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市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关键词 农村消费市场 大学生就业 研究
一、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
以“家电下乡”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仅为城镇的2/3,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1/2,冰箱约为1/4。目前我国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政府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从第二阶段的14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家电下乡产品由于实行了最高限价和财政补贴,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来源。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如果说目前每100户农民中仅有46户使用洗衣机,假如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户,那么一年就需要洗衣机1000多万台,这个数字超过了家电行业洗衣机年产量的50%以上。据商务部统计,进入2月份以后,家电下乡各类产品日均销售总量30844台,日均销售额4607万元,约为1月份的3倍。今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预计能拉动约1500亿元的农村消费。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创下新高。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在他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抓住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契机促进大学生就业
农村的消费增长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就现状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不容乐观。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城市市场的日趋饱和,农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定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从近几年政府实施各项政策和方案可以知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扩大内需的战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市场开发促进了农村消费。2009年,商务部将在已经建立26万家农家店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支持建立1000家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200个至3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预计将使100多万人实现就业。
为了推进家电下乡,一些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网点正大幅增加。目前,在家电下乡涉及的10多个省市中,海尔已拥有2000多家专卖店和10000多家乡镇店;创维已启动了“农村液晶倍增计划”。同时,部分外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三星已推出专门针对二三级市场开发的32英寸液晶电视,而其在华南的布局已覆盖了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6省的一大批乡镇;西门子家电集团也将在开拓三、四级市场上有所动作。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家电企业纷纷进驻的热土。
由此,大量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充斥农村消费就业市场,必将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帮助相关企业进行渠道搭建、维修和保养等配套服务的运作,建立服务机构帮助农民了解下乡电器、汽车等设备。另外,文化下乡和医疗下乡也将是下一阶段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大学生可以抓住上述种种契机解决自身的就业。
四、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对贵州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研究有利于充分贯彻中央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号召,联系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院专业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效应。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1.农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高风险
农业具有天生的局限性,农产品的生长都是有自然规律的,而且要受到土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呈现周期性、分散性,再加上农产品不容易保存很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自然条件的风险,一方面是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农产品是在很多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相对比较依赖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所以农业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面临巨大自然风险。农产品流通受到土地规模、技术水平和生产周期的影响,加上新鲜易腐烂,这些给农产品的流通造成阻碍,导致农产品面临着巨大市场风险。
2.农产品运输流通存在困难
农场品不容易运输和流通,经常是卖不出去或者是买不进来,这对农业市场化造成了严重制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市场不够完善,农产品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狭窄。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产能相对过剩;再加上农产品缺少规划,结构调整无序,给农产品流通带来困难。首先,我国农产品市场狭窄,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我国城市消费人口确是有限的,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其次,农产品流通系统不完善,农产品中介市场发育迟缓,农业生产还是以农户为主;市场基础建设滞后,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的不完善;市场发育缺少规划,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3.资源匮乏、农户经营力薄弱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资源匮乏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形势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薄弱,这样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并且不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而且这种农户经营的模式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农户不但是生产主体,同时也是消费主体,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提高生产经营素质。现实情况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首先他们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他们缺少管理经营能力。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素质稍高的劳动力都脱离了农业生产,涌向发达地区打工谋生,以农业为生的都是素质较低的农民;再次,农民缺少市场意识,生产经营依赖经验和盲从,使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及趋同性,不利于农业的市场化。
二、加快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对策
1.将农民培育成市场化主体
