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管理的出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的出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的出路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愿意将时间和金钱用在出外旅游上;再加上由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外国友人也将中国选为出国旅游的优先选择,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对于学生来说,管理专业素养不仅是自身文化素养的一方面,更是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的资本之一,因此在职高旅游相关专业的学习中,管理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掌握相关旅游知识的管理信息,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在目前的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还是存在困境,我们只有认清这些障碍,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解决这种困境,寻找提高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出路

一、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困境

职高学校多是以为社会提供职业的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的,招收的也多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其中包括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本身重技术教育而轻文化教育,加之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不足,使得职高学校旅游专业的管理教学面临着学生缺乏兴趣,同时教师缺乏教学动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现实困境。

具体说来,目前职高旅游专业管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缺乏目标与兴趣

不少职高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为了学习一门谋生的技术,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重视,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的目标。缺乏重视与目标,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加之有的学生自身文化基础不足,学习进度慢导致学生自卑,觉得学习是负担,学习积极性下降,进而跟不上学习进度。如此反复循环,导致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

2.教师缺乏动力与热情

“学生学不进,教师教无劲”是不少职高学校旅游专业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职高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一般都忽视对管理课程教学的各种支持与投入,加之职高旅游相关专业教师在全国的教师队伍中处于一种比较弱势的地位,缺乏上升的渠道和适当公正的激励。另外,学生文化基础差,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觉得在职高认真学习没有必要,教师的热情得不到学生的回应。面对这些情况,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打击,选择消极应对的方式。如此,教师没有动力,自然学校的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3.教学模式单一与落后

大多数职高院校在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上采用讲授法、记忆法、模拟法等单一的教学方式。讲授法是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消化知识丽不是主动的摄取知识、扩展知识。随着旅游企业对拥有旅游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方法已不能满足这门课程重实操技能的教学要求。

4.硬件设备不足与薄弱

职高学校由于学校方面只重视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理论知识的投入,不少教室的硬件设施的配套不足,其中,多媒体教室的缺乏是主要的问题。不少职高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少,难以满足教学方面的需求。缺乏多媒体教室就意味着缺乏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可能,也就缺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

二、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出路

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个具体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系统多层面的,学生、教师、教学和硬件等层面的问题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要改善职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必须要从各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具体来说,要从以下途径加以改进:

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职高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反之,他们更多的只是将学好旅游相关技术作为学习的目标。因此,职高旅游专业管理课程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旅游管理学知识构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相关学习的目标,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进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改变学习态度。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提高职高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管理专业素养,除了端正他们学习态度之外,也要注重教导他们培养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职高旅游专业的管理课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预习与复习相结合,同时注重各个能力的全面培养,此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和反馈,要及时和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疑惑,督促学生预习和复习。

3.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对课题的参与性很低,被动的接受知识,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该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职高旅游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视频播放等方式,以此来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模拟真实情境之中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前提性的意义,一位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及时跟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学生喜爱和信任。因此,要注重职高旅游专业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培训,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外,还要不断学习、专研,了解最新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知识。同时,教师的“师德”不仅影响其教学观念,对学生也有一定的模范作用,因此,也要注重对教师品德的考察和教育,教师也要时刻勉励自己。

5.有效利用多媒体、校内实调塞、校外实训基地等设施

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的语音视频设备。旅游专业课程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与此相关的旅游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总是都能到实际现场去感受的,此时就需要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借助相关内容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辅助模拟教学,如某个著名旅游景点的讲解来模拟实地讲懈,让学生有切实身临其境、实地讲解的感受。除此之外,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能让模拟讲解进入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构建“学一用—学”教学模式,更好的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2

>> 智慧旅游下烟台旅行社的发展研究 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的创新研究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行社实习的思考 与游客签订书面旅游合同是旅行社的法律义务 面向散客旅游服务的旅行社敏捷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 《旅游法》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关于旅行社品牌建设的研究探讨 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 基于SCM的旅行社管理对策研究 中国旅行社危机管理的误区研究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行社相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浅谈旅行社连锁的管理 浅议旅行社的存货管理 中小旅行社的出路研究 分析旅游者选择旅行社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旅行社应对旅游黄金周和旅游淡季的促销策略 基于景区视角的旅行社与景区关系分析 浅议新《旅行社条例》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影响 旅游法的颁布对旅行社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20。

[2]新浪网.今年“五一”黄金周时,一些景点相继发生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让旅游保险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旅游保险为何无人买账?[EB/OL].http://.cn/c/2006-05-14/01288917675s.shtml,2013-8-20。

