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6:59: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茶园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茶园生态养鸡技术是当今生态农业的典范,在茶园当中进行鸡的生态养殖有着很多的裨益。一方面,散养的鸡可以在茶园当中通过捕食虫子和杂草满足它们的生活和生长需要,而茶园中的茶树有着比较适宜的高度,这样茶园中的鸡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免受风雨和暴晒,这里的鸡也是未经过人工手段养殖的无公害的草鸡。此外,不但用鸡解决了茶园的杂草和虫害的问题,鸡的粪便同样能够获得再利用,在茶树的根部充当天然的肥料,这种肥料避免了来自人工化肥的环境问题,保证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确保茶树能够茁壮的成长,茶叶的品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1 茶园区位的确定
茶园位置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来说那些低龄的茶园有着比较适宜发展的条件,当然如果没有低龄茶园,较为平缓的山坡和平坦地形之上种植的茶园也是可以作为选择目标的。茶园的选择中对于污染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避免存在于工厂的主要矿产周围,和公路主干线周围进行生态养鸡。同时,茶园中最好拥有一些水源带,例如说河沟,水塘和一些流过茶园的小溪流都是很不错的。并且茶园中最好能够防止外来动物进入茶园的防护措施,都可以为这个茶园增色不少。本文中的养鸡试验选取的地址是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就比较符合实验的要求。
2 茶园的管理和处置
2.1 园地的前期规划 在前期的规划中控制合适的养殖面积十分重要,因地制宜是首要的原则,一般来说每15亩的茶园当中可以安置一个鸡舍,这个鸡舍的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但一般设置不少于40平方米也不能多于50平方米,这样可以保证400只鸡的正常生活需要,前期建设时还应配备鸡的自动饮水装置,可以从一开始就减少人力的投入。鸡舍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那些距离茶园比较近有利于鸡的活动和收捡鸡蛋能够方便进行的位置。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地形非常优越,是一个较为平缓的山坡,有利于鸡群的活动和觅食,这样对于整个生态农业的展开有很大的帮助。
2.2 茶园的实际管理
2.2.1 加强除草工作 茶园应当适时的安排人力进行除草工作,对于那些恶心的杂草要及时进行铲除,将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从源头处予以截断。这个除草的过程一般安排在天气较为寒冷的秋冬季进行,除草过程当中还可以安排对于茶园的施肥。虽然说鸡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茶园的施肥同样重要,在选择肥料时应当根据茶树所需要的化学元素组成和鸡的粪便当中已有的肥料进行选择,生态茶园的施肥选择也不应该和传统的茶园一样,需要灵活的进行。施肥的种类也应当尽可能的生态保护化,尽量选择环保的农家肥,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使用有机肥料。
2.2.2 开展茶园病虫害防治工作 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当切实有效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据无公害生产对于各个生产环节提出的要求,立足于整个茶园的生态体系,以农业防治作为基础,并考虑将新兴的农业防治技术带入到茶园生态农业当中去,例如说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最终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利于病虫的滋生而有利于各种害虫的天敌进行繁衍的环境,保证茶园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茶园的生态平衡也可以大大的加强。茶树的修剪也有很深的学问,茶树的下部枝叶最好都予以清除,这样可以方便鸡进行活动。同时,这种专门为生态养鸡设计的修剪模式可以让整个茶园的通风和透光的能力能够大大的加强,整个茶园的生态环境得以大大的改善,更加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对于种植密度较大的茶园,应定期对茶树的边缘进行修剪,这样可以保证茶树之间有着20多厘米的间隙,鸡的活动和工作人员对于茶树的定期清理工作也能更加的方便。
3 关键技术环节
3.1 鸡舍的建造这段可以删
3.1.1 育雏室和避雨棚的建造 育雏室的面积有着一定的限制,过大的面积和过小的面积都不利于幼雏的生长发育,育雏室的面积可以根据小鸡的饲养量进行确定,一般来说每30只的幼雏可以设置一平方米的育雏室。育雏室的环境条件很苛刻,要求做到避风向阳,地形和地势相对来说比较平缓的地方,地面应当保持干燥,还应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交通便利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因为良好的交通位置有利于幼雏成长之后的及时放养。避雨棚应当在育雏区的外部设立,防止鸡群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风雨的侵害。
3.1.2 鸡舍的建设 根据不同茶园的不同的地形特点,应当建立不同的鸡舍。尽量保证鸡舍能够坐北朝南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和育雏室的生活环境要求相似,鸡舍中一定要足够的干燥,水电也应该保持通畅。另外需要特殊注意的是需要在鸡舍的顶部悬挂几盏白炽灯,有利于维持鸡舍内的照明并且为鸡舍提供照明和一些温度上的保障。
3.2 鸡种类的选取
茶园中的鸡种选择很关键,最好可以选取适应能力较强,抗病能力出众的本地三黄鸡种。
3.3 饲养管理中的注意点
3.3.1 雏鸡的管理和监控 刚刚出壳的幼鸡对于温度的要求很高,第一周出生时由于幼鸡身上的羽毛还未曾发育完全需要在鸡棚中提供比较高的温度,一般在35摄氏度为宜,这样有助于保证雏鸡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随着雏鸡的生长,室温可以逐步的降低。在雏鸡的发育阶段应当给予正规厂家生产的专业的雏鸡饲料精心饲喂,雏鸡的营养才能够得到各种均衡的保证。雏鸡生长到60天后可以完成从专业的饲料到自有饲料的过度。
3.3.2 放养的规模控制 雏鸡生长到45天时时放养的黄金时段,但必须根据天气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放养计划。一般在晴天的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进行放养的初始步骤,通过饲养人员的意向性喂食,可以诱导雏鸡到棚外进行活动。本文中所选取的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在山茶花快结束时放养有很好的气候条件支持,可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夜晚熄灯之后可以讲地上的鸡捉放到用于鸡休息的鸡架之上,避免鸡在室外受到寒气的侵袭。
4 总结
