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管理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3年研究生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逐年扩大。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庞大的研究生群体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且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都还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应对极速膨胀的在校生规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知识管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实用的管理方法,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知识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并且被证实对提高企业的战略性竞争力具有突出贡献。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象牙塔。因此,研究生的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在研究生的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奖惩制度管理、协调管理、跨专业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一种应运网络新经济时代而生的新兴管理方法,但是不同领域基于实际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生效果[1],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2]。肖晓春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技术工具的程序和应用与知识数字化、存储、广泛应用联系起来,通过电子网络,使知识和智慧在整个教育经验的生命周期里得到不断创造和传递[3]。不论不同领域如何定义与理解,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有效载体。研究生通过不断地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以继续完善自己的学业和研究。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所带来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极度增加使得研究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倾向于将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应用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之中。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信息知识的传播,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创新,通过信息知识不断获取、共享、创新的过程,以达到高校传播知识的重大作用.
2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
2.1学籍的知识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对学生的入学信息、导师选择、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就业去向等信息的综合管理。通过获取研究生新生的本科学校、专业、就业单位等信息——也可以说是知识,并将其共享给导师,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同时,基于这些共享信息,学校能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科研能力等进行跟踪存取,进而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及毕业去向做出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更新后存取的学籍信息反馈回学校后,又能给下一届的招生计划提供指导和支撑。通过学籍信息的获取、存取、共享、更新与创新,实现管理的绩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2制度的知识管理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研招调查报告》,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稳步增长,录取分数有所降低,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各大高校为争取生源,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比如提供优厚的奖助学金。大多数的研究生入学后,凭着优厚的奖助学金过着轻松安逸的生活,上课逃课,考试前通宵突击,学位论文侥幸过关,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往的“严进宽出”已经逐渐演变为“宽进宽出”,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再加上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制度是一种显性知识。一种新奖惩制度的制定必须经历旧制度的获取与传阅,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初步方案的公开、反馈与更新以及新制度的再创造。
2.3激励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指出,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4]。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追求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致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开发性人才。鉴于激励对潜力的激发作用,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实施激励管理也是一种提高管理绩效的有效办法。激励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获取制定激励方案的知识来源,包括学生方知识、组织(包括学院和学校)方知识、教师方知识。因此需要做调查和访谈来得知不同方对不同激励方式的敏感度;然后结合激励相关理论,确定激励方案,包括激励的细则及其组合方式。激励管理也要密切同评价管理和奖惩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挖掘潜力的作用。
2.4协调管理
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协调管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培养、学位论文、就业等几个方面。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是一项繁杂耗时的工作。初试、复试工作的组织、考生信息的调取、考生综合素质的排名以及考生的条件工作都需要依靠协调管理来保证整个招生录取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考研初衷的不同,使得招生时面临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会在日常培养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继而影响对他们的管理。通过建立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化的管理体系,能有效地协调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2.5跨学科研究管理
现阶段,高校鼓励跨学科协同创新,力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课程等来实现知识的共享,继而达到知识内化、知识创新、知识面扩大的效果。实行跨学科研究管理,首先需要变革招生制度。我国目前还采取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来划定研究生招生录取线,传统的招考模式鲜少的涉及对创新能力的考察,而创新能力是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技能。其次要改善目前的课程设置,变单一学科的课程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安排,力求实现学科融合知识的传播,为创新跨学科研究夯实基础。最后,跨学科研究管理需要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知识的实时共享和观点的及时交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2.6产学研一体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正着力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融合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合作的资源优势,力求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有利于三方实现资源共享,继而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提升与再进修。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环境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制度管理、激励管理、协调管理、跨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2]陶俊.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回顾[J].商场现代化,2006(2):94-95.
