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茶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的茶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的茶文化

篇1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全新阐述,民俗体育文化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已然成为了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将其与茶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合理有效。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俗体育文化当中的融合,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础的体育思想文化融合。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见地与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重合之处,如茶文化十分倡导身心自然,而体育文化当中也要求身心上的自然一体化。其次,茶文化能够配合当前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运动体制更加和谐,满足实际的体育文化发展要求。

1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茶文化,指的并不是单一的品茶文化,其包含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有基础的品茶、泡茶文化,还包括了深层次的茶文化思想,而在众多的茶文化思想当中,和谐属于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生成了十分合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很多文化内涵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合理明确。对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言,其本身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阐述,但是这样的茶文化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完全彰显出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到了现代,我国呈现出了思想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与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和交流,并完善了自身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传统茶文化,已然被相当多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的思想内涵。体育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地接触茶文化,以期与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交流,接纳其中的优秀内涵,进而使得最终的体育活动处于较为健康合理的开展状态。

2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2.1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首先,其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内容都表现得十分一致,尤其是在基础的文化理念上,茶文化的思想注重于自然的和谐,讲求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本质,并以文化本质作为实际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文化内涵体现,需要完全地与实际的活动内容相结合。体育文化十分注重对人的身心健康教育,要求通过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来改善当前人们对体育形式的不同认知。同时,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当中,都肯定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如太极拳体育活动,其讲求呼吸的过程要较为平缓,做到与自然合一,才能够深层次地提炼身心。

2.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

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的支撑,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文化思想当中,大部分思想都强调了健身的重要性,却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思想内容。但是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和身心方面的,而体育文化过于偏重身心,转而忽略了对人们的思想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健全,难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支撑。在这一形势下,体育文化活动必然需要寻求更加完善的文化作为自身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与当前的体育文化相结合。而与体育文化有着明显一致性的,首先便是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十分强调和谐,因而与多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够有较高水平的融合。

3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

3.1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

在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合理倡导,而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其强调开展一些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包括各种戏剧、舞蹈,但是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这样的状况下,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便呈现出了一种消极的发展状态,与其他体育文化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民俗体育文化必然需要与其他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促使自身更加完善,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而茶文化由于本身的思想与民俗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而融合起来更加有效。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需要注重对思想文化内涵的强调,将茶文化当中的和谐,与体育文化当中的自然统一较好地融合起来。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体育文化当中的本质内涵。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都对自身的文化韵味进行了多个层次的凸显,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茶文化韵味,会使得体育文化更加富有美感。而且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创新,可以保持民俗体育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认可。

3.2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

民俗体育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人们热爱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且它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与茶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其本质内涵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次讲解,要求尊重茶文化的主体性,与茶文化的各种基础理念和思想进行切实的融合,不能忽视其中的各部分内容。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到茶文化的不同意境体现,比如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各种彰显形式,茶文化思想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对其的一种尊重和渲染。但是现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过于拘泥和传统,没有太多的新意可言,很难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和推广。而将其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而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必然会因为有了茶文化基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还需要包含一定的时代气息,如各种广场舞活动,便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全新阐释,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都相当的高,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项文化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和创新,而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倡导,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其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高的重视,导致其与当前群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突。为了保障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重新迸发出全新的文化韵味和活力,需要对其加以合理的升华和改善,尤其是与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合理融合,能够使得其中的魅力全面地凸显出来,以获得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05):78-82.

[2]向玉山.论茶文化在体育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功能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6,(09):272-273.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篇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日益关注,那些兼具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构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经久不衰、高雅脱俗,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亲朋好友聚会选择去茶馆也显得很有人文气息,充满魅力,所以,笔者希望能从传统茶文化中获得一些思路,找到更加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构思。

1基本情况概述

环境设计是指人们对于现代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于外部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自己的想法和满足自己行为需要、审美需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现代化为标准,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与其它艺术种类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要满足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表现因素与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现代环境艺术构思活动是基于艺术体验之上,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加工、提炼,形成艺术想象、情感以及完整审美意象,是从“眼中之竹”转化成“胸中之竹”的过程。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据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时就发现了茶,中国人饮茶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含:茶艺、茶道、茶联、茶书、茶德、茶具、茶画、茶学、茶精神、茶故事等等,渗透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征,博大精深。茶也作为中国传统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中国人喜欢品尝各种茶叶,喜欢在家中摆放茶具、茶画等,这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和生活习惯,因此,如果我们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嵌入茶元素,将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2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的构思

