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ConversionCycle)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V.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JamesA.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资金管理在企业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实践证明,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资金的运行更加安全且富有效率。但随着企业集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也暴露出了监管力度、运营效率、管理考核等问题。这需要借助财务、信息化等管理手段,进一步使集团资金得以良性循环,发挥出资金最大的运转能效,同时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一、资金管理主要方法
针对目前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管理的优化,最终全面提升集团预算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融合、建立资金监管。通过健全资金管控体系控制资金风险;保证资金收付通畅、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实现细化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资金分析考评,实现为集团管理层提供优质信息,最终达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益最大的目标。
二、建立资金支付监管系统
(一)建立资金监管与风险识别系统
结合企业集团自身特点对资金支付项目进行风险分类,据此确定不同资金支付项目的监管流程,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而言,主要偏重于针对资金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与预警。据此,应建立集团资金管理风险与预警体系,判断资金管理风险存在的大小,以及对集团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而构建集团资金风险管控系统。
(二)资金监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对接
资金监管系统属于新建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完善了整个资金支付的流程。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必须和原有的预算管理系统有效对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资金支付项目的范围应小于预算项目的范围。对于资金监管支付项目的确定,应本着付现的原则,即凡是付现的预算项目就要纳入资金监管的支付项目。对于资金监管的支付流程,既要考虑有效实施监管,又要尽量避免由于管理流程的重复而造成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降低。
三、建立资金收支平衡动态体系
(一)建立资金头寸管理机制
企业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下,资金头寸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收入减去集中支付后的余额。从内部融资角度看,资金集中管理是集团资金中心对内吸收成员单位银行存款和向成员单位提供内部贷款的过程。因此,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集中的资金进行类头寸管理。合理的资金头寸是一个围绕最佳值波动的概念,确定合理的区间或最佳值是资金头寸管理的核心。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的日常管理制度,如银行账户余额控制制度、资金预算管控制度、资金计划调拨制度、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票据集中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和控制集团各项资金使用行为,为防范资金风险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有效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统一。
(三)提高网络资金结算比率
资金流动性的提高可以提高资金的效益,而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资金流动性,同时又保证资金的安全。与银行构建网络交易平台将为企业集团资金收付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支付手段。通过网银系统,提高了集团资金的到账速度和效率,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的时间,做到资金的“零在途”,同时更降低了由于人为处理造成的差错率,还节约了往来银行的时间及费用。
四、完善资金管理考评制度
(一)资金管理评价内容的完善
结合营运资金与供应链的关系,可以将营运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将经营活动的资金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不论是营运资金总体管理评价还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或筹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均采用周转期指标进行评价。以销售收入计算周转期,评价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以销售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材料消耗总额计算周转期,评价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1]。
(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
资金管理的评价,虽然有明确的要求,但多由于执行性较差,始终没有对集团各单位的资金管理进行明确的评价。因此,除了是评价指标各家科学有效之外,建立完善评价制度,更是落实资金管理评价工作的有效手段。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在资金管理的考评内容方面制定定期的考核评定机制,将资金管理的考核指标纳入每年的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这样,可以将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领导者的薪酬相结合,从而使各单位更加重视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的现金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广义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所有财务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狭义的观点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筹资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强调了因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普通股收益受到影响甚至企业破产的可能性。本文主要立足于广义的观点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构成、传导机制及其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基础理论
广义的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财务活动,第一,从财务风险的来源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重大影响的外在环境,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约束的变动。内部因素主要指公司经营治理情况、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层决策层人员素质等。第二,从财务活动的环节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资金筹集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上述每一项财务活动都无法独立发生作用,涉及内外部对象众多。因此财务风险具有动态传导性,容易受到具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利益链影响,而酿成财务危机。
(一)资金筹集风险的传导机制。
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活动环节的起点。资金筹集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企业内部因素发生的不利变化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不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筹资风险的产生会引起后续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对于企业内部,筹资风险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投资活动。对于企业外部,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可能会延误债权人的投资或生产计划,对企业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二)资金使用风险的传导机制。
资金使用风险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募集所得资金在满足基本生产经营需要之后,企业会将多余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或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中,由于资本市场风险较大,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也相应较大。如果企业是运用自有资金投资,则资金使用风险的影响范围较小。反之,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会传导至债权人或股东。
(三)营运资金风险的传导机制。
营运资金风险指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材料供应、产品产销所产生的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强调的主要是企业短期资金的运用与周转能力。原材料市场的不利变化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所需材料供应短缺;存货不足可能导致停工待料的情况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应收账款是否能及时收回同样影响着营运资金的管理,赊销业务过多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企业不能正常偿还短期债务,流动性短缺等。营运资金风险导致的产品短缺会传导给企业的客户。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传导机制。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不同的分配政策和分配方式对公司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收益分配制约着未来资本价值的增加规模。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关键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如果企业产生利润分配风险,则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降低,影响将传导至未来的筹资活动。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一)按照财务风险爆发的时间。
