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化教育战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国家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数字化校园”是以宽带网络、校园无线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等数字化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相关管理平台,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存储、应用,从而使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种数字化网络教育校园环境。
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进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现代“数字化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近年来,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许多高校已启动或准备启动这项工作,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发展迅速。
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数字化校园”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数据共享、统一门户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业务和数据平台。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必须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学环境,这些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涵是一致的。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具备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条件和能力。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建设的各种因素
(1)不注重整体规划。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只考虑某一阶段的任务。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时,只考虑如何购买网络设备,如何做好综合布线工作,对后期校园网上的应用没有一个总体方案。在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完成后,才去考虑哪一个部门该上哪一个应用系统、采用什么技术、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已购买设备不能满足即将使用的软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大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认为设备买回来,师生可以上网就可以了,校园网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软件的建设。
(3)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缺少统一协调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势必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时实行统一协调规划,但在应用系统建设时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造成数据存储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交换或共享,“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4)不注重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码标准。在校际间,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民办高职院校就可以建立一个齐备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二、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应对措施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第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构建校园网时要坚持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标准性、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覆盖全院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第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软件系统建设,要整合已有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在应用系统资源建设上,要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结合学院实际,开发切合学院需求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应用系统。第三,“数字化校园”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建成后,还需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队伍,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应包括技术培训人员与技术服务人员等。
三、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思路和建议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明确建设策略
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传统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学院的“网络中心”来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网络中心”仅仅是一个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它们理论上负有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责任,但实际上缺乏统一规划所必需的权限。网络中心如要求教务处提供有关学生资料的数据库,教务处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网络中心”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号召性。
所以,当数字化建设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 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机制的专业化、知识化,能够保证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效果,也能够追究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中,下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专家咨询委员会、“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是学院首席“数字化校园”建设执行官,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最终决策者,负责审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人力、经费的投入等。
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
“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和监督“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执行,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
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保持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各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应是该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最好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决定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要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预算进行瘦身,提倡厉行节约办建设的思想,各项投资要严格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建设和发展方针。
3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资源共享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在学院范围内有一个能共享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唯一的可信的数据资源,使整个“数字化校园”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能够有机地集成,保持所有数据资源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为整个高职院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够多的数据保障。
四、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会深入地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民办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环境。“数字化校园”实施同时, 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将同时进行变革。“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是如此。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6).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加速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锡晓静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21世纪信息产业自崛起以来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进步、不断革新的上升阶段,并被越来越深入的应用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各大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齐头并进、交相渗透的“大爆炸”背景下,以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拓展。本文将就“数字化图书馆”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的优异,初步探析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