一、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管理者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系统管理知识对管理者后续对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运用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新型研究性管理模式理论,对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知识进行集中处理、组织创新,运用知识资产管理模式最大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产生前提在于当前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并不十分顺利,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出发解释知识管理,认为其核心要义在于综合运用知识,通过收集、处理、存储、共享、增值等手段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使用户获取所需知识的时间成本降低、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提高。在知识管理被独立提出之前,企业内部已经初步建立不同知识系统以方便决策和管理,但由于知识系统的建立目标不一,分散性较强,缺乏知识管理的整体性,实效性有待提高。由于当前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相关专家和知识系统面对井喷式增长的数据信息资源反倒难以进行知识尤其是隐形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大多数隐性知识存在于相关专家的脑海中,为了发现专家并令其积极地分享他们的知识,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和适当的培育环境。与此同时,全面发展的大数据在综合交融多重学科知识方面和较强的可视化优势也使得用户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加迅速准确。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一)市场需求获取
时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愈演愈烈,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故企业开始寻求“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创新。因此,市场需求的获得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大数据背景之下,运用大数据对大量的客户数据进行挖掘和转化,使企业发展更适应市场需求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步骤。由于大数据对于信息挖掘的聚类性强,以不同群体为分化点,有侧重地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赚取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将商业价值最大化。将客户群体精准细化,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壮大新的客户群体且最大程度减少现有客户流失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环节。就发展客户而言,大数据能够精准分析不同客户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变化等,从而更好地在目标市场进行潜在客户的挖掘和开发,以更加符合其购买需求的新产品来吸纳和拓展客户群体。
(二)大数据资源开发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数据资源支撑,而企业对于大数据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庞大的、参差不齐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合、管理和分享的动态过程。企业在发展数据集成时往往运用物理手段和逻辑手段将企业多重的、层次结构不一的、分散性较强的数据资源进行只能整合,避免信息独立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如何,不可避免地会有混乱、重复和废弃的数据不断叠加在一起的熵增现象,数据集成的需求迫在眉睫。数据资源整合对于不同信息系统而言起到了一个连结共通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企业发展所要应对的挑战和考验也在增加,新技术和新产品在知识经济下不断增长,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产品需求变化加快,对企业发展而言把握这项发展契机至关重要。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时,可以通过知识流的形式促进不同主体和环境的切合程度,实现企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企业高速发展的目的。
(三)知识检索与数据挖掘
随着大数据资源整合以及知识组织系统逐渐发展成熟,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开始考虑和重视个体个性化知识检索需求。企业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管理和共享,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发展知识组织系统,实现知识检索能够加速企业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提供的知识导航和检索工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检索,更好地问有此类需求的客户提供更完备更具个性的知识检索服务,同时也符合企业最大程度发展创新的需求。由于数据库资源庞大、知识检索涉及范围宽泛,人工分析获取有效信息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数据挖掘工具和知识发现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作最优化选择。
三、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一)资源容器建设
企业发展所需的数据信息资源是十分庞大的,如何快速获取和掌握市场需求导向、用户购买模式和倾向、同类产品竞争情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等其他资源信息是关键,切实掌握筛选数据资源能够使企业在数据支撑下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科学跟进后续研究计划的实施。当前企业发展的大数据趋势使然,只有深入接触并高效发展知识管理策略,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不被淘汰。建立良好的业务管理模式有三点:建立健全以市场创新为根本要义的知识网络;基于优化开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升级完备以先进开发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管理机制。该机制的运行不仅能够筛选各类有效数据信息,还能够对企业所需资源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替换,使企业在资源共享中形成自身的资源库,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积累和发展。
(二)技术升级保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共享,知识检索导航、数据知识挖掘工具等均应当与知识管理保持一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创新平台协调合作、获取支持。当然,基于对企业发展情况不一的考量,例如不对等的资金规模差异等,企业对于上述情况的掌控并不需要全面性调整,也可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与相关科研机构、政府等展开合作,达到协同互补的效果。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这一方面自主研发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深入运用知识管理和共享获取所需资源数据信息。此外,企业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模式后如何高效实施相关知识管理策略也相当关键。
(三)管理系统改进
企业管理的改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是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其二便是知识管理。在原始的管理模式中,由个人决策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一个企业的发展单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是由一个掌握公司实际情况的组织来实现的。这些功能的实现基于大数据管理,实现“全数据化”的精细业务开发模式。但因为企业所现有的信息数据十分匮乏,且原始的管理系统相对落后。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里,企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之一就是其所搜集到的资源。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打破原有模式,给予原有的知识管理体系,引入个性化信息检索,跨数据库链接等来促使其对知识组织系统的开放机制的接近程度的提高。
四、结论