茶园生态养鸡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有着重大的指示意义,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能够做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共同发展的强大优势。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茶园生态技术当中对于茶树的种植区的选择和养鸡技术的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能按照单一的茶树生长条件和鸡的生长环境进行单一的整合和统一,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两者达成协调一致的和谐发展模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害与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首先应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在此基础上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阴树,增加茶园周围植被。部分茶园应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和杂草滋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1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对本区的重要病虫害进行调查, 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害虫少、小的初期阶段防治,掌握在越冬至早春活动初期及多代害虫 1~2 代重点防治。在防治技术的应用上,以农业防治为主,各种生物技术为核心,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在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
2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利用各项茶树栽培管理措施来控制茶树病虫害,这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和关键。主要方法是: (1) 在建立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害的茶树良种;(2) 在生产管理中,注意合理修剪(每年坚持轻修剪,隔年 1 次重修剪,将茶树叶面积指数控制在 3 左右),及时分批嫩采茶叶( 能够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危害);(3) 合理耕作勤锄杂草,疏枝清园,深翻茶园土壤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4) 高温干旱季节灌溉,雨季清地及时排水等,减少病害发生。
2.2 生物防治
利用病虫天敌或其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茶叶和环境,控制病虫害作用长期持久的特点,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措施。主要方法是: (1) 在茶园中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各类天敌蜘蛛、赤眼蜂、捕食螨、昆虫病原线虫、瓢虫等。(2)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害虫天敌,营造害虫天敌生物容易生存的环境,如为保护蜘蛛放草把。(3) 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外激素,如素或其他动物植物源引诱剂。(4)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抑制剂、放射菌、拮抗菌制剂,应用茶尺蠖、茶毛虫病毒制剂可以有效防治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和茶毛虫。幼虫取食病毒后一般 10 多天后才开始死亡,因此应在虫口密度很小、发生整齐的1代幼虫期施药防治,在茶园中喷施 0.1~0.2 亿/ml 白僵菌孢子液,对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类、象类等害虫防治效果 85%以上,一般喷施7d后产生防治效果。用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效果80%以上。应用细菌制剂苏云金杆菌类(简称Bt) 防治茶毛虫,防效 90%以上;防治茶尺蠖,防效 70%左右。(5)有限度使用农用抗生素、如农抗 120、井岗霉素等防治真菌病害,浏阳霉素防治螨类。注意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生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
2.3 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主要方法有: 人工捕杀群集性强的害虫、灯光诱杀害虫的成虫、茶园覆盖防虫网等。
2.4 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
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川楝、苦楝等。如应用 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效果良好。注意该药药效缓慢,应适当提前2~3d施药。应用鱼藤酮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叶蝉类等,可在 3 龄前幼虫期或发生高峰前期用 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喷雾。矿物源农药常用的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可自己熬制, 也可以直接使用45%的石硫合剂晶体。应用时应掌握在茶季结束后。用0.3~0.5°Be石硫合剂封园, 可防治茶树各种叶病、茎病、蚧类、粉虱类、螨类,对翌年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应用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现用现配),对茶树叶病和茎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只能在秋季封园后使用。
2.5 化学农药防治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但必须符合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可以使用的化学农药以菊酯类为代表的主要有: 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功夫菊酯)、联苯菊酯。在不生产夏、秋茶的茶园中,夏、秋季节可以使用,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超过 2 次。在生产茶园中,最好采取对虫害挑治的方法对施药区进行隔离保护使用,这样能减少用药量,避免污染,但施药区的安全间隔期必须保证在 7d 以上。
(收稿:2013-07-15)
参考文献
[1]汤文秀,孙世顺.绿色有机茶叶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67.
[2]邹久安.夏季茶园管理严把三关[J].农技服务,2006(7) ;14.
