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学案件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学案件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学案件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建筑业始终是一个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之一。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2003年全球的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总数为35.5万起,其中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约6万起,占16.9%,也就是说该行业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起致命事故。此外,在工业化国家,发生在建筑工地上的死亡人数在与工作相关的死亡中占据的比例高达25%~40%,而该行业雇佣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为6%~10%。在我国各行业安全事故中,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位居第三,紧排在交通和矿山行业之后,是事故多发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统计,建筑行业2000年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2001年发生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2年发生事故1,208起,死亡1,297人;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2004年发生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2005年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6年发生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由此可见,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建筑安全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希望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建筑安全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分析

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主要有三类:一是采用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在全国、地区或一定行业范围统一收缴、管理基金,工伤职工待遇既含有短期的医疗,又有长期的生活补助;二是由雇主依法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伤害保险,也称雇主责任制度,其特点是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资金,一次支付伤害待遇;三是两种制度并存。

我国采用的是工伤保险制度与雇主责任制度并存的制度。一方面要推广福建、大连、佛山等地的经验,推动工伤社会保险机构主动介入工伤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制度。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模式,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促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伤保险直接干预事故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工伤保险自身的管理形成对事故预防的间接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费率机制可以刺激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工伤保险基金可增加工伤事故预防的支出、工伤保险机构可促进对安全生产的监察。

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际上属于雇主责任制度,它是以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造成伤残、死亡、支出医疗费用、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作为赔付条件的人身保险服务。它可以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转移企业事故的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建筑安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我国建筑安全投入水平长期偏低,这与思想认识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普遍认为安全投入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能省则省。而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安全投入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不像常规投资那样产生现金流收益,而是安全事故造成的企业和社会损失的减少,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节省,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保护。

根据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显示,在1999~2001年的三年间,香港全社会的安全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889%、0.974%、1.041%,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999~2001年全香港因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社会损失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0.799%、0.585%、0.444%,事故损失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安全投入确实能减少安全事故的社会损失,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筑安全增值函数I(S)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曲线趋于平缓,其最大值取决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图1)

事故损失函数L(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当系统无任何建筑安全性时,系统的损失为最大值(趋于无穷大),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损失趋于零。损失函数和增值函数曲线在建筑安全性为S0时相交。当建筑安全性小于S0时事故损失大于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当建筑安全性大于S0时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大于事故损失,此时系统获得正的收益,建筑安全性越高,系统的建筑安全效益越好。

无论是本质增益还是拾遗补缺,都表明安全投入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用安全功能函数F(S)来表示,即F(S)=I(S)-L(S),如图2所示。(图2)

对F(S)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当安全性趋于零时,安全技术系统毫无安全保障,系统不仅毫无利益,还将出现趋于无穷大的损失;(2)当安全性达到S0点,由于正负功能抵消,系统功能为零,因此S0是安全性的基本下线,当S大于S0后,系统出现正功能,并随S增大,功能增强;(3)当安全性达到某一接近100%的值后,功能增加趋于平缓,并最终限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水平。

由此说明,安全不能改变系统本身创造价值的水平,但可以保障和维护系统创造价值的功能,从而体现安全的价值。

四、博弈论在建筑安全理论方面的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众多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却为什么不愿意投入呢?首先,从宏观过程上看,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即建筑安全活动的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甚至在过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对策应先于服务系统功能的出现。其次,从微观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预防型的,而事后抢救型的建筑安全措施有时效性,建筑安全系统相对服务系统,是控制系统。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企业出于眼前及局部利益,不愿意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考虑,又需要企业加大安全投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而企业则希望国家在基础设施、安全培训、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培育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这个竞争中,双方存在着某些“摩擦”,但在总体上来说,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使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重要的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也需要建立一种竞争的制度和秩序,如何建立却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博弈的结果。

1、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表1演示的是政府与企业的支付博弈过程。假设Ce为企业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所需付出的成本,Re为遵守制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Cg为政府检查的成本,Rg为企业遵守规章制度后给政府带来的收益;F为政府对不遵守建筑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的罚款额。(表1)

当Re-Ce>0时,企业安全措施能够获得收益,此时纳什均衡为“采取措施”、“不检查”,这也是该博弈中最完美的结果,对企业、社会均有利。

当-F

当Re-Ce

2、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表2演示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博弈过程。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竞争建筑企业,两个建筑企业的雇主和雇员均乐于建立建筑安全的工作环境。两个建筑企业面临同样的两种选择:增加安全投入或不增加安全投入。I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D表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P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A表示企业竞争形势不变但安全水平增加。(表2)

当企业1采取“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得到竞争优势,他的最优策略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当企业1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时,企业2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竞争劣势,他的最优策略也是采取“不增加安全投入”。这样的话,无论企业1采用什么策略,企业2为了自身利益一定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反之,无论企业2采用什么策略,企业1也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

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两个企业都会选择“不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显然这个结果不是最优的,最优的结果应该是两个企业都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策略。所以,国家如果想要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制定强制的安全投入规定,监督企业执行,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五、结论

