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战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药企业战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药企业战略

篇1

关键词:

中小医药;战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32-02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 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 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 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 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 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

(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

(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 "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 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篇3

一、引言

医药物流投资热风的兴起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降费增效,扩大物流配送功能,推动医药流通配送制、零售连锁制,争取更多的上下游客户,实现整个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需要。但是如果不能恰如其分控制投资,正确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将很可能造就一种虚火上升的现象,而虚火上升将给中国的医药物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在面临外资带来的挑战时加强自我核心竞争力,真正走出目前医药物流的“黑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加强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

二、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配送中心扎堆,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加剧

目前企业投资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数千万元,多则高达十几亿元,将医药物流的盘子越做越大,尤其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更是“虚火过望,高烧不退”,都在建设国际水准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但是一个区域范围内药品销售总量有限,而扎堆建立医药物流中心,有可能浪费社会资源,并引起恶性竞争。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策的影响,许多物流中心是由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管理,其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势必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

2.物流管理不科学,综合性物流服务较少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的发展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虽然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大多为粗放经营,服务同质化、运作效率低。医药企业希望得到药品去向、到货情况、费用及其他服务内容等信息,但往往无法实现。医药物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当有限,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不能很好发挥物流的服务功能,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虽然企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但是市场营销能力很差,因而缺少有效的供给引导作用。

3.物流成本过高

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而把管理和库存成本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外。实际上,在整个物流综合成本中,显性成本(如运输、储存)约占50%~60%,隐性成本(如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约占40%~50%。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不仅成了加大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医药物流的平均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率(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

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已建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虽然一些物流企业提供了货物跟踪系统,但功能仍很不完善,例如信息实时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确、信息获取不方便、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很难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在现阶段,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各种物资到达的时间和数量、离开每个地点的时间和数量、在途时间和数量、生产量和需求量等各种信息都影响着物流作业的效率或功能的发挥。

三、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1.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医药物流绝不仅仅是药品配送、药品分销的流转。医药物流的核心应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面对外资药品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国内药品流通企业却存在着物流成本高、药品零售价格走势越来越低的不利局面,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与其抗衡的,组建联盟可以联合各企业的力量,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只有在仓储和运输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如仓单质押、物流托管等),通过联盟企业间的物流配送合作,才可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的利润损失,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分销区域的共享,可使单个企业扩大分销的药品的数量,分销量越大,分销商能从药品生产商手中拿到更低价格的药品,减少企业的进货成本。同时,争取到更多的品种权,减少分销商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都将促进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平稳向前。高端物流具备了产品整合、渠道整合、终端整合三方面的优势。

2.明确定位,制定差异化战略

企业发展应以增强核心业务的内涵式发展为重点,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定位和市场定位。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是多层面、多环节的,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多样性,从表象的组织结构到深度的企业运作,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服务方向都有不同的侧重。每一个物流企业都会有其独到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资源,比如有的物流企业有硬件上的优势,有的物流企业有成熟完善的网络,有的有软件上的优势,还有的公司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实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自我发展,才更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差异化顾客的客观存在成为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依据,它决定了企业差异化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例如,有的企业是以提供快速运输服务(如飞机)为专长,以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满足对药品时效具有特殊关注的客户;有的企业以专门提供低成本运输服务为专长,以大批量少频次的低成本运送,来满足某些对运输成本比较关注的客户;同样,有些企业可专业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或类似的特殊要求运输服务;还有的以专门地区的物流网络为专长提供服务。

3.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企业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完善化、网络化,除了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帐、物流全过程追踪等一般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功能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管理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企业为了保证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必须强化、完善和健全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优化,企业只有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强将成为影响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采用EDI交换数据,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将企业各个物流环节、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为管理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决策信息。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全球低成本营销,拓展业务和市场,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实现网上宣传和网上营销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4

一、 引言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扩张。与企业采取内部积累方式进行扩张的成长路径相比,企业并购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优先选择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并购交易无论是活跃度还是交易金额都在逐年提高,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仅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就完成了1 232起并购,同比增长24.3%。具体数据可参见清科研究中心相关并购报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行业投资的高回报和行业生产集中度偏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并购交易逐年增多,在2006―2010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共完成92起交易另据本文对Wind咨询数据的统计,2009―2013年间,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中超过亿元的并购累计达到104次。。

