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健康教育的理解

篇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左心衰竭[1],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且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本文对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针对健康教育需求进行有效护理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7±4.7)岁,常规检查后确定4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具体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8例,Ⅳ级17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内容及效果等进行调查,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降解问卷的内容及真实回答的重要性,在患者及家属理解后自行填写,务必保证问卷的有效,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发卷40份,收回40份,答卷有效率为100%,问卷题目多为多项选择的方式,对最后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32例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80%),医学专家讲座指导30例(75%),健康教育手册学习21例(52.5%),相关书籍学习19例(47.5%)。

2.2 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7例选择需对疾病知识进行了解(92.5%),33例选择治疗效果(82.5%),31例患者选择治疗方法(77.5%),21例患者选择饮食指导(52.5%),35例选择服药注意事项(87.5%),20例选择运动指导(50%),34例选择复诊时间(85%),18例患者选择疾病的预防措施(45%)。

2.3 出院后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6例患者选择入院检查(90%),37例患者选择电话垂询(92.5%),34例患者选择护士家访(85%),31例选择免费疾病知识手册(77.5%)。

3 讨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内容多样,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中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和专家讲座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这说明患者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讲与听的模式,对于有着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保持着信任,也都希望多多了解疾病知识;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效果、复诊时间和服药注意事项有着较高的要求,对饮食和运动指导等要求较低,这说明大部分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关注还在治疗方法和效果上,对预防与保健的意识不足;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对健康方式的选择为入院检查和电话垂询,这表明患者对于自身病情及治疗情况的了解方式倾向于直接实用。

3.2 根据健康教育需求提出的护理干预对策

3.2.1 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心理状态制定术后健康教育路径,并在接下来的护理中严格执行健康教育路径,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相应调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3.2.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住院患者的情绪普遍不稳定,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对于治疗结果以及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情绪起伏过大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释其疾病的现状,并列举本院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也可以与病患家属沟通,嘱咐他们对患者多加鼓励与关心,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期望与关心,积极配合治疗[3]。

3.2.3 运动指导 作为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运动一直是患者及其家属忽视或不能长期坚持的,针对这种情况和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选择制定相应的运动指导,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和乐意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简单有效的运动,注意初期运动需随身携带药物并有家属的陪同。

3.2.4 饮食指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容量增加,因此进食时需注意对盐分和水分的控制,尽量减少对心脏的负荷,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制定多样化菜谱,主要食物以低热量、低脂肪、低钠为主,辅助以新鲜的果蔬,定期检查记录患者的体重和24 h内的液体出入量,保证肠道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减少钠水潴留发生的可能。

3.2.5 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给药过程中注意向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的恐慌,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按时服药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院治疗。

综上所述,事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有助于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能够指导护理人员按照既定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使整个护理过程清晰简单起来,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复发都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篇2

观念不正确。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工作实际投入更少。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配备了专兼职教师,但由于教育者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是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去咨询的学生也屈指可数。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再加上如今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升学率的高低左右着学校的声誉,因此在部分有功利心的领导和教师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工作,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势,必就较少。

内容不合适。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正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边听边记,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学校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选择心理障碍方面的教育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教育的少,有的学校甚至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有些教师、学生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倾向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人员不规范。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专兼职人员和班主任老师居多,广大任课教师参与不多;少数教师自身还存在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有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源于身边的长者,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教师。

没形成合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在强大的教育合力下达到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些家长只希望弦子学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有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贪图自己娱乐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孤掌难鸣,效果难以实现。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认识、积极宣传、落实目标和任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两者常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使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克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发展各种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成绩再好,学生也无法面对社会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无法经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验。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恶性案件发生,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呼吁。其实我们不需要“一阵风”式的重视,希望心理教育能尽快列入政府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以细水长流式的常规性指导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长期培训、进修落到实处,而不要前一阵轰轰烈烈,后一阵偃旗息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这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这一切都是在说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观念、意志、个性、特征、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快乐的情绪体验,正确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相反,单调的生活刺激,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环境氛围会使儿童个性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对待知识的掌握是这样,对待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这样。教师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才能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大胆探索,积累经验。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学校各科教学应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新颖的板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都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乐于学习,不产生厌学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接纳、理解、宽容、亲近他们。无论是劳动、生活,还是学习,教师对他们都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他们适应社会、自强、自立打基础。