建筑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劳动者不仅需要有生命的保障,而且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的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安全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与建筑安全相关的保险、投入产出理论和博弈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希望能促进建筑业更健康、更安全、更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云.建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龙英,刘长滨.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周世宁,林柏泉,沈斐敏.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

篇2

一、案例概述

本课例遵循新课程理念,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学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多个从不同角度反映剪纸单独纹样的不同剪法视频,以及教师科学巧妙的引导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案例名称:剪纸喜鹊单独纹样的剪法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就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本节课从欣赏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入手,介绍剪纸的定义,同时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实例喜鹊剪法,进一步说明剪纸的基本步骤。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喜鹊剪纸图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剪纸定义,学会月牙纹、柳叶纹剪法。

(2)能说出喜鹊单独纹样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

(3)学会喜鹊纹样的剪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可设计临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情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网上信息查找任务。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引入

学生上网查询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视频,欣赏名家名作。通过展示事例,激发起学生学习剪纸兴趣。

2.重、难点突破

喜鹊的剪法是个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喜鹊剪法的视频演示,学生从三维空间角度看到喜鹊的具体剪法,并指出剪刀使用方法。

(一)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Newclass网络教室

资源准备:①百度《中国剪纸基本技法》。

②专题网《单独纹样的基本剪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准备

教师活动:师生问好!

①说明上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②指导学生登陆《中国剪纸基本技法》网页。

③介绍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①作好课前准备。

②登陆专题剪纸网页。

③熟悉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欣赏名家名著《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

第二环节: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电脑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一)

教师活动:①剪刀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电脑展示)②介绍月牙纹、柳叶纹的基本剪法(要求:线条光滑)。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剪月牙纹、柳叶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二)

教师活动: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电脑展示)①描图。②固定:用曲别针固定描图纸和折好的红纸。③剪制。④分离。⑤装裱。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根据自己实际自主浏览视频,提取信息,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环节:分组合作,探究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教师活动:

①教师指导。

②记录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生活动:

①组长组织本小组活动,动手练习剪喜鹊图案。②将剪好的剪纸图案粘贴到A4纸上,并以喜鹊图案为核心绘画出自己理想的图案。学生到网络中收寻相关信息,拟好剪纸作品题目。③填写《小组个人评价表》。④整理桌面卫生。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练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环节:评价

学生将作品上传到专题网上,授课教师设计了在线答题及评价标准,学生答完后可申请查看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学生答题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进而实现分层次教学。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强调单独纹样剪法的基本步骤和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并提出希望。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激情。

第八环节: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教师博客,探讨复杂的单独纹样图形的剪法。

学生活动:学生进入教师博客,点击学生互动平台,进行师生进一步学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实现分层次教学。

(三)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51-03

一、相关概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按研究对象不同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分配的;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随着城市的诞生出现的,居住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2)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反过来,居住分异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主要有:(1)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

三、从经济学角度谈居住空间分异

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W.Alonso (1964)、E.S.Mill (1967)及R.F.Muth(1969)。其中,阿隆索的研究最有影响,他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土地在不同活动中进行分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

目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西安可以算是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以住宅开发项目的档次和价格在空间的分化为有力代表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格局在西安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异格局和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开发区与一般性区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特区”性质一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别管理体制的区域。其殊经济政策主要是一些相对优惠、激励性的政策,而开发区明确划定的地域界线则将这些相对优越的政策、体制、观念、方法、服务、设施等集中限定在城市特定区段内,使良好的硬环境与优越的软环境在特定局部空间相加在一起,可令开发区内部“小环境”相当鲜明地异于及优于周围“大环境”,乃至形成制度、产业、功能、设施、甚至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孤岛效应”。开发区这类“特区”的设立与运行,等于在城市空间人为地制造出“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或谓“特区”与“普区”之分割对比,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境遇可导致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可能制造或加剧城市内部经济一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1.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异速增长

开发区“特区”机制及其“孤岛效应”影响作用卜的城市极化分异首先体现在开发区显著高于“非开发区”的经济异速增长过程中,这在各地较高等级开发区中尤为突出普遍。西安市经2003—2004年最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后现共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8个,其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者依次分别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省级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又称“西安曲江新区”)。这几个主要开发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增速连年在30%以上、有些甚至达70%或更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非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有目共储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虽然由于开发区并非一级行政区,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而可能跨涉不止一个区县,其经济社会统计数值也相应地被分解纳入到不止一个区县,因而不易进行开发区与各区县发展指标之间的直接比较,但从开发区经济社会数值占全市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的事实,可以间接反映出开发区的“异军突起”以及一般“非开发区”的相对弱势化。表1显示西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吸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经济增长(以GDP、工业增加值反映)、开发建设(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收益回馈(对地方则政收入及就业增长贡献)能力都快速提高,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是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绝对主力。下面以2007—2009年度西安市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和最具有西安开发区代表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经济状况的对比,对西安“经济区”在西安经济的地位进行说明:

