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0 14:39: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统计学意义

篇1

统计学产生于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学科相互融合趋势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也将不断发展,在所有领域展现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她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统计的主要功能是推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统计教师;社会实践;提高能力

Key words: statistical teachers;social practice;improve the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42-02

0 引言

统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统计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统计课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教学体制的深化与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统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在讲台上传授书本知识,又要求教师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才是当今合格的统计教师。

1 目前高校统计教师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老化 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社会实践中的统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材依旧没有太大的更新,非常需要有大批的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行的统计教材的内容推陈出新,使得统计教材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用的实际操作技能。现在,有部分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学历,但是没有实践经验,他们从大学课堂到讲台,缺乏对相应学科的动向的深入了解,拿不出贴近实际的案例和观点来更新教学内容。还有部分老教师,不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用十年前的授课内容与方法对十年后的学生进行着教学工作。

1.2 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缺少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在统计课堂上大量使用,而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也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创新,没有变化。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不爱学,觉得没有用处,没有乐趣。教学方法的陈旧大大伤害了学生们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

1.3 统计教师缺少社会实践能力 我这里的实践能力指的是实际解决企业决策统计分析等能力,并非单纯指用软件计算几个例题。相比会计专业的老师而言,很多会计教师都在外面兼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教师自己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也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统计老师在这方面相对较差,似乎只讲课的多,具体在实践中怎么做,可以做什么,连统计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很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讲课有点纸上谈兵。学生有的可能不愿意学习,这其中也有一部分老师的责任。

篇3

保证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已写入有关文件的要求中,作为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员,通过学

习本门课程,可以较好地把统计原理和方法的思维逻辑应用于科研和管理中,尤其在本学科

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更为明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学会计量、计数资料的分析,

非参数统计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医学研究设计。其目的使大家具备新的推理思维,结合专业问

题合理设计试验,科学获取资料,提高科研素质。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演算等,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言

1.掌握统计工作的步骤。

2.掌握统计资料的类型。

3.掌握总体与样本、概率、小概率事件,误差等基本概念。

4.熟悉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5.了解学习本门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个体变异与变量分布

1.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四分位数、标准差的应用;相对数常用指标、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正态分布的应用和医学参考值的估计。

2.熟悉利用统计图表描述定量资料的基本方法;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和规则;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正态曲线的面积的分布规律。

3.了解定量资料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常用疾病统计指标的计算;正态分布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章抽样误差

1.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意义及其应用;t分布特征及应用。

2.熟悉抽样误差影响因素;标准误的计算。

3.了解t分布特征

第四章可信区间

1.掌握可信区间的概念,总体均数95%和99%置信区间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掌握正态近似法计算总体率的95%和99%置信区间及适用条件;阐述标准差与均数标准误的区别。

2.熟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查表法估计总体率的置信区间。

3.了解两均数之差的可信区间。

第五章假设检验

1.掌握假设检验的意义及步骤;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2.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假设检验的条件;P值含义。

3.了解差异检验与优度检验;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定量资料的分析

1.掌握t检验的应用条件及类型,常用的t检验分析与计算过程;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过程。

2.熟悉方差不齐时的t‘检验;多样本的两两比较方法。

3.了解两样本几何均数的比较;方差齐性检验;变量变换。

第七章定性资料的分析

1.掌握X2检验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各种设计类型的X2检验的步骤及行×列表资料X2检验的注意事项。

2.熟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多个率的多重比较;似然比检验。

3.了解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确切概率法。

第八章等级资料的分析

1.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概念;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的实施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2.熟悉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方法。

3.了解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和相应t检验的功效有何不同。

第九章两指标间的直线相关

1.掌握利用散点图确定两个定量变量之间有否线性关系;掌握Pearson积差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的应用条件并能计算相应的相关系数,同时进行假设检验;对分类计数频数表资料的两变量间的关联性作定量分析。

2.熟悉对不同类型的变量,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利用散点图分析样本相关系数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并作出合理解释。

第十章两指标间的直线回归

1.掌握回归的基本概念;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回归系数检验的意义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总体回归系数β的统计推断;残差与残差分析。

