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认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的认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商管理的认知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育部在关《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可见,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机会和能力训练不足等现象,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如何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协调一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教改的重要课题。体验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提出的。

1 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优势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20世纪 80年代大卫 · 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有目的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理论有效性或正确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它强调交流与合作,改进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

1.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个人与团队管理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双证书的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包括自我规划发展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及领导能力等。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这些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能保证学生能顺利地通过考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培养这些通用管理能力,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任课教师创造与现实相似的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和较强的引导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及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前体验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最关键的是要按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体验式的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和体验式活动充分结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的体验式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十大单元三十六章,内容繁多且分散,学生学习起来不好把握核心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内容把繁多的知识分解为几个专题,根据不同的专题知识确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如自我规划专题,教学目标是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要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沟通技能专题,要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沟通技巧,学会就业面试技巧和日常工作谈判技能。

2.2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丰富的体验式教学形式

(1)案例式体验教学。教师通过的精心策划,把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如在时间管理专题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或某人一天所有工作任务和冲突罗列出来,要同学们讨论怎样有效地安排,同学们通过思考、分析和小组讨论,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巧,培养时间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2)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所谓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从而引导学生的整体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创设体验情景的主题,对学生的情景模拟学习进行引导;其次,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选择模拟角色,对情景体验内容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对学生情景体验的总体过程、效果给予点评,进一步延伸学生对情景的有效体验。如在沟通技能章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招聘及模拟谈判。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沟通技巧、方法,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项目式体验教学。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其综合能力。例如,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专题,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课程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自己分团队,组建公司,从设定公司名称、业务、组织结构、人员设置、组织文化等方面让学生提出方案,分工完成,最后做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

(4)竞赛式体验教学。将竞赛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竞赛中、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竞赛式体验教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技能比赛等。如在组织文化专题中,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文化策划比赛,通过对策划书的撰写、PPT展示、答辩等环节的竞技,让学生通过比赛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游戏。如在沟通技能专题中,要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撕纸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玩得开心,学得起劲,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6)实地参观考察体验教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形式。如组织文化专题,就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文化建设较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企业。既让学生更好体会组织文化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课后也同样得到扩展。为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更好的掌握,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参与实践。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沙盘模拟、素质拓展、或给学生相应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等途径,让学生在课外的体验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1)课堂效果显著。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2)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担当多重角色。讲授者,要传授知识。组织者,要为学生营造情景环境,组织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的促进者,要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在学习中扬长补短。

(3)体验式教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4)课程评价体系更完善。由于体验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评价学生成绩也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要跟整个形式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课后应用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无疑更能体现考察学生能力结果的公平性。

总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与实际结合,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发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4).

[2] 何红光,程云行,李文莉.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9).

[3] 张秋来,黄德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5).

篇2

现代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十分注重践行“人本管理”这种全新的理念,“人本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管理和运作中不能将员工仅仅看做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机器,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地激发起来,使企业的运作被“激活”起来,促成企业效益的提高。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体现

在现代工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要以人员管理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来提供服务。这就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简单概括。具体地说,“人本管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人”当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并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

在这个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不少企业似乎把“效益”当成了企业运作的第一要素。而企业的员工不过是给企业创造效益的机器而已。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世界》,就是对这种落后管理模式的典型写照。其结果是,企业的在运作中缺乏对员工基本权益的尊重,或强迫员工无休止加班,使员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或制订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如有的企业规定员工上班期间如厕必须进行登记,有的企业规定员工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这种苛刻而充满高压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如同是一座“监狱”。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的效益似乎会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员工长期身处于这种高压的管理制度下,其身心健康受损,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崇尚超越

不少企业受到社会上“枪打出头鸟”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运作当中充满妒才忌能的氛围,对于业绩出色、工作中敢为人先的员工极尽打击排挤之所能,导致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被束手束脚,不敢超越。但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却要求营造崇尚超越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放开手脚尽情超越。在超越中求发展,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事实上,只有企业崇尚超越,鼓励超越,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鼓励创新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因循守旧,把员工“管死”,认为员工不过是执行企业决策的一个“零部件”而已,要求员工处处循规蹈矩,造成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在企业管理中鼓励创新,采取恰当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

