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如果想在行业中力争上游,离不开对于行业和市场的精准把握,而一个新兴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也需要依托于准确的行业分析。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分析必须依托于准确可靠的数据,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进而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这一过程也就是数据分析的过程。
虽然企业内部都会建立各方面的数据库,但企业数据并不足以分析预测整个行业的态势,这时候就需要行业数据的支持。行业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了解项目产品的市场环境,分析、判断项目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在限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及竞争对手情况,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并有效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整个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而言,市场分析能够体现行业的走势和发展潜力,这些也会深刻影响着资本市场对行业支持的态度和力度。
那些影响宠物行业的数据
中国的宠物行业已走过近20年,近年来更呈现出即将面临巨大变革的快速发展趋势。在这场变革洪流中,企业更需要通过有效的行业数据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行估测,而不同的产业节点对于行业数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对于生产商来说,行业总产值、全国宠物数量、全国消费水平、不同品类的销售趋势、用户喜好方面的数据会影响到新产品的定位与研发计划。对于数据的作用,福贝宠物总经理汪迎春表示,“对生产企业来说,全面的行业数据能够帮助经营者准确预测市场趋势。生产企业建厂周期长达几年,如果没有基于数据的正确预测,很可能到工厂投产时就会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而包括商和零售商在内的经销商最关心的数据集中在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国内宠物数量,养宠人地区分布,养宠消费趋势、养宠消费习惯、市场消费力、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零售商来讲直接影响他们决策在哪里建仓库或是投入更大精力去开拓市场等等;宠物服务机构会更加关心区域性的消费水平,但同时也会关注全国整体的消费趋势,比如养宠人可以接受何种价位的美容服务,或是在寄养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与意见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进行量化,产生行业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最终总结出一定的市场趋势和规律,进而指导各个节点的企业和机构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作为行业观察者,宠物行业媒体对行业各个方面的数据都非常渴求,并急需通过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总结出行业发展的趋势,或是对行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行业数据对行业中的所有从业者都很重要,所有人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寻觅着这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数据,但在搜寻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个棘手的境地——中国宠物行业可以搜索到的数据几乎为零。
难觅踪影的行业数据
寻求行业数据的人往往会首先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但在实际搜索国内宠物行业数据过程中,搜索到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析评论性的文章,这类文章中虽然会包含一些数据,但大多是类似全国某类宠物的数量、行业估计产值等宏观而概括性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情况,无法指导企业对当下业务进行调整或是对未来市场有准确的预测;第二类数据则是由各个商业公司出版的行业市场调查及分析报告,如在中国产业研究网上可以搜索到近10篇以“宠物行业”为关键词的分析报告,而在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上可以通过搜索“狗粮”得到98篇与这一产业相关的商业报告。在这些报告的摘要说明中显示,其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问卷调查数据,银行采集数据、税务部门采集数据、证券交易采集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以及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等,调查报告的目录中也显示报告将包含行业整体运行态势分析、重点区域运行情况、行业产销状况监测分析、资产负债状况监测分析、运营状况监测分析、行业成本费用监测分析、行业盈利情况、财务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及发展潜力分析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但这样一份报告并非免费,其价格往往在8000—10000元不等,并不是能够直接使用参考的公开数据。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也曾经购买过此类商业调查报告,但对于其中的数据统计情况也存有质疑。
除了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相关数据外,其他行业寻找相关数据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搜集。宠物行业目前仍隶属于中国农业部,但在农业部的官方网站上并不能直接搜索到宠物行业的数据,只能在一些与畜牧业相关的文章中有零散的个别宠物企业或宠物食品用品出口方面的数据。此外,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这类的行业协会网站上也无法查询到公开详实的行业数据。
“行业确实缺乏公开易于查询的数据,”国内某知名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有实力的企业会自己进行市场调查或是聘请调查公司进行调查,企业之间也会彼此交换一些调查数据,但仅限于行业内很小的范围。”同时,这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企业的调查限于人力和财力限制,并不能有效反应整体趋势,对于趋势的预测更多地依靠经营者对于行业的经验积累,全国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必须依靠行政部门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1农产品品牌化的打造与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大数据悄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多活动的基础支撑,人们的信息生活全面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对于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农业,也需要搭乘时展的东风进一步发展自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框架之下,农业产出不再是仅仅满足人们温饱的农产品那么简单了,农产品也需要品牌化,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不能再埋头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模式,让传统农民也了解市场需求、思考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另外,农产品品牌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利用新闻传播的力量将农产品的品牌推向市场。在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相比传统的广告和传统的农业宣传模式更加具有优势,而现在的新闻传播也顺应融媒时代而进行转变,由原来的一对多、单向灌输式传播转变成传播的互动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传播也逐渐放下原有的架子成为了整个信息时代信息大潮当中的一部分,而新闻从传统的业态中积累下来的即时性、真实性、可信度高、影响力大等因素依旧是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优势和硬核所在。所以新时代下如何让农民摆脱完全被动的“靠天吃饭”,便要继续扎根田间地头的同时拥抱大数据,靠拢新闻与传播,着力于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2依靠大数据全面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农产品要进行品牌化建设,最重要的便是质量。