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课堂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0-01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根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拟定可行性探究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达到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根据探究主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实际,针对探究对象与材料的特点,拟定明确、具体、关联、层递的系列可行性探究目标,并把这些目标课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检查自我知识储备,产生探究动机,闪烁探究火花,自觉、主动进入探究预备状态,为课堂探究学习奠基、蓄势、驱动。教学中,教师再针对设计的教学目标,拟出系列达标问题,并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概括、提炼、表达等探究性学习行为,逐个解决达标问题,逐步实现达成目标。如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我就在简介诗的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探究目标:1、找出诗人“观”到的大海景象的诗句。2、找出并理解诗人由大海景象联想开去的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观”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如下达标问题:1、作者曹操观沧海,“观”到的景象有哪些?2、作者曹操“观”到的景象都是实景吗?3、作者“观”到的景象有何特征?4、作者借这些景象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怀?在这些目标和问题的指引下,我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朗读,推敲诗句,互相讨论,师生互动,通过探究较好有序地实现该诗文理解赏析的目标任务。

其次,在探究的全过程中着力凸显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实践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更应重力突出这些特征,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和热情。在探究中,热烈讨论,解决问题,逐渐达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学好语文,锻炼增长语文才干。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性学习凸显“实践性”,就是要让学生主体的探究行为在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让学生主体成为语文阅读课堂学习全过程的主角,即是让学生在遇到课堂中能动地自觉地探究问题目标,教师只能充当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和“伙伴”。“问题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主体在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活动中,以语文问题为纽带,实现问题的衔接过渡和目标的达成转换,即以语文问题为中心,探究解决系列问题,有序地实现单一目标向终极目标的递进,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学古文《岳阳楼记》,我就设置写景和议论两部分的探究目标:对比分析“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古仁人之心”、作者宽广的胸襟。后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的心情和“迁客骚人”是否相同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别探究解答,衔接目标,达成任务。“过程性”特征,就是要让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一以贯之,不断,保持问题探究的连续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开放性”特征是指探究活动的空间、形式、问题的结果多种多样,只要科学合理,不求唯一。语文阅读课中有很多探究性问题,其答案有待学生开放讨论,如教学《孔乙己》,对末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一问,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时代背景,广泛深入讨论,对合情合理的回答均予以肯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凸显探究性学习四大基本特征,体现了学生主体自我、自主、能动、合作学习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达成语文目标,整合语文素质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得以科学贯彻实施的根本指针所在。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迁移延伸以巩固课堂探究成果。

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学生主体能动探究,解决语文问题,实现语文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课。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取得的各类探究成果,必须设法保存、巩固、迁移、延伸。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学生探究成果的策略方案,把学生探究中积累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通过各种延伸性学习活动,如布置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形式,加以拓展和深化,并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学生巩固探究性成果的各类信息,为以后探究学好语文提供必要预备资料。以教学古诗《春夜喜雨》为例,在组织和指引学生对律诗的艺术理解基础上,我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写景的语言艺术,诗歌优美意境,诗人杜甫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感情。达成这些目标后,我就设置检验学生“积累、感悟、潜、润、细”等词语表达效果的迁移能力题:1、朱自清在《春》中描绘春雨情景的语句是“ , , ” ;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等词表现的夏雨情景不同;2、作者抓住春雨特点,塑造了丰富的诗中意向,请你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和生活哲理,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什么人、事和物等等。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就可较好地巩固课堂探究所得,对拓宽学生语文思维,巩固语文课堂所得,迁移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语文新课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会越来越显示出科学、实用、高效的特性。

篇2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课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探究学习,关注学生身心需要和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有效课堂。这一理念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提出了好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因为,好语文教师,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引导者,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者,每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有效课堂调控的高手。所以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好语文教师和修炼有效课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呼唤好语文教师

1.关于好语文教师的认识

当前,好语文教师已经成为业内每个教师追求的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语文老师,无论社会上还是教师群体的认识都是参差不齐,观点各异。在很多家长眼里,只要课堂上能关注自己的孩子,课后也能关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语文老师;社会群体认为,博学多才、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才是好老师;即使在语文教师群体中,好语文教师也没有规范的标准,一般认为书读得多、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和成绩好,都算好语文教师。