茶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何更加完美和精准地将茶文化嵌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显得非常重要。后文将从城市设计出发,由大及小,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探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茶文化构思。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茶文化构思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就是弘扬茶文化。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又各不相同,种茶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之南广大山区丘陵地带。设计构思主要集中于种茶省份。对于产茶较多的省市、地区来说,可以大力开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四大名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这些茶的闻名程度要远远大于其所在地市,因此,各地应当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在产茶地区设立茶园生态园区,供游客旅游;设置茶叶加工厂,供人们参观考察,领略产茶到成茶的全过程;成立当地的茶乡特色文化景物和景区,展现民俗风情;建立茶商品流通和出口基地,加大茶叶流通量,强化茶的影响力;宣传传统茶文化节庆,大力宣传茶文化节,开展品茶论道、茶之品德、茶中精神,拜学沏茶技艺、饮茶故事。而对广大茶城市来说,设置茶馆、建立茶商品购买流通门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2.2茶文化构思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庭院设计

我国庭院一般建立在交通便利人们聚居之地,所以设计就要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想要媲美专业园林设计师,我们可以从茶文化上渗透点滴。茶具讲究整体统一,庭园设计也是一样。茶画看中视觉平衡,庭园设计也不忽视。饮茶讲究动静结合,庭园设计也可,既有坐座椅区,也有高阁狭长区,静谧深处不乏动感。另外茶树色泽为绿色,时有红叶,庭园之中也可以采用绿色绿化植物为主基调,红花为辅映衬之上。另外,可以在庭园中设置休息区,供人饮茶赏景。庭园设计可追求一和二静三青四寂,与茶精神所倡导的“和、敬、清、寂”又有相似,现代环境之中渗透着传统茶文化。

2.3茶文化构思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茶文化构思从宏观走到微观,从粗线条到细节处,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室内设计的茶文化构思。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是最具前景的实用设计,因为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室内各个方面都要慎重构思,考虑全面。对于室内设计,主要从室内形象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以及室内陈设设计这三个方面渗透传统茶文化。首先是室内形象设计,是一种整体风格设计,室内形象设计可以参照茶文化中的茶艺,因为茶艺讲究协调和优雅,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也讲究协调和优雅,只不过一个是空间的协调一个是动作的协调,但是都是为了塑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平面或空间形象。居住房间的内部形象首先要达到所有物品相互之间的协调,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以先从空间形象设计构思入手,对空间结构的主体进行设计,然后再进一步解决空间的尺度、比例、协调和采光问题,这样就能轻松的让室内设计优雅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室内形象设计是为室内设计选择一种风格,当室内的风格选定之后就需要对室内进行装修。虽然在装修设计中只能按照室内空间结构的整体设计来处理,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茶文化中茶学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间隔等之间的处理。茶学中茶树学和茶树栽培学都可以运用于间隔设计。另外地板和墙面交接处可以采用茶树壁纸,养眼怡情,又时刻渗透茶精神。诚然,那些爱“茶”之人可以将生长在自然中的茶树也移植到室内,不过房间的主人就需要充分做好“迎接茶”的准备。因此,我们首先就需要研究茶、茶树的习性,让室内设计和茶相协调、让室内适合茶树的生存和成长。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可或高或低,要做好室内的通风。茶树的摆放要密而不集,必须要将茶树至于通风、阳光充沛的地方,才能保障茶树的茁壮成长。当房间装修完了之后,主人就会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屋内摆放很多自己喜欢的物品,这就涉及到室内的陈设设计。除了在室内中摆放茶树,室内的陈设品选择也可以体现诸多的茶文化。陈设品主要包括艺术品陈设、灯具使用、织物剪裁、家具摆放、绿化植物摆放等问题。除了家具用茶贴画简单装饰外,其他陈设都可以用茶文化渗透至精。根据茶道文化,室内在摆设物件之后应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用于平时休息,可以在这个空余之地摆设茶书、茶联、茶具、茶画、茶坐等,以便学习茶学知识、了解茶学典故、懂得茶学品德。艺术品选用可以挑选具有茶故事的古茶具或创新茶具,在室内多处都可以安放茶树这种盆栽,既可绿化,又具文化。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要由环境状况联想到设施情况,由空间开发想到后期装饰,由造型现状考虑构造计划,由材料种类考虑色彩计划,由居住地采光情况考虑布光、补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由实用考虑到审美现象,其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联系到饮茶中的文化特征。

3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环境进行美化的过程,在艺术化处理过程中可以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一种舒适和优美的生存环境。传统茶文化可以融合我们生活周边大小景物: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城镇街区,建筑组群;陈设绿化日常小品环境。在这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不仅是现代元素带来的舒适,更是传统文化带来的洗礼,我们沐浴在基于传统茶文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阳光下,身体和心情都将美好。

参考文献

[1]叶青.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汪乔.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59-60.