农产品本身作为核心竞争力是无论时展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也不会改变的核心因素,不管品牌多么地响亮,宣传多么地诱人,最终吃到消费者嘴里的还是农产品本身,口感如何,营养价值高低,新鲜程度都是只有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如何精准抓住消费者的胃,就要大数据来帮忙了。一个优质的农产品应当从种子的选取、选土的培养、农产品的温度分析、收割的最佳时间等全部运用大数据技术,甚至到最后的包装出售,利用大数据技术全程跟踪分析,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可以切实保证[1]。在农产品的健康监管体系中,产品安全、品质的优良都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农产品种植、生产到最后的加工和保存运输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大数据监控,保证每个环节都由数据说话。而以上这些为农产品服务和监控的数据源都可以成为产品品牌化宣传的有力内容,消费者可以通过现阶段新闻传播的多次、多向的样态,在不同终端,多次循环地充分了解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本品牌所利用到的大数据是多么地全面多么地专业,多么地令人放心,甚至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因素,让其对产品产生浓厚兴趣进而选择消费。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时下最热的创新产业,包括联想、网易、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在内的物联网电商巨头都已开始布局。这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九亿农民的人口大国来说,带来的将会是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呢?
当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农业”
当前“互联网+农业”市场已经进入大肆圈地阶段,从农业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条上都能看到各种新型商业模式,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产业跨界资本融合方面,早在2013年就有联想、网易等IT、互联网巨头投资农业产业,整合第一、二、三产业,打通各环节,实现了产业深层融合的战略布局,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
农产品销售环节方面,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子商务航母纷纷抢占市场。有数据显示,2015年京东将开办500家县级服务中心,实现7亿农民的一县一中心网络体系建设。阿里巴巴则计划投资100亿,在未来3至5年内建立县城与农村建立线下服务点,即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苏宁规划未来5年内将建超过10000家服务站,在全国四分之一的乡镇建立有机粮油销售平台。
除此之外,在模式创新上还有很多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如小毛驴CSA有机农场的模式、沃土工坊的源产地农产品团购的模式、梅子淘源的众筹模式,通过“众筹+直播+监测”等方式提高了信任度,对采摘的全程进行了跟踪直播;通过试吃、预售、体验等方式将农民、买手、消费者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与权威检测机构合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产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安全性。
农业市场“互联网+”新特征
目前,“互联网+”行动已经从市场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从目前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经从消费互联网逐渐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移,目前互联网已经对教育、汽车、能源、零售等传统产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农业而言,其在目前的市场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农产品价格高、农产品过剩以及受到国外农产品冲击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农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则会形成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而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飞跃,其核心就是传统农业在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能否同互联网实现密切的结合。
通过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则有望对以下几个传统农业所面临到的问题进行解决:首先是我国现今逐渐增大的农业市场空间同产业发展的差距,以及农业生产、需求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其次是现今农业市场较为分散、且规模非常大的用户需求问题;最后是原有农产品交易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点。而随着我国未来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渗透融合,在“互联网+”形势下我国的农业市场则会呈现以下特征:
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产品体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提及,其可以说是在农业产品基础上所形成的上层建筑,具有着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用户对该体验非常注重,以往较为单纯的农产品供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通过农产品体验方式,则能够帮助用户对其所需求的农产品在购买之前就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与沟通,并在对产品具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购买意愿。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将农产品同市场服务捆绑,则能够在提升用户需求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如农产品溯源、农产品生产过程网络监控以及农产品定制等。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虚拟化农业产品如农场生活体验等也能较好的满足城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开拓全新销售渠道。同以往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比较来说,“互联网+”时代中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能够对全网覆盖渠道,如订单农业模式、品牌影响模式、网上团购模式以及多平台营销模式等,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在以往互联网产品销售中非常成熟的销售模式。
其中,网络团购模式通过吸引多人团购方式的应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农产品的销售,且在产品销售时间上具有着较强的优越性,能够在短期内对某个地区的农产品滞留问题进行解决;订单农业模式则可以使用户先通过互联网对产品需求量进行确定下达订单,之后,农户在农业生产区则可以根据用户订单所需产品的数量进行采摘,并通过集约化物流模式的应用降低产品从农户到用户的运输成本,不仅能够节约运输时间,也会在“销售多少、采摘多少”的情况下避免因对农产品的过早采摘存放而出现变质、腐烂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抢先购”模式则可以让消费者提前尝鲜,在双方提前对销售价格进行谈妥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纠纷,更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特色农产品模式中,则是指用户先对自身产品的销售旗舰店进行建立,从网店做起,从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身农业品牌的建立,在树立农业品牌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顾客合作,对于销售者来说也因此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平台销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较多的商贸平台,借此能够以实时、全方位模式满足较为分散、且总体规模较大的用户农产品需求。
降低经营成本。在“互联网+”环境下,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传感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以往传统农业生产中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向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部分特点的存在,使得农业因此具有同工业较类似的属性。
