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速城镇化成为必然。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带来了人地矛盾、人和自然矛盾的突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重要政策之一。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越来越富足的同时,其需求也逐渐从“生存”等级的基本温饱转变为对于“刺激”和“认同”的追求:1)生活富足,对于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增加;2)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健身、休息和交流的需求增加;3)生活节奏加快,对于可供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渴望增加;4)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对于承载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旅游观光等活动的公共空间需求增加。纵观目前的中国城市建设,在现有市域范围,特别是老城区中,难以实现公园、绿地的完全调配。附属绿地作为公共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具有数量占优,分布较广的特点,对于城市生态和景观甚至社会发展影响巨大[1]。如“北京城市绿地景观共有18470个斑块,其中,附属绿地斑块为14331个,占所有绿地斑块总数的77.6%。福州市附属绿地斑块787块,约占绿地斑块总数的87.35%。另外,附属绿地在城市绿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很大:“郑州市现有绿地面积约2417hm2,其中附属绿地面积约为782.3hm2,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32.4%。许昌市城区绿化面积1364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34.8hm2,附属绿地面积670.8hm2,附属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9.2%。”对于附属绿地,现代生活要求附属绿地承担起公共空间的空间职能,满足市民的公共性需求[2]。然而,目前我国的附属绿地大部分还存在着开发利用不足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附属绿地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效缓解公共景观空间不足的现状,满足市民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方面的需求[3]。
1当前我国城市附属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附属绿地不列入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范围,属于其所属的用地类型,如工厂内的绿地从属于工业用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所以在实际考核城市用地指标过程中一般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有些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紧张的压力下,园林绿化等专项资金被优先“节约”,附属绿地被其他生产性用地挤占。附属绿地的面积正逐渐被其他功能蚕食,造成城市绿量大为减少。而这些被蚕食的附属绿地空间如居住区、学校、医院、商业、商务办公楼、交通空间等,却正是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景观空间。
2城市附属绿地的景观公共性提升
附属绿地具有其特殊性质,不同类型的附属绿地由于其配套建筑设施功能不同,其设计侧重也有所区别[4-5],因此,不同类型的附属绿地在景观公共性的提升方面侧重点不尽相同。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大多面向公众开放,与城市形成一定的联系,但考虑到居住安全和管理方便,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多为半开放、半私密式[6]。工业附属绿地和仓储附属绿地等,其设立的目的主要为安全防护,因此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内部用地,大多不对外开放,属于私密式。本文主要针对空间以开放式为主的3类城市附属绿地探讨景观公共性提升的设计策略(表1)。3类城市附属绿地包括: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部分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以及部分道路交通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景观性道路、交通枢纽用地)
2.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型
2.1.1公共管理型附属绿地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公共管理型附属绿地以政府权力机关的种类和数量为多。这些权力机关是公共权利和集体凝聚力的体现,该类型附属绿地往往存在公共性的表达角度单一的问题———即只从政府的角度表达空间公共性。市民则成为公共性的接受者,而非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景观公共性的局限性。以展示为主导功能的附属绿地,减少了市民对于监督和关注公共权力机关的意识,也削弱了市民之间的交往。其实,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民众的交往行为和权力机关的办公行为是可以独立存在并良性互动的。如大伦敦政府市政厅,由于其紧邻泰晤士河,有很高的景观价值,设计师将大半面积的附属绿地用于规划公共活动,包括步行街,地下公路和两个大型的广场。这能有效地引导民众靠近市政厅并在周边散步,并且市政厅24小时开放,人们能够从首层的接待处和下沉的广场进入办公楼,这就将政府办公机构完全融入市民的生活,模糊了办公和休闲之间的界限[8]。在我国,个别权力机关圈大院占用公共绿地用于休闲,还有某些特权机构劈山建宾馆和宿舍。这些封闭的单位绿地应尽可能变为公共绿地向市民开放。
2.1.2公共服务型附属绿地
