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审计业务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40-02
一、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一)影响垃圾渗滤液水质的因素
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且无变化规律。渗滤液的水质、水量随着垃圾组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和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不同。由于影响因素多,造成不同填埋场、不同填埋时期的渗滤液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大。
(二)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性
1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种类多。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又可分为3类,即低分子量的脂肪酸类、中等分子量的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质类高分子量碳水化合物。渗滤液中除含有常规的污染物质外,还含有包括某些致癌、促癌和辅促致癌物质。尤其是当生活垃圾与部分工业垃圾混合时,成分更为复杂。郑曼英等对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从垃圾渗滤液中检出的主要有机污染物77种。其中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5种。
2 CODCr和BOD5浓度高。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高,变化范围大,这是其它污水无法比拟的,从而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和工艺选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垃圾渗滤液中CODcr最高可达80000mg/L,BOD5最高可达35000mg/L。一般而言,CODCr,BOD5,BOD5/CODcr将随填埋场的年龄增长而降低,碱度含量则逐渐升高。
3 金属含量高。垃圾渗滤液含有铜、锌、铁、铅等10多种金属离子,由于国内城市垃圾不像国外那样经过严格筛选,所以国内垃圾渗滤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大大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渗滤液中铁的浓度可高达2050mg/L,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锌的浓度可达130mg/L,钙的浓度甚至高达4300mg/L。浙江大学沈东升等的研究表明,当废电器拆解垃圾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时,其渗滤液中的cu、zn、Pb、Ni和Hg等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可分别达到3、11.5、1.7、1.6mg/L和65μg/L。
4 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氨氮含量高。在不同年龄的垃圾渗滤液中,碳、氮两种元素的比例(C/N比)有较大的差异,常常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随着堆放年限的增加,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会逐渐升高。一般来说,对于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总是缺乏的,例如在北美的几个垃圾填埋场的BOD5/TP都大于300,此值与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去甚远。同时,BOD5/CODcr比值变化大,给生化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5 水质变化复杂。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和产量随季节、时间等变化情况较复杂。其变化特性为:(1)产生量呈季节性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2)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呈季节性变化。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中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3)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填埋年限的延长而变化。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较低,BOD5、CODCr、VFA、金属离子浓度和BOD5/CODCr较高,“中年老”填埋场的渗滤液pH值中性偏碱,BOD5、CODCr、VFA浓度和BOD5/CODCr较低,金属离子浓度下降,但氨氮浓度较高。
二、垃圾填埋渗滤液的现行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
1 好氧生物处理。好氧法是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之一。好氧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等都有用于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的报道。好氧处理法也可有效地降低BOD、COD和氨氮浓度,还可以去除一些如铁、锰等金属。好氧处理中又以延时曝气法用得最多,还有曝气塘和氧化沟及生物转盘等。
2 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处理方法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接触法,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厌氧处理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能耗少,操作简单。因此,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廉,而且由于产生的污泥量小,故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少。英国P.S Ball等对垃圾填埋渗滤液的低耗处理进行了研究,在室温20℃~25℃时,厌氧处理表明,95%以上的可溶性BOD被去除,基本上去除了所有的铁,90%以上的氮被转化为游离态氨。但是,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场渗出液采用该工艺处理时,却几乎没什么效果。有报道,加拿大Hahflax Highway 101填埋场浸出液平均COD为12850mg/L,BOD5/CODCr为0.7,pH为5.6。采用厌氧滤池,在pH值调至7.8,负荷为4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并发现如果负荷增加,去除率急剧下降。
3 厌氧一好氧联合处理。由于垃圾填埋渗滤液是有毒、有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单独采用好氧处理或厌氧处理往往难放要求。在现行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大多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处理系统。实践证明,采用厌氧一好氧处理工艺既经济合理,处理效率也高,不仅可以较有效地去除COD和BOD,还可较好地去除氮和磷等。生物脱氮除磷常采用这一组合工艺。
4 氧化塘处理。氧化塘(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多见于渗滤液的处理中。氧化塘处理具有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在垃圾填埋渗滤液的处理中更常见。与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一般不高,故多用于渗滤液的最后处理工序,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氧化塘可以是好氧塘,也可以是厌氧塘或兼性塘。
(二)垃圾渗滤液的物化处理法
1 混凝沉淀。混凝沉淀可以大幅度去除渗滤液中的SS及色度等,常用的混凝剂包括A12(S04)3、Fe3O4和FeCl3等。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铁盐的处理效果要比铝盐具有优越性。有研究表明,对于BOD5/COD值较高的“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较低,通常只有10%~25%;而对于BOD5/COD值较低的“老年”填埋场的或者经过生物处理的渗滤液而言,混凝对COD和TOC的去除率则可以达到50%~65%。