(四)对人才给予相应的尊重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对人才给予了相应的尊重,为了他们提供等价的待遇,才能激发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才以最大的热情为企业的运营效力。所以“人本管理”强调尊重人才,并正确地使用人才。

(五)创造合适的机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还要求把企业的决策理解为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自家”的事。事实上,在企业进行决策时,管理层常常会“当局者迷”,而企业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由于常年处在企业运作的第一线,对企业运作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比管理层了解地更为透彻。所以,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多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在决策上做到了集思广益,企业的决策才能够得到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失误。一些企业在决策机制上过于“一言堂”,排斥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参与,这看上去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却增加了决策的风险性。(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赋予他们最大的自主空间。尤其是要充分地调动中层经理人员的管理创意,不要把权力过于集中于企业管理层。

(七)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员工,还体现在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面。伴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地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人本管理在工商企业中进行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正确地看待人才和使用人才

前面说过,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极其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强调对人才的正确使用。1.在对人才的使用上不要过分拘泥于常规企业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尤其要避免受到论资排辈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那些的确才华出众,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员工,即使资历较浅,也应当委以重任,把他们放在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特长的舞台上。此外还要给予人才一定的宽容度,记住“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那些有着小缺点的人才不要一味地压制,而是要大胆使用,并创造出助其扬长避短的机制,让其长处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2.给予人才以等价的待遇合适的待遇是促使人才不断地发挥出其潜能的动力。我们不能光要马跑而不让马吃草。要知道你给了人才三分的待遇,或许他创造出的就是十分的价值。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要设立人才专款基金,对于那些确实业绩突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才,要适当地拔高其待遇,让其在岗位上更加安心地工作。

(二)企业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本身就意味着以人为本。这一点也应当体现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之中。要把员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一部工作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尊重他们正当的生理需求,并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不要把他们限制地过死。

(三)要有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是死水一潭,缺乏发展的活力。所以,企业要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发挥。比如,企业管理层可以就企业运作中的一些重难点,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意方案的搜集。在企业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上,也应该鼓励员工采取不同的创意方案,锐意创新。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上,也应当把创新能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在企业决策上做到集思广益,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在决策方面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比如,企业在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应当首先通过中层经理人员,将决策的内容通报给员工,对全体员工的意见进行充分搜集。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采纳员工的意见,必要时可邀请员工代表列席会议。

结束语

“人本管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充分注重“人”的因素,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正当权益,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创新的活水注入企业的运作当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09 -02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供应商是指为主体企业提供生产产品和服务所需要资源的组织机构的集合。供应商关系管理是指围绕企业采购业务相关领域,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来整合双方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共同开拓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和市场份额,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双赢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五力模型中,把供应商关系管理作为企业竞争力之一,在供应链关系中,供应商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供应商的实力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更决定了主体企业最终的市场竞争力。供应商主要通过价格,质量,速度和整体的服务水平影响主体企业。

二、主体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及成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多数行业、企业对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表现为主体企业处处以客户的“上帝身份”自居,有意操纵市场信息,压低产品价格,拖欠货款等,这种缺乏换位思考,本位主义的独赢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失去供应商的信任,导致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原材料以次充好,恶意推迟送货时间,甚至拒绝供货,最后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分道扬镳。造成主体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信任基础,频繁更换供应商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的竞争表现同质化为主,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受这种利益期望的驱使,主体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往往以价格作为第一要素,来决定双方是否合作。至于对方的经营历史,行业信誉、产品质量、价值观念等可以加深信任、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综合实力,往往不做深入了解和考虑。而供应商方面,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为了获得某一个产业市场的供货权,则不惜压低价格参与恶性竞争,从而获得准入优势。显然,这种仅仅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交易,是缺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的。任何社会角色要采取某种社会行为,都必须受到某种利益期望的驱使。合作之后,供应商发现无利可图,必然会采取行动,比如抬高价格、偷工减料、降低服务水准等,种种做法又反过来损害了主体企业的利益,最后,双方关系破裂,另找合作伙伴。