通过农业产业链中不同要素的重组,使得农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具有更高的耦合度,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农业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想象空间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在未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中,将通过科学指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农户对下一年生产计划进行制定,并通过良好组织协调方式的应用实现需求同供应的平稳性。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发展中,仅仅具有互联网经验,或者是仅仅具有农业经验都是行不通的,需要两者通过有效的融合实现更好的发展。
传统农业市场网络营销情况
在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营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模式。而在农业方面,其所具有的网络营销水平同其他开展较早的行业而言,还较为落后,但在现今新形势下,农业市场中的个体与产销单位也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产生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并在不断的努力下使得农业市场网络营销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茶叶网、中国蛋鸡信息网、中国水果网以及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已经得到了建立与运行。对于这部分已经运行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来说,其非常致力于对于用户日常需求的服务,并在提升农户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使农业产销流转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对以往我国农业市场“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效较低、销售渠道单一”的特征进行了实现,还根据农业产业链条逐渐增加了农产品行业动态、产品需求信息、市场分析以及价格行情等非常实用的功能模块,该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进行实现。但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现今农业市场在网络营销方面才刚刚起步,同其他行业的网络营销相比存在着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今农村教育文化水平以及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其由于自身互联网技术的缺乏很难成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体,而具有一定网络技能的农民数量又非常少,即能够使用网络的农民在我国农民总人数中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且这种情况具有着分级化的特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程度非常高;而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其所具有的网络化程度往往就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截止2014年6月,在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总网民比重为28.2%,农村网民规模数量为1.78亿,同2013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9万人。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中相对发达地区人口也逐渐变为城市人口,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我国农村网民在全国整体网民中的比重下降。
对于这种呈梯级分布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情况来说,其不仅不利于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市场信息技术的推广。而在未来,我国农民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则会对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同2013年年底数据相比上升了0.2%,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这种情况的存在,则显示出我国网民有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
而从整个农业市场特征看来,很多农业品季节性较强、现货周期端、产品产销分散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物流系统问题,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要真正的对产销对接进行实现,就需要在现有信息守法、宣传推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更为科学、高效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以此突破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枷锁。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中,农业互联网具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促进智能化经营的作用,通过同互联网的连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并实现我国农业的标准生产化。在对以往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进行有效减少的基础上创建起更为高效、廉价的营销入口,并通过对产品经营模式的升级获得更为透明的产品、销售信息。通过上述功能的实现,则能够在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在今后我国农业发展中,互联网也能够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能够从生产环节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在使农业具有精准化、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成本以及减少人力的作用,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对农业生产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参数以及不同类型农产品实际生长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在将这部分参数信息进行整合、汇总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定量、定位、定时进行处理,并能够以精确、及时的遥控对农业设备进行操作,以此实现“智能化农业”。
流通环节。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产品销售,通过农产品信息平台以及农村电商的建立,在以新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基础上使用户能够在更为舒适、便捷的情况下,在家中就能够对自己所需的农产品进行选择与购买,并在大大缩短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上,较好的发挥本地产销企业安全控制能力较强、企业流半径较小的优势。同时,该种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不仅能够为用户、农户带来新鲜感以及关注度,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本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销售。而除了这种基础电子商务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更多先进途径实现该项目标,如QQ、微信、SNS以及微博等,都是非常便捷、范围较广的信息传播途径,且在上述方式具体营销方面成本非常低。
经营环节。在“互联网+”农业营销工作中,其对市场细分理念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在通过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泛化营销的出现。同时,其通过无障碍方式的应用对互联网沟通工具进行自由的沟通,以此在实现客户同商家密切互动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改进。而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则能够对传统农业生产、销售间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改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对消费者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组织,以此在加速货物销售的基础上对农产品销售的零库存目标进行实现。可以说,互联网农业有效促进了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以此使消费者、农民与市场紧密融合。