关键词:共享性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大学教育、虚拟化
在人人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而奋斗的今天,教育仍旧是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基础条件。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被提出以来,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大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产出中的重要一环。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这些在世界上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不争事实是,我国的大学水平还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距。如何打造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考验,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处于瓶颈期的传统图书馆
1、趋于僵化的运作
相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而言,传统的图书馆也兼容一些电子设备作为辅助,但这些电子设备也仅仅为受众提供借阅、传真、打印、注册和检索等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校师生的来馆阅读以及图书馆书籍的管理,但其主要功能依旧是书籍的收藏。由于场所的固定化,平台的局限,各个大学各馆间信息交流路径相对闭塞。尽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在很多高校间开展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辐射面相对狭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运作模式则更为灵活,辐射面较为广阔,内容也更加丰富。
2、对于资源的浪费和读者的限制
就内部环境而言,我国幅员辽阔、高校林立,馆藏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各省各市乃至区镇各大高校的校园管理限制和馆舍空间限制、准入门槛限制等限制性因素的制约,馆藏资源被集中于各大校园内部,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馆藏资源的本身而言,其内容的时代性既是纸质媒介的固有属性,也是传统图书馆难以避免的缺陷。
相对于传统的大学图书馆院,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则有效地弥补了不足,更富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机。
二、趋于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的应用。和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具有虚拟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就虚拟化而言,它不存在于现实,是超文本的存在;就网络化而言,Internet网络是它发展的主要阵地;就数字化而论,则是讲他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储存和处理信息 ,是通过网络终端实时为存在地理位置差异的本校师生乃至校外人员提供信息检索和查询服务的信息系统。明确了“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才可以更好地探析大学数字图书馆。
三、 大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探析
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究其关键还是馆藏资源的构建,也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其主要特点如下:
1、 馆藏资源集成的数字化
而今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往往是通过二进制代码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大宗的信息包、文件、数据链以图像、音频的表现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供学生们查阅,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2、 馆藏资源集成的多样化
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多种多样,例如: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化学习参考工具用书与百科知识全书、网上新闻与通告等。这些以多种形式存在着的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空间和搜索渠道。
3、 馆藏资源集成的网络化
网络始终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舞台,数字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收纳、集成始终要依赖于互联网络对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在数字化的运行模式下,万维网网络系统和由宽带网所组成的因特网网络系统,把各大高校乃至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覆盖越来越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投入资金短缺、专业性人才匮乏、网络技术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付出更多的鲜血与汗水;还需要工作者们能够加快现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以及建立研究型知识资源库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铀.对比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的优缺点及相应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 贾畅.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1(05)
教学子系统,由学生和教师两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化信息交流。教学同时也分为教和学两部分。
1).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众所周知,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学生因为自己的个性和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产生差异。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其他同学交流而得到培养,这也能间接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因为专业、年级的不同,学生容易形成封闭的小团体,通过平台也可以和非群体内的同学交流,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①:管理子系统
②:教学子系统
③:就业子系统
2).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经验的增长与丰富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通过数字化平台交流,教师可以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由于学科的不同,教师教学的内容也会不同,但是教学方法都有其共同的地方,数字化平台的形成促使教育经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3).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数字化平台共同交流。教师的角色应该从单纯的施教方转变为一个资源提供者、学习促进者、课程指导者、学术顾问者。让教学由单独的教室扩展为整个校园,让学生的学习摆脱地域、时间的限制,从而解决职校学生在外实习时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兼顾学习。同时,数字化平台也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校非本班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在线指导,积累自身教学经验。
2就业子系统
就业工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角度,就业指导的本质是一种就业指导教学,内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很多学校在一年级就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子系统,由学生与就业指导教师组成,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1).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去了解和交流职业兴趣。职校学生入学时,很多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将来毕业从事怎样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应成为学生就业的限制。通过与同龄人职业兴趣交流,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并根据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也符合现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职校学生在毕业前都要进入相关行业实习,在实习中发现新的就业需求,也可以通过平台和同学交流,增加学生的就业途径。
2).就业指导老师通过数字化平台去了解和交流社会的就业需求,掌握新的就业趋势。每位就业指导老师所接触的社会就业需求信息是有限的,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同过数字化平台互相交流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就业。
3).学生与就业指导老师之间通过数字化平台交流。现代职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已经不是单纯的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成为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信息交流的载体,其目的应该是把合适的学生推荐到合适的单位就业。首先,就业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条件以及职业兴趣,有目的的去开拓就业市场;其次,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就业需求及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利用学校资源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就业。