(二)主体企业处于支配位置,居高临下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市场营销方面――努力满足下游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却处处以客户的“上帝身份”自居,尤其抓住目前买方市场的特点,更有一些企业(也不乏一些大品牌企业)倚仗自身议价能力方面的优势,采取各种手段,或不断压低供应商价格,或收取高额入场费用、拖欠货款等等,造成与供应商关系紧张、破裂,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最终导致主体企业自身利益受损,品牌价值下降。事实上,这种只关注下游顾客需求,不考虑上游供应商死活的经营观念,已经割裂了企业战略与营销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的经营理念则强调必须站在企业的高度去规划营销,它是一个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一体化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怠慢,都有可能导致价值链断裂,功亏于溃。

(三)双方关系随意,缺乏有效沟通

目前我国企业还以中小型居多,这一类型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往往随意性较大,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也不例外。多数的合作关系都停留在口头协议上,包括平时的订货、补货,也没有形成书面上的依据,一旦发生纠纷,责任互相推脱。在平时的交易过程中,主体企业未能及时将市场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更改规格、数量,甚至是质量要求。种种行为上的随意性,让对方感到无所是从,久而久之,产生对主体企业的不信任感,失去合作的信心和意愿。

三、形成信任机制的供应商关系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造成供应商关系紧张、破裂的原因,在于供需双方过于强调自身的立场。供需双方因此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而非合作的关系。在目前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这一尴尬局面,关键靠主体企业。作为购买方的主体企业,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地位,采取积极措施,与供应商共同构建信任机制,有效扭转供应商关系的紧张局面。

(一)信任的产生机制

社会交换的延时性特征使得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合作的历史、合作的信誉影响着信任的产生机制。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主体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规模能力、发展目标,选择与其相匹配的供应商。因为,供应商的规模太小,则影响其供货能力;规模太大,又与自身的目标不匹配,企业难于驾驭。

除此之外,供应商的信誉、价值观念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主体企业长远的利益。供应商确定之后,主体企业应该利用市场信息优势,主动向供应商介绍市场需求动向,以及企业自身的诉求,从而获取供应商的了解和信任。供应商也只有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满足需求。

(二)信任的运行机制

双方的供需关系确定之后,包括高管在内的企业各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供应商在价值链上的重要地位,积极接收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关注供应商的需求,有效维护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首先,处于优势地位的主体企业应该本着双赢的态度,给供应商留有盈利的空间,这是双方长久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带头信守承诺,保证价格合理、规格齐全、数量充足、质量可靠、时间宽裕,尤其要避免拖欠货款的问题,以确保供应商资金充足,提高价值链创造的运转效率。

供应商关系正常运转之后,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合作的持久性。比如诚邀供应商入股、互惠购买等,通过有效管理,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信任的保障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情感关系的体现。但信任的维持与强化终究离不开一定的法律或规条件等硬性约束。因此,在供应商关系管理方面,企业应当改变中国市场上惯用的那些不规口头协议的习惯,完善合作契约,确立契约信任。契约信任也叫合同信任,是以契约或合同所规定的准则为基础所建立的又一理性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往往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契约性,契约规定了信任双方的责任及能力,阐明双方的作为和不作为。契约越完备,信任越趋于理性化,合作的风险就越小。二是强制性,这种信任建立的主要依据是法律的监督与保护,一旦合作的某一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就必须受到法律惩罚而支付高额“背德成本”。

四、结语

总之,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信任关系的形成和延续,一方面需要双方情感的维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度的约束。这就要求供需双方保持持续的沟通,利益的共享,风险的同担;与此同时,供需双方还应建立完善的契约制度,有效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规持久的供应商关系。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程晖.加强供应商管理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J].价值工程,2005,(02).

[3]张小明.供应商管理模式的探究[J]. 青海统计,2009,(08).

