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6: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管理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世界一些大企业中产生并趋于完善。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其目的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当前,我国正面临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形势,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一、什么叫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呢?有人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集体创新。
一个集体要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才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而知识管理则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的经验的体现。知识型集体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有专家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木观短浅的行为。
一个集体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美国学者把信息管理的发展分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养集体创造能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上个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选美最受推崇的企业,创
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什么叫创新呢?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人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的创新不是一种单纯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而企业呢?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显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并不了解知识管理,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从知识的角度看,集体可以说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载体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更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
第二、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第三、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
第五、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第一、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熟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熟悉知识的工作体系,保护管理知识以防止外溢,提出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对策。
第二、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对要获得的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第三、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第四、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国外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管理工作,它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重视知识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不论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在改制结束后,我们都要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有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法典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所谓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
两种策略的区别是: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四、如何正确选择知识管理策略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一是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二是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三是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果企业的主管或经理,对这些问题没有形成清晰的答案,知识管理的策略选择将是无稽之谈。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
第一、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第二、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
1引言
随着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终端客户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并且在需求上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和时尚性等特征。所以,现在的制造企业很难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原来的生产模式遭受到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以及知识管理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符合现代生产模式的生产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大规模定制。它一方面具有大规模生产所独有的低成本,又具有满足客户独特需求的双重优势。本文尝试说明利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法如何促进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2大规模定制及战略
最早提出大规模定制概念的是AlvinToflfer。他于1970年在(FutureShock)-书中提出一种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来提供满足客户特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设想。接着,StanDavis于1987年在(FuturePrefec一书中预言了一个公司可以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提供客户化的货物,他将这种方式称为“MassCustomization”,而这种方式能够给公司提供竞争优势。
我国学者析国宁教授认为,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从上面的各个专家对大规模定制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所谓大规模定制化,是指对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个别的大规模生产,通过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满足单个顾客的需求。
我们知道大规模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定制化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为其设计和生产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大规模定制化策略是符合个性化消费特征和市场竞争趋势的有效策略。但是。大规模定制的前提是所生产的产品必须是面向某一产品族的。品种多的产品其生产线复杂,生产线上的物流复杂,不能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不能大规模定制。