2 化学沉淀。化学沉淀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的色度、重金属离子和浊度等,常用的化学药剂为ca(OH)2,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其投加量通常控制在1~15g/L之间,对COD可 以去除20%~40%,对重金属离子可去除90%~99%,对色度、浊度及SS等可以去除20%~40%。化学沉淀也可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生成磷酸铵镁复合肥,但此项研究仍处于小试阶段。
3 吸附。吸附可以去除渗滤液中的COD和氨氮,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此外还有粉煤灰、高岭土、泥炭、焦炭、膨润土、蛭石、伊利石和活性铝等。当采用活性炭用于渗滤液的处理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70%。
4 吹脱。吹脱主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的氨氮,以保证后续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吹脱出的NH3需经过回收处理,以防对空气造成污染。
5 膜分离。膜分离主要用于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包括微孔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等,其对渗滤液中COD和ss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5%左右。对于此类工艺来讲,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它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使用。
(三)垃圾渗滤液的土地处理法
渗滤液的土地处理主要是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表面漫流、湿地系统、地下渗滤以及人工土地渗滤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但受气候条件和地域限制一般只应用于干旱地区。
(四)垃圾渗滤液的其他新处理技术
1 回灌一常规处理一膜分离结合的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技术将常规处理技术、高新膜分离技术和回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解决了处理出水水质达标的难题,加速了垃圾填埋的稳定化进程。
2 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技术主要是利用频率在15 kHz以上的声波在溶液中以一种球面波的形式传递,超声波在辐照溶液过程中会引起许多化学变化,称为超声空化。超声空化是液体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液体中的微小水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被激化,表现为泡核的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能够将废水中有毒的有机物转变为C02、H2O、无机离子或比原有机物毒性弱的有机分子;具有少污染或无污染、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高效等优点,同时伴有杀菌消毒功效,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水处理新技术。
3 充氧气机的立用技术。用于水体治理的新型环保产品一美国爱尔充氧气机,在渗滤液处理中亦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它大大地提高了污水中的曝气效果,使好氧微生物在充足的氧量下,分解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强降解的效果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摘要] 通过对2014年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处置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医疗机构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处置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监管建议,促进医院的规范化管理。
[
关键词 ] 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输液袋(瓶);处置;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60-02
根据《卫生部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5]292号)和《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卫医发[2003]287号)的文件精神,明确规定[1-3]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但近几年媒体陆续曝光了河南省、山西省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甚至个别机构、人员存在非法买卖医疗废物的违法行为,为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规范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深圳市卫生监督局立即组织各区卫生监督机构对全市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处置情况进行了一个月的现状调查。该研究通过对深圳市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处置情况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具体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检查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2检查方法
主要采取汇总表格、调查本底的形式,设计了《医院及公立门
诊部未污染一次性输液瓶(袋)处置情况汇总表》、《未被污染一次性输液瓶(袋)处置情况汇总表》、《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污染一次性输液瓶(袋)处置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未污染一次性输液瓶(袋)的月产生量、现行处置方式、回收企业名称、回收合同文本,是否专人管理,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等。
2 结果与分析
2.1监督总数
该次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682家。其中医院1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7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家,采供血机构2家,门诊部443家,诊所1323家,其他医疗机构195家。其中有2485家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产生了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
2.2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2485家诊疗活动产生了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医疗卫生机构中,97.5%的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人管理;95.2%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主要分布在为院感办、后勤科、总务科、护理部;44.4%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回收公司签订了文本合同。
全市2485家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使用后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月产生量约为89000公斤。现行处置方式有以下6种形式:①27.5%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后交给有资质的回收公司。②20.1%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后卖给回收废物的个人。③20%的医疗卫生机构分散在各部门按照生活垃圾处理。④19.9%的医疗卫生机构交由深圳市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按医疗废物处理。⑤12.4%的医疗卫生机构交由固废中心处置。⑥2家医疗卫生机构交由塑料加工企业加工。
3 存在问题分析