[3]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精髓诠释(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0。

篇3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均旅游消费逐年增长。在旅游市场极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喷式发展,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对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1.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当前我国有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是从历史、经管、外语等一些其他学科组建而成,授课教师,也是从历史、经管、外语等学科门类中择选而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缺少旅游管理的专业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宣导,对于实践课程的引导相对不足,这也给后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造成了相应的困扰。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吸收了一些年轻教师的力量,这些教师虽然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因为教学年限不长,教学经验缺乏,也无法有效的给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有效的指导,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整体来说较为薄弱。

2.双证书等于双师型。

目前许多人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存在误区,简单的将获得双证书的教师,既获得教师资格证,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例如导游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等的相关教师当作是双师型教师,但是双证书只能证明教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并不能证明相关教师就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从业经历,简单的将双证书等于与双师型过于狭隘和局限。

3.双证书等于双能力。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一些对教育教学有一定实践经验,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规律,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储备的教育人才,同时这些教师还需要对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握,具备一定的行业一线从业经验,能够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从业给予有效的指导。双证书并不等同于双能力,双师型教师也并不等同于双证书教师,获得双证书只是成为双师型教师起点,真正要成为专业素质过硬、教育水平领先、管理能力先进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1.建立阶梯型的考评体系。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阶梯型的考评体系,从侧面督促教师队伍进行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获得相应的证书资格,具备双证书能力,为学生做好相应的表率,鼓励学生积极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考证经历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错路;其次,可以从从业经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阶梯性划分,将其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教师享受到的相关待遇也会有相应的差别,通过相应的层级奖励机制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力,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成效。

2.完善专业教师聘用制度。

为了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教育服务,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聘用制度,让更多有专业能力、职业抱负的有志青年进入到一线教育岗位,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贡献心力。首先,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吸收更多优秀的行业专业人才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其次,要对在岗的教职人员展开定期的专业能力培养,从教学方式、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全面培养,让一线教师成长为更专业、更优秀的教职员工;再次,要做好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让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兼职教师能够了解教学的流程、知晓教育的任务、展开有效的教学,让兼职教师的经验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篇4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和德州大学(U.of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Brookes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ofHotel&Restaurant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

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着”。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篇5

1.1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等。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1.2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1.3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等。

2建立健全开放性的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模式

以实验室开放为契机引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应该是开放实验的主要特点。开放“酒店管理”实验不仅仅是指实验室设备、场地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科目、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的开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自觉探索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为学生真正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打下基础。为此,开放“酒店管理”实验应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机制:

2.1教师制定并提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培养要求,将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中若干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提出一系列明显高于基础实验教学要求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选题,并独立设计实验直至独立操作完成。这类实验课题一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重在与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

篇6

1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 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 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等。 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1.2 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 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1.3 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 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 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 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 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 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等。

2建立健全开放性的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模式

以实验室开放为契机引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酒店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综合性和设计性应该是开放实验的主要特点。 开放“酒店管理”实验不仅仅是指实验室设备、场地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科目、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的开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自觉探索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为学生真正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为此,开放“酒店管理”实验应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机制:

2.1 教师制定并提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培养要求,将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中若干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提出一系列明显高于基础实验教学要求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选题,并独立设计实验直至独立操作完成。 这类实验课题一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重在与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

2.2 教师团队把关学生自拟的设计性实验。 自拟实验课题的选题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必须经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审查认可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且每项设计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起止时间,要分阶段提交设计报告、实验准备进度书和实验结果报告,有关课程所属教师团队和实验室要对实验活动进行考查和评定。 这类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篇7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动手的基本技能、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为重点,利用好高职院校自身具有很好技能的优势和企业实践性强的优势,让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目前该模式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和见习、顶岗实习等。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突出旅游相关专业的岗位,例如导游、计调、旅游景区的接待、市场营销、高级俱乐部、前台的接待、旅游讲解和酒店的管理工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多具体要求,例如学生的身高、长相、英语水平等,旅游企业可以预期这个行业对人员的需求等等,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参考。

二、“企业全程介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企业全程介入”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的紧密合作,按照企业需求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学校通过参考企业提出的各种方案,使学校与旅游管理企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全程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效益。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招生