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有“百折不挠”之古训,大凡人生及事业有成就者都不会一帆风顺。学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妨有意识地设置挫折环境使学生经受挫折,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应该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学校也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锻炼,采取多种方式让受教育者经受磨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忍辱负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发挥传统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成才环境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中国的传统教育源远流长。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儒家教育思想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应用也不失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应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其懂得人生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积极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净化美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利用环境育人,从客观上消除学生不良健康心理因素的产生。教师应做到观察细致入微,全面彻底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找准要害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入手,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篇3

近几年来,肺结核病的疫情有上升趋势,我国作为肺结核高发国家之一,肺结核的防治工作仍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肺结核病患者多有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不同程度的消极心态,对控制肺结核病极度为不利。同时,通过对临床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的观察,大部分肺结核病患者没有接受到正规的及时的有效治疗的原因是不懂的肺结核病的防治知识,所以通过对肺结核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提高肺结核病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以及减少肺结核的传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融会于肺结核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通过评估患者情况,制定具体教育计划,以达到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健康宣教更具说服力,效果更好。

1.1 入院的健康教育

1.1.1 要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 责任护士首先要向病人介绍病区的大致环境、规章制度、管床医生等。并介绍同病房的病友以减少肺结核患者住院时所产生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以使病人以较好的心态开始接受治疗。

1.1.2 责任护士要向病人家属宣教病区的探视制度 需由管床医生向肺结核患者的家属介绍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以使肺结核患者家属对肺结核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从而对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产生信任感。

1.2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1.2.1 健康知识指导及消毒隔离知识的教育 组织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学习有关于肺结核基本知识。并向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只要能诊断明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保证能做到全程、足量、按时的服药,是能完全治愈的。如果用药期间自行停药或者是间断性用药,从而产生了耐药性,就很难治愈的,而且很容易复发,以至于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同时更是加重了经济负担。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能按医嘱服药、接受持续性的治疗,能做到积极配合治疗。还要仔细的叮嘱患者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时一定要用手帕遮住口鼻,以减少肺结核菌结的传播,这样既能保护了别人的健康,又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交义感染的影响。肺结核患者居住的病房必须每天开窗通风,并且要用消毒液擦洗地面、房间的物品.每周两次要用含氯的消毒液喷洒空气消毒,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房间的病原微生物;衣服、被褥等要勤洗勤换勤晒,已达到日光中的紫外线消毒的衣服、被褥的目的。

1.2.2 生活、饮食的指导与护理 人体受到结核感的染后,是否能发展到活动性肺结核取决于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我们应教肺结核育患者加强营养,多吃高能量、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能抽烟及喝酒等,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养成规律的、良好的活习惯,做到劳逸结合以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力。

1.2.3 心理的指导与护理 肺结核患者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并会引起家庭冲突,仇视社会等问题。所以对于肺结核患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如有必要,可以请心理医生协助。根据患者的病情,科适当安排患者看电视、听广播等,轻易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关注,使患者尽可能的接近日常生活,恢复聘问的心态和情绪;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疾病的传染性和各项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得到病人的积极配合。

1.2.4 药物知识的指导与护理 肺结核病的抗结核病化疗对控制肺结核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原则是早期、规则、全程、联合、适量。需要密切观察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必须要向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反复强调化疗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以取得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配合,要督促患者按医嘱按时服药,发药时要看到患者服药到口,以保证治疗效果,坚持到疗程完成,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的报告管床医生以对症处理,但病人不可自行停药,绝大部分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处理后可以完全消失。

1.2.5 随机性的指导与护理 对于治疗时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与相应的解答,对病情反复变化、情绪及不稳定的病人要采取见缝插针式的教育,指导病人自己掌握与相关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并要使病人感到实用。

1.2.6 督促病人及其家属要尽快完成各项指标性检查 对于反复住院、理解能力欠佳、沟通有障碍、经济条件困难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想及时进行所需检查的患者,责任护士需要反复的强调各项检查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如何留取标本。

1.3 出院的指导 肺结核病人化疗时间长,出院后家庭成员的督导、服药及护理很重要,一部分病人因为药物的副作用、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而自行停药,从而使肺结核病复发、耐药而增加治疗的难度。所以,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归、文化层次的不同,对患者和家属做有针对性的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的知识,以及出院后的治疗和护理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结果

护理人员将住院的肺结核患者作为健康知识教育的对象,把入院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贯穿于病人住院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使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有了了解,并且与肺结核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加深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尊重,为肺结核患者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对医嘱的执行性的可能得到了提高,做到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期间出现新的问题及时就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了肺结核病患者能规律、全程的完成足够疗程,从而提高了肺结核病的治愈率,减少了传染源。

参考文献

[1] 王爽,郭晓明,等.结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J].医学与哲学,2004,24(8):23.