配置设计和变型设计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两种主要策略,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相关的设计知识,如设计原理、领域知识、专家启发性知识等,并尽可能利用设计实例和设计师的经验,以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因此,设计知识的处理在设计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相关的知识表示方法、获取与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之分。在MC中,关于产品标准件和通用件的设计标准说明就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在计算机中的文档和数据中的规律必须通过数据汇总、清洗、钻取等数据挖掘技术才能得到。在MC中,通过对订单的汇总和分类得到的关于客户需求和偏好的规律性知识就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需要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方法来促进知识的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大规模定制的水平。
3知识管理与大规模定制
什么是知识管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夏敬华、金听等学者总结了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就达2O种以上,总起来概括为:一方面,知识是一种加工的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被标识和处理,这是一种以信息为本的知识管理,它聚集于将显性知识组织化及隐性知识显性化;另一方面,知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Y.Malh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Y.Malhotra博士的观点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虽然各个专家由于自身的研究方向不一样,从而导致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一样,但我们可以把知识管理看成是对有价值的知识的发现、收集、创建、组织、储存、分发、最终应用于问题或完成目标的一种知识的管理、应用过程。
大规模定制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知识,包括大量的显现知识和隐性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企业更快更及时地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这就需要一个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本身产品配置的知识处理,以及对顾客潜在需求隐性知识的数据挖掘,促使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能够真正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4知识管理在大规模定制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
在大规模定制时代,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大规模定制企业的每个订单都必须根据客户的最新信息进行临时设计与生产.为了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还必须满足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快速与低成本的要求,这就导致企业在完成订单过程中不可预测问题发生的几率很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产品一顾客知识管理系统,及时收集知识、处理知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个知识系统应该包括企业生产的配置模型设计知识、变型设计知识、实例库、设计生产资料库以及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知识。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产品一顾客知识管理系统,我们发现通过四个阶段可以满足顾客特殊的产品定制需求。
(1)知识收集阶段。该阶段一方面是通过定制平台的用户界面,接受设计人员的查询请求;并通过CAD/CAM/CAE接口,获取与产品模型和结构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收集顾客自己独特的产品需求知识.包括对定制产品的外观、颜色、性能、价格等一些独特性方面的知识。
(2)知识储存阶段。通过上面知识收集的过程,将产品配置设计知识、变型设计知识及顾客提出的特殊需求知识集中储存,为下一步的知识分析作好准备。
(3)知识处理阶段。将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关于产品配置方面的知识以及顾客需求方面的知识与数据集市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再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如OLAP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DataMining)对其进行分析,确定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基本配置以及顾客对产品独特性方面的需求。
(4)知识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产品—顾客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上面的知识收集、储存、处理阶段,我们可以把握顾客对产品的独特性方面的需求.并把它与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线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大规模定制产品。
我们知道大规模定制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协调。因为顾客对产品的定制需求要很多部门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比如:一个顾客需要从戴尔电脑公司网站订购一台笔记本电脑就需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部门的协作:市场营销部、新产品开发部及大规模生产部。市场营销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与客户接触,将客户的需求信息转化为公司内部信息,并通过初步的订单评审后,制定客户订单的成本构成与交货时间,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知识的收集阶段:新产品开发或订单定制部负责根据客户订单信息与企业现有产品簇相关数据,开发出新订单的生产工艺图、产品标准文件及生产过程控制文件,同时,必须经过小批量或单件试制并获得客户认可后。将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标准文件和控制文件及样品交给下一部门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个过程是知识的储存与处理阶段;大规模生产部门负责执行与控制新订单大批量生产过程,包括大批量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最终过程,即知识的应用阶段。
5知识管理在大规模定制中的应用评价
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大规模定制战略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大规模定制战略需要顾客很好的配合,因为大规模定制的实施需要及时获得顾客的需求信息。从而方便企业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对产品信息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线。因为存在这些方面的挑战,所以,虽然很多企业知道大规模定制战略是一个在现代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很好的市场战略。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但由于面临的挑战太多.很多企业只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嘲。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通过对顾客需求知识的收集、存储、挖掘以及处理过程,来了解顾客的真正的需求,促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把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与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企业在市场化的今天飞快地发展。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卜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管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知识信息在学科专业和组织、部门间进行文流。因此对于知识型组织来讲,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各协作联系网络向外延伸,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2.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是通过文流、结合而发展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对知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文流与共享。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组织外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文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二、知识管理的概述