2.开发区配套商品住宅开发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上地市场的建立以及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改革,使地价和上地竞标机制以及市民个人住房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等市场力机制开始发挥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调控功能,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开始在中国城市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重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开发区大都配置有30%~40%的居住用地。开发区作为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全产权私有住房拥有者”聚集区,凸显加剧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居住分异隔离。

目前西安居住分异格局基本上是“高收入者多居于开发区新城、低收入者多居于老城旧区、而中等收入阶层居住相对分散均匀”。在开发区较优质住宅和住区环境吸引及其较高房价的过滤筛选机制作用下,拥有最强住房购买力和“迁移力”的较富裕人口率先离开旧城而移居开发区新城,从此拉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化。再结合上述有关开发区从业者职业、学历、收入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几个主要开发区正趋于成为西安市较高学历较高收入阶层工作、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这自然会对相应区段文化、消费、形象、社会服务种类档次、社会活动形式形态等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更深层次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正成为各种发展要素资源辐合汇集的区域极化中心,因而局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这表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如一些海外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因设立时间及政策力度的差异而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具体机制之一,而且也以其一套特有开发运作机制及内在结构特性而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极化分异的机制之一。(2)“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基木思维其实就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石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虽说依据该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核与周边区域差距扩大的空间极化效应属于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消失,但山于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践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期望的区域整体发展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实现,而极化效应的持续强化则可能蕴蓄区域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隐患,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开发区实践对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极化分异的强化凸显效应尤其是其中“政策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决策者和研究者反思。

(二)从市场失灵角度看此现象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那么,对于“新经济区”和“非经济区”来说,似乎是宏观经济调控下的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市场分配不均导致的,形成了“市场失灵”的表象;但是,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后,使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形成了“孤岛效应”,但是这个效应是暂时性的,是会向四周蔓延的,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引入,那么形成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居住圈层则是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所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经济特区所导致的似乎是资源的大部分都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是正常的,其实质并不是“市场失灵”。

从微观经济学来考虑这一现象,研究资源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那么在政府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开发商前去投资,这也形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

2.建议

那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能缓和、消弭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一社会差距的措施包括:(1)合理规划平衡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引导和鼓励适宜项目向老城/老工业区的分流;(2)建立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利益平衡补偿机制;(3)大力促进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开发区税源、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结构、改善开发区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扩大开发区就业而、使开发区发展能够惠及更多领域史广泛阶层的劳动者;(4)增强开发区住宅价格与房型的多样性和“广谱性”,使多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者有机会共享开发区较优越的软硬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创建出独具活力、结构更为丰满健康的开发区新社区。

参考文献:

[1] 蔡汉冲.宏微观经济学比较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 李志刚,吴缚龙,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3] 丁蕾.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y,Mass,1964.

[5] Mill E S.An Aggregate Model of Resours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ian Are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57).

[6] Muth R F.Cities and Housing[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Chicago,1969.

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太阳能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中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对于将太阳能技术和建设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绿色建筑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化规模,一些建筑作品还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次。技术不够成熟,应用起来观赏性居多。当前,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成,太阳能在高校中的应用主要以太阳能能源系统改造为主,通过设立单独的能源改造系统,其中以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公寓太阳能集中式热水系统为代表,该系统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总集热器面积为6472m2。系统日产热水量为845吨,可同时满足32栋宿舍楼的近16000人的每日热水需求。据不完全测算,每年可节能40%-56%,对该校区所在的临港新城低碳功能区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会略高于传统建筑,但是在运行阶段绿色建筑因为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能够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值,因此要具体分析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才能体现出其优势。

在对比过程中,应当以传统建筑作为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数据的依据,将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的费用和传统建筑对比的变化率体现出来,在相同的折现率和研究周期基础上,以相同的经济指标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可行性进而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本为从国民经济视角出发对绿色经济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社会折现率作为资金折算标准,对下列指标进行计算作为分析评价依据。

(1)差额效益费用比率

在差额效益费用比率方面,本文利用社会折现率指标来计算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所所获得的差额收益现值与差额费用现值的比值。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该公式中,其中差额效益费用比率用R表示。Bt则表示第t年的差额效益情况,Ct表示第t年的差额费用情况,此外,利用ic表示社会折现率指标。

利用N表示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

通过该公式可以看出,当差额效益费用比率指标R>1时,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项目,该绿色建筑方案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当差额效益费用比率指标R=l时,说明传统建筑方案与绿色建设方案在经济效益方面是均衡的。也说明绿色建筑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差额效益费用比率指标R

(2)差额投资回收期

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了有效的衡量时间的时间价值,本文选择了差额投资回收期指标,该指标在充分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的同时,利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总体收益抵偿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所需的时间。其中绿色建筑总体收益则是通过叠加各项技术收益来实现的。并且把各类生产技术综合进行汇聚。由于在投资管理中,快速、有效的收回投资成本是项目建筑所关系的问题,因此利用差额投资回收期的方法可以更为直观并且易于理解。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在该公式中,其中T表示差额投资回收期,利用n表示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信息。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数据则利用NDn来进行表示。通过差额投资回收期指标客观全面的表示出初始投资增量费用的资本周转速度情况,通过指标可以看出,其项目差额投资回收期越短,表示初始投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收回,其绿色建筑项目就越经济,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所增加的初始投资费用是否合理进行有效的判断。

