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产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工业产业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石化专业 能力 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 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篇2

1.1选择有益材料对于化学反应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选料的环节,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化学反应是否友好是否有益。有效的防范,以达到在过程以及结果的一种良性局面。

1.2采用高效高选择性的反应原料对于化学工业来说,化学反应是决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充分利用化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因素。可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产物纯度,减少无效反应产物的排放,节约化学资源,在化学工业中,有机物的反应复杂,研究机制不确定,所以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是对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使用绿色无公害的反应催化剂催化剂作为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的的物质,在化学工业中应用广泛,绿色化学就是研究生产高效高质量的化学反应,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无效产物可以做到循环利用,无公害。这项生产技术就是高度依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不断创新,不断推动绿色化学产业的发展,相关机构已经着手研究这些优良的催化剂.

2寻找高效绿色的化学催化剂对提升工业生产水平的作用

2.1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的应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做到完全无公害无污染,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洁化学,应用范围广泛,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工业中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般都是高温高压,在反应过程中,只有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才能使用现代化学工业的技术,另外加上绿色化学的高效催化剂,这项工程才得以不断发展。例如上文提到的低维材料碳纳米管,催化裂解反应中有很大的化学功效。

2.2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和现代生物结合的应用。讲到了催化剂,这就涉及到另外的技术性学科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就是高科技与高端专业知识结合的产物,学科内又分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等。在化学产业中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选取有机的生物材料,主要是动植物的原料,另外也会采用他们经过上千年演变的产物—地下的煤炭等。催化剂主要由人工催化剂和自然催化剂,分别由人工合成以及采用天然动植物的生物酶。这样能够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切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节约能源,维持现在生态平衡的状态,推动化学工业发展。

篇3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

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

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

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其后到1972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是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由重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实现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74年达到了62.2%,再次超过轻工业。1975年出口结构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机械机器和钢铁、金属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53.8%和22.4%,这标志着日本工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5-1964年,重化学工业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成了对国内设备的初步改进,进而以“投资牵动投资”使重化学工业实现了重装备化,各个部门的设备投资飞速增长。传统骨干产业,如钢铁、石化、电力工业都采用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电气机器工业、汽车工业的生产也逐步现代化,造船业和产业机械部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965-1974年,优势产业朝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除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维持着40%以上的贡献度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增加到23.7%,1975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337153亿日元,是1965年59834亿日元的5.6倍。曾推动内需的钢铁、汽车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改组。由于产品质量提高,日本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各产业积极转向出口,其中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对象更倾向于欧美发达国家。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增长是通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和降低成本实现的。虽然日本迅速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但经济过分依赖海外的能源和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技术立国(1975-1990年)

70年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国内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外资源的脆弱性。与此同时,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迅速兴起,也促使日本在新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开发研究。为此,1980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转化。

在技术立国战略的指导下,日本产业界的研究开发转向了节约能源和"轻薄短小"的方向。钢铁工业进行高炉技术改造、电力工业大力开发核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加工组装型产业取代了基础原材料工业成为生产重点,汽车、家用电器、机床等产量在1975-1980年间分别增长了1.19、1.72、2.03倍。

另外,日本大力发展新兴的电子技术,对被称为新的"产业粮食"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尤为重视。两大产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量迅速增加。1990年日本半导体元器件的产值为7100亿日元,相当于1975年1588亿日元的约4.5倍,而集成电路产值达到了29134亿日元,为1975年1176亿日元的24.8倍。

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不仅使日本在新兴行业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而且推动了电器机器、机械等传统产业的生产革命。如电子设备部门通过集成电路化提高性能、缩小体积,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因此,尽管面临发达国家出口限制和发展中国家紧紧追赶的严峻形势,日本重化学工业依然拥有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日本世界工厂的特点

日本在80年代中期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但与英国、美国世界工厂不同的是,日本世界工厂的规模并没有达到绝对控制地位,其地位主要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除上文提到的几个世界领先行业外,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0%左右,出口产品以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所代表的行业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重点行业。所以日本世界工厂是在一定的制造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以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的领先和先进的总体科技水平为标志的。

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重化学工业”是日本人创造的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设备工业,主要包括造船、机械、电器设备、汽车工业。

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大规模国产化之后,将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用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形成“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其次,重化学工业具有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走向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难以抵挡的。再次,重化学工业发展成熟促使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高附加值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增加,出口结构也出现高附加值化,进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国际收支大大改善。最后,鉴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使日本在各种生产要素上有一个质的提高,增强了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所以说,日本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提高产业结构,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才得以成为日本世界工厂。