1.知识管理的定义
一直以来,就知识管理的定义而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他们不同的立论角度给出了自己对于定义的不同理解,这些观点为后面我们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所有观点,我们可以将知识管理定义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与知识相关的人、物以及活动。
第二,知识管理的目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对于知识的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第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等。
第四,知识管理的手段:信息基础设施,它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2.知识管理的内容
针对知识管理的内容,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讨论活动,并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知识的获取管理:主要包含知识的获取、组织、检索、传递以及测评等等。
第二,知识的共享管理:通过一个好的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知识的共享以及交流。
第三,知识的创新管理:在上文的定义中我们也介绍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创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其中需要显性和隐性知识共同作用才能够达成。
第四,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来说,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自身的能力。这其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发挥好作用,明确企业员工在不同环节中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内容,懂得如何提升员工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励员工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
3.知识管理的方法
(1)知识库
顾名思义就是指装载知识的仓库,用于存储与流通知识。知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其实一般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可以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我们在上文的知识管理内容中也有提到,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所谓显性知识一般是指较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它也更容易使用诸如文件、报告书、录音、手册以及记录等具体的方式进行存储和流通;所谓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主观的同时不容易进行形式化的,诸如一些习惯、经验、技术、印象以及文化等等,此类的知识很难进行形式化,顶多也只能够通过一些故事性的描述和条例式的原则来表现出来。在企业中最宝贵的知识通常是广大员工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所积累下的经验,因此企业应当尽可能的将这些宝贵知识归入企业的知识库中,对于实在无法归入的知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渠道的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直接的互动。
(2)知识地图
经过长期的搜集与积累,企业知识也会十分庞大、繁多,因此上面提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立,这也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而知识地图的建立则是为了在浩瀚的知识库中让知识的寻找者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实际上,知识地图是知识库的目录,通过它可以将知识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标识,帮助搜索人员找到知识的来源。同时,在知识地图上显示的知识来源可以是部门的名称、文件的名称、专利代号、专家名以及参考书籍代码等等。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在企业员工中进行已知知识的搜集,并且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整理,同时将知识分为入门、基础、独特以及全球四大类,这样可以方便知识的分类查询工作。
(3)知识社区
知识社区指的是由企业员工组建的以分享知识为目的的团体,该团体是建立在成员间的信任、交情以及兴趣爱好之上的。同时,实体知识社区和虚体知识社区是知识社区的两种存在形式:实体知识社区顾名思义是真实存在的,运用开展培训班、企业知识讲座、印发企业刊物以及开展内部交流学习会等形式存在;而虚拟知识社区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BBS,企业员工有登录权限,在遇到工作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登录来寻求相应的答案。
三、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促使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在企业中对于知识管理这一环节上,要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生产、传导、共享以及使用的规则制定。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定知识流转的保障制度、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投入、知识沟通等相关体系。对于知识管理方面要注重资金的投入,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转、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做好企业硬件方面的建设,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全面的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推动企业的全面的发展。
其次,为全面推动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建设,制定严格的知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员工的所提交的知识管理方面的成果,要经过严禁的评审,知识绩效考核主要以知识成果为主。进一步提高知识奖励,促进企业对知识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的提高。
2.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对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不重视,更谈不上与时俱进的思维,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市场的变化,对于一些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灵活的处理,至于那些更为复杂的前瞻性就更无从谈起了。依照知识管理的特征,企业只有实现本身组织结构的科学变化,才能符合企业自身发展。
首先,一个发展向前的企业确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的领导。企业确立知识管理的领导,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企业重视知识的力量,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型人才的发挥其才能,为企业知识积累、知识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新的知识出现,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组织,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学习,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在企业中减少阻碍知识传播的各类障碍,提高知识在企业中内部普及。知识管理需要采用扁平化,这样有助于缩减层级,为知识的在企业的推广提速提供方便;对企业内部之间的通过加强协作,平时在工作中注重彼此间的交流,排除种种不利交流障碍,互相借鉴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便利;增强企业对外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向一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借鉴;另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求做到决策透明化,民主化,进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发展。
3.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职业认同感的缺失是因为目前的国家竞争激烈,职业和专业的划分往往不对口,在社会层面,教师群体视为一个理性的典范和道德楷模,而教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是一个“我是真的需要生活工资的人”,因此,在职业认同的具体道路上,由于职业的要求太过崇高,而职业之外的教师却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需要生活