从理论上讲,医药上市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取得规模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即企业实施并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生所谓的“1+1>2”效应。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需要深思和亟待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是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绩效?更进一步,既然运用并购方式推动医药行业整合重组是我国医药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医药企业并购战略是否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或者究竟哪种并购战略会显著影响到企业绩效?本文尝试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本文与已有文献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遵循“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分析了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技术寻求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三种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而可以在更为细致的层面探讨医药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而可以为企业并购前的战略规划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其次,本文采用了2003―2012年医药类并购数据,拓展了样本量。在回归之后,我们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二、 相关文献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及其经济效果已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并购动因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较为丰富,已有文献一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在企业并购行为中的重要性,或是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企业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而对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财政分权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研究将着眼点放在了政府干预在企业并购中的特殊作用。还有部分研究者分析了企业资产专有性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其实,企业的并购决策是复杂的,因此不应将企业的并购动因归结为某个单一维度的变量,比如在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中,很多医药企业的并购并没有将技术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加以考虑,医药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在于寻求生产或采购的规模经济,或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向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延伸,或是为进入新的市场。

第二,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绩效度量标准,研究者们并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并购及并购类型与企业绩效的不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例如冯根福和吴林江采用1995―1998年间的201起并购交易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后,绩效从整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特征;并购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并购类型的企业其市场业绩存在不一致。Jones等以在美国的188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市场竞争绩效、产品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企业绩效,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并购对绩效有负面的影响。邱岚、卞鹰和王一涛使用医药行业企业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发现企业并购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例如范从来和袁静基于产业演进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并购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袁莉莉对医药类上市企业的相关并购和多元并购与企业绩效的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总体上相关并购能提升企业绩效,而多元并购对企业绩效反而有负面影响。还有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了公司的并购效率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存在明显的冲突,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成功悖论”。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的并购绩效,本文认为,除了国内外学者给出的问题等解释之外,还与我国的市场机制、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有关。基于中外制度背景的差异性,对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而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并购的动因各不相同,那些并购战略规划得当、并购目的明确的企业所实施的并购交易,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并购后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使得并购活动更加成功。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并购行为会影响到并购绩效,本文将使用我国医药上市企业2003―2012年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文献并结合本文使用数据,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PERi=α0+α1MA1i+α2MA2i+α3MA3i+βi∑Xi+μt+εi(1)

其中,PERi表示第i个企业的绩效,MA1表示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MA2表示技术寻求型并购;MA3表示混合型并购。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就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如果系数显著为正,就表明企业的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X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表示年份虚拟变量,ε为随即误差项。

2. 变量选取

首先,关于因变量,为了全面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且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和利润率的提升。因此,我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来企业绩效,对于前者,本文以企业税后利润与净资产之比来度量,对于后者采用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ROA与并购前的ROA之差进行度量。

其次,关于解释变量,已有研究对企业并购的分类主要根据并购双方在业务和市场上的关系,界定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和综合并购,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时将有可能发生横向并购,如果企业双方处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时将可能发生纵向并购活动,如果双方从事的是互不相干的业务而进行并购则为混合并购。但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即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并购的动因与并购方式,因此借鉴姜付秀等的做法,本文设置以下三个虚拟变量: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根据我们手工搜集的医药上市公司公告,如果企业并购行为中主要涉及进入新领域或拓展其销售渠道等方面内容,就界定为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如果样本企业的并购活动主要涉及内容为技术或新产品等,与创新方面有关,就界定为技术寻求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除这两种并购类型之外,企业并购战略被界定为混合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则为0。如果上述三种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则回归模型中,其回归系数将显著为正。

再次,为了控制其他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

(1) 企业成长能力(gro),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来。一般而言,成长越快的企业,其并购的需求也越大,进而会强化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2) 公司治理变量(cg),有文献表明,作为一种制衡机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存在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本文采用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变量。

(3) 企业规模(size),在文献中用于测度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三个:销售总额、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但对企业而言,销售额易受外生事件的冲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员工人数会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也表明,用资产指标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企业规模。

(4) 企业资产专有性(psa),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强,企业越会发生并购,而且并购绩效与资产专有性正相关,本文采用公司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5) 企业偿债能力(deb),根据自由现金流理论,企业的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企业的并购活动,另外,由于债务利息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负债比例的高低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公司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

(6) 企业所有制变量(pro),企业所有制在企业并购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看,国内企业并购行为也有政府因素的推动,因此在模型中应考虑企业性质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本文中,如果企业为国有企业,就赋值为1,否则为0。

