,无霜期间隔日数较60年代延长8~15天。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使卫辉市的农业生产潜力增加,但是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蔓延。

(2)卫辉市的降水有波动减少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但是近些年来气候异常,干旱、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风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繁,尤其是干旱连年发生,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3)日照时数反映了一地接受太阳辐射时间的长短,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一地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日照时数相对偏大的地区,作物的生物产量就比较高。近些年来,由于卫辉市工业及汽车发展迅速,大气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降低,使日照时数偏少趋势明显,对现代农业的产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4)蒸发量是气候因子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而且关系到区域农业的水分分析。从资料看,卫辉市的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蒸腾作用减小,减少了水分流失,这对现代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因素。

4、卫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气候变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卫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严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草地。

(2)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3)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采用科学灌溉技术,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4)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

(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农技装备的研制及推广。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依托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推进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加快建设集政策、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气象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网络信息平台。

(6)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重点培育一流的规模化合作社,基本实现“村村有社、户户入社”目标。集中支持一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效应。

参考文献

篇10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