[4]高文杰.ERP系统中供应商评价模型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9,(18).

篇4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2.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篇5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无法培养学生兴趣。现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知识灌溉,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无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教学方式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无法进行现场的互动及现场操作。这样学生专业技能无法提高,甚至专业能力还存在缺陷,这一缺陷就导致了学生无法从根本上进行管理的创新。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

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出来后,要能够适应企业的各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于创新型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要是培养对象具有极大的探索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努力培养人员的自由精神,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员的主体意识即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独立发展,展现个性。培养多方面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在各方面的是相互联系的,人员应具备将个专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能力,既有专业的视野,还要具有足够的人文知识,在生产中能够在战略管理和生产运营中应用自如。

从整体能力上看,人才要适合市场竞争和国际发展的需求,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做事果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学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型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增加实践的课程。提高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知行合一。增强课本的使用理论,切记大空,将课本理论与现实中的实践相结合。

三、创新型人培养的基本措施及重要性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创新型工商人员的培养,应针对不同人的特征,因人而异,多方面培养。①在培养中应该让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格发展,老师应配合学生需求,不要轻视个性的发展,更不要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束缚。对于同样的只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②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满足课程整体的改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成就人才的多方面发展。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注重知识素养课程的设置。③打造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如果想创造一个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就要有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她可以更快的发现人才,成为人才的引导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全球国家中,内地在其中的排名仅为弟34位,远远落后与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呢?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国新技术的发现较低,其次就是教育等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可见技术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想拥有新的技术,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如果没有创新型的人才,那么企业就无法注入新的活力,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有的员工只能一成不变的工作,看不见希望。试问,如果员工没有动力,又怎么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呢?因此具有创新型管理的人才对于工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企业不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只能在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的今天淹没在创新的浪潮中。

篇6

人本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它将人看作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因素。在给员工安排工作时,要参考员工自身的兴趣、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潜能,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现代工商企业发展与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和特征

“人本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

坚持人本管理的几大要点包括: (1)尊重。尊重就是要依据员工自身的特点,让员工个性化的发展,而不是同化发展。在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时,要充分考虑与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考虑组织机构的需要。(2)平等。平等就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员工,为员工创造和谐平等的环境。(3)信任。信任这一要素是最能够将组织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的要素。在人本思想管理中,企业应该充分倾听员工的想法。(4)发展。发展就是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使员工与企业一同发展起来。(5)为人。企业要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使之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

二、人本理念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一)人是第一因素

在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给予人才和知识足够的尊重

现代工商企业应当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给予人和知识足够的尊重。企业要想蓬勃发展必须要重视人才的作用。人才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只有人才与知识相结合才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三)解放人和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的最高追求

在现代工商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中,解放人和推动企业发展是企业的最高追求。要想企业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重视人的作用。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企业可以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把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从而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应用

(一)科学的选拔人才

现代工商企业在选拔人才方面,应当根据具体职位进行相关人才的匹配。在进行选拔人才之前,应当充分考察不同的岗位,从而确定具体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进行选拔人才时,不仅要看员工的职业技能,更要重视员工的品得修养,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选择人才上,企业也要学会接纳人才的不足,突出人才的优势,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针对人才的缺点与不足,企业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引导与更正,不断完善人才的个人素养与职业技能。科学的选拔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它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人本管理中要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

人本管理思想十分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员工除了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之外,还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才被任用之后,企业要进行相关的人才培训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企业进行工作的开展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1)重视员工行为的培训与管理。对于员工个人的行为,现代工商企业要加强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员工日常行为的规范以及建立一些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加以管理与引导。例如,上下班制度、奖惩制度以及相关的安全制度等等。由于这些制度是刚性的,所以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遵守。(2)重视员工道德修养的培养。所谓员工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员工的社会道德修养。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时,不仅仅要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的灌输,还应该重视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能够增加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的信誉与利益。(3)重视员工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提升。事物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企业也要不断地发展与前进,这就要求员工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追随企业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所以企业要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计划,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企业的长久蓬勃发展。(4)重视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抗挫能力、抗压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合作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重视培养员工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三)重视员工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员工间和谐温馨的情感交流是员工合作的剂。要想使员工合作的更加流程与顺利,企业就要重视员工之间情感交流与表达。和谐而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能给使员工在进行交流沟通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帮助员工更加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和谐而有效的沟通能够快速有效地达成企业的目标,帮助企业顺利地开展相关的工作,所以企业要重视员工情感的交流。