枣庄是山东省主要产茶地区之一,茶园面积近667hm2。其茶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山区,海拔在100~600m的丘陵山地均有分布。枣庄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但适宜的生态条件也给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1适合生产优质茶叶的气候、地理因子
1.1适宜茶树生长的气象因子
茶树是喜光植物,对光照要求特别严,太阳光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适宜茶树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2℃。地温日平均需11℃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3℃。雨水充足也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必要条件,但过多也有不利品质的影响,一般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比较适合。
1.2适宜茶树生长的地理因子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一般要求是土层厚达1m以上并不含石灰石,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pH值4.5~6.5为宜。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 000m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以下。
2枣庄市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2.1日照
枣庄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2 512.0~2 768.4h之间,日照时数地理分布的特点为山区丘陵多于平原洼地;全市平均无霜期在205~228d之间。从地形与无霜期看,山区、坡地无霜期比一般平地长20~25d。枣庄市大部分茶园分布于山地、丘陵,以特殊的地理条件不仅给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日照时数与无霜期的延长也延长了茶园病虫害的生活史。
2.2温度
枣庄市茶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严寒酷暑日数较少,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大多数害虫均无明显越冬现象,从而延长了病虫害在茶园的危害期。枣庄市干旱季节和雨湿季节区分明显,致使茶园病虫害也相应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由于11月至次年5月前的干旱几率较大,比较耐旱的害虫种类如茶蚜、叶螨类、茶黄蓟马等危害一般较为严重;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湿季节的到来而危害减轻。此时,由于低温和干旱而受抑制发育滞缓的病虫害如茶毛虫、茶黑茸毒蛾等类害虫则发育加快,种群数量明显增大,危害也愈加严重。而在山区和高海拔茶园发生普遍的一些真菌病害,如茶白星病、茶园赤星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危害严重;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茶云纹叶枯病等高温高湿型病害则危害加大,严重时,引起茶园成片茶叶大量枯黄和脱落,导致茶树势衰弱。
2.3降水
枣庄市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左右,是山东省降雨量较充沛的地区之一。降雨量的增加给茶园内经常发生的低温高湿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速了一些枝干病害的传播蔓延。
2.4土壤与地形
枣庄全市均有茶树种植,且茶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全市茶园土地大部分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其pH值也在6.0左右,茶园所处的海拔高度在100~600m,土壤通气性、透水性能良好。枣庄市的气候条件、土壤、地理条件基本符合茶树栽培和正常生长;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茶园病虫害适宜的繁衍地。
3防治技术及相关对策
由于枣庄市茶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山区地貌错综复杂,为全市茶树创造了独特、优越的生长环境;但同时茶园适宜的生态条件使茶树病虫害得以大量繁衍。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给全市茶树业的发展带来障碍,为解决当前茶树生长存在的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茶区应发展以生态为主体、植物种群多样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促进茶园的生态平衡,茶林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保护林带、茶果、茶林、茶药等茶园,进一步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限制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目的。
(2)了解茶园内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种类、危害状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大力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33-02
福安市是中国茶叶之乡,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市和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市。近年来,福安市立足茶业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2008年现代茶业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完成2 474.13 hm2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而又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 福安市茶叶安全建设情况
1.1 实施茶园生态工程
大力实施国家现代茶业项目,加快茶园水利设施与道路修建、茶园绿化树种多样化培育、茶园园地综合改造,全面实施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茶叶原料和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着力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全市8 133.33 hm2茶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园,28家茶叶企业的40个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有新坦洋集团、南方佳木茶业、王家茶场等3家茶企开展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推动福安市茶叶质量跃上新台阶。历年农业部、省农业厅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100%。
1.2 加强检测力量
率先成立福安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并不断扩大检测项目,目前检测项目共31项。
1.3 组织茶叶抽检
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无偿抽检春、夏、秋季茶样进行农残检测,年抽检120多份茶样,有力地监控茶叶农残动态。
1.4 开展物理防治
组织测报人员深入福安市社口、松罗、溪柄等3个病虫测报站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在社口、晓阳、潭头、城阳、坂中、穆云、松罗等乡镇示范采取推广黄板(粘虫板)、太阳能诱虫灯防治虫害,面积306.67 hm2。
2 现代茶园害虫为害特点
通过对福安市现代茶园的调查,发现尽管茶树品种不同、茶园类型不同,害虫种类稍有差异,但在现代茶园中常见害虫主要有螨类、叶蝉类、蚧类、粉虱类、尺蠖类、毒蛾类、刺蛾、蓑蛾类、卷叶蛾、象甲类、钻蛀害虫(茶吉丁虫、茶枝镰蛾)、地下害虫(大蟋蟀等)、茶蚜、茶蚕等14类。其中,以假眼小绿叶蝉、螨类(茶橙瘿螨、短须螨、茶黄螨)发生最多且普遍,局部茶园黑刺粉虱、卷叶蛾等也较多。而害虫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大虫向小虫演变,食叶性向吸汁性害虫演变,发生代数少的向发生代数多的演变,繁殖力低向繁殖力高的害虫演变,栖息叶面的向栖息隐蔽的害虫演变。
