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工作设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毕业设计工作设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毕业设计工作设想

篇1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39-01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生产内在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机保有量也达到一定规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现有的资金、土地资源,让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些都是摆在面前值得考虑的问题。

1 农机推广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机利用率不足

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正在大规模的从城市向农村扩散,而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为农业机械化建设铺平了道路。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帮助下,灵璧县农民在农机购置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让全县农业机械人均拥有量显著提升。可一方面是农业机械高效的作业能力,一方面是村民自家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县内大部分购入让农机设备,只能长时间停滞不用。造成拥有量增加而利用率下降的局面,让部分农民失去对农机的购买热情。

1.2 农机购入成本较高

虽然有政府补贴、政策扶持,但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工具器械种类繁多。而单机作业难以照顾到的工作还需要农民用体力完成,所以导致农业机械化并不彻底。若要单机购入的话,多数农民还都有这种经济能力。但让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相应的机械设备,则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使农民没能力也不愿意担负。加之技术进步和革新飞快,往往今年购入的设备,两三年后性能就已经开始落伍。使农民不愿为此担负风险,都处在观望当中。

1.3 农民意识有待提高

在农村做思想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提高农民意识,只有从思想根源上将障碍和问题突破并解决,才能让后续工作顺利展开。农业机械化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农业生产的内在需求,这点必须要让农村农民明确。然而,在向阳乡实际工作中,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彻底。农民虽然对机械化设备充满热情,但有的只是近期功利性,缺乏目的性和长远考虑。因此,造成农机管理方面的工作跋前F后,难以开展。

1.4 补贴资金利用不完善

当前的农机补贴的性质偏重于奖励和引导,而通过政策推动银行信贷支持农机购入则多是为了这种引导措施起到的一种补充作用。而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下,农户自身所能承担的设备投入还是十分有限,补贴到手后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农机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作用分析

目前在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形式下,向阳镇农业机械资源能得到充分整合。为农机推广提供组织,相比其他农机服务队、个体户联合等形式更具有优越性。

2.1 整合土地资源

农机作业效率较高,但自家土地面积有限,缺乏利用率也就无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面对这种情况,农机合作社的优势才显露出来。通过合作社形式,对整个向阳乡农民在购机、使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就近原则、平均原则与先后原则展开农机作业。所谓就近原则,是指对农机所有者的作业区域就近安排;所谓平均原则是让所有参与规模化农机作业的农户都觉得公平;而所谓先后原则则是按照作物成熟的先后顺序,灵活安排作业顺序。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扩大农机作业规模。通过事先沟通协调,在不同村镇之间实行长链条作业、交替作业等模式,让农机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时间更加科学。此外,由于农机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还能在乡镇创立相关的维修、运输等产业,以拓展农业产业结构,拓宽收益渠道。

2.2 整合农机资源

由于农业生产中所涉及到的作业工序繁杂,单一机械无法完成所有作业。再加上农民经济能力的限制,致使农业机械化只在单一环节实现,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完善。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能显著改善机械配套程度不足的弊病。通过整合机械资源,让乡镇农机的利用率、覆盖率显著提升,使农业生产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目标。一方面促进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对不同功能种类的机型,可通过功能整合实现统筹安排。在农业生产的耕地、种植、收割等各个环节,提供全程的机械化服务。

2.3 提高农民意识

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其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后对乡镇农民展开专项培训,培养农民的协调能力。让农民对农机结构、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使用技能。在下属各村镇相关单位订阅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报刊和杂志,并向农村农民免费发放。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质量意识,确保在机械化模式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

2.4 整合补贴投资

面对政府补贴和商业银行贷款,只有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才能真正的将之整合,并投入农机推广中,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由于农机合作社的构成主体是农民本身,所以对补贴与投资的整合实际上是在集成农户自身资产,从而提高机械采购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3 总结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先决条件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而目前困扰农机推广的问题根源在于农民思想局限,眼光不够长远。加之农机配套不完善、耕地面积局限等等。而通过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则能整合农机资源、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增进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

2.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3.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4.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篇3