3.了解总体回归线的95%置信带与个体预测值Y的区间估计;过定点的直线回归。

第十一章多元回归分析

1.掌握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中的偏回归系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系数、复相关系数、比数比(OR)的概念、应用、计算结果的解释。

2.熟悉回归分析的分类,残差的概念,最小二乘法求多元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的配合适度检验,逐步筛选法选择自变量,最大似然估计法求Logistic回归方程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似然比检验筛选自变量。

3.了解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

第十二章研究设计(一)——总论

1.掌握医学研究设计的意义,研究设计的形式、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2.熟悉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3.了解调查设计的步骤和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第十三章研究设计(二)——实验设计

1.掌握实验设计方法选择的依据。

2.熟悉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特点与设计方式,如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配伍设计、交叉设计、拉丁方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试验设计。

3.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样本含量的估计。

第十四章研究设计(三)——临床新药设计

1.掌握临床试验的特点,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新药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

2.熟悉新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3.了解临床诊断试验与评价的方法。

第十五章统计表和统计图

篇4

1.1.1理论性和系统性

《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因此,要“真正”掌握统计方法,应该在先掌握数理统计学原理后,再继续学习《医学统计学》。这样,在学习时间上至少需要200个学时才行!但这在医学院校是绝对行不通的。目前,应该让医学生对统计学理论掌握到何种程度?一直是一个热点的争议问题]。

1.1.2抽象性

《医学统计学》虽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其思考方式仍然属于抽象性的。而医学生普遍受到医学课程形象思维的训练,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较难接受,导致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课程时不去主动思考,不善于总结,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医学统计学》内容抽象枯燥、公式多、计算繁杂,记公式、背概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掌握这门学科[2]。

1.2提高所谓主观问题主要是由于医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学习态度以及老师对教学认识不同出现的问题

1.2.1学生的重视态度问题

一方面,由于医学生认为毕业后主要工作是临床医生,认为怎样看病、看好病才是真本事。另外,由于统计课程的内容不能直接看到其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习阶段普遍重视临床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认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用处,故不重视此门课程的学习。作行一次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没有体会,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背景知识,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难以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多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生一般期望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考试前几天进行突击,以通过考试。但往往由于统计学的系统性,不可能征短时间内达到效果,所以,学生普遍形成统¨学课程难学的印象,产生应付了事的态度。

1.2.2科研思维问题

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贯穿于医学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从研究的开始就必须有统计方面的考虑。如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过程的关键步骤,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必将导致不可信的结论。这些设计中如何对照、随机化、样本量估计、指标确定、疗效标准、后期数据处理方法等,均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而现在常见的实验设计错误主要有随机化观念淡漠、缺乏适当的对照组、实验计划不完善、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等,甚至有些研究生对统计学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认识模糊,仅在实验数据出来后才开始考虑统计学问题口]。

1.2.3灵活应用问题

虽然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过统计学,但当他们开始做科研设计时,仍然不会选用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统计咨询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这其中有很多统计学方法都是他们已学过的,但当这些方法以一种新面孔出现时,他们就不会应用了。另外,不能根据数据类型选择恰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无论实验设计是几组数据,一概用t检验来解决,明明是配对资料,却用两组资料t检验来解决。此外,在运用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时,忽略其前提条件,对资料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未做考证,直接套用公式,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4教师的认识问题

近几年,针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许多教学工作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调整、考试模式的调整、软件教学和实习课的调整等]。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认识程度不同,很难达成统一意见。

2对教学问题的一些新的思考

2.1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目标为掌握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应用基本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能阅读专业文献的统计学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统计设计。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掌握和应用到何种程度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认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属于生命科学“形态性”,而不是数理认知逻辑“抽象性”。因此,要让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全面、透彻地掌握统计学是很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作者认为,医学生或临床研究者只能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即要求掌握统计学的作用、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即要求掌握有哪些基本的统计学方法,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这些方法应用结果如何解释?总之,当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时,应该清楚必须考虑哪些统计学问题,应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方法。而当他们遇到具体的细节问题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有关统计学专家。因此,作者认为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要求是:具备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的能力和与统计学家交流和对话的基础。

