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标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课标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历史课标要求

篇1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

3 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中“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篇3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践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 =a +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 +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课标意识;培养方案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的现状

1.应试压力大,一味追求高分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甚至是历史教师本身,主流观点都认为历史这一学科是副科,语、数、英才是主科,大家都不够重视历史教学。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历史课堂更是变得可有可无。但在新课改的目标中,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主流,只有经济水平和人文精神都得到l展,一个国家才是真正的进步。

2.对课程的规划不合理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学科的课时与其他学科是一样的,但在各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中,经常出现其他学科侵占历史学科课时的情况。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学科规划是培养教师“课标意识”的一大障碍。

3.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准不统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好奇心强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如果历史教师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那教学效果肯定会不错。但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他们也没有针对新知识接受全面的持续学习,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课标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历史课堂的“课标意识”,教师必须把课程要求作为教学依据,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就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查找资料,包括这场运动的时间和发生的背景、有哪些地方代表和中央代表、这场运动的目标和实际结果以及它的指导思想等等,并进行归纳整理。上课时,教师只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并进行总结即可,这种方式效率高且效果好。

2.培养学生整体历史观意识

历史是由各方各面以及多个层次形成的一个整体。想要让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观意识,让他们全面地认识历史。例如笔者在讲解日本飞速发展这一课题时,分为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阶段。通过日本二战前进行对外扩张和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是彼此联系的整体。

3.理解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知道课标并不代表理解课标,为了切实做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教师就要将课标的要求烂熟于心,当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这一意识,就可以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具有该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某一单元的要求进行理解,这对于学生在复习阶段提高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本的第四单元中,如果学生能理解课标要求,那就会很容易抓住本单元重点,包括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4.实例分析

为验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笔者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按照课标要求进行讲解。

在课标中,这一课的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这场战争取胜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独立战争对于美国的意义及这场战争的定性。(2)过程与方法:笔者将课堂的45分钟划分为5个环节,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进行精讲,剩下的时间笔者分为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3)教学重点:对于这一课,笔者认为教学的重难点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基于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整个美国历史来说,将重点放在上述两方面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当仔细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想要切实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历史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这一意识,然后再通过历史课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也具有该意识,推动新课改的继续深化。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并且能够和同学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探究学习法的学习习惯、独自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将新课标的实施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需要教师改变从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并设定教学目标,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得到全面优化,在教会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来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以前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背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生慢慢会对历史失去了学习兴趣,并觉得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地被动,而通过了新课标的改革,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汉朝的建立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上得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劝谏,只尊崇儒家思想,学生要对这一举措进行深入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讨论中,培养了学生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外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符合逻辑的都要给予细心的、认真的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和肯定,如果遇到回答问题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正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如果遇到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大国,但是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历史都是野蛮的、荒凉的、破旧不堪的。因此对初中历史课本的一些比较美好的元素进行发掘是很重要的。如,教师在讲解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许多古代历史文物的实物彩图,让学生从这些充满古人们智慧和灵魂的文物中体会到美感。要是教师去参观过文化古迹,可以给学生讲述游览的经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与文物建筑的相片。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美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学生的解决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评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如,教师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生活的启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改革开放等一些事件上讨论,并且要给学生中肯的评价。

四、课堂教学的方式由传统变创新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因此改变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的基础是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学方法,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对知识的需求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知识体系,最后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可以帮助师生之间顺利沟通、互相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五、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是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教师在讲到八国联军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来的样子和烧抢后的荒凉,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六、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教材对问题进行认真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对课本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重点和答案的关键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结:

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以前的教学方法中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并与新的方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后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更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实践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宪.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9)

[2]刘秀萍.谈新课程3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大观周刊,2011(2)

篇7

历史课本剧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教材资料为背景,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收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通过编写、协作、演出等方式参与课堂历史课本剧,既加深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实践技能也能得到提升,历史课本剧与教学的结合正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历史课本剧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这点与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可广泛应用。

一、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将取代以往的教学理念,历史课本剧就是在此时走进课堂教学的。历史课本剧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境,学生通过出演历史人物参与历史课堂,来达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许多教师不愿改变原本熟悉的教学模式,也会担心历史课本剧的教学应用到底会不会有效,如果没有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结果必然得不偿失,于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会因为这样的考虑而不愿做出变动,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还有部分教师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对历史课本剧接触不多且经验不足,在运用历史课本剧来课堂实施教学时,一开始的确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可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盲目使用历史课本剧,学生对于课本剧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低下。历史课本剧当中最主要的是还原历史情境,还历史真实面貌,而学生在编写历史剧本时往往缺乏真实性,甚至会出现与历史情节不相符的情况。

二、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1.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

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2.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3.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

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三、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剧本素材,整合历史教材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模块式”教学,单元与单元之间缺少关联,这是导致历史课不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本剧来串联历史故事,打破模块界线,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本剧要以教科书为基点,严格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对课本剧进行创作与改编。在课标的指引下,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使其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历史课本剧中,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地点等要素,更有利于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新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三国,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史实”。这可理解为让学生能够记住重要的时间、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等。在教材中,笔者重点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进行了论述,以时间为顺序,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进行了剖析。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书中的描述过于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容易,而理解难。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本小短剧《三顾茅庐》,从“人物的刻画”方面着手,以人物性格为突破口,编剧、排练、道具制作、问题的设计等环节,基本上由同学们独立策划、完成。学生在小短剧的表演中,展现“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刘备的求才若渴、张飞的鲁莽急躁、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等。通过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和固化知识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

