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绿色投资的效益大小,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大小上,很可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小上。例如,生态、环保、文化、教育等投资,可产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而极少关注投资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田江海,2010)。
绿色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使绿色投资效益公开、公正。人们不但了解到什么是绿色投资、为什么增加绿色投资、绿色投资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公正公众怎样进行绿色投资。总体来说,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有利于对企业和地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引导;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绿色投资;有利于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传统管理会计中企业项目投资的评价指标,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笔者此处构建了包含三个维度的企业项目绿色化投资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企业三重效益表现如下:经济效益:以企业的盈利目标为核心,如何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一个企业要寻求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等。因此,企业要盈利就要提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环境效应: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核心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如果企业表现为正效益,说明企业在改善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社会效益:指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好的后果和影响,主要是以人为本。社会化大分工作为现代经济市场的基本要求,企业也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在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建立评价体系,来满足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多方面需要,提高人们生存与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按照评价主体利益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划分为: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了股东、债权人和商业伙伴的利益;环境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自然环境的利益;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了员工以及后代人类、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绿色投资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财务效益: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2、资产运营:总资产周转率(总资本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3、发展能力: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度主营业 务总额×100%)。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企业投资效率体系现行适用的评价体系,故本文不在深入探讨。
(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1、能源原料方面: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资源消耗量/营业利润×100%)、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100%)、能源投入产出率(有效增加值/能源使用总量×100%)。
2、排放物方面: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数量/废弃物总量×100%)、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营业收入×100%)。
3、生态环境方面: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环保经费增长率(环保经费增长额/上年度环保经费总额)。
(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1、顾客层面:顾客保持率(顾客保持率=期初客户或业务量/期末客户或业务量×100% ),顾客获得率(顾客获得率=本期新增顾客的销售量/上期顾客的销售量×100% )。
2、社会形象层面: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平均资产总额),缴税比率(缴税比率=缴税税额/当地税收总额)。
3、安全层面:千人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人数/员工总人数)。
综上所述,本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别归纳分析了相应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在评价企业绿色投资中的权数;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与相应的权数计算出企业绿色投资综合评价分,以达到综合评价企业绿色投资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1.1 外部性
1.1.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影响,而生产者不能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积极的外部经济性。
以林业生产为例,企业的目标是销售树木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造林绿化本身还有着显著的生态价值,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供深林旅游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经济性即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效益。
1.1.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
假设一条河流流域内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印染厂,并且印染厂位于游乐场上游,河流无自净能力。印染厂将未处理的印染废水排入河流,导致娱乐场无法正常营业,此影响即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1.2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
1.2.1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某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是该种活动的社会影响与私人影响之差,就费用而言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就是外部费用,“社会费用=外部费用+私人费用”,社会费用就是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当外部费用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
边际费用是指增加单位物品时所追加的成本费用。“边际社会费用=边际外部费用+边际私人费用”。
1.2.2 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效益是与外部费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社会效益=外部效益+私人效益”,当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美学享受等即为环境效益。
同样“边际社会效益=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私人效益”。
1.2.3 市场失灵
1.2.3.1 负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一般来说,单个企业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其商品数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从而很难影响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需求曲线相当于一条水平直线,市场平均价格P=P0。
假设这个企业就是前面举例的印染厂,由于其只考虑边际私人费用,生产产品市场价格为P0时,该企业利润最大水平产量Qe,产值P0Qe;从社会角度来看,考虑到边际社会费用,该企业合理产量Qn,产值P0Qn。Qe-Qn代表了企业的“过剩”产量,就是说该企业用于生产Qe-Qn产品的资源可以在别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具有更大的纯生产价值。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经济系统中一些物品生产不足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所以市场失灵。