财务风险控制可以按照财务风险爆发的时间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主要策略是(1)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盈利水平。高盈利水平有助于企业筹措资金,是企业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2)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企业需要在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负作用,适度负债以减轻偿债压力,主要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此外,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应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也能起到事前防范作用。(3)选择信用等级高的对象建立财务关系,以避免出现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募集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等情况。(4)采用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建立现金流量预算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等,以提高企业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5)健全内控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资决策应经过收集信息、找到可行方案集、选择可行方案、实时跟踪评价方案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6)对于企业集团,应统一母、子公司的权、责、利。避免发生集团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的情况。
事中控制的特点在于动态性,指企业通过动态观察得到信息,用于对外部宏观环境及内部经营状况做出判断,进而进行动态的控制,包括(1)调整信用政策策略。当企业的客户面临风险,导致企业收账困难时,企业采用或延长信用期或增加坏账损失准备或解除与此类客户的信用财务关系来调整其收账政策,使财务风险及时得到监察和控制。(2)信用风险转移策略。目的是将风险分散化,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类。保险转移指企业就某项特定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非保险转移指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将一些特定业务转移给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3)发挥预算的风险控制作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比较预算标准及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不同就能发现差异。对差异成因的分析有助于对风险进行动态控制,从而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全面监控各项财务活动的资金收付,规范内部资金融通行为,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也是在事中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财务风险爆发原因及其处理的反馈,事后控制有助于企业巩固财务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但其重要性低于事前和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二)按照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财务风险控制还可以从控制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即从资金筹集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分别采取控制策略。
1.资金筹集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资金筹集风险可能造成到期债务无法清偿、无法进一步筹集到生产经营或企业扩张所必需的资金等不利结果。因此,对资金筹集风险的控制需要着力于资金筹集方式上,包括如下重要方面。
首先,需要比较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优劣。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保密性好等特点,缺点则是范围狭窄,容易导致收益分配风险。外部融资需要公开公司信息,交易成本高,但能融得更多资金,有助于企业塑造自身形象。一般来说,企业在具有足够内部资金时会优先采取内部融资方式,其次采取外部融资方式。
其次,需要分析现有环境下企业获得资金的各种途径。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有国家、其他法人、个人和外商等,筹资方式有发行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借款、商业信用等。由于不同筹资方式所对应的的资金成本、风险特性及避税特性都有区别,企业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衡量各种筹资方式的优劣,并使得加权资金成本最低。
最后,需要安排合理的资金结构,包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的结构问题及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结构问题。运用债务筹资方式有助于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具有正的财务杠杆效应,但也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因此,资金筹集风险的控制需要兼顾盈利性和安全性,使资本负债率趋于合理。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结构问题是指,短期负债总还本付息压力小,但还款的迫切性较强,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要求较高;长期负债在短期内还款的迫切性较弱,但总资金成本大,利息费用高。因此,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有利于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和传导。
2.资金使用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资金使用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应着重于注意提高投资收益率及选择最优投资项目上。投资收益率由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组成,无风险报酬率即正常情况下的市场平均报酬率,风险报酬率的大小则与项目风险相关。由于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收益,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尽可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市场环境、产业趋向、科技含量、市场适用性等。市场环境是否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产业趋向的分析提供了对项目优劣势的全面比较,科技含量的高低为项目遭遇技术风险与同等竞争的概率提供根据,项目的市场适用性越强,其产生的市场风险则越小。
3.营运资金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营运资金风险指与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融资、应收账款、存货等相关的风险。为控制营运资金风险,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体现了企业获得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实行稳健型短期财务政策的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较高,体现在持有大量的现金或短期证劵、拥有充裕的存货上,这样虽然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但相关的机会成本及管理成本也必须纳入到考虑中。而实行激进型短期财务政策的企业则与之相反。
其次,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往往会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例如采取赊销、放宽信用期、现金折扣等措施。这些举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必要前提是事前控制的完善,企业需要分析采取某项信用政策所可能产生的收益、成本和预期风险损失。信用政策收益主要是指由于销售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润增加值,信用政策成本主要指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收账费用等。预期风险损失则包括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和信用政策的折扣损失。以免发生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坏账累积,实际收入减少,利润下降的情况。
最后,企业需要对优质客户与劣质客户进行甄别,根据对重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评价来决定信用政策的适用性,从而达到降低客户违约率的目的。可以采取对外保持关注重点客户经营状态,对内动态观测应收账款的余额状况,建立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等措施。
4.收益分配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收益分配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在留存收益和分配收益上的抉择中,具体包括企业在提取公积金、股利支付方式、股利分配等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公司提取的公积金以是否依法律规定强制提取为标准可以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指根据《公司法》第177条:“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所规定而提取的,法定公积金的提取不会造成收益分配风险。任意公积金指公司的上年税后利润在扣除法定公积金后,由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再提取利润中的一定比例来作为任意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未来进一步扩大经营或弥补意外亏损的资金需要,也有助于巩固公司财政基础,但是过多提取任意公积金也有可能造成收益分配风险。另外,股利分配政策与股利支付方式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公司对潜在股东的吸引力,需要企业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包括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企业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对利润分配政策的不同偏好,将投资者偏好、企业流动性、企业盈利能力及其持续性、现有及潜在投资机会都纳入到考虑中,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预期发展来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控制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与传导。
参考文献:
[1]钟育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J],经济师,2007,(5).
[2]沈俊,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徐敏娜.当前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之我见[J],现代经济,2007,6.
[4]王志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5.