2.好语文教师标准内涵界定

其实教师道德标准和教师行为规范化的要求,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是:好语文教师的“好”至少要从德、能、技三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我们经常提到的高尚品德、德高望重都是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是教师教育理想的基本出发点。高远的教育理想是好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准。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提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更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根本需求。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远大的理想就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品德修养,用自身品德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有雄厚的专业底蕴。雄厚的专业底蕴包含知识渊博、业务精湛、魅力高超,它是好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好语文教师的专业底蕴的总体要求是广博、厚实且与时俱进。对语文教师来说,专业底蕴主要是博闻强识、具有独立教学设计能力等。

三是课堂教学手段高超,魅力四射。这是语文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调控能力。语文教师的魅力还表现在智慧超常的课堂教育能力。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智慧型的。著名教授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敏锐感受,具备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魅力。

二、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我们知道,高效课堂的有效性来源于课堂教育载体的和谐交流。每一节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们流程设计精心,结构严谨,研读深浅适度;学生展示时落落大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形式多样。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手段和资源载体,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1.以学带教,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现自身素养。譬如:在展示所学生字时,在展示完毕后,还要领着大家多读几遍,让每个学生学得扎实;对“易错笔画”这一项,应把易错笔画逐一讲解,引起大家的注意,便于大家掌握生字。

2.形式质朴,凸显语文教学魅力

小组展示形式的多样性,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华丽,容易喧宾夺主。语文课堂,不管以哪种形式表现,总应不离其根本――听说读写。

3.教师的点评,突出点拨与引导

对小组展示的评价,教师不应该只起到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还应体现如下几点:一是对应强调的重要知识点,小组汇报时强调不够明显的,教师要再加以强调;二是对汇报时能够凸显小组学习方法的地方,加以提炼,形成一种经验模式,加以介绍与推广;三是理解不够到位,或有必要再深入地地方,教师应有意点拨;四是应对重要内容,简单提问一下听的同学,检查是否理解,检查汇报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则。成为“好语文教师”是每一名在岗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语文教师只要心存高远的语文教学理想,下大气力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底蕴,课堂教学中尽量追求属于自己的智慧,那么“好语文教师”就如春雨后春笋成长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土壤,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兴生长!

篇3

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本质

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为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益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各门课程具有的特征与教学目标要求是不相同的。所以, 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和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质与特征,应该辨别出语文学科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差别,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尽量地去感受"语文氛围与环境",加大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的训练力度,是教师授课的中心任务。笔者对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解是:教师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指导,设计好"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优化,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性合作学习,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和交际的实际能力。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与理性分析

2.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有了目标教学才有指向,教师才可以因此而开展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语文有效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及指向和主次关系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语文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包含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并非为纯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语文有效教学的目标主次关系突出的是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学好语文知识。

2.2民主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强力手段。语文课堂中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强力保证。教师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地主动地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篇4

“乐学”是好课的首要特征。我们常在名师执教的语文公开课上看到学生小脸通红、两眼放光、思维活跃、兴趣高昂。我们常为此感叹,我的课堂为何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让人感到不快乐,“心不在焉”成为学生日常语文学习的常态,他们总是盼望放假,或者上体育课、美术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我们的语文家常课亦能让学生“乐学”?首先得激发兴趣,唤起共鸣,让学生“想学”;其次得由浅入深,树立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再次得注重实践,知行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从而最终达到“乐学”。

“善思”是好课的重要特征。乌申斯基认为:“语言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以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过多片面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展开教学,但教会学生“善思”不可或缺。一堂好课,必须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其认知冲突,让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朱熹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课理应是学生善于思考、发展思维的课堂。

善思更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文,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不断提升语用能力。《礼记・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学”就是要学会“善思”。

刚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自主发展”项目中就明确提出,考量“学会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的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的指标是看是否达到“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考量,好课应当是教师“乐教善导”的课堂。

“乐教”是成就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乐教”需要教师把生命投入课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在一节课中,教师生命中的每40分钟都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在这40分钟里,师生的生命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站在用生命拥抱生命的高度,课堂就会充满动人的情感,充满真、善、美。只有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求、赏识个性特征、激励内在潜能,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乐教”更需要教师不断丰厚自身学养。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而教师的“知识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要想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学识”之人,学生方能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从古至今,学生都喜欢“有学识”的老师。国学大师钱穆在回忆录《师友杂记》中提及自己的小学老师时,所记住的均是“有学识”之人:“顾师学通新旧,尤得学生推敬。”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方能“乐学”。