3.草堂校区太阳能应用经济效率估算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太阳能供热水实际建设过程中,其集热系统面积为1856m2。项目总投资人民币367万。项目运行维护成本按照总投资的1%计算。利用回收投资期的方法对项目的经济消息进行评估。

从天然气供热方面来看,根据以往学生适用情况以及消耗的天然气情况来看,可以估算出该燃气锅炉的效率为55%。并且根据寒暑假情况,设定每年集中供热月数为8个月。初始水温为15℃,使用水温为55℃。每天洗浴人员为2500人次。计算出太阳能供热系统与天然气锅炉供热相比的年经济效益为81.1万元。

通过该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采用太阳能供热水后,其内部收益率为19.7%。大于平均社会折旧率指标,项目净现值为为222.7.为正,证明项目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情况。项目的差额效益费用比率为2.05.证明效益的收益情况明显高于项目的成本支出。证明采用太阳能供热水方式比传统的天然气锅炉供热水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率情况。并且项目的差额投资回收期为6.73年。证明与当前的天然气锅炉供热的方式相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采用太阳能供热水项目前期投入的项目投入成本最短在6.73年内即可全部收回,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4.草堂校区太阳能应用节能效益评估

根据年节能量的计算公式:,,年节省标煤量:其中,计算可得:(吨标准煤)简单年天然气费用的计算式,其中Cc表示天然气能源与标准煤的折算系数,根据以往的经验,其折算系数在1.1到1.33千克每立方米不等。本文在计算过程中,取均值:1.165。表示天然气单价,则折合计算节省天然气费用为: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利用太阳能替代天然气供热水方式,每年可以节约天然气费54.59万元。

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采用太阳能供热水的方式在投资回收期方面、能源节约方面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切实的达到了对环境保护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2-0107-02

近年来发生的麻醉抢劫案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犯罪的手段也不断升级。麻醉抢劫是指案犯使用物(常用安眠镇静类药物)为手段,致使被害人失去反抗能力,从而劫取其财物的犯罪案件。相比一般暴力抢劫更具隐蔽性,当被害人得知被抢劫时往往离案发时间已有数小时之久。奶类饮料是一类味甜的乳浊液,其特点可以掩盖其中被投入的药物从而不被发觉,因而被常用在麻醉抢劫案件中。案件中的药物类别几乎事先难以确定,无法明确目标物。本文采用固相萃取(SPE)技术为前处理手段,使用气质联用仪(GC-MS)定性分析血液及牛奶类饮料中添加的几种常见安眠镇静药物,建立快速高效简便的分析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设备

安捷伦7890A-5975C气质联用仪带自动进样器、色谱柱Agilent 19091s-433 30m×250μm×0.25μm,梅特勒-托利多XP204分析天平,津腾GM-0.33A真空泵,德国梅塞尔高纯氦纯度>99.999%,Supelclean ENVI-18固相萃取小柱,3500 r/min低速离心机,氮吹仪,超声波清洗机。

1.2 材料与试剂

1.2.1 安眠药标准品

12种安眠药标准品(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苯巴比妥、丙咪嗪、异丙嗪、地西泮、氯丙嗪、利眠宁、氯氮平、艾司唑仑、阿普唑仑)购自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化学对照品。

1.2.2 试剂

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HPLC级(美国霍尼韦尔公司)。

1.3 标准样品配置

1.3.1 安眠药标准单标储备液

分别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安眠药标准品,用少量甲醇超声溶解,后转移至10mL容量瓶,用乙酸乙酯定容至刻度,-4℃保存。

1.3.2 安眠药混合标准工作液

取适量单标储备液,混和并用乙酸乙酯稀释,制得混合标准工作液,-4℃保存。工作液中各安眠药物组分浓度为: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苯巴比妥、丙咪嗪、异丙嗪、地西泮、氯丙嗪、利眠宁、氯氮平、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均为5μg/mL。

1.4 空白样品

市售营养快线饮料、血液样本。

1.5 试样的提取与检验

分别取1.8 mL营养快线、血液样本各添加0.2 mL安眠药混合标准工作液,涡旋振荡器上振荡20 s后,静置20 min。取5 mL甲醇对固相萃取小柱活化,真空泵-20 kPa抽真空,将试样分别过柱,用3500 r/min离心机离心甩干柱内残留液体,后使用5 mL氯仿洗脱,洗脱液45℃下氮气吹干,用100 μL乙酸乙酯溶解残留物,进样1μL,GC-MS分析。

1.6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

1.6.1 色谱条件

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高纯氦,柱流量1.0 mL/min,隔垫吹扫流量3.0 mL/min;进样方式为分流进样,分流比20:1;升温程序:初始温度80℃,保持2 min,以20℃/min升温至280℃,保持18 min,总程序时间30 min。

1.6.2 质谱条件离子化方式

电子轰击(EI),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辅助通道温度:280℃;溶剂延迟3 min。全扫描模式,质量扫描范围40~650amu。