①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合同的部分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营业执照上无经营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中无“再生资源的购销”、“吊瓶加工”、“回收塑料”等许可范围。这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是否有处理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的能力存疑。
②调查中的20.1%的医疗卫生机构将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集中后卖给回收废物的个人和20%的医疗卫生机构分散将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在各部门按照生活垃圾处理,存在被不具资质的个人和单位回收后用于重新加工制作用于原用途的风险。
③55.6%的医疗卫生机构未与回收公司签订回收合同,存在使用后未污染的一次性输液袋(瓶)被回收后用于重新加工制作用于原用途的风险。
4 监管建议
①根据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经贸信息委关于提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名单的复函》(深经贸信息电资字[2014]79号)内容[4-5],深圳市经信委并没要求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在该市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而是通过共享企业在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来代替备案,因此建议可由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中选定经营范围中有回收再生资源资质的企业来开展回收未被污染的医用一次性输液袋(瓶)工作。
②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对未被污染的医用一次性输液袋(瓶)使用后处理的规范管理。要求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将使用后未受污染的医用一次性输液袋(瓶)统一定点交由符合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回收处理,同时要求定点回收单位健全回收网络,及时回收。对回收的物品处置后废塑料的去向、数量、时间、经办人进行登记备查。
③医疗卫生机构应进一步落实好《市卫生计生委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的通知》(深卫计医政[2014]123号)文件的要求[6],要求医疗机构不得向无资质的个人或单位出售一次性输液袋(瓶),确保所回收一次性输液袋(瓶)不得用于原用途,确保其利用不危害到人体健康。
[
参考文献]
[1]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5]292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
[2]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卫医发[2003]287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
[3]卫生部关于依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发[2004]201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
[4]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8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05-02
军队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军队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审计质量不断提高的首要基础。实现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目的,必须在军队审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只有审计人员队伍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理论上不断进步,才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优化军队审计人员编配组合
1.军队审计人员要求所学专业对口。从事专职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审计专业或财经专业学历,从事军事、政工、装备、后勤专业勤务等专业的人员,可考虑协助审计工作,在没有经过审计专业培训之前,不能正式进入审计部门工作并纳入编制。审计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具有审计专业学历,并长期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中挑选。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能够形成专业技能的互补,使审计人才队伍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讲,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职务及其所承担的职责来看,军队审计人员队伍可由管理骨干、业务骨干、专家三个类别组成。
2.军队审计人员要求性格硬韧兼备。审计人员的性格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队伍应遵循“内外向性格兼备”、“刚柔相济”的原则进行人员组合。人才队伍中既要有经验丰富、遇事冷静、成熟老练的人员,又要有敢于较真、不怕得罪人的人员,还要有性格外向、善于社交、善于协调的人员。根据人员的性格结构进行合理编配,要力图使不同性格的人员融为一体,使审计人员队伍既有“硬”性又有“韧”性,促进审计团队中的互补互容,互相协调,将不同性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团队配合的效能。
3.军队审计人员要求头脑灵活敏捷。优秀的审计人员应具备敏锐的动察能力、准确的记忆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善于根据既有审计资料,准确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再现出经费物资的基本运行情况,还善于寻找突破口,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这类人员往往能够在财经法规审计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因此,在军队审计人员的管理上,要注重将具有这类特点的人员选拔到重要的审计岗位上去,发挥其自身特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军队审计人员要求年龄结构合理。年长的审计人员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继续从事审计工作的时间有限,审计人员队伍要保持活力,年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占有一定比例,然而青年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才可能具备较强的判断、比较和协调的能力。为了弥补上述这两个年龄段人员的不足,审计人员队伍中还要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年审计人员,作为青年审计人员与老年审计人员之间的衔接。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就是要形成老中青的结合,既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又有利于“传、帮、带”的审计人员队伍年龄结构。
二、完善军队审计人员考核机制
必要的审计人员考核能正确的判定审计人员质量水平,激励审计人员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弥补自身不足。审计人员考核机制是否完善,对审计队伍的管理十分重要。