当今校企合作的一个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就是企业一定要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招生,这是主要是因为企业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和工作特点,对员工提出具体的条件,例如旅游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和导游服务等相关工作,这就需要对学生提出个人形象及专业知识的一些要求,避免因为学生自身素质不达标导致毕业生不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例如一些人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不感兴趣,还有一些人的身高、健康程度不达标,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新生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其专业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让企业来进行参与,这样能够更好地让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更为深层次的合作。企业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及培养层次的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让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让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发展,把导游资格证书基本技能和学校的培养方案相结合,把导游基本技能考试和专业课相结合,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和职业拓展课程所在比例达到30%多,这个比例已经基本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的需求。

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修订

企业介入到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估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广西旅游管理单位及社会对岗位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这样能够让学校教学体系更能够了解到企业最新动态,同时企业参与到教学体系的修订,这样能够更好地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修订主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三、“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设置

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劳动者的基本岗位素质,进而确定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突出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对基本能力的需求。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和旅游管理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让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制定,在课程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突出以服务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基础,融合广西旅游业及酒店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让旅游管理课程更贴近旅游管理企业的需求,让课程更加规范,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隙对接。

(3)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定主要是根据旅游管理相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师资力量的大小设定,通常可以分为“素质基础课、通用技能课、专业支持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这五个层次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的设定有着自己科学理念,从基础到高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和旅游管理企业建立相应的课题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创新,当前很多课题是脱离实际,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课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很多旅游管理的课题和广西旅游现状相脱钩,这就影响了课题的质量。通过与旅游管理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设置一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课程,这不仅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开放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来完成企业全程介入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管理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任职锻炼,已达到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旅游管理企业的管理者来高职院校任教,可以是兼职任教,让其讲解他们在旅游及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实际的管理知识。

3、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凸显期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也可以通过企业进行投资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立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去酒店、旅游公司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

四、“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通过探索以旅游管理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型“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工作的难题,又可以让旅游管理企业获得合格的工作人员,为广西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2、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这样就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旅游管理企业招聘合格员工的难题,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3、实施“企业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实现理论作指导,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效果,达到教师和管理者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的理想状态。

篇8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是河南省旅游局指定的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必须在每年的11月份导游资格证考试之前讲完这门课,以便学生考试之用,然而这时才到了学期的一半,考完之后课还得继续上,这就给任课教师出了难题,如何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留在课堂之上,期冀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案。时间老人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不得不进行变革的抉择。其原因在于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河南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延续着大二的学生考完全国导游资格证以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继续上课的困扰,尤其对于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全国旅游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经过分析和亲身感受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与现实出现冲突

传统的教学计划要求考完导游资格证必须继续上课,现实是学生没有心思再上课,但是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环还得把学生留在课堂,矛盾产生了,冲突出现了,问题就摆在面前,给教学管理提出了难题。如果停课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为了考取导游资格证,拿到导游资格证就等于毕业证,这就歪曲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

(二)旅游管理专业等于导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了管理、导游、接待、计调等相关内容,如果就简单教会了学生导游知识那是不够的,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开阔不了学生视野,适应不了社会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纸空文,一张文凭。长期以往出现恶性循环,最终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考证专业,就是导游专业,导致学生对办学方向和专业认识进行歪曲。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以上所述背景下,需要对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授课水平,启发学生观念,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行专题教学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涉及到河南的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科技、发明、风俗、名人等内容,知识面广而碎,知识不难易于理解,不宜按逻辑记忆,这就给教师按照传统的章节授课提出了考验,传统的章节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显得授课比较死板,达不到应有的记忆效果,尤其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学生更难记忆。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打破章节。全书分为六个专题:河南地理环境、河南社会文化发展、河南自然景观、河南古都、河南人文景观、河南民俗宗教武术,实行专题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有重点的实行专题教学,讲授关于考证的知识点,考证之后继续沿着原来的专题思路讲授知识,这样既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能解决考完证之后教师无从下手的窘境,从而摆脱老师课堂讲学生不愿听的局面。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两不误,既迎合了学生口味,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转变学生考完证之后万事大吉的惯性思维,最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教学、完整的体系,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教学安排的统一性。

(二)补充相应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实行专题教学就是为了拉大知识框架,只要框架有了,剩下的就是看教师的知识面宽与否,需要教师往里面填充与河南旅游基础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考证之前书上相关的知识点已经基本讲完,学生一般有这样的习惯,翻过的的东西不想从头再看,这时就需要老师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传授新的东西,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转贴于