四、日本世界工厂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以后,日益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公司在中国投资,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各国主要媒体也纷纷撰文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中国世界工厂能够从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严格按照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加工组装业的顺序发展,才是日本工业化成功的道路,前一产业是后一产业发展的基础,这是产业结构提升不能违背的规律。

其次,日本能如此迅速的成为世界工厂,其奥秘就在于制定了明确的重化学工业化战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短国民经济在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低附加值产业的停留时间,促进高附加值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战后初期,日本只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日本并没有囿于国际分工理论,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立国”为目标,确定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促进本国经济的强大。这是对中国世界工厂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

篇4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学工业园区发展很快,对我国的经济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现代 化工产业集聚载体的化工园区,其规划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或者开发区的理念与手法。比如其功能定位方面,必须考虑现代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兼容性,在空间组织方面,现代化化工园区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园区的空间集散理念和手法等等。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对积极推进化工业的发展,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推动所在区域的城市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化学工业存在着很大的环境安全风险, 因为化学 工业企业的生产原料或产品为各类化学品, 一旦发生泄漏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对企业员工及周围环境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 做好化学工业园环保,提升工业园工作环境,对化学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化学工业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化学工业区的发展现状及分类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广东茂名石化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珠海石化工业区、北京精细化工区、中国精细化工区、福建泉港石油化工区、河北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等等。这些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很快的促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化学工园区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大型石油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城市搬迁型。

大型石油化工区是指一类园区规模大,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与国际化工园区接轨并采用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南京化工园区、福建泉港化学工业园、惠州化工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

精细化工区一般为中小型园区,以精细或专用化学品以及非大宗合成材料为主,大多各具特色。如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围绕特种有机原料、材料进行开发,常熟国际氟化工业区主要开发氟化工产品,常州化工开发区主要开发ABS、PVC 等产品,泰兴化工区主要开发烧碱、氯、聚丙稀等系列产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开发合成材料等。

城市搬迁型是指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到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以满足城市发展规划。这些园区的建设,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如合肥化工园区、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等

2.化学工园区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的化学工业园区大部分是成功的,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2.1环保理念较低

国家与省市级有规模的化学工业区只占一小部分,而占大部分以上的化学工业园由于规模效益问题,环境和公共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在这些地方,随着化工区内企业的大量投产,区内整体环境与生态问题开始突显:因为在园区筹建规划时,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导向使人们往往受投资方主导,忽略乃至牺牲区内生态环境,如湿地水源、山体植被的保护,忽略区域中有限土地的合理规划使用,造成目前区内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2.2 环境监管不规范

政府对工业区的环境管理只是当地环保部门的职责延伸,缺乏专门从工业区整体规划需要的区域性管理模式。尽管自1986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一些化工区开始制定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条例,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制定的《危险废弃物污染控制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也不全面。对土地、资源保护、动植物、景观、渔业等方面,开发区更缺乏一个总体的环保规划。

2.3企业尚缺乏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区内企业所建的应急池和围堰,是根据通常情况下所需消防尾水的容量和部分储罐泄漏设计的, 如果出现重特大事故, 围堰和应急池将容量不够, 应急处置能力将捉襟见肘。

2.4应急物资及人员素质尚待提高。

由于应急物资因企业而异, 很难提出具体的要求, 因此企业在各类应急物资的配备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 企业往往是对部分负责安全环保的员工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但事故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能够完成应急处置, 这方面尚有不足。

3.化学工业园环保的改善措施

要进一步加强化学工业园的环境保护工作, 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要首先控制污染源, 以减少污染物的继续排放

尽可能控制和缩小已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蔓延的范围, 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避免人员伤亡,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应急处置要立足于彻底消除污染危害, 避免遗留后患。

3.2改善化学工业园的环境

不仅要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 完善防护林、绿化隔离带的建设,还要规划足够面积的滩涂湿地, 强化构建人工-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加强沿江水域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建。另外,进一步净化化工园区的尾水、减缓园区废水对附近河水生态系统的胁迫压力、控制岸边污染带的扩散范围、改善河水生生态环境质量; 对被占用或破坏的湿地, 应给予修复重建。