3 茶叶农残面临的新形势
3.1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第10版上刊登“茶叶出口如何跨过新门槛”。2012年4月11日“绿色和平”组织在网上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称送检的国内九大品牌茶叶企业的18种茶叶样本全部含有农药残留,少的含有3种农残,多的有17种,总共检出29种,不少样本检测出违禁农药残留,引发公众“还能不能喝茶”的争议。
3.2 国际社会对茶叶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欧盟制定茶叶中农药残留MR标准有438个,还有规定停止生产、使用、销售的农药按0.01 g/kg执行,这样总共有1 135个标准。从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茶叶出口采取新规,要求所有中国进口茶叶必须从指定口岸入境;所有货物必须有常规入境文件才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将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如果该批货物被抽中,则要实施100%抽样检测;主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如噻嗪酮、吡虫啉等都更加严格。
3.3 国内茶园禁用农药种类繁多
我国2010年前禁用的农药有42种之多,常见的有:六六六、滴滴涕、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内吸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克百威、呋喃丹。其余还有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氟虫腈。2011年6月15日起禁用灭多威和硫丹。44种禁用农药中,有高达35种没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如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即使检测出也无法作出判定。目前,我国在茶树上登记的农药共有28类96种农药。
4 现代茶园害虫防治措施
当前茶产业发展面临着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土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实践证明,生态茶园建设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高产优质、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基础。生产上应改善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增加物种种类和数量,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从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4.1 科学布点建站、做好预测预报
福安市在海拔500 m以上的茶园面积0.29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4.45%;在海拔300~500 m的茶园面积0.22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18.61%,在海拔100~300 m的茶园面积0.33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7.96%;在海拔100 m以下的茶园面积0.34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8.98%。茶园集中分布在低山、高低丘陵地带。依托现有的社口、松罗、溪柄病虫害测报站,增加在100~300 m的测报点,从整体茶园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分析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通过定期、定点的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并应用生物防治指标,使用选择性农药进行防治。如茶丽纹象甲可在成虫出土初期用药,茶毛虫掌握在幼虫3龄前幼虫期用药,茶小绿叶蝉在若虫期防治。
4.2 加强茶园管理、改善内部环境
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息息相关。根据茶树生育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而采取的农艺措施,以提高茶树自身抗性来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如茶树轻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病虫来源和病虫发生数量[1-2];茶叶适当嫩采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
4.3 注重长效机制、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虽长效性好,但因见效慢,不大受茶农接受。它是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发生与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茶园生态平衡。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EoNPV)是茶尺蠖幼虫的优势病原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和溴氰菊酯对其有增效作用,据此已研制出3种实用制剂,田间防治效果达95%,有效期达1~2年。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VP)也有3种实用制剂(水剂、Bt混剂、敌杀死混剂),防治效果达95%以上。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VP)有2种实用制剂(水剂、Bt混剂)田间防治效果达88%以上。
4.4 针对害虫特性、实施物理防治
害虫大多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利用其特性可达到防治效果。如利用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此外还可采用糖醋液诱杀、性引诱剂诱杀等,但诱杀时必须避开益虫高峰期。①信息素诱捕技术。一是利用人工合成害虫的雌性激素,把专用性诱剂诱芯安装在虫板上,对雄性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已开发出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性诱剂。二是外源信息物质诱导,如在茶园中采用缓解技术施用水杨酸甲酯对小绿叶蝉可产生明显的趋避效应。而对瓢虫类、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表现出诱集效应。②频振灯诱杀技术。利用害虫趋光性,主要对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进行诱杀,可结合、信息素诱杀、人工捕杀,效果更佳。③色板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和自身生物特性进行诱杀,如假眼小绿叶蝉对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蚜对黄绿色、茶尺蠖幼虫对黄色具有趋性。④植物诱杀技术。种植对害虫具有诱集的植物,如菊科、草本花卉诱集害虫,再集中杀灭;外源信息物质诱导,如在茶园中采用缓解技术施用水杨酸甲酯对小绿叶蝉可产生明显的趋避效应,而对瓢虫类、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表现出诱集效应[3-4]。
4.5 化学农药防治、注重科学规范
在提倡有机、绿色食品的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不得以的方法。当病虫发生数量和茶树遭受危害程度达到生物防治指标时,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选择性农药进行药物防治。但必须严格按照允许使用深度和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不能采取多种农药混用。还要注意农药的轮流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福建省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已开始对凯恩、阿立卡、艾法迪、飞电、毕飞等替代农药进行筛选试验,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害虫。
5 参考文献
[1] 林瑾,高明清,王水金,等.福安三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动态[J].福建茶叶,2008(3):29-30.
