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生美学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美学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美学教育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对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现状及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1.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各中小学都专门开设了美术课,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成为了“摆设”,仅仅是排在课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有些学校也会开设美术课,但只是停留在教师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静物,学生进行模仿的层面。

新课改后,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起来,但也只是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简单的欣赏层面,没有从美术思维方式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即使美术课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也因资源缺乏导致中学美术教育面临很大的阻碍。

2.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思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美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培养美术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入手,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感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放眼古今各个艺术流派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兴起,几乎无一不是以美术的观念和思维作为先导的。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从它在人类的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可见一斑。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的措施

美学意义上的美术思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好奇心与观察力;第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三是条理性与表现力。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美术思维的培养进行阐述。

1.好奇心与观察力的培养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供绘画的事物很丰富,但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却能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美妙的图画,这就是观察力的差别。这里所讲的观察力是指全面、细致、正确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是对事物有效的观察。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关于所观察事物的知识,然后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观察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绘画形象的典型特点和细节。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适合绘画的事物,以一名画家的心态对事物的形象积极做出艺术反应。其次,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美术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详细讲解点、线、面以及光对事物造成的视觉效果。

2.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通常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物体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物,而是建立在物体的存在之上却又高于现实的情境。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形象地表现事物,更多的是要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画面背后深入画家心灵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某一个画家的画作时,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经历、创作背景开始说起,并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作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应该鼓励其进行再创造。

3.条理性与表现力的培养

条理性和表现力是在对事物进行理解之后的构思和组织,并按照美学规律展现出来。条理性着重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力着重对事物的组织。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画作物体进行拆分,学会把一堆凌乱的绘画素材按照各自的属性组合成系统。

美术思维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术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从思维的高度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已经来临,以人为本的教学新观念和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已经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正猛烈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维系课程改革之中,新课程改革将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并由此产生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Peter Salvoey)和约翰・迈耶(John Mayer)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Coleman)认为情感因素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关键的品质因素,而且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情感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合理运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易学、乐学中快乐成长。同时,情感培养的内容是广泛的,笔者只想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切磋。

一、学生审美情感产生的理论依据

课堂活动中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图示:

《美学》中认为审美情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情感的产生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在课堂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是审美主体,初中生对美有独特的敏感性,通过对美的感知与想象形成审美情感。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自然离不开作为主导的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感知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审美对象。教师要提供这种审美对象,在学生积极的感知中形成审美情感,这样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情感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运用学生审美情感,在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堂教学是主导与主体密切合作的双边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与老师合作的精神。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与学生培养感情,增加自身的情感投入,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关心,对工作多一份热情、激情,用“情”、用“心”、用“爱”来教育学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永久的印痕。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审美对象,他们就会乐意听讲,积极投入审美情感,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投入审美情感的过程中,其思考积极,反应迅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2.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作用于学生,学生如果乐于接受,便会在情感上产生振动,全力以赴地把情感投入到审美事物上去,注意力就会集中,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任何强压灌输都不可代替的,同时这也是学生充满兴趣学习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只有美的东西,学生才愿意主动感受,才会产生兴趣,美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他们对美有认识与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些知识转化成美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音、教材、板书、实物、挂图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情感,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日常情感是未经“整理”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是通过“整理”的情感,即通过了人们更全面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投入情感感知事物时,能够引起共鸣,思维变得活跃,联想愈加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找出不同于一般的结果。久而久之,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就会出现创造性的思维,把这些思维付诸实践,便形成创新能力。这恰恰说明审美情感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运用这种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在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适时地运用了这一点。