的人,因此,在实际的职业认同感过程中,需要对于教师队伍进行更好的管理和职业化的宣讲。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认同感,需要对职业认同的内容深入分析
职业性的认同现象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非常常见,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以及文化认同一起成为个人思想行为和社会规范相互一致的自我认同内容之一。对于工作和职业的认同是一个人不仅仅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实际需要,获取尊重和内心快乐的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
在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里对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认定,并且能够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乐趣。职业认同指的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让教师首先确认自身角色的积极性定位,找清楚心理层次上的差距。
实际上,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新的教学大纲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目前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从教育的填鸭式主体变成教育的辅助者,让学生变成教育的主体,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了自我认同意识和自律阶段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应该大大
提升。
二、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教师职业认同幸福感
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首先需要让教师队伍从职业认同的角度肯定自身的价值,只有对于自身的职业进行了更好的认同和内化,才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所必然产生幸福感。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斗志昂扬,才能够对学生孜孜不倦。形成了职业认同的教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将自身全部的力量和知识都调动到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来,工作会给教师带来实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最终达到幸福感。
缺少职业认同的教师,往往会对于工作之外的其他问题过于看重,进而产生浮躁、消极怠工和不平衡的心理,这样会对教师本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疲惫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快速提升,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加强教师自我认同心理的建设,并把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当成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来完成,加强对于认同感的宣讲,对于认同缺失的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职业化的纠正。
三、从管理角度积极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途径
对于教师队伍的考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与考察,从量化和质变上入手,尽可能地从根本上减少职业认同程度低的教师个体。在整个教师队伍过程中,难免会有态度不端正、敷衍塞责、急功近利的教师个体,在进行职业赛场之后应当对其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让这类教师明白职业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激发其对教师职业的本能、热情、热爱。
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应当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师对于职业认同的水平。从整个的教师职业认同体系的形成来看,教师自我认同是职业责任的核心和基础,在整个的自我认同和幸福感产生过程中,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有些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并不低,但是也不高,归根到底还是职业的自我角色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对于教师的自我兴趣、能力、气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自身的优势及不足,明确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且让教师在指导之下尽可能调整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在基层教师队伍职业管理中,让教师取得职业认同感,是教师能够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高水平的职业认同程度,对于教师的职业实践和创造性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提高,对于教师自身和整个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重大贡献。
一、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融合
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传播,以及接收反馈过程可以套入数字图书馆框架中,形成整合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数字化资源、技术设施、专业技能、图书馆服务和知识管理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广泛获取显性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使知识能够全方位地被用户所利用,将知识管理融入数字图书馆,可以充分挖掘与利用隐性知识,实现组织内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注重知识管理过程与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支持和维护,维护知识资源就是坚持获取、组织、存储、传递知识的循环过程,并从数字图书馆社区中获取相应的反馈。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1.获取知识在构建数字化馆藏时,获取知识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的起点。获取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过程包括技术、专业知识和社区服务,获取任务主要包括辨别显性或隐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创造新知识,将传统形式的知识转化为电子形式,从网络中收集知识等持续的过程。捕获知识包括从产品、内部文件与数据库中收集重要的知识,从数字化环境中的学者和专家手里收集重要知识,或者从其他有价值的资源中收集重要知识。2.组织知识组织知识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管理、检索信息和知识方案。在数字化环境下,利用现存工具和系统设备来组织知识,而数字化环境包括记载与内容管理系统、分类和编目策略、摘要和索引数据库、引用索引、网上在线信息检索目录、网上检索引擎、网络工具如微信和博客等。知识组织为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知识基础,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具体的知识进行编码与分类,建立索引目录。3.存储知识经过组织的知识存储在知识资源库中有着多种用途,如分类、知识地图、数据挖掘、元数据、浏览、检索等工具在知识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在数字化图书馆中,人们也经常利用这些工具将数字信息结构化,并运用这些工具辅助检索数字化信息。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中融合知识管理,有利于存储、检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计算机技术(包括语言分析、人机互动等)能够帮助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接收数字化知识资源,而且具体和文件化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数字化形式被完整保存。4.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适合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适合的人。知识传递是指将知识从一个人传送给另一个人的活动过程,传递的知识被实践、共享、应用、开发,最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终极目的,即满足用户需求,进行学习研究、创造新知识、提升图书馆功能、构建知识文化。