一、引言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是用以维持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资金,是指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占用在短期资产上的资金。营运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营运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净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企业短期投资和融资活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正确地营运资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对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商品流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提高企业商品的流转管理就必然要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业务规模的盲目扩大,结果造成流动资金短缺,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中小企业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中小企业融资碰到的首要问题,融资困境仍旧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现金流量管理弱化,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短缺,没有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对现金日常收支没有有效的控制。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三)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坏账损失增加
应收账款控制不严,数量普遍很高,相互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平均拖欠时间长,资金回收困难。很多时候企业高层只是片面地认为销售才是企业第一要务,追讨债务和资金回笼是财务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绝对额和应收账款回款周期的增大,必然导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增大。
(四)存货管理制度不科学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对库存仍然是实行大类管理,进销差价核算的方式,这种存货核算状态和方式的存在会使得企业的存货管理出现混乱,尤其是商品类别比较多的企业,随着库存量的增多,盘点和准确核算完成依靠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过多的存货占用会使得企业因此而承担过重的存储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水平,而相反,过少的存货也会使得企业面临着缺货而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
三、改善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取得资金或者资本,既可以通过长期筹资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短期筹资的方式。拿短期筹资方式来讲,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票据贴现、或者债权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增多客观上使得企业能够借助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金融联盟的帮助,进而获得较为充裕的资本。
(二)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
为了适应资产流动的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要选择合理的资产结构,流动性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的比例要安排合理。长期性资产占用太大会影响资产的流动性,会产生成本沉淀、占压资金。解决方法应根据资产经营的目标情况,在产权市场租赁、拍卖、合营、实物投资、置换、出售等方式盘活存量。流动性资产比例过大则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报酬率,对此应通过资本市场对外联营、合资、上市等扩大资本增量,使流动性资产保持合适的水平。
(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存货流转都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周转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拖的时间太长,那么企业应收账款资金的成本就会较高,结果会降低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适合企业运营的应收账款策略。财务部门需加强对赊销业务的控制,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收回,减少风险。
(四)强化存货的周转和管理
2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全部的流动资金,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存货等项目,也称为营业周转资金,是企业资金中流动性最强、周转速度最快的部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利润的根本保障。狭义的营运资金是个静态数据,是指在某个时点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即所谓净流动资金。净流动资金的多寡代表企业拥有的流动性地位,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狭义的流动资金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流动资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流动负债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而流动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到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项目。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营运资金管理。
3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垫资现象普遍,流动资金压力大
建筑业本来就属于竞争性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当前经济下行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是一种不受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施工方是价格的完全接受者。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或者获得更多的工程份额,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手段,也成为一种行业常态。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垫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投标期间垫资:投资方在发出邀标书时,要求竞标单位提供投标保证金,投标结束后,投资方会退还未中标单位的保证金,而对于中标单位,保证金被计入签订的正式建筑合同中,以工程进度款等形式返还。
2)项目启动垫资:对中标单位,投资方要求施工方提供保证金作为工程项目启动资金,保证金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返还,造成垫资施工。
3)工程期间垫资:对工程进度款的不足额支付,造成部分垫资施工。比如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承包方报送的月进度报表经发包人确认后,于次月支付确认工作量的70%,这样的付款条件造成承包人对当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100%的垫资,在次月对上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30%的垫资施工。
4)按约定形象进度垫资: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如基础全部完成且发包方检验合格后开始支付进度款;或者结构封顶后按一定比例支付工程预算价款等,使得建筑企业承担垫资。
5)全额垫资施工: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发包方不向承包方支付任何工程价款,承包人自行负担工程期间的所有资金费用,只有工程项目建设完工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发包方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3.2 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三角债严重
应收账款是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负债表里位列货币资金之后,从理论上说,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优于其他流动资产,但实际运作中却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变现,给企业增加了资金压力。由于建筑业社会生存环境较恶劣,应收账款的数量和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几乎都高于其他行业,也是三角债的高发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收账款数额和所占比例大。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每个建筑企业为了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者争取较高利润率就必须采用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往往采用垫资方式承接业务,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
2)应收账款账龄长,三角债严重。由于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调查不充分,工程竣工之后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给建筑方,进而导致了拖欠工程款。但是政府多次出台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施工企业为了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不得已向银行办理贷款或承兑汇票,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施工企业拖欠工程物资供应商的款项,供应商又拖欠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又拖欠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筑业成为典型的三角债高发领域。
3)忽略应收账款的合同管理。在建筑合同签订前,缺乏对合同关键条款或内容的严格把控,一般按投资方起草的法定合同范本稍做改动就签订合同。在建筑合同签订后,未设置专人和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保管、收款统计、收款登记、收款对账、收款进度对比、收款的全面跟进,出现收款条款的缺失或收款条款不执行等情况,尤其对工程尾款数额或工程质保金的确认,需要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审价或工程监理部门审核确认,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对合同的严格管理,否则由于拖欠时间太长,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碍于情面或考虑到以后的长期战略合作,采取先施工后签订合同的作法,造成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投产后在预决算金额、工程量的认定等方面产生分歧,引起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官司,但是很难清偿甚至无法追款的结局。
3.3 营运资金内部监督机制较薄弱