(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在发挥员工积极性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让员工更加有动力并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一份力量。而激励措施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物质动力。给予员工一定的物质比如金钱、实物等等来吸引员工。(2)精神激励。主要是指信仰、思想工作等等,企业多进行员工的精神激励可以逐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3)信息动力。当今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资源也就越来越重要,信息动力也就成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激励,不仅能够给员工自身带来一起福利,还能够极大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篇7

(一)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

基本能力是从事现代企业工作所必须的一些最基础的能力,只有良好地掌握了这些能力,工商管理人员才能够进入到相应的社会岗位当中。通过我们对现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对工商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包涵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首先,在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自动化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这是适应工作岗位,熟练开展工作的前提。二是对计算机等级的要求,此要求主要为考察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对计算机运行方式的了解程度。其次,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要求。在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上,大多数企业要求求职者能够掌握一些专业的英语知识,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沟通,少数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处理涉夕h事务。最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在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上面,要求求职者能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需要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

专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人员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标尺,因此,也是很多企业最看重的指标。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专业基本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财务管理。对工商管理人员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例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的企业招聘工商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因而,对于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其他两个专业亦是如此。

(三)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发展潜力的需求

发展潜力是工商管理人员发展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是现代企业衡量工商管理人员的重要标准。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发展潜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衡量指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首先,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工商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能力,只有良好地沟通,才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因而,是很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员的头等要求。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比起个人能力,现代企业更加看中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只有良好地服从团队需要,协助团队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现代企业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生命力。因此,现代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再次,抗压能力。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快、工作节奏快,因而给予员工的压力也相对较大,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人员能够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最后,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因此,也相应地需要工商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最终促进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

在学校的课程培养当中,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够获得明显地提升。首先,合理地安排课程,使学生的基本课程即公共课程能够与专业课程合理分配比重,从而保证学生基本能力的迅速提升。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低年级重点铺设基础课程,在中年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高年级注重开展专业课程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基本能力能够获得明显地提升。其次,弓丨导学生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课程学习,而不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了其基本能力的缺失。因此,学校需要对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最低分数线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都能够对公共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现代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就需要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在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专业特长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特长进行着力培养,学生就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和立身之本,能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其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专业相关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多个方面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的专业发展前途就会更大。

(三)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

专业发展潜力也是现代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求职者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需要学校给予特别的重视。首先,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于学生发展潜力的要求,着重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系统的培养。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对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自我考核、团队考核以及教师考核,以最终促进学生发展潜力的明显提升。

三.、结语

篇8

近年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目标的明确,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法上。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无差异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影响与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基础较宽的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构存在偏差,学生很难将就业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感觉课程体系大而空,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职业化特征不明显。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或是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而且实践性较差;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传授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无法实现职业化培养;第三,从教学安排情况来看,社会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人才培养方法的运用单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 “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9

一、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一)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工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工商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二)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权,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工商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工商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工商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工商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工商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工商行政目标的能力。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工商行政部门的工商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二、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一)依法规范中央及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在权限方面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尤其是上下级工商行政机关的有些事宜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很容易导致权力和权限的不明确。也有可能出现职能交叉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日常工商行政的办事效率,同时也损害了有关职能部分的发挥。一定要规范审批制度,还要创新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的工商行政审批机制来说,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改进。

(二)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工商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的和相近的相关职能部门交给同一个工商行政部门去分担。并且还要对工商行政执行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综合性的有效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推进政府相关事务的管理,并且要将权利分散到几个相近部门中去。

(三)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面对在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和社会的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人员的大量流动现象,如何安置分流人员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问题,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分流人员合理安置的首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是解决分流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保证出口畅通的重要手段。