知识机构不是为了知识而构建知识,而是要确保知识得到实践与应用,并通过不同方式和服务进行知识传递。在数字化环境中,知识通过开展知识服务和知识产品进行传播,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网络论坛、视频会议及协作工具等方式。5.反馈知识管理过程最终是从终端用户那里获得反映和回馈,掌握知识管理开展到什么程度能够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反馈的形式是对服务或系统进行评价和建议,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数字化形式获得,还可以调整或者重新设计系统和服务,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是现存图书馆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知识管理反馈的价值。反馈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功能:对现存知识资源与服务的评估、了解知识需求、整合新知识与服务、修正现存系统、替换过时知识、知识评价、可持续发展,以及提供知识以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用户需求。图4就是支持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融合的过程,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知识管理过程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展提供一个整体框架,作为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部分,知识管理已经融入数字图书馆系统中。该框架包括两个不同的模型:一是数字化图书馆模型,二是知识管理过程模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所有元素都拥有自己的知识方面。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指的是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传播,为进一步发展收集反馈。知识管理过程可以相应地套入数字图书馆环境,促使数字图书馆可以转化为效率更高的知识共享机构,并在图书馆内外建立知识链接和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整个数字化图书馆系统能够被设计、运行和维护,最终从该系统中获取价值。
二、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
1.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转变原有的垂直型组织结构设置,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通过对知识内容的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来挖掘、表述、重组和编辑新的知识产品;通过对用户知识库的分析,获取用户的需求爱好、使用习惯等具体化、细节化的用户信息,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及时调整服务角度与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通过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再造,将可获取的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以及可利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优势,从而构建以“知识流”为主线的扁平化业务工作体系和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2.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核心数字图书馆利用特有途径和程序将知识传输给用户群体,可以促进知识资源合作共享服务,知识共享就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数字图书馆中引入知识管理可以培养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型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可以通过论坛、研讨会、指导顾问系统等共享和传递知识,为图书馆内外建立有效的知识链,开展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之间的流动与共享。也可以通过各个图书馆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促进知识共享与交流机制的实现。此外,数字图书馆可以开展以知识导航为特色的知识管理,组建集资源与专家优势于一体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的网络联合知识导航站。加强馆际间知识联盟建设,积极与各图书馆之间进行高层次、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为信息资源共享打造一种全新模式,实现全球知识共享。3.开展技术创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质上就是集知识信息资源与先进信息技术于一体,能够在知识管理层面灵活调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及功能的发挥,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再到知识的组织、开发、服务与传播等工作。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只有掌握了技术和资源,才可以掌握先机。数字化资源的网络交流占据先天优势,拥有海量的潜在受众群体。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就是传输网络化,要求数字图书馆不断完善数字化技术与具有高速信息传输通道,以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围绕用户信息活动与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化信息资源与服务,以更直接、深入而有效地支持用户检索、处理、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实现数字化资源高度集成与深度融合。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创新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只有不断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4.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已成为其他资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知识已逐渐取代土地、资本和原材料,成为生产要素并直接产生价值,而知识管理注重对人和加工知识过程中的管理。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员的选拔、培训与利用,把开放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和发挥其潜能,促使员工将图书馆的信息转化为知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用户需求,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加强教育与培训也是数字图书馆用人的共识性发展原则,员工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较强的创新能力,数字图书馆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外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深入开发信息产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数字化环境下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图书馆形态,它体现了数字化社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开发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将知识管理视做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数字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传播,以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把知识管理过程相应地套入数字图书馆系统,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图书馆一个重要依托工具与发展动力,图书馆已步入综合化、数字化发展的全新时代,数字图书馆必须建立一套高效运作的知识管理机制,将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给图书馆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契机。
作者:杨岚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全科共有护士14名,年龄22~43岁。本科5人,大专9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6人,护士3人,均有护士资格上岗证。
2方法