《乐记》中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亚里士多德也说:“人们聚会娱乐时,总要弄些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由此可见,欣赏音乐的确使人快乐,产生美的愉悦。如果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同样能够有效地形成审美情感,合理运用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有时会产生奇妙的作用.例如,我在讲Oxford English 8A Unit 4 “Wild Animals”时,便利用音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阅读―回答问题―讲要点―练习,则显得索然无味。在此我另辟其道,选择了两首歌曲。在学习短文时,由一首“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的歌曲导入,创建氛围,让学生用心感受,虽然他们不懂大意,但通过青少年心理特有的敏感已感受到这是一首伤感的歌曲。为使学生加深情感,我解释了“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The population’s grown,where can you hide away?”,让学生感受世界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多,动物生存空间被人类掠夺,饱受摧残与伤害。学生在情感上融入了对动物同情的氛围中。我趁机引导说:“请阅读短文,让我们了解一下动物的生活吧!”学生带着情感自觉进入阅读角色,这就形成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行为,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再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了重点。此后我仍旧抓住“情感教育”的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笼中老虎)并问:“Look at tiger in the cage,what do you think?How should the animals live?”学生在书中很快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但不知如何组织第二个问题,我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充分利用学生情感。立普斯说:“灾难加重价值感。”学生从悲伤与同情的审美情感中认识到了动物的价值。我又放了一首“Fly Little Birds Fly”,让学生与我共同高歌,并理解中心句“Happy cause I’m free.”学生思维顿时开阔(有时甚至是创新的),再提问时,有的学生回答:“The animals need free.”有的学生回答:“Don’t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 too much.”我表示赞同并补充:“We must protect the animals like our eyes and live well with them”,并由此结束此课。

通过简单的两首歌曲,学生产生了“悲剧美与喜剧美”两种情感,展示了内心世界,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无不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学生也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其中“审美情感”起到关键作用。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审美情感的做法是可行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知情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美感因素的策略,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引感共鸣,让他们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刷馆,1980.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王长俊,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刘琦辉.试论英语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34.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篇5

一、美术课在中学中的地位

美术教育在中学中的地位,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过去的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不被重视的状况到如今的必不可少,尤其是爱好美术的学生现在可以把美术作为专业来参与高考这一革新,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到美术在中学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1、美术教育过去在中学的地位

过去,美术教育在中学里是被认为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门学科,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美术老师,更别提美术课了。或是就算有美术课,也可能是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为上课,教师短缺、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着美术课的有序展开。就算在一些城里的学校,纵使有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很难真正有用武之地,由于美术课不参加正式考试,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主科老师想尽办法挪用美术课的时间,美术课就更加少了,一学期下来也就只能上个三到五节了,加之学生其他课作业繁重,已无心再学习这样一门学科,这样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把学生本该有的兴趣消磨殆尽,美术课就成了空壳课了,这足以看到美术课在中学的地位是十分低的。

造成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家长都把美术看作是一种无用的学科,主科老师也不断给孩子及家长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觉得学习美术完全是浪费时间,还容易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学无术,学习美术的好一部分人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歧视,这种大的观念下也就影响了美术在中学的地位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制度里并没有把美术课作为参加考试的科目,考试成绩是唯一对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家长是否成功教育孩子、以及老师是否足够优秀的唯一度量衡,导致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家长、老师、学生的意识里不考试的科目也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学习。

2、美术教育现在在中学的地位

而当下,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了,教育部对美术教育做出了改革措施,学生可以在高中时选择美术来作为其以后的大学专业,相对低的主科成绩就能上较好学校的美术学院,由于学习美术以后进大学相对门槛低、还可以上一流的大学,在这个改革措施实施一年以后,成效就十分明显。

现在,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用不懈的眼光来看待美术学习以及这方面的莘莘学子,并把美术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品,人类的精神食粮之一。

二、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1.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中学生上美术课,通过老师讲解美术相关知识,研究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精美绝伦的画卷,中学生在对美的驱动下,成功绘制出画卷以后,会有无比的成就感,这是对中学生自信心塑造;绘画属精工细雕的活,通过绘画能培养中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情操,因而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2.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美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和包含的意义,并非仅仅通过单纯的观察就能理解与领会,只有结合作者绘画背景,作者个人性情与风格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同时,通过欣赏中外种类丰富的画,在研究绘画作品的同时,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与风格迥异的绘画方式,可以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3.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

在国内,中学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学习科目纷繁复杂、家庭作业堆积如山,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不断叮咛,这一切几乎把中学生压得呼吸难喘,而美术课作为一种欣赏与绘制美的课堂,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换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只有劳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取得高的成绩,真正身心健康发展。