由于教师对研究性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承担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性部分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来源,将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进行分解,遴选相应的子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以指导。本科生作为助手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科研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承担的子课题调研和文献检索,以及方案设计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在利用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项目总量,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结合企业实际的有价值的选题。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应用技术型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客观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题内容应来自于生产实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有真情实感,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立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力求以系统化的方法,建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实现体系。因此从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个视角全面集成资源,包括教师科研、青年教师至企业锻炼、学生创新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新设想,如教师像作家深入生活一样深入企业“采风”,寻找毕业设计素材,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只要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不懈地多方探索和勇于实践,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一定能够化解资源不足的困扰,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实现工程化的途径,使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这一起点上首先创造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智超

篇4

1.1校厂合作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样就真正地成为“厂中校,校中厂”。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1.2委托培养模式。企业的职工在下班后,到学校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并经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师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1.3共建专业模式。合作双方组成“专业技术委员会”,这是由行业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校企合作教材、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任务。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调整,行业专家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方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确立了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1.4顶岗模式。学校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校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2校企合作的机制。

2.1动力机制。校企合作的动力在于利益上的驱使。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养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业获得了提高其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了职业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了,同时通过参与顶岗实习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客观要求,深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对于企业而言,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能优先获得企业所需的毕业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其生产服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获得顶岗实习的机会,他们在实习中真正获得工作经验,并能取得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激励机制。就我校而言,在校企合作中发现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减少缴纳教育税额或通过退税政策帮助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只有大家解决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即解决好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近期和长远利益问题,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2.3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怎么办呢?由此,我们对企业也要进行必要的约束,也就要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经济上一定的惩罚。在政府的引导下,让行业性组织参与企业的管理。通过发挥行业性组织的桥梁作用,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等,在行业内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现阶段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题陈旧、重复率高。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探讨,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或选题过于陈旧。同一选题连续用几届,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没能与未来就业岗位联系起来,选题脱离了生产实践,不能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同时,这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这样选题也完全脱离了学生就业单位或就业性质,背离了当前的就业需求。

2选题深度把握不准。对选题深度把握不准也是选题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选题太浅,与课程设计区别不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进行现场调研、文献查找,他们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不到有效锻炼;少部分选题太深,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只能敷衍了事。

3在毕业设计中提供的资料不真实。由于,有些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指导教师设想的题目(虚拟题目)。设计之前,由老师假设工艺数据,再将这些数据发给学生进行设计。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接触到生产的现场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对这种假设命题只是设计数据有一点变化,而总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思路等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化,从而导致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复性,造成教师没有进取心和压力,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师资不足的问题。专业指导教师资源不足。现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高校师生比例不断增大,有些学校师生比可大1:20左右。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因此,一些专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明显出现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又由于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难免力不从心,而在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人数有限。这样,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毕业设计辅导方式单一、辅导次数过少。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与学生见面辅导的次数少,辅导方式单一。此时,学生学生们的顶岗实习和找工作都是分散进行的,所以毕业设计的辅导时间与地点的安排有一定难度,教师没有精力多次到实习场地进行逐一辅导。这样,教师很难展开辅导工作,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纠正学生们的毕业设计问题。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改革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3年内学习成果的检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是一条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学生直接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这样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避免毕业设计中的不良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从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能改善师资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企合作将学校与企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双方都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选定合作企业,结合多年的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革的措施。

1选题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前,选题往往脱离了生产实践,带有虚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做毕业设计,就容易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结果。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我们要以“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摆在第一位,要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并能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选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如何在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调研、如何查找和收集有关数据、如何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观察、调研、资料检索等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这样,就把企业的相关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课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既能解决企业单位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弥补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接轨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他们就能学习到当前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能让学生感到是真正地参与企业实践,而不是毕业前的模拟训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大大提高,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2毕业设计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后,学校就采用“双导师制”,即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组成。企业会根据学校的要求,派遣有丰富生产经验、热心教育、工作负责的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来担任。这样,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校内指导老师不仅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辅助企业指导老师进行工作,做好校企间的协调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关。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并能及时完成设计工作任务。

3建设好一批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能有效地实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所以,建好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关键的一步。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学习。所以,我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习工厂。这样,就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格局,就有利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成管理运行高效的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依托行业背景,要建设成“就业型实习基地”。由行业协会牵头,让有意向的企业与学校的各系相关专业合作,在相互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单位挂牌。学生和指导老师要服从企业单位的管理,要积极配合企业指导老师的工作,完成企业的项目课题。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协调工作,学生能在企业里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从而,校企双方达到了互惠互利、共赢的局面。