2.1工作流程设计巡视卡,分别设置接药、配液、输液、巡视、换液、拔针等项目。给每名护士设定一个编码。护士接医嘱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将药品查对后打出2份瓶签,一份贴在液体瓶上,另一份夹在巡视卡上,并在巡视卡接药栏目内签上自己的编号。配药护士按无菌操作原则正确规范将液体配置好后,在巡视卡配药栏目内签上自己的编号,并注明需配置瓶数。输液护士根据瓶签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确认患者后,在巡视卡上注明输液开始时间,静脉穿刺结束后,根据药物性质以及患者年龄调定滴速,交代注意事项后在巡视卡输液栏内签上自己的编码。门诊输液要求30~60min巡视一次。巡视护士除按巡视时间巡视外,在有患者需求时,则要随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每次巡视完后均在巡视卡上登记时间并在巡视栏内签上自己的编号。换液时首先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确认无误后再更换液体,并根据药物性质调定滴速,交代注意事项后在巡视卡上填写换液时间,并在换液栏内签上自己的编码。拔针时核对患者无误后,查看巡视卡与瓶签,确认为末瓶液体后为患者拔针,并在巡视卡上登记输液结束时间,然后在拔针栏内签上自己的编码。
2.2工作量化办法全科护士讨论评估接药、配液、输液、巡视、换药、拔针等各环节的工作难度和风险系数,确定各环节的分配系数。统计巡视卡上编码可确定护士在各个环节及各个时段的工作量,并且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可及时查到当事护士,详细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了互相推诿,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工作量是组成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2.3各环节质量控制工作量化明显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但是为了防止护士盲目追求工作量,质量管理更显重要。根据输液操作规范标准,对输液各环节相应的细化考核标准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明确考核要求。每周排一名质控护士值班,根据考核标准对护士不定时考核。每月由四名质控护士结合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量跟踪管理,如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则扣除相应的量化分数。同时可根据巡视卡统计出患者从输液开始到输液结束的时间,促进护士正确调定输液低速,保证患者输液安全。
3讨论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科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物资资本对于现代多数制造企业与服务业产生一定的依赖,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从新认识自己,知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自身知识储备的竞争,将知识来源机械制造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问题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此时要求企业以更加适应性的方式进行组织调整,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抓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会。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人类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发的过程来自于信息技术和能力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积于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各企业当中,自身知识资本的调整就是一种战略资源的调整,运用这种优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以创新的姿态参与进去,是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理念。即是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又是机械制造实践及规划模式,都是运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才可以保证机械制造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中以实现管理和规划。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通过人文与技术系统,信息与知识的储备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使企业聚集智慧,正确的决策,适应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使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相结合体现了发明创造能力。,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越好企业越健康发展,企业成员通过交流和沟通知识得以提高共享,进而产生出新的想法,这是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管理现状
在知识运作的“沉淀、文化、管理、技术、创新”的五环节中,知识“沉淀”相对更好,而知识“创新”则显不足。而在影响知识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文化”、“管理”和“技术”中,“技术”处于最低的水平,这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文化”促成和“管理”机制贯彻。比如在长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机械生产工艺可以用微小的调整方式,实现工艺结构的优化,依靠知识管理的共享平台减低消耗,提高实际的生产效益。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氛围,企业的每个员工更加愿意以各种方式去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知识管理,共享效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也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这样的情境下,比如在供应商,分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为自身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拓展;获取更多关于机械制造的市场需求信息,从国外机械制造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获取到对应的机械制造新理念和技术,完善的知识仓库构建。通过知识管理反馈出每一位员工工作的缺陷和不足,继续开拓创新的重要知识性学习。当然还可以由此指导员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是由其优秀的员工组成的,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为企业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的能力,我们应该正视其对企业的价值,将知识管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员工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资源共创,创出新知识,并且对于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更新。
三、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人、过程几方面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不能等同。信息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延伸与发展。企业管理过程中,在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机械制造中成本效益、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管理获取的就是企业以前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对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实现战略调整和改善,以往机械制造企业不重视知识管理,都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调整的,归属于信息源范畴,对于过去经验信息的错误判断,大都因为主观性太强。而机械制造知识管理就是强调这方面价值,改变这种误判。
1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质量、技术水平、工人素质、质量监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工程监督对施工质量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管理现状有待改善。个别监理单位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往往雇佣其他人员从事监理工作,或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监理工作,导致许多监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性不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对监理工作的认识不全面,使监理工作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设施维修不及时等都使监理工作效率很难得到显著提升。