4.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人类美好与丑陋的一种情境抒发途径,通过美术作品学习,毫无疑问能提高中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通过情感体验,内化为个人对善恶美丑的认知能力,足以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对中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不可代替的。

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由不被认可到如今的稳定地位,见证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人认识历程,肯定了美术教育的地位。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和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等,证实了美术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学习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七月第3次出版

[2]杜力.当代油画语言的探索[J].美术观察,2010(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王新顺.传统油画风景写生技法与现代绘画语言的融合[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篇6

1.引言

美育培养是指身体姿态各部分肢体塑造的姿势,如坐、卧、走、跑、跳等姿态。人的体态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健美操运动不仅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身体姿态。在教学中,可采用简单的脚步练习、把杆练习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行走和站立姿态。练习中,要求学生头部正直、两肩放松,背直、挺胸、立腰、收腹、臀部和两腿肌肉收紧,目视前方,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体脊柱形态和曲线美。美育是美的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运动,一种艺术美的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锻炼价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随着中学健美操的活动的开展,在健美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使健美操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豫章中学、南昌二十三中、八一中学、南昌三中的初三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制定了关于健美操对学生美育的培养的调查问卷,向四所中学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95%。

2.2.2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电子报及相关书籍等,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所用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中学生对健美操美育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健美操很感兴趣,72%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形体美。18%的学生却认为自身的形体不需要培养。1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有的思想上不重视,有的只是认为很好玩。女生表现得比男生积极,女生感觉跳得好看,而且还能让自己的形体很美,对男生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可以锻炼身体,而有的学生却不想运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好奇,让学生感兴趣,从而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3.2对学生形体美的培养

从美学角度出发,健美操运动员的身材匀称、比例合度、线条明显,从外观上给人以青春活力和健康美的感受。姿态美是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健美操是一项讲究形体优美的运动项目,特别强调动作姿态的协调优美。在被选的5个答案中,结果显示,健美操锻炼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美育的发展,男生主要是增强体质、形体气质等方面分别占64.8%和54.3%。而女生则是动作优美、立腰收腹等分别占72.3%和43.8%。结果表明,男生还是主要强身健体,但也很注重形象气质。女生主要是优美和形体,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姿态美为表率,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通过各种练习手段,使学生姿态挺拔、富有朝气。但结合前面的调查,也有一些不良现象,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美育观点还不是很了解,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由于课时关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操化和成套动作的学习,对形体和姿态练习的安排不够充分,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达到身体姿态的锻炼期望。根据存在的问题,体育老师应该更好地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健美操中的美育培养。

3.3对学生素质美的培养。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它是一种潜藏在人体内部的美,是体育美的内在力量。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技术,展示他们的素质美。据调查,经常锻炼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占23.5%和68.2%。而女生经常锻炼的只有3.6%,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3.5%,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是不太爱运动的。所以在健美操课中,教师要将素质练习与音乐结合,编排成成套动作组合,将原本乏味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更有效地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3.4对学生行为美的培养

健美操的行为美主要体现为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活动。调查发现,男生在这三个方面分别占32.6%、46.8%和52.3%。而女生分别占48.2%、56.8%、38.7%。健美操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的互帮互助,对难度动作的刻苦学习,都能够培养和磨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提高自信的同时,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同时通过健美操的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总之,健美操运动运动不仅能铸造人的健康体魄,而且能塑造健全人格。

3.5对学生品德美的培养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力量,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素养,也给了学生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在调查中如表3,我发现在道德修养、精神修样、品行修养中男生分别占26.3%、34.8%、12.6%。而女生分别占25.6%、30.1%、40.3%。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将这种品德美贯穿于自身,获得良好感受。在教学测试和教学比赛中,学生展示个人魅力,进行公平的竞争,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3.6对学生意志美的培养

坚忍的意志体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坚持到底。通过表4可以看出,通过学习健美操,能够培养学生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新授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技术时,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锻炼、虚心请教、互帮互助等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做到熟练发挥。在进行集体创编或表演时,则需要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勇敢克服困难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依靠健美操课堂上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意志美得到进一步完善。