学生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是自己的二次高考,都在加紧备战,不敢有丝毫懈怠,恐怕自己的辛苦没有回报,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对一些实践教学只能放下,一心围绕着导游资格证而转,可以说师生高度投入,无暇顾及实践教学。考证之后,教师要主动的牵着学生鼻子走,把丢失的实践教学补回来,学生兴趣极高,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比如:参观旅游管理系实验室的河南旅游概况沙盘,通过声光电教学让学生对河南的旅游概况有个直观的认识;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河南文化更深的了解;利用旅游进入淡季,景区人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驻相应景区,了解河南的自然、民俗、宗教等旅游知识。

(三)以点带面,注重兴趣教学

学生考完导游资格证之后,心思基本已经不再课堂上,学生自我调节和评价很重要,考的好坏可以从他们的举止、状态、行为、言谈观察出来,这时有的学生想回家调整、有的想逃课、有的失去目标,出现颓废、懒惰以上情况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考验,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所讲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及时疏导,重新树立目标。老师在授课时必须调动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把课堂顺利进行下去,否则会出现你在上面讲,下面没人听或者走神的状况,最终出现出力不讨好。比如:征求学生意见想听那些相关知识;让知识面广的学生也上讲台讲一讲;实行情景再现或小组团队教学,以上方式都能达到留住学生“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四)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结合学生特点专研技巧

传统的授课方法目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渴求,作为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课程的老师,必须平时注意收集知识,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受到启发,接收到新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信息。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必须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方式、思维等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这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制胜法宝。考证之前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心中对授课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占领统治地位,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学生,争取学生的认可,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授课方式和技巧。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要不断根据学生年级的变化、年龄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要想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是必须做的,这也是一个老师的魅力所在。要想提高技巧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多听课、多学习、对思考,结合众人之长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用心了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多媒体授课、现场体验授课、图示授课、参与性授课、小组授课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相互穿插,相互调节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

导游资格证考完之后,学生出现了大起大落,心思不在课堂一门心思关心自己的成绩,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特点留住学生的心,提高授课技巧就成了获取学生心知的途径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资格证考试前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前几年大家都比较头疼,感觉考完学生没心思停课,教师就没心思授课,这样就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等同于导游资格证专业,从而不利于整个教学安排,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本文通过以上四点的论述,期望找到一条解决的办法,为了学生,为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当之无愧的要面对,提高整个专业的授课环境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青,引领课堂教学要学会超越技术层面,中国教育报,2008-02-19

[2]殷宗霞,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2009-05-28

[3]卢鹏程 周耀威,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篇9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是河南省旅游局指定的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必须在每年的11月份导游资格证考试之前讲完这门课,以便学生考试之用,然而这时才到了学期的一半,考完之后课还得继续上,这就给任课教师出了难题,如何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留在课堂之上,期冀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案。时间老人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不得不进行变革的抉择。其原因在于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河南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延续着大二的学生考完全国导游资格证以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继续上课的困扰,尤其对于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全国旅游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经过分析和亲身感受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与现实出现冲突

传统的教学计划要求考完导游资格证必须继续上课,现实是学生没有心思再上课,但是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环还得把学生留在课堂,矛盾产生了,冲突出现了,问题就摆在面前,给教学管理提出了难题。如果停课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为了考取导游资格证,拿到导游资格证就等于毕业证,这就歪曲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wWw.133229.cOm

(二)旅游管理专业等于导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了管理、导游、接待、计调等相关内容,如果就简单教会了学生导游知识那是不够的,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开阔不了学生视野,适应不了社会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纸空文,一张文凭。长期以往出现恶性循环,最终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考证专业,就是导游专业,导致学生对办学方向和专业认识进行歪曲。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以上所述背景下,需要对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授课水平,启发学生观念,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行专题教学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涉及到河南的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科技、发明、风俗、名人等内容,知识面广而碎,知识不难易于理解,不宜按逻辑记忆,这就给教师按照传统的章节授课提出了考验,传统的章节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显得授课比较死板,达不到应有的记忆效果,尤其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学生更难记忆。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打破章节。全书分为六个专题:河南地理环境、河南社会文化发展、河南自然景观、河南古都、河南人文景观、河南民俗宗教武术,实行专题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有重点的实行专题教学,讲授关于考证的知识点,考证之后继续沿着原来的专题思路讲授知识,这样既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能解决考完证之后教师无从下手的窘境,从而摆脱老师课堂讲学生不愿听的局面。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两不误,既迎合了学生口味,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转变学生考完证之后万事大吉的惯性思维,最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教学、完整的体系,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教学安排的统一性。