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30-02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与教育理念的冲突,认知与实践的不协调,目标与理想的缺失,自我与社会认知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在社会适应、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压力和挫折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

(3)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与社会伦理的互动为主要方向,又要有体现民族特质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面对的是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到大学里才发现人才济济,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从优越感、自豪感、自傲到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压抑、焦虑、精神压力大,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样的同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到了工作岗位也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嫉贤妒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发现,缺乏应有的理智,形成不健全的心理。

2.2 情绪不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不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焦虑、烦恼、浮躁不安。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沟通不良,形成性格缺陷,人际关系障碍,对一些小的得失耿耿于怀。

2.3 意志力脆弱

意志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是成才者必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成长顺利,很少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意志坚韧性上表现较差,无法承担较大的挫折和考验。

2.4 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差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一方面带来较多的择业机遇和较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缺乏自我调适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打破了心理平衡,对前途无望,认为生存没有意义。这些同学,有很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能妥善解决,心理上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人生难免苦与痛,人生在世,会遇到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疾病、死亡等种种挫折与打击,只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

3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心理界、教育界长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对象是人,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科研究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交叉存在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恋爱、学习、交友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偏差和困扰,有些看似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若能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切相连的,在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时,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比较独立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塑造健康心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为许多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心理指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把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硬性的理论灌输,而是真正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要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4.2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看似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用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心国家大事,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培训。

4.3 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外,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在现实中,如果大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的萌芽出现,最先发现的常常是辅导员。而且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知识背景相似、经历接近,在大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容易与学生沟通。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心理特点不同,问题不一。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及他们随年级高低发生的心理变化都应予以掌握,便于及时调动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4.4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给每一个新生发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手册,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采用大学生健康调查表对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等工作。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树立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识,又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起到一定的防范和干预作用。

4.5 网络在线咨询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是用信箱和电话咨询,可以解除有的同学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引进了网络咨询的新方式。现在许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开设了自己的主页,一方面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设有在线心理咨询。在网上在线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同时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自在清楚地表达心中的烦闷和抑郁。

4.6 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对那些不愿去找心理咨询机构而又有需求的同学可以为他们多开展一些科普性的讲座等措施外,还要扩大校园宣传力度,比如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等系列活动。或通过学校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台、校心理卫生协会、校园广告等校园媒介营造气氛,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2):176-178.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45-02

骨结核是一种化脓性、破坏性病变,由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起。大多数骨结核是由肺结核继发,结核菌通过血液传播导致骨骼系统的结核,脊柱结核最为常见,其次是膝、髋等处[1]。骨结核是全身疾病在骨骼的局部表现,并不是一种单纯病变。骨结核为慢性迁延性疾病,病程较长,导致护理工作压力大、管理难。本院对骨结核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重点强调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5例骨结核患者,其中,男79例,女46例,年龄19~65岁,平均(37.4±11.8)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1.3±0.8)年。其中,脊柱结核89例,髋关节结核21例,腕关节结核4例,其他关节11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表现:低热、乏力、腰背部疼痛、血沉加快、身体活动受限及神经压迫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5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7.2±11.3)岁,脊柱结核44例,髋关节结核11例,腕关节结核2例,其他关节7例;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7.8±11.9)岁,脊柱结核45例,髋关节结核10例,腕关节结核2例,其他关节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1)转变护理人员观念。明确护理工作的目标和内涵,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性化服务,让护士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微笑接待患者,主动告知管床医生护士、病区环境的情况,及时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2)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强化护士的基础护理技能,对不同资质的临床护士采用不同的训练考核内容。(3)明确、细化岗位职责。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工作全面落实。做好术前指导,保证病房有良好环境,加强安全措施。(4)在患者住院过程中贯穿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建立骨结核知识健康宣传栏,提高宣传范围和频率;告知患者及家属在饮食、护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饮食上应注意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这对骨结核患者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是维生素A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多进食骨头汤、绿叶蔬菜、杂粮等。向患者讲明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对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自制知识问卷,对患者的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1~100分良好,60~80合格,59及以下不合格。合格率=良好 + 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对骨结核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骨结核主要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起的病变,此类疾病常采用手术治疗,其治疗过程较长,容易反复,并且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可能损伤脏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2-3]。因此,加强骨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优质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在思想和行为上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4]。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护理人员知识全面,工作技术过硬,对待患者认真负责是首要的护理指征[5-6]。在骨结核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护患更近一步沟通,有利于骨结核患者的康复。在骨结核患者中大力推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理解护理人员,知晓护理工作中的难点,护患沟通更加顺畅;还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骨结核的认知,有利于患者康复[2,7]。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一个体现,优质护理服务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8]。