配套环节。在智能化、现代化的“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其对资金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来说,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该方面需求。未来,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额借贷。农村信贷主要服务对象为餐饮、零售、养殖等规模较小的经营者,在具体借贷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资金分散以及信贷额度小等特点,同大额信贷相比借款人在资金安全方面具有着更高的保障。在具体实现方式上,该种小额贷款首先从互联网中对借款人以及投资者进行聚集,并通过科学控制体系与标准的应用对能力合乎标准的投资人以及借款人进行筛选并实现两者的对接。
第二,农业保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具有的农业保险服务无论是险种还是积极性都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生产经营风险大。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中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的应用,则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问题。
人才培养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充分利用,则能够使中产阶级新知识农民投资创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产供销的全程追溯,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化互联网农业。
9月1日,央视首支“广告精准扶贫”公益广告片亮相屏幕。贵州猕猴桃作为“多彩贵州・精品黔货”的首发产品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播出,每天播出16次,为期一个月。该广告片融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猕猴桃的优良品质为一体,突出贵州猕猴桃的生态、健康、美味,将贵州猕猴桃完美呈现于屏幕。该广告片配有“多彩贵州・精品黔货”官方二维码,扫码即能获得更多关于贵州猕猴桃的资讯。
自9月1日贵州猕猴桃广告在央视播出以来,效果显著。统计数据表明,今年贵州猕猴桃整体产量同比去年增长10%左右,而收购价格不降反增,从去年的每斤4元多增长到今年的5元多。通过央视广告扫二维码达成线上销售的贵州猕猴桃销量同比增长1000%多,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亿余元。
与此同时,央视广告也大力提升了市场对“贵州猕猴桃”这一品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有来自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订单,并且“贵州猕猴桃”成功进入香港和台湾市场,还迎来了日本客商前来贵州猕猴桃果园参观。贵州猕猴桃开始一步步迈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还有额外收获――广告播出展现了贵州的优美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光临。据统计,每周体验采摘猕猴桃和乡村旅游的人多达5000人以上。由此带动贵州猕猴桃休闲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为贵州山区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极佳的广告效果与优质的广告资源密不可分。据悉,央视广告经营中心专门成立小组为贵州精准扶贫项目设计广告专案,套装中包括CCTV-1上午精品节目前/第一精选剧场第二集贴片/晚间新闻后、CCTV-2环球财经连线(午间版)/市场分析室、CCTV-4中国新闻12:00中插、CCTV-7军事农业频道全天5大时段、CCTV-新闻法治在线等时段的硬广告资源。
央视五大频道全天16次高频广告播出,仅仅1个月就让贵州猕猴桃销量冲冠、走出国门,同时带动周边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带来的后期效益不可估量,而贵州前期投入的央视广告刊例价值仅2000万元左右。
为什么一支小小的猕猴桃广告会有如此巨大的营销效力?这与硬广告的传播力量密切相关。
以美国超级碗为例。2015年超级碗每30秒广告的价格已涨到450万美元(只播一次),广告费堪称天价,但品牌商还是争破了头。调查数据显示,39%的超级碗观众都热衷于看插播广告,而真正觉得比赛好看的只有28%,每年至少有5000万美国人是冲着广告观看超级碗比赛的。广告主为超级碗打造年度重磅广告,制作费不惜高达数百万美元,而这条广告只在超级碗比赛期间播出,所有广告基本上都是首次亮相,大片规格,有极强的新鲜感、观赏性和震撼力,而且每个广告版本在节目中只播放一次,以后便从电视上绝迹或只播放删减版,创意和频次都力保稀缺,让受众观看有观影般的享受和期待。广告商都力求用超级碗广告进行整合营销,配合线下商业活动,用广告的轰动效应展开后续的社交传播和战略实现。
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提高带动了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用电的安全、可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意识比较差,在电力供应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农村电力营销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农电营销的精准化管理,从而使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1 电力营销管理的相关概念
电力商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它具有很多特征,这包括电力商品的公用性、无形性、非存储性以及电力商品的计量特殊性。其中计量特殊性是指电力商品只可以用特定的指标来表现(比如电压等),同时只可以通过相关输送网来进行电力商品的供销,只能用电表来进行计量。基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力营销管理也具有其特殊性,它是指依据客观环境和用户的电力需求等基本情况,电力企业提供安全性高的电力商品以及高质量的电力服务。电力营销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要求电力企业在电力商品的整个产供销过程中都要进行电力工作的细化,对各个部门和岗位进行分工,优化电力服务,提高电力产品和电力服务质量。
2 目前农电营销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对农电营销工作认识不全面
我国农村的电力人员大部分都是农电改制前的电力人员,虽然之前他们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但是他们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农电员工对农电营销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到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农电营销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电力营销的概念认识不足,缺乏对电力市场的了解,无法有效地开拓市场。
2.2 农电营销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下,农民对供电企业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农村的供电所不仅要为农民提供方便、完善的服务外,还要把营销的信息及时上报,但由于目前农村农电营销系统还不完善,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制约了农电营销的精准化发展。
2.3 农村电力企业缺乏竞争意识
农村电力企业改革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电力企业的竞争意识也相对薄弱。在现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是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用户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电力营销的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不利于农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2.4 农电营销人员工作难度大
农村的电力人员的薪资待遇普遍都比较低,但工作任务量却很大很难,面对劳动强度高薪资待遇却很低的情况,许多农村电力人员会对工作产生质疑。而且农电营销人员的考核标准也比较严格,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受到一定的经济处罚和批评,营销工作的开展更加难度大,经常会遇到态度蛮横的客户,更容易使农电营销人员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制约农电营销工作的开展。
2.5 农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