现今城市中的公共机构及其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明白这些公共机构的运作,只是被动地享受服务。长此以往,公共机构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被动分离,致使原本属于公共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事业、公共技术等逐渐变成了机关与机构内部的工作,公共机构难以获得来自市民和社会的公共性认同。各机构和部门的附属绿地作为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空间,是担任此项职能的重要组成。附属绿地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手段引导市民进行交往行为,以空间的方式进行日常性的社会教育,使民众认同公共机构的公共性,理解公共机构所承担的社会事务与社会责任。台湾宜兰县的罗东文化工场是这一方面的设计佳作。罗东文化工场原本是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兴建的文化中心,其中虽然有演艺厅、图书馆和艺廊等功能,却由于空间的封闭成为一个体积庞大的“黑盒子”,远离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罗东文化工场改善设计时,将美术馆悬吊在上,文化市集设置其下,空间中段空出,形成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南侧的附属公园在空间上浑然一体。整个用地被整合成一个广大的开放空间,与周边的商业街市、小区中心紧密相连。起伏的地形,多样的服务功能使得文化工场得以承载居民多元的使用需求;教育、文化传播的活动也与民众的日常交往活动并存并得以互动。罗东文化工场的设计使公众机构的工作过程不再是远离民众的、抽象的过程,它不仅承载着主要的文化活动,也为小镇营造了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更给居民提供了日常教育和学习的平台,从而容易获得来自市民的公共性认同。
2.2商业服务型
2.2.1商业型附属绿地
一般认为,商业空间是一种以实现钱货交易为主要目的公共空间。然而,如果商业空间的设计仅仅为了实现钱货交易,就会使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局限于商业活动,并且使商业空间变成一种纯粹的商业理性表达。商业目的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减少,人和商品间的互动几乎成为空间活动的全部。如此一来,商业附属绿地则不免沦为商业目的的附属品,这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于公共活动及其动机的认知。实际上,看似无目的的、偶然的社会交往活动非但不会对以交易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产生抑制和威胁,反而可以与商业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促进。要实现商业附属绿地中的景观公共性,需要摆脱现今商业空间极其附属空间十分常见的室内化和封闭化,增强商业附属绿地与室内商业空间的联系性,增加商业空间的业态,使其能够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位于德国柏林波兹坦广场的索尼中心,正是将商业活动与市民交往活动结合较好的典范。设计模拟了传统欧洲街区的形式,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基本单元,其功能覆盖了高档居住、商场、酒店、剧院等多层次的需求,商业业态丰富。商业街区围合成附有遮阳棚的广场,形成尺度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亲切的城市氛围。广场中的喷泉和乡土植被与周围的餐饮店、咖啡店一起为市民提供了交流和休闲的场所。设置有大屏幕的中央广场在大型赛事期间则承担了市民进行文体活动观看和交流的舞台。另外,中央广场的圆形水池有一部分悬在地下层的采光窗之上,成为地下层透明的天窗,将地上水池的奇妙光影引入楼下电影媒体中心的酒吧。
2.2.2商务型附属绿地
商务机构不同于商业空间,它不会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当代城市中,很多商务机构倾向于通过高层的办公楼展示城市经济实力,他们乐于通过城市空间来展现自身,但是这种一味强调自身的单向公共性表现形式,只会让社会的价值体系显得更加物质化,甚至可能加深社会矛盾。因此需要一种合理的公共性表述方式来获得市民对于商务机构的公共性认同。这就需要商务机构结合市民公共活动进行公共展示,在机构和市民间塑造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让公众有机会重新建立对商务机构的认识,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丹•凯利的作品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正是这一方面的先驱。银行大厦的附属绿地以植被和水体为主,水体的镜面与建筑的大玻璃幕墙在质感和空间上相互呼应。由树池、喷泉、流水所包围的公共空间,使得高层建筑周围原本单调空旷的环境成为市民交流和游憩的重要场所,使得冰冷的银行建筑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离。一系列跌水除了提供市民休憩需求之外,还将绿地与两侧繁忙的交通隔离开来,解决了3.6m(12英尺)的高差。
2.3道路交通型
城市的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空间占据了很大比重。道路与交通空间的附属绿地承担着绿化场地、降低尾气污染、改善区域小气候等职责。作为生活型道路的附属绿地,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是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交流、聚会、日常通行等职能,因此,生活型道路的附属绿地公共性的提升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为主。生活型道路的交通车速相对较慢,在人行道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带状公园的做法,将部分人行道改造成为带状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沿途提供休憩和交流的场所,激发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样性。位于巴塞罗那的圣乔安大道(PasseigdeStJoan)改造项目在此方面值得借鉴。首先,在空间上,道路的公共空间与周边道路得到了很好的衔接,使得人流能够方便到达场地。两侧各12.5m宽的人行道带有充足的市民活动场地,并与旁边的自行车道分离开来。其次,在使用方面,人行道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休憩、运动、停留、聚会等多种活动场地,另外,在交通安全区域还设有儿童活动区及配套设施。通过空间、使用和植被等方面的考虑,圣乔安大道被改造成更加适合现代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其公共性的提升也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
3结论
景观公共性的提升不仅是针对物质空间开放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是对于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公众价值观念的优化。提升城市附属绿地的景观公共性,需要以社会学“公共领域”的理论研究作为出发点,在研究真实存在的物质空间、景观实体与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关注在抽象的语境和流动的时间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流[9]。对于具体策略的研究,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基础,根据不同功能属性的附属绿地,从使用现状入手进行问题和需求分析,更多地关注人在使用中的感受和需求,通过综合判断,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张悦文.“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上海城市规划,2013(5):88-92.
