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55

数学阅读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学阅读”的进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要求,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依据阅读内容,制定阅读要求及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先生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可见制定阅读要求的重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根据阅读内容制定要求,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实现阅读目标。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我首先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实际上是在为“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服务,于是将这一章节的阅读目的确立为能帮助学生巩固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我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出发,利用橡皮擦、粉笔盒等正方体或长方体物体,根据“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阅读内容开展阅读指导。除此以外,我还列举生活中其他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体,希望学生课后能继续探索。由于有了自身熟悉的物体作为媒介,借助的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动手的欲望,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也对数学学习和阅读有了兴趣,圆满完成了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阅读内容,明确阅读的目标,从而细化阅读要求,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朱熹先生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一古语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对于“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切割橡皮泥后捏成的正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其他物体,然后根据阅读环节来完成阅读内容,最后找出阅读内容中的问题并写出答案。除此以外,我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提问正方形的棱、面、角等相关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利用阅读内容来巩固知识,通过具体直观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概念,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其中获得亲身经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要在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通过亲身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就要能够创造恰当的阅读环节,使阅读课堂“动起来”,使阅读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阅读中不再是死读书,而是进行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归纳小结,理清脉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诚如富兰克林所言: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不总结归纳,理清脉络,无异于未读。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归纳总结阅读内容,并进行记录,才能方便今后的信息查询。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直强调笔记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阅读内容的归纳小结工作,忽略了阅读笔记这一重要内容。在带领学生完成“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后,我不仅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巩固,还要求学生做相关记录,并在阅读结束之际,询问学生记录的情况,带领学生完善记录内容,方便今后及时检索知识和提取知识,让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学会查询。

篇2

阅读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源泉,学生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教科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前提和保证。笔者就此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一、课前预习中的阅读

教师提出细化的阅读提纲讲授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教师针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使学生能抓住重点阅读,而且每次读有所得,增加预习兴趣。提纲的内容要反映讲课的重点或难点。例如,在讲授“伴性遗传”之前,拟订如下的预习提纲:1.什么叫伴性遗传?2.写出正常男女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3.为什么色盲患者只是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由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4.练习预测后代的色觉遗传现象。写出遗传图解。5.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在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范围阅读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其目的在于达到听课时的预习性心理状态,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带着问题阅读时,在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也便于阅读教材时发现新的问题,以便学生记笔记。上课前教师要对预习进行检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讲课。

二、课内阅读指导

1.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阅读。教材中双基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应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相互讨论,以求深入理解,共同提高。课内阅读的内容要少而精,避免面面俱到,更要防止总是整段阅读,整段划书的做法。

2.选择好阅读的时机。课堂上既可以在教师讲授某一问题后指导阅读教材,以巩固知识;也可以在一节课讲授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熟记重点知识和质疑。

3.注重阅读理解指导。课内阅读指导不要泛泛地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怎样理解和掌握某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或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理解。如指导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减数分裂的概念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发生时期,分裂特点和分裂结果。而且要特别注意分裂特点这一部分,促使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核心知识。

4.强调不动笔不看书。指导学生精读时动笔作笔记,作记录。即指导学生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5.易混淆的内容对比阅读。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深化的,通过对比更容易区别和掌握实质。如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比阅读以利益掌握和记忆,像DNA和RNA,光反应和暗反应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6.指导学生识图。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识图,尤其注意把看图与阅读文字内容结合起来理解课文。除了学生第一次接触坐标图,生态图,生理功能图等新图式,应指导如何看图外,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插图。例如: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回答问题,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解题,结合相应的插图进行系统的讲授,对照插图进行显微镜观察,对照插图去鉴别学过的植物和动物,利用图标进行栽培和实验的技术指导,应用插图考察知识。要求学生模仿插图绘制生物图及填插图等形式练习,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三、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知识,归纳整理已学知识。

