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教育的背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智慧校园及其特征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晚于智慧城市与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产生创造了较多的实现手段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能够完成科学决策、管路逻辑、信息交换、资源组织、智能感知等工作。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与高校校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根本上来看,智慧校园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更受到校园管理部门的青睐,就目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有效建设智慧校园不应只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而应该对更多的新技术加以应用与融合,从而对应用与服务进行有效的突出。从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看,智慧校园在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智慧校园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现形成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够较为灵敏的对现实环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依据建立好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服务对象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速多业务的网络体系加以应用,来实现及时传递各类数据与消息的目的,最大程度的消除时空的限制。
(3)最大程度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集约化利用,从而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优化存储与良好组织。
(4)以“大数据”理念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推荐与挖掘,并由此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
(5)真正意义上建设起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与科研空间,并将进一步建立具备有利于多模式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2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环境感知与物联网
目前传递物联网信息的主要平台依旧是网络,但物联网为网络终端增加了一些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感知技术一般包括激光扫描、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到终端的网络所不同的是,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定位、结合识别、管理、监控功能为一体,充分提现智慧校园特有的“智能化”优势。
2.2 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往的数字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初步整合与静态组织,往往会受到平台限制作用的影响,资源整合更多的表现为物理储存,但资源本身对逻辑上的关联性的体现较为缺乏。
2.3 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与传统网络所不同的是,移动网络的接入终端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4 学习协作及社交网络
我们通常将社交网络定义为社会化或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网络服务,是一种方便人际交往的网络服务手段,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它已经成为了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还具有成本低廉、开放性强的优势,是高校大学生们展现个性、对社会实体关系进行维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方式之一。
从应用涵盖面上来看,智慧校园将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都包含在内的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增加与融合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完成作业下载、网络选课等基本操作,学校可以依据课表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与访问内容进行限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其他同学的相关学习数据相比较,按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方案,并将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学习方案推送给学生。
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智慧校园主要包括智能化设计学校活动、个性化推送资源、决策辅助、展现决策的各项数据、移动使用各类业务系统、建立数字校园基础平台、融合学校各种数据等主要内容。
从架构上来看,其架构与物联网基本相似,但其决策层与数据层是物联网所没有的,具体可以分为决策层、应用层、数据层、通信层、感知层。
3 云计算与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3.1 云计算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设施层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及网络系统等重要硬件部分。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租用与虚拟硬件资源等服务,其中包括数据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等。开发平台及中间件、数据库共同构成其平台服务系统。智慧校园的中心是软件服务层,其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存在于该层次。在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学生实验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发现新领域、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学校实验室不会每天开放,更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随时做实验的机会,学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针对这个问题,云计算平台能够利用资源共享与远程桌面的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访问云平台的客户端系统,使其体验到高速运行与海量存储的便利,从而为每位师生提供一个属于自己虚拟实验室。在建设虚拟实验室的环节中,需要首先建设好实验室的环境,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虚拟化资源池,以自动化的方式对资源申请、监控与回收进行操作,学校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虚拟桌面远程访问虚拟实验室。
3.2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应是物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及优势,智慧校园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创建和谐、智能、便捷、高校的校园环境。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生活、教学管理与安全防卫。其中,物联网在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自动考勤管理、智慧课程等;在校园生活方面,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智能浴室管理、智能宿舍管理、智能食堂管理;而在安全防卫方面,物联网发挥的作用则更为重要,它能够为校园的安全防卫提供技术支持,弥补了当前校园中安全防卫不足的弊端,通过传感设备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当发现安全问题时,设备能够自动报警,有利于学校安保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17-01
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加速转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社会道德观和文化价值观空前嬗变,市场和功利观念强力渗透社会生活各个角落,思政教育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日渐式微。从形式上看,传统思政教育以文本教育为主导范式,¨;现僵化和异化现象;从内容上看,传统思政教育以理想化素材为主体,出现虚伪化倾向;从功能上看,传统思政教育以人的规范为主旨,逐渐开始制约人的发展。因此,在社会急剧变革和社会转型条件下,要克服传统思政教育的上述问题,必须探讨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转型。
一、思政教育的工具化向人本化价值诉求的转向