1.1 AA级绿色食品茶的病虫害控制必须以营造良好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一切有利于形成稳定复杂的茶园生态的技术措施,也必将有利于该系统对病虫害控制能力的发挥。良好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是众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种群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的拼凑。 因此,在营造绿色茶园生态系统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共生互惠、生态位、食物链等原理,不断丰富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1.2 复合生态茶园具有较强抵御外界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既有利于茶树的正常生长,而且稳定的茶园小气候为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果一茶、胶一茶、林一茶间作茶园昼夜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变幅减小,而散射光照比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提高,茶树生长势增强,茶叶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1.3 蜘蛛作为一种留守式的捕食性天敌,茶园中种类多,数量大,能捕食很多种类的茶园害虫。此外,茶园中自然存在着多种虫生真菌,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和流行潜能,尤其在害虫大发生时期,它们能在短期内摧毁害虫种群,如韦泊虫座孢等对江、浙、皖、湘、粤等地黑翅粉虱种群同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2 合理运用各项农艺措施抑制病虫发生条件
2.1 抗病虫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
茶树病虫害以茶树为主要食料来源,而且每一种类病虫因其自身生理生化特点,对茶树不同品种的喜好程度往往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已有茶树品种的研究结果看,对某些病虫抗性或者病虫对茶树品种的喜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绝对的质的差异。因此,如何将这些微小的差异逐渐扩大或创造新的差异并稳定起来,是今后茶树抗病虫育种的努力方向。 所以,到目前为止,选择完全抗病、抗虫或全面“免疫”的茶树新品种可操作性不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对于抗病虫茶树品种选育,我们已无能为力了。事实上,茶树对病虫害抵抗能力,除了表现在茶树不受或少受病虫危害外,还可以表现在茶树的“代偿能力”或称之为“补偿性生长能力”。如果茶树受病虫危害后,其补偿性生长等于或超过危害程度,那么茶树实际上也表现出强的抗性。因此,生长势旺盛、生长速度快、补偿生长能力强的茶树品种也是今后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方向。 此外对于新建茶园来说,茶树品种的合理选择搭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危害和流行。如果种植单一茶树品种,一旦病虫对该品种适应后,如果病虫害发生,就很有可能造成快速蔓延和流行。所以,新建的绿色食品茶园应避免采用单一品种。
2.2 鲜叶采摘
茶树新长出来的幼芽嫩叶是茶叶生产的主要收获对象,同时也是众多趋嫩性病虫,如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蚜、黑翅粉虱、茶细蛾、茶芽枯病等活动、取食和繁殖场所。分批及时采摘嫩叶,不但可以保证茶叶质量,还能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 幼龄或重新修剪后的茶园,留叶养蓬时,也应避开病虫发生的敏感期,比如小绿叶蝉高峰到来前,芽叶已停止生长,可以明显减轻其危害,秋末发出的幼嫩芽梢,即使不用作茶叶生产,也应尽量采摘,否则茶蚜发生严重。
2.3 合理修剪
合理的修剪制度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茶树树冠,而且不同程度的修剪还可以直接清除大量病虫。比如早春进行的蓬面整理和轻修剪,可以对小绿叶蝉、螨类和茶白星病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更新蓬面的深修剪或重修剪,不仅可以去除叶部病虫,还可剪除危害枝条的茶梢蛾、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以及茶梢黑点病的病原。而台刈在复壮树势的同时,还可以去除更多的病虫,如不易根治的蚧壳类害虫;当然也会对茶园的小气候和生态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在采用时应加强肥培管理,加速茶树更新内复壮,减少负面影响。
2.4 耕作锄草
茶园耕作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同时还是一项有效的茶园病虫控制措施,尤其是对土栖性病虫和表土或者在枯枝落叶上化蛹、羽化的害虫更为有效。结合秋季深耕施肥,可以将在表土、枯枝落叶中化蛹越冬的尺蠖类、部分刺蛾类(茶刺蛾、褐刺蛾)害虫和一些病原体以及土栖性害虫如茶丽纹象甲等,深埋到土中,阻止其羽化; 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生活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暴露到土表,增加天敌的捕杀机会,明显减少来年的虫口数。
2.5 疏枝清园
茶园过分郁蔽,容易引起病虫危害,因为大多数的茶树害虫喜欢在郁蔽、潮湿、阴暗处栖息和繁衍。通过理去茶行边缘或茶篷下面过密的枝叶,促进通风透光,并结合深耕清除茶园枯枝落叶,恶化病虫栖息场所的环境条件,抑制病虫发生。
2.6 茶园排灌
合理的茶园排灌措施,可以促进茶树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的发生机会。高温干旱季节,容易诱发、加重茶赤叶斑病、云纹叶枯病、白绢病和茶短须螨等病虫危害,通过适当的灌溉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这些病虫的发生;相反在一些排水不良的茶园,茶树长势差,根病发生严重。
2.7 茶园施肥
茶园施肥主要作用是改善茶园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生长势。合理的施肥也可以通过增强茶树的生活力和抗病虫力,减轻病虫危害。
3茶园景观设计中艺术形式与景观的融合
3.1寓“茶道”于景观
第一,在茶园的景观设计当中,要对茶符号进行适当包装,茶符号包括茶叶、茶树、茶坊、采茶工具等与茶叶生产、制作相关的物质符号和承载着茶文化及相关茶元素的精神符号两种。在对茶符号进行设计时,需要注重整体的搭配和效果,在整体设计和开发中融入实际的景观,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景观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以当地的自然资源、民族特色、茶艺风格为基础,对茶园具体景观进行设计,再结合景观设计原则指导,对具体景观建筑进行建设和添置。第二,通过色彩渲染和色彩搭配的方式对茶道精神进行展示。茶园中最多的就是茶树,绿色是主色调,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其它的颜色,烘托和陪衬茶道文化氛围。茶园的色彩搭配主要有植物景观色彩搭配和人为色彩搭配两种,其中植物景观主要依靠植物呈现出的季节性颜色变化为茶园增添不同的色彩,而人为景观则相对更加稳定,因此,在茶园景观的设计中需要运用认为景观,以保证其完整性和整体性。但是,要掌握和控制好人为色彩的使用度,过多的使用会造成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茶园景观中整体的自然特性。第三,搭配运用声、光色彩,增加茶园景观的文化氛围,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园林的整体艺术层次。将现代技术和手段运用在茶园景观设计之中,例如,利用日照和景观位置的变化,结合光影成像技术,通过阴影和明暗两种效果在茶园景观建筑中的成像,为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3.2空间设计理念运用