1.阅读生物学概念。高中生物学习中,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涉及到新的生物学概念,由众多生物学概念构成了生物学知识系统,阅读时注意对比。找出不同概念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例如应激性与适应性,囊胚与胚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2.阅读重点难点。无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还是难点,都是比较集中,一般利用精读来完成,注意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深入理解关键的字、词、句,提高学习效率。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重点,难点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正确应用原理方法解题答题,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并使知识得以升华和迁移。

篇3

名著阅读初期,学生看见大部头的巨著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一些一、二百页的小册子开始读,逐渐地深入。

2.比较阅读

目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均有普及本,而普及本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读起来相对轻松容易。可让学生先读普及本,再读原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原著与名著影视作品作比较阅读。

3.化整为零

名著的阅读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许多学生无法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十到二十页,把计划数与实际阅读数逐日填好。这样,一个月下来,五百页左右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

4.读书交流

定期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篇4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初中这一承前启后的阶段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等基本功是否扎实,更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一生的爱好、培养其综合语文素养的重大问题。新课标规定,初中阶段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作品,并且还提出了课外阅读建议。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让学生爱上阅读、大量阅读,以最终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一、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读书是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的,尤其是初中生还没有开始大量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技巧都需要学

习,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和阅读的不同目的,教授他们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就要按照科学分类思维来阅读,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作者介绍了26种昆虫,教师可让学生以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中心,将读到的内容按照这个中心加以总

结,从而形成有效的记忆和归类。再比如阅读小说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精彩的情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情节变化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情感、控制节奏的,让他们感受作者是如何用字词句表达丰富内涵的。

二、教授学生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

课外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教授学生如何读、读什么,遇到一般的问题该怎么办等原则性的东西,只有让学生学会读、敢于分析,并最终自主获得满意的答案,才说明学生学会了如何课外阅读,这不仅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和敢于质疑。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接触更广阔的的未知世界,如果尽信书的话,还不如无书。所以,要求学生不能盲从和偏信,而是要让学生多带着问题看课外阅读书籍,对于这些问题自己先进行思考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求证,无法解答的可交由教师加以指导,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和故事情节、让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比如,笔者在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时,笔者就想着让学生如何学会提问,就自己预先设了一个提问:文中的老人在出海捕鱼时,一次次地放线又收线,在返航的过程中,与鲨鱼的一次次搏斗,这些反复的动作,蕴含了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专注于一些字词的内涵,就能够认识到:老人一直在坚守自己的信念,体现了一种不畏困难、艰险,执著坚持自己信念的坚韧意志和力量。

三、教授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

初中生的社会生活阅历比较浅,很多知识是他们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要教授他们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将疑问统统解惑的习惯,避免阅读夹生、不能汲取全部营养的问题。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时候,就可以将金圣叹的《水浒传名家汇评本》介绍给学生,并教授他们在遇到一些难题时如何使用这本书。在阅读巴金的《家》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此书的内容,可以介绍徐开垒著的《巴金传》,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他们对封建社会衰败过程中的家族矛盾有更深刻的认识。当然,如果这些工具书、参考书不容易被学生接触,就要考虑使用网络等更直接的参考形式了,只是因为网络上很多知识精确度不高,学生面对众多良莠不齐的知识不能有效鉴别,所以这里没有专门介绍。

总之,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还需要对学生严加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阅读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素养,学生才能被培养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全面综合性人才。

篇5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ofthecat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时,教师自己对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circle,thesolar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haveadreamthatIcanliveintheworldforever,doyouthinkit’s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canIcloneanothermyself”或“Canyoutellmewhatis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orplant.”我再问:“Howcanweclonea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篇6

一、进行有效地阅读指导

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做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籍。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我还将于丹的《论语心得》也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观看第一讲后,有的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对于《论语》,我一直认为它是高不可及的,必须得仰望它。而经过于丹教授的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它,感受到它是这样的贴近生活。今天尽管我只读了其中的几则,但它所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让我收获的人生启示却是深远的。”