3.结语

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更匀称的体形,拥有挺拔的身姿,锻炼了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对完善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对美的评价能力,提高了自身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心理满足,同时培养了创造和编排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行为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慧娣.谈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与原则[J].化工高等教育,2003,6(1):86-87.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31-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聪明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一、探究学习,主动发现审美意识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会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学习。

教学需要美。我们的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而以传统的单纯“传道、授业”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显然,这种只是以落实所谓“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灌输性教学和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教学,是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不可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信息社会的来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此,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接触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语音等现代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师有感情范读、出示挂图等手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感悟语文学科的“美”,从而自主、愉快的学习。

二、充分活动,尽享审美情趣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有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如通过多媒体形式,以音乐、书画的形式欣赏古代经典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画出诸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润物细无声”等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对美的领悟与创作,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同时,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雅片段背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造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放飞思想,真正感受审美情感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定,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扩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的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是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要害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的确,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育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篇8

一、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

美术写生活动具有主体性、个性、创造性等特点,特别是在艺术技法实践的学习活动中,由于理念的不同而导致艺术行为方式、方法表现千变万化。英国美学家里德在他的艺术教育名著《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指出:“如果教育被置于人或人性的简单概念之上,那么,这种教育过程将是粗糙和专横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艺术学科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越具风格越易激发感染力,但只考虑到艺术个性则可能把写生创作限定在狭小的圈子里,闭门造车忽视了团体的力量。因此,要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激发创新机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引导学生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二)循序渐进

个体在审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写生课应采用相应的方法,每一发展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唯有适合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美育,才能满足他的审美需要。因此,中学写生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的人性,包含教育的人文关怀,而且这一原则含有逐步培养的意思,含有满足和提高处于一定发展水平的个体的成长需要、审美需要、提高他的生命质量。

(三)认知和技能相结合

中学写生课既要注重理论学习的“活动化”,又要注重技法练习的“逻辑化”。学生通过实践练习,积累了理论精华,同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写生绘画实践之中,推动在理论基础之上的绘画实践的进步。这遵循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二、中学美术写生课设计步骤

(一)确定综合性教学目标,同时注意教学任务要突出重点

开展教学之初首先要了解学情,根据中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身心可承受的能力范围来选择教学内容,难度要高于之前的知识建构,但不能太过于超前。美育的活动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和组织的,美术写生课也是如此,所以,活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综合和全面的,又是有重点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要告诉学生:这阶段的写生课学习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写生活动之前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了解哪些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实践阶段有目的、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同时作为缺少经验的受教者避免了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交融,激发其表达冲动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写生活动正式开始。观察是学生获取第一手创作资料的唯一途径,写生对象通过刺激人的感官传导信息进入人的大脑和内心,形成“初步印象”、“直观感受”,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感受的多样化,这也是艺术具有无限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主观因素之一,艺术家创作作品就像作家写作一样,表达自己需要风格,风格来自个人,来自主观,只有承认差异的存在才有交流和说服的前提,扑住对象最佳的、最触动感官的一瞬或者一面,那么学生以自然为师的第一步便成功了。没有经过感性体验的艺术表现就没有灵魂。著名映像派画家莫奈的教堂系列绘画,强调了一样的教堂,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里,呈献给主体的感官刺激非常不同,环境对主体物造成的影响千变万化,如若不通过亲自地观察体会就开始画画,最终的作品一定不会成功。学生临摹作画,构图、角度、造型、线条,甚至表现形式都可以十分相仿,但这仅仅是复制了别人的理性表现,所以只有充分发挥直观感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实物才是美术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构思投入实践

直观感受是眼和心的产物,写生课本质上还是一项活动课,需要加入手和绘画工具的参与,学生通过绘画创作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建构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写生实践开始之前,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局部和整体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和巩固,反过来又更好地服务绘画实践,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直观感受,构思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哪些因素表达、怎样表达以及最终预想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这就需要学生跳出写生摹写容易陷入的误区――机械模仿,需要学生主动唤醒过去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将触景生情的“情”化作创作的动机和归宿,去投入实践创作出具有生命灵魂的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此过程属于一个由感性阶段渐入理性阶段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写生教学的科学性与忆、想、情等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教学互相配合的宗旨。