2 结果与分析

检样浓度为0.5 μg/mL,均低于中毒血浓度下限(部分安眠药中毒血浓度单位:μg/mL巴比妥60-80,司可巴比妥7,苯巴比妥4-6,安定5.2-20,利眠宁5,氯丙嗪1-2,异丙嗪1)。采用全扫描质谱(SCAN)采集信号,得到的所有目标化合物一级质谱图与NIST库进行了对比,根据保留时间和相对丰度比对各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确证。结果见图l,图2。其中营养快线样品成分中在11.437 min和18.725 min处对苯巴比妥和氯氮平有干扰,可使用背景扣除(BSB)方法减少干扰物的影响。

3 结论

本方法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法建立了12种常见安眠镇静类药物在血液和牛奶类饮料中的快速检验法。以固相萃取(SPE)方法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不使用其他净化手段,无需调pH值,大大降低了检测时间,并且提高了分析效率。以保留时间及目标化合物特征碎片离子进行定性,方法简单、快速,适宜于对未知类型的安眠药物进行快速筛选。由于血液及牛奶类饮料中成分复杂,在遇到有大峰干扰时,可运用数据分析软件中的背景扣除功能。

篇6

案例教学法始见于191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后逐步在医学、工商管理等应用性教学领域得到发展。具体是指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运用多种方式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和决策,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表达、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该教学法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们的重视。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来说,为了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管理人才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农业事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学的授课多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因课堂上很少有参与机会而缺乏主动,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由此可见,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同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即不仅要根据讲授的主题内容适时介绍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还要以案例的形式把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相关新问题及时带入课堂。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下面具体探讨在农业经济学授课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借助相关案例来实现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在选取案例时应慎重考虑,通常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所选案例要具有客观性

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农村事实,是农村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来搜集尽可能多的农业经济活动素材,精心取舍编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教学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通过让学生对农民的现场调查或与农民的直接对话来获取大量鲜活素材,增加学生对教学案例的感性认识。当然教学案例的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要反映农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农村经济活动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和敏锐的感悟性。

(二)所选案例难度要适中

首先,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所选案例的难度要适中。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同时也应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所选案例要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

尽可能选择当前社会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件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例本身与农业经济学理论内涵的联系性和代表性。被选案例分析要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案例的多样性

既可以选择与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负面事例,也可以选择与其有关的正面事例;同时也可以选择学生自身所熟悉的小事件,或是选择国家所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国内的案例,也要有国外及全球性的案例。

要注意的是,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案例选择时要尽可能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运用。为此,在参照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具体目标结合目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大致来说所选择教学案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粮食安全、农村税费改革、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通过对上述方面的内容选择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法所造成相关理论的枯燥乏味。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现

农业经济学课程在案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其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一)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的开始,就是把农业经济问题的经典案例通过印发文字材料、教师口头描述或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给同学。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陈述案例所发生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如在讲授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以“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进行分析。在介绍该案例的背景资料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典型的该省农村工业区、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仿佛到达“现场”;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字和图表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该地区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将要求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针对本案例来说,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浙江劳动力转移措施实施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都出现了显著变化,而有些地方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让学生熟悉案例内容,拟写发言提纲

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更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明确提出预习要求,使学生熟悉案情,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二是注意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范围。由于案例教学目的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案例本身可能并无标准的答案,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可以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意见,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分组讨论与班级交流

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启发与补充,尽而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分析、探究、讨论,获得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并让各组推选学生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参加全班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教师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角色,适时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同时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讨论气氛过于沉闷,教师可以作适当穿插,以活跃气氛,从而使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四)归纳总结,消化提升

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获取和巩固有关农业经济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案件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教师以此为基础评出小组作业成绩并记入最后考试总成绩,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为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在把握好教学节奏和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案例教学环节的制定要符合教学规律

虽然案例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内在规律,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案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和相互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沟通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要善于打破冷场;当出现背离主题时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做好收尾总结,从而有效地把握好课堂的案例教学。

(四)运用多种讨论形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一般案例讨论的形式是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启发引导为辅。但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交互询问式、对抗与合作型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刘永强,廖天虎.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J].高教研究,2008(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92-02

婚姻法作为我国宪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更新变革,特别是在这个离婚率、复婚率较高的时代,婚姻法更加被社会相关人士所关注。婚姻法律规范的更新变革不仅能推动婚姻法的整体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婚姻纠纷案件的严重性,降低社会负面影响。如今,婚姻法中财产分割问题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能有效完善婚姻法的整体法律条例,提升婚姻法教学工作的质量,大力加强以经济学视角看待婚姻法问题,成为了相关法律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关于婚姻法的调查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性支持裸婚方式比女性支持裸婚方式要高出一倍之多。因为过去的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处于一种比较弱势的状态,而且大部分女性或其家庭,都要求男性要将房产以及一些家用设备准备齐全后才能组建家庭。而这种家庭在面对离婚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将男性婚前所筹备的大部分财产与女性进行分割,这样会极大的引起男性的不满,从而引发严重的财产纠纷案件。如在婚姻法对房产所有权问题的判定是,哪一方买的房,房子的所有权就归哪一方。因此这种法律规定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很多女性结婚的想法,导致晚婚、女丁克群体的大量出现,因此在经济学视角下对婚姻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国家相关部门研究的重点。

