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8-02

随着多药耐药菌(MDROs)甚至泛耐药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重要关键点[1]。国内研究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与icu病死率密切相关[2]。为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抢救成功率,笔者对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药菌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联合防控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学标本累计1085份。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龄≥60岁246例。1085份病原学标本中阳性菌株582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其中常见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诊断标准

MDROs诊断依据2012年国家质检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鉴定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导入Whonet软件细菌菌株、耐药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株数量

阳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见细菌种类551株(多重耐药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药菌株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常见细菌种类、多重耐药菌数与耐药率

细菌种类 细菌数(株) MDROs(株) 耐药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12 54.55

大肠埃希菌 54 52 96.30

肺炎克雷伯菌 311 216 69.45

鲍曼不动杆菌 106 94 88.67

铜绿假单胞菌 58 19 32.76

合计 551 393 71.32

2.2 多重耐药菌部位分布

393株耐药菌主要分布呼吸道和泌尿道,呼吸道229株,泌尿道137株,血液5株,皮肤软组织13株,导管2株,器官/腔隙7株。

2.3 多重耐药菌与医院感染

582株阳性菌株发生医院感染菌株340株(58.41%),551株常见细菌发生医院感染346株(62.80%),393株MDROs发生医院感染273株(69.47%)。

3 讨论

3.1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

表1中为ICU常见五种病原菌,在551株常见菌株中,MDROs菌株393株,占71.32%,ESBLs-KPN、PDRAB位居多重耐药菌前2位,这些MDROs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通过污染的环境和医疗仪器表面导致接触传播[4],很多研究均证实,手卫生在MDROs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5]。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占69.47%,感染主要见于呼吸道与泌尿道,MDROs不断增加趋势,也与ICU患者60岁以上老年人占97.62%易感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加以控制。

3.2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医护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MDROs流行趋势、分布特点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医疗行为习惯;(2)加强ICU进出人员管理:ICU工作人员穿专用工作服,每天更换,家属限时探视,进入时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3)严格消毒隔离:MDROs必须实施严格接触隔离措施,有条件的尽可能放置于单间,病室门口和床边挂醒目的隔离标识,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听诊器、口表、血压计等物品专用,复用医疗器械送消毒供应室集中消毒灭菌,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两次,经常接触的医疗设备表面每天用75%酒精擦拭,接触患者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吸痰等操作有可能喷溅时,戴防护眼睛或面罩,患者出院后床单进行终末消毒;(4)保持层流空气洁净度:ICU层流应请专业的维护人员依据规范进行层流的维护与保养,定时清洗、更换滤网,每月进行洁净空气沉降菌监测;(5)重视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接触传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ICU配置了充足的洗手设施和用品,每床、ICU患者入口及工作人员通道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等各项有创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污染,并做好各类导管的护理,插管第4天开始评估是否可拨除导管;(7)加强基础护理:笔者曾对有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皮肤采样,发现皮肤上有相同的病原菌,ICU用银离子口腔护理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4次/d,用0.05%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皮肤擦浴,1~2次/d,使用抗菌耦合剂床边做彩色多普勒;(8)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对新入住ICU患者主动开展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院感人员每天对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一旦发现有暴发趋势,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落实控制措施,防范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刘文恩,邹明祥,等.ICU多重耐药菌定植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3):155.

[2]王雪文,顾克菊,金珠,等.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控制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1-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局与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GB 15982-2012.

篇2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24—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316例,其中,男的169例、女147例,其中重度颅脑损伤68例,实行腹部手术的106例。多脏器衰竭的44例,胸部手术的64例,复合外伤的26例,其他8例,入住ICU时间7~20d,患者在入住ICU之前血常规正常,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试行》。

1.2方法

逐一登记ICU患者的详细资料,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侵入性诊疗操作,深静脉置管、鼻胃管、导尿管、动脉置管等。X线胸片或CT检查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感染时间部位以及转归情况等,由医院感染科专职医务人员进行核实。统计资料,整理分类出感染因素。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平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316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感染,其感染率达到15%,具体感染情况见表1.