首先,维护农户的经营权利,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应具备自主的生产决策权利,农户享有农业生产流通的合法权益,比如要有明确的土地产权和劳动收益权。政府不得干预农户的生产行为,并且努力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对农民市民一视同仁;其次,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参与市场分工提供条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对农民开展广泛培训,除了农业技术也要涵盖服务技能和工业技术等;再次,鼓励多元化农业生产,尊重农户主体性的同时也要要培养多元化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中介、农业企业等。第一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二要加紧培养农业中介,加快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2.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的进程
首先,要推动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市场化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没有得到很好配置,农民虽有土地使用权但是产权不明阻碍了土地流动。农民素质较低加上国家制度缺陷阻碍了农民的流动。所以促进土地和劳动力的流转是农业市场化的基础;其次,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农村资金才能实现市场化的流动和配置,政府应整合农用投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农业开发和基础建设主要带来的是社会效益,这些项目因为风险大、资金回收慢,金融机构拒绝参与,所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技术进步等项目国家应做好补偿性预算,弥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损失。
3.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1休闲农场的发展过程
休闲农业是由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诞生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有利的。目前,休闲农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规划。
2休闲农场的特性
2.1季节性
农场的植物随季节变化而交迭更替,有些动物在春天苏醒,冬天冬眠。随24节气播种秋收,这些都体现了农场的季节性。
2.2地域性
根据不同地区纬度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习性。热带植物如棕榈树喜阳、耐阴;温带植物如小麦则是秋种冬长、春秀夏实。
2.3生长性
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播种、萌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等几个阶段,动物的一生也经历着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万物随时间推移都会形成一定的生长规律。
2.4活动性
飞禽走兽都会通过走、跳、爬等一系列活动表现出其生命力,植物也可从随风而动等方面观察到其活动性。
2.5景观性
大自然多姿多彩,花朵的香气、叶子的苍翠、动物们或娇憨或敏捷的姿态都让人赏心悦目,极具观赏价值。
2.6实用性
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大多数以植物根茎或叶为药。植物不仅可以入药,还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动物的肉、血、皮毛对人而言也有很多用途。
2.7知识性
人类经过长时间对自然界的探索,掌握了关于植物习性、季节变化、生命活动、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8文化性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为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在这里梅兰竹菊不仅仅是植物,更寄托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景仰与追求。
3如何打造农场的特点
3.1利用农场季节性,推出四季特色产业
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春天赏花,夏季捕鱼,秋季赏枫,冬季玩雪。还可以在不同的节日举办特色活动。
3.2让游客有参与感,增加回访率
给有意愿的游客领养一小片土地,自己播种喜欢的植物,平时农场主可代为照顾,游客有时间时可到农场亲自料理。1a后收获果实,使游客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
3.3让游客与农场动物互动,增加趣味性
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挤牛奶的乐趣,或者发展骑马项目,但这些体验项目必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3.4利用农场的产业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活动
如药膳、精油、竹筒饭之类的特色美食,还可以为农场设计一些纪念品,给农场设置一个品牌形象,使游客加深对农场的印象,扩大农场知名度。
3.5利用农场的知识性,开设一些兴趣体验班
为游客们展示并讲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历史典故知识,满足游客对科学知识面的需求。
4建立农场企业化管理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农村农业经常面临着的巨灾风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我国没有完善的农业灾害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措施,对于灾后的农业的重建工用非常艰难,因此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农业受巨灾损失后的补偿机制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受损失现况
我国的农业巨灾发生得比较多,并且发生频繁高,典型的有台风、洪水、地震,冰雪灾害等等。2008年初,我国南方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1516. 5亿元,其中农业和林业遭受重创。农作物受灾面积上亿亩。2008年8月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4月的四川雅安地震等导致农村4000多万人口受灾,灾区的田地受到破坏,农作物基本上都遭受到了破坏,家禽和牲畜也大量伤亡,带来的经济损失都是上百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上的巨灾严重的破坏着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二、我国农村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现状
(一)我国当前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的主要方式
1、政府救助
当发生巨灾后,为灾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家园的重建工作,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会针对具体的灾情进行分摊和补偿。政府的这类救助行为是一种临时性的国家财政拨款行为,主要是为了使受灾农民有基本的衣食保障,它没办法事先就做一些准备工作较少这类风险的发生,对于救助的款项多少也是一个未知数,取决于受灾的情况和政府临时决定的救助力度。
2、企业和社会民众的捐助
当巨灾发生后,有部分企业和社会民众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出钱出力,积累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农业的重建。
3、政策性农业保险
例如浙江省在2009年实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覆盖了全省大约近100个区县,保险的产品项目多,农业覆盖面积广。到2011年,全省还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二)我国农业巨灾现行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民对巨灾风险造成的财产损失估计不足,保险意识不强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四川汉川大地震的保险赔偿金额以及2008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的保险赔款都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投保意识差,农业当中基本上都没有参与投保,仅有的6000万元的赔款来自6万多头能繁母猪的理赔。很多人都没有强的保险意识,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会出事情。
2、政府无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巨灾风险保险
我国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的巨灾风险分散措施和灾害救济机制的建立。缺乏相应的稳定健康的融资渠道,降低了我国对巨灾风险的抵御能力。