篇5

这次毕业设计工作,给予我们不少启发,下面就今后毕业设计工作谈一些想法。

一、选择结合实际任务的不同类型毕业设计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又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但他们在学校里要着重进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重视基本技能训综,切实安排好实践环节,以及认真做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

在各种教学安排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两个方面,而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是提髙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丨川练应当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由低到高地受到连续的训练和薰陶。但是毕业设计却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综合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学生质量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而必需予以髙度的重视和精心安排。

从历史沿革看,我系本专业毕业设计曾有几种做法:解放初期没有毕业设计,学生祗是在临毕业前阅读几篇文献,写份读书报告;学苏后开始设置毕业设计,做的是假拟题目,分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阶段进行“总装配”;58年后实行“真刀真枪”的毕业没计,学生在一个小组里结合实际设计任务经历结构设计的全过程;61年后“真刀真枪'’和“真题假做”的结构设计题目件举,同时引入少呈科研題目,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我们认为把毕业设计作为“总装配”也好,作为“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也好,作为“学会科研方法”也好,它们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困难的一面,而且不能概括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三阶段总装配,好处是学生能将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工程问题。但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要忙于完成三阶段任务,精力分散,不易做到深入钻研,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如“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的做法,好处是真刀真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次实战淚习。但生产和教学矛盾突出,例如设计资料常变动,各设计工种间技术矛盾很多,施工单位会提出种种实际问题要求推翻已做好的设计,因此学生会做大量重复性工作,有的不属于基本教学要求。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槪括起来应做到“两彳、进一步”一就是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训练能力;抓住“三个性”——就是要求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谓“进一步”,就是把毕业设计和其它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考虑,有些训练可以在其它教学环节中基本完成,而在毕业设计中强调的则是进一步的提高。所谓“三个性”,就是在综合进行“总装配”的基础上,强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广泛的。它可以是设计题目,可以是研究设计任务,也可以是本专业在结构、力学、材料、施工方面的科研专题。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任务,它应该或者是一项实际生产任务或者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中能经历一次设计的或小型科研的全过程,而且有为推动四化建设尽自己力量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去研究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做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工作。也就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有目的地钻研和运用理论,锻炼基本技能,自觉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自始至终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二、抓好毕业设计前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是提高毕此设计水平的重要条件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是设计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测重于结构设计和设计问题的研究。上述毕业设计安排能不能完成培养目标赋予的任务?会不会削弱结构设计方面的训练?这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结构工程师,除了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严S的学风,有熟练的运算、绘图和应用规范手册的技能,有一定的处理构造和施工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但要成为有作为的工程师,这些要求是不够的。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做出好的设计方案,会处理新的工程问题L.这祥才能使生产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学风、技能和能力训练,显然不能只在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是大学五年培养的结果。大学平时教学环节和毕业计,@;一t有整体。所以,适当地对平时教学和毕业设计进行分工,将一些更基本的丨川练放庄F时教学中,尤其在乍时实践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毕业设计丨则重对培养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可取的。

例如,学生测量实习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2~3周内完成一个广区(或地区)的实际测图任务,学生测绘的地形地物图作为该厂的竣工图或在该地区进行基建的依据。

学生肩负了生产任务,就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读数,处理每一个数据,绘制每一根线条。这样就能在不长时间内锻炼严谨的学风,为今后培养更好的学风打下基础。

又如我们有意地在一些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中安排工程技能的训练。譬如在“单层厂房结构设计”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典型厂房进行构件选型、主体结构和构件计算、处理各种构造问题、画出结构布置图、节点大样图、构件模板配筋图、材料表等。

他们的计算和图纸大体应达到生产用结构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水平。这样就使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基本完成过去毕业设计中对结构施工图训练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就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新方案和新专题。在“髙层建筑结构”作业中,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个较复杂的结构构件计算,了解一般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怎样进行数值校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摆脱一些数值运算钏练要求,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腾出精力去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