[2]万亿,金云峰.兼顾主观审美与客观生境的校园绿地景观优化: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住宅科技,2015(6):42-48.
[3]金云峰,王小烨.绿地资源及评价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4(1):106-111.
[4]金云峰,周聪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
[5]金云峰,刘颂,李瑞冬,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12):56-59.
[6]金云峰,简圣贤.泪珠公园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风景园林,2011(5):30-35.
[7]万亿,金云峰.铁路沿线景观错乱区的问题解析及优化策略:以哈牡线牡丹江段为例[J].住宅科技,2015(11):53-57.
1.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1.1. 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市民的游园娱乐活动则多集中于寺庙附属园林,以及城郭之外风景优美的公共游乐地,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生态环境。
2.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1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2.1.1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且具有较高的连接性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2.1.2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城市带状公园与广场和矩形公园等集中型开敞空间相比具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因此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的需要,而大多数的城市带状公园的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环境比广阔幽深的公园更加安全。
2.2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2.2.1生态保护型
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带状绿地,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城市河流、小溪而建立,包括水体、河滩、湿地、植被等形成的绿色廊道,成为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另一种是结合城市交通干线而设立的绿带,如上海市外环线绿带、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等。这种绿带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各城区之间,宽度较宽,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这种绿带在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控制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2休闲游憩型
以供人们开展散步、骑自行车、运动等休闲游憩活动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结合各类特色游览步道、散步道路、自行车道、利用废弃铁路建立的休闲绿地。另—种是道路两侧设置的游憩型带状绿地。最后一种是国外许多城市中用来连接公园与公园之间的公园路。这种绿带宽度相对较窄,为形成赏心悦日的景观效果,往往采用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结合的种植方式,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较生态保护型弱。
2.2.3历史文化型
以开展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包括:结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墙、环城河而建立的观光游憩带,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景观风貌带等。这种带状公园在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文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城市公园设计
3.1 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3.2 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3.3 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3.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
3.5 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4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新原则
4.1要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人对公园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园绿地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由去公园散散心向求知、求乐、求趣转化;由观光型的静态游览向全方位、多样性、可参与型的休闲娱乐转化。这就给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公园绿地规划应具有时代感
4.2公园规划要突出主题,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力
现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日趋丰富多彩,歌厅舞厅、茶楼酒楼、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体育竞技、商场购物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吸引游人,公园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唯一选择.因此,近年来足,或者是内容设置比较单调,游人的求知、求乐、求趣心理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加上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出现,致使公园的游人数量减少,经济效益不高,大量的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回报面对21世纪,公园的规划设计更要突出特色,只有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游人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中占有一席之地.