第一,对于景观单体空间的开发和设计,需要对景观的坡度、底面、平轮廓线等进行全面考量,还需要结合本地特点运用开敞、半开敞、闭合三种空间形式,对景观的作用、所能呈现出的效果、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和烘托茶文化的氛围,从而在茶园景观设计中选取合适的景观单体空间开发结构和开发类型。第二,在进行空间组合的设计和开发时,要注重各单元之间的搭配性和独立性,既要对单体景观的功能和所营造的氛围进行充分体现,又要保证整体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茶园景观的设计者还需要妥善处理空间组合的过渡节点,确保单体景观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一脉相承,不显得很突兀。在设计时,可以借鉴中国园林建筑中“起”“承”“转”“合”的空间组合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让各景观之间互为依托的同时相互影响,从而呈现出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的特点,而这种具备节奏感和良好韵律感的艺术性景观设计更能吸引游客,同时为游客提供更为畅快、舒适的体验。
3.3传统造园手法运用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原则;茶园景观;设计理念
引言
低影响开发是可持续控制利用雨洪的新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从源头上通过一系列分散的小型措施进行产流控制,以最大限度地维持开发前的场地水文功能,实现区域良性水循环。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借鉴其经验,对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1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影响开发模式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马里兰州,其城市规划者为了在城市景观设计、施工、管理中,实现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尤其是实现对雨洪资源和分布格局影响的最小化,进而形成了新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规划,这一管理模式一出现就受到了现代城市管理者的青睐,并不断在城市开发中应用、实践、完善,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低影响开发的模式也逐渐传入到我国。在城市园林绿地等景观建设中,对于水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低影响开发模式的主要应用方向就是城市园林绿,在城市建设中,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减少景观建设成本,还能够利用储备的雨水灌溉园林植物,这样一方面抑制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将城市的水资源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2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是茶叶之乡,茶叶的种植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了近几年生态旅游的“宠儿”。近年来,一些南方的产茶区突破了茶叶单纯种植的经济模式,开始设计茶园景观,即根据景观设计的要求,将茶园构建成生态旅游区,这样既能够满足茶农的经济需求,又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一直是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一方面茶园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水资源在茶叶的种植、生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依靠降水不仅会影响茶园的土壤保持,更存在着水资源结构性失衡的危险,此外,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在夏季的丰水期还存在着洪水危害,因此,如何利用合理的水源调蓄管理技术,对暴雨、洪水进行引导、调蓄则成了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茶园既然作为一种景观存在,其必然会对其观赏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茶园景观最美丽的景色就是清新的绿色资源,游客在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中穿梭能够获得心旷神怡的体验,因此,茶园景观在设计中也应该迎合游客的观赏需求,在保证茶园种植态势的同时,也要对道路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进行具体的优化,以保证景观设计中,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强调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环境品质的平衡,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能够推动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以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措施的创新与优化,还能够实现茶园景观在空间上的连续性,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减少茶园土壤流失,提高灌溉效率,而这对于推动茶园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茶园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景观作品的核心指导,它不仅凸显一个景观作品的个性风格,更能赋予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茶园的景观设计就是依托茶叶的种植,通过规划布局,设计出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景观形式,从而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茶园景观设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应该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3.1因地制宜的原则
茶园,尤其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些茶园所在基址,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将不同地块相连接,并通过综合设计,构建一个整体茶园。在茶树的栽种过程中,设计者应该配合地势,合理规划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保证植株能够有效地获得水资源,保证正常生长。此外,在茶园景观修剪的过程中,应该从整齐和谐的角度,根据地形地势来提高景观的层次感,让景观与地形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整艺术品。
3.2完整性与一致性原则
低影响开发模式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管理,茶园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因此,在规划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茶园整体布局,保证茶园景观效果相对完整,避免各分区过度分割,保证输水设施的建设,以解决好各分区的过渡与联络关系,同时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茶园与周边的结合和自身的整体性更趋向合理和完整。
3.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在低影响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者应该坚持茶树的核心景观地位,并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对水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管理,保证水资源的灌溉效率,提高自然景观的质量。另外,在茶园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也不能忽略茶文化的价值,应该从当地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方面展开有特色的景观建设,增强茶园景观的人文氛围,并让水资源的利用既能够满足自然景观的建设,也能够满足人文景观的发展。