表1是316例患者中48例感染患者因素的分类,由表可以看出。

本组ICU患者院内感染分布情况,4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侵入性诊疗在院内感染中最常见25例,占52%。抗生素使用15例占31.3%,其它病例8占16.7%。

3 结论

3.1感染的发病原因分析:对48 例ICU感染者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侵入性诊疗手段是诱发ICU感染的常见因素,其感染发生率占总感染数的52.1%,其次是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15 例感染患者中 8例属于此类感染,占16.7%,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ICU感染的常见原因:

3.1.1各种有创监测操作多,侵入性诊疗手段为感染的重要原因。侵入性诊疗手段,如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等有创操作,不仅可以把外界细菌带人人体内还能将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的细菌带至其他身体部位:破坏机体的天然最初防护屏障-皮肤,使得病原体更易侵入机体,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各类侵入性操作诱发感染的概率依次为:气管插管约为17.54%、呼吸机相关操作约为17.01%、导尿管约为5.69%、动静脉插管约3.31%,其余侵入性操作均与导管的留置时间长短有关。

3.1.2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医源性感染增多。由于重症病房病人病情的需要,在绝大多数下情况都会使用抗生素,而医院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有些药物的抗菌谱较广,极容易让机体产生耐受性,也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稳定性的破坏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3.1.3 ICU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还涉及到患者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严重性即个体因素,ICU患者都是来自院内各科室并且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一些严重的疾病使得机体的天然屏障受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易致医院感染,因此年龄较大、年老体弱、病情危重者,这些患者机体免疫力很差,极易导致ICU 医院感染。

3.1.4隔离消毒工作不到位,病室环境卫生状况很差。ICU医院感染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程度、ICU病室环境因素、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有关。消毒隔离是发生ICU感染的外在因素,其可能发生情况是手术前未对伤口进行有效消毒、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没有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来进行各项操作、病室的通风情况以及消毒等工作不到位。

4 护理对策

4.1 制定制度,严格管理:①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每个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及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②制订适合ICU的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强化并督促全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③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外来人员进入时必须更换探视服、鞋,戴好帽子和口罩,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菌。

4.2 布局合理:笔者病区设有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及污物通道三条通道。有足够的非手触洗手设备和干手设施。净化系统的正确维护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每个月均达标,如有超标及时查找原因制定对策。

4.3 加强对ICU护士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①ICU医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专用衣帽、鞋,并戴好口罩;②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③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性感染。

4.4 正确掌握ICU患者的收治范围: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减少ICU住院时间,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5 病房空气质量的监控:每个月进行空气监测一次,保证空气的洁净度,人员流动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度[1]。医护人员上下班、查房时间是空气及物体表面含菌量最多阶段,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时间段,做好洁尘和控尘[2]。

4.6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任何操作均按照规范进行。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技术的适应证,避免滥用。

4.7 加强消毒隔离,谨防交叉感染:每床单位配备手消液一瓶,操作前后严格的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独立的查体用具。严格收集医疗垃圾,及时处理医疗垃圾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减少污物在室内停留时间,床边医疗垃圾每天倾倒3次,床边垃圾桶须带盖并保持关闭状态。合理安置患者,尽早做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将存在感染的患者安置在相对集中或独立的区域或单间病房,管床护士相对固定。患者转出或死亡必须进行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30 min后方能安置新患者。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一旦感染控制,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4.9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无反指征,患者床头抬高30°~45°,做好口鼻咽部的清洁护理。做好动静脉动导管、尿管、引流管、气管导管等各种管道的正确护理,减少因置留这些管道而造成的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

ICU医院感染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针对危险因素必须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护士行为,ICU管理制度化,日常工作标准化,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均为意识清醒患者,最短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为24h,最长的为20天。

2 ICU精神症状的常见原因

2.1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 感染、心脏病、缺氧、代谢异常等。

2.2 药物作用 药物、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使用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严重,产生很强的精神压力,加之ICU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会导致烦躁不安、躁动和意识模糊。

2.4 强迫静卧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动,全身被各种管道、导线束缚,加之保护性约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产生挫折感、无能感,易导致焦虑、忧郁情绪的产生。

2.5 ICU特殊的治疗环境 (1)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2)持续存在的各种仪器噪音;(3)危重及抢救患者多,特殊治疗和护理多;(4)限制探视 无陪护,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带,环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生物钟紊乱,长时间可出现焦虑、定向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2.6 交流障碍 ICU限制家属探视,加之患者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ICU护士通常忙于治疗和护理,而缺乏和患者沟通,患者易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龄>70岁发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也容易发生[2] 。

3 护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护理 (1)对择期手术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让患者及家属熟悉ICU环境;有关各项制度;如何配合各种护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属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惧感。(2)对急诊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诊断、抢救、治疗后,应立即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感[3]。