(7) 企业年限(age),本文采用企业实际成立年份的自然对数作为变量。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成立时间越长,则表明企业所属行业发展越充分,而这意味着企业会积累更多的资源,因此企业会拥有相对较强的发展实力。

最后,为了控制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共同时间趋势,本文在回归模型中也加入了时间虚拟变量。

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选择过程和数据来源如下:首先,以沪深证券市场中148家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2004―2012 年全部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用于度量企业并购绩效的总资产、总利润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后续并购交易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部分医药企业上市较晚,比如2009年以后上市的医药企业,我们就无法查找样本期之外的数据,并且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也不满足对并购后财务数据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剔除了ST和PT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因此。最终进入分析的是12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借鉴韩立岩和陈庆勇的方法,本文企业的并购绩效采用公司在并购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当年和并购后两年共四年的财务数据,也即2003―2012年的财务指标和相关数据。对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我们手工查询了公司的各年财务报表。

其次,根据上面选择的样本,我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报告栏目上查询了2003―2007年的年报数据,而2008―2012年的数据来自巨潮网年度报告栏目。另外,在上述样本企业,我们还使用Wind 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选择用于实证分析的并购样本,最终在上述所选127家样本企业中,共有202次并购活动,每个企业在样本期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收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所示。

四、 回归结果与分析

1. 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

我们首先考察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面板数据,因此我们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在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时,需要注意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和异方差问题。对本文使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见表2),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一般都在05以内,据此可以判断多重共线问题并不会影响实证结果。为了减少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使用White所推导出的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差方法,对回归结果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进行修正。具体回归结果呈现在表3中,表中汇报了两种不同的财务绩效为因变量的混合OLS回归结果。

从下表3中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企业成长、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所有制及企业年限这些因素后,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战略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呈正向关系,并且其系数和显著性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虽然混合型并购变量的系数为正,但结果并不稳健。

首先,本文界定的三种并购战略变量。从回归结果看,医药行业在选择价值链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既有技术密集型企业又有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不断进行新药的研制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低的问题。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重组收购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或将企业的生产业务延伸至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领域,或者直接将新药研制实力较强的企业纳入本公司中。进而,这些医药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益。对于混合型并购战略,在不加入控制变量回归情况下,该变量对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包含控制变量后,混合并购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不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的总资产收益收到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并购发生后,随着企业生产业务的扩大,并购企业在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后续的整合度不够,因而导致企业的混合并购影响不显著。本文的这一结论暗示着,医药企业并购在并购战略或并购动机及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其次,关于企业成长变量。从回归结果看,企业成长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医药类上市企业,而且医药上市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事实上处于产业演进上升阶段的企业其并购绩效也表现较好。正如前文所述,医药上市企业是近年来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板块。而且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医药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这都将强化企业成长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关于公司治理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该变量系数虽然为正,但都不显著。这与魏成龙和郑军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也认为医药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认为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并没有起作用,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被称之为“花瓶”。本文的这一结果意味着,未来应进一步改革公司治理政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于企业规模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该变量系数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结论表明,医药上市公司是存在规模经济的,那么未来继续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有助于我国医药行业总体收益的提升。

关于资产专有性变量,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变量与企业的两个财务绩效指标表现出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本文认为,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高,表明企业拥有的独特战略资源越多,那么企业在并购整合时就能与并入的企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从而可以通过改善被并购企业的绩效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关于企业年龄变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年龄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年轻的企业,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会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能对并购目标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并最终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所有制变量和企业偿债能力变量,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回归结果并不稳健,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2. 稳健性检验

在进行经验研究中,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是否随着模型参数设定的变化保持适当的稳健性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已有文献的方法,本文采用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首先,使用资本-劳动比率(KL)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用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与企业员工数的比值进行度量。因为对中国企业的绩效水平而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绩效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与凝结在生产装备设备中的资本规模因素相关的,那么,在研究企业绩效提升时,就应考虑到企业拥有的资本要素的影响效应。其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的平方项,然后再分别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我们重点关注的企业并购战略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总之,本文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医药类上市企业并购战略与并购后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行为-绩效”为逻辑思路,采用2003―2012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与企业绩效存在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混合型并购战略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医药企业并购一方面要在并购的战略上制定好规划,另一方面在并购后应注重资源的重新整合;② 企业的成长性、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并购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中国医药企业增强集中度和规模将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③ 企业治理结构、所有制和企业偿债能力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

本文的政策含义也很明显,首先,企业并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来科学地选择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在进行并购前应对并购目标进行评估,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对并购后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其次,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生命周期和产业演进的上升阶段,因此应继续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从而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企业并购活动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做好充分的并购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等。此外,并购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属市场竞争行为之一,政府不宜进行过多行政干预。

参考文献:

[1] 姜付秀,张敏,刘志彪. 并购还是自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扩张方式选择研究[J]. 世界经济, 2008(8):77-84.