二、经济学下的新婚姻法

根据经济学相关的观念相结合,对于新婚姻法当中的财产权分配和抚养补偿都做出了新的解释。其中如果夫妻双方解除了婚姻关系,而一方正好在经济上存在困难的情况或者无法生活的现状时,另一方需要进行经济援助,其中可以用住房或抚养费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就算一方不愿意履行帮助义务可以利用法院来进行强制执行而履行义务。在财产分割的解读上与抚养补差存在差异。首先在合同上,婚姻法的规定给予了男女双方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可以利用书面的形式来进行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划分。而法院判决婚姻双方接触婚姻关系后根据双方的个别情况和子女抚养方进行有差别的财产分割。所以可以看出在进行财产分割的过程中并不是进行平均性质的分配的。

三、经济学视角进行婚姻法教育改革

第一,婚姻法的教育改革在一般性方面与其他法律教育改革都存在着一定性的同一性。都是从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以及教师方面进行改革,这里就不多赘述。而在经济学视角下进行新婚姻法教育改革则需要加强对于财产的分割和相关的判决加入到婚姻法教育当中。在教育中强调对于学生的财产识别和分配。首先要深入了解新婚姻法的相关法律内容,并且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经济中各个行业收入都有所了解。因为在处理离婚案件当中,涉及到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问题上都需要考虑到双方的经济实力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所以加强学生市场经济概念尤为重要,这也是新婚姻法中所要求的一部分。

第二,我国《婚姻法》对双方当事人在婚前或离婚协议中涉及的偶然事件没有做出规定。但是,《婚姻法》第37条第2款规定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该条除了有第三人因素的考量而允许法院事后变更抚養协议外,也含有对由于将来偶然事件而使得原先的协议抚养费规定远离现实的考虑。因此,在这两种原理下,该条都是可以得以合理化的。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婚姻法现状入手,结合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学内容,用事实、实例来阐述教学重点。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将经济学知识融入到该教学之中,更能将社会常见事例与课堂高度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随着新婚姻法政策的不断实施与加强,其中不但对子女抚养权问题有所完善,对财产分割问题更是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与加强,尤其是在财产问题中,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明确区分,进行了特别的强调说明。从文章论述内容可以看出,经济学对婚姻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处理夫妻财产分割方面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后期完善婚姻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经济学渗入婚姻法中的重视,并根据时展需要不断更新婚姻法律条文,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婚姻法教学体制的改革。

作者:褚业娴

篇8

法律语言也比较独特和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语言差距很大,中国环境法学理论更是大量借鉴和移植西方国家环境法理论的结果,加之环境法学理论本身还包含有很多环境科学的专业术语,作为建构在环境科学和法学基础上的复合型边缘学科,环境法学理论的发展还蕴含了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因素,比如经济学的命令—控制理论被环境法学吸收,成为环境行政管制的代名词,再如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等经济学术语都成为公认的环境标准制度、市场诱导制度、污染者付费制度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面对这样一门复杂的边缘学科,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出学习兴趣,更甭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案例,如何选择适当的案例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环境法案例何为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有一个逐渐深化和接受的过程,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积少成多。不能祈求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实践中的复杂案例,要选择实践中比较简单的案例,该案例必须突出授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合适的简单案例,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简单的教学案例,其内容以授课要讲的知识点为主,其案例情节的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绝不能为了图省事,随便选择一个复杂案例讲,那样的话,只会导致学生的反感,知难而退,或者囫囵吞枣,不明所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不如不用案例。因为不用案例,学生至少还能学到一些理论,而用了案例,学生因为没有搞清楚,把理论和案例混淆,造成不能掌握知识点。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必须结合环境法的特点,比如环境法的科技性特点比较突出,涉及复杂的环境污染侵权的认定,在学习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时,就要选择环境污染不太复杂的案例,否则,就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学的重点就不是对环境侵权的认定,而是转化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对监测结果的认定。再如,在学习排污收费制度时,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是“一事不二罚”的行政处罚原则和环境污染排污收费两次处罚的矛盾,同一个超标排污行为,会受到两个处罚,一个是根据环境保护法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另一个是根据行政处罚法实施的行政罚款,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参与,使学生明白这两个处罚是依据不同的法律作出的不同性质的处罚,前者不属于行政处罚,而是环境法的一种基本制度,因此并不违反“一事不二罚”原则。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环境案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因为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环境问题,恰恰与西方国家在过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高度的相似性,环境法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伴随着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断更新演化的。比如,在讲授环境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内容时,可选择最近几年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让学生以公益代表人、或环保法庭的法官、或环境行政机关的人,或检察院的公诉人身份等参与,模仿借鉴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法庭辩论,相互收集证据,进行法庭质证等。如2011年中国首例草根社团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是由北京自然之友和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联合曲靖市环保局针对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违法堆放铬渣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提起的公益诉讼,可以让学生自愿结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担任原告、被告、法官以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等,模拟法庭调查收集证据、庭审质证、法庭辩论等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提示或帮助解决。注重环境法案例教学实施后的教学反馈环境法案例教学到底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可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询问,师生互动,开座谈会等形式,引领学生针对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提出改进的办法。要注意区分案例教学本身的不足和案例教学实施的问题。案例教学一般比较耗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如果缺乏这些必要因素,就会使案例教学难以顺利实施,所以环境法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和预习,掌握案例分析必要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学生事先了解中国环境保护法和行政处罚法对排污收费制度的一些规定,查询一些关于排污收费制度产生背景的资料,如果没有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排污收费制度的案例教学就很难顺利实施。还要注意适当吸取教学反馈中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教学反馈的内容加入后续的案例教学中。总之,环境法的案例教学是提高环境法教学质量,扩大环境法学的影响和发展环境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法的授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实施,吸取有益的案例教学成果,不断改进,从而培养出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环境法治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谢伟 单位:广东商学院