本研究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重点强调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骨结核知识掌握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总之,骨结核患者病程缓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和强调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孟桃李,张丽娟,刘靓,等. 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结核病人围术期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3):229.

[2] 任艳梅. 健康教育在骨结核患者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392.

[3] 毛进云. 骨结核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219-220.

[4] 吴欣娟. 夯实基础护理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工作[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12.

[5] 刘庆素,安秀艳. 不同人群优质护理观点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6(21):21-23.

[6] 金梅. 如何当好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护士长[J]. 内蒙古中医药,2010, 29(24):66.

篇6

二、要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的体育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一准备一基本一结束”。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广州体育学院的饶纪乐教授说过,只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充分运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像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三、要运动兴趣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作为基层的体育老师,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堂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学生在课堂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乐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堂。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吗?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了吗?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像我们现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的学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假如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堂“放羊课”,像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个班就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哪儿足球踢到人,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要做到与传统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后更要重视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篇7

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心力衰竭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明显优于教育前(P

结论:给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衰竭 健康教育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8-01

我院为探讨慢性心衰竭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提高慢性心衰竭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衰竭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3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64.3岁;患者心功能分级为2-3级;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16人,高中25人,初中20人,小学15人,文盲10人。

1.2 方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之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缺乏,因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患者的实际需求等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可向患者例举成功案例,从而逐渐增强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因此,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进行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在初期进行运动时应随身携带药物,且要有家属陪同,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立即就诊。

第三,饮食护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容量较高,因而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其饮食护理的重视。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进食时应严格控制水分及盐分的摄入量,从而尽可能减少患者心脏负荷;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且饮食应以低脂肪、低钠、低热量为主,且要嘱咐患者食用适量的新鲜水果蔬菜;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定期进行体量及24小时内液体出入量进行检查及记录,从而确保患者肠道通畅,。避免便秘及钠水潴留现象发生。

第四,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认识到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从而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恐慌感,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2 结果

患者健康教育后对心力衰竭基本知识、用药常识、心理因素、诱发因素、生活方式等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均明显优于健康教育前(P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是由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炎症等因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使得心肌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现象[1,2]。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该病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临床上通常将改善患者心力衰症状,降低患者病死率作为治疗该病关键。然而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长,且极易发作,因而往往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有效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逐渐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好的各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同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还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使患者家属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帮助,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给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50-01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近年来,尽管一些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却在升高。这显然与人群年龄老年化、冠心病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时间延长有关。6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见原因是心力衰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发作,保证生活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 :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发症,如低钾血症:多见于噻嗪类或袢利尿剂连续应用或大量利尿后。要注意的是,出现低钾血症时,可改用保钾利尿剂,每日观察血钾变化,血钾恢复正常后停用; 第二,引起低钠血症:多见于大量利尿并严格限制Na+摄入的患者,可并发失水和酸中毒;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要忍受呼吸困难、足踝肿胀、精疲力竭等临床症状带来的极大痛苦,而且因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 第四,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称心衰是“生命的拌脚石”。