工具理性是以计算和预测思维为基础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所形成的基本理念,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主见呈现物化态势。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背离了生活化的要求。一方面,思政教育片面强调社会政治价值,忽视育人功能的发挥,思政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在传统思政教育的文本内,思政教育多从社会需要和国家本位出发,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的培育有所缺位,把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的功能开始异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凭借科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政教育既不能满足计划条件下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又不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功能逐渐弱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思政教育更加关注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工具性,赚钱的知识技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于是,思政教育的内容表现为知识化,越来越远离生活化的场景,知识性德育代替了生活性德育,最终背离人精神自身发展的要求,与人的生活实践越来越脱节。
当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变,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人身依附逐渐解放,人格独立意识逐渐培育。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要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人本化的转换。思政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的责任,创造条件,在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开展全面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只用对思政教育功能取向的认识发生转变,思政教育的模式、形式、内容和目标才真正符合思政教育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
二、思政教育的规范化向发展化路径演变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思政教育都是一种反映社会客观需要的教育活动,要求具有规范人的属性和特征。思政教育的规范性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信念,进而规范人的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根据某一政党的立场、信念和方针,灌输和传授给受教育者,最终达到统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传统思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从国家和政党本位出发,以控制、改造和利用为抓手,是通过对人的控制和改造以培养符合特定阶级和政党所要求的人。
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人,使人生活更美好。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从理论出发、从规范出发,代替本真的现实生活,最终消解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财富快速增加,当社会从物质匮乏时代向过剩转变时,人们的生存压力减少,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和精神生活。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思政教育从规范化向发展化发展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加速转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社会道德观和文化价值观空前嬗变,市场和功利观念强力渗透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转型势必带来强烈的精神冲击,人们常常很难或无法用既定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合理的解释与妥善的处理。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观需要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思政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2.1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
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2.2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2.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3.1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
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3.2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
3.3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所遇到的每一项问题。
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全体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要让学生培养出自学的能力,必要的指导可以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这对于学生建立理论框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之后面向的是广大观众,他们的社会示范力量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加强职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一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使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以上就是笔者对未来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展望,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型人员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这才是目前各大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和重点。每个学生来到学校学习都是为了以后能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并且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努力改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1.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无论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人员都必须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继续教育是针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经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
2.行业法规制度变化对继续教育的要求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改革。1985年、1989年实施了“利改税”的会计制度修订,1993年和 1999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质量上有了新要求。2000年了《企业会计制度》, 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与之相配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在2001年颁布实施,旨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会计控制与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007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的改革,新概念、新知识、新业务、新方法层出不穷,我国会计制度正加快与国际管理接轨,都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去学习、掌握和实施。