三、小结

当前看来,我国经济运行事态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社会大发展对我国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和新要求,人民群众更加期待工商行政管理改革能够给自己带来福利。面对着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时机,抓紧转变政府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方式,做到优化和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加强工商行政改革,把我国的工商行政改革推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34-02

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化大分工、分层使社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广大工人消极怠工以避免失业,造成劳动生产率极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911年在其重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发表了著名的“时间动作研究”的方法。所谓“时间动作研究”,就是指将工作分解成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每一部分进行计时。通过分析,对每种工作活动的时间及其顺序重新进行规划,从而制定出标准化的工作顺序与方法,在从事该工作的所有工人中进行推广,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确定劳动定额与工资报酬的目标。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

泰勒的研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但是由于他一味的关注工人生产率的提高,甚至将工人看作是没有任何情感的工作机器,在当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交换关系下,血汗工厂遍地都是,追求效率忽视“人”本身的泰勒制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者对工人的剥削更为严重,劳资双方的矛盾反而加剧。

虽然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泰勒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殆尽。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相同,应用不同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同时存在,泰勒制管理模式仍然被很多企业所应用,例如我国的代工企业。

代工企业是从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

turing)生产模式的企业,就是为著名的大企业做贴牌生产,自己没有品牌和产品,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相关产品,并贴上客户的标签,由客户收购,从而赚取利润。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工厂形态与泰勒时期一味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血汗工厂存在相似之处,工作强度大,工人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险和保障,导致基层员工满意度普遍低下,低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会给工厂造成利润损失。

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著名代工企业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富士康集团和宏达电集团等。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通路等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为全球知名品牌做代工的富士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经深入分析,跳楼事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员工自身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从员工自身角度来看,代工工厂的基层员工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抗压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特征。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单调重复的乏味工作时,他们无法做到工作与自身的平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方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基层员工的关注程度不够也是造成跳楼事件的重要因素。现在企业大都将管理的重心放在财务、营销、人力、战略等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方面,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基层员工的管理随意而为,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滥施处分,管理专制,不听取员工的意见。因此,基层管理根本就谈不上是管理,只能算是“监工”;企业采用泰勒制科学管理管理模式,以效率为目标,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超额的工作任务和休息时间的缺乏使得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加大,而且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又加剧了员工的不满情绪;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认识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就会导致员工对企业没有感情,缺乏归属感。

由此可见,虽然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了雇主普遍重视的效率问题,但是效率不应该是管理的唯一标准。泰勒制纯粹依据理性方面的技术规范来实行管理,仅仅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忽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违反规律的,从长远效果来看,泰勒制并不能明显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反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现代社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从人本思想出发,从关心利润变为关心人,关注基层员工的复杂需求和个人发展,用人文主义关怀代替严格无情的军事化管理制度。针对代工工厂富士康已经出现的典型问题,我们对企业提出了以下建议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情感关怀,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用情感联系来留住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另一方面培养平等的企业文化,整个公司上下必须意识到基层员工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和关怀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培训。基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直接接触,因此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基层员工的工作效果。但是我国的基层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动辄训斥打骂,并拿工资报酬来惩罚基层员工,研究人员在与基层员工的座谈中发现基层员工对基层管理者怨言颇多,表现出了非常多的不满,因此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基层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加大绩效工资在薪酬构成中的比例。其次,注重工作本身带来的激励作用,设立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再次,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综合运用奖励、荣誉、奖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最后,要针对基层员工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为员工自身发展提供途径,激励员工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

此外,除了企业自身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来改善宏观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加强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基层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既有利于基层员工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与发展,变劳动力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

在对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层员工的管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引起重视,不仅需要企业努力从各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文关怀,满足基层员工的多样化需求,更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解决代工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并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朱大鸣.富士康:中国制造的泥潭[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7).

[2] 高顺成.企业基层员工压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由“富士康连环跳”带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4).

[3] 吴巧瑜.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朴素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J].岭南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