篇9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土木工程学生应掌握一门专业课程,更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这是一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根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类型建立。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社会需求上,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许多其他资格考试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考核内容。

二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

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部分课外习题和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以灌输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主,对于各种枯燥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接受,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疲于应付,同时过分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也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无法体现,没有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对于知识巩固环节的课外习题和作业,也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对学生而言,种种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学与不学无太大差别,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就是:教师“满堂灌”,教师累、学生也累,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因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切忌简单强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生、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对工程经济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相结合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实用性。工程经济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较多,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树分析中注重案例教学,将相关原理和方法用于解决案例问题。同时注意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理论应用 试题的分析和解答,也是教改与教学实践的素材。学生在各章节内容学习的层层递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本学科的精髓,体会到本学科的趣味。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受教育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教的主观片面性,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相长。针对学生个人能力鼓励学生按自我的个性发挥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计划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完善自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应积极参加与相关课程培训,例如全国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材料,使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以减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教改要从多方面角度着手,从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本文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而言,分析、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方法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问题教学情境的具体说明覆盖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最终解决问题。尤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理念,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进行自学,在课堂环节,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说明,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动脑、动手。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几个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一个简单案例为基础,将利率、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应用其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又在案例中学到了如何应用。在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时,引入一个完整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此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有方案进行初选、排序、最后选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针对案例提出各自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删选出的所有可行方案,最后在这些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可吸引每个学生认真思考,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要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我要学”的理念。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理论、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等的学习中,对前述确定方案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树分析,同时针对方案的某一具体内容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分析。盈利方案的考虑,偿债能力,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价及社会评价,在此过程中又可根据课时限制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为保证每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个人解答和论述的形式来检查完成和掌握的情况。通过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最终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知识掌控能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使投资项目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其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与否的评价。可行性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制定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一般包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原材料和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一份正式文件既是报审决策的依据,也是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经营执照和同有关部门或单位合作谈判、签订协议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练习和测试学生使用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论。在老师的这一部分应指导学生阅读,或提供实际案例,报告和资料文件等基本信息文献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完成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不单单能使教师从阐述性教学向启发性教学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查询数据,得出结论,总结的基础研究能力从而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练习了解到,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五结语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的实际例子是分不开的,兼容互补。我们强调教学案件的重要性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要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在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不重实际的误区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重实际轻理论的误区,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环节的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才有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实际教学方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可以并且必须配合使用的。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中设置并应用合理的案例教学,并且把它纳入成绩评定的依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体现学科特点和工程应用性需求。在需求为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想,反映了需要发展经济时代对工程的专业培训人才的需要。

作者:朴红梅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2]谭大璐,赵世强.《工程经济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6.2.

[3]邓燕雯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

篇10

法学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既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关联,又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综合了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法律学科的法学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深厚,内容丰富,跨越度大,单纯的讲授式授课不能透彻地向学生传受课程的精髓,而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的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和画龙点睛之功。但是在众多的繁杂的案例中如何来选取合适的案例,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手拈来和即兴发挥的过程。而是一个精心选择和有的放矢的程序,其中有可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

一、案例的选择

法学理论课程的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概因理论法学的抽象性与思辨性,所以在选择案例时需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筹划,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率为依据。

1.兴趣标准和能力标准

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据,初步涉入法学殿堂的学生对于法学理论既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门槛,毕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首先应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迸行选择,案例选择适当,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大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样既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如果不是建立这个基础性原则上,即使是选择了非常经典而著名的法学案例,由于学生未能及时理解和感知,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深刻感悟,则授课内容不能被吸收,具体案例也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2.时代性与生活性要求

法学理论课程的抽象与高度概括性对案例选择题过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一开始授课时,对于初入门者来说,法律案例并非唯一的选择,生活中和社会上大量的法哲学和法理学问题都可以进入课堂进行法理学分析,这些案例是现实问题的反映,具有时效性,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制度深刻变革时代,法律又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时代性,选择法学教学案例,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特征。比如在正义问题的谈论中,可以引入公交车上座位的分配方式来解析,是排序原则还是需要原则等,既贴切生活,有分析生活,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法理的内涵。