3.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双向转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与创新优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财务、会计信息相关的资本、现金及票据、账簿、报表等表现形式,由特定的数据组合形态在信息系统中显示出来,并在管理需求传递中快速流动。深刻影响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的广度、会计原理的表述、会计方法体系的改变,会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会计的监督过程,进而对各种财务控制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ERP系统的应用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延伸了财务管理的质量,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按照会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年限以及培训目的,实行分级、分类培训、一般培训、专题培训和进修等形式。分级培训:按学历或职称分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培训对象分别为研究生或高级职称、大专及本科或中级职称、中专学历或初级职称及以下会计人员。分类培训:目标人群明确,及时解决本行业、本系统会计人员具有的共性问题。一般培训: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共同规范的会计理论或会计实务。专题培训:针对一定时期会计界存在的特定理论和会计实务问题,以提高会计实务能力为重点,采取相对集中的培训形式。进修:以会计理论学习为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比较系统的中长期培训。各种继续教育形式应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向知识化、信息化和创新人才素质看齐。拓展继续教育内容和途径,加强项目财务培训和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1.更新理念,学习现代财务思想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职能,改变它的事后反映的被动功能,具备了事前反映的能动作用,成为企业全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应用,要求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产等无形资本的地位,具备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增强风险会计管理意识,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
2.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具备税法、审计、经济法等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懂法、知法,熟悉涉外合同、涉外法规,强化执法、守法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秉公正义感,会计人员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会计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财务知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财会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还要了解、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懂得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其次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除解决本单位编制程序、存储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等实际问题,还要尽量熟悉所属行业的特点,相关企业的经营及相关市场的情况,会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专业保障。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公关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诚信和工作成果。而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财会人员还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获得能够终身受益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蔡静(1976-),女,重庆人,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95-02
针对企业和社会人员自身对劳动技能和素质亟待提高的需求,某市电大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教育送到企业中,搭起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劳务人才素质提高需求之间的桥梁。在社会人员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中的引入学分积累的模式,走出一条为某市滨海新区服务,开展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学分积累的提出
(一)问卷调查
2009年8月,我们以了解企业经营现状、人才需求、合作的可能性为题,组织人员走访了区内部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计15家,开展问卷调查。行业涵盖电子电器业、仪器设备制造业、高技术研发以及汽车产业配套业等。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企业均表示非常急需与本行业对口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务工人员;对于社会人员学历要求,90%的用工企业表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有机结合,课程设置要有较强针对性,在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和应用能力强,有技能,用的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学历。在企业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十方物流有限公司,正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打造“百年十方”的企业人才建设规划。为此十方公司提出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素质,奠定可靠的人才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决策。
(二)学分积累的策划
企业对人才需求说明电大教育服务滨海新区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发挥电大学历教育所具有得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一是某市电大滨海学院的学历教育(中专)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同时为学习者设置灵活的学习时间,便于解决外来工的工学矛盾;二是全国电大学分互认,采用单科累进,学分积累的培养方式,使流动性强的外来工得到学习积累能够在全国电大系统互相承认;三是电大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外来工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学费低廉。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因而最终选择与某市电大滨海学院合作办学。
对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外来务工学员培养,学院既考虑到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要充分顾及到外来务工学员的学习特点,把学分银行的理念引入到对社会人员的学习规划中。采用学分积累,制定弹性学制方式。
二、学分积累的实施
(一)过程
1.招生录取。既然学校是帮助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用工企业的推荐选拔是社会人员报名学习的前提条件,由企业推荐贡献大的生产一线骨干员工,参加由本企业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和某市电大组织的入学水平测试,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面向企业公示录取学员。此举充分发挥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务工学员的荣誉感。招生录取工作的创新,提高了企业参与支持力度,迈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
2.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与传统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必须按市场和用工企业的需求来设计专业和课程,如果仅仅采用传统课程是缺少使用价值和生命力的。
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外来务工学员的需要出发首批设置了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了教学计划,把企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全部纳入了教学计划。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课程设计包括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毕业实践环节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企业岗位需求。
在课程评价中,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学分以平时大作业和练习为主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加权平均的成绩来计核,每门课程实践课程不低于学量的40%。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出勤、作业等制定严格要求。这样一来,强化了对学生施行过程管理。
本案某市十方物流有限公司提出,职业道德规范、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港口物流与运输、汽车构造及维护保养、仓储与配送作业、现代港口工作组织等课程希望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考虑到该企业是某市港的物流企业,应该突出港口物流方向的特色,经与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协商终于出台由市教委通过、企业满意的教学计划。