2.2引导学习态度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而良好的学习态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统计学》学习态度?讲好“第一堂课”是关键!突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来例证《医学统计学》在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邀请统计学和临床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引进实例教学、PBL教学、统计实习等手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l_1]。

2.3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3方面:(1)基本概念和方法;(2)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3)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2]。虽然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手工计算能够使学生对公式的印象加深,但对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较多的统计学课程后,仍然不理解基本的统计学概念,不会自如地运用统计学公式。作者认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将基本概念讲清楚,对于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独立完成;对于复杂的方法,如对于样本量大小的计算,临床医生只要知道为什么要算样本量,至于怎么算就可以交给统计学家来解决。

2.4统计学家参与的思考

篇5

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常用和实用的技能之一,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它原因,小学阶段的统计较为简单,加之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教师易于忽略学生统计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统计知识掌握统计技能呢?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来低中高年级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1激发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统计比较陌生,这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如处理不当,学生对统计学习可能会丧失兴趣,从而不愿主动学习;反之,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我认为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探究活动是问题的关键。

案例:

人教版版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如:为开联欢会,班级要买一些水果,大家喜欢的水果都不一样,到底该买哪种?要通过统计来解决。在通过调查统计后,我们得到了大多数同学喜欢吃桔子的结论,于是我们在联欢会上买了桔子。这样做,会让学生感到他所学的统计知识很有用,从而愿意去主动学习统计知识。教材中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买什么颜色的气球,调查同学们的生日都在哪个季节等。这些活动都很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与统计相关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整理数据、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动手操作与绘制图表、观察归纳总结、估计与想象及计算。

2.1注意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可能同时培养以上各种能力。尤其要重视估计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仅满意于学生通过合作得到的一张统计表、一幅统计图,其实如果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估计和想象一下,不但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会让学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让学生调查班级中学生的家庭所在区情况之后,可让学生根据图表和结论猜测(或者说预测、估计)一下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如果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他的家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

(2)猜测一下在学校中另一个班里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3)猜测一下学校中哪个区的同学最多。

2.2注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流与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适时的指导。学生可先自己进行统计,再小组合作,从而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这里只提到了两项基本能力,不代表其它的能力培养不重要,而是教师常会忽略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所以特别加以阐述。

3重视学生学习统计的经历和过程

统计是学生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重要技能,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统计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人们会把学习统计知识看作是读懂、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作,而对统计过程和意义重视不够。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观念”的建立需亲身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从实际出发,如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对这些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整理,再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使统计方法为所研究的内容服务,并寻找合适的例子来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运用统计方法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应将学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及了解统计的全过程作为统计知识教学追求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头戏,新大纲强调统计教学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4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统计知识的应用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在校医学生,不同研究内容其相应的学生人数分别是:定量研究38人,定性研究200人,干预性研究,90人(传统教学组109人,讨论组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与定性调查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相应调查表。对定量研究的3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定性研究的200人进行集体问题采访和个别问题采访,并对问题进行记录、整理。

1.2.2 干预性研究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干预对比研究。讨论组(81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讨论;传统教学组(109人):基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经过近一学期教学后,对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题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在Excel中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定量与定性调查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学习态度,97.4%(37/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还需要好好学习,68.4%(26/38)认为应该积极和主动地学习;不清楚学习《医学统计学》目的的学生占26.3%,复习上课内容的学生占50%,偶尔复习的占13.2%,通常不复习的占36.8%,课前不预习老师上课内容的学生占71.1%。;不能灵活应用统计知识的占52.6%,认为统计理论不重要的学生占26.3%。选用是否复习和是否预习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态度与实际学习行为关系的客观指标,结果显示,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中,复习占57.69%,不复习的占42.31%;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复习的占75.00%,不复习的占25.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态度积极的26人,预习的占26.92%,不预习占73.09%;学习态度不积极的12人中,预习的占33.33%,不预习的占66.6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抽象、模糊”、“难理解”、“枯燥”,“实际应用难度大”、“不能灵活应用”等。

2.2 干预性研究结果

不同教学方法测评的试题总难度系数为63.73%。测评结果显示,讨论组(68.37±10.33)分,传统教学组(60.28±8.47)分,讨论组高于传统教学组(t=5.93,P