3管理子系统
教学子系统与就业指导子系统,更多的是注重于技术操作层面,即教出合格的学生并促进学生就业。而将这两者的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学校教学并制定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就需要管理子系统将这两个系统进行融合衔接。
1).职校领导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掌握学校教学和学生就业两者的信息。通过教学子系统与就业子系统两者信息的整合来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
2).职校领导通过数字化平台检验教育改革的成效。改革是一种试验,必然有成败。通过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就业指导老师的信息交流以及学生的就业指标,及时检验学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是否合理,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巩固与调整,使学校的教育改革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05-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01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使其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来优化场馆学习的物理境脉、展品交互模式及资源创建与分享形式,从而使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场馆学习体验,实现更深层的意义建构,这日渐成为场馆学习研究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与现实挑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与场馆学习最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移动技术、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移动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而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则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l 移动技术
移动技术使“便携式博物馆”成为现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参观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与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技术充当了参观者与场馆中各种数字资源和展品无缝联结、深层交互的桥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而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关注的热点。相关机构的移动技术应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有30%的受访者回应说他们所在的博物馆已经应用,23%的教育工作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应用,36%的受访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没有应用也不打算应用;到2013年,这个数字分别变为43%、23%和25%。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普及非常迅速,已成为对场馆学习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
目前,场馆学习中的移动技术有很多,应用较为普遍或相对较有前景的移动技术主要有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基于定位的服务。其中,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为场馆提供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场馆可以运用这类技术为公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包括各种展教活动与展品资源等,而参观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程序完成知识共建共享及虚拟学习体验。定位服务是一种能够显示参观者当前位置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参观者感兴趣或参观过的展品或展项,当再次定位到与参观者存储数据相关的信息时,便会向参观者发送如购买仿制品、特别优惠或附近开展的活动等信息。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其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会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构建数字博物馆的关键技术,而且为场馆学习开启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与仿真来感知展品及环境的全新体验式学习模式。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订制化的支持与服务,能极大改进与提升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比如,基于情境智能的博物馆导引系统可以在没有通过交互请求的情况下向参观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在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展品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提供一种浸入式的交互环境,从而非常有效地增强参观者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体验。有研究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在线虚拟博物馆可以以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方式增强或影响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体验。
目前,在场馆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等。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以便携式的移动设备为载体,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指等身体部位操作设备,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展品在交互过程中主动回应参观者。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使博物馆中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尤其有利于学习者在博物馆这种非正式情境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它使参与者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一切,用户依靠一个特定的视觉标记来获取准确信息,以此将数据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对象、背景与过程结合起来,加深对展品的认知。而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则改变了传统场馆学习中“请勿触摸”的拒绝式指令,参观者可通过多点触控台、互动墙等中介与展品互动,这有助于弥补基于对展品保护而限制参观者与原件互动的遗憾。
3 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
资源开发技术是指以馆藏展品为中心的数字化内容创作及相应的新型互联网出版技术。这类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场馆学习的资源建设与管理中。但就目前的应用范围与水平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原因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耗费了博物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而相关内容资源的发展与应用却被忽略,加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这更加剧了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对滞后。目前来看,实物展品仍是无可争议的场馆学习的主流资源形态。但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数字化出版技术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会在博物馆领域取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便会产出大量数字化的场馆学习资源,对这些海量资源的管理就需要应用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
在场馆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保存与开放内容技术。数字保存技术的核心是为每一件展品提供数字化的细节资料支撑,使其能够跟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参观者的认知习惯。目前,数字保存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来自政策与战略方面的挑战。有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只有7%的博物馆过自己的数字保存政策或战略,而同期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比例则是48%和45%。博物馆在数字保存的政策或战略上己远远落后于同类机构。借助于开放内容技术,场馆展品便成为数字化的网络资源,这些可供公众传播、利用与重组的资源构成了开放内容。近年来,在开放内容的开发中,展品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等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方面,从理想角度出发,博物馆应走在开放内容模式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出于现实考虑,则需要在资源共享与尊重原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关键趋势