3.师资资源。本案除教学计划中文化基础课选用传统学校师资外,大胆启用了潜在的师资资源,整合包括滨海新区各领域专家、大型企业的内部讲师、甚至是企业的骨干员工,加入到应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按照高校教师任职条例,为他们申报电大教师任课资质。从实践过程中看,他们所传授的实际工作经验是院校师资无法比拟的,也是学习者和企业所急需的。这些师资在完成本案培养策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支持服务:(1)学习信心与辅导支持。电大教学一贯提倡的自主学习模式。而本次与企业合作,经过对外来工入学水平测试分析,发现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多数还是比较薄弱的,如过多强调自主学习,忽视外来务工学员的特点,他们将很难获得学分和完成“学分积累”的。为此本案从实际出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如:传统组班学习、混合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行动学习等模式,大幅提升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此外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入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困科目有针对性地重点帮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巧;(2)学习地点与资源支持。十方物流有限公司从开展企业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出发,创建了职工终身学习教室,利用某市开发区社区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资源平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公司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人一个电子档案,无论是参加公司内的还是公司外的学习与培训全部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公司学习教室为倒班工人24小时提供学习支持。通常在面向社会办学时无法应用的技术在企业内部是可以应用的。如企业的办公系统、企业员工拥有的个人邮箱、终身学习教室的学习系统等等,都在本案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5.学分替换。学分替换是未来学分银行实施的核心环节,本案中高中毕业生参加中专学历班学习,原高中课程可以替换现文化基础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的课程学分。程序是学生提供已修课程的相关资料(课程名称、课程标准、成绩);由相关专家进行比较并提供学分互认建议,由学校教务部门正式批准。又如学员参加了物流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培训达到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可以替换中专学历专业基础课模块的课程如“物流学基础”等课程。公司还将职业道德规范、港口物流与运输、现代港口工作组织等课程根据员工工作岗位安排全员培训,参加培训的员工,学习行为和考核结果与学历班的学员一样计学分,给暂时没有机会完成学历教育的社会人员“存学分”。成绩合格换取单科结业证。此项制度减轻了学员的学习负担,促进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课程的互通。实践证明学分互认依据双方课程标准中相同的要求来实现是可行的。
(二)效果
首批82名社会人员,通过学分积累,达到规定的总学分,“支取”了毕业证书。学分积累的培养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技能人才,企业发展和职工个人获得双赢。进一步打通了外来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通道。2011年对十方物流有限公司回访,首届毕业生中34.6%的学员岗位技能等级得到提升。提升了企业和职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我为“百年十方”献一策活动中,15人“好建议”被公司采纳,并给予奖励。无论什么基础的学生,都力争用最短的学习年限,用学分兑换学历证书,对学生既有“压力”又有“诱惑力”,事实上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对于持续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学习型企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一线职工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意义和启示
所谓“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信息储存、学分认证管理、学分流通消费、学习信用管理的银行化管理模式。“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学分积累是衡量学生在课程方面经历的发展水平的一种课程评价制度。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特点是淡化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淡化学生的分数,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本案学分积累设计以符合企业全员参与,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的愿景为基础,加强岗位学习信息、学分积累,完善全员培训三方相结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的目的。要求学完一门课经考试合格获得单科结业证书并记录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算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累积。
弹性学制即学分统计打破学年界限,以整个学程(如本科、专科、中专阶段)为单位,统筹计算学生修习的学分。在规定的年限内,允许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弹性学制为外来务工学员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照顾到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学分累积达到学历教育教学计划规定毕业最低学分和最少学习年限,即可兑换学历证书。
十方物流公司外来务工学历教育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将国家成人中等学历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了以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计划,是变革教育质量观念的创新。实现了学历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壁垒,从单一走向灵活多样;本案实施以来,受到了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欢迎,并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基于某市滨海新区社会人员每年以30%的增长速度递增,目前超过100万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文化水平偏低。探索社会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和行业岗位技能培训的学分制管理及课程模块化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实践并完善相应的学分管理办法与制度迫在眉睫,建设某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平台,建立终身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学分体系和机制,实现各类终身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农村小学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体会作一归纳。
一、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是非常有创意的。考察新教材,比较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本套教材图文并茂,不仅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更生动,还在于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更在于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开阔思路的样榜。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按照小学生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各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使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先让学生学习“穷山恶石头”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了“陕北第一文明富裕村”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人们辛勤劳动得来的,总结出“劳动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源泉”这一观点。我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止于此,而是让学生从中总结出“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然后进一步举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活动,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
例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实地考察调查,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从心灵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三、利用媒体课件激活课堂