1.完善审计人员考核内容。军队审计人员考核内容应着眼于军队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与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相对应。审计人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知识。审计工作讲究的是依法审计,军队审计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时候,必须以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军队经济法规为审计依据,离开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审计工作就缺少了评判的依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系统地、熟练地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军队财务管理、军队基建财务、军队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军队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正确判断。三是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职能、地位、作用、对象、准则、依据、证据、方法、程序、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文书、档案、审计管理、审计风险等理论知识。四是专业审计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经济活动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人才应掌握各类专业审计知识,精通某一类或几类专业审计知识。
2.区分审计人员考核层次。不同类别层次的审计人员在知识能力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必须按专业分层次进行,这样才能使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是审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审计管理人员通常具有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的特点。管理人员一般不直接从事业务工作,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计划管理等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把审计基础知识,审计心理学及管理学知识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能力考核应作为审计管理人员考核的重点,将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鉴别分析能力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二是审计业务人员的考核。审计业务人员通常处在审计的第一线,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对于这一层次的审计人员,考核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理论方面,将军队审计理论知识、军队财务相关知道、法律知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三是审计专家的考核。审计专家主要指各级审计部门的高级审计师,经济师。对于这类人员的考核应结合工作业绩,重点考核其鉴别和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调查研究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应考核其组织协调能力。
3.改进审计人员考核方式。人才考核方式是影响考核效率,制约考核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考核方式不科学,不仅会导致考核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使人员评价不能公平有效地进行。目前,我军审计人员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难以满足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双重需要。由于考核方式不够科学,还可能掺杂人情分,关系分,使考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针对审计人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应改进审计人员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结果的质量。一是采用笔试,网上测验,书面评议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笔试和网上考核的方式,实行计分制;对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考核,主要采取出书面评价的方式,实行分级制,可在审计部门内进行匿名评价,并由考核单位汇总评价意见。二是规范审计人员定期考核制度。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考核,对审计人员情况进行摸底。根据不同的人员类别层次,可制定不同的考核时间和周期。三是选择合适的监考人员、阅卷人员以及评分人员。为避免“人情分”、“关系分”的问题,可采用单位之间交叉考核、匿名评阅、计算机评分等方法,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三、建立军队审计人员控制体系
1.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心理调查制度。时代在发展变化,军队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审计队伍中参加工作时间短的一类人,他们缺乏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的忠诚度,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着眼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摸清审计人员的心理状况,对加强审计人员心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心理调查制度,详细了解审计人员的心理状态,密切注意其心理动向和变化趋势,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管理。搞好心理调查要详细了解审计人员的履历,日常生活状况,还应关注审计人员的社会关系,还要广泛收集情况,可向审计人员的领导、同事、了解情况,或直接与审计人才接触,了解其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其心理波动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处理好自我实现与工资待遇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个人利益与岗位责任之间的关系,把坚守审计职业道德、克尽职守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2.完善军队审计人员继续培训制度。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素质在审计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业务胜任能力,使其重视培训学习,提高执业水平。现在各审计单位以及部队审计部门相互交流较少,很多文件不能及时获得,个别审计人员通过个人关系获取的有关文件往往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实现共享,所以各审计单位不仅要想方设法扩大有关信息来源,还要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继续培训制度,通过集体培训学习,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集体培训、学习还有助于审计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对审计准则及有关文件、规定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审计单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避免其内部存在多种质量标准,减少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质量控制制度的抵触、反感情绪,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建立军队审计人员奖惩制度。根据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定期评比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质量优秀的特定审计项目和表现突出的军队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军队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损失或影响军队审计信誉的审计机构和相关审计人员,要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做到奖罚分明,确保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秉和,等.军事人才素质的生成与发展[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军队事业审计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审计署,2000.