[2] Sanjai B, Black B 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R]. Working Paper, Columbia Law School, 2000.

[3] Hayward M, Hambrick D.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OECD Hubr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103-127.

[4] 韩立岩,陈庆勇.并购的频繁程度意味着什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07(7):1185-1200.

[5] Brown R, Sarma N. CEO overconfidence, CEO dominance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7,59(5): 358-379.

[6] 方军雄. 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J]. 管理世界, 2008(9):118-123.

[7]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区国有企业并购[J]. 经济研究, 2008(4):41-52.

[8] 张雯,张胜,李百兴. 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 南开管理评论, 2013(2):64-74.

[9] 李青原, 王永海.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 2007(2):90-95.

[10] 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 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4(5):9-15.

[11] 冯根福, 吴林江.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1(1):54-61.

[12] Jones G K, Lanctot A, Teegen H J.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s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3): 255-283.

[13] 邱岚, 卞鹰, 王一涛.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06(19):1448-1451.

[14] 范从来, 袁静. 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8):65-72.

[15] 袁莉莉.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类型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医药行业[D].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 李心丹,朱洪亮,张兵,罗浩. 基于DEA 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 2003(10):15-24.

[17] Cording M, Christmann P, Bourgeois Iii L J. A Focus on Resources in M&A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o Resolve two Paradoxes[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Working Paper, 2002.

[18] 周绍妮, 文海涛. 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级体系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10):75-82.

[19] Li Mingfang, YimYu Wong.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hinese Firm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0): 243-265

[20] Collis D J, Montgomery C A. Corporate Strategy: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M]. Chicago: Irwin, 1997.

[21]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323-329.

[22] 魏成龙、郑军.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8年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09(9):49-54.

[23] 张杰,李勇,刘志彪. 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11):50-64.

篇5

从这个案例我们至少可以受到以下的几点启发。

第一、产品线重新分析和规划;

该企业将公司的拳头产品“人血白蛋白”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政策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整合,对原有经销商的价值做了重新分析和判断,优化了经销商的结构和数量,由原来的给钱就发货的营销模式,转变为只选择当地1或2家有特殊价值的经销商,形成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企业对经销商采取专供、让利、增加新促销队伍等措施,来支持经销商对企业所有产品的分销,而作为战略合作的经销商则选择全线营销该企业的其他二线产品(比如非洛地平缓释片),并负责这些产品在当地的医院开发和货款回收工作,企业派出专业学术代表协作经销商上量和终端客户的维护。

这个做法也就是用拳头产品带动二线产品的营销,发挥企业和经销商各自的优势,共同形成合力,与其他企业形成强势竞争,同时克服了企业产品线营销不平衡的缺点。从前的营销模式对经销商来说是好产品供不应求,而二线产品无人问津,对企业营销人员来说,哪个好卖、哪个赚钱就优先卖哪个,造成产品发展的严重偏腿。

第二、战略调整需要“上下同欲者胜”的配合;

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和长期愿景,更需要在公司作出战略调整的时候,或伤害到自己、小群体或下游客户利益的时候,要主动配合和作出个人或局部的牺牲。一些企业在作出营销战略的调整的时候,一些中层干部、地方办事处、下游客户“集体抗旨”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战略或政策的调整可能损失的是个人、小群体或下游客户的短期利益,但公司可能回报给个人、小群体或下游客户更长期的大利益,所以,在这一点上,公司高层在有政策调整或战略转向的时候,可以采取民主参与,共同研讨,但在决策的时候,应该以公司长远利益为要,“群体是不做决策的”,也许这句话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因此,有些大的决策由少数管理者或某个高层拍板定案,这种“集中”也是必要的。

篇6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7—01

近年来,为应对外资医药零售业进入及适应自身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医药商业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商商、工商结盟浪潮。而要组建医药商业战略联盟,首要问题是路径的选择。包括联盟对象的选择,联盟方式的选择,联盟的纽带等等。