(三)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领悟新知

专业的写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得来,特别是对于作为中学生的受教者,阅历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生疏,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所以,在施法自然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想表达的状态表达不出来,完不成艺术的取舍、提炼、加工……于是学生会陷入负面状态,迷惑失望,丧失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特别是对艺术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感觉、情感、观念、想象这些抽象因素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真正沉下去,感受、实践、领悟……此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观察、沟通,发现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突破的阻碍和弊处,并辅助学生找到解决办法,直截了当的批评和纠正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指引或示范甚至是提出建议,否则很可能会将艺术之才扼杀在摇篮中。教师需要耐心地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示范或开导,通过指导,学生再次带着经验感受对象,从而让困惑的学生不再困惑,让失落的学生找回自信,让畏惧错误的学生勇敢放飞艺术心灵。教师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美术学习经历,或让学生们欣赏名家作品,讲解其中值得学习和注意的方面,还可以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参加美术展、风光游,让学生在更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里舒展心情、开阔艺术视野,不因做不好写生作业而懊恼,让他们了解问题是进步的前提和出口处,我们只需找到钥匙打开它。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象,使其智能得到升华

解决了各自的主要问题,学生根据理解和解决方案重新调整和推进写生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时,不仅仅是凭借感觉作画,还遵循着科学的艺术规律,而且在作画中凭借多次的直观感受不断找到新的发现,进行大胆的创造。观察、情感、记忆、想象、实践、加工、创造共同融合在成功的写生活动之中,相互联系和辅助,最终呈现在画面之上,每件学生作品都有其他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教师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让学生的智能最终得以强化、超越和升华。(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杜卫:《美育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篇9

一、注重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应全面发展,体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美。体育对美育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大学生的灵感和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美学知识和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同步,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观念,强化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美育意识的培养效果,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男女外部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各系统等功能基本完备。在心理方面,个性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未来抱着美好希望和幻想,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乐于发表见解,表现才能,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观察问题比较简单,有时脱离实际,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徘徊畏难的消极心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对他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仪表和示范动作,都应表现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美学修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仪表是否大方、雅观,会给大学生以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穿戴大方、整齐,精、气、神饱满,就会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印象和愉快的感觉。体育教师的举止反映其自身的气质,良好的气质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若能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把良好的气质和情绪传递给大学生并感染他们,就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同时,体育教师良好的外观形象也会给大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美的动机。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引导学生,就会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感染。另外,体育教师的动作美、造型美、组织艺术美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追求美,进而理解、鉴别和体现美,使创造美的情感趋向稳定、持续和形成自觉的行动。德国教育家在关于体育教学的论述中提到:“体育在于帮助每个人成为自由、快乐、健康、宽容、大方、公正而又有高尚道德的人。”这无疑把高校体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自身动作示范美,培养学生的自然美和形态美

在高校体育教学所蕴含的美育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然形体美。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技术动作的示范把技能、技巧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同时也把体育中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的一个姿势、一个步态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动作,还具有表现身心美的美学价值。因此,体育教师示范时要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如、优美协调,使学生既增强学习新技术的欲望,又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其身心和姿态达到完美的统一。虽然人的体形和姿态固然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排除人在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大学生所处的生长发育后期的有意识训练。例如:足球运动的教学和练习,可以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跑的专项教学,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性,改善和提高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多种多样的跳跃练习,能发展爆发力和肌肉耐力,提高弹跳力;各种项目的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团队精神,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获得心理上的愉悦。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形态美。