(一)外部监管对银行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混业化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对银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高管层对于内审人员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对于现代银行的内审人员,高管层赋予很高的期望。不仅充当合规文化的促进者、风险管理的预警者、经营管理的客观评价者,而且是管理决策的参谋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业务利润的增值者等。
(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也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不断地涌现,不仅要求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内审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审计手段均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专业知识
1.职业基础知识。指通过普通的国民教育所获得的基础、广泛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审计、经济法、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等基础知识。
2.职业应用知识。指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为达到最恰当有效的实务标准、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应用知识。
3.职业环境知识。指内审所涉及的制度、准则、法律、政策及所属行业的特殊业务知识。
(二)职业技能
1.职业判断能力。指内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内审工作的精髓。
2.逻辑推理能力。指内审人员应查找审计对象中数量之间、时间和地点上的逻辑关系等来发现审计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
3.压力管理能力。内审人员不仅要面对工作量的压力,工作难度的压力,业务水平的压力,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压力。
4.系统思考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全局要求,系统分析各环节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
5.问题识别及解决能力。审计发现的问题常常背景错综复杂,内审人员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协调各方关系,准确把握反映问题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提出妥善的处理意见。
6.沟通能力。内审人员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避免禁忌,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审计价值的实现。
7.团队合作能力。内审工作需要依靠内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积极合作、无私奉献才能完成。
8.时间管理能力。即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内审人员应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把所见、所闻、所感综合在一起,通过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评估,把握事情的实质和关键。
9.冲突管理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冲突管理能力。
10.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内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持续学习,充实自己。
(三)职业特质
1.独立性。它是审计的灵魂所在,能够赋予审计活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2.客观性。指内审人员必须公正、不偏不倚地发表审计意见,避免任何利益冲突。
3.诚信。指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廉洁、正直,不应歪曲、隐瞒事实,不应以权谋私。
4.坚定。面对重大压力时,内审人员不应影响职业判断,在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应坚定不移、决不让步。
5.敏感。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超越于其他职业的敏感性,通过发现内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时刻提醒管理者,帮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风险的发生。
6.审慎。审计人员必须有谨慎的怀疑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四)审计能力
1.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随着审计能力的提高与审计经验的积累,内审人员应具备获取完整的审计证据的方法与技巧。
2.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
3.撰写报告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独立撰写审计报告。
4.培训能力。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培训能力,将审计经验或自身擅长的专业能力分享、传授给其他审计人员。
(五)资格及经验
一般讲,对学历、专业资格及从业年限等要求因行而异。
三、提升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及途径
目前,各家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层差不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较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务或运营会计人员,有的习惯以传统的查账方法来审计。二是有的内审人员缺乏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评价就事论事,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和作用的发挥。三是内审任务与内审资源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后续教育培训与知识更新有的没有落实到位。为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亟待提升银行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途径。
(一)提高内审人员的入行门槛,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结构的内部审计队伍
要改变银行对内审不够重视,内审人员配备素质相对不高的状况,引进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专业人才,构建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加大内审队伍的交流学习力度,提升审计能力
一是实行交流任职的方式,内审专业技术骨干分批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二是实行轮岗轮调制度,加大交流力度,拓宽内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2、实训内容:
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为实训资料,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总体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主要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汇总,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3、实训总结:
两个星期紧张的审计实训,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匆匆过去了,留给我的都是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
我们实训的目的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对审计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灵活运用以便于在以后的就业不至于“手慌脚乱”!
在这次实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一个企业进行审计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一个小组必须要有一个有序的分工,然后再综合大家的工作成果,最后才能做出最后的结果。
我们的实训总共分为7大模块,分为:
1、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
2、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3、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4、生产与服务循环的审计;
5、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
6、货币资金的审计;
7、审计报考。
由于我们小组的人数较多,为了工作更有效率,所以我们采用了抽签的方法进行了分组和分配工作,针对前面6个模块,平均2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阶段,第7个阶段就根据各组的工作底稿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出具审计报告。
我和另外一位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第一阶段即“计划阶段审计实务操作”。我们“简单”而似乎又 “繁琐”的实训步骤如下:
1、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
2、通过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
3、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实施的程序;
4、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5、编制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