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我国建筑业在营运资金内部审计方面,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在不少的建筑企业里,由于领导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公司营业执照年检时的需要,因而存在随意撤并或精简内审机构的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部,只在财务部门下设内部审计,或者设立一个内审室,或者临时抽调财务人员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使得建筑企业的内审机构势单力薄,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常常流于形式,被管理边缘化,或者受控于管理层,缺乏独立性,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2)内部审计质量差。内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该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只重视事后的审计结果,忽略在项目的运行前期和整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治标与治本的效果。
3)对外部审计的抵触情绪。虽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外部审计,且理论上来讲对其监督是客观的,但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外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及其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对管理者预期的监督、提升和改进效果。
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是建筑企业的癌细胞,将直接减少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严重加大了建筑企业营运资金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盘活、优化应收账款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头等大事。建筑企业要切实把工程项目作为管理重心,着眼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抓好资金营运特别是抓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承接项目前,管理层和法务部应该仔细研究工程合同,尤其是涉及工程价款的支付进度和方式、工程施工工期、工程尾款支付时间、违约解决方式等关键环节的合同条款。企业坚决不承揽价格偏低又没有资金保障的项目,规避可能的大量应收账风险。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承包方要及时向投资方报告工程进度,办理工程进度结算,结算工程价款,比照工程进度与资金结算的匹配,严格关注投资方的财务状况,使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有可靠的保障。如果出现投资方有严重违反合同,无法按照进度支付工程价款的问题,应该立即进行协商并关注事态的发展,避免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在工程施工完工后,积极办理完工决算报告和相关签证手续,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款力度。要与投资方充分沟通、谈判和协商,对于处于资金困难的投资方,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抵债、应收账款保理、债务转股权等方式,消化应收账款,盘活营运资金。
4.2 加强建筑企业商业信用筹资能力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款项而形成企业间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属于自然性融资,一般都无息,具体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筹资具有容易获得、一般不提供抵押物担保、无需办理繁琐的筹资手续、企业具有较大的主动权等优点,因此建筑企业在诚信、确保如期履行各种契约关系的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商业信用,全面提高商业信用筹资能力,进而减轻营运资金压力。
1)充分考虑商业信用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正确评估商业信用筹资风险,对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信用政策,避免发生无法按期偿还的信用风险。
2)充分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商业信用管理,使重视信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理性选择,为企业信用筹资提供良好的保障。
4.3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1)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做好前期营运资金计划和预算、中期的营运资金控制、后期的营运资金考核机制、年底的营运资金反馈和修订等,目的是做到对营运资金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资金统一结算中心。建筑企业的资金分散是导致建筑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筑企业应该建立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统一资金调度,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增强集团融资与偿债能力。
3)提高资金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少建筑企业的领导依然保持着陈旧观念,认为财会人员只是出纳和管钱,资金财务部门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财务和资金部门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通过积极培养、内部选拨、对外招聘或者培训人才等措施,提高资金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以应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网络结算的快速变化,进而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结算往来的安全。
4.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内部审计
1)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审计评价。要做到内部审计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首先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来看,当前建筑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不一。我国有些大型建筑企业或上市公司几乎都设置审计委员会来指导审计部的工作,审计部都是由监事会、董事会或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而现实中,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设立了审计部且审计部等同于一般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董事会或者企业最高领导机构,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审计委员会负责而不是为总经理和管理层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2)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完成上市或者正在申请上市,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成立了海外子公司分公司或者项目部等,因此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要实现相应的转变: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预算审计、决算审计转变,积极开展关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用、负债状况等的管理审计和评价,进一步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升和扩展内部审计职能。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投资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既可能为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内部人员专业知识薄弱,风险意识淡薄。而外部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就主要为外部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无法适应如此剧烈的变化,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等情况。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现代许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并没有把资金按不用的时间和来源进行调配,便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这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企业资金不足,而是资金结构出现问题。多元化的投资发展虽然能够使企业占领更多领域,扩大市场。同时也会导致营运资金的短缺,若是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结构不健全,也能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失,相应的使企业陷入一个筹资,举债的恶性循环。
(二)投资决策失误
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导致了企业财务上的亏损。投资款项收不回,还要拨出一部分资金去维持已经正常开发的项目。这明显是由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
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及时收回。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加销售量而采取赊销方式销售产品的话,应收账款也会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产品的销售一味的追求数量。就会产生大部分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造成坏账。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资金流入与流出的不合理
企业对于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这一块并没有绝对的重视。公司不少的销售人员为了扩大销售量,争取效益。在对外销售时,不惜赊销倒挂,虚增销售额。公司在外的资金无法收回,内部的流出又日益严重。导致公司内部资金结构紧张,研发费用就有所下降。使公司进入一个筹资,举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提高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
第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将财务风险防范贯彻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科学、正确、严谨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具备能够发现、识别、分析财务信息的能力。掌握扎实、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具有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能够在财务风险未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提出积极,有效,科学的解决和预防方案。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有效的财务审批监制制度
首先要建立开支审批制度,开发项目的资金经批准后才可启动,各个项目之间要分权管理。形成互相牵制。
2.对原料采购环节的控制