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生动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那些抽象的知识难以产生兴趣,多媒体课件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我从网上或音像资料中收集各种有关老张掖的图片、画面,如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经过制作,再配以音乐、解说,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画面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同时,我还利用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录像片等,进行对比教育,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潜移默化中,爱国主义的种子已深深埋入学生心中。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的理论简洁地展现出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知识的兴趣,而且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通过活动拓展延伸课堂
教师要想实现我们的政治教学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课时要精心设计导语,以此激活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良好的导入就如一剂兴奋剂,它会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才能讲好导语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它可以是现实事例、故事、相声、漫画、看图说话、音乐、设疑等。
为了改变学生懒于思考的惰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善于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而过于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书本上有很多事例都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总像是在挤牙膏,更有甚者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不会。而每当我讲到一些流行事物、新奇时事、真实案例时,学生们则个个雀跃不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根据主题进行拓展,合理设计问题,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对学生好的意见给予必要的肯定与鼓励,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的脑神经系统兴奋,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1引言
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熟练职业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业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更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职学校的学生现在也有了上高职院校的机会。近年来,有相当比例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通过参加普通高考、“3+2”模式和对口招生等形式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
英语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许多中职校毕业生在进入高职后对英语学习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导向、教材选用和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期以来,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各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隔离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联系。高职英语教师对中职英语教学的一整套做法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而中职英语教师对高职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与要求也不清楚,其结果便造成了中职阶段基础英语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衔接层面的断裂,增加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有效地衔接好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才能解决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英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调查与分析
2.1对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2.1.1问卷调查
为了对从中职学校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有具体的了解,笔者在所任职的学院对从中职学校通过对口招生形式升入高职的共30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涉及的专业有计算机、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茶艺和文秘等。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 你学习英语有多长时间?
2. 你原来就读的职业学校是否开设英语课程?
3. 你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什么?
4. 你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如何?
5. 你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上不去有哪些方面原因?
6. 你认为你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7. 你觉得现在上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对你来说难度如何?
8. 你课余时间最常用的英语学习方式是什么?
2.1.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309份,回收309份,回收率达到100%。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中职升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1)绝大多数从中职升上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学生认为单词、语法和阅读是他们英语学习中的最大困难。2)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动机欠佳,态度欠端正。超过半数的学生有“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另一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方便自己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完全不明确。3)学生对大学程度的英语学习没有信心。4)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5)学生对现行使用的教材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且上课及课后没有真正融入英语学习过程中去。
主要原因有:1)大多数学生都只有3~5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有些甚至少于3年。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继续学习英语,但也有一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英语课课时很少,所教授内容有限,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英语课,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脱节。2)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学生过多地把学习当成一种义务或为了将来工作的一个跳板。3)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恶性循环”。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在上课听不懂以后,就完全放弃学习。而当学生越有放弃心理,他们就越难学好,越学不好后就更想放弃。4)教师若对待这类学生采取与其他普通高职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不适应。5)在课程设置或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材选择难度没有把握好也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被动。
2.2对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2.2.1问卷调查
在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同时,笔者还对包括任职的院校在内的5所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和所在区域的5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有3个:
1. 有人认为目前在我国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英语教学缺乏较好的衔接,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2. 您对中职、高职之间的英语教学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是什么?
3. 您对中职和高职之间英语课程教学区分度有何认识?