3.热点与焦点标准

有一种所谓的热点标准,是指教学案例是社会管理的热点问题,受普遍关注成为焦点。面对这些焦点案件,法学教学应当及时跟进,思考和回答热点问题。特别是那些当下发生的和身边发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件都是法学分析的良好素材。尽可能地选取新闻时事报道的法律实践活动中的有关现象作材料,这样既可以保持新鲜感,将小小课堂与同学们所处的身边的大社会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不止是坐在课堂上,而且还是和时代、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又可以通过关注事物的发展来加以不断演化,形成一个可以不断利用的综合性比较强的源泉。选择这样的焦点案例,不仅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的拆迁安置补偿中的法律问题,而且也引发了受训对象的普遍热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受训对象都知道这个案件,绝大多数人都想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和看法。关注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会有是非,有是非争辩,才会有收获,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培养目标。当时发生的案件中并非是最为经典的案件,但是具有时效性的,能够与学生形成共鸣,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并引导问题进入理论深层次的讨论。

4.案例应该具可分析性与展开的层次性

对于一些简单的要点分析,案例可以不做较高的要求,简单易懂而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助于教学功效的发挥,但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性问题的处理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要求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体现法学理论课程的专业属性和专业深度,能反映和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理论问题和制度规范,开展案例教学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难度且能体现专业性的案件作为例证。能够引出实践和理论的问题,是可以引发研究和讨论的。引发大家的讨论、争辩,才会有讨论、分析、研究的价值,才能够提高受训对象思辨的能力。

二、案例的使用

在具备一定数量和各种类型的案例的基础上,应对案例做不同的功能性分类,严格来说应该制定具体的表格或图表,分门别类地进行区分,针对性地使用。具体使用案例的规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应遵循必要性原则,案例选择和使用的根本标准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接受课程内容,绝对不是为了某种授课风格的考虑。应当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作为组织线索。即案例的使用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而进行,确有必要方才采用。一定的课时总是有限的,过多与不恰当的案例的使用可能会喧宾夺主,淡化了问题的主旨。案例的使用应该紧扣书本的核心内容,以融通和化解课本主要内容为基本目的。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短处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案例教学法有着诸多显著的优点,但是如果不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比如,案例本身与教材的理论内容相比,一般并不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那么在案例的使用中,首先应该有个基本理论线索的交代,然后才能用案例来融解疑难和坚硬的知识堡垒。那么案例的使用必须服从于基本理论线索的自然逻辑。案例的使用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复述和说明,而课时总量有限,法学基础理论不仅以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还具有许多不同于的社会学科原理知识,跨度大过多运用费时耗力的案例教学法必然导致教学信息量的严重不足,案例教学只能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

做到有的放矢,以目标取向决定行为选择,如何使用案例,案例的使用程度和面积,都必须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喧宾夺主,都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进行,要力保讨论始终围绕法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注意把讨论引导到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上去,并概括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学理论知识,达到预期的法学课程教学目的。总体布局的要求则是主张在整个教材的布局上,案例的分配主要集中与主要的知识点和难点,案例教学的进行应当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法学理论的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布局。

三、案例的分析

案例的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终点和重点,所有的案例必须在分析中获得讲授,在分析中被消化,被层层剥离和充分探讨。那么在分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当是系统原则。案例的分析必须围绕教材总体的布局和思路展开,不能支离破碎或随意肢解。案例的解读虽然有不同的角度和去向,但都应围绕系统性原则有目的地展开,但也不能故意加以歪曲和延伸。一门课程所有涉及到的案例众多,案例之间并非毫无瓜葛的独立关系,而是有着内在逻辑的有目的使用,必须前后一贯,首尾相应,方能体现法学理论本身严密的逻辑性诉求,贴切课程本身强烈的说理性特征。

案例的分析方式也是一个值得与重视的问题,案例分析通常都是在讲授者的复述与分析中逐步铺开,受众一般只是简单地跟随着授课人的思路进行推展和思考,如此则有可能是重要的信息和关键性的论证说理被有意无意地简化或淡化,或者是讲授者自身的思维推进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造成脱节或延迟。那么讲授者应该采用鼓励和刺激受众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讲授者有时是一个引导者和解说员的角色扮演,以受众的思维进度为速度,适当地辅助以导引和解释,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实现案例本身的融解和助学功能。

案例讲授与分析自身应该多样化和生动化,讲授过程也应当适应受众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发展之现实,是案例与其他手段进行结合,比如当下最为便捷的授课手段可以被有选择地拿来受用,多媒体和各种分析工具均可服务于既定目的。适当的跨时空比较和类比也能弱化案例本身抽象性的僵硬程度,因为许多案例并非服务于通俗与易懂的考虑,而是效忠于理论课程本身的主旨,从而使得案例本身也产生疑难度和理解的困难,通过经典案例与身边生活案例的通融于类比,是复杂的内容进一步融解到身边的事物中,是理解和顿悟成为更为便捷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