原材料采购环节是企业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材料采购不能采取主管经理一把抓的制度。应分设权力监管部门。详细到帐帐必查,使采购业务公开化,程序化。
3.对销售环节的控制
第一,明确责任,谁的帐由谁管。业务员所放出去的债务与业务员自身的绩效挂靠。第二,建立交易对象信誉系统,对于已经发生的呆账、坏账的公司。应在内部进行通报。中止以后与其进行的任何交易。
(三)加强内部经济管理
营运资金分流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流量,所以如何把握正确、科学的营运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科学技术的革新,企业应设置专门的技术监管部门。提高研发资金使用的效益,正确处理现金流量战略管理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增强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首先要严把资金关,实行现金流量预算。对于较集中的巨额资金应该及时管理,实时控制。对于企业资金的异动情况要及时反馈,防范资金风险。建立健全的资金预算制度。加大债权债务的的清收和处理力度。确保往来账项的准确、完整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改革与开发,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善于把握周遭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把由财务风险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可能的降到最低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观念和方法尚未得到实践。从而使本文的学术讨论高于实际指导意义。时间有限,本文对尚多财务风险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但是仍希望这篇论文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引言
在企业管理中,资金筹措与资金运营管理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企业资金筹措能力。资金筹措是资金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为了保障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实现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1.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资金筹措与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密切,资金筹措能够强化企业运营管理,而良好的运营管理也会为企业进行资金筹措带来支持。为了提升企业资金筹措的能力,优化企业运营管理,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首先,企业的资金筹措与企业的经营成本相关,因此需要研究企业经营成本与生产经营之间的相互衔接,换言之,企业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成本增长符合资金筹措趋势。并且,企业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也直接的决定着企业的业务拓展;其次,在企业进行资金筹措之前,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其在经济市场中的未来效益、资金回笼时间等。当这些因素都确定好之后,再进行投资。那么在筹资环节中,需要针对资金的具体情况,进行筹资渠道对比分析,权衡市场利弊因素,切实的将筹资成本降低;第三,企业进行资金筹措环节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风险,对企业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分析筹资风险。权衡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针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提供相应的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风险。
2.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中能够发现,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如,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企业资金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并且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提升。
2.1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在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企业资金的使用是关键,资金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具体的表现为,企业对于内部资金随意应用,不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导致项目投资与市场发展步伐难以匹配,出现资金盲目使用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企业资金的浪费。同时企业在制定资金计划上的可操作性比较低,在资金计划实施环节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阻碍着资金计划的正常落实。总体而言,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基于这样的资金管理情况对企业发展不利。
2.2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从更加严格的意义上分析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归根结底都是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也就是说制度上的缺失将会导致企业资金管理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为了实现资金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在制度,但是该制度执行力较低,大部分的制度只是建立在预算、结算等方面,在企业资金运算评估和评估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足。当企业资金运转环节中出现突发性资金使用问题时,企业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评价细化标准,将会导致企业资金运营惨淡。从企业资金制度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所需要强化的地方。
2.3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无论在哪种资金运营管理中,资金都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对于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是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基础。然而,在很多企业企业资金管理中都缺乏资金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财务部门不能及时的对企业资金制定相应的防范预警措施,也缺乏相应的备用资金,一旦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企业资金管理将会措手不及,难以抵御资金风险,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小型企业面临破产。
二、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能力,主要分为在现金、成本、融资等方面的管理。这些不同的层面资金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状况。
1.强化企业现金管理。企业现金管理在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现金管理不善,将会导致企业出现现金周转苦难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冻结。例如在大型的国有制造企业中,为了避免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冻结,企业先需要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管理,针对个别客户的拖欠情况进行调查,采取经济收紧对策,实现经济回笼。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客户付款周期的形式,将项目预付款资金采购形式改变,将企业向银行短期借款以及利息费用支出的数目减小。
2.通过人工成本的控制避免企业固定资本蚕食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资金管理中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到人工,其管理难度比较大,资金运行管理比较复杂,并且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挂钩。实现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如果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不当,将会出现企业内部财务资本蚕食的情况。为了缓解企业资本蚕食,需要通过以下方式对企业资产债务进行管理:第一,提升员工的基本工资,鼓励在市场前线的员工长期在职,发挥员工熟练的项目捕捉技能,提升项目开发效率。第二,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能力,注重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
3.提升企业融资水平。企业融资是实现企业项目业务拓展的基础,因此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行管理能力,还需要将企业融资能力有效的提升。而企业融资主要分为企业内容融资和外部融资,从难易程度以及效果上分析,在企业内部进行融资其效果更加,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内部融资的优势比较多,首先其所带来的筹资风险比较小,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筹资渠道所带来的筹资风险。换言之,内部筹资形式能够为企业资金带来诸多的保障。其次,内部融资在改善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资金筹集效率,需要关注企业内部筹资环节,并且通过注入增资、扩股、出售公司股份等形式,实现企业资金吸纳。
4.构建企业资金预警体制.企业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很多企业对于资金预警的认识不够,因此,在企业资金管理环节中难以制定相应的资金预警机制,这将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提升企业筹资能力,促进资金运行管理,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资金预警机制,比如在企业进行投资之前,充分的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运行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的评估,保障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流动性以及安全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针对企业资金筹措与企业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如,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企业资金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并且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提升。提出了企业现金强化管理、避免企业固定资本蚕食、提升企业融资水平以及构建企业资金预警体制等对策。
作者:张娟娟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田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营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赵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3]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2011.