尽管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诊疗技术较前大为进步,但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发作而致残或死亡。因为治愈出院后,易中断门诊随访及常规服药治疗,又不正确给药方法,不知怎样选择体力劳动以及控制钠盐摄入等等,增加诱因出现,常出现病情复发。健康教育的效果经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觉控制诱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感染、体力劳动过度、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合理、中断服药等)可以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广泛运用,治疗的复杂性增加,如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卫生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可助长正面的保健行为。因此对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门诊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关心力衰竭常识的系统教育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抓好教育时机,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育以符合个体需要。从调查结果可见,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样化。最希望的是书面资料,因为书面资料可达到图文并茂,长期保存且随时可查询。其次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因为个别指导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护患沟通。因此护士要知识广博、善于沟通才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的护士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于是乐于接受护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糖代谢异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GDM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不仅可以增加孕妇发生早产、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还可能导致分娩时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等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由于G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高对GDM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帮助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3]。该研究通过对4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于孕32~34周行75 g糖耐量试验(OGTT),满足空腹血糖≥5.1 mmol/L,1h血糖≥10.0 mmol/L,2 h血糖≥8.5 mmol/L中任意一条即可确诊;所有孕妇均为单胎初产,产检资料齐全,愿意配合该研究。排除标准:孕前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除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即孕前已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有糖耐量减低的情况。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孕前BMI、孕期体质增量、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产前检查,并发放相关GDM保健手册,指导患者自我学习管理。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干预:①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深刻理解GDM的发病机理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鼓励患者规范控制血糖。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定期检测血糖,一般情况下1周内隔天监测1次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必要时可每天监测。③由专业的营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在控制好血糖的情况下,同时保证孕期营养的需要。④指导患者规律适度运动,增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⑤饮食和运动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可使用胰岛素治疗。⑥定期开展GDM保健讲座,促进GDM患者互相交流治疗心得。

1.3 观察指标

围产期结局: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及产后伤口愈合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孕前BMI、孕期体质增量、入院时的空腹血糖、孕周、孕产次、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孕期遵医行为的比较

观察组定期血糖监测、适当规律运动、严格饮食控制,按时产检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围产儿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竞争的加剧,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一面。但伴随离异家庭的增多,不良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日益突出,以致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体育课中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今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胆怯心理。

有些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遇事爱靠边。在体育课堂上,他们由于担心不能完成规定的动作而遭人耻笑,甚至怕出现伤害后果,顾虑太多,因此特别容易紧张,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显得犹豫彷徨,结果出现失败的可能性反而加大了。又由于经常失败,上述心理状态就形成恶性循环,出现有的学生动作很漂亮,越做越漂亮,有的胆子小,不敢大胆练习,结果越做越差,甚至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2.自卑心理。

每位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努力,只靠遗传因素占优势,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达到优秀;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天分”较差,他们总是觉得什么动作都做不来,总是感到沮丧而畏缩,平时上体育课虽然十分努力,但最终还是可能不及格。这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对体育课的兴趣。

3.逆反心理。

大多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例如我所授班级就有几位体育素质不错的男生,平常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所以经常不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很容易影响别的学生的情绪。

4.急躁心理。

性情急躁的学生,运动情绪相当不稳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一时不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技术动作,或者竞技比赛失利,甚至只是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表现出来就是坐立不安,搓手跺脚,随手摔打东西,甚至对同学的一两句不经意的话表现得尤其敏感,并为此大打出手。

除上述内容外,还有嫉妒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等,均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心理疏导

1.不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作敢为;许可学生讲错、做错或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讲法和做法;容忍学生否定教师一直认为是“对”的判断和观点;提倡学生“找茬”,允许学生同教师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先让他们有勇气说,哪怕是只言片语,而阶段性目标只是要求他们敢说,以壮其胆魄;直至鼓励学生敢想,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在教法上设法点燃他们的运动热情。在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锻炼其运动素质,简单易行的动作程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经常感觉成功快乐,进而不知不觉地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投靶游戏教学中利用“坏人”做靶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力量及身高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距离的标志靶,随着技术的娴熟和进步,可适当调整自己的距离。使不同素质的学生均得到全面发展,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增强自信,满足学习欲望。

2.不断进行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不断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如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学习与练习;能否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挑战自我,进行长期不懈的练习与学习;能否善用体育活动各种手段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学生的合作精神的评定主要体现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就是通过体育课学习之后,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对今后走上社会是有益的。主要表现为能否尊重老师和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表现出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否承担小组练习和学习中的责任,如在激烈的运动比赛中,能否为小组获胜尽自己所能;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赞扬对手,认真分析失败原因,不埋怨别人;能否与他人很好地交换意见,不知不觉地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如果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灌输这些健康理念,并把这些表现列为评定的主要内容,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并纳入体育课成绩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往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健康心理方面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