4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实践
4.1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流程
虽然低影响开发在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根据城市景观建设的基本流程,其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茶园基本区域,并对集中保护和集中开发的地区进行划分;明确茶园景观设计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根据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设施建设,关注景观的后期运营与管理,保证茶园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4.2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开发策略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中,对雨水、洪水的管理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利用存储器将雨水就近储备起来,并有计划地排放到水资源运行系统中去,这不仅能够避免造成茶园景观内水量的短时间激增,也能够缓解水资源排放系统的压力;二、根据茶园土壤的含水和渗透能力,在源头实现对暴雨的控制,从而实现对茶园景观的及时灌溉;三、通过对茶园场地的系统规划,对其地表径流进行控制。对于茶园景观设计而言,选择哪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应该视情况而定,即通过对茶园主体的功能定位,明确景观的综合效益,同时对茶园的土壤、地势、水文、植被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强调低影响技术体系与茶园土地规划的复合关系,进而实现对园区的全面管理与开发。
4.3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途径
在茶园景观宏观设计方面,设计者应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强调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与雨水管理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优化开发模式,利用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保护茶园的水体环境以及开放空间,从而实现保证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微观设计角度看,茶园设计应该综合分析景观附近和景观附近的生活设施,从而保证工程建设与合理的科学性。基于低影响的开发模式,茶园景观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可削弱地表径流体积、延长地表水的汇流时间、以及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转输排放等,在对雨水的管理中,设计者应该结合茶园的基址以及空间条件,对不同阶段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
5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茶园景观设计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而如何开发茶园景观,保护茶园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搞好生态旅游开发,治理水体和河道,则成为设计者和管理者应该集中思考的问题,在低影响开发模式的目标下,茶园景观设计兼顾各方面条件,不仅实现了对茶园的科学管理,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朝阳,王树栋.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北京地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03:107-111.
[2]王苗苗.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5,06:117-119.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39-01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是都匀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现有茶园面积1.49万hm2,可采茶园逾0.63万hm2。由于茶叶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有害生物呈加重发生态势。摸清其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为有效控制茶园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危害,提高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都匀市茶叶生产健康发展,笔者于2010―2013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对茶园有害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概况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总面积10 hm2。调查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
1.2 调查方法
1.2.1 病虫调查方法。在茶叶生长期间每隔10~15 d调查1次,采取对根际和根际土壤取样调查及干、枝、叶、花上收集的方法进行普查,采集的病虫害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调查过程中观察记载病虫危害茶叶植株部位及危害症状。同时,在茶叶种植园内安装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每10 d调查1次,对诱集昆虫带回实验室鉴定。
1.2.2 杂草调查方法。采用唐洪元等[1]提出的五级目测法进行,调查时记载杂草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
1.2.3 害鼠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工具为木板鼠夹,花生仁作诱饵,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病虫主要种类
通过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在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19种,其中,病害有7种,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叶斑病、茶白绢病等;主要害虫有12种,即茶小绿叶蝉、茶蓟马、茶蚜、黑粉刺虱、茶毛虫、云尺蠖、油桐尺蠖、小白尺蠖、茶蓑蛾、大蓑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
2.2 发生杂草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狗尾草、蟋蟀草、狗牙根、辣蓼、白茅、棒头草、看麦粮、早熟禾、繁缕、莎草、马兰、毛茛、野塘蒿、刺儿菜、黄花蒿、通泉草、车前草、蟋蟀草、马齿笕等20余种,占杂草发生量的90%以上。
2.3 发生害鼠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害鼠主要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4种,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鼠数的80%以上,捕获率在3%~8%。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茶园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重点,抓住防治关键时期,选择生物农药,适时采用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在春茶萌芽前及时进行修剪,清除田间病虫枝叶,及时进行人工除草,清洁田园,施足底肥。在茶青采摘的季节,及时进行采摘茶青,增产增效,创造一个利于茶叶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从而减轻茶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2 物理防治