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人条件的限制,加上药政权与药事权的分离,地方保护政策等多种原因促使大量医药批发企业产生并生存了下来。导致我国医药批发商业行业存着诸多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结构是过度的分散竞争状态。中国医药商业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商业模式仍占较大的市场份额;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传统医药商业模式仍为主流。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2)企业数量过多,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序现象频频发生。目前我国仍具有医药批发资格的企业7000多家,加上很多挂靠借壳经营的私人药贩(公司)将更多。美国是医药事业发达的国家,其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也已减少到了现在的70多家。与之高度规模化相比,我国医药流通组织结构显得不甚合理。数量虽多,却是鱼龙混杂。

(3)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生产批量,企业至少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水平。在一定阶段内,由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分散竞争条件下,将使达到起始经济规模的医药批发商业企业比重下降,同时又可能压缩原本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市场份额,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使那些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成为某些局部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导致整个医药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下降,造成整体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整体提高。

(4)企业恶性竞争。在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进入、退出不对称,表现为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目前医药商业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能力(资源闲置),相关成本难以分摊,为维持生存或是为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现金流,企业之间竞相降价以削减库存、加速流通,造成销量“越来越大”亏损也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

(5)发展失衡化,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6年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企业营业额的50%;而西部地区8省营业额只占7%。

(6)商业经营的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在医药商业企业快速扩张中,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供应没有规范,作业没有标准,物流配送网点不足,加盟商管理不到位,商圈拓点成本过高,品牌发展策略模糊,专业人才仍较缺乏。

二、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医药商业战略联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

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企业间存在着恶性降价竞争。另一方面,外国知名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给本土医药商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2.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与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客户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防止竞争过度。随着大企业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定容量的市场分割最终会在大企业之间告一段落。这时,如果大企业间继续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各自的盈利水平,而且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为避免丧失企业的未来竞争地位,避免在诸如竞争、成本、特许及贸易等方面引发纠纷,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可以理顺市场、共同维护竞争秩序。

三、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路径选择

1.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

篇7

一、认清当前形势,以坚定信心推动“商标兴县”战略全面展开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县委、县政府围绕“突破**”战略,坚决实行“保市场、保增长、保稳定”的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增长,为“商标兴县”战略实施提供了一系列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坚实。今年前三季度,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5.1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7亿元,增长53.7%;财政收入实现7.5亿元,增长37.7%;全县各类企业总数达到4265家,为我县实施“商标兴县”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商标发展机遇良好。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实施“商标兴县”的商标发展战略,打造“品牌**”新形象,专门成立了**县实施商标战略工作领导组,牵头推进全县的商标发展战略。在下一步工作中,将针对我县商标工作现状,编制全县商标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完善商标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商标战略的全民参与积极性。随着“商标兴县”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县上下重视商标、培育名牌的氛围日益浓厚。商标效应初步显现。我县部分传统企业,比如,**等,已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尝试推行商标品牌建设,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附加利润都得到了有力拉动,商标效应开始初步展现,对其他企业商标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县商业环境相对落后,企业商标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县商标品牌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商标、利用商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注册商标总数不多,全县共有注册商标355件,仅占全市注册商标的3.9%,远小于我县经济总量在全市所占份额;优质商标不多,全县注册商标中,仅有省著名商标3件,市知名商标16件,中国驰名商标还未取得零的突破;知名度高的商标更少,仅有**等少数几个品牌走出本省市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二是运用商标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有些企业的注册商标未能得到持续、有效使用,特别是改制企业、破产企业的商标闲置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浪费商标原先积累的品牌价值;有的企业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在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提升上投入不足,不注重运用商标品牌去开拓、培育市场,降低了品牌的市场角逐能力,最终退出了市场。三是商标发展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主要是县各有关单位对商标工作重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不能积极引导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加速商标战略发展;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假冒商标,未能及时跟进迅速予以打击,保护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对县内企业商标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利作用。

二、强化组织领导,以得力措施保障“商标兴县”战略顺利实施

“商标兴县”战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加快推动商标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县内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各有关单位服从统一指挥,抓好措施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障商标发展战略顺利推进。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各镇、开发区、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在县实施商标战略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通力配合,密切协调,合全县之力,共同推动全县“商标兴县”战略发展取得实效。同时,各有关单位也要在自身工作范围内,组织相应人员机构,专题推动“商标兴县”战略工作开展。县工商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在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各有关单位工作开展,和各类市场主体申请商标注册进行指导,避免工作误区,加快推进速度,确保全县“商标兴县”战略规范、有序实施。