2工程监理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工程监理是指在建设单位的委托下,按现行的法律与建设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质量、施工进度、造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等进行管理,并对工程建设中各方关系进行相关协调。由上可知,工程监理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1有效控制工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可对工期进行动态管理,对实际投资成本、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及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控,并对可能影响工期的诸多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使工程期限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这样做不但可保障工程质量,还可保证工程的正常使用。
2.2保障工程质量
工程监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握质量关卡,这也是工程监理存在的主要意义。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主体、技术、材料众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较为复杂,监理人员可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监督,使工程质量得到切实保障。可见,工程监理对建设单位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可充当建设单位的“眼睛”和“手”,对于违反法律或合同规定的行为应立即纠正并制止,从客观角度对施工细节进行审视,确保工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使工程能如期顺利完成。从施工单位角度来看,工程监理是一种提示,时刻提醒施工人员注意施工技术与要求,通过监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可对工程项目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使一切施工事宜均按计划进行,工程质量自然得到可靠保障。
2.3控制施工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对工程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此,在监理过程中应制订多项安全制度、成立专业的安全团队、做好多样安全警示,使安全监理能覆盖方方面面,确保工程整体安全系数得以提升,保障施工人员与财产的安全,同时使工程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2.4提高资料管理水平
在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资料众多,如项目合同、设计图纸、成本流水、各项协议等,在资料管理时,相关监理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责权利,提高资料管理水平,并灵活运用各项信息资料,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控制工期与成本投入,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工程质量。
2.5协调各单位关系
工程施工是多个利益相关方相互协调而完成的,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各个单位间存在利益冲突,当出现利益纠纷时工程监理便可居中调解,使各方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和与化解,并建立和谐稳定的合作桥梁,充分发挥各个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使工程整体施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2.6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监理人员不但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使工程综合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对大部分工程而言,在正式施工之前已经做好预算,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会出现一些突况。如采购时发现某类材料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等,使工程预算受到影响,这些都需要监理人员进行监管,并为建设单位提出宝贵的整改建议,与设计、施工等部门进行交流,使工程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外,施工安全始终是管理的首要工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但会影响工程进度,还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对此,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尽心竭力,对施工技术、工艺、材料与机械设备等进行综合管理,不但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也避免因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工程监理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以房屋建筑施工监理为例,对楼房安全与质量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地基、土方、钢筋基础、屋面、地楼面等多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
3.1应用方法
(1)土方工程。包括土方开挖与回填土2个方面,在土方开挖阶段的监理要点在于:地基不超过地下水位时,应对降水设施进行检查,在雨季施工时,要保持排水通道畅通;地基土不可超挖与扰动;应对地基高程、表面平整度进行检查,确保回填土质量符合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压实次数、分层厚度及含水率等进行有效控制。(2)地基处理。在砂、砂石、灰土等方面应做好监理工作,参与到建筑定位、放坡、普探全过程中,在地基工程中应检查深度,直至符合标准;在三合土地基中,顶面标高、表面平整度均要符合标准,严禁出现不合格产品。(3)基础工程。在钢筋、混凝土监理中,基础顶面标高应超过标高线,在监理工作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质量控制:一是桩孔定位、标高厚度应不超过允许值;二是随时对混凝土坍落度与石块进行检查,使防水层质量得到切实保障;三是对钢筋笼质量进行检查,使其符合施工标准。(4)主体工程。在模板施工中,应严格按承包单位的模板方案执行,在板材与支架的选择上应稳定可靠。在多层房屋浇筑时,支撑模板的数量应超过3层,其中上层支架立柱与下层相交,当出现超载时,应对支撑位置进行核算,如若需要增加,则在增加支撑时要确保支架横点半垂直。(5)砌体工程。在砂浆配合比的确定过程中,要确保计量精准,采用机械设备对砂浆进行搅拌,粘稠度应与砌体要求相符合,即确保水分得当;砌体采用的砂浆保存时间较短,在拌制完毕后要尽快使用。(6)屋面楼面工程。在屋面工程中,应根据地面施工排版图执行,对材料类型进行选择,并对样板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后再投入施工中;在楼面工程中,监理工作要点为:熟悉图纸,了解楼面工程的形状、尺寸与相应做法;监理人员应亲临施工现场指导施工,对质量情况进行有效监理。
3.2质量控制措施
3.2.1加强资料监管
施工图纸与资料审核属于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可为后续工程验收提供便利。为提高质量控制效率,应加强监理部门的资料监管力度,使施工进度、工序、质量验收等多项工作得到有效监理,使整体施工结构得以优化,施工成本得到控制和节约,为建设单位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监理部门还应掌握应急处理对策,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免影响施工进度。
3.2.2实施旁站监理
主要的工作便是对施工现场各项作业进行监管,通过旁站的方式对现场情况进行检查,涉及到施工进度、施工技术、现场巡查等多个方面的监督,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清除。施工现场环境较为复杂,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弱,施工单位过于注重进度与成本,为促进项目按时完成,监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技能,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对各项施工环节进行把控,而旁站监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理方式,可使监理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工程质量提高提供切实保障。
3.2.3规范施工步骤
在监理工作中,监理部门应引入积极有效的监理方式,为工程施工提供最大帮助,专业监理人员应及时制止施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将施工中潜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杜绝重大质量问题出现,充分发挥工程监理作用,使施工步骤得以规范,工程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2.4开展培训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