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1

【关键词】新疆农村 存在问题 信息化建设 对策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其中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在新疆生活的47个少数民族中有以传统农耕为生的,也有游牧民族,城市化的步伐也是刚刚起步。地域的辽阔,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势必造成信息传播的各种困难。这样的现状使新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一、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1994年,国家农业部首次提出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农业网站等相继开办。新疆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但一些内容老百姓感到枯燥而不愿接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在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略。

(一)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问题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媒体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广播等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新疆农村整体上信息基础实施比较薄弱,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但报纸、互联网的使用却很少。

(二)电视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状况得到普遍改善。新疆农村也不例外,农民回家听广播的变少了,生活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电视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同时还带来了新的问题,柯克・约翰逊在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说:“虽然电视带来了变化,但它同时也贬低了许多村民眼中的传统乡村生活。今天,鲜有年轻人希望继续从事父亲和祖父们的工作。”。

有些农民看电视是以消磨时间为主的连续剧或一些娱乐节目居多。这是因为新疆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读报纸、上网对用户的知识和基础教育有一定要求。造成了网络、报纸的不能普及,而电视备受欢迎。

(三)农民的媒体素养

在新疆的部分偏远乡村,对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有些少数民族村庄中的居民没有一个会说汉语认识汉字的。而广播能够开播的语种又比较有限。可想而知他生活在怎样的信息环境中,他是不是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他”决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语言不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体。在一个有80人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中,会用电脑,常看新闻,会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41人,“不会用,没电脑”等现实问题是最主要的几种因素。

二、几种可能的对策

(一)扫盲脱贫

1、切实推进“双语”教学

汉语是我国在各个领域使用最广的语言,那些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应该被带动起来,了解汉语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这样才能保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脱节,不落伍。应该鼓励和支持像南疆“依麻木乡国语小学”那样的乡村汉语小学,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这样的学校一直运转下去。

2、扫盲不仅停留在表面

扫盲并不仅仅是认识文字会说几句汉语就不叫“盲”。要真正的放下姿态,让更多的新疆农村受众从心理和思想上多接触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新疆各地农村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当中来。

3、知识可以脱贫

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资金上的扶持,精神上的鼓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资源的调配等,带动了很多偏远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扫盲和脱贫这两项工作到位了,既可以推进基础信息条件的建设,也可以使信息被接受。在此前提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将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作为目标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二)让世界了解新疆和新疆农村

新疆在不断发展,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殊的民俗风情都应该被正确的宣传。新疆农村的发展应当让世人了解,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旅游来投资,改变今天的面貌。

(三)信息化建设能否做到“村村通”

在新疆农村,这个“村村通”不仅是信息的通畅,其实也必须是路途的通畅,这样才能保障新疆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得以正常的运行。如果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再多增加一些语种,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就更好了。

(四)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员

在信息化建设基础阶段,需要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工作人员,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程度不完全相同的人员。一样的成长背景,一样的民族等各种便利条件会使当地农民更容易对这些信息员产生信任。只有这样一批人可以在新疆农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发挥其优势。这样信息员可以在农业方面进行技术推广;对最新的惠农政策进行宣传;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可以直接告知当地村民;甚至可以手把手的教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学习电脑、网络的使用等。无论是什么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选对人才能奏效。在信息员的帮助下,让农户尝到甜头才能真正从心里感觉到这些工作是在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才会有人去关注去关心并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来。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何提高面向农村服务的职能,为新疆农村的特殊状况真正开出一剂良药,让新疆的各民族同胞尽快融入到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来,需要做的研究还很多。■

参考文献

①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陈力丹,《200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篇2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如今信息化不断加快进程,农村信息化也要跟上脚步,在当今贵阳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合适、合理、节约的信息化方案,选择重点且有效的领域,通过合适的方式,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化网络系统,用来促进改善贵阳市的农业发展格局,从而使得农业向现代化快速发展。

1加快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不齐全.尤其是那些村级的基础设施更是非常贫乏,而这些正严重阻碍着贵阳市的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所以目前看来,重点工作就是要在现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村村之间联系的设施。由于贵阳的地形特点,山地宽广,人口也比较分散,所以铺设光缆的成本会很高,选择宽带进村,入户的方式。于此同时还必须依靠声和短信平台,使得贵阳市农村也有自己的信息声讯服务系统和短信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固定电话以及信息服务机来获得相应的服务,进一步完善贵阳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LED农村电子信息显示屏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显示屏的作用,使广大农民能就近了解相对实时、准确、有用的各类信息。贵阳市农村信息化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各个地方区域的信息服务差异化特点,以各个乡镇的现实为基础,并以差异为前提,建立合理有效的差异化策略,统筹建设信息化服务,并要分不同的时段来实施完成,进一步提高贵阳市行政村、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普通农户全覆盖率。要依据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条件,统筹规划,安排农民上网。

2优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之所以要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根本目标就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的大发展,还能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员,所以要依据这个目标来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使得农村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用工信息服务等等紧紧结合,以农民要求为核心,做好服务工作。(1)要及时农产品以及贵阳市的特色农产品信息,要根据那些特色农产品,组建平台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疏导,便于农民们更好的交易。(2)要增加对农民工需求的信息与介绍,及时做好工作引荐,使得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更多的劳动力。(3)要针对实际情况在农村开展养植及防治等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生产水平。(4)建立相应的农村信息资源库。以视频、图片和新闻报道的方式来体现农村风貌,不断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5)还要建立“市一区县一乡镇一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掘信息服务站人员的推动信息作用,从农户当中受访调查,广泛征集农村服务信息,还要在第一时间在平台中予以实现,并要保证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6)要积极运用现有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贵阳市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建立和大力推广以来,全市50万以上农民都能得到利益。2007~2011年这5年来,全市的企业、协会、基地和农户外销农产品和招商引资总额达5.78亿元。因此贵阳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更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和美好生活。