根据实训的步骤,我们填制的表格有:基本情况表、承接业务的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业务约定书、横向趋势分析表、纵向趋势分析表、比率趋势分析表、分析性测试情况汇总表、识别并评价与审计相关的重要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审计风险初步评价表、审计总体工作计划表。以上表格统称为“计划阶段审计工作底稿”。
我的专业是审计实务,但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审计是做什么的。怀着一份新鲜和好奇感开始了实训的第一天。虽然之前有参加过会计模拟手工记账的实训,但这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尤其是那个工作氛围,几乎全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刚开始时,面对着一堆的委托单位的资料,我竟然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久久不知如何开始,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开始有了一点头绪,一个上午4节课,就在分组,分配工作,和一堆疑问中飞速过去了,但手中的工作还远远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要求进度。由于上午已经进行了分工,其他组员是没有理由帮你的,所以下午3节课,几乎都在看资料,眼睛看到生疼,非常枯燥,也很累,但是看到开始有点进步了,虽然只是填了一张基本情况表,但看到成果,感觉很充实!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就比较容易上手了,一整天都是看资料,填表,讨论,研究,有一种工作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话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几乎都按照第二天的模式进行。
审计业务流程是审计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业务流程的学习,不仅要将各项基础知识融为一体,还要掌握系统规范的审计工作步骤,学习专业判断方法的运用,同时熟练各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核和管理。基于审计业务流程的学习目的。实验是掌握该项流程必不可缺的教学环节。
一、审计实验现状介绍
目前,就审计业务流程的实务训练而言,各个院校的教学计划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院校的实务训练仍然停留在案例教学阶段,未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实验;一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环节(或其他名称的实验),但仅仅是案例教学的形式转换,实验材料为多个单一案例,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按照实际的审计工作流程进行系统的实务操作;此外,有些高校借助会计模拟实验形成的材料。在做出一定修改(审计陷阱)的基础上用于审计模拟实验,这种方式有成本低、材料系统而且时间跨度大的优点,但是由于会计模拟实验材料本身出自学生之手,与实务还有一定距离。而且会计模拟资料只能给出模拟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政策以及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凭证和说明,未能给出审计所需要的其他证据和内部控制等重要信息,难以达到现代审计流程训练的目的;除此之外,近年来也有少数院校开发或购置了审计教学软件,以不同行业企业的整套账簿和相关详实资料为实验材料,采用审计软件作为工具,模拟审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在审计课程的实务训练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由于在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角色等方面缺乏仿真性、缺少动态效果,实验依然有待进一步改进。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审计教学中业务流程的实务训练环节仍然较为薄弱。
二、审计实验难度分析
分析审计业务流程实验的薄弱原因,主要源于实验环节多、实验材料要求高、实验仿真性和动态性难以完善等几方面。
(一)实验环节多
由于审计业务流程涵盖内容多,所以实验环节也较其他实验复杂。以报表审计项目为例,业务流程一般分为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和终结审计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客户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业务约定书订立等环节;第二阶段包含客户外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价、客户内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价、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和具体审计策略制定等环节;第三阶段包含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测试两大体系:第四阶段包含审计差异调节表和试算平衡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编和复核、审计报告撰写及审计工作总结等环节。要在一项实验中训练以上所有环节,对实验材料、设施以及教师等方面都是一个挑战。
(二)实验材料要求高
审计业务流程实验在材料数量和内容的要求上也较其他课程高出很多。一方面实验材料要涉及上述各项实验环节;另一方面,实验材料要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需涵盖模拟企业一段时间(最好是一年)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此外,由于实务和理论的发展,审计客体和审计工作底稿等需实时更新。这些因素对实验材料的数量和内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实验仿真难度大
实验的仿真性是实验质量的保证。然而众所周知,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是不易模拟的。如观察、询问和监盘方法的运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等,都很难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而全面。
(四)实验动态效果差
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活动。审计业务流程的许多环节要在前段环节的工作结果下开展,而后段环节的工作结果又会对前段环节提出调整的要求。比如,在审计测试中发现的新情况,会影响到计划阶段对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合理性,重要性水平的调整。又直接影响原定计划;在终结审计阶段,与管理层沟通的结果和被审计单位认可的调整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报告类型。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教学软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各方面的困难,开发和运用审计实验仍然是完善该课程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审计实验设计
随着“三集五大”格局的建立,内审职能正在由过去“查错纠弊”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ERP的上线应用和SG186系统应用,对内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近几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特点
1.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内审流程
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注重审计过程控制,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检查与考核的主要环节入手,理顺管理流程。实施的审计项目在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效果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适应新格局下的审计转型需求
审计工作紧扣转型思路,定位更加准确将风险理念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查找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在审计实施中通过符合性测试和穿行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中,注重从风险防范、提高绩效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实现了由过去的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性转变,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增值服务。
3.在审计手段上不断创新,尝试开展非现场远程审计特点3.审计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
目前,我们主要应用国网公司统一推行的国家电网审计作业工具Audit MIS系统、ERP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国家电网审计作业工具成为我们实施审计项目作业的有力助手,该工具主要功能为财务数据采集、查询、分析等,使用该工具可以财务数据的审查为依托,查找关键业务环节以及筛选抽样,对数据分析汇总,查找经营风险点。审计作业工具的应用使审计方式更多元化,由现场审计转变为非现场——远程审计;ERP审计系统实现了在线快捷查询、对关键业务环节的在线监督及风险点分析,使审计监督可控、能控、在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可通过审计项目子菜单快捷查询审计成果,基础信息子菜单查询工作报告、会计信息、技术经济指标、年度经济活动分析等经营管理信息,提高了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审计工作尚需改进的方面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夯实审计基础工作、规范审计程序、手段创新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公司进一步强化管理、稳步发展和外部监管日益加强的局面相比较,许多方面亟待提高和改进。突出表现在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审计重点把握不够准确,审计深度不够,原因分析不够透彻等过程因素,导致审计报告在报告内容、问题定性、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还存在不完美。缺乏对有关管理经验和控制有效措施的总结,全面客观进行评价仍有一定差距。