4.3现代公园要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代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将公园今后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使园林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公园的运作真正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不同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园绿地在缓解人们精神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开拓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共建和谐人居环境永远是时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水平越来越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选择。房地产开发商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在设计的时候坚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适用合理的园林景观,提升房地产价值,推动房地产发展,实现地产开发和景观设计的有效结合。
一、房地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近年来,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开发商的经济效益。首先,景观设计是小区主题及风格定位的展现,是房地产开发设计的基础。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设计,而是对小区周围环境的整体考虑与规划,房地产开发设计要通过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来实现。其次,良好的景观设计是房地产营销的筹码,户外景观设计和户外活动空间可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模仿之风盛行,欧式风格泛滥。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园林绿化要把握本土文化和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人员都误读了现代化概念,小区中充斥着欧式广场、罗马柱和喷泉。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应更多地注重自身的特点发掘,建筑小品、景观设施要突出城市特色,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展示历史文件风貌。其次,植物配置盲目。居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要尊重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要遵循植物生理特性。有很多开发商为了提升品位,盲目购买大批名贵植物和百年老树来堆砌成林。有的南方树种种要北部地区,植物适应不了当地气候,导致苗木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浪费严重。
二、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
1、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房地产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人员在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建筑周边环境以及地形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施工场地原地形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当地植被多样性,保留原有群落类型和本土植被,对名贵古树进行充分保护,设计中要掌握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与此同时,园林景观作品也要有自己的主题,北方地区多以白蜡和国槐作为行道树,岭南地区多注重庭院的精妙布局见长。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具备地方特色。
2、园林景观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目前我国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存在过度模仿的现象,园林景观没有地方特色。设计者景观设计要遵循当地环境和建筑周围环境,注意该住宅区小环境和周围大环境的协调,小区的景观要和周围的山形、地势、水景、城市街景、人文风俗以及历史文脉相协调,小区景观要进行自然式设计,使小区景观成为整座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做到师法自然,胜于自然。一般来说,城市的用地都是有限的,设计者要遵循成本最优化原则,对各种人工与自然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3、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在统一中寻求变化,植物栽植要疏密有致,变化有度,体现韵律感和层次感。景观不仅要具备美感,还要体现景观的功能性与参与性。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小区要为业主提供身心娱乐的地方,园林绿化工程要适当的设置相应的健身设施,体现园林绿化的多功能性。总之,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节约型的园林景观,提高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对植物的季节性进行充分考虑,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水景和雕塑设计要遵循精而少的原则,减少成本的浪费。
4、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一块建设用地是有限的。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人口稠密,高楼成群,房屋毗连,寸土难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更美的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而不多占用土地,就需要设计者们另辟蹊径转向高空发展,提高立体绿化水平,开拓小区立体绿化空间。立体绿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可以是攀援植物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假山与枯树绿化、屋顶绿化等等。它能加强景观与建筑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结合。增加人与自然的紧密度,很好地保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十分重视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这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
三、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
1、人的因素: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是园林绿化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房地产开发商要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通过经验交流活动的开展来促进管理者的交流。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绿化养护技术,提升住宅区植被成活率和植被的观赏价值,增强小区植被间色彩的合理搭配。再次,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配合设计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对植被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协商和解决,充分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打造优质的园林景观。
2、物的因素:要提高苗木质量水平。住宅区园林绿化的主角是植物,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本土物种,减少选用不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如南方的苗木品种多数是不耐寒,难于在华中及北部地区安全越冬。相关人员对购进的苗木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切忌以次充好,破坏住宅区景观的密度感和立体感。只有严格规范苗木质量规格,确保苗木质量和设计规范的结合。只有施工人员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不能随便对苗木的数量和规格进行随便的增减,园林景观施工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的效果。