3.3建立定期完善的培训系统

设施再先进, 措施再完善, 具体操作还得靠人。企业员工对环境安全的意识高低、对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能否有效处置环境应急事件。针对环境事件, 一是要组织企业法或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正规的环境安全培训。二是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的环境安全培训。三是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对应急事件进行集中演练, 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3.4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化学工业园区有关管理部门及所有企业都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从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园区内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建设的管理, 检查、监督园区内各企业采取严格的防火、防爆、防泄漏措施, 以及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每个企业每个责任人都能识别潜在的危险、有毒因素,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每天检查、维护各种潜在风险源, 杜绝事故发生, 并能掌握风险事故应急与减缓措施, 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及时控制、消除并尽可能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3.5建立应急监控和报警系统

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关键在于及时发现, 及时 采取措施。如果失去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建立完善的监控和报警系统十分重要。应在化学工业园内设立环境安全监控中心, 重要生产区、罐区、雨水排口设立监控 探头, 并安装浓度超标报警器, 与监控中心相连。一旦出现意外情况, 可以使得相关人员及时发现, 及时通知企业, 及时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灾情。

4.结论

总之,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面对目前这些环保问题,应努力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的化学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之路,做好化学工业园环保,提升工业园工作环境。这些问题的改善,不仅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在一方面提高了化学工业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2适用于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在传统粗放型管理体制下,针对化学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与危害,一般在处理上都是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从而通过强化监管来确保对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就显得治标不治本,一时的管控结合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有别于其他行业,所以其他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化学工业来讲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做。而这一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根据行业自身所存在的特点,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特殊化学反应程序,以在实现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实际生产的顺利开展。比如:在化纤和毛纺原材料的加工中,针对所产生的污水,可以通过酸碱综合处理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实现相应副产品的再利用,为化学工业生产园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化工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

3.1以3R原则中的减量化为推行途径之一

在3R原则中,关于减量化这一原则的实质是通过原材料以及能源使用上的减量,实现原定的生产目标,从而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减量化这一途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创新、清洁生产方式的使用。在具体落实上:(1)化学工业生产企业。从企业方面,需要以减量化原则为切入点,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基础,只有实现生产技术的突破,才能确保在减少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进而才能真正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产量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技术的创新是生产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以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获得立足于市场的资本。(2)化学工业园区。实现化学工业园区的有效规划,能够为化学工业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奠定基础,进而从管理上突破当前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一难题。而从化学工业园区的整体上看,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想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规模化来实现整个园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在构建园区之初就从整体上实现对园区的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性战略,以确保各企业间的经济利益能够在统一协调的目标下进行生产。而要想实现以上战略的落实,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即要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型理念下,实现各种资源以及循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要对这一循环利用的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样才能确保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可行的计划当中,从而为整个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以3R中的再利用原则来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要想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落实,就需要化学工业实现相应产品包装的循环利用,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将可循环理念考虑到其中,避免因为反复淘汰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污染,而这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为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装产品。从而通过减少浪费来实现再利用原则的落实。比如:在化纤、毛纺产品生产中,如果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实现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在包装上采用可溶解的塑料制品,这样在实现成本节约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3以3R中的再循环原则来深化这一模式的发展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要将所生产出的物品实现回收再利用,进而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再循环不仅包括了成品的回收再利用,同时也包括了初级产品的原料转化,也就是将初级产品中不合格的产品再转换成生产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针对化工行业中化纤与毛纺的生产,实现初级产品的循环利用将是其主要采用的形式。从化工企业角度来讲,需要针对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来实现原材料的转化再利用,进而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并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成功奠定基础。从工业园区层面看,需要实现内部循环模式的构建,进而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

4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正朝着工业园区建设的方向而努力,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实。实现此种工业发展模式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实现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进而实现整个化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并实现污染的集中处理,进而在节约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第二,工业园区的建立能够实现成熟的产业链,进而减少中间成本的投入,提高整个工业产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减少运输环节,进而避免化学工业品的安全隐患,同时降低运输消耗,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生产的安全。

篇6

事实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是以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化学工业作为工业部门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自然成为了我国减排工作实施的重点领域。据统计,化工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16%、%和5%,位居工业行业的第1、和5位。另一方面,尽管通过新的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已使我国化学工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就能源利用效率而言,我国化学工业的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15%左右,一些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左右。因此,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然而,对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对该行业的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能耗量的增长和碳排量的变动?哪些部门是主要的耗能部门或者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上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因此,研究化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能为制定可行的行业节能减排等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因素两个方面。