2.阅读要勤于思考。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但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阅读就是背和记,一丝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度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教师精心设计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变成了知识记忆。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质疑是学生阅读中思维训练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3.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须做好笔记,因为一个人光靠大脑是不够的,时间一长记忆的东西就会遗忘。为此,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根据内容分类记录名著中的成语、名言、重点句子、描写生动优美的语段等。

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阅读技能,而名著阅读是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丰富,它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实践应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因此,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指导,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数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并有所收获,逐渐形成习惯。

二、以活动推动阅读名著

1.开展阅读名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名著研讨会,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2.通过日记、周记、墙报、黑板报等方式写读书心得。鼓动学生写生活日记,这不仅是学生多练笔,勤练笔的好办法,而且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也有很好的作用。读书时随手记上它,对消化理解所读的作品有许多好处。利用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介绍读书心得,对学生的阅读会起到促进作用。

3.开设读书活动课。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开列的书目,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的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三、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读物

篇7

一、自主发现

教师应进行语言训练,最终形成能力并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将发现、获得的语文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把它应用于听、说、读、写之中,即将语文知识转化为活的语文能力,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

如教学《春》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屏幕上出示问题组。问题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题二: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发言。)

生:经过我们小组的精心挑选,我们认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得最好。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是无形的,而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感的。

师:精心挑选,果然不同凡响。

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觉得这句写得最好,作者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其期待春天的心情是多么殷切。寒冬季节,谁不盼望春天的到来呢?

师:(点头)作者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生:“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这是侧面写春雨,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法相同,我们认为这一句写得特别好。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又要循文明像,感受景物特点,搜集资料进行比较,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发现知识的过程。

二、自主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点拨下实践语言的活动,它是学生自己做事、自己讲话,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空间、时间,用心品味、揣摩文字内容,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学生才能心有灵犀,学有所得。

再如教学《春》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赞誉之情,欣赏一首音乐。

(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学生闭目倾听,感悟。)

师: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我们思绪翻飞、浮想联翩。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

生:《春》一文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也终于拟人,结构上非常完美。

生:作者像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并没有把春天的特点都写出来。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我们都是好玩的孩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了很多不便,路滑又多雾,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这不同的“声音”犹如石块投入平静的水面,荡出了一圈圈涟漪。不少同学纷纷“声援”。)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不同理解是正常的,况且这位同学说得也不无道理,很有创见,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自由感悟是由汉语言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汉语是表情达意的主观思想的体现。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定的导法、学法中自我醒悟、自我体会文化底蕴。教师还要珍视学生真实的独特感受,真正把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落到实处。

三、自主思考

熟读精思是语文教学实践的精华。不经过思考的大脑是没有开垦的草地,边读边想是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思就没有疑,就不能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更谈不上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可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如教学《风筝》一课时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这样设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小弟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时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5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伸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已成为热门,公教课更不用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丢,其中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到做练习时又不会做。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阅读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阅读的作用。课前阅读首先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就知道章节中提出讨论的是哪些问题。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的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作为上课专心听讲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习阅读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阅读提纲和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课堂细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关键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指导阅读法主要有设疑、导读、讲析、归纳等几个要点。对于浅显的内容,尽管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综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归纳要点,并分析其原因。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阅读概念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阅读不宜过快,一带而过,阅读时需要细嚼慢咽。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甚至有的化学阅读需要写一写,把关键的字词写出来,这样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占课文的很大篇幅,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只注意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三、课后粗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练习。

四、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76

指导学生阅读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之一。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兴趣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因为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知觉、思维、认识、记忆、语言等。所以,从根本上说,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的综合。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就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都很吃力。即使是在课堂中听懂了,但也不能在阅读教科书中深入理解和巩固。所以,有经验的教师狠抓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是首先从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抓起的。笔者所在的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读”作为这个方法的基础。

一、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教科书

化学教科书是学生用以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教科书。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预习意义。预习的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及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懂的问题上,从而学得快,记得牢。同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便于做到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在化学绪言课中,教师向学生适当介绍化学教科书的结构,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才能理解章节中提出讨论的问题。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作为专心听讲的重点。