3、管理因素:要提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认识。积极合理的园林绿化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提高整座城市的绿化率,为小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园林绿化工程有清醒的认识,对住宅区园林绿化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工程景观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通过工程招投标来选择技术性和专业性过强的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中不符合设计方案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还需要有精心的后期养护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保证,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护人员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针对不同的品种采取适宜的养护方法,以保证能长期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开发商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 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选择。优雅的住宅区园林景观和性能完备的健身设施也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卖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关系着开发商房地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房地产生产商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在设计的时候坚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郭晓辉.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2(04)
关键字:浏阳市产业园区;绿化用地布局;道路规划;产业园区规划
一、浏阳市产业园区概况
浏阳市产业园区位于浏阳市的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30km2,是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每年以一平方公里发展速度发展,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高效率投资服务软环境的多功能现代新型产业区。
浏阳市产业园区的地形主要分为丘陵地和河涌冲积谷地。北部为小山岗,地势平缓,高程一般为70m~80,园区中的丘陵山地生态绿化环境较好,以松、杉、柑橘等果树为主,平地以农田为主,少量旱地、池塘。
二、浏阳市产业园区用地布局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内容之一,关系着全局。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园区的环境、开发成本、效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风格和魅力,也决定着该区其他组成元素的和谐。总体上说,浏阳市产业园区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与自然和谐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城现状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规划项目组与同济大学合作进行了以“浏阳市产业园区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工业园区排放各种有害气体对生态构成危害,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总体规划对绿化用地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并经现状山体和河涌为生态系统的骨架,充分利用现状山脉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设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注重环境保护,着力三废治理。
2.开发的经济性 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政府来讲,资金缺乏是制约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园区规划要把降低投资、提高资金的效益作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 工业园区绿化及道路充分尊重厚有地利用价值,尽量少大开大挖,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节约资源,完整体现开发的经济性。
3.充分利用现有河涌,注重对景观的塑造 园区山体较多,但水资源相对缺乏。有山无水,似乎少了一点灵性。在产业园中心区的南部有一条常年流量为十几个立方米的小河涌,用土将其填平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在规划中,不仅保留了小河涌,还结合道路和用地对小河涌进行了景观设计,采用叠水的方式保证了中心区河涌能常年有水。如此一来,园区内鱼儿戏水,游人散步,沿岸合理种植乔灌木,如垂柳、青皮竹,修设沿岸小道,利用厚有坡度制造人文景观,使得园区中心区成为市民的休闲去处。
4.园区绿化的特殊性 现代工业园区绿化应该着重生物多样性,着重庄重、大气,以绿为主,免花哨成分,更要着重植物品种的抗污、抗逆性,采用一些如能吸纳灰尘,阻隔噪音,制造氧气多,吸收二氧化碳,硫等物质的品种,如冬青,夹竹桃等植物,做到园区各个不同季节有不同景观,有宁静的田园风景,避免园区内的视觉疲劳。
5.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乡土情节
(1)人文关怀,多设计些园区小景,游人健身步道。机械制造产业的突出点,为噪音污染,所以着重设计高大常绿乔木,阻隔噪音,加大小气候效果;健身步道应多些方法,有卵石小道、自然石小道、规则和不规则小道相互搭配,使下班员工如同游园漫步,置身美景之中,每个景观区增不同风格的休闲椅,休闲石凳,尽量自然些;北辅路景观大道和高速公路相邻,景观范围最大,绿化最浓密,员工游览首选,所以多设计长椅,健身步道也应弯道大,平坦自然,以每个小广场为中心,设计些健身器材,增设不同风格垃圾箱,既美观又整洁。
(2)突出乡土情节。本着美观大方、庄重不花哨又节约成本的原则,多植些乡土树种,用三湘四水独特资源优势,选择乡土树种,让城里人感受乡村美景,让民工没有远离故土,做到乡土情节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设计着重些桂花、杜英、桃、李、梅、石榴、火棘、红继木等植物品种,让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美景,彩叶、彩花树如紫叶桃、紫叶李、紫荆、紫薇、栾树、木槿、月季、金叶女贞、银杏既能避免视觉疲劳又能使员工流连,注重“城在林中,人在树中”。
三、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1.宏观方面 从宏观上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既是城市产业园区中各种用地要素关系的纽带和城市产业园区的骨架,也是城市产业园区中各种活动的组织方式。作为投资最大的主要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布局的合理性,对城市产业园区的开发成本、交通运输、信息流通、城市环境及其他基础设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另外,城市产业园区的道路系统建设是动态的和变化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必须满足这种动态的要求,避免终极式规划存在的缺陷。城市产业园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可以借鉴树木生长过程原理。 首先,树木种植要选择适合种植的地点,同样的道理,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也要选择最好的道路起点。这样,产业园区就可以充分借助城市发展的推力加快产业园区的开发;另外与城市发展方向的对接也有利于与现状基础设施的衔接,降低园区前期的开发成本,利于园区建设的启动。 其次,受空间和阳光的影响,树木的生长方向是有选择的。同样,道路布局也具有方向性。与用地布局相协调,道路纵向拓展应选择用地范围广、受制约条件少、容易开发的地区。 借鉴树木生长过程原理是浏阳市产业园区道路系统规划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按照这种指导思想,科学城的道路系统在宏观层面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道路规划和建设的最优起点。 结合地形,塑造独特的道路景观。园区城区的道路走向尽量与谷地走向一致,道路一侧为厂区,另一侧为自然景观,充分体现“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空间架构。