篇5

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明确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祖国文字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极其开放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个人生活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语文的应用,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能学习到语文的知识。其次是情感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文章一定会包含着十分好的感情,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征。最后,语文还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和其他众多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特殊,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体现出线形或者链条型的特征,但语文的学习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特征。所以,语文的学习过程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前提,从现有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结果中得知,人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力和非智力潜力,一般而言,即使是智力普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学习,也是可以圆满完成学业范围内的各项学习任务的。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那就需要具有积极的自我学习观念,从而激发自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通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成效,所以,我们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出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必须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和制度化学习时间科学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课题教学往往借助固定的时间单位实现教学计划的制度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变革这种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科学的结合起来。其次,最大可能地把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因素巧妙结合起来,科学分配教学时间,通过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时间的作用。最后,合理搭配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

(2)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卓有成就的诀窍之一就是贯彻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随和感、使命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促使自己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乐于学习并刻苦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努力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多赞扬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此外,还应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愉快气氛中发挥最大能动性,更便于老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发挥最大的教学有效性。

(3)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如今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不清楚,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再热烈,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只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在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解读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参与教学情景就越高,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加深知识的记忆,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得以最大程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何福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3-01

自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犟龟》一文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然后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3.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交给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因势利导,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要求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于语文课“好课”的期望,以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欲就我校学生期望中的语文课“好课”进行探索,以期为我校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闽清某中学在校学生,随机抽取45人,对策的研究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专家共1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获得了有关问卷编制的相关知识,以及关于学生对语文课“好课”期望领域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有一个相对较清晰的了解。

1.2.2 访谈法

本研究主要进行学生的开放式访谈和专家的对策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在文献查阅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研制了《中学生期望中语文课“好课”开放式访谈提纲》,并根据调查结果,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制出《中学生期望中语文课“好课”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对语文教学专家对策访谈的资料研制出《中学生期望中语文课“好课”对策问卷调查表》。学生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专家对策调查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分析由研究者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及帕累托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学生期望中的语文课“好课”的主要因素

在收回的45份有效问卷中,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期望中的语文“好课”的要素,进行Microsoft Excel分析及帕累托截集。

表1 我校学生期望中语文课“好课”因素的选择频数统计表

析图,取值为79.29%可截取主要因素8个;取值100%,可以将其余9个作为次要的因素(见表1)。

2.2 我校学生对语文课“好课”认识的对策

对回收的12份专家问卷,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及帕累托截集。具体情况见表2。

在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重视语文课的教学形式的问题,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问题,例如怎样有技巧地使用多媒体,怎样恰当地放些有趣的与课文相关的电影,怎样把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等。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学生好动的天性,以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应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教学方法的运用适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2.2.2 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催化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教学模式,应配合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和编制各种课件,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3 采用和蔼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语言风格,也是影响学习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态度和语言的运用方法。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平易近人,使学生易于接近,教学语言应风趣幽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希望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并且内容相对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地讲解书本的语法知识,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2.2.4 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使之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应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了,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注意课堂教学氛围的设计,注重因材施教,用区别对待等手段来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还可以多引进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事例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会很好地改变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局面。

2.2.5 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好表现是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学生良好情感的体验与获得,艺术性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除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讲课外,还要引导学生多交流,多展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沟通交流,而且交流得漂亮,这样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充分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篇8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更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共同进步。

一、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前提

1.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合理的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才能够取得教育上的质量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高效课堂的整体意义进行明确认识。首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使得教学能够产生从内而外的系统性改变的动力。其次强化专业水准,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反省,能够对教学中存在的固有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最后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并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2.激发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才能够具备一个高效的前提。这时就需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这样课堂气氛才能够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另外,还应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转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语文的美妙之处,并能够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存在。

二、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1.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目标,把握语文教学本质。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目标,准确把握好教学目的,全面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发挥教学创造性,使用好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的含义,例题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练习要准确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热菔欠袷俏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内容,教师还要讲哪些知识,语文教学内容中分别要讲解怎样的思想方法,等等。