施工实习时,我们选择宝钢工地作为实习现场。那里有宏伟的建设场面,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有众多的技术课题,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为工地解决一、两个实际工程问题,写出专题报告,由工地技术人员负责审阅鉴定。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统一异型钢模板类型,改进了某项设计,可节约数十吨钢材;有些学生对上海地区降水工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査分析,或者对宝钢工程中的基坑边坡稳定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他们都写出有价值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在77和78级两届实习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施工实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施工知识,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独立工作锻炼,在能力培养上有一个飞跃”。

我们体会学生经过测量实习、课程设计、施工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后,在学风、技能和能力上,每次都能迈上一个台阶。如果思想抓紧,措施得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他们的进步将是不小的。这些训练都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有些工程技术训练大体得到解决,有些能力培养有了良好开端。在这个前提下,无疑地应该而且可以对毕业设计提出更髙的要求。

三、不同类型毕北设计题目的做法和要求

根据上面的毕业设计要求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我们认为毕业设计净时间以16~17周为宜,毕业设计选题以三类为宜,即“设计类”、“设计研究类”和“其它形式研究类”。由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岗位都侧重于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所以前两类题目应该多一些;又由于教学计划中对结构课程设计已有一定训练,所以单纯设计的题目也不宜太多,以免过多重复。至于三类题目的比例,要看每届毕业设计前的具体情况而定。

     1.设计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实际设计任务,或以实际任务为背景的题目。这类毕业设计大体可分收集资料、方案、计算、绘施工图、总结等个五阶段进行。

在第一、二阶段中,要考虑建筑、结构、施工三方面问题;在绘图阶段学生应参加各设计工种的技术讨论和汇总工作;在总结阶段有人可写专题,有人可做本工程设计的业务总结。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一般可由三种人组成:基本技能尚嫌不足的学生,对结构设计有特长的学生以及少数成绩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

2. 设计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某项实际工程设计任务中的研究专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参加某项工程的部分设计后,着重解决一、两个专题。做这种专题时,在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在研究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有自己独立的和创新的见解,有一些专题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人数应该比另两类题目多。这些学生对一般性的设计技能已有一定的训练,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在毕业设计中有可能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提高的训练。

我们认为这类题目可以多一些,原因有四:

①学生在结构设计上至少能做到技术设计阶段,在研究上有自己的专题,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不受生产任务在时间上和工作量上的限制,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不大,又能为生产和技术改造直接服务;

③题目与教师的科研能结合。目前教师的科研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一类是工程技术专题。后一类更容易结合。教师指导这类题,花时间不多,收效却不小。

学生又能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所以教师愿意带;

④与当前土建技术发展方向结合(例如髙层结构的某些专题,结构优化问题,抗震分析等),比较有生命力。

3. 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结构设计以外的专题研究,

篇6

所有毕设指导老师必须参加系里的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简单介绍自己课题的内容,进行师生的双向选题,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和课题(每位老师只能指导8个学生),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可选择的课题。

2、与选题学生见面

学生选好指导老师和课题后一个礼拜内,指导老师必须与学生见面,要求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和应该完成的内容向老师汇报,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回答。从该团队中挑选两位责任性较强的同学担任正副组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并建立QQ毕业设计指导群。

3、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现场调研

根据本人自身的优势,拟定的课题都是结合生产实际的,有着较强的应用性,也可由学生自己找些有实用价值的课题,但必须经指导老师审定同意后方可更改。

由于本人来自于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有着较好的社会资源,随时可带领学生去工厂现场调研,并进行现场技术讲解和指导,使学生能尽快将现场的控制技术与自己的课题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现场调研,一方面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由理性认识过渡到感性认识,及早地熟悉当今工业领域中所需要的控制技术。

4、根据任务书做出开题报告,确定课题方案

学生进行调研后,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要求搜集资料,并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由学生确定课题方案,经指导老师核实方案可行后学生方可进行后续的工作。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课题的背景,明确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要求学生调研该课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即目前的优势在哪儿,又有哪些缺陷,需要做哪些改进,改进后的发展趋势、预期的工作效果和应用价值会怎样等等。

明确上述问题后,学生心中应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清方案的原理,比较各方案的特点,以及声明做该课题的现有条件,并初步设想完成方案的主要步骤,从而选定其中一个方案。

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方案和时间要求,设计阶段性计划,明确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

在做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要查大量资料,应推荐一些主要书目和参考资料,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给予合适的意见和建议。