(2)道路两侧全部采用绿化护坡代替挡土墙。 挡土墙在山地城市(地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园区采用绿化护坡代替挡土墙,这种方法不仅丰富园区的绿化景观,而且降低投资成本。
2.微观方面
从微观上讲,由于产业园区以发展产业为主,其道路系统与城市一般道路是有区别的,因此,它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在产业园区中,以步行为出行方式的比例相对较小,以汽车为出行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人行道的宽度可以相对减小,以提高其经济性。另外,为控制因行人较少而可能引起的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现象,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进行车速控制设计,这样既丰富了道路景观,也避免了一般城市道路由于缺少变化而形成的单调。 按照这种指导思想,科学城内的道路设计在微观层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小人行道宽度,增加绿化。 作为国家高新区,由于行人较城市其他地区少,人行道宽度若采用城市的标准,会造成浪费,因此产业园区将人行道宽度调整为3m,多出的部分改做绿化,这样不仅可节省投资,还可以优化道路景观。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多种不同的色彩能创造出各具不同的主题和意境,给人们带来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绿化效果。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区域进行的绿化美化活动,合理地利用各种颜色在一定区域内的组合,能使公共绿地的景观显得更加赏心悦目,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使观赏者身心愉快。不同的色彩,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愉悦心境。因此,恰当地将色彩融入到公共绿地的景观中,可以大大地提升设计的品位,也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美丽。
1 四季色彩植物在公共绿地空间中的应用
1.1 春季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春季植物色彩应用上,柔和淡雅的颜色最具魅力。在各种草花盛开的春季里,色调宁静、稳重的花卉看起来更自然、和谐。
1.1.1 红色系花卉为主色调:红色花卉在春季装饰时,不需搭配其它颜色的花卉,只需用白色和红色系植物,就可以使主色调更加突出又不显得杂乱无章。只要是这两个色系的植物,种类多一些也不会影响花坛的调和感,且奔放的红色也使公共绿地更加充满生机。
1.1.2 白色系花卉为主色调:白色是一种很好搭配的颜色,如果定植的植物种类和花色种类很多,就应适当增加白色植物,使整个环境显得明快、艳丽。比如:绿篱用白色的报春花、三色堇、香雪球点缀,可以扩大空间感。单独运用白色调的花卉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
1.2 初夏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这一个季节开花植物色彩种类繁多,因此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色彩组合。绿地中色彩的搭配比起春天更为自由。
1.2.1 以活泼艳丽的色彩为主色调:与盛夏不同,在初夏时节即使用彩度高的多种花色组合也不会有杂乱之感。比如可以使用不同色系的金鱼草配成多个色块,其间点缀一些白花香雪球等加以中和,显得跳跃感很强。由于公共绿地的用途是提供给市民的一个开敞的空间,艳丽的颜色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搭配方式,绚丽的色彩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让人感受到初夏的活力。
1.2.2 以紫色系为主色调:紫色是可以消减酷热感的色调,与初夏的氛围完全吻合。以紫色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色或蓝色的花,这样就达到色彩层次感强的公共绿地空间景致了。
1.3 夏季至秋季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采用鲜艳的花色与叶色配置以创造出热情奔放的热带风情。例如用变叶木或彩叶草与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娇艳的长春花搭配。而如果想给夏季带来一丝凉意,可以用花美且具清凉感的蓝色花及白色的花卉点缀成蓝色的花海。又如花期为夏季至秋季的万寿菊、百日草等是观赏期长的菊科草花,其黄色花和橙色花与树木的红叶相映,使秋景更添魅力。而色彩缤纷的各种,在风中摇曳;风情万种的波斯菊以及在秋季里显得格外艳丽的鼠尾草类都是秋季公共绿地中值得利用的植物。
1.4 冬季至早春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在冬季公共绿地的使用率远远降低,变为一种远观的街边景色,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用花草,也应组合一些冬季开花的树木及针叶树。
从冬季到春季,色彩上需要提早设计一个春季似的繁华花坛。所以植物以暖色系的红色和粉色为基础色,以蓝色作点缀。
2 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原则
2.1 要以绿色为基调
在植物色彩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角。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差,当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时,是一种因为微差的存在而产生的调和效果。所以布置植物材料尤其是大面积时,要以绿色为基调。
2.2 点缀色的效果
如不是为了特殊的效果,除绿色之外,其它色彩一般作为点缀色而出现,点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成片涂抹,即把各种植物当作颜料一样在绿色的背景上挥洒,这种情况一般会用花卉或花灌木作为色彩的载体;以少胜多,即在绿色基调上的合适部位适当点缀些对比色,也可以将建筑、小品的色彩加进来,从明度上划分层次,营造空间效果。
2.2.1 观赏植物补色对比应用。对比色具有提升视觉点的作用。绿色的落叶树前,宜栽植大红的花灌木或花卉,可以得到鲜明的对比,以起到视觉焦点的效果,色彩鲜艳的与绿色互补的灌木及草花植物有:红色的碧桃、美人蕉、红花紫藤、玉簪花、桔梗、黄波斯菊等。在公共绿地花坛中,色彩互补的草花配置方式有黄色与紫色的郁金香、贡黄色与紫色的三色堇等。
2.2.2 冷色花与暖色花。暖色花在植物中较常见,而冷色花则相对较少。但是一般要求炎热的夏季,要多用在公共绿地中应用冷色花卉,可以给观赏者带来清爽的感受,常见的夏季冷色花卉有矮牵牛、桔梗、蝴蝶豆等。在冷色调花卉短缺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些中性的白色花来代替冷色花,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3 结束语
色彩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元素,是那样的变幻莫测和难以控制,却又是那样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正是由于它的多样性,为我们对它的探索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理想的面纱。我们应最大可能地放飞“感知”的翅膀,在公共绿地中恰当地使用自然与非自然的各种色彩植物与小品,并使之相协调地应用在绿地中,合理地运用并掌握了色彩的应用方式就可以给喧嚣城市中的市民创造和寻觅到一份自然美景。(收稿:2012-04-13)
参考文献:
[1] 李嘉乐、张文德等编,景观环境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景观环境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出版杜,1994
[2]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毕加索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傅荣国.城市特色与色彩控制[J].规划师,2003
[8]黄文珊.当代地景建筑学科内涵探究[J].规划师,2004