本篇论文主要从企业在发展中所关注研究的问题着手,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基于对大数据资源的更深一步进行开发的前提下,将市场的需求视为落脚点,借助高新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性质的协同创新方式来对执行这种模式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层讨论。在现代的生产及生活当中,信息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就目前而言,我们没有做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同时还面临着大数据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引人发省的问题。技术的存在是因人而起的,同时也是服务于人的,这点显而易见,但大数据并非一个冰冷、机械化的世界,它无法完全替代人们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促进自我知识管理意识的增强,提高对其所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在知识型的社会,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规避大数据鸿沟现象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与此同时,要怀着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无法比及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郭亚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6(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知识信息都已经实现电子化,如何通过计算机有效管理这些海量的知识信息,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利用,成为当前知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知识分类的方式来组织知识,是当前最主要的知识管理方式。
知识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知识进行分类,最终将知识组织成为树形结构,这样的知识管理方式具有很好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和利用。但是对于分类知识如何管理却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传统的分类知识管理主要是通过数据库或者文本文档来实现,采用这些方法只能简单表示分类知识的层次关系,因为它不能够有效的表示知识的属性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方法来管理分类知识,采用OWL文档来存放本体表示的分类知识。
论文摘要:在软件测试组织中,对测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组织整体测试水平的关键。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怎样将知识管理过程与软件测试过程有效集成,从而促进知识资产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传播与重用。给出了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知识地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将很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它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局限于IT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才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管理IT工具已经推向商业市场,但是这些已有的产品并不都是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这种脱节表现尤为突出。
软件测试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测试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统是目前北航软件所的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平台QESuite2.0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该项目是北航软件所承担的某型号任务的一个子课题。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构建,全部模块及功能已经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国外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从事各领域通用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像IBM,Microsoft这样居于软件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
此外,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KBSE Knowledge-Based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在北航软件所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经验,同时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上主流软件测试过程,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
2)软件测试知识传递不畅。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4)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5)无法快速实现测试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管理是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组织中的人员技术特长、知识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测试项目时,无法根据员工特长,快速搭建出最优的项目团队,从而无法实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本人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北航软件所(SEI/BUAA)在多年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现成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系统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只能参照通用的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观察国内外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尽管提出的模式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模式中都包含着诸如知识产生、分类、积累、共享、重用这样的基本流程。
2.1系统体系结构
QESuite2.0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也称作连接器)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基于J2EE开放式架构,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架构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系统依循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知识文档,有效帮助企业存储、管理、搜寻、分享各种知识,并通过组织中的知识地图,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知识程度,使知识地图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象征,并通过统计工具对拥有知识的员工进行肯定,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1)首先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分析员可以根据组织讨论的结果直接设定组织成员的知识等级,也可以通过编辑组织成员的项目经历,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或者通过成员在组织中发表的知识文档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
(5)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3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我们以本体来对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进行表示,描述领域中相关的概念、属性,及其关系。这些本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在文档、参考文献、项目、人员、知识程度共5类本体中。根据以上属性,软件测试领域知识本体如图3所示。
3.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的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3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软件还应当能够提供强大的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的能力。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SWEBOK分类方法,我们对软件测试领域增加了5大知识域: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工具、测试项目相关知识。我们的知识地图中,每一种能力都有5级知识程度:了解、熟悉、熟练、精通、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价,并避免主观的误差。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应由员工、小组、经理及知识分析员互动完成。
3.4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在知识文档检索子系统检索出结果后,必须首先研究检索出来的文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有5类因素是影响排序结果的关键: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数,以及文档的打开次数。这五类因素的权值是按次序递减的,可利用递减加权公式来计算各因素的权值。下面是递减加权公式: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按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P1×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P2×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P3×作者的知识程度+P4×文档的链接数+P5×文档的打开次数。