5、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控制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①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②指导过程中时常分别给每位同学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有理论深度的问题诱发他们思考。一方面刺激大家的学习欲望,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避免被动式教学;另一方面让大家摆正心态,充分认识自己技术水平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避免盲目自大。所提的问题分为应用型、探索型、创新性等,有难有易,难易搭配,引发大家思考,提高大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6、答辩之前的准备

答辩之前,召集学生并邀请其他组的指导老师进行模拟答辩,要求每位学生用10分钟时间讲述自己课题的完成情况,老师对学生所做的课题结果进行提问和检查,指出其中的不足,并要求学生在正式答辩前进行更好地完善,做到查漏补缺。

7、结束语

总之,指导毕业设计必须要心细,对学生要求要严,在指导过程中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教导学生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积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课题为: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11JGZ058

篇7

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共同讨论团队成员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主要任务和要求,指导每一个成员更好地理解所承担的任务;团队成员中没有主次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主力,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团队成员彼此配合,推进团队执行项目计划,集中精力掌握有关项目成本、进度、工作范围的具体完成情况,以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如果不能彼此配合就不能彼此之间互相推动,并按时完成工作目标。

2.强调合作精神

在学生团队之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团队成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相互督促,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信任机制;依靠团队成员共同决策、共同解决问题,在确立团队规范的同时,鼓励成员的个性发挥;培育团队文化,注重培养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努力营造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努力奉献的精神氛围,授予团队成员更大的权力,尽量发挥成员的潜力。团队的结构完全功能化并得到认可,团队内部致力于从相互了解和理解到共同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团队成员一方面积极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能够开放、坦诚、及时地进行沟通,共同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学生团队选题,教师团队指导答疑,项目管理式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分工协作能力。该模式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依托,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的系统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学生考核评价多元化,学生自主评价、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阶段性的考核及毕业答辩考核等环节综合评定最终的成绩。[4]

二、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以“三海一核”为主体学科的行业特色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是主体学科之一,在船舶动力装备领域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具体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5]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种模拟工程项目立项及研究过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通过科研选题的方式,结合课题组现有项目和发展设想,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工作,以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吸引与调动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子课题划分,系统安排各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题目,并明确各题目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课题为基础,各子课题承担人员集中讨论课题实施方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由个人确定研究方法,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特殊问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立题

指导教师团队进行前期的立题论证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和本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性立题论证。例如,以当前较先进的船舶柴油机为研究平台建立船舶柴油机研发设计团队。指导教师团队集体讨论,进行课题分解,以柴油机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强度分析和整机的性能优化为基础,分解船舶柴油机总体设计任务,按照涉及学科的差异性确定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再由指导教师确定子课题的任务。

2.选题

指导教师团队为毕业设计学生就课题选题的依据、涉及的学科、课题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根据专业知识特长及兴趣爱好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确定选题;再根据选题情况及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组建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教师集体确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强调毕业设计纪律,规定工作时间、地点和管理制度,确定团队管理机制和课题的整体工作计划。

3.实施过程

在实施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指导教师、在读研究生的团队指导和质量监控制度。以团队内不定期讨论、每周集中汇报、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保障毕业设计的有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指导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障团队课题进展顺利的前提下,对基础较好的、进度较快的学生,培育其申报校级本科生优秀论文,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其参加部分实际的科研工作。建立相应的学生团队管理机制,以协作为基础,团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及相互督促,开展团队内自查、问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通过团队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质量监控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这方面,组织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讲座,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论文要进行多次的检查与审阅,重点针对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进行评阅。

5.论文答辩

通过每周的汇报、组内讨论、学术交流等方式,学生在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学生精心准备答辩材料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在团队内进行预答辩,提前发现学生在答辩中可能出现的课题分析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取得较好的答辩效果。此外,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也能取得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成果,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也很重要。按照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对毕业生的立题论证书、论文、研究成果等进行存档,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制定毕业设计发展规划,制定毕业设计成果的延续方案,逐渐完善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篇8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就目前完成情况来看仍有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存在盲目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备选课题,然后由学生依据学习特长、研究兴趣以及客观条件,与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课题。但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过三年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选题时表现得非常盲目。

(二)指导角色缺失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基础理论有所掌握,但并未系统地综合运用。因此,有些学生看到课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始。因此,学生从方案制订、实验安排到研究内容就只能听命于教师,学生组织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并未得到改善。