一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资金流是信息时代,企业在面临内外部复杂环境过程中,强化供应链体系,整合自身资源过程中的关键力量。资金流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既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上的资金、资产的概念,也有别于现金流的概念。资金流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来定位:从狭义来看,资金流是企业(或组织)等交易主体通过转移商品、服务以及可以物化的人力资本等涉及到的资金往来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每个涉及到资金往来的结点都与前面或后面的结点呈现出连续性的特征,共同构成资金流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金流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拓展,并且日益得到了人们的在重视。资金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信息流、商流进行不断的融合、对接以及能量交换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广义来看,资金流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所有交易(包含了内部与外部交易)活动以及业务往来涉及到的资金流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静态与动态形式。从动态的过程中,企业所有的交易都可能有货币资金的参与,而货币资金在交易的过程中形态以及数量上会伴随着交易的过程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资金流就是由货币资金在交易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运动和形态不断转化为而形成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企业使用现金购买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消费者,然后企业获得销售收入。在这个过程中,现金、原材料、商品、销售收入,共同构成了资金流的内涵,这个连续过程中可以深刻揭示资金流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从以上对于资金流的基本内涵分析来看,本文对资金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拓展,从新诠释了资金流的内容和特点。在现代企业环境下加强资金流的内部控制,确保资金流的稳健性,有效的规避资金风险的发生,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见识基础。
二 风险整合理论与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
随着企业现代化环境的逐步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也逐渐由原来的内部牵制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向内部整合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发展。风险整合理论认为企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要素之间必须通过有机整合,才能使内部控制的效果最大化。当前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风险整合理论强调内部控制的环境与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各要素之间必须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要在风险控制导向下展开内部控制工作。
对于资金流内部控制来说,风险整合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风险整合理论认为应将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风格与理念融入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来制定资金流的确认以及控制流向的方法,对于涉及到资金流的各项经济业务应该适当的进行分类,在交易账户管理上要以风险控制为原则,在程序上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工、账户管理、记录以及复核等工作。风险整合理论认为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从实现资金的增值与保值解放出来,要进行功能的再拓展。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积极配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多向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个要素都与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到其他环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整合来实现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 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框架构建
(一)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是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资金流内部控制首先必须保证资金流的安全。企业在各种交易以及商品、产权的交换过程中,都会有伴随资金流的出现。例如企业对外销售商品,可能会出现应收账款,在形成应收账款时或者进行信用折扣时,必须加强内部应收账款的管理,要从内部严格信用折扣标准与条件。其次资金流内部控制要保证资金流的效益性。资金流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资金流融合到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条当中,在资金的各种形式与转换过程中,使企业获得资金增值。资金流的合理调动和分配,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财务费用,增强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最后一个目标是必须通过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减少企业发生资金风险的概率,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配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进行。通过采取严格职责分工、实行交易分开实施内部稽核、实施定期轮岗制度、风险评估等措施加强资金风险的控制。企业在投资、筹资、资金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资金风险,因此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加强风险的控制,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环境包括了: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保障、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得以优化,发挥作用的关键。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高效科学稳定的财务决策,来达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会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给予充分重视,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保障资金流内部内部控制各项制度得到执行。内部审计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关键,内部审计是企业当中“第三方”的监督力量,关于资金流的内部审计是要求企业相关的审计人员对于资金流的安全情况、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效益性进行审计,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从业人员素质是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安排涉及能否得到执行的关键力量,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保证资金流内部控制措施得到观察和执行。例如对资金流环节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财务人员要有能力制定关于资金应急预案和积极的财务政策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积极清理各项欠款,加大对欠款客户的清理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控制,尽快处理期末各环节盘盈的产品,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资金链条的安全。企业产品的销售,关键在于货款的回笼。同时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确保资金管理与控制的效果与质量。
(三)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从资金的运行角度来看,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资金运行这三个阶段,在分个阶段都会产生各种资金风险。例如筹资活动可能由于决策不当,产生举债风险;投资活动可能产生内部舞弊而导致经济损失,由于投资决策不当,导致企业项目蒙受损失等。资金运行中,资金记录的不当,有关票据的遗失、变造、伪造、被盗用以及非法使用印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因此必须针对企业每个资金流发生的阶段,进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中要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进行评估。比如在生产经营中是否设置了针对性的资金流上游、下游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些制度安排是否贯穿始终。要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针对关于资金流控制的措施的执行难度与执行效果以及实用性进行评估,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因素。还有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一些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否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是否存在漏洞导致执行不力,从而影响到了控制效果,导致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要针对资金流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如果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在执行中没有实现规定的控制目标或者没有执行规定的控制活动,也不能及时提供控制执行有效的相关证据。那么这种控制肯定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须进行的及时的反馈、修正以控制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监督
内部监督制度是资金流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保障措施,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进行资金流内部控制监督的依据,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分工合理,职责分明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具有规范的内部监督程序与方法。内部监督一般分为日常和专项监督两类。日常监督是要对资金流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检查,而且这种检查是持续的。日常监督中应该将资金流控制的检查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要及时的发现关于资金流控制的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及时的纠正。专项监督是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向、方针战略以及关键的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化时,针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检查,例如关于重大投资项目、融资项目都会涉及到巨大的资金流,此时必须开展专项的监督,明确专项监督的内容和方向,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反馈性的意见,提出完善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书面的意见和报告,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五)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绩效考核