1.2.3.2 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以上述林场为例,林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却往往不能得到补偿。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应征收环境资源税、排污费等,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费用恰好等于社会费用。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补贴或实行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费用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费用和社会效益相等。则避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便可达最优状态。
2.2 政府干预
2.2.1明确财产权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这种公共财产权往往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无所有。将明确产权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明确财财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性的内部消化。
2.2.2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3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 3 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
2.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2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弥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不足。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92-01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的构成,但是,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预防污染、治理污染等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造福百姓[1]。
一、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意义分析
(一)满足我国环境现状改进的需求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各种环境灾难越来越普遍,包括垃圾、水、大气等污染,特别是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重工业进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废渣以及工业制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力度逐渐加大。从2013年开始,各地雾霾天数开始增加,特别是华东和华北地区污染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2]。钢铁生产期间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m、烟尘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所以,做好钢铁生产企业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环境现状。
(二)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需求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重污染行业的主要治理对象,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其环境治理问题也加以重视,期望进一步提升解决该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力度,除了颁布相关计划之外,新的《环境保护法》也在2015年开始实施,国家开始通过相关措施来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进行监管,保证污染排放力度得到控制。通过对钢铁企业进行考核来进一步淘汰各种落后的产能[3]。
(三)达到钢铁企业生产绿色钢铁的要求
随着钢铁产量的逐渐增加,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钢铁企业冶炼工艺难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就一些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成为制约整个行业环境治理的因素。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各种环境法规要求,并且做到持续改进,进一步贯彻并落实预防污染的要求,通过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坚持来推广环保技术,深入推动公司环境绩效管理工作,做好环保设施管理、控制重点环境因素,从根本上推动环保体系的质量运行。
二、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措施分析
(一)贯彻并学习法律法规
新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体系中较为严格的行政法,其中很多规定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制约[4]。首先,钢铁企业为了能够让生产行为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达到环保法规要求,就会主动积极地降低产量;其次,因为新的方案对于污染企业的罚款所遵照的是“上不封顶”的模式,这就从根本上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污染惩罚力度开始加大,但是,很多钢铁生产企业为了能够规避这些罚款预计会主动增加罚款力度,但是,钢铁行业经营形式难以全面好转,个别环保成本较高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压力退出市场,这有利于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缓解市场供应的压力。而且各种法律法规对于钢铁企业环境治理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也是对钢铁企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三)通过成立环保小组来落实领导责任
钢铁生产企业成立环保工作小组,并且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对公司阶段性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通过传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指令来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要针对同类型企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加以推广,结合公司所规定的各种职责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管理条例来分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四)提升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的发展要求,钢铁企业每年可以对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加以编制,并且需要将这些计划都列入到相应的环保指标,要求达到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二级单位则需要围绕总公司所下达的目标细化来分解减排指标要求,从技术、设备、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治理,结合实际需求来对环保工作内容进行制定,保证环保责任和环保意识都得到提升。职能部门还需要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测量,通过对环保指标的跟踪来对二级单位加以考核,整个公司通过纵向、横向来顺利完成年度工作指标。
(五)积极推动清洁生产
钢铁生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实施全新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点,钢铁生产企业要能够积极构建系统规模的生产工作体系,并且在生产工序不同环节上都配置系统的环保设施,积极推进各种环保工艺;还需要和省市监控中心进行联网,保证重点部位能够实现在线监测。焦炉配备的布袋除尘器,并且焦炉煤气是吸纳全部脱硫之后再进行使用[5]。只有不断转变全新的发展方式,并对产品结构加以调整,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够避免废气、废水、环境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施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的要求,从而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美化厂区,从而保证资源得到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结语:
通过对先进科学生产工艺的使用,钢铁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就要能够在物料损失降低、储存原料封闭等方面选择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对先进环保设施、工艺流程的使用来高效使用各种废弃物料,帮助钢铁企业产生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芝,何枫,雷家X. 循环经济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与技术创新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6):1-8+128.
[2] 刘涛. 以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 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J]. 环境保护,2014,(21):34-38.