通过计算出来的知识文档重要性结果,然后对所有文档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文档排在前列。
4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以简单图示的方式给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人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图5是系统中专家网络定义模块的编辑用户知识程度活动图。
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的设计类图如图6所示。在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中,负责界面消息事务处理的类有三个: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这个类用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只有知识分析员才有权限来调用这个类。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类,用来显示用户的工作经历。类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员,通过输入一些数据来得到组织中比较适合新项目的人员,通过类FindResultDialog来显示查找结果。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是重要的共同服务机构。21世纪已成为知识学习性社会。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情报优势,在知识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试探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方法规范化研究进展。
一、图书情报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尚无明确的定义,英国Jennifer R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产的开放与利用,加拿大Isola A认为知识管理是管理组中知识创造的过程、传播过程、利用过程,美国Jay L认为知识管理即重新组织无形资产,最大限度的利用内外部知识。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对隐性或显性知识交互开展管理的一类活动。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识是不断产生、累积、创新的,知识管理是管理知识的系统,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应用,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产利用的过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图书情报学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属于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范畴,知识管理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组织与管理。知识管理、图书情报相互推动,相互交融。
二、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
图书情报领域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可分为基本理论研究、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四个方面,以下就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
1、建立科学的数据门户
数据门户是支撑数据共享的基础,是实现数据及其附加知识传播的渠道。图书馆图书情报数据门户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构数据资产发现:这是数据门户的基本智囊,用户面临解决一个科学问题而知晓哪些服务时,数据导航可帮助用户浏览相关数据,通过目录体系由浅入深查询、基于多维度知识聚类查询,获得所需的知识开展研究。近年来,图书馆数据资产发现向内容模块化、专题化、体系多样化、元数据集成化、大数据等方向发展,如上海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血吸虫主体数据库,提供相关知识一站式服务。(2)增殖性数据服务:增值性数据服务是图书馆图书情报服务发展的主流,是一种主动、技术开发行的数据服务,包括软件下载、数据获取、代检索、元数据、数据可视化等,国内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便提供委托查询、数据分析计算、数据灾备等服务。近年来,国内图书馆大力建设机构学科,通过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开放新服务、新应用,李与第三方软件平台,如电子商务等进行集成。(3)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学科机构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国内图书馆正大力建设学科交流平台,开通更多的内容更丰富的论坛,通过MSN、网络会议等形势,为科研社交创造条件。
2、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数据集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形成,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成熟,图书信息产品的形成、共享越来越快捷化,科学数据利用各个环节的寿命周期明显延长,为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书馆员通过空间根本转移、变化,将信息及时、有效、准确的提供给用户。图书馆开始成为科研社区知识、存储、管理与共享的中心。图书馆在现有的学科服务基础上,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便与科研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帮助,有计划、预见性的提供信息服务。涵盖的服务包括项目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决策等,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完整的记录科研轨迹,提供各类技术指导,协助开展数据调查、监管数据产品接受、保证元数据完整等。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嵌入式学科服务已达到先进水平,清华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也陆续开始提供嵌入式学科管员服务。
3、建设公共开放知识环境
知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只有进行共享才能发挥其价值。但当前图书馆开放交流机制尚不健全,限制了信息的交互。国内尚无推动数据共享的法律、政策,图书馆情报服务开放缺乏刚性外在动力。近年来,国内图书馆大力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鼓励、支持研究者向数据中心、杂志社提交科研数据,另一方面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协调数据生产、管理与使用者关系,为知识的无障碍传播扫除一些障碍。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国外已开发出许多较成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如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等。国内大学图书馆也积极引入、研发数据服务平台,国内较高水平的图书情报服务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学科服务平台、同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学科服务平台等。平台系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提供除图书情报外,嵌入性科学服务、科研社交等其他服务。
三、小结
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方兴未艾,但成果丰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功,极大的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贡献了力量。今后仍应做好研究方法创新,做好平台搭建,拓宽信息交互的渠道,加强对相关机构的合作,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2、知识管理、信息理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发展新趋势
1、知识进一步资本化
知识型员工知识价值的实现,是以知识参与经营管理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初始的概念分析,知识也是一项资产,当知识作为资本投资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时,就已经完成了知识资本化的转变。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其知识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可以通过在企业或组织建立知识资本化的激励制度:对拥有核心知识能力的员工,则可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给以技术价值的承认。对知识型管理方面的员工,则可用管理入股的形式鼓励其工作积极性。
2、信息沟通更加畅通
沟通网络是指企业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形式,其特征在于沟通渠道的数量、分布以及信息传递反馈的方向。结合知识型员工特色设计的沟通网络,必须是有利于发挥知识型员工参与信息沟通的积极性的。一般说来,企业沟通网络依据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分类,主要考虑组织集权化和分权化这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沟通形式,即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和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