二是舆论宣传到位。商标战略要想真正取得实效,仅仅靠政府的投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市场主体对商标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商标持有人,能否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商标重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县“商标兴县”战略实施能否成功。因此,当前的战略实施工作的主体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大商标战略宣传力度,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商标意识,在全县营造出实施商标战略的良好氛围。县工商部门要着手组织策划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学习等活动,介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的先进经验,让企业树立正确的商标意识和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争创名牌的实际行动中。县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县获著名、知名商标企业的创建历程和成功经验,提高广大企业注册商标、升级商标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是商标保护到位。商标是企业产品品质、信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尤其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更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积累起来的重要财富,国家之所以认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要方便对这些企业的优质品牌资源给予重点保护,维护企业利益不受侵害。县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商标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商标保护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大对商标假冒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指导商标所有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和保护措施,有效制止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最终通过商标保护,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保障,激发企业利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实现全县商标品牌战略的大发展。

四是扶持奖励到位。县委、县政府通过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企业明确了相应奖励标准。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文件规定,将奖励足额落实到位,更将根据未来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奖励额度,以充分调动企业申报商标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走品牌效益型发展的路子。同时,对列入商标培育发展规划的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将赋予优先权,在产品开发以及项目立项、贷款及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优质品牌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突出工作重点,以任务落实确保“商标兴县”战略取得实效

一要以五大产业和特色农业作为商标发展战略的重点。白色家电、钢铁制品、皮革皮具、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作为我县的企业集中带,是我县经济发展重心所在,同样,也将是我们实施商标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分类指导、龙头带动的原则,以白色家电、皮革皮具、钢铁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和特色农副产品为依托,以争创**省著名商标为主攻方向,扩大市级知名商标和普通商标申报数量,力争尽快实现我县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努力形成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品牌荟萃,带动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篇8

2009年4月26日正式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为我国全面推进医疗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医改下的医药市场也在医改中发生在转变,普药企业的营销战略在转变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新医改下的普药企业应审视医药市场的变化,抓住市场给予的发展机遇,转变营销战略思想、营销战略方式,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契合新医改下的医药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新医改对普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影响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普药企业面临新市场环境下的新挑战,其中营销战略调整与优化,是迎接新医改的必然需求。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普药企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中的三项政策:一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基本药物制度;三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所以,新医改对普药企业营销模式带来较大的冲击,积极转变传统的营销战略模式,是普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市场容量扩大,刺激了普药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全民医疗保险的推广力度,并将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作为新医改的重要目标。所以,在未来几年,我国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资金投放力度将进一步扩大,价值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普药市场的发展,对广大的普药企业而言是发展的好机遇。

2.终端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第三终端日益兴起。在新医改方案中,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县乡医疗条件等内容的提及,带给医药总段市场格局的改革式变化,第三终端正日益兴起。在过去,普药企业侧重于医院这第一终端市场追捧,而新医改下的第一终端势必发生分化,进而为第三终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于是乎,普药市场转变营销战略方向,是抢占发展新机遇的重要举措。

3.营销模式更加强调专业化,强调与政府良好关系的建立。我们知道,新医改中“基本药物制度”旨在解决社会“看病难”的焦点问题。新医改强调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也对过去带金销售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一来,新医改下的药品营销更加需要专业化,方可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药市场。此外,新医改提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这一要求,明确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所以,普药企业应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销战略也应从单纯的营销向政府关系转变,为企业又快又好的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竞争空间。

二、新医改下普药企业的营销战略

新医改的实施,对普药企业的营销战略带来了革命式的影响,强调普药企业立足于医药市场,转变营销战略思维、优化营销战略模式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新医改下普药企业的营销战略应作好如下几点工作:

1.紧随医药市场的发展步伐,顺应医药市场两极分化的现实。基于当前的医药终端市场而言,营销推广模式将会以专业化学术推广为主。对此,普药企业在进入终端市场营销之前,应选择有特点的医药产品,并积极开展行管的学术活动,建立良好的终端市场关系。此外,医药市场的容量扩大,为普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普药企业要以“品牌牵引”、“政府采购”为抓手,切实做好第三终端产业。在与政府构建良好关系的同时,又积极认准市场,进一步扩大自身品牌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2.基于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激活企业的营销活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基于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是普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选择。当前,第三方终端市场日益繁荣,普药企业借助商业渠道下的营销策略,更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企业的营销活力。如,在农村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免费医疗,等等,提高企业的营销活力,扩大品牌的辐射范围。