篇8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师依据的第一层级目标①,是教师对历史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了这个方向,教师制订课时目标,就有了明确的任务,而如何制订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课时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指导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制订准确的测量标准,特别是对认知性目标和操作性目标,要设计出明确的可测量、便于操作的目标。因此,设计课时目标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思维特点,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从而制订相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多样性目标和层次性目标,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目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打破过去教学中无教学目标、或目标过于笼统泛化、或脱离实际的弊病。一个完整的课时目标应包括对象、行为、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赵亚夫老师在谈及层次性目标时就以“”为例,他做了这样的设计:A.能够列出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出的历史影响;B.能够说出时期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②这两个层级之间的弹性就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果说要初中生理解“中国近代化”还有些困难,教师在进行具体授课时可向学生阐明工业革命的机器大生产,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过度,进而理解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份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来自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来自对学生的了解,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故设计出适合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善讲故事,以点带面

实验版课标确定的“学习主题”呈现方式,对于12—14岁的孩子来说不免有些艰涩难懂,因为“学习主题”大多内涵宏大,如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为此,在修订版的课标中,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每个板块之前以‘通论’的方式概述该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及主要特征。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③“历史简单一些,这样就给教学留下展现故事、细节、情境的空间。”④既然课标和教材已经要求将“历史”讲得简单,教师何苦要把“历史”教得复杂,非得让学生记住一条条背景、原因、影响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呢?相反,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故事,用细节、情节和语言去创设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修订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任世江先生亦强调:“初中学习的重点应该在于了解历史,而了解基于兴趣。为兴趣而学习,学习才能成为主动行为。因此初中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历史兴趣。”⑤历史(History)本就是由众多人的故事组成的,所以才形形,丰富多彩,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故事是有趣的,有意思的。而如何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且觉得有意义,这需要教师对故事重新解读、加工组织,用细节展现历史的同时,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是否能说明中国已经产生了磁学呢?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值,是因为他具备了抽象的数学思维和基本数学理论知识吗?再比如,手的进化在人类进步过程中起的作用,如果人不能直立行走,就不能耕作、生产机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去学习教材文字所承载的意义,用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思考一些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将历史知识进行溶解,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另外,通过故事,学生已经内化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借助时间轴,让学生将它们串成线,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理解这个历史时段的主题。

三、多元的教学评价

修订版课标亦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效果,就“要坚持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教师可采用多元的评量方式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如问答、报告、讨论、表演、纸笔测验、行为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学习档案评量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并及时给予学生回馈与指导,从而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学习找到了兴趣和自信,便会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激发教学热情,不断实现自我提高与成长。正如“教学相长”所说,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前奏”,如果学生一接触初中历史就觉得历史是如此枯燥与乏味,便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对历史产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极不利于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因此,把历史教得有意思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师的一大追求。

[注释]

①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篇9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历史要求要注意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以便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合作性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初中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初中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依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育质量。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讲授基本的历史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主要学习任务便是死记硬背各种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动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明”这节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各种途径搜集与古明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样通过合作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注重合作性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变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其一,为了吸引初中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营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其二,初中历史教师在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注意成员之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性,以便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初中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集体意识随之增强,提高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对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这节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针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利多还是弊多?”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辩论,让不同的组选择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然后一分为二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集合整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以便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去,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合作性教学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合作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合作性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2011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修订版新课标,这个新课标的出台,是对过去10年新课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教材编订的指导。修订审议后的新课标,坚持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反映了审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又在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表现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时具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特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还是那样的照本宣科?还是那样的死记硬背?还是那样的唯分数至上?这些只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被时代所淘汰,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失去本应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进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书旨在育人,学校便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而课堂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要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们的历史学科,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分为四各方面,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现实已然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让现实来适应我们,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去提升自我,进而营造出与我们有利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要先从历史教师和历史学科自身入手加以改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上好历史课?

关于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多的人都简单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是很遥远的。

其实不尽然。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这两个字说起。“历”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脚趾走过一片田地,引申为经历、经过的事情,历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用手记录所获得的猎物,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引申为史官。由此可见,“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然而,这个“过去”却是相对的。试想,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历史。那么,我们也穿越一下,站在未来角度来看现在呢?“现在”就不是历史了吗?所以,我们如果把历史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之内,恐怕就要偏离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总和。

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历史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罗列上。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也要让学生做到“以古为镜”,我们要通过历史课教给学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怎样上好历史课?可能更多的历史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要说的是,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去讲“历史”;既然“历史课”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的,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去“鉴”。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不要把“历史”仅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远的过去,更不要把“历史课”认为是没有一点时代感、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的课程。我们要努力改变他们这种片面的认识,要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教学阵地——课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课堂都是他展现自我、体现价值的阵地。别人可以轻视“历史课”,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学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们要用课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历史”的意义。要守住这块阵地,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掌控好课堂,用自己的教学和魅力来征服学生,占领课堂,进而实现我们教师自身和学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