3、企业更加注意培训教育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素养比较高的受激励个体,其自身综合素质较高,在工作中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员工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从需要满足的激励理论分析,知识型员工对高层次的需要比较迫切,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很强,比较容易自我激励。因此,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自我激励的能力。
4、管理手段先进化
信息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广泛运用于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它能根据既定的原则,只要将每个人的情况数据化后,输入数据库,即可利用知识型员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决策,并加以实践,使人事管理趋于严密,排除大部分人为干扰因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可为非常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mis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等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员工的沟通(前面已论述),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知识型员工管理调配。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知识型员工管理。
5、管理方法灵活化
灵活化是指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企业在实行知识型员工管理可以打破常规,采取灵活的办法。传统的知识型员工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员工之间职责分明,以显示公平与公正。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更需要企业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灵活性。因而要求知识型员工管理灵活化,这是因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更加复杂及不可预测,社会化分工进一步加大,企业之内、之间的协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独立性下降,如果根据一成不变的人事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必然导致企业无法应对多变的市场而关闭。更加激烈的竞争,也需要用灵活的管理来面对。
6、管理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时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交流更加充分及时,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内容呈多元化的趋势:首先,企业员工多元化,员工有来自国内的、国外的。员工中有全职工,半职工,临时工,甚至钟点工;第二,员工上班方式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些人上班可以在家里上,也可以在公司上班;第三,企业对员工的报酬及激励方法多元化,员工不仅看重物质方面的报酬与激励,而将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报酬与奖励,特别是以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精神奖励,或者说企业可能以赋予员工的更大的权利与义务作为一种奖励;第四,员工就业途径多元化,员工不会把在某一个企业晋升看作自己的唯一出路,员工往往会选择更能实现个人价值,更富有挑战性,自己喜欢的公司和工种,人才的流动也将因此进一步加强。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勇创一流,坚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坚持以普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法制建设各环节整体推进的同时,坚持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求发展”的工作中心,着力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加强反警示教育宣传工作,扎实推进“无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城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突出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中有关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活动基本原则等内容,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形成崇尚遵守宪法、贯彻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2、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宣传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资源、环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努力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围绕促进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宣传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劳动争议、房屋拆迁、土地承包和征用以及企业改制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
4、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宣传与平安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自治、维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围绕“无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反警示教育宣传工作,继续推进“回归社会”工程,充实健全“四位一体”的帮教组织,形成教育转化工作的合力,切实提高巩固工作质量。
三、“法律六进”工作
1、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
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质量,为全面推进我镇法治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
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工作,深入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反警示教育。以“法律进万村大服务”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普法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3、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校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4、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要通过学法用法,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5、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
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把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中,在社区形成崇文明、反对的浓厚氛围,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远离,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社区自治工作向纵深开展,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适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依法保障“四个民主”的全面落实,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五、具体要求
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要注意把握重点工作,抓出亮点,同时要全面兼顾,整体推进,使“五五”普法工作在新的时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和亮点。
2、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反邪知识培训,提高和增强他们的识别、防范和抵制各类的能力。
3、全面加强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支普法队伍建设,开展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普法宣讲员的政治、法律素质,充分发挥普法骨干和积极分子的作用,努力增强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
4、加强网上法制宣传,认真开展12.4法制宣传日和特定日期专项法制宣传活动,深化基层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扩大法制教育覆盖面。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总则
1.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2.处方界定: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也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二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处方标准:处方标准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
三处方的开具