3.开展专业化教育培训,强化营销队伍建设。新医改下的医药营销强调专业化营销模式选择,这就强调营销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此,企业应开展落实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整体水平。此外,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专业化学术推广人才,是今后普药企业紧缺的人才,这就需要普药企业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4.积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强化公益性与学术性结合。新医改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回归公益”,那么,普药企业应抓住这一医改趋势,强化公益性与学术性结合,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基础。例如,企业与疾控中心、医药协会共同主办学术推广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企业不仅可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做到很好的推广销售,而且在社会中塑造了企业“公益性”的形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改的出台与实施,正逐步转变着传统的医药市场,带给普药企业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但是,普药企业要全面的审视市场的发展趋势、转变营销战略思维及策略。在“谋发展、求共存”的发展大计之下,需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妖燕萍,吴晓明.医药营销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药事,2011.02

篇9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整合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企业利用内部长期积累或通过外部扩张的得到不断壮大。相对于内部积累,外部扩张在时间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通过外部扩张的手段使得企业迅速成长。而并购正是外部扩张的表现形式。过去的百多年中,在西方社会,随着五次兼并狂潮的接踵而至,诞生了许多的大型公司。

医药行业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医药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集中度低以及运营成本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各大医药企业仍然还是依靠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这些因素都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自1999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制药巨头均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市场。他们不但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还通过合资、并购本土的医药企业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内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在这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在笔者看来,企业并购是一条便捷出路。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减少支出,快速获得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最终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中外的医药企业并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国内医药企业的不足,以期未来进一步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1 中外医药企业基本概况

1.1 国内医药企业的基本概况

医药行业作为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手段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关系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36 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高达17.8%,远超GDP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81家。

1.2 国外医药行业基本概述

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有很多模式与做法与我们很不相同,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是我们未来前进的目标。

(1)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的赢利模式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在处方药方面,他们追求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取得垄断利润。由于中国市场和法律的不健全,我国对制药企业缺少市场保护机制。其的赢利方式主要是仍以仿制药为主,其结果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下降。

(2)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与我国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医药企业用于自主研发新药的费用占到了他们销售收入的14%以上。而在我国却只有销售收入的1~2%的水平。为什么会造成的如此大的差别?第一是由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造成的。第二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差异所致。

(3)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与我国截然不同。在国外,医药行业的现状是集中精力生产的不是药品、某种医疗器械,也不是某种诊断产品,而是知识,即专利。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对专利进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再予以推广,而具体的产品生产则在发展中国家内进行。

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是靠生产仿制药和专利权过期的药品生存,而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则在通过研发新药品来换取发展权以及对于他们对整个世界医药市场的控制。

2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特征及个案分析

2.1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的一般特点

我国医药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医药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迫于外资企业强大的外部压力,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数量在逐年增多,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2006年至2010年,在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中,共完成了92起并购案例。其中有78起并购案例的交易总额达到22.63亿美元。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有三大特征:

(1)产业政策主导型

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政策主导型。也就是说,很多的企业并购是由政府所直接推动的。

(2)强强联合不多

从我国医药企业近些年来的并购案例来看,多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为主,强强联手的案例却比较少。

(3)跨行业并购居多

通过对国外大型医药行业的并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并购基本属于横向并购,很少涉及到医药流通领域。而国内的医药企业往往采取了一体化经营的策略。例如复星医药。控股北京金象大药房,进入医疗商业领域;控股北京和睦家医药,进军医疗服务业等,完成了一体化经营。

2.2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以美国2006-2010医药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为例。(见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并购交易在2009年达到顶峰,这是因为有辉瑞公司并购惠氏、默克收购先灵葆雅这样的重量级并购案例,其各自的交易总额分别达到680亿美元和411亿美元。从2006年-2010年这5年间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有许多典型特征,总结如下。

(1)并购多以提高企业研发为主要目的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并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新产品、新技术,并且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例如,2009年的美国辉瑞公司收购惠氏一案中,不仅因为辉瑞的专利药面临专利到期,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惠氏的研发资源,实现进入疫苗制造以及生物制药领域。另外,由于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而老产品利润率下降,所以利用企业并购这种手段获得更具有价值的新产品。企业还能通过并购获得此类产品的市场销售许可。

(2)多以横向并购为主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主要以同行业内部横向并购为主。从上面的并购案例来看,不论是以大吞小还是强强联合,即使是Gilead Sciences并购CGI制药公司这种交易总额仅为1.2亿美元的案例,还是辉瑞并购惠氏的交易总额达到680亿的案例,都是在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企业间的横向并购风起云涌,其结果就是,企业并购后带来规模效益,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3)强强联合