[9]代维. 园林植物色彩应用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高小伟. 产品设计色彩计划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1] 郑小丽. 武钢工业区园林植物适应性及影响因子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12] 索昕煜. 网络界面色彩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13] 申晓瑜. 北京常见园林植物叶面积指数模型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4] 陈辉. 陕西省大中城市道路广场园林植物配置及其模式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为人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是21世纪人们的追求。居住小区绿化是居民经常直接利用及享受的一种绿地系统,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要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从而提高居住小区绿地使用率。同时城市居住小区环境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 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小区绿地是居民业余户外活动及与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居住区绿地为居民创造一个文明、整洁、美丽的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身体与精神活动的场地。在小区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以植物材料为主,与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休闲户外活动空间。
1.2利用自然景色、体现绿色
居住小区尤其应以绿色设计为根本,提高绿化覆盖率,利用植物划分组织空间,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花木扶疏、鸟语花香、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盎然”的舒适环境。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同时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提高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小区整体生态环境。
1.3绿化设计的空间组织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绿化等软质景观要同硬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采用不同绿化植物配置形式与手法,处理好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绿化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绿化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绿化设计则体现出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
2 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
2.1小区公共组团绿地景观设计
小区公共绿地越来越成为居民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居民休息、娱乐、健身与交往的主要场所,深受居民的喜爱。因此要求居住小区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这种需求,尤其是老人与儿童,在小区公共绿地即公共花园的组团绿地中设置一定的活动面积(面积大小要与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数量相适应),有居民散步、游览的道路,方便居民使用的硬质铺装的开敞空间,满足居民群体活动的需要,布局合理,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要有相应的游戏场和简易、安全的活动设施,适当安排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服务内容,结合少量的能够体现小区特点的人文景观。另外创造封闭的空间可以提高绿地的使用率,灵活地利用树木、花卉、亭廊等创造出相对安静的休息绿地,满足居民休息或闲聊等需要。
2.2小区楼间绿地设计
楼间绿地是每两栋楼间为通风,采光而留的空地,是居住区绿地中的重要部分,属于居住建筑用地的一部分。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楼间绿地面积约占30%左右,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练习最密切。楼间绿地设计应以环境效益为主,从生态园林角度出发进行布局,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5%,主要利用植物(乔、灌、草、花) 造景,不仅美观、生态,还具有造价低廉的特点,结合少量小型建筑小品(包括,坐椅、花架、铺装路面、花坛等)组织空间,小品要小巧精致,桌椅坐凳既方便又美化环境,为居民创造出优美的休息活动场地。小品建筑属硬质景观,是绿地内居民游息的必要设施,但绿地内小品建筑愈多,其环境效益愈低投资愈高。
2.3道路绿地设计
居住小区道路绿主要以行人为主,它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其绿地设计不同于城市道路,可结合宅旁绿地和公共绿地以及道路走向进行设计,首先考虑居民出入方便要求,其次要考虑遮荫和美观。
3 居住小区植物配置
本着住宅小区旨在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的初衷,坚持居住区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观点,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按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要考虑植物之间组合平、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和形态,并注意意境,要与住宅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配置方式应丰富多样,为居民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环境。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避免过多使用绿化效应相对较小的大草坪,或以单调树种排列的树林,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小气候环境。
3.1公共组团绿地 小区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要依据绿地的地形、绿地内其它设施的形式和分布情况、人的活动范围以及人的活动场地等布置。为了满足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小区公共绿地内往往建有花架、享、廊、景墙、坐凳、铺装场地、园路等小型建筑和设施。花架等可用紫藤、凌霄、葡萄等攀援植物配置,亭廊等周围可采用孤植、丛植等手法,利用一些常绿植物和有季相变化的花木、彩色叶植物,以增加绿地内的季相景观和空间层次的变化。公共绿地内考虑居民游园时间规律,夏季要考虑防西晒,结合休息坐凳可配置高大的落叶乔木,用以遮荫和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同时采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和浅色系开花植物进行配置。
3.2楼间绿地 楼间绿地植物的配置要讲求园林艺术,依据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各种植物的形体、色彩、季相等多方面的变化,组成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多维空间,各个楼间绿地可利用不同的植物品种,使每块绿地风姿各异,增强艺术感染力,更便于居民识别,而且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植物景观,让居民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植物栽植位置要充分考虑居室内通风、采光和居民出入交通的便利。植物配置运用园林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丰富的居住小区绿地景观,如以孤植或丛植形成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3.3道路绿地 小区内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考虑到主要以行人为主,应注意选择开花或富有叶色变化的乔木,并与花灌木相结合高低错落自然布置,增加绿化层次,起到遮荫、美化的作用。春有新绿,夏有浓荫,秋有色叶,冬季又不遮挡阳光,做到一路一树,一路一景观,如樱花路,合欢路等等。
居住区绿地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在人们关注人居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就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理念、手法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
引言