目前农电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农电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3 对农电营销管理的思考
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坚持“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强化电力营销策略的落实。充分利用目前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4 农电营销的精准化管理措施
4.1 树立现代化的营销理念
农村电力企业的工作覆盖面比较广,面对的不同环境也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在农电营销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营销方式和服务手段,树立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加强精准化管理的运用,提升农电企业的竞争力,在人工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电营销服务更加精准化,努力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
4.2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精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服务,并且能够确保供电的质量、可靠性以及电力维修的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更好的实现服务,完善用电管理的标准,建立电费收益以及营销活动的分析制度,弥补农电建设的不足,使精准化管理得到有效地实施。
4.3 确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
供电企业的自身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不断增多,要实现良好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需要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农电营销过程中,也要以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基础,才能够得到用户的信任。供电企业也加强电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它们是取得一定营销业绩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电经营中,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进行农电营销工作。
4.4 建立精准化的风险预控机制
在农电营销服务中,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控机制,防止营销服务中出现意外事件,做好的相关风险的预测工作,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农电营销时要对营销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监管和控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减少风险出现的机率。对广大用户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预案,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排除故障和隐患,实现安全用电。
4.5 加强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要做好农电营销工作,就必须引进和提高供电人员的素质能力,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引进高精尖的电力专业人才,为提高农电企业的综合实力提供支持,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营销意识,促使农电营销实现精准化管理,为用电户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要提高农电营销的认识,明确其重要作用,加强农电营销管理工作制度和服务的提高,使农电营销工作朝着精准化、规范化发展,为农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市场大多数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营销渠道不够畅通,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连续 7 年丰收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出现了非供求性的上涨,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增加,究其原因,除了游资榨取其中的利润外,农产品现实营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的收入及农产品的价格。为此政府出面投入资金倡导“农超对接”,借此缩短农产品营销环节平抑物价,但效果微乎其微。这引起了研究者对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变革的思考,城市中农产品超市销售这一垄断零售业态局面不改观,政府想通过改革中间环节来降低农产品价格根本无法实现。对此,笔者认为只有打破超市零售垄断,发展新型的农产品零售业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农产品的营销中发展网上营销这一营销新形式,充分发挥网上营销的优势作用,对稳定农产品物价及保护农民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双重作用。
1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
1. 1 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节令的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期长短不一,发育周期不同,而这一周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此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必然导致农产品的营销也必须适应和服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货源供求及价格变动情况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再加上农产品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在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中容易腐烂、霉变,极易造成损失,因此农产品营销要有调节淡旺季供应的职能。
1. 2 中间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高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不畅,普遍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交易不规范,交易成本高。我国地域广阔,农产品分销渠道多,农产品流通过程除了生产者到消费者外,还有农产品诸多市场和众多中间商存在,再加上我国农产品市场环境不成熟,农产品的交易过程缺乏规范性。分析整个农产品成本构成要素,生产成本很低,中间环节加价太多,使农产品的最终价格太高,但农户所能获得的利润却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的产地价与市场价比超过 1∶ 2,而从事中间经营的菜贩得利是农户的 2 ~ 3 倍。批零差价太大造成农产品价居高不下,流通搞不好,得益的仅仅是中间环节,进而出现“两头叫、中间笑”的批零差价太大的不合理状况[1]。
1. 3 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交易信息不对称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农产品的产销变化非常快,交易对象和主体经常置换,农户需要不断搜寻新的更合适的交易对象。另外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各自掌握的信息量不同,部分大企业由于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掌握充足的供求信息,其所掌握的信息远比一般农户精准得多,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 4 品质差异大,更新换代慢,区域性强,营销复杂 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生产品种的稳定性、产品等级的差异性,再加上产品消费习惯的区域性,这一切都导致了农产品营销的复杂性。不同的农产品有其最适合生长的地理区域及生长时间,表现为生产品种、产品规格和质量上的差异性,即使相同品种的农产品,生长在不同区域也会表现出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农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由于农产品的自然生长特性,所以农产品品种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不仅取决于生物工程科学的研究水平,还要受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制约,这种特点使农产品的经营品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此外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使农产品营销也带有区域性,农产品营销首先要从产地开始,但产地集中与消费区域分散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区域之间农产品的营销。再就是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影响人们消费习惯性的形成,决定了农产品消费习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近几年农产品生产的自给自足的比率不断降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还大量存在一方面农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农产品价格等问题。