[4]张堃.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河北大学,2007.

[5]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篇3

传统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直到现在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以及行政管理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思想体系,包括利益、哲学和品德等各个方面,在传统茶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一种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对于现代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高校在行政管理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内部环境不稳定,行政效率低下,促进内部和谐已经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最大的目标[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传统茶文化理论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实践意义。

1.传统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百家思想,兼收并蓄,呈现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传统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饮茶,并将茶写进诗词歌赋当中,以此来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的诗词歌赋,都能从中找到茶文化的影子。在茶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下,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厚,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和谐,内心与外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乃至整个国家的管理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好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但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分析如下:

2.1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它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所得,但是它可利用的资源却又非常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规模和质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资源的利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空间,整合分散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就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来看,尚不能承担起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很多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潮流。学校应当结合传统茶文化的特点,从茶文化中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2.2工作效率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具体情况如校内的一些机构众多,手续繁琐,责任不明确或相关行政人员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些都是导致行政水平低下的原因。另外,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需要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但是目前行政管理人员内部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领导需要就此问题从茶文化中吸取和谐统一的理念,解决行政系统内部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于行政机构冗杂的问题,职责分的过于细致有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政管理方式,校方需要借鉴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剔除掉一些多于的部门,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3.传统茶文化理论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将传统茶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当中。在进行管理当中,将茶文化的想关理念适当的融入到部门管理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关系,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1促进和谐的行政管理理念的形成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还保持着一种相当保守的理念,这对于建设行政部门内部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了保证人员间的相互尊重,就需要管理部门的高层积极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理念,在茶文化思想的氛围下,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行政管理人员自主参与到行政管理改革当中。同时,学生在此氛围之下,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3.2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内部的和谐

在长期的高校行政管理过程当中,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似乎已经发生了偏移,忽略了为学生以及教职工服务的根本目的。并且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理念,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型传统茶文化的想关知识,提高传统茶文化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行政管理人员内部的问题,促进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和谐。

3.3营造更佳的工作环境

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每天需要处理全校各种琐事,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都感到压力巨大,不堪重负。因此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中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理念,有助于缓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工作当中,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捧一杯香茗与同事闲聊,放松心情,使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不再是机械化的工作,而更多的是人情味,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工作环境。

3.4促进合理的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学生一样,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相关评估,以此来查看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工作业绩进行考究。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评价机制如果不合理则会引起行政管理人员的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为了建立合理的而评价机制,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需要积极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相关理念,使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更趋近于合理。

4.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传统茶文化的理念与高校行政管理理念高度契合,这就意味着它确实是可行的,具有相当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要基于这些问题,将传统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行政管理当中,确保行政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4.1建立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融入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茶文化的重视,我国高校也可开始探究转变行政管理部门的路径,那就是将传统茶文化思想融入到行政管理建设当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考虑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思考如何将抽象的茶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行政管理建设当中,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道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大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和教职工,但是逐渐忽略了这一点。因此需要建立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融入机制,促进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4.2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茶文化知识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水平,领导者需要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去学习茶文化知识。在现代的思想下,高校领导往往更加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以及精神需求。为了解决这一行政管理中的弊端,管理者必须要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传统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才能将传统茶文化思想与现代行政管理相融合,形成一种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行政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4.3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神需求

根据现代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无论从事哪种行业的工作,都比较重视个人的发展。因此,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重视每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了解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预期,以及相关的一些想法,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开口说出这些内心的想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行政管理者就需要借助传统茶文化的理念,培养出一种舒适的氛围,引导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4.4设置合理的行政管理评价机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的评价是非常单一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仅凭领导的喜好,这对于一些有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无疑是不公平的。因此,这种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借鉴传统茶文化的模式,针对不同的部门,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5.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一直面临着结构混乱、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大高校因此头疼不已。随着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进一步传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问题得到了转机,通过从茶文化中吸取精髓,将其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3]。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的理论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89-2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最重要的是,紫砂茶具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

而紫砂文化的形成,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北宋年间,紫砂茶具出现后,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由于文人墨客自身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他们的所思所想就自然而然反映到紫砂创作上去。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一、儒家中庸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所以,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庸”又是重中之重的思想。“中庸”的主要精神是指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庸”的意思就是把事物的二个方面统一起来,采取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运用到紫砂茶具创作中,就可以演绎为平衡、工整、对称。在很多的紫砂造型中,我们可以看见造型设计受儒家的“中庸”文化影响很深:如传统造型的石瓢壶、掇只壶、茄段壶,它们都强调造型的工整、平和、典雅、对称和协调。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以经典造型“石瓢壶”(见图一)