2.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知道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编教案时从学生的特征入手,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知识特点进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紧密团结。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准教学活动的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再制定“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因为那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别。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出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上限目标、下限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师在教学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掌握更多方法,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运用多种算法,还要想出更多办法。教师要准确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差异性,设计出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并追求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发展和提高。

4.设计练习和当堂达标的题目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读写练习,能让学生暴露出更多错误和问题,让学生帮助解决,实现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或者测试,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建立知识和运用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设计当堂检测,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解题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

5.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和谐性,建立师生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学生是热爱生命的群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应该给予积极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或反应,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该尽量和学生积极交流,重视和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沟通,听取每个学生对教学的想法。

6.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充分预习、自我初步消化的基础上,又带着新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有目的的预习一旦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就会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自我探究的意识。这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在课堂上进行下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往往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在这一堂课中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阅读兴趣和探究意识。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宽学生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工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高中语文课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如果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课堂上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味,那么这样的语文还有谁不喜欢呢?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完善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篇9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应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应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大情感投入力度。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带着诚挚的情感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才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强度,以致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必要的情感投入呢?

一、在课堂上加大感情投入力度,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融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这样可能容易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导语设计中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但是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2.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才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情”要以“理”为根基,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感”,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掌握。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1.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

2.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样。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情感,优化教学效果

篇10

微课是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之一,其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微课放置于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通过课本与微课有效联合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丰厚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掌控微课的运用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率,促使语文教学发展。

一、微课教学涵义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采取在线视频的方法讲解其所要传授的某一个知识内容,除了要观看视频,还要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属于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之一。微课教学方式的诞生,满足了学生对于教学需求的多样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通常微课教学中的视频其时间是有限制的,所以教师其在传达知识的时候也是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可按照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录制几段小视频,并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强弱度去进修自主的学习。微课的教学方式直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主角的地位,并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能力的培养。

二、微课教学特征

微课教学特征,意为“微”。一层面而言,说的是其教学时间短,通常在5~7分钟,学生易集中注意力。另一层面,指其教学内容精细,通常微课内容只是传授很小的知识点,亦或是针对一个小问题。但微课在学习进程中,不单是将微课当作简单的视频材料,而是让其纳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根据微课进行一定的互动和讨论,让微课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况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组成条件之一,按照其教学性质可以了解到,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关注的要点,而中职语文在公共课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生源繁杂,基础水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严重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其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无产生直接的联系,学生易忽略,从而也就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另外,中职语文教学课程在开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定位;第二,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且在语文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交流,课堂氛围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存在弊端,致使教学效率低下;第三,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缺乏。因中职院校没有给予语文课程高度的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与此同时,网络上上的免费资源也存在限制,使得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四、微课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

1.运用信息技术,备好课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那么对于课前的备课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因为备课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知识传授效果,如备课充分则可以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清晰的划分,且教学思路也会更加明确。而在微课视角下的备课工作,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可结合中职语文的一些具体内容,适宜的查找一些相关背景资料,让教学资源显得更为广阔,完善。与此同时,为更好地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在开课前设计一些有关的微课小视频,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微课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第一是确保内容简洁。微课时间少,所以教师在制作时需把握好重点,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理解。第二是落实师生间友好互动。借助微课的过程,挖掘学生探究能力,针对具体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工作中。第三是把握好微课视频语速。尽管微课时间短,但教师要把持好授课语速,给学生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接受知识时间。

2.应用网络技术,创建教学情境,改善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设计通常是需应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用配上与教学里与文章有关的有趣音乐,亦或是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助力学生更好地走进语文的世界,进而发现语文的魅力。另外,应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自身其中,这对于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不同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的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3.灵活运用微课设施,指导学生对难点进行突破

微课设施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起到一个启迪的效果,促使其更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让学生正确认识文章写作特点和语言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展现一些有关画面,且提出思考题,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助力学生去辨别及掌握该两者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4.影视并用,还原场地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近几年来,有部分语文教学作品被拍成为影视作品,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将影视作品巧妙地放置在教学中,助力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教学内容给予理解,且具有深度的细挖原文的相关背景,进而更深层次的掌握文章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当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采取播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环境等有一个大量的了解,从而为后期的教学工作展开创建有利的条件。并且,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机。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植入微课模式,除了对学生教育主体地位有一个充分的展现,还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利于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后期的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科学应用微课模式,从而展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