3.2 入住时的护理

3.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信息及心理动态变化。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认真记录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及时予以处理。

3.2.2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对患者应有同情心,运用同情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程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不能讲话的患者,可采用“规范化手语”: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实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还可用写字板交流,或用画板(画板上画有和写有常用的语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饿、口渴等等),适时与患者交流,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主动询问患者,鼓励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适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允许给予采取舒适,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及时满足患者各种合理需要。

3.2.4 安全护理 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要有专人在旁边陪护,拉上床栏,防止患者摔伤,拉住患者的双手,避免给氧管、静脉导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环境改善 把各种抢救设备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拉上布帘,把监护仪的报警音调到最低。工作人员的交流声音尽量轻柔,避免光和噪音对患者的刺激。必要时允许患者的亲属陪护,为其创造家庭气氛,尽量满足患者的归属感。

3.2.6 药物治疗和护理 经过心理护理和环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症状仍没有好转,应及时按医嘱给予药物使用,用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取暗示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3.2.7 音乐疗法 每天晨间护理、午间护理时播放柔和的音乐或广播,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喜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喜好。

参考文献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收治病人282例,发生院内感染32例,感染率11.3%,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85岁,其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胸片、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确诊。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1.2方法:

282例住院病人由护士进行常规登记,登记内容有:病人总数、新病人数、中心静脉置管数、气管切开数、留置尿管病人数、基础疾病;由科内感染监控医生对病原学资料进行统计;感染科医生每日通过化验室检查单查出特殊感染者,及时与科室联系,共同分析原因并整改,对出院病例进行院内感染数量、部位、年龄、病原学等进行统计。

1.3结果:

感染病人中,老年病人16例,感染率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例,泌尿道5例,胃肠道2例,居前三位,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引起院内感染者多见。

1.4院内感染病原菌:

32例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为:C-杆菌占60.6%,鲍曼溶血不动杆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嗜麦芽窄单胞菌3例,真菌感染5例,G+球菌感染1例,混合性感染3例等。

2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2.1病人自身因素:

我科的病人病情重,侵袭性操作多,同一病人可安多种导管,增加感染几率,病人不能翻身、有效的咳嗽排痰,多需要吸痰,吸痰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功能降低;不能正常进食,病人抵抗力降低等加大感染几率。

2.2环境因素:

病室布局不合理,病室内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病室通风换气不良,造成空气污浊。

3ICU感染管理措施

3.1健全制度职责,明确分工:

我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结合ICU的具体情况,逐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组织机构,每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1次。

3.2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控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外以及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ICU院内感染干预措施

4.1常规措施:

进出ICU穿鞋套和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地面每天湿式拖地2次,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天病室通风2~3次,根据我科病室布局不合理,定期轮流对病室进行彻底大消毒,消毒后感染科进行物表、空气监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探视前和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每天探视时间为半小时,限定探视人数。科内指定专职的感染监测员,对每天的感染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并及时反馈,对于监测不达标的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再进行监测。

4.2护理干预: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特殊感染者用蓝色圆形标签做出醒目标记,分组护理,尽量减少交叉接触病人。如无禁忌证,常规应将床头抬高30度,重视病人的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

4.3加强导管护理:

留置深静脉的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严密观察导管置入深度,专用的导管敷贴可3日更换1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病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ICU停留≥24h;③预计存活时间≥24h;5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物质滥用史者;②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病人;③入住ICU时存在谵妄;④存在严重的视、听障碍而不能与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有效交流。共纳入208例ICU老年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行ICU 常规监测护理,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按医嘱规范执行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护理技术操作,同时做好各项特护记录等。干预组病人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谵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2.1 谵妄护理干预方案的制订 成立谵妄护理干预小组,定期对小组成员就谵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达标者予以重新培训。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析ICU 老年病人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定病程中出现昏迷、不规则镇静、气管插

管和(或)切开、体温、睡眠质量、合并重症感染、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制定转出ICU标准,由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达到转出ICU的标准。谵妄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期间,每日进行谵妄病例交班和谵妄重症病例学习,以提高小组成员对该方案的了解及时间能力。