目前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强强联合的并购方式,目的在于获得优势互补。如2009年3月,在全球医药市场呼风唤雨的两大医药企业巨头,默沙东与先灵葆雅选择了强强联合。并购后,默沙东成为全球第二大处方药生产商,其年销售额将达到424亿美元。

2009年10月,辉瑞公司完成了对惠氏公司并购,交易总额高达690亿美元,是21世纪以来的最大一笔医疗并购案。

3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综合比较

3.1 并购动因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并购动因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结构

(2)药品专利到期之前,并购可以弥补销售损失,维护公司收入

(3)进入新领域和新市场

国内医药企业并购动因:

(1)政府主导为主

(2)追求一体化

(3)企业自身追求利润化

3.2 并购对象及方式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以强强联合为主,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通常是以“大吞小”的方式发生。在并购方式上,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主要是通过流通股转让的方式完成并购,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主要采取了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

3.3 支付手段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经常通过现金支付与换股的手段。换股方式并购的优点在于,双方无需支付大量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股东就可以自动成为并购公司的股东。

而在我国,支付手段依然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虽然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简单,但是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并购方而言,要求他们有足够的银行存款或者说融资能力,凑个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案的发生。

通过对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的经典案例、基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并购差异的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具有强强联合的特点,并以增加产品研发能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为并购动力,其购行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并购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而言,不论从并购环境、动因以及并购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完善、追求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等等。并购具体运作时也是问题重重。

为更好的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推动。1.政府能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需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2.企业并购应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3.企业必须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为了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并购是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医药企业能给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得的推广和运用,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对于推动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财务管理实施了多次改革,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高了企业会计管理水平,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1、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1.1、成本管理

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正常运营有着密切联系,战略管理会计的提出,可以从企业发展的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战略方面来进行企业经营,可以提高企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资金合理配置,在循序渐进中,扩大企业发展规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2、目标确定

将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根据实际经营状况,从自身和企业外,以及企业员工等地方收集相关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做好未来发展规划,促进企业日常管理规范化发展,从而推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重视企业长远目标的确定,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给以了高度重视,因此,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1.3、投资决策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战略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收集很多可靠信息,给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使企业投资决策具有高效性和长远性,促进企业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战略管理会计拥有独特的眼光和决策性能力,可以有效缓解企业出现的短期资金流动问题,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1.4、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的风险,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多困难,战略管理会计从企业发展的全局进行管理,对企业的规划跨度较大,因此,企业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提高,给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针对风险管理采取的并购联合经营,将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化整为零,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1.5、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正常经营中,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有利于企业管理有效性不断提高,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考核标准的实施,都可以加强员工业绩的管理,在不断增强员工工资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员工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分配。

2、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2.1、认识和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提出和应用时间不长,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得到有效推广。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没有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使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战略管理会计是从长远利益方面来做出公司决策和发展战略,但是企业管理者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致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严重影响。

2.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要求高

我国企业管理普遍存在很多内部管理问题,企业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观念和管理水平的问题,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员工缺乏内部管理控制的理念,使企业管理面临很多执行问题。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了企业的现状、运行体制、管理内容等各方面,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要求较高。

2.3、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会计信息的多样性,在进行战略决策的规划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等进行有效分析,在传统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丰富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但是,企业发展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管理观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致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不到广泛推广。战略管理会计要求的会计工作人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开阔的思路、独特的眼光等,在企业发展中,高级会计人才非常少,致使企业出现战略管理会计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问题,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3.1、提高战略管理会计认识,加强理论方法研究

企业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全体会计工作人员的战略管理会计综合素质修养。现代化建设中,企业想要更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完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高效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的同时,必须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设置独立的研究部门,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督促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工作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3.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推广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企业发展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和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不断推广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树立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并且注重先进会计设备和软件的引进,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普及营造良好环境,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

例如:在不断的培养和提升中,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注重会计工作人员会计技能的提升,定期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培训,运营先进会计信息技术,推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3.3、注重会计技能提升,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工作队伍建设

想要推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必须注重会计工作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为企业长远发展提高有力支持。首先,录取基础知识扎实的新人,严格审核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加强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的考核;然后,对全体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快速提升,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可靠保障;最后,加强会计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符合时展的需求,可以增强医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长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给以高度重视,快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促进企业会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企业长远提供可靠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真正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罗海青.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案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徐科锋,牛慧.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谋略[J].中国农业会计,2010,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