当前,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作为环保支出的三个主体,这三者的环保支出分布不均,其中政府在环保支出方面所占比重加较重,而企业、社会团体的贡献率较小,这使得企业这一盈利主体,能否在环保支出后谋求经济效益还是未知。对此,本文将基于近些年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经验数据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对工业企业环境支出与财务绩效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环保支出情况,以及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有效途径来提升环保支出应用性,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一、环保支出概述
(一)环保支出的定义
目前,对于环保支出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国际上却存在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费用说”观点,认为环保支出是一种费用,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和因破坏环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保护成本=污染控制费用+环境改善费用。此种观点的地域性较强,基本符合经济发达国家特点,因此此种观点得到了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持,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二是“投资说”观点,认为环境支出是一项投资活动,同其他经营资产投资活动一样,先有投资行为,后赢得经济效益。我国是支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之一,并在《关于建立环保投资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环财发[1999]64号)中定义了环保支出,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各有关经济主体,从其积累的社会资金或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份额,进行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当然,国内也存在部分学者不认同此观点的情况。
本文是从工业企业角度出发来考虑环保支出的,认为企业环保支出的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维护和提高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或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而支付的费用。此种环保支出行为是遵循社会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所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二)环保支出的范围
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64号)中将环保支出分为环境治理支出、污染管理与防治支出、自身环保建设投入这几个部分。但其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从企业管理的目的出发,将企业环保支出的范围做出如下规划:
1.按照支出对象划分:分固定资产投入、非固定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相关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所作出的环保支出。这里的工程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支出和环境评估,而技术改造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污染治理的支出。非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企业环境管理支出、企业社会活动中的环保支出、环境技术创新的投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有环境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相关费用、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支出、环境监测支出等;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支出,主要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社会性支出;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有科研、技术教育与培训、技术创新、技术人员等方面。
2.按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分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环境支出、原材料选择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支出、生产废弃物回收阶段的环保支出。
3.根据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因子划分,分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噪声污染的环保支出、防止土壤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地表沉降的环保支出、治理固体废物的环保支出等。
二、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的影响
参考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环保支出行为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到工业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具有以下关系:
(一)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
Wally and White-head(1994)认为,企业环保支出行为与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环保支出花费较多,但所创造产品的附加值存在不协调比例的情况,这属于得不偿失。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利用部分资源进行环境保护,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就会受到束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减去企业环保支出和生产经营成本,企业财务绩效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企业越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环保支出费用越多,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差。Stanwick(1995)选取100多家企业环保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排污总量与企业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企业进行环境保护,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环保设施,研究环保技术等,这些花费几乎不可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快速的经济流入。Maxwell and Decker(2006)表示部分企业自愿进行环保支出,也是出于降低环境遵守成本的目的。
国内学者彭峰和李本东(2005)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其实是企业特殊投资的一种方式,其追求的是综合效益,这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效益。但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却是环境、社会方面的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付瑶(2011)实证研究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财务绩效,确定企业出于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环保支出较多,但环境改善甚微,且通过改善环境得到的收益较少,难以弥补成本,致使企业经济利润降低,财务成绩下滑。陈钢(2015)研究证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通过转移股东财务来进行环保支出,给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效益,给股东带来的利益甚少。基于以上内容,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对企业财务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正面影响
对于以上经济与生态相互抵消的观点,有部分学者是不认同的。Porter and Vander(1995)提出的“波特假说”中表明,适当的环保支出可以促进企业清洁技术的创新,增强清洁技术的应用性。也就是,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可以实现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企业遵守环保管制的成本,增强资源利用率。Walter,Woolman and Veshagh(2007)等研究认为:环境效益同经济效益是可以有效融合的,且在两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ong and Kacperczyk(2009)在经典的投资模型中论证出来的理论,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投资者在“罪恶股票”和“干净资产”之间,会选择环保形象良好的企业,因此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有利于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环保支出可以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正面影响。潘煌双和姚瑞红(2008)以2005―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确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在其他方面得到收益补偿,这种补偿会体现在财务绩效上,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水平。陈舜友(2008)基于绿色投资的角度探索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得到的结论是通过环境支出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所有企业未来必须选择的路。企业利用无污染技术手段进行无公害产品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产品,如此才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相应的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持续的、良好的发展下去。