3大力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们积极参与进来,农民生活、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方面才能得到极大提高。所以,农民素质和网络普及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村的信息服务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目前,有近38.8%的非农村网民因不懂电脑知识而不会上网。同时贵阳市也有很多农民不懂电脑而不能上网的局面,因此,政府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要对乡镇及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信息化知识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农村信息化带头人”,促进发展。还要充分利用农技站、村委会、大学生村官等资源,让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进来,建立以村委会、农技站为基地、大学生村官为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农民,增强服务系统的信息化能力。最后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普及网络,让农民用得起宽带网络,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巩固农民的所学知识以及网络使用能力,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有实践的高素质农民。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对农村信息的基层人员进行培养建设,因为他们是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力量,起着联系纽带的作用。所以要积极培养农村信息人员。应增加培训投入,强化对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同时直接强化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利用信息大篷车,深入田间地头,培训广大农民的现代信息化意识。

4结论

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才能积极推进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培养新型农民,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贵阳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当然也有不妥之处,为了使贵阳市农村建设的成果得到保证,顺利解决相关的信息服务问题,因此认为贵阳市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保持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积极普及与推广农民使用网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5年的43%。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56212万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税费负担过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城市越来越像欧洲,农村越来越像非洲。”农村的现代化已经落后于国家现代化的客观发展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平稳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按照东亚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平抑城乡差距的关键时期,如韩国的“新村”建设、日本的“造村”运动及我国台湾的农村建设。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性

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应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显然,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现代化上是目标一致的。这一目标即: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城乡发展中利益矛盾的缓和,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从我国发展的事实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城市经济贡献的增加,使国家财政可以减少对农村的汲取,减少农村的负担,如废除农业税。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在农村的体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于农村的人地矛盾相当长时期还将存在,城市化短期内还无法转移农村剩余人口。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等公共用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村的活力,通过发掘农村自身的潜力,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二、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1.转移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农业人口近10亿,其中农业劳动力有4亿多,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快达到18亿亩这条红线。平均下来,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农业的经营规模很小。过多的劳动力数量限制了农业由追求产量向追求效益的转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人口的转移,减少了农业人口,为实行规模经营来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依赖于大城市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来提供就业岗位。城市化的发展又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使农业更大程度上摆脱目前仍然存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发展状态,促使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使用个人经营,如此造成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积累集体资金变得十分困难。而另一方面农村的道路、桥梁、水电等公用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类资金需求。所有这些都缺乏的资金,通过国家财政投入或农村自然积累显然不可能的。城市化的发展,不但让国家减少从农村的汲取,还能为城市反哺乡村提供财力。同时大量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把自身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统计表明: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5278亿人民币,其中约3274亿元返回了农村。流回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村住房的改善,耐用品的消费,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一些经受过城市化洗礼的返乡人员利用在城市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学到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外加敏锐的洞察力回乡创业,盘活了农村沉积的资源。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1.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促进城市化。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又存在着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什么不把这些资金引导向新农村建设呢?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规模大,产能已出现了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把资金引导到农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吸收存在的过剩能力。根据数据目前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不到30%的商品。因此,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可以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了,使消费市场出现,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上升,城市化的步伐会加大。

篇6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R].2011.

篇8

G434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 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 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 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崔燕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篇9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篇10

我国引进“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落后于欧美等国大约20年,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当今社会,许多城市居民都在运用互联网学习、交友、办理各种业务,但这些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却还是遥远的梦想。不仅仅是因为那难以承受的电脑价格和上网费用,也有文化水平的限制和传统思维定势的羁绊。因此,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搭建不同层次的传播平台,促使信息化能下乡,能进村,能入户,能让广大农民以其能接受的价格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因此,如何促进和推广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如何使农民在21世纪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飞跃?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描述和分析农村信息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全国约13亿人口中有74471万是乡村人口,占57.01% ,城镇人口只有56157万,占的42.99%,城乡人口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农业强国。农村人口比率大,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医疗卫生条件差是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已不仅仅是三农的问题,而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问题,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及电话“村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2004年底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9.9%;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较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所需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十分明显,而且仍然呈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农村信息化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加上我国信息化起步完、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现状,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而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

(二)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信息、传输滞后。

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覆盖面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等,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存在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还存在着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农业信息的有机集成以及信息共享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三)高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既懂农业又懂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非常缺乏。目前是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又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因为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的匮乏,所以难以进行大项目的攻关。

(四)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信息需求不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国农民群众开始需求信息服务,有的还比较迫切。但是,从整体、全局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明显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政府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认识不深入,把信息化建设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没有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这些不完整、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分析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因此,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农村信息和商务平台建设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应各具特色,发挥其优势,开发农村的信息资源。

(三)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要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工程的实施,努力使农村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综合功能,同时也为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打下基础。

(五)社会各界合作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其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巨大工程是运营商无法独自完成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信息通信业的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合力打造农村信息化“内容服务产业链”。

综上所述,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快农村信息化.才能用市场信息引导广大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相信,只要规划合理、措施得力,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将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