为例:茶壶身整体为三角形,壶腹圆胀饱满,底三乳足支起壶身,壶嘴直中有曲,柔中带刚,壶身、主体线条的缓慢徐行,与壶盖、钮的线条统一协调,使观者产生美感,作为经典造型,流传至今。如果它的造型舍弃了“中庸”之道,茶壶成型后往往就会出现一边大,一边小,也就是不对称:口盖不平整;底足不稳定;整体上重下轻,肯定不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它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

二、道家“虚”“实”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道家所谓虚实,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理。“虚”“实”的概念适用、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政治、艺术方面都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出现于书法、绘画、雕塑、陶瓷造型等方面。在紫砂创作中,“虚”“实”往往被视为“形”和“神”。“形”为紫砂茶具造型,是实在的东西;“神”为壶形以外的东西,是可以虚化想象的东西。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即紫砂壶的神韵。

一件最终成型后的紫砂茶具,决定着这件作品是否有神韵:造型的稳重端庄、对称协调、线条的明快简洁、壶身、壶嘴、壶把、壶钮各部分位置的安排是否合理,都对这件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道家的“虚”“实”思想来说,“实”的优美与否决定着神韵之“虚”的存在。

紫砂的“实形”之外,还有“虚形”,如壶把与壶体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提梁与壶盖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三弯的壶嘴与壶身之间形成的空间――这些空间叫“布白”,好比绘画中的“设白当黑”,壶艺创作上称它为“以虚当实”。这个“空间”自有形,对壶的美观和雅俗影响很大。例如顾景舟的高腰线提梁壶(见图二):

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唯圆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虚实相应,更添此壶神韵。壶肩饰以三道圆环,有效地平衡视觉重心。丰厚的流弧底变化极大,显得兴味盎然。所以,在紫砂圈里,流行一句话“凡壶皆有形,然未必有神韵”。神就是紫砂壶的精神;韵就是紫砂壶的风姿仪态。二者有机结合,作品才会出彩。有神韵的壶,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而无神韵的壶,毫无美感可言,不过是用泥土捏塑出来的用具而已,称不上是艺术品。从外观上看,有时并无太大的差别,其大小、高矮、曲直,有时并无多大区别。但是,细品之下,在壶过渡的韵律、节奏的组合、细节的处理上,壶的高雅、粗俗显而易见。做壶者的文化、修养、思想、灵气、悟性也显示出来了。于是,紫砂圈又有这样的俗语――仿其形易,得神韵难。

三、茶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

篇5

古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辛勤劳作从茶叶生长、制作、饮用中得到启发,使其从最初解渴药用的物质功能上升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精神表征,形成了蕴藏传统审美意蕴的茶文化。传统文人将茶与自然、宇宙、人生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君子品德以及积极人生观思想,又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超越心态,还表达出佛家空灵、顿悟之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1])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任凭社会的变迁、审美文化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一是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如耿密的《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等注重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分析;二是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如华东师范大学周亚东的硕士论文《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探索茶文化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育策略研究[2]。关于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比较少,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精神,让幼儿学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1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篇6

事实上,从文化层面来认知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是整个高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不仅如此,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来融入其中,也能够帮助我们从新视角来理解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就以往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看,缺乏内容更新、未能进行思维理念的全面更新,将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才能将茶道文化传统与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提升全面融合,将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培养全新转折的视角。

1内容缺失、思维落伍———当前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欠缺

结合目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和具体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很多学生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未能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具体诉求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在进行细化实施时,其问题集中概括为:首先,整个管理机制中,刚性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必要的柔性或者弹性理念。我们必须时刻清楚一点,那就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学生的成长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从本质上看,是我们无法直接去估量的,因此,在进行管理时,更多应该从弹性思维出发,结合预变量的设置与应用,从而让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建立在科学、规范的体系之中。当然,结合当前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缺乏合理的机制,已经成为制约目前该活动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所以,整改此项问题,已经是该机制创新发展体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其次,我们在推进具体的高校管理活动时,缺乏完善而全面的元素应用,尤其是诸多元素内容长期未能更新。不仅如此,目前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90群体和00群体,逐渐发展成为教学成长的新力量,因此,如果我们使用的教学元素和方法内涵长期缺乏更新与完善,那么其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出现学生极端认识,从而影响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最后,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时,其实施的侧重点过多放在机械、客观的管理活动之中,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入,同时对学生综合成长缺乏全面关注,进而限制了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推进与学生培养活动的全面匹配。客观来说,高校阶段,学生培养与成长有着极大特殊性,尤其是学生培养要立足学生基础视角出发,只有融入市场要素,通过创新高校管理思维,从而才能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如果能够将合适的文化元素应用其中,至关重要。