基于以上学者论述,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并非一种愚蠢的、盲目的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吸引外部投资者,给企业发展带来正面效益。在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色消费”,企业在致力于生产绿色产品的同时,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行为,可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理的信誉度、满足度,如此企业将会拥有坚实的消费群体,这对于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活动的运作有很大帮助,更利于企业未来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三)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Rockness et al(1986)利用污染物回收率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指标,对很多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估,确定有害物质的回收水平与财务指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企业回收有害物质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必然的联系。Mahapatra (1984)将六个行业的污染控制费用作为衡量环保业绩的指标,平均市场报酬率作为经济指标,进行了大量调查与分析,最终确定支付污染控制的成本的企业并没有收获丰富的经济利益。Ziegler et al(2007)研究环境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环境绩效与股价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环境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Stefan and Terje (2002)同样指出企业环保行为对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存在单纯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的认识,如王金南(2009)等人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环保支出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难以确定。赵红(2010)等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影响的过程中,确定环保支出对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
同样是基于以上学者论述的观点,可以确定企业支出与财务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相应的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三、实现企业环保支出,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对策
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环保支出的目的之一的确是为了改善环境,但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良好发展。因此,探究切实有效对策,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我国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如环保设备更新、污染物质处理装置采购等时,给予一定补贴或帮助。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可以通过免税的方式鼓励企业采购环保设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进行处理,从而改善环境问题,并避免企业因为环境保护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损。所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
首先,应提高企业保护环境重视程度。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仍然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利益,致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持续性的破坏,对此,企业应加强环保方面资金投入,针对污染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引进先进设备来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排放污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在治理环境过程中身先士卒,将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到实处,将社会成本内部化,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核算系统,客观计算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过程的环境保护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客观和完整,对环境保护的潜在收益进行科学计量,从而形成完整的环境成本收益账。此外,在环境保护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以及产品需要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在反复的核算过程中,优化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促使环境管理成本费用最小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利润最大化。
最后,优化企业环保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和环保技术,并且吸收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这个期间,技术的创新是主要目标,只有技术得到创新优化,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环保水平。
(三)提高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
为了使公民能够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督促企业环保工作,注意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呢?其一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对企业不良行为进行举报;其二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其三,努力培养公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我国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也可能有正面影响。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企业,追求利润是必然的。出于利益的角度考虑,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应当对财务绩效予以正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提升公众对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可以使企业环保支出,换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正面影响财务绩效,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雅婷.行业属性、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J].会计之友,2015,(7):73-77.
[2]段豫飞.企业环保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化工上市公司经验证据[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陈璇,淳伟德.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基于环境财务与环境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0,(6):38-42.
[4]林晓龙.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分行业统计数据分析[D].安徽大学,2013.
[5]朱田.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6]原毅军,孔繁彬.中国地方财政环保支出、企业环保投资与工业技术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5,(5):139-148.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环保工程是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环境工程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环保目标决策,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已建成的环境工程不能正常运转的还占相当比重,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污染的作用,而且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优质高效环境工程的建设推广,同时降低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1不合格环保工程的集中表现
1.1工程质量没有达到检验评定的标准
根据《江苏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办法》的要求,环境保护工程按审批要求建成须经交工验收,执行中各单位、部门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致使部分工程未达到设计的质量标准投入运行。部分建设施工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对再见工程偷工减料,甚至减少处理环节。有的环保工程刚投入运行就出现沉降、裂缝,跑、冒、滴、漏严重;有的未作防腐处理;有的工程选用劣质材料、设备。
1.2处理能力小
合格的环境工程应确保容纳最大排污量并留有余地。排污单位为降低投资,承建单位为压价竞标,导致部分环境工程设计、建设处理能力不足。有的工矿企业在工程验收阶段减少排污量,或借口调试阶段,仅使部分污染物经处理,从而达到工程验收的目的,但在以后的正常运转过程中不是偷排,就是排污不达标。
1.3处理费用高
环境工程应是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其中经济的可行性直接关系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转率,影响治理厂家的积极性。一些环保处理设施由于设计流程不合理、动力设备选型不当,效率低下设备、药剂成本太高,导致单位污染物处理费用过高,治理厂家无力也无法保证正常运转。例如:小造纸厂污水,技术、经济上无法治理达标,个别厂家为了蒙混过关,采用不合理的落后处理工艺及设备,验收阶段每日投入几万元的处理费用,达标验收后只能作为“摆设”工程,时开时停。
1.4季节性太强
环境污染治理工艺繁多,不同工艺因方法差异适应不同地区,有些工程夏季因气温高、适应性强,而到冬季时因温度低,反映速度明显下降,致使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工艺则冬季因溶解度降低、沉淀效果好而处理效果优,夏季则差。对于受温度影响显著的环保治理工程,应延长验收时段,尽量保证该工程在全年都有好的治理效果。季节性太强的环保工程且没有保温或降温措施的不能尽兴合格验收。
1.5工程使用寿命短
部分环境工程因主体结构质量、设备选型、防腐处理等方面原因,不能达到预期使用寿命,不仅到期影响工程处理效果,增加维护费用,而且造成资金资源浪费。
1.6二次污染严重
环保工程要达到预期环境效益要求,不应是污染物的转移、转嫁,应是污染物的终端净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目的。有的环境工程仅是就事论事,对二次污染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治理措施,造成污染物的转移、转嫁。水污染转变成气污染,例如吹脱法治理含有毒、有害气体的废水;水污染转变成渣污染,如沉淀法治理含有有毒重金属污水;气污染转变成水污染,如液体吸收法治理喊毒废气;固体污染转变成水污染,如含污废渣露天随意堆放;水、气、渣污染治理过程中产生新的噪声污染等等。有的环保工程不但起不到最终降污作用,反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后果,如含有毒、有害、腐蚀性的气体,为遮人耳目不采取净化后高空排放,而采用走下水道排放,这样的工程不仅使环保部门难于管理、转嫁污染,无异于廉价稀释排放,而且腐蚀城市公用设施,影响其使用寿命。