3、传统农村农业巨灾保险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慢,市场不成熟,抗风险的能力小。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的话,保险公司没有办法独立承担起赔付巨灾风险的能力。查阅资料,计算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所有保险公司总资产额为6327. 46亿元,根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我国保险公司最大的承保能力为22500亿元,对于每次风险的最大承保能力为640亿元,这同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相比,相差太大,承保能力不足。对于巨灾方面的业务,国内外保险公司都在收缩这方面的业务。
三、完善我国农村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村农民的保险意识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农业的保险意识比较淡薄,应该加强对农村巨灾风险及损失补偿机制方面的宣传,让农民对保险有一定的认识,形成主动投保提前转移巨灾风险的理性规避风险的态度而不是对巨灾风险抱着侥幸心理。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及广大的媒体进行宣传,也需要保险公司的宣传。
(二)国家应尽快立法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起巨灾保险制度,加强商业保险公司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对于资产雄厚、有一定巨灾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公司要加以鼓励让其多参与到保险业务中来,对于资产少的保险公司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另外对巨灾保险的国家政策,机制的运转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三)在全国设立农村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农村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当某一农业巨灾发生后,可以有大笔的资金来源进行农业的重建投入。这点主要是通过美国的佛罗里达咫风灾害基金起到的重建效果得到印证。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农业灾害救助制度
上面谈到了我国的政府救助制度,但是政府救助制度的救济款是临时性的分散资金,不可能对灾后的农业重建工作起到系统的帮助,应该加强我国的农业巨灾救助制度,把预防支出和救助支出分开设立,并将其纳入日常性令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管理,以确保农业巨灾的防治和救助土作能够及时一、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敏.建立我国环境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J].浙江金融,2011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队伍快速膨胀,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就业,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
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城市就业体制的制约,只能跻身于那些工资低廉、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城市自发劳务市场。这类劳务市场是雇佣双方自由形成的零工市场,没有组织、自发形成的,我们称之为“自发劳务市场”,或“马路市场”、“露天市场”等,其实是一种低端的劳务市场,但对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活跃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样本选择与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样本为安徽省合肥市东二环与临泉东路交叉口、铜陵南路与淝河路交叉口、南二环与金寨路交叉口、南二环与桐城南路交叉口4个自发劳务市场的农民工群体,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91.25%。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结构特征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74.89%,女性为25.11%,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农民工具有体力上的优势,而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大多是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型工作。
(2)年龄特征
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20岁以下者占3.2%;20-40岁之间者占42.47%;40-60岁之间者占49.77%;60岁以上者占4.57%。从中可以看出,20-60岁农民工合计占92.24%。这种年龄结构说明,青壮年是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
(3)文化程度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程度大都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不识字,大约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调查还发现,农民工中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较少,47.03%的人没有专长, 因此在正规的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2 农民工就业与工作状况
(1)就业渠道单一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由其亲属、同乡或朋友等熟人介绍,其次就是自己寻找,这2种方式占92.8%,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务工从劳动力市场等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少,政府组织提供的就业信息也非常有限。
(2)就业工种技术含量低
调查结果显示,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群体工作类型大都为干杂活。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而且都是以短期工为主。
(3)无劳动合同保障
调查显示,92.24%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最多也只是口头上的约定。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他们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给自发劳务市场和农民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了隐患,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工资收入低,生活支出高
此次调查的农民工月收入普遍较低,最低为800元/月,最高为4000元/月,大部分农民工月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其中,女性农民工月工资普遍比男性低。
与其收入相比,农民工每月的生活支出并不低,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70%的农民工每月花费1500元以上,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这对他们的就业与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和雇主双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自发劳务市场上的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而其中大部分人又没有专业的技术基础,一旦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人了,雇主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而92%以上的农民工和雇主不签订劳动合同,一般只是口头协议,定下每天的工钱和要做的事情,至于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或劳务纠纷,没有任何法律保障,这对于农民工来说,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证。
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在女性农民工中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三是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把农民工作为廉价的临时工使用,且存在实际工作强度与口头协议不一致的情况,农民工到了现场后只好“硬着头皮”干下来。