1.处方有效期: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2.处方一般用量: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3.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处方和调剂处方的要求: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普通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纸质处方经签名或者加盖签章后有效。药师核发药品时,应当核对打印的纸质处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的纸质处方与计算机传递处方同时收存备查。
四处方的调剂
1.调剂处方药品操作规程:
药师应当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2.调剂处方四查十对、签名及不得调剂的规定:
A.四查十对: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B.签名:药师在完成处方调剂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C.不得调配的:药师对于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3.不得限制门诊就诊人员持处方外购药品的规定:
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儿科处方外,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就诊人员持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
五监督管理
1.不得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规定: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处方调剂工作。
2.处方保存期限及销毁程序:
处方由调剂处方药品的医疗机构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
方保存期满后,经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六法律责任
1.使用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处罚:
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药师未按规定调剂处方的处罚:
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分。
处方的书写规范和标准
一、处方书写的基本原则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依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经所在医疗保健机构业务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授予处方权的医务人员,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医师处方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方为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二、处方权的获得与取消
(一)处方权的获取:
医师须在注册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签名留样及专用签章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1、医师处方权的授予:
(1)注册执业医师(2)有明确的执业地点(3)有明确的执业类别与执业范围
(4)根据个人申请,科主任签属意见,经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的主管部门批准授予处方权。(5)取得处方权的医师应在执业地点的相关部门签名留样或留专用签章式样。
2、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权的授与
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中执业助理医师,根据医疗诊治需要,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只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有处方权,获取处方权的执业助理医师应在相关部门签名留样或留专用签章式样。
3、无处方权的进修医师、试用期医师、实习医师,开具处方,须经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审核、并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责任由签名医师负责。处方签名形式为(带教医师名/实习或进修医师名)。
4、执业医师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麻醉药品处方资格后,方可在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处方。
5、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权,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二)处方权的取消
医师被责令暂停执业、被责令离岗培训期间或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后,其处方权即被取消。调离注册机构处方权自行取消。
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必须建立医师申请,取得、取消处方权的文字档案。
三、处方规格及内容:
(一)处方规格
处方由各医疗机构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应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精神药品处方用白纸绿字印制;医用毒性药品处方用白纸红字印制;并在处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规格为130245mm
(二)处方内容
1、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专科要求的项目。
2、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3、后记: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
四、处方书写规则及书写示例:
(一)处方书写规则
1、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4、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或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5、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要分别开具处方。
6、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
7、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8、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9、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10、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1、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12、药品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药名简写或缩写必须为国内通用写法。
13、中成药和医院制剂品名的书写应当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14、药品剂量与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公制单位;重量以克(g )、毫克(mg)、微克(g)、纳克( 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ml)为单位;国际单位(IU)、单位(U)计算。片剂、丸剂、胶囊剂、冲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霜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注明含量;饮片以剂或付为单位;气雾剂以瓶或支为单位。
15、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16、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有病历记录。
17、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普通处方时,需同时打印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处方经签名后有效。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核发药品时,必须核对打印处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处方收存备查。
(二)书写示例
[示例处方1]总量法形式
R
Mist.Pepsini 100ml
Sig 10ml t.i.d a.c
R
胃蛋白酶合剂100ml
用法 10ml 3次/日 饭前
示例处方2]单量法形式
R
Tab.vit.c100mg40
S. 100mg t.i.d
维生素C片100mg40
用法: 100mg 3次/日
[示便处方3]单量法形式
R
Inj.kanamycin0.56
Sig 0.5 i.m b.i.d
R
卡那霉素注射液0.56
用法: 0.5 肌注 2次/日
[示例处方4]
R
50%Inj.Glucosi 20ml2
2次
Inj.vit.c 0.52
Sig i.v g.d
R
50%葡萄糖注射液 20ml2
2次
维生素C注射液 0.52
用法:静注1次/日
[示例处方5]
R
注射用青霉素钠40万u12支
用法:80万u 肌注 2次/日 皮试(一)
R
Inj Penicillin 40万u12支
Sig 80万u i.m. b.i.d. C.T.(一)
[示例处方6]
R
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2次
10%氯化钾注射液 10ml
维生素B6注射液 0.1
用法:静滴 1次/日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2次
庆大霉素注射液 4万u4支
用法:静滴 1次/日
R
5%Inj.Glucosi 500ml
2次
10%Inj.kalii chloridi 10ml
Inj.vit.B6 0.1
Sig V drip q.d.
