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3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审题、解题能力差。出现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的现象,特别是对题目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不准确。主要表现为对答题内容和范围分辨不清,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学生却离开材料进行作答等。综合能力培养还没有到位,因此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3.非智力因素失分。许多学生没有“看分作答”和答题序号化、层次化等规范意识。不少学生答题时存在条理不清、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善于使用学科术语等问题。
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复习中采取以下措施
1.夯实基础,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指导学生加强对《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促学科能力的提高;对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文明演进(历史线索)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培养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的思维方法。要指导学生整理复习的笔记以及练习,依据《考试说明》寻找学习薄弱环节,认真查缺补漏,制定对策,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2.强化审题与解题的指导,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加强审题、解题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在审题、解题训练中,指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按照设问的程序,结合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对于提高和巩固复习的成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在讲评试题时,不仅要讲答题思路,同时也要讲命题意图,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成熟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归类纠正,最好是典型的学生现例最有说服力。
3.加强训练,及时总结提高,夯实基础,步步为营,课堂复习与练习相结合,及时反馈巩固
新的时代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以中学生所学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含审题和解题的规范性、技术性等)”。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那么,教师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阵地上,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呢?在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不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模式,那就是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历史课堂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策略可简称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或者“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优势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它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具有以下优势:
1.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更贴近新课程的理念和能力要求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高三历史课上,把复习的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决的方法,完成一个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解疑―学生释疑的完整过程。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促成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激发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高三复习课如果停留在重复原来新课知识点的讲授,炒冷饭,那么这样的课堂复习必然是无味的,学生无趣。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复习课上,我们要讲出新东西来,要讲出高水平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这样不同于新课教学的方式,首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学生在第一感觉中不会排斥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高三历史复习,教师不再是纯粹的“讲授者”,课堂上不是满堂灌,而是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能由“教学”转向“导学”。这样学生的主导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愿学、乐学,那么我们的课堂复习教学具有重大的实效性。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的问题驱动模式教学要求学生针对《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自己提问,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一复习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动”,即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动眼”就是学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问题。课堂上“动耳”倾听老师对某些难懂知识点的分析,“动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动眼”“动手”“动耳”“动口”的环节中,充分让学生“动脑”,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运用、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在“五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问题驱动式的基本模式与课例实践
驱动性的问题可以来自教师的提问,也可来自学生的发问。我采用的驱动性问题的模式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提问。其学习模式流程为:学生创设提出探究问题学生主动探究掌握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问题师生深化探究结论。
基本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
每节课上课前,把上一年的考试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把本单元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每个知识点抄下来。然后让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结合教材、辅导书、原有新课的笔记,列出提纲,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提出问题。比如,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要求学生笔记上整理出来,并在分封制旁边注明所提出的问题(如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作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把基础的问题掌握、熟记。在每个学生整理好后,由每组的组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统计,整理出每组针对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课前把整理好的每组的问题交给我。我再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整理出来的问题,有选择地整理知识点问题,同时把问题归类,分为基础性问题和能力性问题。
2.检测落实问题
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展示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性问题这一部分知识点新课教学已经学习过,教师不再介绍,课堂上直接进行小测,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落实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能力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拓展问题
对于知识点的难点部分,学生如果在提问中没有涉及,这一步骤由老师主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教师点出教材知识上的重点,拨开学生思想上的迷雾。
4.归纳汇总问题
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拓展,形成一个一个的问题,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为此,在一堂课的最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完成知识的建构。如,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2)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知识点拓展:(1)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何关系?(2)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三、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目前问题驱动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大量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教师思维的局限,有的教师的设问局限于“知识本位”,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向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也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针对考纲所要求的知识点,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但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如果引导不当,学生质疑的是无效或低效的问题,课堂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就将是一堂失败的课。因此,作为教学指引者和设计者的我们,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式驱动教学中注意几点:
1.提问的有效性或目的性
问题驱动学习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问题设计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让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应有明确性、针对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要根据当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标的实际情况确定。引导学生依据课标,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对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2.提问的层次性或逻辑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分层次,提的问题之间要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能力欠缺,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基础性的问题、显性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突破基础知识,挖掘隐性知识,让知识点得到深化、延伸和拓展,以基础问题为起点,层层递进,使一系列问题形成一种爬坡式的整体感。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中。历届的高考都注重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因而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显性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开发、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这是适应高考的需要。
3.提问的创新性或独特性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则切实的符合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是值得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1、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问题及全班汇总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发挥的只是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上的成就感。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带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学生在小组中通过阅读历史教学内容及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去讨论辨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进行理解,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流于形成,学习效率较低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升学压力等种种原因,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采用大多也只是在进行教学竞赛中,目的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新颖,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其实质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此外,还有的老师在一堂课中频繁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再加上所提出的问题陈旧乏味,使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逐渐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相对较低。
2、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
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从目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结构来看,其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总体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这部分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明显表现出接受新事物速度较慢,缺乏教学经验,在小组成员安排或者是小组合作时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高中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展开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学生而展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进行有效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的是组织与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讨论动态,倾听学生的发言,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以往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驾驭任何教学内容的误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分时间、场合、内容,这往往不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时间及场合,在坚持难度适宜、突破重难点、具有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并交给学生一定的合作技巧,提高小学合作学习效率。
3、选择多元的小组合作操作模式
1)小组互助操作模式。该操作模式主要是各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在发挥成员特长的基础上为其分配相应的任务,当各个成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任务之后,由小组长带领成员讨论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任务的总结。使用小组互助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概括,提高学习效果。2)自由讨论操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再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本组观点的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且正确的观点。例如在学习秦汉政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小组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提出“对秦朝挟书律作何评价”等较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对学习本节相关制度史的重难点。3)创设情境模式。创设情景的操作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小组分派任务,进行相关的情景展现,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章节时,在本章节进行了系统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分别扮演不同朝代思想的代表人物进行观点陈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
4、采用多元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
以往对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采取的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显然这是不够科学合理的。因此,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差异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以正确、科学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多元的小组合作操作模式,采用科学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胡美芳 单位:杭州育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蔡永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