1.2.2 护理内容 ①沟通与定向。具体内容为向病人告知其自己的名字、责任护士的名字、当前时间、当前所处地点、当前的康复阶段和今日的治疗、护理或锻炼以及上述配合的意义及具体如何完成。②避免感知剥夺。病人入住ICU 后,协助病人尽快熟悉ICU 环境,让病人真实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减少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无助感觉。③失眠护理。实施疼痛管理规范,以减少疼痛对睡眠造成的影响。夜间及午休时,在治疗的许可下使用夜光灯,避免长时间光线刺激;每晚23:00巡视ICU,对于部分未能入睡的病人,询问其未能入睡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必要时采用药物促进睡眠,以维持生物节律,减少ICU病人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④活动受限护理。指导病人每日进行适当活动,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气管插管期间执行每日定期唤醒和呼吸训练计划,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尽早拔除留置导管。⑤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密切监测病人病情变化,定期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等胸部体疗,以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持续氧饱和度监测,定期行血气分析,以及时发现低氧状况,并采取相关措施以纠正低氧;维持血球压积高于30%,采取相关措施预防电解质紊乱。⑥家属支持护理。定期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对病人当前的治疗、护理及康复阶段知晓;每天安排家属探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ICU期间谵妄发生情况、ICU住院时间,以及谵妄病人谵妄持续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分别于两组病人入住ICU 和入住ICU第5天后采用APACHEⅡ评估病人预后。谵妄阳性诊断标准:意识模糊,同时伴明显精神运动兴奋,表现为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存在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2]。

2.讨论

谵妄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可逆的急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注意力、精神运动行为和情感改变,具有急性发作和病情反复波动的特征,大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研究表明,谵妄是ICU老年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谵妄时间每持续多1d,总住院时间可能延长20%,病死率就可能增加10%,且24%的ICU 谵妄病人可遗留长期认知障碍,进而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家庭照顾负担。因此,ICU老年病人的护理和谵妄发生预防已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在临床工作中规范护理管理,采取措施预防谵妄的发生及对其的治疗、护理均极其重要。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谵妄病人谵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人,提示实施谵妄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谵妄病人谵妄持续时间,对于ICU老年病人谵妄的好转及治愈具有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ICU 谵妄由于发病隐匿,应加强对ICU 医护人员关于谵妄认知、评估与处理的教育,以提高ICU 谵妄检出率,定时检测、早期干预,有效改善ICU 谵妄的预后。

篇7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62-02

老年患者入住ICU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与年轻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他们多数是由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加重入住ICU,他们往往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及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老年重症患者除了身体疾病之外,不良心理也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笔者在对本院ICU老年患者近半年的观察中发现不良的心理会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患者对治疗的配合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6月本院ICU收治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患者89例,排除患者意识不清等情况,共选出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岁。60例老年患者的主要诊断中AECOPD15例,肺部感染10例,脑血管疾病9例,冠心病和高血压10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酒精中毒1例,昏迷查因5例,其中13例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对这些患者实施心理评估后针对其不良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2 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分析

1.2.1 恐惧 老年患者身处ICU感受到病房的特殊环境,监护仪器及呼吸机等复杂仪器的使用及仪器发出的报警声使患者感到恐惧;长年的疾病折磨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及家属都倍感疲惫,而ICU病房往往不允许家属陪伴使患者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恐惧;加上年纪已大病情危重使患者感到离死亡已近,当看到同病室病友死亡或者抢救时患者容易产生恐惧。

1.2.2 焦虑 老年患者入住ICU往往病情危重病程反复。疾病的折磨,环境及治疗带来的不适,担心疾病预后的心理折磨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倍感焦虑。由于治疗或疾病的原因患者往往无法进行语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法表达,使得患者的焦虑进一步加剧。

1.2.3 烦躁不安 ICU的工作繁忙而紧张,加之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容易使患者不安,产生心理压力[1]。由于病情危重、病程反复、疼痛不适、无法语言交流、无法活动及翻身等,患者往往出现烦躁不安、不配合。

1.2.4 孤独和抑郁 由于ICU的特殊性使得家属不能陪伴患者,会使患者觉得被冷落产生孤独感。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患者交谈和活动受限,加上躯体疾病等因素,患者常伴有孤独、抑郁情绪[2]。

1.2.5 绝望 患者年事已高,身患绝症经过抢救病情不见好转、或因疾病致残,或使用呼吸机忍受机器治疗带来的痛苦。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情的反复,患者容易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了信心,产生绝望心理。

1.2.6 依赖心理 患者由于熟悉和习惯了ICU的环境,对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生产了依赖性,不愿离开ICU病房,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或者离开视线范围。有的对机器(如呼吸机)、药物(如麻醉止痛药)产生依赖。