资金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是控制资金风险、提升资金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设置相应的控制和考核方案。企业资金流的形成伴随着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的全过程。在筹资阶段应重点加强对资金流的源头控制,力求做到降低资金成本,确保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源头。在投资阶段,应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净现金流量的管理,并分别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例如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要是受营业现金收入的影响,在企业销售过程中为了加强对营业现金收入的控制,应制定“谁销谁负责”的原则,销售完商品仅仅是完成了收到现金流的第一步,对于因为销售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企业应该采取奖罚并用的策略,要要经常对购销业务进行清查,看有多少货款未到位,并采取与对方对账等方法,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企业资金的流向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向法定代表人汇报,防止内外结合,将货款私吞。例如资金流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率以及坏账出现的频率、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资金收付的执行情况、票据保管情况等。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合理的业绩权重,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不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强化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
结论
资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都在不断的调整,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流内部控制框架结构。也就是说资金流内部控制框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内部监督以及风险评价将会成为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对于这些需要我们给予持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企业资金管理的概念
我们这里所说的企业的资金,指的就是企业的营运资金,具体地来讲就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在全部资产占用中所占用的比例和控制的比重。流动资金的计算主要是用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资金的净额,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部分,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流动资产指的是在企业经营的一个周期内即小于或等于一年可变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按照流动资产所属的领域,又可以分为生产领域中的资产和流通领域中的资产,生产领域中的资产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资产,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半成品等资产,流通领域中的资产是指在企业的流通过程中使用到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库存商品等资产;按照流动资产的变形能力还可以分为永久性流动资产和临时性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周期内即小于或者等于一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在一年到期的长期借款等流动负债种类。我们可以根据短期负债进行准确计量,把流动负债分为可确定的负债和不可确定的负债,可确定的负债是指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可以预测企业的应付款项,主要包括应付债券、短期借款等,不确定的负债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应该支付、金额不确定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的应付现金股利、应付的相关税费等负债。企业的经营者要做好对企业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注意隐藏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做好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预防。
2 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风险
企业的资金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重要的影响,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资金管理简单来说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严重上来说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需要我们提前认识到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并提前做好相关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
2.1 企业的资金缺少相关的预算
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为了减少资金的使用或者避免工作中出现的麻烦、为了省事等心态,没有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提前的预算管理和缺乏相关的计划,在主观上缺乏对企业资金的预算。企业缺失对资金的预算和计划,很可能会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超支,出现盲目利用资金的现象,不利于企业合理的分配,充分的利用资源和进行集约化生产。
2.2 企业的筹资缺乏合理性,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三大活动之一,另外的两项是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的筹资活动普遍面临筹资渠道有限、筹资资金数量少、企业筹资难、门槛高等问题,企业最常见的筹资形式主要是向商业银行借款。通过负债来进行企业的筹资,企业通过负债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可以解决企业暂时的资金周转和融通困难,但是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企业可能会面临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而且企业在成功筹资以后,对筹集的资金缺乏合理的计划和运用,很多的企业没有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资金使用计划进行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和超支。
3 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风险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科学性
加强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科学性这是针对企业筹资而言的。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最优的筹资成本和筹资结构,提前制定好企业的筹资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筹资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企业也应该按照相关的资金使用目标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使筹集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够落实资金的使用途径,避免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企业还应该扩大资金筹集的途径,增加筹集资金的可能性,为了预防企业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增强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企业在进行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要制定好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以及预期的资金使用效果,这样筹集资金以后可以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和努力。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科学性,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3.2 加强企业的资金预算,制定合理的计划
引言
企业现金流状况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内在价值,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现金流状况是否良好存在直接的联系。可见,现金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1现金流及财务风险管理含义
1.1现金流
现金流的主要形式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现金动态。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如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购买产品等。第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比如购建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企业子公司、其他营业单位取得及处置。第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比如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偿还债务等。
1.2财务风险管理
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得企业发展受到经济损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分为融资、投资和经营等风险。这些财务风险的发生都是由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外部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金融环境等。虽然这些因素与企业似乎没有关系,但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内部原因是企业可以改变的,包括基础结构、人员、流程、信息系统技术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等。因管理者素质与能力问题而产生财务风险,如管理不善、投资失败等。
1.3现金流及财务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从预支资金到收回资金的进程中,企业管理者应明确地认识到会有失败的投资,其资金是无法收回的。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流和财务风险存在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金流管理流程与财务风险管理流程相同,在每个现金流环节中都存在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做好强化管理现金流的工作,从企业融资活动开始,然后是投资活动,最后是经营活动,其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第二,现金流管理是避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事故的关键。其主要目标是确保现金流在每项财务活动中流动的资金充足,避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状况。如果企业想要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必须避免或者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第三,现金流和财务风险具有相同的目标[1]。现金流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价值,通常情况下,财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回报和超额利润。基于利益,它使得企业承担财务风险。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应准确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做好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实现价值,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日常生产及其整个运营过程中,现金流与财务风险管理之间是相关联的,两者之间存在渗透关系、互补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金流存在不确定性,这给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管理与控制财务风险时,现金流量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财务参考。
2现金流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造成的影响
2.1现金流管理不到位易出现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最大化为企业、员工、消费者以及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利益[2]。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利润的增长,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利润的增长,可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防止出现决策、投资和其他活动风险。在对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进行计算时,其计算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利润是反映账面上的经营业绩。随着营业收入的增加,企业的账面利润也会增加。但是利润增长与实际资金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利润增长可能是企业赊销活动带来账款增加,但账款不能提前转换,导致企业存在利润高、资金少的问题。然而,企业在任何业务活动中都需要财务资金支持,所以企业必须加强现金流管理。若出现现金流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2.2长期存在现金流流动障碍易带来财务风险