3 讨论

医学统计学培养医学生正确、合理地应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卫生领域中的统计问题,需要学生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和综合能力,而这些素质与自主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具体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上[1~3]。定量调查结果提示,即使是明白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但具体在《医学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其行为也并不一定与思想一致,这可能是制约学生自主思考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学习《医学统计学》困难的原因之一。定量调查结果还提示,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盲目性和不自觉性。定性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会用,统计理论并不重要,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极端地认为《医学统计学》仅仅是一门操作技能课,忽视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中,也反映出学生在平时实习课中对必须应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记忆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建立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结构,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互为促进的效果[4]。

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掌握密切相关,鉴于此,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法中,增加了针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讨论课,讨论教学组学生对于统计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率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学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颜艳,徐勇勇. 统计思想是第一位的[J].2001(4):243-244.

篇7

二、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篇8

Changes of Zinc,Copper,Calcium Level in Malnourished Children’s Serum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LING Yu.Kunming Children’s Hospital,Kun Ming 650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changes of zinc(Zn),copper(Cu),calcium(Ca)element level in malnourished children’s serum.Methods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2 groups of children.One group of 89 malnourished children between 6-month and 5.6-years-old ,and the other group of 93 healthy children between 10-month and 5.9 years-old.The levels of zinc,copper,and calcium in these children’s serum were measured by U.S.PE-300 automatic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nd Hitachi 7060 biochemical analyzer,comb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their general situation,diet,feeding,and health condi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level of the 2 groups of children was made.Results The average levels of zinc and calcium in the malnourished children’s serum were 0.81 μg/ml and 2.03 mmol/L respectively,bot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healthy group,which were 0.97 μg/ml and 2.25 mmol/L respectively.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found in comparis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found in the comparison of zinc,copper,calcium element average content in all kinds of malnourished children’s serum.And the average levels of zinc and calcium in the malnourished children’s serum were 0.9 5 μg/ml and 2.11 mmol/L respectively after they were treated,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Malnourished children ;Element level;Clin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650034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不良患儿明显减少,但由于喂养不当或存在出生时缺陷,仍有部分孩子受到疾病的摧残,为了更好地使这些患儿得到康复、得到好的喂养及营养指导,本文将对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来昆明市儿童医院儿保科进行体检诊断营养不良的患儿89例进行血清锌、铜、钙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至儿保科体检诊断营养不良患儿共89例,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6月~5.6岁。89例均符合营养不良诊断[1],其中体质量低下43例,生长迟缓26例,消瘦20例。健康对照组(以下简称健康组):选自至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共93例,无营养不良和其他系统疾病史。其中男48例,女45例,年龄10月~5.9岁。

1.2 问卷调查 由医务人员询问家长后填写,内容包括患儿的出生史、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质量、父母职业)、喂养、饮食情况、睡眠情况、是否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否反复腹泻等。

1.3 检测方法 血清锌、铜、钙的测定:抽取静脉血2 ml,加入经硝化处理的试管里后置于冰室内保存,在1周内应用美国PE-300全自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血清锌、铜定量测定,血清钙应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元素样品测定使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出品标物质,检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合格。

1.4 正常参考值 锌0.62~1.72μg/ml,铜0.70~1.64μg/ml,钙2.19~2.51 mmol/L。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软件PEMS 进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及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不良组和健康组血清锌、铜、钙含量比较,血清锌、钙含量营养不良组与健康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营养不良组和健康组血清锌、铜、钙含量

平均值比较(x±s,μg/ml)

分组例数ZnCuCa(mmol/L)

营养不良组890.81±0.21.03±0.32.03±0.2

健康组930.97±0.21.09±0.22.25±0.2

t5.41.67.4

P0.05

2.2 血清锌、铜、钙含量平均值在不同类型营养不良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营养不良患儿血清锌、铜、钙含量

平均值比较(x±s,μg/ml)

类型例数ZnCuCa(mmol/L)

体质量低下430.81±0.20.98±0.32.01±0.2

生长迟缓260.81±0.11.03±0.21.99±0.2

消瘦200.82±0.21.01±0.32.02±0.2

注:各类型患儿血清锌、铜、钙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将营养不良儿童治疗前后进行分组比较,治疗前后血清锌、钙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营养不良儿童治疗前后血清锌、钙平均值