2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综合提升———高校管理活动实施的新要求

纵观我国教育机制的百年变化,我们可以很肯定的看到现代教育机制正在形成,无论是我们所正在应用的教育理念,还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融入策略,实际上,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超出我们想象的变化。当然,在对高校管理活动的内涵认知上,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我们着重从“治理”的视角来具体实施高校管理活动。当然,从以往的管理转变为当前的治理思维,这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变化吗?我看并非如此简单,具体应用该思维,其从本质上看,是从学生视角来看待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诉求,当然,实施该方法,其必然也能够让学生的天性得到真实、全面的解放。事实上,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其不仅在优化教学元素内容的整体基础上,也将使得整个管理机制得到根本性改革和优化。如果对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而细化的分析和理解,不难发现文化是我国整个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千年中华史的精髓所在。通过对我国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具体诉求看,不难看出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文化元素将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具体的文化元素内容应用到整个高校学生的培养活动之中,将为文化传承应用以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3传统文化的机制与核心:茶道文化传统的具体内涵理念

具体看,茶文化的内涵元素极其多元,可以说,其不仅是我国文化系统的核心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融入了我国文化机制中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征,从而形成了诸多能够推动当前学生培养的文化元素。茶道文化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和核心要素。因此,构建传统完善的茶道文化理念应用机制,将为我们多个视角实施管理教学活动提供本质上支撑和有效帮助。事实上,茶道文化传统中,充分而全面地吸收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和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在对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学生自身培养的整体素质要求看,茶道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乃至精神理念引导,这些恰恰都是多数高校学生所缺失的重要内容。因此,将茶道文化的各项元素内容融入到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之中,其将让学生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结合我国茶道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属性,不难看出,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精神和价值内涵,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学生培养时的欠缺与不足,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全面提升。

4“行”与“心”的全面结合———融入茶道文化传统实施高校管理提升的具体思路

相对于以往的高校管理活动状况看,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行为与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全面的结合。结合茶道文化传统的内涵理念,在目前提升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时,其需要注重做到:

4.1立足茶道文化元素基础,充实高校管理的客观内涵

高校管理活动的关键所在,应该是高校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因此,想要做好该项活动,其关键和根本在于充实整个管理活动体系的内涵所在。就茶道文化元素的基础性来看,茶道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思维,而其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所形成的就是具体的管理思维。因此,从茶道文化的精髓理念和价值内涵出发,探究适合高校管理活动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满足高校管理与学生培养的全面结合。

4.2融入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提升管理活动的针对性

结合高校学生培养的整体状况看,其应该是基于人文素养教学为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和习惯教学的培养体系。尤其是从传统的高校管理实况看,其在具体推进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内涵融入,进而在影响学生培养效果,限制了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效针对性和匹配度。实际上,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具体的管理思维,还是整体管理内涵,其中都需要在融入具体而客观的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思维,从而实现整个管理活动的最佳针对与匹配性。

4.3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塑造的全面要求,打造精品管理

结合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实施精品化思路是从管理理念的时代化思维角度所具体出发的管理机制。客观而言,我们在实施教学管理机制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品质化塑造角度出发,那么其将影响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推进时,如果不能立足文化内涵,那么其将不可能实现整个管理机制的理想应用。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推进时,要深度剖析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所在,通过具体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该活动推进的必然结果。

5结论

就目前高校运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开展状态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整个高校管理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如果从整体、全面,乃至科学的视角来具体认知此项活动,那么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注入新的“血液”。而就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思维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活动中的关键所在。丰富而直观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茶道文化传统与具体的高校管理机制相结合,其所实现的结果,必然是全面的。

参考文献

篇7

“衣食足,然后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从物质的转向精神的,人们开始立足现代,追溯传统,挖掘历史。在包装设计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强烈。对于如茶、酒等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其包装设计的创作倾向,往往是从其历史的、地域的、人文的特色与脉络出发,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手法相结合,设计出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民族文化强烈的回归,也成为了一种市场需要,这也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对于茶叶包装市场的调研及对设计的分析

众所周知,包装设计的重要功能便是引起购物者的注意,诱发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诱发源于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可以通过包装的视觉设计予以表现。通过对茶叶市场的调研,笔者发现好的茶叶包装可以提高销售份额、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广泛传播。