1.7处理项目不完全
环保工程是一种多因子目标工程,这既是限期治理、达标排放也是总量控制的要求,针对某类污染源的具体环保工程应使其中的所有污染因子能够全部达到国家、地方或既定的标准排放,一些环境工程因工艺设计、方法选择、人为因素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必要的治污环节,只能对污染源中的部分污染因子有治理作用,而对另一类污染项目不能起到治理作用或治理不能达标。如复杂的废水治理工程验收时只考虑有机物,燃煤烟气治理工程竣工时只验收林格曼黑度。
1.8管理繁杂、人为随意性过强
多数环境工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工程。操作管理难易、是否能持续平稳保持达标排放,是评价一个环保工程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难于操作、人为随机性大,不仅不利于污染企业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转,也不利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有效监控。
2成因分析
2.1技术原因
环境污染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不同的产品、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方式,产生不同性质的污染源,同种污染源含不同的污染物,同类污染因子所处环境不同需确定相异的处理方法、流程。环境工程涉及建筑、化工、机械等多学科,国内环保处在起步后的发展阶段,还缺少成套的高新技术、方法、设备。对小部分污染物还没有探索出成熟的治理技术,同时设计、施工单位素质参差不齐,环保产业管理相对混乱,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没有设计治理资质的“散兵”个体,通过多种渠道取得资格争取项目,采用陈旧方案、设备,甚至偷工减料,制造出一批批低质次能的环境工程。
2.2厂家原因
环境保护在部分污染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上环境工程多数由于仅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积极性,为了“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不少企业被动应付,同时少数企业为了降低收入,不考虑治理技术的先进性,管理操作的简易性,不把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作为目标,甚至不考虑工程质量、工程寿命,当作一种差事应付。这是滋生不合格环境工程的重要土壤。
2.3管理原因
对环境工程的管理相对其它工程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有的环保主管部门业务不精、决策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对环境工程不能形成全过程有效服务、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往往把污染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当成政府行为,严重的把自己当作治理厂家的代表。在对环境工程验收阶段、监测、监督、管理不能严格按规办事,甚至为了部门、个人利益,完成工作马虎验收,造就了一批不合格工程投入运行。
2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2.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首先,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其次,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2.2培养良好公共道德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2.3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2.4加强环境执法力度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2.5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2.6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环境质量的有效的控制离不开环境监测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并做出预警。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和健全环境监测体系,从而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对管辖区域内的水质、大气和土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对排污者根据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质量和数量征收费用的制度。这一制度是西方国家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其含义是运用经济手段要求排污者承担污染对社会损害的责任,把外部不经济内在化,其目的是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实行排污收费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中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1]。征收排污费不仅强化了环境管理,促进了工业污染防治,为防治工业污染开辟了一条可靠的资金渠道,因此,排污费资金的使用是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三者之间的关键环节,提高排污费的使用效率,是有效发挥排污收费制度这项经济手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1982年国务院《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国发[1982]21号)[2]。该办法第九条规定:“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资金,按专项资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第十条规定:“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应当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的综合性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但不得用于环境保护部门自身的行政经费以及盖办公楼、宿舍等非业务性支出。
依据原有排污费资金使用相关制定,排污费资金的使用是和排污费收入总额及其组成相联系的,其中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的80%用于污染源治理,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的20%和四项收入用于环保部门自身建设,这一制定在制定之初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环保部门的实际情况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排污费资金的使用制定存在明显的弊端,如随着排污收费数量的增加,污染源治理资金理应随之增长,但实际上每年排污费收入的50%甚至更多都用于换本部门自身建设,并且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环保部门人员、设备等日益壮大,自身建设资金需求明显增加,污染源治理资金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的资金需求,致使一些技术成熟、急需治理的项目因资金原因立不了项,因此容易造成环境治理的恶性循环;同时,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使用中,由于当时的有些规定不完善,因政策原因造成资金积压,使资金在财政金库滞留,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因此,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3]。该条例规定: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一)重点污染源防治;(二)区域性污染防治;(三)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并依据《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根据《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简称为管理办法)[4]中规定,收缴的排污费要列入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应当按照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申报程序进行申报和管理。具体使用程序如下:各级财政、环保部门每年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污染防治重点,编制下一年度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使用指南。申请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应当提交经费的正式文件和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是申请贷款贴息还需提交经办银行出具的专项贷款合同和利息结算清单。各级环保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后,财政、环保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及专家评审结果排序,统一纳入项目库管理,并根据材料状况联合下达项目预算。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极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项目承担单位收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的实施。
按照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程序,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资助形式是采取事前或事中,但这样就会容易产生截留、挪用、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和私设小金库等违规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问题。因此,可以采取事后资助形式对申报项目进行无偿补助或贷款贴息。这样可以有效杜绝截留、挪用、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和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工程改造积极性的提高,并保障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也有利于保障项目工程的质量。