农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调查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医疗、养老保险空缺等等。另外,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基本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地带。
自发劳务市场影响城市形象。
自发劳务市场多处城市繁华路段,众多农民工拥挤在路边甚至占用路面,给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很多农民工找活心切,一旦发现有用工者出现就“一窝蜂”式地围上去,全然不顾周边行驶的机动车,阻碍了交通秩序。另外,多数农民工聚集在绿化带周边等待,有的甚至直接坐在绿化带上面,一有工作机会直接从上面踩过去,严重破坏了城市绿化;许多农民工还乱扔垃圾,不仅增加了马路清洁人员的工作量,还损坏了城市形象。
5 对策建议
城市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迫切需要政府寻找合适的地点、制定可行的政策把他们安置下来,这对规范自发劳务市场、缓解农民工就业与工作压力、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这种硬性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整合现有的正规市场,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真正符合农民工求职习惯的劳务市场,使农民工“敢进、愿意进”。
(1)建设过渡性“零工市场”。
调查显示,目前自发劳务市场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普遍较差,95%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建一个官方的零工市场。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农民工建议学习山东临沂政府,建设一个过渡性的“零工市场”。在这里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便利实惠的食宿条件和就业机会,使他们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体现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11农业休闲旅游的概念
对于农业休闲旅游的认识主要还是从农业和旅游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认为休闲旅游农业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实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1]
12长春市农业休闲旅游现状
目前,长春市拥有各类乡村旅游点700余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和档次的200余家,其中有65家被吉林省旅游局评为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8家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2015年,长春市乡村旅游点接待总人数54955万人,同比增长3123%;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3371%;从业人员219万人,同比增长2579%,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现存模式
21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资源特点
净月区的农业休闲旅游为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冬季以“滑雪”“温泉养生”为主,夏秋以“采摘”“室外烧烤”为主。很好地将净月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与农业资源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旅游文化,进而实现长春市农业旅游稳步发展。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及人造景观,通过政府的开发与扶持,培养出多家以休闲农业旅游为主营项目的企业。
22净月区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221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
代表企业:岳家村葡萄园与农夫菜园
个体农庄模式是相对入门门槛最低的,任何可以实现农业经营的个体户都具有实现个体农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的基础。农户可以对自身已有的农业经营体系进行升级,将养殖业、种植业融入其中,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个体农庄。个体农庄的发展,对周围闲散劳动力具有吸纳性,从而提高本地区的就业率,吸引来客消费,以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222个体农庄模式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御龙温泉度假村
公司制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和个体农庄式休闲农业旅游相比,具有较多优越性。公司制的休闲农业经营起点高,发展快,有企业的合理规划与专业人员指导,可以使开发规模迅速壮大,容易使乡村旅游走上开发迅速、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223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荣发集团休闲农业旅游区
在“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农户为协助经营者,该种经营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自身素质。
224政府+企业+农户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新立城水库景区
该模式是对“企业+农户”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升华,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应是农民共同的公共资源,所以在企业与农户共同开发之下,政府进行合理的介入,协调二者关系,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帮助企业与农户进行沟通,利于克服企业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和谐开发,合理开发。
225政府+企业+旅游协会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代表企业:贾家店猛犸象化石出土遗址
在该模式下,可以发挥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做出合理规划,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艺术形式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工作,并负责维护自身传统民俗,协调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旅游协会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3当前休闲旅游模式的社会效益与发展方向
31农业休闲旅游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促进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活跃了农村经济。同时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部分青壮年为休闲农庄工作,从事种植,养殖;妇女由从事农业劳动改为从事服务业进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建设和维护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完成的,并且土地在企业和农民手中的流转,大多数是以租赁形式完成的,农民可以收获租金并且在企业中获得就业机会而实现增收。最后,开发休闲农业产业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素质改善当地民风。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的农民才能进入休闲农庄工作,培训过后农民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礼容、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能够和外界有效沟通,启迪了思想,为今后的致富做好强有力的铺垫。
32当前农业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方向