目前,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除铁盒、纸袋、纸盒、塑料袋等包装外,韵味温雅的木制包装、细腻精美的陶瓷包装,已走进了商场,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图1、图2所示,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具茶文化色彩,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更不易霉变。如图3所示,陶瓷包装在茶叶包装中占有一定比重,精美典雅,绚丽多彩,再加上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观之赏心悦目,能适合较多人的品位。

在市场现有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重要设计特色。通过古字古画的人文气息来表明该产品历史悠久,创造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般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享受。如图4所示,“板桥七品茶”的包装设计为了与茶名相呼应采用了郑板桥的诗、书画、以及他的头像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设计,使整个设计在茶名与茶文化中找到了平衡点;曾获“中南星”包装装潢奖的中国名茶漆盒,采用我国古典容器式样,配以隶书书写的产品名称,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示了我国的悠久产茶历史。销往阿拉伯国家的小包装茶,包装盒采用墨绿色,黄色文字,使这些沙漠国家见之如见水,视之为希望,作为上等礼品互相馈赠;“普洱方茶”从宋代印有龙凤图案的“龙团凤饼”,到现代压有福、禄、寿、喜凸字,以及陶瓷茶叶包装上象征对立调和的“龙凤呈祥”图案;如图5所示,“老回味”茶叶礼盒,以百年老茶壶作为构成素材,古朴、典雅、耐人寻味——由壶联想到茶,茶已饮尽,壶内茶香依旧,充分体现出“老回味”的创意主题,也体现茶叶品质之纯正。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水墨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水墨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运用于国画和书法之中,通过特有的笔触和黑白极色,来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理念,表达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都是中国传统道、儒、佛三家的审美观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

茶素来与文人雅士有不解之缘,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因此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若要营造出“清高”的氛围,当然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之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意境正好吻合。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如图6所示,“文山包种茶”的包装,其图形似国画中的写意,取文山地区连绵不断的茶山为素材,一笔代过,简略得不能再简略,却是妙笔生花,生动自然;如图7所示,钱塘茶楼的“龙井茶”包装的下半部分是烟雨中西湖场景水墨画,点缀咏叹西湖的诗词。顶盖向下倾斜,使“龙井茶”三字充分展示出来。

2.书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水墨画强调书画同源,由于纸、笔、墨三种特殊的书写工具,更可产生千变万化的特别效果,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感受。民族的欣赏习惯,对传统书法体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及喜好程度,其视觉效果已成为设计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特征。总之,书法艺术的恰当运用,会给人以极高的审美境界,书法艺术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用书法字体作为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但是,书法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如图8所示,国际品牌——立顿,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深受中西方人士的赞赏。

3.图形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茶叶是一种民族性的商品,我们可以运用如中国画、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以及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图案这些具有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来表现茶叶的传统特点,但是不能仅仅停留于拷贝和照搬的基础,要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还应将我国传统艺术上的传情、含蓄、细腻等特点融入其中。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如简化、夸张、对比、穿插、扩散、打散等手法重新组合,使之具有民族特性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如图9所示,“东方之骄”茶叶礼盒,版面以东方雄狮(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来表现“东方之骄”的主题。包装的整体格调以体现喜庆的红色为主,加上雄狮的局部烫金来表现富丽、豪华。雄狮、古门城(包装两侧)是权威的象征,显现出茶礼之尊贵;获得全国第二届包装装潢设计银奖的“中国名茶” 包装。大盒采用中间条幅“清明上河图”装饰,里面四小盒,分别在黄色的底面上用浅褐色线绘画,组拼成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上方分别盖有四枚篆刻印章,标明广东红茶、普洱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设计古朴、庄重,表明该产品历史悠久,还创造了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般享受的意境。

4.色彩搭配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要使包装更富有文化气息,还离不开色彩的渲染。常言“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

目前市面上的茶叶品种按照茶色的不同就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青茶等不同的品种,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茶叶品种运用不同的色彩。如图10所示,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车仔茶叶系列包装分别以不同的底色作装饰衬托突出车仔这一品牌的车仔图形,即以深绿色底为乌龙茶,红色底为铁观音,浅褐色代表普洱茶,黄色表示香片,这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茶叶品种,很好地展示了不同茶叶品种的特性;如图11所示,“野茶王”系列包装的色彩灵感来源于民间青花的色调,蓝色为主调,加上小面积的绿色,同样展示了商品的属性,以及茶文化特有的儒雅和广远。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实例分析

虽然说包装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应把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象来对待,作为传统商品的茶叶,它的包装设计更是如此。如笔者自己的设计,即“艳阳天”茶叶包装,是选用传统的花布纹为底纹,整体采用清新、淡雅的色调,以此突出茶的“雅”,为了区分茶的种类,在盒面的三角形折叠处用红、绿、黄三种颜色来体现商品的属性,在文字的运用上选用了书法字,并对其进行新的排列和分割。也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了重新组织,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再理解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出茶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图12)。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造和设计。因此作为包装设计师不仅要使包装设计有漂亮的外表,更应使设计突出文化的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这不只是针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钟家骥.水墨画新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曹文建.包装装潢的视觉语言[J].包装装潢,1984(4).