现金流的特点是流动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确保正常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企业有障碍的现金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很好地履行付款的义务,也意味着无法支持日常开支,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风险。一般来说,造成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事故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运营资金风险。由于缺乏营运资金,造成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财务危机;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日常运作所必需的资金,营运资金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企业的现金无法有效流动,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影响,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产生企业面临风险的情况有很多:企业规模扩张过快、交易过度等等;对营运资本的需求超过预算;由于某些原因,现金流速度缓慢,如库存增加、生产时间延长、收款延迟以及付款提前等;企业的营运资金,有可能用于收购固定资产和进行投资,收益不能及时转移到企业中去。第二,信用风险。如果相应的收账款没有及时收回,就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事故的发生。大部分企业为了吸引大量的客户,会给予一定的账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采用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企业以赊销进行交易活动,而这最终会给企业带来信用风险。第三,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容易引发偿债风险。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企业的偿付能力就有所不足。若此时企业有过度流动负债的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付能力,甚至降低企业的偿付能力;若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企业很有可能将失去现有的融资渠道,从而引发流动性财务风险。
3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缺乏对现金流风险的关注及认知
对现金流风险管理的认识是确保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确保企业得到和谐发展的环境基础[3]。当下,企业缺乏对现金流风险的认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现金流风险的认识。虽然大多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现金流风险的作用和重要性,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重视,更未能做好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例如,现金流风险预警机制没有建立、风险控制架构没有得到完善等。第二,员工没有意识到现金流风险。比如,企业在实施生产活动时,员工们没有意识到现金流的风险,更没有意识到产品生产的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盲目重视企业产品的数量,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现金流量过大的情况,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3.2未形成健全完善的现金流管理系统,存在授权审批风险
企业没有健全和完善现金流管理系统,这将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现金流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资金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资金控制管理人员。岗位之间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使得企业无法开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活动,如规划企业的资金使用计划后,由于执行目标不清晰,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规划的资金落不到实处,从而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现金流管理流程存在问题。比如,企业在投资项目过程中,没有对项目进行详实的研究和调查,没有对项目现金流进行准确评估,就匆忙将资金投入其中;或者是在债务融资中长期使用短期资金。甚至还有些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由于缺乏授权审批程序,导致对资金随意使用,这就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3.3缺少对现金流的预算及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现金流。企业能否合理地做好现金流管理工作,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降低和控制相关风险。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预算管理开展中,很容易引起一些问题,如未进行更加深入的预算工作、预算涵盖的范围小等,这将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效果。很少的企业会以现金流为基础开展预算管理,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特点和项目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多数企业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管理和控制现金流。
3.4未制定科学的现金流预警机制
由于企业必须通过现金流完成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因而,如何管理现金流风险就成为了当下企业发展的重点。现阶段,虽然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好现金流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但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中风险指标选择不科学,通常过于单一,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风险与财务风险问题。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与现金流控制关系不大,企业没有通过现金流管理改进其他工作。
3.5经营规划未结合市场发展需求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这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资金断裂,从而使企业破产。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经营规划时,没有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企业也没有意识到市场风险的到来,进而就使得企业陷入了发展危机。
3.6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企业在以往的运营模式下,企业管理者对财务人员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引起重视,不明白财务人员的角色定位,在做出各项决策时未能充分纳入财务人员的建议。且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往往都不是很高,没有风险意识,更没有处理风险的能力和经验。
4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4.1营造良好财务风险管理环境,提升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为现金流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营造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一方面,加强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解和关注。例如,组织管理者定期学习现金流风险理论知识,参考国内外企业现金流风险运行情况,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开展一些具体工作,例如建设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落实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等。从风险视角出发,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和理解现金流风险,且这也是实施现金流风险管理的关键。另一方面,提高员工对现金流风险管理的认识。企业可以在培训内容中引入一些现金流风险知识,比如如何降低现金流风险。要有效提高员工对现金流风险的认识,让员工时刻保持警惕,能够具备准确识别现金流风险的能力,以此更好地进行现金流风险管理工作。
4.2强化现金流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
现金流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管理工作[4]。针对现金流管理,企业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督机制,通过实行监督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相应的规范管理,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注意观察和控制与现金流量有关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定期检查,以确定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对现金流的监督管理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更早发现风险问题,并做出相应的风险判断,发出风险预警。
4.3完善现金收支内部管理和授权审批措施,预防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是现金流风险控制的第一个环节,企业能够采取两种措施来进行对现金流风险的控制。第一,企业要完善现金收支内部管理,可设立专门的现金流管理部门,明确划分内部人员的责任,有效地改善内部人员责任转移现象。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降低发生现金流风险的概率。第二,完善现金流管理流程。针对企业对某一个项目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就匆忙投入资金而引起现金流风险的这一状况,企业可以制定健全的项目分析和投资管理流程,并以此尽早制定投资管理计划,严格执行中期投资管理计划,后期收集相关信息反馈,降低投资失败造成现金流风险的可能性。针对融资过程中结构性不相容问题,企业能利用一些方法去规避这类问题,如债权和债务管理、融资渠道规划、创新融资等,使企业资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随意支出资金的现象,企业应实行授权审批措施,每一笔资金都要经过审批之后才可使用,避免出现资金占用的情况。
4.4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做好资金预算
企业应考虑预算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以确保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企业应当对现金流量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并通过开展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企业可以根据预算管理的结果,实施资金回收和支付计划,为企业发展预留一定的资金空间,确保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处于正常情况,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每笔资金实行预算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现金流风险,还能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5]。
4.5构建资本结构配置体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待财务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配置体系。第一,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机制,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第二,做好投资管理工作。在投资大型项目前,应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合理处理市场信息,谨慎决策。在融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相关需求,合理规划资金比例和结构,以此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强化账款管理。构建客户信用管理系统,针对信用较高者,在赊销商品时,应从宽处理;做好赊账分析,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坏账的管理,及时清除坏账。
4.6加强企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