三、注重自身讲解美、内容美和语言美,美化学生心灵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清晰简练、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将动作要领讲解清楚,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另外,动作的姿态美不仅要靠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精确的讲述,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要懂得体育运动和其他文化生活如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游玩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需要,只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感到充实和愉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完一次活动之后,不仅感到全身轻松,而且在体育活动中的许多片段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味。教师的讲解中还包含内容美,比如,教师通过介绍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四获奥运会金牌、14次获世界冠军的邓亚萍,她在退役后,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讲解邓亚萍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以超强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勇于超越自我,讲解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生动地讲解这样美的名人和榜样内容,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善、美的生活。激发学生不断奋进和进取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如果能从美的角度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纠正体操教学中常见的含胸、屈膝、勾脚尖等错误动作,那么,学生不仅能知道动作不美之处,还能迅速地纠正错误动作。又如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舒缓的语调、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学生进行整理放松,使学生在烈日炎炎之时,犹如站在清凉的树荫下,在口干舌燥之间仿佛听到小溪潺潺的水声,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心灵的美化,从而达到育体、育人的双重效果。

四、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精神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效果不一样。例如,在队列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交叉式、曲线走,让学生自己组织方形、圆形、“S”形、蛇形等,往往可以达到与常规直线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为曲线在感觉上优美柔和,使人产生心灵的快乐。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清除队列练习的枯燥感,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这实际上也是全体同学的集体创造美,这种美的感受,显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整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教学中把单纯的揉腿、捶背改为轻松的舞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则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审美情趣。采用音乐手段进行教学。音乐与体育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所产生的美学功能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功能。乐声时缓时急,时刚时柔,时起时伏,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如开始部分逐渐加强节奏,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兴奋;基本部分多次反复,使学生身体活动达到最高峰;结束部分节奏缓慢,使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放松肌体等。这一切均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游戏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最佳方式。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做“火车头”的游戏,培养生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帮助的好品德;进行“穿城门”游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城游戏”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军人的高尚情怀。通过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与美育将会更紧切地契合,并将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成为高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美育意识,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思维,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把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将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树立爱美、护美的理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1.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篇10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感受、美在生产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存在。但我们山区初中美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发现美、利用美、创造美、感知美呢?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山区初中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将美育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我们学生的美育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灵感和追求美的热情,已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解决得问题。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学生知识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却缺失了美育修养对学生某些方面发展的作用。面对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要有阳光健康的内在与外在美的结合,加强对学生美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2、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我们涞源县地处太行深山区,受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美育方面得到的培养不是很到位,学生对美的认识与领悟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例如:80%的同学在音乐方面犹如一张白纸,学生普遍对音乐方面缺乏心理素质训练,对展示自己的才能这种行为感觉很羞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对高雅的音乐不感兴趣,缺乏对音乐内在美的感悟。

二、研究目的

自我任教以来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教研组也对此进行了课题研究。“美育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美的教学活动渗透到音体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画面情景及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在音体美课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建立现代化德育体系,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我们力求在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音、体、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及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培养学生真确的审美观点,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健康高雅的艺术标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比如部分学生的现状是:以不学习、违纪、早恋、趴桌子为美,视为时尚潮流,这种现象很可怕,它会影响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这些就需要我们这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直接或间接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被广泛传播、运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刺激,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优美的旋律去感化学生,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短小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让其视听感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感悟生活,寻找新鲜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隐性成果

从欣赏教学内容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红旗颂》《二泉映月》《梁祝》等作品。通过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意境美、旋律美、韵律美,无形当中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教育。

从歌唱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发生练习,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采用把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创作改编,学生兴趣极大浓厚,除了丰富自己的身心及内心世界,同时也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无形的魅力。还有适当把感恩歌曲和励志歌曲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渗透了音乐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从配乐朗诵方面,结合名家的散文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想意境、边读、边想、边体会其中的旋律美、意境美、艺术与文学的韵律美,就会体会的淋漓尽致,学生的身心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二)显性成果

1、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老师的课堂结果的改革和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会了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们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学生们在极富诱因的情境中认识.感受表现美;在听听.画画.唱唱.想想.玩儿中理解美,参与美,创造美。

班级管理轻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轻松,各种奇装异服、打架斗殴,出口不逊等现象已基本在我校绝迹。

学校近年来日新月异各项成绩位于榜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使我校的声誉越来越好,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认可。

四、研究设想

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观,使学生养好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

学校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美的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仅需要不断汲取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要不断把握新时期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等。从而具备精良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带动了学风校风的形成。

五、问题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