(三)论文质量欠佳

由于实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考研的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试准备中;找工作的学生为了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好工作,就把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放到了从属位置;还有些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其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四)答辩水平不高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回答不出与论文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即使有学生能说出有新意的观点,但却不能说清楚新在何处。

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如何在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我们经过对近些年工作中对每个环节的不断总结,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选择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的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好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二)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实行联合监督指导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科指导工作统筹协调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科小组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了因个别指导教师临时出差而发生其学生无教师指导的现象。实行学科指导小组后,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课题比较熟悉,对其他学生的课题也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过程中萌发出的创新的火花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

(三)建立定期交流和报告制度

为降低外部因素和实验条件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在学生选题初期就明确应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有较好的认识和预期设想。建立每周师生见面讨论交流的制度, 全程监控设计进度,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两周学科指导小组的教师进行一次交流,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验收、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创新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某些概念论述进行了创新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 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分办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五)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挂钩,即如果学生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那么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六)造就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开展创新意识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因此,全面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将其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将新的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小结

本文针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志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篇9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理解分析、制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创新性设计获得专业成果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综合性专业实践过程,是对学生大学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会进一步巩固、扩大和深化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指导高专学生毕业设计研究发现,要通过毕业设计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只是期望的目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如机电类论文变成了纯理论,这其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时间仓促。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虽为一学期,但这一学期中毕业实习时间与就业时间冲突,许多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为了能在毕业前能找到好单位,在就业过程中频繁地参加招聘会、面试,导致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无保证。而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要顶岗实习,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时间的仓促让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未能对选题和整篇论文的构思作深入的探讨,从而导致论文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

(2)盲目选题。

学生选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部分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单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选的题不切实际;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时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选题,而是选择老师,选择自认为要求不太严格的教师所给的题目,以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

(3)疏于管理。

指导老师从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到毕业设计结束,投入精力的多少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由于高校扩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一名教师需要指导若干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明显不到位。而学生就业或实习往往不在学校,导致指导与设计相分离。

为避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必须从论文的选题、科学合理的指导、严格的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3.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是否合适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高专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选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如果题目选得太空洞,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就得不到锻炼;如果题目选得太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无从下手,最终完不成任务。鉴于以上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权衡选题。

(1)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习实际。

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毕业设计不一定非由指导老师来命题,学生也可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自主选题,由指导老师给予引导和把关,这样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专业意识,在实习过程中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生产实际情况,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PLC控制”,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就是从事PLC相关的工作,可联系生产实际或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改进或创新性设计。

(2)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

选题要避免空洞、泛泛而谈的题目,如“×××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这类命题学生只能从网上下载然后拼拼凑凑,使毕业设计完全成为流于形式的一项任务。如笔者给出的“力矩电动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电磁抱闸制动”,这个课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安排4个学生去做,分两组,每组2人,因为高专学生往往学习的自觉性和动力不足,一个人碰到困难,也许就会畏缩,而两个人可以一起讨论,激发兴趣。一组做结构部分设计,一组做控制部分设计,而且题目有一定的新意。力矩电动机属于电动机的一种,但工作特性不同于一般的电动机,这需要学生去查阅资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4.合理的指导模式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其作用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在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认识,往往只是照一些参考资料照搬照抄,为了拿到毕业证书而完成任务而已。对于这类学生,指导老师应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制定一套合理的进度计划。整个指导过程大概分三个阶段:初期要求学生查阅和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提出课题的总体规划及设计内容或要求。中期检查任务的落实及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方向。在答辩前一个月左右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要求规范格式,并对答辩的准备工作作出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加强启发和辅导,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应加强个别辅导,耐心讲清楚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督促其按照进度计划,按部就班地搞好设计。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指导老师要启发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对其合理的设想要充分肯定、予以鼓励、加以帮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设计的动力。

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长期不在学校,因此很难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学校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实习基地的生产实际,学生可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在此期间,指导老师也应督促学生定期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及时提出建议或意见。