1.3 应对措施

1.3.1 及时评估患者心理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了解患者家庭背景、治疗经过、家庭经济状况、及发病原因,掌握患者不同时段的心理反应及需求[3],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使其及时从不良心理状态转化出来。

1.3.2 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 病房要定时通风消毒,室内温湿度及光线要适宜,尽量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病房摆设尽量贴近生活具有生活气息。

1.3.3 促进患者舒适 功能锻炼可以预防血栓栓塞、肺部感染、肌肉萎缩、便秘等,提高患者抵抗力[4]。翻身可以促进患者的舒适同时也可以防止压疮的发生。通过功能锻炼及翻身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适,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1.3.4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保持与患者的密切接触,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用关切、柔和的语言简单明了地向患者解释当时的病情、治疗方法,说明治疗措施对疾病的重要性,告知这些措施只是暂时的,让患者相信护士会陪伴在他身边,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1.3.5 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和烦躁不安 医护人员要多观察患者,鼓励患者,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听一些让人放松音乐,尽量让患者处于放松的身心状态。每日安排家属进入监护室与患者接触,给患者以安慰与支持,让患者感到被关心和重视。当患者恐惧焦虑和烦躁不安时,鼓励患者表达出他们的感受、疑虑和要求,让患者有安全感。

1.3.6 消除忧郁、绝望心理 对于有忧郁、绝望心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配合治疗。给患者讲成功的病例,当病情好转时及时告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5]。引导患者想象美好的事物,多陪患者聊天,与患者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做一些病情允许患者接受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唤起他们对生命渴望及留恋。

1.3.7 消除依赖心理 对于依赖心理,医护人员设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在护理交往中巧妙的让患者感受到病情正在逐步好转,身体正在康复,进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转出ICU病房的决心。停用所依赖机器和药物前向患者详细解说停用理由,他相信自己病情确已好转可以停用,告诉患者依赖机器、药物的危害性,动员家属鼓励患者,使患者尽早摆脱依赖心理。

2 结果

对60例入住ICU的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发现他们均存在一种或多种不良心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取得显著效果,结果见表1。

3 讨论

对老年重症患者入住ICU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多一些观察与思考,多一些策略与技巧,多一些理解与关怀,只有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的不良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把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紧密结合应用,才能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老年危重症患者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敖海清.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4,22(8):1414.

[2]金一青.手术前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应用[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21(4):106-107.

篇8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08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interview in the prevention of ICU syndrome after cardiac surgery.Method:200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were randomly selected,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time was greater than 72 h,the experimental group(A group) 100 cases,by the ICU nurses for preoperative visit;the control group(B group) 100 cases,without the ICU nurses before surgery,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CU syndro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CU syndrom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operative visit; Prevention; ICU syndrome

First-author’s address:Mianyang 404 Hospital,Mianyang 621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6.041

ICU综合征是指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重程度不一,主要是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思维障碍、谵妄、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和智能障碍等。心脏手术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复杂的手术,创伤大、监护时间长,患者常因对手术缺乏了解和对ICU陌生环境的恐惧,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术后不能很好地配合,引起并发症等,延缓康复[2]。术前访视是将医学、心理、社会等知识综合运用于患者手术期护理的实践过程,是手术全期护理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使患者获得高质量护理及顺利康复的关键[3]。因此,有效的术前访视非常必要,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4]。笔者所在科室对心脏术后患者采取术前访视措施预防ICU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12月术前无精神病史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术后在ICU监护≥72 h的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00例。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病房护士及手术室护士做常规术前护理、宣教、访视,未经ICU护士实施术前访视。试验组除由病房护士及手术室护士做常规术前护理、宣教、访视外,ICU护士实施下列术前访视,具体内容如下。