在管理办法中规定,环保部门对申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形式审查后,并经专家评审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按其轻重缓急及专家评审结果进行统一排序,纳入项目库管理,并根据财力状况联合下达项目预算。换而言之,财政和环保部门联合下达拨付给项目申报单位的环境保护专项补助或贷款贴息的资金,是根据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结果以及项目轻重缓急程度来决定给予项目最终的补助金额。补助金额的多少,以及项目所获得的补助金额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多少,即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到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完成后的效益评价和绩效评估的。这样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严谨、全面的专家评审准则,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系统性的评估评审,对同类型的申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和合理的评审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参与申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对落实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优化升级改造积极性,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使有限的排污费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排污费资金的使用是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三者之间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凑集污染治理资金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排污收费制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耕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近1000万公顷,污灌农田达330多万公顷。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启动全国范围内土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重金属污染事件的频发将催化该市场的启动。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如何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强化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同时延伸公司的产业链,增加经济与社会多方面效益,是永清环保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环境污染处理公司,永清环保一直关注土壤修复领域,同时开展重金属土壤药剂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为湘江流域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永清环保土壤修复药剂使用的是自主研发的离子矿化稳定化技术。该项土壤修复技术具备原料易取得、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法简便、治理效果好等优点。
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能够与污染土壤中活性态重金属离子发生矿化反应生成原生态矿物类化合物,降低其生物吸收有效性和土壤浸出液毒性,防止重金属离子随地下水迁移,避免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具有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长期稳定化功效。可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场地及底泥治理;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稳定化处理等。
此项技术基于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特性分析,选择并优化不同的稳定化药剂组合,各种药剂起到互补的作用,适用于复合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化技术通过沉淀、化学吸附、氧化还原等方式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矿石晶体,这种矿石晶体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稳定在矿石晶体中的重金属即使长时间处于在酸性环境下也不会重新析出,解决了稳定化重金属不能长期稳定存在的难题。
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的投加比例相对较低,不会出现稳定化处理后废物体积大增,增加修复成本的现象。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类矿物、硫基化合物等,不含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与重金属作用也不产生新的二次污染物质,属环境友好型产品。目前永清环保掌握并工程化应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挖掘填埋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气相抽提技术、热脱附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及氧化还原技术。
成效
经济效益
永清环保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自有技术生产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的环保上市公司,不仅为土壤修复提供上游原料,同时延伸了公司产业链,为公司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土壤修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6%,永清环保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重金属土壤修复收入达7311.09万元,较上期大幅增加5311.09万元,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二大业务,占比由2011年的5.8%提高到13%。
社会效益
2012年7月,永清环保“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已申报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10月投资3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永清环保药剂(湖南)有限公司,用于药剂生产。2013年6月3日,湖南省内首条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并完成首批订单交货。这标志着永清环保填补了国内以自有技术生产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的空白,为土壤修复提供上游原料。
永清环保预计年产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8万吨,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约140-260万吨,按污染土壤重重为1.8吨/立方米估算,可以修复污染土壤工程量为80-145万立方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永清环保目前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等环境修复项目有十余个。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09-03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在我国669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在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污水处理率却很低,80%左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使现有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如果能对污水加以处理,并重新利用,那么既可以有效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又能够使“废水”复活,增加水供给,缓解水短缺,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污水处理的意义重大,加快我国污水处理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的城市污水等污染物的治理,特别是在许多中小城市中,长期以来都由政府立项、投资和组织实施,对环保设施的运营施行的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导致了环保投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环境设施运营效率低下、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出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加快城市污水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用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以期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量日益增多,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满足人民对舒适性环境的需求。但由于我国还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作为市政管理范围的污水处理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该由政府承担,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单一的政府投资体制,社会资金很难参与进来。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使得对污水处理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2.2 亏损经营,微观效益低下
经测算,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保本微利,费用为1元/t左右,而目前全国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收费标准普遍偏低,远不足以弥补污水处理的成本,致使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亏损经营,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
2.3 对环保运营公司缺少相应优惠政策
由于缺少税收、银行信贷、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环保运营公司无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不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2.4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及其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对环保投资往往只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机制不利于激发民资参与环保的热情。
由此可见,现行的单一政府投资和运营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污水处理的投资及运营良性机制的形成。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政府管理规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产品价格市场化的新机制。
3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分析
3.1 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以保护环境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与市场化运作应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推行城市污水处理治理市场化,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环境管理体制的创新。