2 传统营销方式对农产品营销的不利影响。
2. 1 信息渠道不足,农户缺少灵敏的信息指导 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及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大多数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信息不灵,盲目跟风。今年什么销路好,明年自己就种什么,农民缺乏快捷、准确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更谈不上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结果导致农产品“多了烂、少了抢”的局面。
2. 2 交易手段落后,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主要是一对一的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无期合约交易形式更无从谈起。
这种现状影响了农产品的营销效率。
2. 3 流通渠道可控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 多层次的农产品交易方式造成信息流通不畅,不利于形成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在当前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中,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还占主导地位,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经过农业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许多环节,从而使市场反馈信息严重滞后,经过的流通渠道不同也使得同一种农产品的价格差异大。
2. 4 商品化的比例不断提高,营销渠道呈现多样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日趋多样化,传统农产品所占份额日趋减少,而农产品和水果类农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农户在选择农产品生产时,求稳的心理比较明显,农户农业投入普遍不高。从农产品营销情况看,农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营销渠道呈多样化发展。
2. 5 市场流通体系多元化,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形成了专业的运销户,部分充当农产品经纪人,成为农产品中介流通组织,但这样的流通体系存在着季节性、临时性的问题,使得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2. 6 深加工不足,品牌产品比例过小 农产加工包装能力低下,形成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少,市场覆盖率低,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初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率占 80%,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只占20%,而荷兰深加工农产品出口率为75% 。我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导致农产品的所呈现的形式还很单一,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产品项目较少。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营销。
3 农产品网上营销的优势。
3. 1 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特性 针对农产品营销所具有的独特特性,农产品网上营销所具有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特性使得网上营销在农产品的营销中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营销的效率。农产品的网上营销从全球范围寻求供求信息,快速地完成信息搜寻,使农民在生产与营销中获得足够的信息,起到调节淡旺季供应,促使农产品供给稳定,并快速完成网上交易,迅速作出配送安排,使农户利益最大化。
3. 2 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 农产品网上营销凭借其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加深了农户和顾客的互动关系,为农户开发稳定长久的客户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有效抵御价格风险。农户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生产,转变以前只顾埋头生产的局面,换之为先从网上了解客户未来的采购信息,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按订单生产,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为农户开发出稳定的客户群。在这一过程中农户直接与诸多的商家发生交易行为而不降低其营销效率,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农户通过网络后台数据库分析顾客的数据资料,一改农户从农产品价格接受者变为网上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者,这样农户既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又能让利给最终消费者,使消费者接受合理的农副产品价格,极大地避免了农户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平抑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3. 3 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 农产品网上营销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能明显改善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农产品期货,借此可以有效地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帮助农产品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应对价格变化,改变农户在农产品的定价中的弱势地位,创造稳定的全国性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再加上网上营销中大量使用标准合同文案,对交易的流程有明确的规定,能提高农产品交易的规范性,保护各个交易对象的利益,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使农民安全获利[2]、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的作用。
3. 4 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 农户通过分析网上访问者的资料,不断与特定的顾客在网上相互沟通,了解其需要和欲望,发现新的市场,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农户建立了一种有效快捷的农产品营销反应机制,这种差异化有效抵御了农产品的价格战,真正做到了农产品网上差异化的营销,有效抵御市场上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农户抵御价格战创造了条件。
4 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 1 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的问题。
4. 1. 1 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缺乏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入广大农民之中,农民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并没有顺应全球信息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有限。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农产品网上营销人才难以寻觅。
4. 1. 2 农民网上营销观念淡薄,网上购物不直观。这对于习惯于现实购买者来说,很难以适应。此外,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更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人们对农产品的网上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