1.2.1 综合评估 术前访视在手术前1 d下午进行,由ICU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诊断;向主管医生了解患者的手术方式,向麻醉医师了解麻醉方法等;并参与复杂手术的术前讨论;向病房护士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及护理计划等。在接触患者前对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及认知、病情、麻醉方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1.2.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访视者首先作自我介绍,介绍时态度和蔼、举止稳重、端庄,让患者产生信任、依赖感;选用合适的称呼,不能用床号替代姓名,语言带有鼓励性,既表示理解、同情又表示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后面的访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2.3 ICU环境介绍 介绍ICU病房布局,人员配备,工作模式;介绍ICU探视制度及其重要性;介绍术后可能接触的各种仪器,介绍约束带使用的必要性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介绍术后患者身上可能带有的各种管道及其作用与可能带来的不适感,使患者事先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1.2.4 指导患者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 指导患者术后各个阶段如何配合ICU的治疗护理工作,特别是麻醉复苏阶段,指导患者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告诉患者在他麻醉清醒至拔出气管插管这段时间,医务人员会在他的手上系一摇铃,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轻轻摇一下摇铃,医务人员会以科室制作的语言、图片卡,以提问的方式询问他的需要,他可以用点头和摇头来表达自己,如果他的需要医务人员都没有询问到,医务人员会拿来写字板,让他将想说的话写出来,及时为他解决问题。教会患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以便顺利拔出气管插管。

1.2.5 深入的沟通交流 耐心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留给患者提问的时间,认真倾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做好解释,医务人员在回答患者的提问方面严格审慎,不要超越职权,慎重回答非本专业的其他问题。做好心理疏导,教会患者放松心情的方法,让患者放心。

1.2.6 做好访视记录 每次访视完毕后,将具体情况填写在访视记录本上,如有特殊情况应做好交接班。

1.3 ICU综合征诊断标准

标准将符合以下条件的ICU心脏术后患者,诊断为ICU综合征。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意识清醒后2~3 d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思维障碍、行为动作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谵妄状态。症状持续至结束ICU治疗后2~3 d,且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1,10],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失眠、夜不眠、昼浅眠、便秘、腹泻、腰背痛、皮肤异样感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确诊ICU综合征的比较

试验组确诊ICU综合征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

试验组平均住院(12.51±2.4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73±3.0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1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0%(97/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9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31,P=0.045)。

3 讨论

3.1 笔者所在医院ICU综合征发病原因分析

3.1.1 环境因素 (1)仪器设备多。监护仪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可引起卧位不适感、焦虑恐惧感、拥挤压力感和视觉刺激感[5]。(2)噪音大。由于笔者所在医院ICU为综合ICU,患者多,病房为开放式的大病房,病床之间仅以床帘相隔,全病房相互影响,噪音大。噪音大,就会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导致患者烦躁不安,焦虑感和压力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抑郁等。(3)由于笔者所在医院ICU为层流病房,病房没有窗户,昼夜灯光照明,缺乏时间感和白天、黑夜的节律感。(4)限制探视无陪护。患者入住ICU后,家属不能陪护,每天只能探视一次,每次只允许两个家属,时间不超过15 min;加上陌生环境和抢救任务的特殊,往往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和心理压力,干扰术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疾病的恢复过程,甚至加重病情和引发一些护患矛盾[6];而医生护士忙于治疗、护理工作,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等。(5)术后早期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对环境陌生,产生恐惧感。(6)频繁的抢救工作给患者造成的恐惧感和焦虑感。ICU抢救次数频繁,死亡患者也较普通病房多,而笔者所在医院ICU病房为开放式大病房,病床之间仅以床帘相隔,抢救患者时不能很好的隔离患者,给患者造成恐惧感和焦虑感。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提供全面的心理护理很重要[7]。

3.1.2 疾病因素 (1)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手术无论种类、大小,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都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患者大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8]。包括病情危重、手术带来的疼痛或躯体损伤,以及对疾病、手术的认识及心理准备不足和对死亡的恐惧等。(2)睡眠剥夺。实验证明,睡眠剥夺2~5 d后,会出现多疑、焦虑、定向力障碍、谵妄、错觉等精神症状[9]。(3)护理因素。心脏术后特殊治疗及护理多,留置在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设备导联线多等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3.2 术前访视的目的和意义

3.2.1 注重与患者沟通交流 告知麻醉初醒的患者已在监护室及手术完成的情况;向患者解释使用约束的必要性,使其消除人格受限的心理感觉;交流方式包括语言交流(不能说话的患者可以配备语言卡、图片卡、手写板等),非语言交流(如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皮肤的接触等)[10]。在术前访视时已向患者介绍,麻醉初醒时不能说话,只能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进行沟通,合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可缩短与患者的距离[11]。因此在术后麻醉初醒阶段患者能够比较平静地、很好地与医务人员沟通。