(1)碳排放强度

Greening等(1998)对10个OECD国家(丹麦、芬兰、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生产部门(1971-1991年)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影响0。Zhang(2003)利用没有残差的Laspeyres方法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能源消费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7年工业部门所节约能源的87.8%是由于实际能源强度下降引起的,能源下降主要体现在黑色金属、化学、非金属矿物、机械制造四个部门?。Wu等(2005)根据中国各省的数据,利用一种新的三层分析法研究了1996-199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突然下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缓慢下降是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决定因素5。Fan等(2007)分析了1980-2003年一次能源利用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0。魏一鸣等(2008)在《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中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下降较快,中国碳排放强度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高碳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消费、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来实现0。

(2)碳排放因素

许多学者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和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相关的问题。Gould和Kulshreshtha(1986)首次将最终需求、结构依存以及节约能源与萨斯喀彻温省的能源消费结合起来?。Rose和Chen(1991)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来解释1972-1982年美国经济的中间部门的基于燃料和其他投入之间的中间燃料替代0。Chang和Lin(1998)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1981-1991年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和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的变化M。Fan(2006)等分析了1975-2000年人口、经济、技术对中国、世界、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经济、技术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MichaelDalton等(2008)的研究中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利用等产生影响,如果在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排放量几乎会降低40%12。MinZhao、LirongTan等(2010)基于LMDI方法利用1996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研究了上海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13。ClaudiaSheinbaum等(2010)米用LMDI方法定量研究了1970-2006年间墨西哥钢铁工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他们指出经济活动效应使能耗在所研究时间范围内增长了227%,而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则分别使能耗减少5%,90%14。SebastianLozano、EsterGutier?rez(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人口、能耗、碳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M。牛叔文、丁永霞等(2010)以亚太八国为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71-2005年间能耗、GOT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所优于其他三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116。ChengF.Lee、SueJ.Lin(200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台湾石化行业1984年到1994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结构分解方法,识别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替代、增值率、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最终出口需求等8个因素台湾石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关于碳减排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国家或者区域层面上,且大多关于西方国家和地区,而对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定工业部门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采用定量实证分析化学工业碳排放的研究很少。

三、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根据IPCC给出的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方针目录(1996年修订版),中国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如式(1)所示。

(二)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

借鉴Kaya恒等式M,为了分析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解为以下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碳排放系数。具体公式如(2)所示,公式(2)中的参数说明如表2。

为了下文叙述方便,将(2)、(3)式分别称为二氧化碳排放模型、能源消费模型。Ang(2004)B9]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指数分解方法,认为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I)在其理论基础、适用性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选择LMDI(Log-MeanDivisiaIndex)方法。根据LMDI分解方法,可以推出如下等式。

(1)二氧化碳排放模型

E表示现期相对基期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动;AEq、、Eu尾,AEei分别表示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同样地,根据LMDI分解方法得到如下分解结果:

对基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ACEi,ACfe,ACes,ACec、ACQ、ACu、ACss、/AC?分别表示部门能源消费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化石能源结构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了1996-2007年我国主要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情况。1996-2007年的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4、

2006、2007,由于未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因此本文通过前后两年平均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1996-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计算得到。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能源消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7。在本文中假定三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保持不变,因此,ACm=0。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能源消费、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都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另外,一些经济因素如工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累积图业总产值等也会影响化学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LMDI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化学工业分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等5个部门。

(一)二氧化碳排放模型结果根据(4)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基本上可以由能源消费量的变动来解释,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影响其次,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的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负向变化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1996年至1999年间,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逐年减少的,主要是由这几年化学工业能源消费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的降低所致。随着部门及总体能源消费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到200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此时则主要缘于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及能源消费效应,即能源消耗,尤其是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如图2。2007年相对于1996年化学工图2中国化学工业1996年和

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中,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度为172.86%,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分别为-5.08%、-67.43%,而化学工业具体5个部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以及塑料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率仅为-0.3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因此,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的结构变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除了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以外,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包括风电、核电和水电)的使用比例。

(二)能源消费模型结果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3)和(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能耗强度变动是影响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能耗强度变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化学工业经济效应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小。

2007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

图4从更细致的层面反映了化学工业中具体5个部门能耗强度的变化情况。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耗强度下降很快,尤其在2001年以后。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的能耗强度减少较缓慢。说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两个部门是化学工业所有部门中能耗较高、同时经济发展也较高的部门。为了降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应该加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经济投入,同时通过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消费。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分解结果如图5所示。