4. 1. 3 农村网络覆盖率低,农民上网不便。目前虽然有一些农户家里购买了计算机,但上网的农户却很少,即使上网但由于还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使得农户空有网上营销愿望,但无法规范地完成网上交易,使得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隐患。
4. 2 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对策与建议。
4. 2. 1 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提高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尽快让农产品种植商、加工商、销售商及农户上网,建立专业的内部农业信息网,设立专业服务器,提高农户上网收集信息的效率,充分利用专业的农产品网络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网上营销活动。
4. 2. 2 提高农民的网上营销意识和技能。提高农户及城市居民利用农产品网上信息的意识,培养高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强各县市农产品网上营销队伍的建设,鼓励农户提高网络信息观念,帮助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农户习惯于农产品网上售货。政府应该利用各大媒体宣传,主动引导消费者利用农产品网上购物平台,鼓励居民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去购买日常农副产品,尽快让消费者养成网上购买农副产品的习惯。
4. 2. 3 建立农产品网下配送体系,鼓励第三方物流参与农产品日常的配送。政府应该对农产品的第三方或农户自建的配送体系予以补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产品的配送体系,并给予税收优惠或免税,从而支持新兴农副产品网上营销的发展。
一是变“集权约束”为“科学授权”,推动管理机制转型提质。按照“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权责能量”的管理原则,下放信贷权和费用权。对支行权限内的贷款进行差异化授权:专营支行按产品性质、业务范围予以授权;普通支行根据支行规模、资产质量、审批人风控水平等核心要素予以授权。对支行基础权限外的贷款,区别存量与新增,存量从简,新增从严,实行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遵循“比例控制,多收多支,结余费用自主调配使用”的原则,科学核定费用比例。
二是变“存贷主导”为“效益主导”,推动考核机制转型提质。按照“利润导向、鼓励创效”的考核原则,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实行“双向考核”:对支行以模拟利润为关键考核指标,关注到期贷款收回率、日均存款净增、新增客户等11项经营性指标,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综合管理指标予以考核。对支行员工运用平衡计分卡考核工具,通过效益类、规模类、营运风险控制类、素质提升类指标予以考核。
三是变“一品多户”为“一户多品”,推动金融服务转型提质。按照“产品打包,金融套餐”的研发原则,加强产品的研发设计、优化组合,实现“四开发三定制”:开发负债类、资产类、中间业务类、外汇类业务,前移客户营销端口。针对500万元以下小微客户、优质企业客户、优质客户定制“打包套餐”服务,实行产品批发、资源共享。
四是变“规模盈利”为“管理创效”,推动资本运作转型提质。按照“技术支撑、精准算账”的创效原则,推广应用“三项技术”,即建立FTP利率定价体系,对资本市场定价按天测算,挂牌公示,推广市场询价技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推广期限错配技术;将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金融市场业务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广资管金融技术。
五是变“信息保障”为“科技领航”,推动服务模式转型提质。按照“科技引领,渠道制胜”的创新原则,将互联网渠道建设作为2014年的首要创新工作,建设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银行、远程银行。通过 “微客服”“微营销”“微支付”,提高客户关注度和产品黏合度,实现手机支付、转账、查询、汇款、缴费、理财、贵金属交易、电子购物等功能。
六是变“小贷业务”为“微贷金融”,推动微贷品牌转型提质。按照“标准产品、批量营销”的孵化原则,提升微贷技术的复制力,突破营销瓶颈,搭建批量融资平台和供应链融资平台,实现从“一对一”的零售式营销向“一对多”的批量化营销转变;突破技术瓶颈,试水网络贷款申请平台,实现贷款全流程的在线服务;突破管理瓶颈,对全行客户经理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孵化提升。
七是变“咨询宣传”为“体验推广”,推动社区金融转型提质。按照“提质扩容、便民亲民”的布设原则,依托“延芳社区金融服务站”的品牌优势,大力提升社区金融服务,做到“精确选址、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推动“自助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使升级后的延芳社区金融服务站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八是变“同质竞争”为“特色专营”,推动市场营销转型提质。按照“塑建优势,错位竞争”的营销原则,在拓展客户市场上实现“营销管理专业化、支行办贷专业化、营销团队专业化”。引进理论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对本行的信贷业务、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科技创新进行“落地式”的产品设计、系统建设、管理咨询、市场分析、政策研究等工作。在全行选择3~5家支行试点创办专营支行,集中办理汽贸、房产、商场、城建等专业化贷款。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进行银行经营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完善,市场营销理念,在我国的银行经营过程中已经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市场营销中明确阐述了市场营销对整体的银行发展产生的作用。总体来说,应用不同类型的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市场活动内容,市场营销已经受到了现代人群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了人们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撑。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农行业务经营相结合,将存款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是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下资金组织工作应坚持的初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为了满足银行的经营需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新型的理念和资金组织应用于其中,并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市场营销的质量,使新时期农行的发展更为迅速。
一、农业银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自1951年农行恢复成立以来已运营69年,2009年股改,2010年挂牌上市,2014年起连续三年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以一级资本计位列全球银行1000强的第5位。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局势,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推出了较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新产品,例如常用的掌上银行和大额存单等,而在开展客户的服务时,根据客户的资产对客户的级别进行区分,开展了差异化服务,能够为更为优质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客户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农行在进行营销方式的选择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了自身的宣传力度,在近年来的社交网络和电视广告上,都通过大力宣传的手段来营销自己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枢纽,并且对于关系营销的整体掌握方式也更为熟练,在进行整体的形象设计期间,重点强化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形象,通过这种方式使我国的农业银行营销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就目前来说,按照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标准,对多个银行进行对比后发现农行的市场营销理念与其他行的差异依旧较为明显。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建立了营销理念后,相关的营销活动依旧缺乏完善度,并且开展营销时的各种活动较为单一,所以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重视市场竞争,市场的划分缺乏合理性当今社会,农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活动和产品推荐给消费者,就需要做到自身的准确市场定位,并且做好消费者的细节划分,通过市场细分来提升市场营销质量。而基层行在市场营销活动期间,如果过于重视市场竞争,又会导致同行与同行之间的市场营销目标交叉较为明显,所以在进行营销时,一方面需要做好群体的划分,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产品的主打,了解不同的产品适合哪些消费人群,这样才能使自身的定位更为明确,使农行在进行客户的划分时能够开展有效的管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而保障产品的销售质量。