5.严格答辩要求

组织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毕业资格评定的最后一个依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严格答辩要求、科学评定成绩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如果学校对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定也是流于形式,则会降低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给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系部应该按专业或学科成立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组长应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要按任务书中的规定,将所写的论文和其它相关资料整理并装订,在答辩前交指导老师评阅签字后,再由答辩委员会指定的评阅教师审阅,对不符要求或评分不及格者不予答辩,可视情况推迟答辩。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毕业设计成果15分钟,教师提问15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综合权衡指导老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和答辩小组成员的评分,对抄袭或非本人所写论文虽质量很高但答辩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暂缓毕业,决不姑息。

6.结论

毕业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专院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更应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要让学生为了毕业而完成任务。笔者深信,只要大家提高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付诸于行动,就一定能把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10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高校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教的健康发展。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前8周。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就业,课程已基本学完,时间比较长,学生可以安心做毕业设计。但是,学生难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自学、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主动性不强。如何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4年被四川省财政厅、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四川省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同时带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专业群的发展。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工程测量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工程建设中的测量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行业特点鲜明、专业性强、学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高,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1 毕业设计的作用

针对我校测量专业学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既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毕业设计阶段是让学生接触实践、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将理实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2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近4年对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指导。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选题。

选题是关键。客观选题、避免盲目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要得当,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难度适中,把握好分寸。选题不要超出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做到难度适当,使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受到锻炼。

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能力相适应,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判断简单就盲目选题。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感觉进行选题,结果往往不切实际;部分学生选题时,自认为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但是往往出人意料,一旦动手撰写才发现“不知该组织哪些内容,该如何去组织论文内容?”;而有些同学则担心没有数据而选择一些综述性的题目。故而需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选题。

为了避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提前下达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要求,明确毕业设计的具体时间安排、注意事项以保证后续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指导老师敦促学生根据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长有目的地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课题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以达学生正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目的。

(2)定题。

学生为主导,指导老师是关键。学生选题后,指导老师一定要认真耐心的与学生沟通其毕业设计思路,确认学生是否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以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对于已经明确思路的同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毕业设计进程时间安排。对于选题难的同学及时做思想工作,耐心疏导学生,尽量避开综述性的题目,选择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为宜。

对于部分有情绪或不服管理的学生多点耐心,多点沟通,多点疏导交流,慢慢的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与学生分享故事、讲案例,一次次的与学生交流谈心,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选题定题的重要性,以防枉费时间和经历。

(3)参考文献资料。

在选题以及毕业设计进程中指导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合适的ppt、word共享资源,多引导学生该如何去获取参考文献资料。有了参考文献,指导老师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该如何利用好参考文献、如何通过参考文献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参考文献,使参考文献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顺利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4)毕业设计进程指导。

首先,将毕业设计期间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进行列表统计,计算每项工作的完成时间,拟定合理的毕业设计进程计划。

毕业设计定题后,学生往往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开始。在进行论文撰写之前,指导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题目,拟定搜集提纲、参考资料。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前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梳理思路。思路清晰后,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进程计划并对时间做出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确认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对于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同学,给予耐心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共同协商拟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其次,根据计划稳扎稳打获取数据、撰写论文。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安排,在指导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一般选题,首先获取y量数据。鉴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内做模拟实验即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将书本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探索。因为毕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想象力的锻炼机会。指导教师能正确引导,定使学生收获不少。

最后,督促学生按时段完成任务。

指导教师定期听取学生汇报毕业设计进度。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考勤、进度抽查,因材施教并做出分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如有变动,需主动提前与指导老师沟通,说明情况。部分同学存在老师推一推就走一走,不推就停不前的现象。这就需要指导老师与学生悉心交谈,摸清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根据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措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明确其自身的责任,渐渐养成主动完成任务的习惯。

(5)过程管理。

教学实践发现,毕业设计制度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最为突出的是在“过程管理”方面。“过程管理”松懈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漫不经心,不去认真查阅资料,数据东拼西凑,通过复制粘贴的模式撰写论文内容。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方面从制度化管理、过程化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严格考勤,每周按时完成相应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实验、论文撰写等),学生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综合指导与过程管理有效地用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监控、指导和管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注意督促学生严格按计划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便捷为一些学生通过东拼西凑完成论文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为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了方便。对学生最有利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是面授指导,对于不能参加面授指导的学生来说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电话、QQ互或Email的方式与指导老师互动。进而,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可当面或通过网络向指导老师汇报论文进展状况,解决疑惑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很好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控制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6)毕业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