(1)污水治理市场化符合环保法律制度的要求。《环保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2)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实现三种效益的统一,也有利于探索新型环境管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使环保成为竞争性、盈利性的产业,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通过环境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政事分开,使政府从具体的污染治理活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环保的监督管理工作。
(3)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利于增强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污水治理市场化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3.2 可行性
(1)市场前景广阔。未来一段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目标,仅污水处理一项就有约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
(2)政策导向。国家有关政策是污水治理市场化的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为外资、民资等进入污水处理行业消除了政策障碍。
(3)国外污水处理市场化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污水方面采取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投资主体多元化、按治污成本或污染符合收费以及政府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等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4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探讨
4.1 城市污水处理一般模式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是一种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下,有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设和运营目前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模式[2]。
(1)托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委托给专业化的运营公司运营,实行社会化的有偿服务。该模式的优点是:对政府来说,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收回投资,但能引入竞争机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对运营公司来说,前期投资非常少,从政府取得的污水处理服务费相对稳定,风险较小。
(2)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企业或政府与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由公司经营,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所得利润按投资比例或股份进行分配。
(3)BOT模式。即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这是一种建设权与经营权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项目的融资与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政府。BOT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只付出“特许经营权”,就能建起污水处理厂;其二,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来投资,推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7]。
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由大连东达环境工程集团以BOT特许经营模式,通过竞标来投资并运营,开创了私营企业与国家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分配项目资源、风险和利益的融资方式。可见,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朝着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背景下,BOT模式可能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私营机构参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不但能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利用其经验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4]。
(4)TOT模式。即移交――运营――移交。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需一次性支付一定金额资金给政府,以获得已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收益权,政府则可将获得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这种模式对投资者来说,由于受让的是已建成且正常运营的项目,不需承担建设期的巨大风险,因此愿意采用它。
4.2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模式
然而,以上几种普遍方式在很多中小城市、城镇并不适用。由于中小城市、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较偏僻的、不发达的地区,更应该因地制宜,加快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建设。根据中小城市、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地区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捆绑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与自来水项目捆绑在一起建设。对投资者来说,由于自来水项目具有投资回报高、风险小的特点,比污水处理项目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将污水处理项目与自来水项目捆绑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特别是目前我国自来水的处理成本远低于污水的处理成本,而自来水的水价远高于污水处理收费,这样的项目有利于吸收民间投资者的资金,提高当地就业率、增加税收,很适合在中小城市实施。
(2)排污权转让模式。排污权转让模式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同时也是实施总量控制最有效的手段。199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总量控制计划”,这代表了以后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节省用地、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处理效率。因此,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排污权转让政策必将有很大的发展。采用这种模式,要求该地区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运营较好的企业由于采用先进技术,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很低,这样企业就可以把剩余的排污权限有偿出让给运营较差的企业,使运营较差、排污率较低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并通过资本积累发展成为运营较好的企业。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带动该地区污水处理市场化的整体发展。
5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在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好的发达中小城市,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环保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包括[5]:①政策引资。“谁投资、谁收益”,制定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投入污水治理。②改革筹资。通过推进排污费制度改革,环境资源补偿费税制度的建立,筹措环保资金。③企业投资。“谁污染谁付费”,加大污染治理主体企业的投资。④政府增资。环保投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增加政府投资。⑤产业融资。促进环保治理企业化、产业化,以环保产业运营环保资金,实现上市融资、保值增值等。⑥基金会集资。建立环保基金会,通过募捐、发行彩票等方式汇集社会各方资金用于环保。
(2)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由于目前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具有极强的福利性及公益性,一方面违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另一方面也使污水处理厂陷入“亏损――补贴――再亏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应尽快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全面推动污水处理产业的市场化。如改革单一浓度超标收费,推行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收费政策;将现有单因子收费,改为多因子叠加收费等。
(3)完善水价政策。自来水价格太低,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应该实行按质论价,提高自来水的价格,使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自觉地将使用自来水改为使用中水。
(4)完善行政、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法规与政策。特别是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及其法律保障体系[6],以确保城市污水治理投资者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实现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
(5)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城市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政府的职责包括行业水质、价格监管和招、投标制度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保证不采取歧视性政策,做到公私平等。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的作用就越重要。
(6)推进环保设施运营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发展环保服务市场。运用先进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6 结语
面对我国许多中小城市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状况,实行污水的处理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负担运营费用”的模式已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业发展,今后只有走市场化模式的道路,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刑秀凤,曹洪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2):54~56.