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下,审计项目实施要适应新的经济业务背景,结合审计转型要求,在内容上要向风险防控审计转变,方法上要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方式上要向离任与任期届中审计相结合转变。在做到“离任必审”的同时,继续探索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和其他形式的审计。重点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和企业潜在风险等作出评价,促进公司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和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
针对以上内部审计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我们深知,内审人员素养是审计项目质量的灵魂所在,内审人员只有适应公司“三集五大”格局下的新的经营模式、核算方法、流程处理、业务融合衔接,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保健医生”,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三、电力企业内审人员应具备的特别素质
内审人员除具备基本素质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内审工作所需要的特别素质。第一,要有职业敏感性。在审计实践中,不断锤炼业务能力,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第二,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不能仅仅拘泥于财务数据本身,而应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出企业发展的建议;第三,要有深邃洞察力。在敏感性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分析、判断,提升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内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三集五大”格局下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初探
1.注重以审计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提升内审人员履职能力
在审计项目现场实施前,注重以审计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来提升内审人员履职能力。从优化的审计项目工作流程入手,紧紧抓住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审计核查的事项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行审前培训,使以项目为依托的审前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审计人员思路清晰、缜密地开展审计工作。改变过去要对审计方案进行较长时间地讨论,对审计重点把握不清,对审计内容进行较长时间思索的过程。可以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尽快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实现与现场审计良好衔接。
2.通过审计案例分析培训,提升内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将审计项目全过程融入审计案例,积累审计素材。在每个审计项目进行中,随时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方法、手段等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为编写审计案例打下坚实基础。现场审计前,通过分析确定审计项目重点,确保审计方案质量;现场审计中,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确保审计报告质量;现场审计后,认真做好该项目分析,提出评价意见,确保意见和建议质量;定期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存在的风险,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确保审计服务决策的质量。
采取案例评析、模拟现场审计、制度宣贯、互动讨论等多种灵活有效形式,可最快捷学习掌握各部门业务流程、工作要求、关键控制环节,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内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做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督。
3.注重审计手段信息化培训,提升审计时效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SG186系统中成熟软件已在公司全面实施,覆盖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和人资管理等领域。ERP的上线应用,为提高审计工作时效性和穿透力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平台,使非现场审计和审计关口前移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审计工作水平提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内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熟悉经营业务的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化背景下的业务流程处理,业务处理信息化目前已实现“四项功能”,即信息共享、关口前移、全程控制、在线监督。信息共享就是要与财务、工程、物资、营销、设备管理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紧密衔接,与所属单位通过一体化数据交换平台有机贯通。关口前移就是要依托SG-ERP工程,实现审计管理与各项业务的融合,把审计要求纳入财务工作流程,完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全程控制就是要借助ERP业务审计系统,从事后审计向源头审计、过程审计延伸,实现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风险可控、能控、在控。在线监督就是要探索在线审计和预警分析,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与穿透力。
4.以审代培,优化审计资源
6、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我台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今年我人事制度改革后,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为配合人改的不断完善,按中心及所属地的相关要求,我台在人员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职工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我们为每一名职工设立了各项基金账户,做到人员基础资料详实、基数提取核对准确,按不同业务设立备查账,做到存款准确、对账及时。
5、 积极参加中心及省里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6、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7、 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8、 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财务人员在中心举办的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
户的核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工作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2、认真完成省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学习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在为经济基础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财务信息。
1.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工作相应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财政部早在1994年5月就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力争到2010年全国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改变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会计处理显得日趋方便,但与之紧密联系的信息化审计则显得颇为滞后,甚至成了制约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绊脚石”。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由此,推进审计信息化则显得越来越紧迫。虽然近年来,全国审计系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网络建设、硬件装备和审计软件开发应用有了较快发展,但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建设一批同时具备审计专业能力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有助于开展新时代审计工作。
2.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监督能力的必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向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的迅速渗透,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被审计单位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审计证据和资料的基本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如果审计人员不懂信息化技术将打不开审计工作的大门,审计人员不善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监督职能也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审计机关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取得进展,必须充分认清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刻理解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出的“失去三个资格”的重要论断,紧紧围绕“人才强审”战略,多措并举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技术含量,努力使计算机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