比较(x±s)

地区例数Zn(μg/ml)Ca(mmol/L)

治疗前890.81±0.22.03±0.2

治疗后890.95±0.22.11±0.2

t4.72.7

P值

2.4 治疗前,食欲差71例,睡眠差68例,体格生长落后8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48例,反复腹泻33例。治疗后,食欲差23例,睡眠差2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2例,反复腹泻14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评定表(例,%)

阳性症状治疗前治疗后χ2P值

食欲差79.8(71/89)25.8(23/89)51.9

睡眠差76.4(68/89)32.6(29/89)34.5

体格生长落后100(89/89)71.9(64/89)29.1

反复呼吸道感染53.9(48/89)13.5(12/89)32.6

反复腹泻37.1(33/89)15.7(14/89)10.4

3 讨论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大多因热能和(或)蛋白质不足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其主要是因为社会和家庭普遍缺乏婴幼儿喂养知识,在喂养过程中不能正确、合理、科学喂养,或患慢性疾病所致。而由于微量元素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调节予与补充,当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时,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2]。众所周知,微量营养素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资料表明,机体内微量元素铁、锌、钙含量总的减少,均可减弱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3]。

本文结果显示,营养不良患儿锌、钙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

在本文患儿经过6个月喂养纠正,给予能量、蛋白质、锌、钙的治疗,饮食睡眠均有改善,体重身高均有恢复,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减少,说明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且它们的缺乏又会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使本来痛苦的身体雪上加霜。故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患儿是应在采取调整饮食、改进喂养,治疗相关原发病等基础上,同时注意补充锌、钙剂,纠正缺乏可加速患儿的康复,促进生长发育。

铜参与酶与蛋白质的组成,对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弹性蛋白的合成、铁的氧化运输、利用及造血过程均有重要作用,缺铜可导致贫血、骨骼异常及生长发育停滞[8]。本文营养不良组和健康组血清铜比较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体内各元素含量存在相对动态平衡,如果打破这个平衡,也会让机体患病,故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缺什么补充什么,不是多多益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故营养不良患儿不需要补充铜制剂。

参 考 文 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8-511.

[2] 庞伟.微量元素与儿童营养不良.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7):59.

[3] 杨克敌.微量元素与健康.科学出版社,2003:41-42.

[4] 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等.儿童保健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16.

[5] 赵晶,洪昭毅,盛晓阳.儿童缺锌现状及其原因的探讨.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46.

篇9

1.1研究对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药学和检验专业需要进行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两个教学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确定检验班(102人)作为实验组,药学班(100)作为对照组。

1.2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教材相同,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一致,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对照组实施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即在课件结合板书的前提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讲解例题,学生课下做习题练习。实验组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授课内容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案例质量是决定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的关键,因此课前除精心制作、选择体现教学目的的案例外,应尽可能“拟似医学研究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即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满足教学内容,并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每个案例设置3~4个问题。课堂传统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后,提出问题,导出案例,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下10人一组基于图书馆、网络查阅所学知识单元的错误案例,在统计习题练习课上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4教学效果检测与评价两组学生均于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及其应用能力。另外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对课程进行测试,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1.5统计学处理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t=0.843,P=0.400)、性别(2x=0.695,P=0.4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类别构成相近(见表1),说明两组学生的一般特征均衡性较好,有好的可比性。

2.2教学效果评价

2.1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能力为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包含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态度、兴趣和使用能力的问卷,于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各项得分进行t检验,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态度、兴趣及试验能力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班,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2.2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统计学成绩分析基于学生期末实际成绩按照不及格、60~80分、80分以上分成三个档次分别统计(见表3)并对构成比进行检验。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在哈佛大学兴起,历经完善,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选。由于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融合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拟合真实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篇10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因为《卫生统计学》的内容非常抽象、实践性非常强,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时课堂中可以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在非实时课堂平台中,通过网上课程辅导、网上讨论、课件练习、网上作业、资料查找、网上论文指导、期末复习等环节,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卫生统计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