(二)过于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忽略了产品的推广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金融需求,农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选择了较多的金融产品,以不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而,农行虽然推出了较多的金融产品,但对产品推广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产品营销滞后的状况较为严重。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首要发展目标,或者说,一味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会导致营销的难度增大,使众多的金融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时,无法进行有效的选购。银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一方面需要做好产品的有效调整,另一方面要方便客户在购买和经营的过程中更为清晰了解金融产品的特点,从而使客户与农行之间呈现良好的关系,增加更多的忠实客户。有效的产品推广不光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市场的沉淀,而这种沉淀也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的推广受到影响。所以部分金融产品在进行设计时就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故而在进行推广时也需要慎重。
(三)不重视客户资产的优化配置工作一般地,银行以存款营销为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银行都引入了更多的竞争方式,例如在存款类型和使用方案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特征,但是客户资产的优化配置度依旧较差,总体的实施效果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不断发展和人们可支配金额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客户资产在进行优化时,由以往的大额资产转变为了现代化的多样小额资产,很多万元甚至10万元的小额存储量有明显的提升,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的银行在进行存款营销时的整体配置优化质量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小额存款的优化配置量较少,这就导致资金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无法满足客户的存储需求。
(四)营销理念较为落后,缺乏有效的营销管理体系部分客户经理对于政策以及知识的总体掌握力度较差,遵循的理念也较为滞后,没有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主要目标,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完整的服务流程意识,整体服务水平依旧有待提升,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选择分散业务工作本身具备独立性特征,这样一来就导致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营销脱离了相关的联系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进行管理时,农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的情况,所运用的运营管理系统,在进行研发时,也仅仅是选择较为简单的整合方式,部门银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系统在进行信息交流时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这就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获得呈现碎片化。
(五)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营销的综合要求经营转型与人才培养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使人尽其才、才为我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做好经营转型以及人才培养是现代化互联网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管理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并选择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而目前所选择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不适合现代市场营销的需求,存在人才专业性缺乏、流动性较强、人才保留度较低的情况。
二、农业银行营销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营销体系与经营理念在进行管理时,工作人员需要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进行转移,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对策,而在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市场进行分析,确认其中的市场定位,使其成为银行经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农行在市场上呈现稳定发展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经营理念进行转移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农行与其他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由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应的营销策略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农行营销体系和经营理念之间的差异,使农行的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产品的推广力度,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在进行营销工作的建设时,需要对金融产品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激发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营销活动的支持内涵,在技术和知识的层面上,使用户和产品之间能够建立稳定的联系,这样能够使消费者对农行产生良好的信任感,而在进行现代化新型产品的推广时,技术人员需要为消费人员提供良好的需求满足,并且尽可能将新功能录入金融产品的消费中,并为其提供更为良好的技术服务,这样才能使产品的推广力度得到增强,使产品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以客户为主建立合理的细分市场,并及时应对行业的具体变化在进行市场的管理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做好市场的细节划分,例如某些人员在进行推销时,应当进行哪种产品的推销,从不同城市区域和不同的实际需求来满足客户的等级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在进行等级划分时,可以采用分层营销的方式来建立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这种方式产生的作用极为良好,并且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而在具体的实践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强化客户的品质,注重尽可能通过合理的管理来使客户的忠诚度得到提升,这样能够使客户的整体建设质量得到优化。除此之外,农行在进行营销时,不可出现思维局限的情况,应当合理了解市场的变化,并且尽可能使我国的产业化得到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整体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系统和行业都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段。因此需要由相关工作人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出优势较高的客户以及产品,做好综合性的判断,这样才能及时应对市场出现的各种变化,这样才能有助于保障农行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