3.2.2 采取以介绍环境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主的术前访视 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着焦虑,并随着手术的日益临近而逐渐升高[12]。通过术前访视,不仅可以使患者熟悉术后对自己监护的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访视时对ICU监护设备和仪器的介绍,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能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减少恐惧,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13]。患者与ICU护士建立起相互了解信任的关系,增强了安全感。通过术前访视,对将要转入ICU的患者进行宣教,减轻术后患者对手术后果产生的焦虑不安心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14],为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3.2.3 术前访视的意义 (1)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有了全面的了解,根据访视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笔者所在科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将访视情况加以记录,特殊情况重点交班,术后可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增加患者对ICU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有明显的作用。(2)通过术前访视,减少了ICU综合征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从而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节约了卫生资源。(3)通过术前访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增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入住ICU的成年患者常发生行为、知觉、认识方面异常,其发生率报道不一,最高的报道可达70%[15]。据研究,ICU患者中有16%并谵妄,约有12%~36%发生抑郁,与一般人抑郁发病率(约4%)相比危险度高[16]。术前访视的过程本身就是ICU护士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运用于患者护理的实践过程,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需要也是护理形式发展的需要。ICU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在患者入住ICU期间是难以避免的,而医务人员可以针对ICU综合征的常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术前访视,使患者对ICU的环境、工作模式、探视制度等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当患者术后在ICU遇到这些情况时不会因为陌生而恐惧,不会因为不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在术前访视时与ICU责任护士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术后遇到困难时愿意及时与护士沟通、交流,通过沟通护士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患者解决问题。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确诊ICU综合征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术前访视对预防ICU综合征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珠.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5-179.

[2]薛卫斌,苏洁,杨秀玲,等.加强心脏手术前ICU护士访视管理及指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1):2690-2691.

[3]罗德生,王慧,方敏,等.术前访视对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患者ICU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

[4]朱劲松,董晓红.术前护理访视的现状及发展简述[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31(11):55.

[5]孙淑兰.监护仪给患者身心引发的伤害及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4-35.

[6]谢间好,钟梅,陈仕娟,等.ICU术前访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4):63.

[7]艾艳华.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在ICU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88-299.

[8]邓琼,张芳,张芬.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1):1399-1401.

[9]刘化侠.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与痛苦[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52-53.

[10]陈蓉,龚晓琪.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6,3(6):101-102.

[11]吴慕琳,张丽萍.术前访视外科ICU老年患者的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09,26(5):21-22.

[12]刘喜梅,魏新,梁涛,等.术前访视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程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2,19(2):11-12.

[13]赵光昱,林晓莉,罗菊,等.ICU护士对心脏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访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3):16-17.

[14]万献尧,张久之.ICU综合征[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79-781.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住院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卫生部制定的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满足诊断标准;一周内未接受其他任何药物或者物理等治疗;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上述标准共入选10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均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3±1.2)岁,其中交通事故损伤43例, 高处坠落伤7例。损伤类型包括颅内血肿 11例,脑挫伤11例, 脑干损伤28例;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2.5.1±2.4)岁,其中交通事故损伤44例, 高处坠落伤6例。损伤类型包括颅内血肿9例,脑挫伤15例, 脑干损伤26例。两组逐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监护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外监护和护理,例如肝肾功能监护、生命体征监护等等,其中护理措施包括预防脱水、感染及各种并发症护理、脑细胞保护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化作了哈进行ICU监护,主要监护内容有:(1)生命体征监护。分析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电图、呼吸功能、体温和血气等方面。(2) 意识及瞳孔监护。包括光反射、神志、肢体感觉、颅神经、运动等。(3) 中心静脉压监测采取锁骨下静脉穿刺术。(4) 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和尿渗透压以及出入水量。(5) 消化功能监护。按照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对策:(1)加强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顺畅;(2)机械通气,采取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在8~10 ml/kg,呼吸比1∶1.5,氧气浓度40%;(3)

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服用抗感染、抑酸、化痰、循环支持、保护脑细胞和胃黏膜等药物,同时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加大安全巡视力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4)体温在38 ℃上者进行亚低温护理,例如使用冰毯、冰帽帮帮助降温到35 ℃,持续4―6d后复温。

1.3临床护理效果评估标准

按照术后Glasgow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1)良好:恢复迅速,能够正常生活;(2)中残:存在一定的部分精神或神经障碍,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3)重残:意识清晰,但是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4)植物状态:长时间昏迷不醒,临床体征、症状无变化;(5)死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和x?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中良好38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对照组中良好26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0例;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结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