l 参观者冀图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泛在学习日益流行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突破传统博物馆在参观时空上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展品进行互动,这已成为公众对场馆学习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参观者还对场馆学习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希望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能够提供与实地参观相一致的交互学习体验、更为广泛珍贵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执行的与展品相关的交互任务。与此同时,那些喜欢实地参观的访客还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场馆学习体验,如通过自带设备提前预订门票、访问数字化展品资源、了解场馆服务特色和制订场馆参观路线等。
2 数字化媒体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较大份额
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对文化进行“阐释”,且其对展品的阐释方式将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学习结果。数字化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展品的迅速发展为参观者提供了多种学习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汇集高质量数字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富媒体”实现参观者与展品的深度互动,进而推动更加深层的意义建构已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所有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得所需资源与信息,而这种期望的实现显然需要博物馆具备科学、简洁的数字化项目编目。在编制项目编目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公众参观学习单(Work-sheet)来弥补项目编制的不足。目前,这种通过学习单来辅助用户参观场馆的方式在国外场馆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3 跨机构的协同与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场馆学习、社区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诸多领域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合作的边界也越来越趋于模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下,与印刷机构排版制作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原生态”的数字化展品信息更加受到公众的青睐,且其应用范围也更广。与此同时,场馆学习中传统的持续性、大规模、由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开发模式己在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各研究机构在数据生成层面相互合作,第三方组织负责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全新模式。目前,各大博物馆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加强了与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探索馆三家与研究纳米科技的相关高校合作,创建了“纳米非正式教育网络”,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与纳米有关的公共科学活动的参与。
4 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内容、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数据是基础。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公众要想参与到对社会公共决策的讨论中,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与大数据解释能力。然而,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处于被数字化时代遗弃的危险中,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确保这些公众具备21世纪必备的数字化读写技能。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且容易获得,因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5 日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提高残障人士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被提上日程
在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场馆学习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学习权利,越来越重视如何创建一种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具有包容性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学者提出,应该从社会公正、社会再生产以及教育学这三种理论视角相互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框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可访问性、公民个人的素养以及社群的接受度这三个方面,以切实促进场馆学习的公平。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消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访问博物馆的障碍,比如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残疾人提供可以借助于触摸技术进行感知的3D虚拟展品,运用触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他们在场馆展品、设施及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可访问性。
三 技术视角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
1 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的缺失制约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几乎涉及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有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战略作支撑,而且还要把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与作为公共科技文化机构文化传承的整体使命统一在一起。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缺乏一个可靠的数字化战略,导致它们在场馆学习方面进行的各种数字化创新探索都是碎片式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长期性。对博物馆来说,一个优良的综合性数字化战略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涉及空间、设施与运营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规划技术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展品资源建设,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向以及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技术保障与内容支持,这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对博物馆的资金分配、电子营销、慈善事业、创收及数字保存制订合理计划,这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辅助,也是场馆学习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2 经费不足及技术设建设滞后影响着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博物馆是公共科学文化机构,其运营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极少数私立的博物馆在运营上完全不依赖政府。总的来说,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普遍较为落后,在市场化运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多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世界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也必然减少。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一方面预算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成本逐年上升、公众对于新技术服务的呼声持续走高。资金投入捉襟见肘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面临的普遍生存境遇。尽管博物馆的管理层明白为参观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重要性,但现实中财政方面的窘迫让他们缺少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实现场馆学习数字化的愿景;有时候为了维系博物馆的运营,他们甚至不得不缩减本来就不多的用于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
3 博物馆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与工业部门
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内都己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却相对滞后。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市场的驱动下,博物馆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尽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相比较为领先,但却显著落后于工业、商业等社会部门,尤其是在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创作上更是如此。很多博物馆都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与重组其目录、网站信息等,而且还要让这些信息与各种日益增长的媒体技术设备相互匹配。更为重要的是,为取得最佳效果,与参观者认知规律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设备对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的情况下,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化内容不能覆盖所有的展品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内容制作的生产流程、改变内容制作的授权机制,在制定并统一内容格式要求及审核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参观者制作内容的权利。