1.审计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
计算机审计是融财务会计、审计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精通财务会计、审计及税务等方面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但我国审计队伍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尚不能达到计算机审计所要求的水平。这类审计人员虽然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但由于对计算机审计相关知识未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仅仅对他们进行了初级程度的基础运用培训,虽然使他们具备了一定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能,但他们并不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程序,也未掌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技术,不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能力。而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虽然具备组建网络以及解决软件、硬件的常见问题的能力,却普遍缺乏相应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且未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未让其直接参加审计实践,所以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审计业务,有些人员甚至完全不懂审计,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时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这种知识结构单一及综合应用水平偏低的问题,使得从审计人才向计算机审计人才转换比较困难。
2.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 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
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三、加快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构想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审计人员岗位要求,职责所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中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服务,关键在于要建设一支具有实战技能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1.要树立学习信息化知识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公共财政收支的效益的评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对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等新的课题不断地摆在审计人员的面前,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一味靠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将难以完成历史赋予审计事业的神圣使命。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当前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特别是要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要科学规划审计人才队伍结构。
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最理想目标是把所有审计人员都培养成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都能独立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但现有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虽然熟练掌握审计业务,却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而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又普遍缺乏相应的财会和审计业务知识。因此,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对审计人员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根据审计人员所从事工作、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要求的技术难度不同,将信息化审计人员分为部门领导、信息化审计专家、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和一般审计人员等四个不同层次。
一是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当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如果没有领导干部的理解与支持,信息化审计很难推广。部门领导必须尽快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查阅审计文档、资料,并且能理解与支持业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能够与业务人员进行一些信息技术的简单沟通。
二是信息化审计专家。信息化审计专家担负着组织资源、协调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软、硬件技术问题,指导一般审计人员和业务骨干完成较复杂的操作或编写必要程序分析审计数据的职责,要求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因此,信息化审计专家是目前我国严重匮乏的人才,也是目前信息化审计推广应用的“瓶颈”。作为权宜之计,可以考虑从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中产生,根据骨干型人才的审计业务水平和计算机知识水平,选招、选派少数具备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有独特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有较深理解的业务骨干去对口大学和审计署培训,以培养造就少数信息化审计专家。
三是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是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理性地计划、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主要职责是制定方案和实施系统分析,获取审计组所需的财务及业务数据,完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下载与检验、转换、整理;掌握信息化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熟练掌握审计软件操作。
四是一般审计人员。一般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具备熟练操作审计软件能力,能够在信息化审计专家和信息化审计业务骨干的指导下解决审计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完成基于电子数据的审计作业。
3.要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人才在审计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渠道,树立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不断强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一,要拓展学习教育途径。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挖掘培训的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以开阔审计人员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素养;其二,要丰富学习内容。培训中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更新与补充相结合、审计干部业务培训与计算机审计知识相结合。同时,要不断探索新的学习载体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其三,要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学习制度,加大信息化培训的硬件投入,激发审计干部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要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审计人员的激励、考核等方面注入新的内容,才能进一步形成更科学的、可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把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是创新能力,大胆启用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善创新的审计人员,尤其是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更要高看一眼,善待一分;二要进一步完善对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时期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考核中,将信息化考核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与德、能、勤、绩、廉一并考核;三要坚持以信息化的人才观念为指导,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及工作业绩,真正了解其目前岗位履职能力和未来潜在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为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