再次,教师在指导预习中,当学生阅读能力较弱时,要提出预习提纲、预习思考题及练习题,引导学生预习。当学生预习习惯尚未养成时,要注意培养、严格要求、督促检查。

2.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阅读教科书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复习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使记忆牢固。

其次,学生在复习时,应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课文,并逐字逐句仔细分析、反复思考、划出重点、提出中心、理出脉络,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提纲,也就是要做好阅读笔记。这样眼看、脑想、手写,就容易掌握系统知识,把知识化为己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3.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类型教材的方法

中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经常会有呆读死记定义和结论的现象。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有区别地阅读不同类型教材的方法。

例如,在阅读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定律时,学生要从丰富的化学现象出发,反复思考产生这些概念、理论、定律的事实根据,掌握主要观点,并学会运用化学词汇解释化学现象,推理得出概念、原理、定律,研究它们有哪些应用及应用范围。在阅读物质及其性质变化的内容时,要联系观察的实验现象,系统地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透过现象,了解本质,掌握化学变化规律,并根据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内在联系掌握物质知识。在阅读插图、仪器装置及图表等内容时,要弄清原理,理解如何运用,并能绘画。在阅读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基本概念、重要定律和公式时,要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书写、运用和熟记。在加强记忆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揭示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对某一记忆对象除了及时复习外,还要合理安排继续重复复习的次数和时间。可以最初安排的次数多一些,间隔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复习的次数,拉长时间的间隔。

4. 在指导方法上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从化学绪言课开始,自始至终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不断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2)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方式上,教师要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例如,开始可采用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阅读的方式,教师结合讲解,指出教材上的重点内容(包括重要的图表、仪器装置)和中心内容,推敲定义的关键字句,分析教材叙述的逻辑性以及章末的内容提要等,使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思考。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布置阅读任务或其它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养成其独立阅读教科书的习惯。另外,有的教师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具体计划各年级自学能力的培养步骤。例如,一位教师拟定的具体计划是:高一年级,在教师指导下,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教材,体会各段教材内容的意义,并能结合教材解答一些问题;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要能提出问题,还要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概括;听课和复习以后,能写出知识小结和学习体会。高二年级,学生学完每章或每一单元教材后,要能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对比,综合概括,写出质量较高的学习小结或复习要点。除阅读教材外,还要能查阅参考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做好课外读书笔记和读书卡片。

二、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

中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看一些参考书,既可以巩固加深课内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又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篇10

一直以来朗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朗读水平较低,普遍有唱读现象的存在。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教师应该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即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容易兴奋、容易激动,喜欢模仿,模仿性比较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定要重视教师的范读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来领路,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模拟入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朗读来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意境,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努力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了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孩子们都能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气氛一下子就达到了,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利用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努力为小学生创设氛围,促进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入情境。情境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不同的特点,同时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建立师生之间、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动”起来,在小学语文学习课文时,对文中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模仿和表演,促进学生们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小学生们的情感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认知活动中来,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充分的利用情境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

三、教师运用有效的朗读评价用语,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当小学生朗读后,语文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正式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小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不断地提高,正确的朗读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用到“你读得很好!”“读得挺好的”“你读得不怎么好”等经常说的朗读评价语言。但是这样的朗读评价语言发挥不到有效的作用,不具体、特别笼统,真正有效的朗读评价用语是当学生读得好时,要知道好在什么具体地方,针对具体的地方给予适合的表扬,当读得不好时,也要发现读不好的地方在哪,然后不但要给予适当的改正,还有给予一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小学生们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对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另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朗读差异,面对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时,对学生做出具体化的评价,一定要多给予鼓励的语言,少给予批评的语言。在对小学生们的朗读进行评价时,应该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不能只由老师一个人决定,除了教评价学生,还应该实施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交互的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四、指导学生掌握好语气、语速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一般是对人物对话及人物心理的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所以,要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抓住这些心理描写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朗读时感情的表达受到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所影响,高兴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说明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学生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是学生们的欣赏者,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还能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努力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适应未来科学迅速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