0.9%Inj.Natrii chloridi 250ml
2次
Inj.Gentamicin 4万u4
Sig V drip q.d.
[示例处方7]
R
1%Naristilla Ephedrini 8mL
Sig nar. 3gtt t.i.d.
R
1%麻黄素滴鼻液 8ml
用法:滴鼻 3滴 3次/日
[示例处方8]
R
1%Aur.Glycetini Phenoli 8ml
Sig aur. 2gtt t.i.d.
R
1%酚甘油滴耳剂 8ml
用法:滴左耳 2滴 3次/日
示例处方9]
R
10%Ung.Lchthyoli 30g
Sig us.ext b.i.d
R
10%鱼石脂软膏30g
用法:涂红肿处 2次/日
五、处方审核、调剂、发放与保管
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包装;向患者交付处方药品时,应当对患者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2、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须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
3、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方可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
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也可以承担相应的药品调剂工作。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式样应在本机构药学部门或药品零售企业留样备查。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停止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执业时,其处方调剂权即被取消。
4、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包括下列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3)剂量、用法;
(4)剂型与给药途径;
(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安全问题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表上,经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签名,同时注明时间。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应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但不得擅自更改或者配发代用药品。
对于发生严重药品和用药失误的处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7、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品、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发出的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
发出药品时应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8、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处方调剂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
9、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不规范处方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10、处方由调剂、出售处方药品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1年。
11、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处方,签署姓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处方,处方调配人、核对人员应当拒绝发药。
12、处方保存期满后,经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主管领导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13、除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戒毒药品外,任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零售企业购药。
14、本规范所称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的、具有相应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资质的人员。
六、特殊处方的管理与要求
本规范所称特殊处方是指临床使用麻醉药品、的处方。
医疗单位对使用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药品的专用处方应当专册登记。专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使用《麻醉药品专用卡》时还需填写卡号、取药人姓名、身份证号。
专用帐册的保存应当在药品有效期满后不少于2年。
1、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①医疗机构应对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单独存放,按月汇总,至少保存2年。
②开具麻醉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纸质)。开具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医师签名。
③医疗机构使用的麻醉药品空白专用处方应统一编号,计数管理,建立完善的保管、领取、使用、退回、销毁管理制度。
④医师开具麻醉、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在病历中记录。不得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为自己开处方使用麻醉、精神药品。
⑤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一次不超过三日用量,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十五日用量,其它剂型的麻醉药品处方一次不超过七日用量;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一次不超过七日用量,其它剂型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一次不超过十五日用量。
⑥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麻醉、精神药品,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联合下发的《癌症患者申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国药监安〔20xx〕199号),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可以申请办理《麻醉药品专用卡》。患者可委托其亲属或监护人持取药人身份证及《麻醉药品专用卡》到指定医疗机构开方取药。
⑦供药医疗机构应对凭《麻醉药品专用卡》使用麻醉、精神药品注射剂的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并建立随诊记录。发药部门应在《麻醉药品专用卡》上按要求填写发药记录。
2、毒性药品处方