2.2.2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为100%。
对于第一个问题,88%的教师表示“同意”,12%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没有一个教师不同意这个观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有66.4%的教师认为“严重”,33.6%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但不严重”。
对于第三个问题,15.6%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32%的教师认为“有区别”,53.4%的教师认为“区别不明显”。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是中职和高职在英语教学方面不协调和不衔接的突出问题。同时在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方面也存在着不衔接的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
3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3.1中职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中职学校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以“3+2”模式和对口招生等形式入学的。这种直通车的办学模式主要是由某个职业中学和某个高职院校联合办的,学生入学的院校比较固定。为了使学生入学后能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共同进行调研,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英语教学要求、英语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材内容难度、学生英语基础、英语教学方法等情况,从而改进各自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使中职和高职的英语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便于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3.2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开设的时间或阶段等,以便学校或有关机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操作。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最根本就是课程体系设置的衔接。中职英语的课程结构和高职英语的课程结构既是相对独立而且自我完整的课程组合,又是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英语课程是基础,高职英语课程是延续和提高。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需要在对中职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了解和对入学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是可以保证英语课程设置上不重复,二来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双方在教与学上有很强的适应性,从而使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教学得到有效的衔接。
3.3中职和高职英语教材的选用
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落差。中职英语教材内容明显体现出“浅”“少”“易”等特点,有些教师在授课上也不规范,不完全按照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较少,对英语学习也不够重视。进到高职后,高职英语教材无论在知识内容难度和词汇量上都比中职英语教材要深,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高职英语教师要做好中职和高职英语教材内容的衔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采用适合中职升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不要让这些学生和通过参加普通高考升高职的学生用同一难度的大学英语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也不会让给这些学生授课的教师带来很大困难。
3.4利用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需求分析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Richardsetal.,1985)。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场合、使用语言的目的、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方式和将来需要达到的语言水平。需求分析还需要调查学习者现在的情况,如现有的外语水平、想学什么和能学到什么等。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有自卑感,尽管上了高职,但是他们的学习心态还没有完全转变,学习自信心不足,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高职英语教师要了解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明确高职英语学习目标,转变英语学习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授课。
3.5采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减轻英语学习负担,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1989)。从中职升上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从而影响了他们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针对这一情况,高职英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如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否使用了一些消极的策略等,然后指导学生选择和训练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学习策略。掌握了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学英语过程中就能提高学习效果,增强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时应重视策略培养的系统性,加强自身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并给予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多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缩小差距,建立信心。
4结语
从中等职业学校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了不适应,主要原因除了学生自身英语基础差,学习态度和动机不明确外,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没有得到有效衔接也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各种途径把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让这部分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在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掌握实用的英语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尹红丽.职业学校中的英语分层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一、收缴“保障金”的会计分录
(一)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核收街道、乡(镇)上缴的“保障金”会计分录
收:暂存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收:其他存款
(二)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将“保障金”60%上缴市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由市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汇总上缴市财政局;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将“保障金”40%上缴区、县财政局的会计分录
付:暂存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付:其他存款
(三)市财政局和区、县财政局,批准转回市和区、县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机构年度工作经费的会计分录
收:预算外收入
收:其他存款
二、使用“保障金”时,在预算外支出总科目下设五个明细科目:
1.培训费;
2.奖励费;
3.扶持费;
4.机构经费;
5.其他费用。
(一)使用“保障金”为残疾人举办各种就业培训班或购置器材、书本等的会计分录
付:预算外支出??培训费
付:其他存款
(二)使用“保障金”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或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的会计分录
付:预算外支出?奖励费
付:其他存款
(三)使用“保障金”支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的会计分录
付:预算外支出??扶持费
付:其他存款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使用“保障金”补助残疾人就业机构经费开支时,一律使用预算内经费支出的12个“目”级科目,如: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差额补助费、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的会计分录
付:预算外支出??工资
??补助工资
??职工福利费等
付:现金
(五)培训费、奖励费、扶持费、机构经费等4个明细科目中没有涉及到的费用支出,全部放在“其它费用”中列支的会计分录
付:预算外支出??其它费用
付:其他存款
三、对逾期不交“保障金”的单位按日加收5‰滞纳金的会计分录
收:预算外收入??滞纳金
收:其他存款
四、“保障金”的存款利息的会计分录
收:预算外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