(三)叠加结果

在(4)、(6)两式分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8)式,叠加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叠加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

图7全面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1996-2007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程度。根据图7及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

(1)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增加。

(2)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这也造成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盾。为了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不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化石能源的减少,能源结构的优化,部门结构的调整等等。

(3)由图7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降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应继续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大投入。

(4)能耗强度的下降无疑是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最有力的贡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不断降低能耗强度,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改进技术以及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新能源比重入手。

(5)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的变动会增加能

年和2007年叠加分解结果

源的消费量,因此需要调整各部门的结构,关注高耗能部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增加较低耗能部门的投入,以期降低能源消耗。

篇7

1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

1.1化学工业设计的概念

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的是所有设计行业中涉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的学科,它的设计宗旨是让产品和人之间的配合性,设计合理美观,使产品能满足人们创造性的需求。

1.2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2.1化学工业设计发展现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开始逐步扩大。因为历史的种种因素,我国工业发展时间晚、速度慢,与先进国家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相比,我国在设计技术方面的整体水平低下。而且由于我国在化学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初期工业缺少发展资金,使得发展速度缓慢,在制造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性的创造,所以要想增加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市场份额,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1.2.2化学工业设计的特点(1)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着时代的变迁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化学工业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如绿色环保是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的主题,因此所有的化学工业设计都要符合环保、节能等社会主题的要求。(2)实践性和实用性。工业设计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化学工业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创新,让设计科学、合理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2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

2.1化学工业设计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核心价值

由于化学工业设计是涉及多种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术知识领域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检验工业产品中设计客观性的符合程度的基本要求。在化学工业设计中符合美观、功能齐全的产品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不符合设计制造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实现设计自身应具备的价值。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者需要在理解机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设计产品没有违反客观的科学设计要求,从而促进工业设计在结构、外形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使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

2.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

化学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题的不断改变,为机械制造技术提供最新的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产品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综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设计角度,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因此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活需求的研究,从而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3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设计方面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在化学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要求,很容易造成产品失去应有的设计价值,无法满足科学技术社会的生产标准,阻碍工业企业的在社会工业中的发展。同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将两者进行科学统一发展,利用优缺点的互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也只有将两者综合运用,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目标,因此企业要加强优化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企业向技术转型。同时以环保的时代主题为标准,正确衡量环境保护程度和工业生产的进程才能促进化学工业生产的有效性,实现双赢。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只有根据当代的发展主题,将绿色环保作为化学工业设计中的主要标准,学习先进的科学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将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益结合应用,才能使企业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化学工业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化学工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很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目前,世界化学品年总产值已超过15000亿美元,我国主要化学工业总产值也已达1400亿美元左右,其对我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0%左右。目前,化学工业与金属冶炼、能源电力一道已成为我国三大高增长产业群。

由于化学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化学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丹阳市化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以胶粘剂、涂料及有机合成中间体等为代表的化工产品门类,为该市国民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同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该市的化工行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为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促进该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该市化工行业发展及其污染现状的调研,对该市化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思路和管理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以进一步促进该市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丹阳市化工行业的基本情况及整体特点

篇9

2.化学工业特点延伸依据数理、化学内涵作为支撑媒介,进而深度联合工业经济基础条件进行窥测,将化工单元操作和热学、动力学原理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有力指导设备开发工作。化学工程主要随着化学工业的过渡改造而形成,其中化学反应作为生产流程的核心内容,将为过程分析创设主动适应空间,将研究过程方向梳理完全;而化工热力学条件作为单元反应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回收效率有着充分的界定要求,其将直接决定产品后期回收效率,对于产业经济成本规模产生着重大影响效果。因此,在单元详细操作流程中,技术人员可针对各类化工设备以及产品形态进行科学审视,由于传递流程作为单元操作、反应工程的支撑媒介,而化工产业在全新发展形态下需要落实核心催化技术,就必须联合跨学科形态的战略进行综合比对、研究,争取达到统一规划标准格局。内部传递机制主要围绕动力、热能、产品质量元素阐述,这其实就是异质化单元内部反应装置的物理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合成化学作为既定学科的核心要素,为设计主体开发大量非天然化合物质提供灵感经验。在大量创新化合产物的影响下,有关化工产业基础模型便开始顺利过渡。信息技术为各类设备、工艺创造主动适应条件,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趋势。这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联合各类深加工流程进行替换改造,需要化学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归控技术,进而为既定产业规范效率和经济成果提供适应条件。技术人员需要全面开发最为先进的协调处理细则,这是创新化学工艺改造流程的必要准则。整个技术开发活动利用市场导向机理进行布置,使得工业、商业化动机需求得到全面绽放。