篇8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64-01

自古以来,插画一直在我国被赋予为美的事物。我国的插画艺术历史悠久,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古代因插画出现的形式不同,故名称各异,如:宋元小说中的卷头画为“绣像”,表章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明、清时代的插画更是达到了极盛时期。而现今插画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是艺术设计的分支。其顾名思义――图与文紧密配合的一种艺术,以造型视觉艺术为表达手段,靠可视的形、色来抒感。插画设计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已成为占有特定地位的视觉因素,用文字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而他借助图形化的形象方式被瞬间接受和容纳。

中国吉祥图案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的吉祥图案中,尤其是中国传统云纹,给予人们强大的设计动力和生命力。“云”与“运”谐音,被赋予吉祥寓意,称之为祥云,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装饰纹样。一方面云纹的形式美观大方,另一方面云纹背后的“意”是我迷恋其造型的关键所在。在古人看来,云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是圣天的造物。从古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节节提高,特别是在经历了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冷漠、理性、呆板的设计产物以后,人们越来越追求吉祥如意,视觉美观的设计事物。

插画在我国被重视的时间还不太长,对于属于国人自己的插画还在探索之中,因而对此存在着大量的疑惑和不信任以及一味地追求和崇拜欧美感。欧美的CG类插画对我国的插画事业冲击非常大,许多设计师一味地追求欧美技术风,从而造成我国插画设计无特色,无个性,曾一度出现低迷状态。但是,当前以中国传统图案――云纹为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在我国插画设计事业之中,不论是商业插画、手绘插画、涂鸦,还是儿童插画中我们都能发现云纹在其中灵动地穿梭和跃动,成为当代插画设计中的终极主导力量。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利用云纹的外形去进行设计,盲目扩大其运用的范围,忽视其深沉的内涵,试问自己,这样的插画作品有人情味吗?能与人沟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吗?且并不是简单肤浅地运用其好看的外形进行装饰性的设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挖掘其内在的深度,将云气精神元素融入到了当代插画设计之中,使中国的插画更具国味,国情,更能与国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2005年深圳举办的大声展上国内许多新锐设计师的插画作品真是让我赞叹不已,为之佩服,他们把云纹元素与现代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都是运用同一种元素,但是每位设计师的表现手法、设计意念的不同使其作品都独具一格、各领。来自宁波的自由设计师官纯,占在女性视角的角度上,用其特有的柔媚、绚丽的色彩和西方设计感相融合赋予了云纹新的含义和特征,如:她为自己的个人网站所设计的插画,将自己的个人特点(高傲、冷峻、细腻)与云纹(柔美、朝气、希望)相结合,更加有深度地诠释了个人气质,独创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设计,同时也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并推崇。古凡的作品则完全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在他的插画中,多用中国白描式的设计手法,乍看一眼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清新、童趣的气息,但细细品味,发现他摈弃了对云纹传统的设计,而是运用一种科技感的表现方式与西方表怪诞、怪异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除了这些年轻的新锐设计师之外,我国的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在运用云纹的设计上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他为Marunouchi Cafe做的标志和手提袋,将英文字母和祥云有机地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并赋予了高度的内涵。为自己设计的个人形象海报也是将奔腾、跳跃的云纹和个人形象特征相结合,既达到了美观大方、简洁的海报特点,又不失细节化的处理,并将祥云更好、更深地表现出来。“东情西韵”是其作品独“道”的地方,它能让人看到跃动的中国热情,让人体会到东西合壁的唯美。

结语:当你真正爱着中华民族、真正欣赏中华民间美学时,真正有心去发现中华之美时,她常常可以给你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悟。云纹作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她不仅是历史图腾而是一股文化流动的水,串连着过去与未来,更是反映了人们生活上求安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进而成为全球华人共通的视觉符号。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插画的内在美,加强竞争性、信息性、审美性,已成为中国当代插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维等编著.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一)[M].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平衡和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中国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政府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政府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2)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政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篇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生活资料的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文明之国都出现在这一代。地理环境?,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产生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单纯的从地理上划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一般都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南被称之为南方,以北则称之为北方。然而文化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般则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称之为南方文化,以北称之为北方文化。罗家伦先生曾在《历史的先见》中写到:“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所以说,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南方和北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南北文化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表现在性格差异、饮食差异、艺术差异、方言差异以及建筑差异等方面。