地形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其属于里面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植物和水体等相关要素提供相应的依附平台,在园林绿化过程中,一旦缺少相的景观微地形,就很难设计出相应的绿化效果。由此可见,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为此,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起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1.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1.1自然和谐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自然和谐这一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其设计路线都转化成了自然发展路线,以期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相应的设计灵感,以此来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在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按照自然和谐这一原则其主要是将大自然作为园林绿化的创意来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强调对大自然土地、树林、岩石等自然素材的使用,而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是与大自然环境共存的理念[1]。
1.2人性化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则是人性化这一点。而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是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尊重其原有的地形,然后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当前已经存在的土地空间资源进行设计,同时还不能对原有的地形造成一定的破坏,这样才能将其称之为人性化设计。
1.3经济成本控制的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自然和谐以及人性化的原则,还需要遵守经济成本控制这一应用原则。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指的是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其必然会花费相应的人力以及物流,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按照依山就势这一原则进行布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这样才能将其经济成本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改变,设计人员还应该尽可能保障园林绿化区域与挖土方的整体平衡性。
1.4最优土地应用原则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最后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最优土地应用这一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其主要指的是在营造微地形处理园林绿化景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对现有地形的利用,在原有地线基础上进行改造[2]。就比如说,我国较为成功的因地制宜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这一案例,其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这一原则,以此来进行相应的改造,最终实现了北京颐和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最有土地应用原则。
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
2.1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居民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还表现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在居民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使得居民区平地绿化景观在布局过程中更加的合理,最大程度提高其层次感。而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居民区的园林绿化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居民区道路。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小区道路设计其常见的设计形式主要有组团及浏览道路等形式,在小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够为小区道路构造高低起伏变化,又或者是平坦路面的缓冲台阶,这样居民在居住步行过程中的节奏就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就能缓解居民工作疲劳。(2)处理楼宇间绿地。在对楼宇间的绿地进行处理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视野环境,为居住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绿植栽种环境,同时也能更加丰富居民区园林绿化的艺术内容。(3)处理楼梯下部及架空层。在对居民楼梯下部以及架空层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因为这一部分其本身就较为潮湿,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将其空间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提升上来。
2.2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公共绿地的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公共绿地这一方面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休憩、以及游览活动区,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但是,在上合计设计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就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就能最大程度将城市风采体现出来[3]。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公共绿地的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处理广场绿地。在公共绿地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广场这一区域属于缓坡地坡度不大的地方,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其主要是将广场地形上升或者是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富有层次感,在这个时候,如果该广场高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话,就可以通过对绿地焦点位置进行构造,来将景观形象突出显示,但是,如果高度较低并且还具有封闭型和内向型特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将其设计为下沉式广场。(2)处理街旁绿化。在对公共绿化街旁绿化处理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是结合该区域实际的地貌特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处理,以此来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将绿植及不同要素间存在的造型陡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能促使园林绿化景观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园林绿化这一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而要想将微地形景观设计合理的应用到园林绿化中,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自然和谐、人性化、经济成本控制、最优土地应用等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价值真正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新晨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