二、防洪治理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一)土石方开挖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h障碍物淸除和处理完毕。同时检查定位放线,合理安排土石方运输车的行走路线及弃土场。测量施放定位控制线,做好水平高程标忐布置,并控制和检验标准水平桩及基础的灰线尺寸,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同时办理预检签证手续在该防洪工程中,采用挖掘机进行基础清基和土石方开挖,要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石方,应配合人I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I在距基础底设计标高500毫氷侧边处,抄出水平线,钉小木橛,然后用人将暂留L:层挖走,进行修边和清底,同时运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基础边尺寸,确定基础宽度标准,以此修整基础边坡墙础底面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施I:过程中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压实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系统,并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在土石方开挖1:程中,要把基底标高、长度、宽度、边坡应作为主控项目,采用水准仪、经纬仪、坡度尺和拉线尺量等多种椅施,进行质量控制,使之符合施工规定和设要求。把表面平整度和基础底部土性作为一般控制项目施r.完成后,施.1:单位要会同建设管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建设监理单位进行开挖质量验收和隐蔽L程验收,形成施工己录及检验报告。
(二)土石方夯填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土石方夯填工程施TT:艺流程为: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设—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质垃验收。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经检査合格后,要作好隐蔽r.程和中间验收签证手续,施工前要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应根据r_程特点、填方土料和砂砾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材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石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实试验来确定,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填筑前,应将基土上的洞穴或基底表面h的树根、垃圾等杂物都处理完毕,清除T净检验土质,检验回填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石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一是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人干土等措施;二是如遇土方和砂砸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夯填土石方工程,填筑材料应分层铺摊。,每层铺料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回填土石每层都应测定夯实后的干土石料质tt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t坛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和复验合格。对于堤身和基础土石方穷填工程,其质量控制要点在于,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每层回填的厚度、碾压遍数,检验夯实干土密度,以确保穷填土石方质量达到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砌石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细石混凝土砌石砌筑工程施工流程为:定点测量放线确定标高—清理工作面—选用合格石料拌和细石混凝土昆凝土运输—块石砌筑—砂浆勾缝=砌筑前根据护坡的位置及厚度、墙身断面尺寸,在基础顶面上测量放线,立断面样架,并固定好,拉上基准线。
对于块石护坡砌筑和质量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选用石料时,要将石料运到施工现场后冲洗干净,并分出加工料石和一般砌筑石材,分别堆置于机械运输和人工搬运的适当范围之内,保证有组纸,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安全施工。二是砌体应按设计要求测tt放样,经验收合格后再开始砌石。采用拌和机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应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配料的称量允许误差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当气温变化时,应适当调整。施工中应在现场随机制作试件砌体用的块石.必须坚实新鲜,无风化剥落层或裂纹’块石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质,表面应色泽均匀。三是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清理仓面干净保持砲石表面湿润均匀。无浮渣、无杂物、无积水、无松动石块。采用坐浆法人工砌筑,铺浆厚度应略高于规定的灰缝厚度,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混凝土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混凝土应采用扁铁插捣密实,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混凝上灌缝的做法。砌筑因故停顿,混凝土已超过初凝时间,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兆帕后才可继续施工;在继续砌筑前,应将原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砌筑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砲体。已浇垫层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不应在其面层上进行上层砌石的准备1.作四是砌石施工时,若遇大雨必须停工,雨后复「.时对受雨水冲刷处先清洗表层再进行砌筑,收工时搜盖一层块石压浆。当砌体砲筑达到12小时时,位及时对砌体外露面养护,经常保持外露面的湿润五是砌7T体丧面局部光滑的砂浆表面应凿毛,毛面面积应不小于总而积的95%,砌体缝隙采用砂架进行勾缝压光。六是防洪护脚和护岸均应设置伸缩缝,采用聚乙烯闭孔泡沫塑料板作为防水伸缩填充材料。
三、防洪治理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一)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
一是施工前,技术人员把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关键部位及质量控制点向施r人员逐一进行技术交底二是施工机械设备及机具投人使用前检修完好,按规定保养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不得因机械故障而影响r程施工质M三是施r.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I减料。四是施工质量检奄应做到班组初检、处(队)复检、项目经理部质检机构终检的“三检制”。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测项s、数量和标准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各项检测记录应及时、真实、齐全,记录、校对、审核等签字手续应当完备
(二)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项目质量技术责任制,由项目总工程师及主管工程师亲自抓技术交底,组织关键和特殊序的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学习,严格贯彻执行制定的施工控制程序。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经理负责,技术人员对总工程师负责。二是认真领会本工程的设计意图和招标文件要求,并对关键及特殊工序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法、操作细则,对日常性的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制定工作要求和标准,并落实到相关人员。三是严把关键工序过程控制关.严把测量关,严把材料检验关:四是施工单位要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联系,在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广泛的合作与支持,在重点关键部位的技术处理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