[2] 段永红,李 曦,杨名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5):11~14.
[3] 杨菊兰,杜秀芹,缪应祺.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1):19~36.
[4] 梁爱玉.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的建议[J].中国给水排水,2004(2):100.
第一,核算内容的特征。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1 )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3)因污染环境而对企业产生的损失(如对环境损害进行赔偿、 由于违反环保规定而遭受罚款,向国家缴纳的排污费及治理费等); (4)因治理污染或从事有关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及社会收益;(5 )因资源闲置而产生的损失。环境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有如下特性:(1)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破坏是多个企业在长时间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企业对此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很难分清的,并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往往带有间接性和潜在性,这种情况下确认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是非常困难的。(2 )环境经济业务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 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治理、 企业破坏环境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企业资源闲置损失及企业因对环境治理的贡献而获得的收益,这些环境经济业务的计量、确认和揭示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而且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渗透,由此决定了环境经济业务的综合性。环境经济业务的长期性表现在,企业对于环境的投入具有短期内效益不明显、受益时间长的特点,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而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企业对于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计提需要相当长时间等。
第二,成本计量的特性。会计计量是会计循环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理论上讲,会计计量工作贯穿会计核算系统,从数据输入到信息输出的全过程,它包括选择计量客体的计量属性、选择会计计量单位和确定会计计量模式三个计量要素。由于传统会计没能将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资源与环境具有价值,应视为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能向人造资本转换,会计理论工作者应探索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间的转换比率,并对其进行合理计量。传统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且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价,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计量方法与计量体系。但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大多难以形成一个交易价格,这使得会计计量困难重重。
第三,报告形式的特性。环境会计报告既揭示财务信息(如环境治理投资)也揭示非财务信息(企业的环境目标及其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水平等)。报表中除数字信息外,增加了大量文字内容,表外披露信息增多。报告的使用者也不同于传统会计,环境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主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工商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企业内部等。
第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传统会计研究主要运用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环境会计则需要涉及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比如运用环境科学的知识,运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论进行有关环境工程优化的评价与选择;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环境污染损失和环境治理中各种消耗进行计量研究;运用数理统计中回归分析法和数学归纳法,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工程费用进行近期的预测和决策。
第五,会计目标的层次性与社会性。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1)基本目标。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2)具体目标。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等有关资料。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环境会计的社会性表现在:其一,环境会计运用其特有的理论与方法促使企业在经济管理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致力于环境治理工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二,环境会计试图确认、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一定时期的环境、社会效益,核算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提供社会性环境会计信息。
二、环境会计给传统会计带来的冲击
现行会计模式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小成本循环理论,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均不完整,若将环境因素纳入现行会计模式中,必然给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与问题。
第一,会计基本假设的含义将发生变化。如果考虑环境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当企业发生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行为时,这种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肯定不限于企业内部本身,必然要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单位和个人。企业环境问题造成的外在不经济性必须构成会计核算的对象,这时,企业显然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为价值尺度来计量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并假定币值相对稳定。但是并非所有的环境信息都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环境信息有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如企业实际的环保支出;有的难以用货币计量,如由于企业披露了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信息,从而改变企业形象,投资者争先购买其股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有的环境信息没有必要用货币计量,如反映环保执行情况的环保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