二、化学工程、工艺试验数据的科学搭配分析

传统形态的化工实验操作,内部数据排列机理相当复杂,整体活动延展下来,具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堆积。因为内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试验进行掌控,特定数据处理重复性特征广布。因此,必要时技术人员可依靠MATLAB软件进行流程过渡,将人工演算过程中的数据限制因素调节完毕。这部分实验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环节,整体流程较为漫长。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便将这些复杂的演算流程进行智能模拟操作,并透过实验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础,使得工艺技术管制范围下的各类可行条件全面延展。化工产业讲求专业实验的引导价值,具体行动标准动机也是围绕特地实验点进行参数定量关系探索,进而将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观规律罗列完整。MATLAB软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开辟引导先河,其将各类函数图形进行轻松规划,肃清细致符号演算和数值计算限制问题。这类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数字通讯和财务建模等内容。目前这类程序已经成为国际控制终端的必要支撑媒介,现场操作人员基本只需编写某种数据处理程序,之后将原始数据输入,就能轻松提炼相关实验结果,将优质化数据和图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这方面人员素质的强化工作也相当重要。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10

一、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果的实现指标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盈利率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由于企业获利情况的统计资料较难获得,而且当主要分析国际竞争力结果时可以假定其所获利润与市场占有率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主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进出口价格指数来考察我国化工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

(1)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是是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商品出口额的比重,评价一国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小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它可以表明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反映了国际竞争力的实现程度,某国某产品IMS值越大,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

(2)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表示一国(地区)的某类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和1之间。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CA)由巴拉萨首先提出并用于测算一些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该指标反映是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反映一国出口商品在国家市场上的地位。

(4)进出口价格指数。进出口价格指数是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较,可以直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并间接反映该产品的质量与附加价值。进出口价格指数=(出口额/出口数量)/(进口额/进口数量)若该指数大于1,表示出口商品质量高于进口商品质量,小于1则表示出口商品质量低于进口商品质量。进出口商品价格比反映的是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质量比较,与本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和品质层次有关,不能根据某些产品进出口价格比较接近,就认为我国该类产品质量与国际水平比较接近。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这些产品中,我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质量层次较为接近。

二、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0年,我国化工行业以5.23万亿元产值排名世界第一、作为一国化工行能最重要标志的乙烯以1418.9万吨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磷肥与农药等20多种化工产品产量排名世界第一亦间接证明下调关税并未给中国化工行业带来损害。下面具体分析化工行业国际竞争力,特计算有机化工产品、无机化工产品、染料与鞣革、医药产品、精油及香膏香水原料与抛光清洗剂、肥料、初级形态塑料、非初级形态塑料、其他未提及化工材料制品等9类分行业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数 ,计算结果显示:在无机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精油与香膏香水原料及抛光清洗剂三类产品上,中国始终具有微弱国际竞争优势,但该优势正不断下降;在肥料产品上,中国的国际竞争劣势不断改善,并在2007年扭转为微弱国际竞争优势,且不断强化该优势;在有机化工产品、染料与鞣革、初级形态塑料、非初级形态塑料、其他未提及化工材料制品上,中国始终处于国际竞争劣势,且该竞争劣势均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态势,表明中国这些化工分行业已经受住市场对外开放的冲击,并正通过调整国内供给与需求以及产品结构,以改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的原因

(1)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和变化。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如反倾销、环保安全问题、国内进出口政策和关税调整以及国际上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性壁垒等等,其影响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产品进出口量和价格的变化中。此外,近年来由于国内部分化工产品的能力扩张较快,过去自身缺口较大的产品现在自给率大大提高,进口需求下降,而自身产能充足的产品在能力扩张、内需趋缓的形势下,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涉及化工行业的承诺基本到位,即取消配额和其它进口限制、减让关税、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等,我国化工产品将面临市场全面开放、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新的更严峻的挑战。