4 博物馆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度理解
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层都对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刻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向对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尤其是场馆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也不能理解博物馆在履行其公共教育职能过程中使用的这些信息技术与公众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差异及协同效应,还低估了参观者对于在线访问与展品数字化资源的期望程度,更没有看到使用信息技术参观场馆的虚拟访客在众筹与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管理层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回报也存在担忧,尽管评估各种展陈与展教项目的应用价值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而且博物馆的管理层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涉及新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时,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估结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博物馆的管理层在制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价标准时总是忽略技术使用对参观者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信息技术在获得潜在访客、提升参观者兴趣方面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扭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
5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自1990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运行远程教育体系,并以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调整,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教育体系,变革应试教育方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深化,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手段也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使我国逐渐成为学习型社会,还使我国的社区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随之开设的“全民学习”,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捧。同时,社区教育的斜跨式升级也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优化改造。
(二)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教育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居民可在数字化社区的背景下学习知识,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资源丰富、使用便利的特性。民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相互沟通,还可共享资源,借鉴学习,共同进步。
(三)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社区的更新发展
近年来,一些新型教育手段逐渐融入我国教育行业,如网络教学、FlippedClassroom等。我国的社区教育在历经十多年发展后,也开始优化升级。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发展,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以及FlippedClassroom相融合成为社区教育的必经之路。如今,数字化社区教育已经和网络信息相交融。2014年,我国颁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5亿,比2013年增加1500万人,尤其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逐年增长。这一现象预示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手机网络将带动多个行业急速升级。这也说明,我国的数字化社区教育可以建设在线式平台网络,实现与移动网络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地域发展不均,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发展地区的社区数字化教育停滞不前。一是因为科技网络的发展将社区学习者的时间分割,二是因为我国的数字社区教学没有紧跟时展进行整改,阻碍社区未来发展的脚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并没有受这些因素影响,如上海,推出学习平台,旨在实现资源共享,让社区居民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另外,我国东北地区将微课逐渐应用到大学教学,实现社区资源教学在线平台和移动式微课的资源共享。事实证明,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一定会依赖网络和移动式教学进行改革。
二、加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数字化社区教育教学手段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教育的活动。与传统社区教育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在对居民进行数字化教育过程中,首先,可学习,即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集体教学,通过口传面授,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掌握数字化技术,提高他们数字化资源使用能力。其次,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即由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者建立交流学习平台,给社区居民提供共同的学习环境,在平台内进行网络学习,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进行个体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社区教育中比较常见,也是最能显示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方式。这些教育方式的相互配合,不仅能提高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更能调动更多社区居民加入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
(二)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
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开展具有特色的实地街道调查,对数字化服务社区进行课程资源调查走访,收集相关资料、视频等,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第二,制定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相关标准,利用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管理和规范教育资源,建设一定标准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第三,创新模式,联合本区域高校开发新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本土化数字教育资源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高效管理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价值。因此,要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服务平台,把社区居民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保证其能得到良好、舒适的教育资源,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首先,应依据社区特色形成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建立符合相关标准的涵盖文化、生活、历史等方面的学习资源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学习、考核的目标,密切结合社区居民就业等信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全方位、多元化教育资源。注重资源教学内容,以实际需求为基本导向,挖掘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多元性的资源。最后,提供远程学习服务。不断提高社区、镇教育体系的结合和互通,建立学习支持系统,通过远程中心进行在线学习指导、报名指导、咨询政策等,促进社区教育服务长远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四)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第一,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不匹配问题。数字化社区发展虽已逐渐进入全民终身学习阶段,但网站平均每日访客数量与网站注册人数的比对数据不是十分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员实际需求与学习资源存在脱节问题。因此,在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过程中,要需要充分分析客户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建立学习资源。第二,解决传统学习习惯以及数字化学习间的矛盾。与传统面授方式相比,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方式更便于社区群众适用。因此,要普及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改变传统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体系,应遵守开放、服务向导、交互的基本原则,不断分析和研究教育资源的存储、分类、更新及维护技术。第四,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时,需要保障具有一定建设经费,定期进行培训及评估检查,提高社区教育效率。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