首先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上的差异。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造成北方人的生活条件较差,人们的心思大多会被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北方人的思想比较单一,直率,质朴,甚至可以说是纯真的傻,在思维上善于走直线,不喜欢拐弯抹角。因为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显得非常渺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过这种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格暴躁好斗,思想上则比较保守,进步虽迟却得寸守寸,败之不易。相比较北方南方则生活条件良好,人们的心思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还会有大量的剩余,他们就可以对自身和大自然进行冥思,于是文学,艺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南方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逐渐养成了曲线思维的习惯,做事比较含蓄委婉,在考虑自己的情况同时还会考虑别人怎么想,因此处事灵活,头脑发达。相对北方人的好斗直爽,南方人则习惯于安逸委婉,勤于休养,身体柔脆退化,性格温婉喜和,比较开放,但感官敏锐,害怕死亡。

其次北方人与南方人性格上的迥异造就出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南方人则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的烂烂的,炒的嫩嫩的;北人喜欢大碗喝酒,甚至在冰冷的冬天也喝冰啤酒,南方人则喜欢把酒烫的温温的,甚至是煮出来的“黄酒”;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不能如厕,北人就无所谓,即使只吃肉也不影响;北方人爱吃饺子,尤其是过年或者团圆的时候最不能缺的就是饺子,在北方人看来饺子意味着团圆。南方人喜欢吃混沌,北方的饺子用醋蘸蘸就吃了,一口一个,而馄炖则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这也就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考究;在调味料方面: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人喜欢吃泡菜,而北方人爱吃咸菜;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则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则多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不包括其他,南方人喜欢把吃叫做“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茶,细细品味每一种茶的味道。北方人大多只喝花茶就够了,他们觉得花茶既香且浓,却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方人不懂品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如龙井、碧螺春,因为这些茶大多味道太淡,所以要细细品慢慢嚼才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这正如南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直爽而南方人则感情细腻。

此外南北方的差异还表现在艺术的差异上:比如北方唱戏热闹喧天,甚至有些剧种干脆就是“吼”出来的,如秦腔。而南方唱戏则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许多剧种近似于民间的小调,如黄梅戏、花鼓戏。北方剧讲究的是真功夫,适合演帝王将相,演绎历史剧。南方剧则是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北方剧艺术的代表就是京剧,其特点是男人妆扮女人。南方剧艺术的代表则是越剧,其特点是女人妆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够唱出一股子英雄豪气。南方的男人唱评弹,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小鸟依人,所谓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男子气概,除了吃出来,还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唱出来的。北方人唱歌是燕赵悲歌,悲壮、苍凉、激越、凝重、悠远,南方人唱歌则是轻快、婉转、玲珑、亲切、凄凉。中国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来分量唱南戏或北戏,唱南歌或北歌,哼南方调或北方调。

另外,南北文化的差异在语言方面则表现在方言上,比如骂人,南方人喜欢骂人是瘪三,冲子,十三点,二百五,一般事从经济收入题,原因是南方人多少受到徽商文化的影响,因为穷人受教育程度不如富人高,而且骂得很委婉,充分表达了对你的蔑视,很符合南方人的思维习惯;北方人骂人骂得很干脆直接,比如下三滥,彪等,一般是从道德品质入题,这主要是受了北方晋商文化的影响,就事论事,从不指桑骂槐。在称谓上,北方男人称朋友父母为咱爸咱妈,偏重于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南方男人则称朋友的父母为张叔李姨,偏重于双方父母的关系。北方女人称公公为爸爸,是顺着丈夫叫,南方女人称公公为爷爷,是顺着儿子叫。

最后南北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的建筑,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卷,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比如乌镇,它们大多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由于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多阴雨潮湿,所以南方的建筑屋顶大多是高而尖,且建筑的窗户较大,这样是为了利于通风散热,及时排水。北方维度较高,气温低阴雨少,所以北方的建筑屋顶大多数是平的,建筑的窗户较小,这样利于太阳直射取暖,且可以收集雨水,增加资源的利用,缓解干旱。在园林的设计上南北方也各自不同。南方园林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且层次分明典型代表就是苏州园林;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大多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严格分明,典型代表就是皇家园林。中国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总结中国园林特点:南方为相间,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南北差异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北文化的特点来实现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几千的文化更加辉煌灿。

参考文献:

[1]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6).

[2]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