(二)补充相应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实行专题教学就是为了拉大知识框架,只要框架有了,剩下的就是看教师的知识面宽与否,需要教师往里面填充与河南旅游基础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考证之前书上相关的知识点已经基本讲完,学生一般有这样的习惯,翻过的的东西不想从头再看,这时就需要老师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传授新的东西,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是自己的二次高考,都在加紧备战,不敢有丝毫懈怠,恐怕自己的辛苦没有回报,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对一些实践教学只能放下,一心围绕着导游资格证而转,可以说师生高度投入,无暇顾及实践教学。考证之后,教师要主动的牵着学生鼻子走,把丢失的实践教学补回来,学生兴趣极高,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比如:参观旅游管理系实验室的河南旅游概况沙盘,通过声光电教学让学生对河南的旅游概况有个直观的认识;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河南文化更深的了解;利用旅游进入淡季,景区人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驻相应景区,了解河南的自然、民俗、宗教等旅游知识。

(三)以点带面,注重兴趣教学

学生考完导游资格证之后,心思基本已经不再课堂上,学生自我调节和评价很重要,考的好坏可以从他们的举止、状态、行为、言谈观察出来,这时有的学生想回家调整、有的想逃课、有的失去目标,出现颓废、懒惰以上情况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考验,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所讲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及时疏导,重新树立目标。老师在授课时必须调动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把课堂顺利进行下去,否则会出现你在上面讲,下面没人听或者走神的状况,最终出现出力不讨好。比如:征求学生意见想听那些相关知识;让知识面广的学生也上讲台讲一讲;实行情景再现或小组团队教学,以上方式都能达到留住学生“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四)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结合学生特点专研技巧

传统的授课方法目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渴求,作为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课程的老师,必须平时注意收集知识,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受到启发,接收到新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信息。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必须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方式、思维等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这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制胜法宝。考证之前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心中对授课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占领统治地位,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学生,争取学生的认可,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授课方式和技巧。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要不断根据学生年级的变化、年龄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要想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是必须做的,这也是一个老师的魅力所在。要想提高技巧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多听课、多学习、对思考,结合众人之长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用心了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多媒体授课、现场体验授课、图示授课、参与性授课、小组授课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相互穿插,相互调节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

导游资格证考完之后,学生出现了大起大落,心思不在课堂一门心思关心自己的成绩,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特点留住学生的心,提高授课技巧就成了获取学生心知的途径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资格证考试前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前几年大家都比较头疼,感觉考完学生没心思停课,教师就没心思授课,这样就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等同于导游资格证专业,从而不利于整个教学安排,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本文通过以上四点的论述,期望找到一条解决的办法,为了学生,为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当之无愧的要面对,提高整个专业的授课环境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青,引领课堂教学要学会超越技术层面,中国教育报,2008-02-19

[2]殷宗霞,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2009-05-28

[3]卢鹏程 周耀威,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篇10

[作者简介]谌文,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纲号]1672-2728(2008)03-0174-04

一、旅游教育面临的困境

综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旅游专业人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中途转专业“流失”,或毕业后转行就业,或就业后快速转行,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朗化,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行业内的高度重视。国家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否存在资源浪费?高等院校是否应反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旅游行业是否存在用人误区?

我国旅游教育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比上年数量大大增加,增幅达29.7%。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25人,比上年增加44.8%。但是,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汪剑明的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对一个行业而言,大学生的流动本属正常现象,但是在一个连续和不短的时间内,旅游行业中的大学生一直是“出超”。面对旅游行业(企业)中高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旅游人才奇缺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的遗憾、行业的悲哀。

二、“流失”现象成因透析

(一)专业选择的非自主性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有赖于“选才”的准确、“育才”的科学,又取决于“用才”的智慧,更离不开“选才”、“育才”及“用才”的有机结合和渗透。“选才”是基础,是举足重轻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选择的非自主性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具有非自主性的特点。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在进人大学时首选的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这2/3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志愿中填写的“服从分配”而被录入,甚至是某些热门专业如会计学等专业因报考人数爆满而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第二个层面,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选择具有非自主性。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性格、爱好等要求比较高,而目前招生仍然是通过网络阅档招生,学生信息不能完全真实地在档案上反映出来,而且大部分高校对该报考专业的学生除了明确规定的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之外,几乎没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导致招到的生源不很理想。另外,一些招生单位为完成招生计划,不顾考生的个人意愿、不管考生的个人素质,强行招人本校。这样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会对旅游业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这样做无疑使旅游高等教育雪上加霜。