当前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与企业制模式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都应该向“企业+农户+政府”模式进行贴合。采用个体农庄模式,仅适用于小规模休闲农业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化体制,不利于扩大经营,易遭受到同行业其他经营者所经营企业的冲击,并且大多数个?w农庄不具有良好的发展规划与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单纯企业制的发展模式易产生公司与农户间的矛盾。因为乡村旅游经营资本是乡村的公共资源,例如美丽的风景,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在使用这种本来应该属于当地农户的公共资源中最大受益的却是旅游开发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由公共资源开发所带来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比如更多的生活垃圾无法有效处理,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游客导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资源与利益之间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综合以上两点,为使净月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健康发展,所应该采取的应是“企业+农户+政府”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由政府在该合作中扮演监督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就可避免上述单纯使用个体农庄模式或公司制的弊端产生。从而使休闲农业经营获得良好的发展规划,在经营规模的扩大上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的出面也可调和农户与企业之间因为利益分配方式而产生的矛盾。
4结论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其中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也就是将利率的最终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其中市场经济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依靠的是价格进行调节,另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配置来完成的,总之就是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的形成要服从于市场规律。[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掌握自身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从而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的市场利率的比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2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
利率市场化能够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实现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金融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只有增强对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完善内部风险和成本控制制度,科学合理进行定价才能真正适应利率市场化,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
2.2 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资产价值和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从而造成银行收入减少和资产损失的风险被称为利率风险,其中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非常多,导致利率波动频率也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相当复杂,和利率管制对比下,利率市场化的波动增加了对经营管理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难度。[3]
2.3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压力
现阶段国内银行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都已经采取了“贷款营销”的措施,希望能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这样一来,很多大型企业无疑成为银行之间争夺的主体,出现了很多中小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甚至不计成本地进行恶性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但是在利率报价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除此之外,银行还会通过自身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和完美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因素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3 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措施
3.1 调整收入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比较下,其存贷利差在经营收入中占到大部分比重,收入结构很不合理。所以,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拓宽业务领域,实现经营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首先,为切实改变当前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合理匹配,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品种。在做好传统存贷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和信托、证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先进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业务合作,从而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票据、保管箱、理财业务、债券等业务以及新兴业务的拓展力度。其次,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科学掌握贷款期限和速度,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合理把握信贷增速、增量和投向,坚持小额化、流动化、分散化的信贷原则,促进信贷资金的集约经营。最后,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城乡和本土亲情等特点,建立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服务品牌,实现对分支机构积极创新发展低风险、低成本消耗和中间业务,能够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并且操作灵活。
3.2 增强成本管控
从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模式来看,其过于重视对宏观总体经营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从而忽视了对单项业务和个体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这一现状严重违背了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所以,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从而对成本管控体系加以完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07-01
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低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的工业,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农民合作社市场化程度仍较低。
1.1 销售过程中多渠道并存、主渠道不明
营销主体对渠道利用缺乏战略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必然离不开营销渠道。依靠经纪人销售是专业合作社的普遍采用的营销渠道。其中少部分专业合作社开始重视到网络的作用,其农产品通过网络成功实现了销售。还有少部分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如保龙仓超市建立了高邑蔬菜,栾城鸡蛋等5个鲜活农产品基地。秦皇岛的艾欣超市与北戴河区供销社蔬菜批发市场,青龙县草碾乡白塔贡米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卢龙县环增蛋鸡养殖专业合作杜,卢龙县建中棉花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专业合作社签定了农产品供销合作协议。此外,会展、广告、促销、农产品特色店、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出口等销售渠道也有被利用。虽然不少销售渠道被利用,但主渠道不明显,渠道的优势发挥不充分。