(2)化工产业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我国化工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分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分档次产品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分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过剩和短缺并存。一方面轮胎、油漆、农药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重要化工产品严重短缺。分档次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产品加工程度浅,“三高”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所占比重低。如化肥中的高浓度化肥及复合肥、农药中的新型高效农药所占比重较小,技术含量高的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塑料合金、工程塑料聚甲醛以及新型生物化学品等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3)经费投入少,缺乏创新优势。我国化学工业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研发投入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工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的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我国目前大部分化工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技术来源主要来自于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扩散,大部分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仍然是成套引进的。产品技术开发薄弱,质量档次低。

(4)基础设施水平低,缺乏规模效应。化工产业是装置性产业,生产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决定了化工产品的成本、质量,从而也就决定了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大多数炼油厂是为加工低硫原油设计的,如加工高含硫原油则需进行炼厂改造。中国化工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应,还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对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构成巨大压力。如2010年我国化工行业单个企业平均产值与平均利润、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5)节能减排任务重。化工产业企业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该行业能耗水平较高,如2009年该产业万元产值能耗远超工业平均水平,但医药制造业能耗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其国际竞争力亦相对较高;该行业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缺乏,主要依靠劳动力、环境等成本优势开展加工贸易,导致化工产业污染物排放相对严重,特别是废水和危险废物排放量比工业平均水平高2-3倍。随着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化工产业生产成本将提升,会严重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最终制约国际竞争力提升。

四、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我国化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这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落后、科研资金不足、开发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等有很大关系。我国应加大化学工业的改革步伐,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化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制定化工产品外贸战略。首先,加快实施外贸多元化市场开发战略。在继续开拓欧美等传统市场、保持东南亚市场份额的同时,要加大对非洲、中东、南美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我国化工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空间。其次,加快建设化工出口基地。结合大化工集团、大化工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改造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产品技术的步伐,在国际市场上磨炼自己,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强化工外贸出口的组织程度。为了避免出现出口秩序混乱,相互压价

竞争(这是国外对我国化工产品实施反倾销的原因之一)的局面,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提高我国化工产品的组织程度。当前要切实加强对纯碱、烧碱、轮胎、胶鞋等几项大宗化工出口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分为行业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行业的角度看,我国应该扩展精细化工新领域,发展资源节约型化学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加快现有化工企业的改组,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信息用化学品、轮胎等行业;调整和控制有机原料和中间体、涂料、染料、无机盐等行业的发展,促使产品生产分布和结构更加合理。对纯碱、甲醇等部分投资过热、产能增长过快、已出现产能过剩或有产能过剩趋势的产品,要适当加以抑制,以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产品的角度看,我国应加强化学产品的深加工,以国内市场需求大的有机化学原料、化肥、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产品以及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学品和新型化学品为重点

(3)重视扶持新兴化工产业和产品。未来化学品市场正在向精细化、功能化和特种化等新兴化方向发展,新兴产业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重要推手,在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中国在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应重视新兴化工产品的开发,国家政策应特别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倾斜,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如医药、精油等新兴应用化工产品,提升中国化工产品贸易竞争力。

(4)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保持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与改变科技投入的主体结构相结合,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欠明确,与此同时,必须提高研究开发效率,选题、过程评价、市场反馈及计算、计划、管理和营销各环节的结合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的关键。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是加强监测、避免侵权、保护本身利益的必要措施,要善于利用专利策略进行研究开发,并要将掌握的专利技术形成技术许可证。

(5)加强对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建设。这是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我国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化工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ISO1400是国际性标准,是一种绿色认证,世界各国都在执行。我国化工产品的生产必须顺应国际环保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将制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产品技术标准。高度重视化工产业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各级政府和化工企业要加强对技术问题及其影响的研究,学会在国际贸易中正确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本国化工产业的利益。

(6)推动化工产业的规模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化工企业数量庞大,但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能过剩、无序生产情况突出,因此,政府要进行宏观统筹,组织建设化工产业集聚园区,创造优越的化工行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吸引国内外投资,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整个化工产业的规模力和经营效率从而提高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对高素质化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化工人才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发展和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高校应加强与国外知名化工高校的沟通联系,充分学习国外如美国德国先进的化工技术知识,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同时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各级部门应当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优秀的化工人才。

(7)发展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面对日益紧张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我国化学工业必须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以保证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除了尽快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装置、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之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我国化学工业的不二之选。一是要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园区, 将产业链上下游化工企业在园区内集中起来;二是要加大环保投入, 建立公共环境保障体系;三是要将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循环经济模式,根据化学工业的特点, 从招商开始就构建有机连接上中下游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 发展环保型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管理的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参考文献:

[1]赵亮.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