(二)专业教育的非协调性

1 旅游本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与旅游教育发展的差距。旅游学是在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并无独立的学科地位。这种定位把旅游学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设置限定在唯一的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的定位限制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情况。一方面,专科教育不受学科定位的限制,基本上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开设专业的,因此旅游专科教育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恰是本科教育的失败导致了专科教育的火热,在行业形成了“专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识,专科生的升迁机会也远远多于本科生。另一方面,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由于也不受旅游学科定位的影响,很多其他学科都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招收了不少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等,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呈现火热景象。而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旅游本科教育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吴必虎等按关键词“旅游”来统计院系名称的调查,当时有25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建有旅游院系,但只有7所是独立的旅游院系,其余18所皆是与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其中包括历史文化、管理与地理专业。

2 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在湖南的调查结果显示,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表现出不一样的要求,但是对于人才基础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出一致的需求;“高度的责任感”、“诚信”、“强烈的服务意识”成为人才素质需求的三大选项。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也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行业就业能力的非竞争性

1 旅游企业的过高期望和人才管理的误区。长久以来,饭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因而对具有本科学历又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需要重新培训,而且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得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同时,现有管理者中难免有些人把本科生视为自己地位的威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拔、监督、用人机制,原有员工与新员工尤其是本科生不合作,对其排挤、压制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管理者不能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对待人才,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

2 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行业现实的差距。大学毕业生希望进入工作岗位后,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和培养,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个人本位的职业期望在当今旅游专业毕业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迫切渴望能有充分发挥才智的平台,但却无法逾越企业的用人模式,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要培养一名中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而大学生

由于工作不具挑战性、对企业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频繁跳槽,形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并非无法跨越,“流失”现象也并非洪水猛兽,笔者认为,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保障。

三、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建立

随着旅游业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积极培养国际旅游业人才有利于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总体目标,建立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关键在于从政府、高等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手。

(一)提升旅游学科地位,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

如前所述,旅游学应该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即使旅游学目前的成熟度还不被理论界一致认可,其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还不成熟,也应该将旅游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使其在下面有若干的二级学科,充分扩大其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学健康发展,也才能理顺旅游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关系,使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本科教育走出困境,迈上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政府的决策和扶持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科地位的提升是一方面,还应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力度。国家旅游局应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对行业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综合型等各类人才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如,创建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提供行业劳动力成本信息等。建立系统的国家、旅游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立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立行业奖励基金,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加强与国外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倡导教育模式的改革。打造旅游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考虑,应调整专业教育的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充分尊重人才市场的信息和趋势,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为行业服务,提高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优先认可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为旅游业这艘航母安装了马力强劲的发动机。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从源头(生源)上识别。旅游从业人员大多要直接与客人接触,而且员工的仪容仪表对于旅游企业又尤为重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时由于容貌、体态、身高等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因而在招生阶段对生源的自然条件有所选择是对学生负责的重要手段。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坚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来设计课程名称和内容。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与参考。以密歇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的设置为例,招待业管理概论、质量管理、营销创新等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和行业发展紧密相连,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学生独立研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同时,继续探索产学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加强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互动,选择一些品牌的旅游企业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可以开设旅游企业管理实务、旅游企业就业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让学生走进旅游企业中边学习边实践。同时,通过学生与旅游企业多方面的接触,使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政策,给学生择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关键在于“核心知识”的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不仅是该专业的关键知识,而且也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因素,是塑造专业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核心知识,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多数知识或者属于常识的范畴,或者来源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移植。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学界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才是中国旅游管理教育所面临困境的根源所在。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各个方面。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争论颇为激烈,百家争鸣的结果希望能在旅游教育这片领域中带来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

(三)促进行业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协调发展。造就行业精英

1 旅游企业应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应过高,毕业生其实不过是“半成品”,进入社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后的第一年是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做好职业发展指导。学校应作为“中间人”,利用教师与学生特有的亲和关系来进行沟通与协调,继续配合企业开展学生职业初期的教育引导工作。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给企业提供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许多高校近年来经常不定期地请不同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来学校和同学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也让他们了解更多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而且行业专业人士同样也看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东某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就郑重提出,高校应邀请在行业内取得一定成就的学长回校座谈和交流,这将使在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更明确的规划。如果高校与行业之间能达到观念统一和经常沟通,相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成为行业争夺的“优质产品”,也就能达到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获利,真正做到“三赢”。

2 有效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素质,改变用人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新入职的员工无论什么学历都要从一线做起,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本科生不宜过长,应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如金钱、职业前途和精神奖励等,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而使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统一起来。保持经常沟通,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关心,拉近个人目标和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和工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