1.2 农产品价格低。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利润的多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是制约农产品价格的因素之一。产品的同质性使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没有特色,使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赢利性降低。现在人民对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这就要求加大对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投入。目前我省的农产品大部分是鲜活产品和初加工品,一些先进的工艺不能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中,产品的加工工序也比较简单,致使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1.3 农产品品牌维护力差。知名度小
品牌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一个好的品牌能使产品的知名度迅速增加,保证产品畅销。现在农民的品牌意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农产品都已经注册了商标,如:“金8两”苹果、“李老大”黑花生。目前的问题是品牌虽多,但是品牌的维护、推广力度不够,品牌的知名度小。大部分品牌覆盖面小,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还没有形成。品牌不能推广,品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顾客对产品不认可,产品难以高价出售。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够根据本杜的无公害,有机产品打好无公害,有机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发挥得不够充分。
2 提高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的意义
提升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农民产品的销售,农民收入的提高。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以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但是,我们忽视了市场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只有以市场化为导向,再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化化。
2.2 农民专业合作杜的市场化是连接买方和卖方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要销售必然离不开市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合理配置来实现。由此可见,推进市场化进程有助于买方和卖方更广范围的接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这个时候才能凸显。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加人WTO后,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关键的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3 提高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程度的途径
3.1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其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
更加充分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农民意识到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其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的市场化意识及风险意识。专业合作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的与市场接轨,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未雨绷缨。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不可预料的风险,合作社能够采取应急措施,顺利渡过难关,避免像“三鹿”那样,不要步“三鹿”的后尘。
3.2 明确并充分利用营销主渠道。充分其他渠道的作用
3.2.1 细分市场,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壮大销售队伍
经纪人作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增加农村经纪人数量以及提升其素质对农产品的销售将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专业合作社可以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自己的销售团队对本社的产品最熟悉,能够直接找准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能够避免销售的盲目性。
3.2.2 “农超对接”
虽然现在农超对接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其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同时超市也降低了采购成本。超市可以开辟农产品专区作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区,打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作为新事物在超市中出现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够增加超市的客流量,同时使超市的社会声誉及地位得到提高。
3.2.3 利用其他销售渠道
河北经济电视台做的阳光恳谈节目就请到了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这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有很大帮助。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做好农产品的销售中介,派专人统计各市县的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品种、名称、产地、产量、品牌、联系人等),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还有可以利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报纸、广告、设立农产品专卖店、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等手段拓宽农产品的销路。要结合并充分利用好各种营销渠道。
3.3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价格
引进国外和国内的优良品种,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昌黎县农合联创办的绿丰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质的“荷兰七号”马铃薯种,使农民增收270多万元。还有团林林果专业合作社聘请中国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汪景彦教授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王江柱教授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加强对社员的技术指导,提高了林果的科技含量。此外该社还生产SOD精品苹果,富硒大米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使产品品质提高,售价翻番,使合作社成员增收。
3.4 注重产品质量。做好品牌工程建设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刨品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是品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应该加快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用国际先进标准来改造我们的农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广农产品的品牌,扩大农产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销量。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加强支持力度,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找到农民的期望与自身所做的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努力尽量缩小这一差距。借鉴国外省外的先进经验,为农民搭建服务平台,吸引资金,搞培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帮助农民打品牌,顺利完成农产品的销售,使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