杀虫灯诱杀害虫的一种高科技绿色无公害杀虫技术,具有无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诱杀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在茶园应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控虫技术和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可大大减少田间害虫危害。太阳能杀虫灯按照每3.3 hm2茶园安装1盏进行诱杀害虫;黄板按照茶园悬挂25 cm×20 cm黄板375块/hm2为宜。茶园除草可以通过物理除草、覆膜等办法对杂草进行抑制。
3.3 化学防治
要加强病虫鼠害监测,搞好病虫鼠害调查,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动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开展防治病虫鼠害工作。在病虫防治时,禁止使用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强的农药,推广使用阿维菌素、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等高效、低毒、低残毒的生物农药,严格把握施药剂量及鲜叶采摘安全间隔期。茶园除草应该选择在冬季休茶时,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草籽,减少杂草,可选用草甘膦、克芜踪等除草剂,除草效果可达90%左右。鼠害防治推广使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的抗凝血杀鼠剂,如溴敌隆、溴鼠灵等,可有效地控制鼠类的发生危害[4]。
4 参考文献
[1] 唐洪元,王学鹗.上海郊区农田主要杂草生长发育研究(Ⅱ)[J].杂草学报,1989,3(4):14-19.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00-01
1 种植基地选择
茶树实现无公害栽培,一般对种植地块要求比较严格,要求生态环境好、附近没有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并且要求可持续生产能力比较强[1]。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茶园环境以及茶园灌溉用水等指标进行核实,以确保指标符合要求。同时,对茶园交通状况和四周环境也有要求,一般要求茶园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距离保持在5 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宽度要达到50~100 m。可以选择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或者选择森林、果园和作物作屏障。为了保障茶园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茶园的沟边、路边设置防护林。
2 高标准建园
2.1 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对土壤土层深度、耕作层的深度要求分别为超过1.0、0.5 m,且要求土壤含有机质大于1.5 g/kg、pH值4.5~6.5、肥力水平高、坡度低于25°,以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为宜;因地制宜对茶园、林、水、路进行科学规划,保证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配置比较合理,确保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设置合理[1];做好茶园山顶、道路旁、边缘以及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处的植树造林种草工作,确保茶园四周及内部的绿化和水土达标;茶园开垦时宜按照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翻垦山表面的全部土层,深度约为50 cm,对土埂和梯壁进行修筑,达到茶园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比较美观的效果[2]。另外,为避免浪费,注意合理利用表土回填。
2.2 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现有茶园的改造方法主要是园改、、树改等,根据无公害茶园要求,逐步进行改造。其中园改主要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茶园,采取拉好等高线、开沟排灌、修筑平台、 梯层前沿构筑梯埂(20 cm)、梯层内挖竹节沟(15 cm)等措施。方法有2种,即增施有机肥和深翻改土。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深施重施有机肥,可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类以及专用肥或有机肥,施肥沟深宽规格均约为50 cm。树改主要是对树冠进行改造,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式。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的树冠改造比较适宜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宜用重修或台刈,修剪要求完整光滑[3]。
3 品种选择
在茶树品种的选择上,根据当地土壤性状、气候特点,以丰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为宜,同时根据各品种对虫害的不同抗性,以及早、中、迟芽品种栽培时间,采取搭配种植的方式。在茶苗质量上,以苗高超过20 cm以上、茎粗达2.5 mm、植株粗壮、无病的茶苗为宜。栽植时,各行距、丛距分别约为1.5、0.3 m,按条栽与丛栽方式进行,保证密度合理。对现有茶园进行换代改种,主要针对品种混杂、品质低劣、效益比较低的茶园,尤其是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老茶园,应选择优质高效品种,以提高茶园效益。
4 茶园管理
秋季对茶园进行1次深翻,可以降低土中的越冬病虫源。深耕结合培土进行,勤防除杂草。采取平衡施肥或者测土施肥的方法,满足茶树各期对养分的需求。还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培肥土壤。在茶树水分管理上,除了保持正常水分外,注意做好地势低洼区的开渠排水工作[3-4]。病虫害防治上,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加强茶园管理,利用害虫趋性进行诱杀;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天敌资源,利用以虫治虫方式,或者选择春雷霉素、颗粒体病毒、乳状芽孢杆菌等生物类药剂防治。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化学药剂。另外,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也可降低病虫的危害,实现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1]。
5 合理修剪采养
茶树修剪可以采取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方式[4]。其中重修剪主要是改善茶园树冠,为防止剪口被病菌和苔藓感染,可使用波尔多液清洗树干。覆盖度大的茶园为确保茶行间距合理,要求每年修剪1次,主要修剪茶树的边缘。修剪的枝叶除了粗干枝和病虫枝条进行清除外,其余应保留在茶园中培肥土壤。采摘时坚持“量质兼顾、采留结合、因园制宜”的原则。如果茶园发芽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可以进行机采,但为了防止污染茶树、茶叶及土壤,对采茶机用油种类提出要求,以机油和无铅汽油为宜。手工采茶不能采取抓采或者捋采的方式,以免影响芽叶的新鲜、完整、均匀程度,以提手采方式为宜,确保不夹杂鳞片、茶果、鱼叶、老枝叶等。为了防止摘好的茶叶鲜叶变质或被污染,摘后选择干净、通风性好的竹编网茶篮或篓筐进行盛装,并及时运到茶厂加工[1]。
6 参考文献
[1] 王肇剑.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