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药剂行业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因此,正确认识和搞好经济效益审计就成为目前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处于改革阶段,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主要有:
第一,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效益,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才是真正的效益。
第二,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将企业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计划、预算、定额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这类标准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也包括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详细的计划、指标、定额等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
第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四,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如某企业虽然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和定额,但却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尚有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第五,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实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五、内审部门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经营预算的审计。主要是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可行,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如何。
第二,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评价,考核资产经营和业绩等的效率和效果。揭示其中存在的立项不科学、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的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机能进行审计,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切实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经营决策的审计。内审部门没有经营决策权,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监督评价经营决策可行性和合理性的作用。如在决策前对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其结果进行验证;在决策中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和评价,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第六,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审计和评价,以及对项目造价进行审计,控制造价。
六、如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第二,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第三,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七、如何做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是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法、经济预测方法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实际操作难度更大,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需要搜集的资料更为全面。在审计报告中着重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定位
会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预算的功能,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满足制造企业稳步发展需要。
(一)成本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本是制造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由于会计预算能够全面覆盖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整个作业环节,对作业成本费用控制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制造企业要明确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在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需要以保证生产作业任务顺利完成为前提,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进行科学规划,使资源在企业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三)约束激励功能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一致,涉及到制造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行为起到了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会计预算的编制、监控,促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而会计预算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则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识别与规避经营风险功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的风险。通过会计预算,判断经济行业走势,预测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并制定相应策略。内部风险,通过预算量化企业经营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及研发投入,从而有效避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为主观决策随意性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开拓新领域的发现功能
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会甘于在行业内的追随者地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研发预算,通过对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预期、各项资源的预算投入,为企业摆脱现有经营困境,开拓新市场乃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的发挥路径
(一)明确会计预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制造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目标,所以制造企业要将这一目标融入到会计预算体系中,使会计预算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首先,会计预算体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战略制定、执行、控制、考评会计预算,使会计预算体系运行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市场为着眼点,事先预估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预算执行力度等方式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规律,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最优化等效益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实现效益目标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
(二)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预算管理机构,确保会计预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如下:一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供销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审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管理发展方向;审查年度会计预算草案,并将预算草案上报到董事会审阅;批准各部门合理的预算调整申请;跟踪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等。二是,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制造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配备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其职责如下:拟定预算管理相关文件;编制企业会计预算,组织各部门执行会计预算;协调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监督检查预算执行过程;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方案等。三是,设立预算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中配备预算专员,负责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本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三)强化会计预算编制控制
预算编制质量对保证会计预算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防止因预算编制粗制滥造而弱化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第一步,预算目标下达。董事会提出下年度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现金流量目标、利润目标等,制定有关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目标;第二步,预算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方案并上报至财务管理部门;第三步,预算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汇总各部门预算,针对预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部门;第四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部门重新修正预算方案,上报到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预算方案编制企业总体会计预算,将其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要求相关部门剔除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总预算。第五步,预算执行。待年度总预算审批通过后,财务管理部门将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部门予以执行。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制造企业总预算中,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管理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销售预算乃全面预算之起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需认真调研市场,总结前期销售状况,预测预算年度的销量及价格。应极力避免拍脑门式的决定,将整体销售目标分摊至公司各型产品,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制定出最为有理有据的全年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贴销售预算,在确定各型产品销量后,即可根据以往生产数据推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协加工等制造费用消耗,从中探寻可以挖掘的节能降耗环节,并由此分析出各类型产品的不同毛利率水平,为企业集中资源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数据支持。研发预算编制,制造企业为避免陷入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下的价格泥潭,当需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能开辟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通过严谨有据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能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约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甚至更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
(四)完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体系
企业预算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在制造企业中,从资源投入到实现预算目标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符合企业预期,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就需要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进行检查纠正。生产企业的预算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体现在企业将全年销售目标分摊至各个时期(月度)。当上一月度后,企业对未达到销售目标的产品深入分析,及时修正营销策略以确保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达成。通过事前控制,能够使企业的月度预算更加合理,更加便于执行,有助于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中控制。
这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该环节中,可重点对事前控制形成的月度预算加以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细分为刚性、半柔性和柔性三种执行类型。刚性执行适用于期间费用、投资研发预算;半柔性执行适用于物料消耗、库存、采购的预算;柔性执行适用于产量、销量、利润的预算。在实际控制中,三种执行类型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预算控制目标。
3、事后控制。
对月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企业月度预算合理性的分析结果。当该结果得出后,可据此对半柔性执行中超出范围的预算及柔性执行中不合理的预算进行差异分析,运用对比、对标分析方法,找出引起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进而对下个月的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预算更加合理。
(五)实施预算考核评价
定量与财务评价指标是传统预算考核中的主要两大主要指标,一般很少涉及非财务性因素的考核,如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等,由此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鉴于此,制造企业可在预算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制造企业通过设立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成本中心仅对企业的责任成本负责,以成本指标为考核重点;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收入进行控制,其重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和收益率;投资中心除了要对成本、收入及利润负责外,还要对投入的资金使用效果负责,可将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等作为考核重点。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的重要性体现
(一)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实施会计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会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战略规划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二)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制造企业内部的资源较多,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全部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由此能够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制造企业的重要标准,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开展企业绩效评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会计预算管理是其经营计划指标化、货币化、数量化的具体体现,由此为企业对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不但能够对各经营单位进行量化的业绩考核,而且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员工激励与控制,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各经营单元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同时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增收节支,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由此,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预算管理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造最大化价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制造企业要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会计预算目标结合起来,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起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巩固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广东某啤酒制造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5):56-58.
[2]徐志刚.浅谈财务管理对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8):96-98.
[3]陈惠萍.浅析工业制造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71-73.
[4]荣艳丽.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9):49-52.
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门槛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联姻”的步伐,但却无法阻拦相互觊觎和市场扩张的触角。
银行混业经营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并非空穴来风。其主要征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务院已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上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二是银行业先前也曾获准设立了几家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是有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色彩的现行金融监管格局行将打破的传言又起,近一步印证了银行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当。四是国内众多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收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国有控股银行的收购意向;五是金融企业投资入股工商企业的禁令已经打破,受2000多亿京沪高铁大单的诱惑,多家金融机构纷纷投资入股该项目;六是较为成熟的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在我国早已存在,如招商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典型代表,它已参股或控股国通证券、香港江南财务、长城证券、21世纪科技投资公司和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控制着中信实业、中信证券、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信兴业信托公司等;光大集团不仅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而且还持有光大控股、光大国际、香港建设、申银万国的股份;平安集团目前不仅拥有全资子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而且还以61%的比例控股平安证券公司;七是已经完成股改并成功上市的三大国有银行纷纷加大了海外并购步伐,海外并购浪潮再起:2007年11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印尼Halim银行90%的股份,民生银行以3.17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9.9%股权,中信证券以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6.6%股权,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约27亿美元)收购富通集团4.18%股份。
银行混业经营必须重新设计和
构建制度前提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历经三十年制度变迁,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成为重中之重。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通货膨胀犹如“九头怪兽”,大海中航行的中国金融业形似无舵小舟,所有社会矛盾似乎最终都与金融相关。资本强势、民生弱势,政府强大、居民弱小,财富无理性、资本无道德,社会要诚信、企业无效率,分配缺公平、民生很无助,这一切都预示着,银行混业经营必须重新设计和构建制度前提。
其一,从政府角度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实乃最大的内政问题。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的权力边界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消除金融管制进而提升金融创新?如何重新整合金融监管资源?银行混业经营挑战政府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分税制固化了经济鸿沟较大的各地方既得利益。负利率时代,缺乏独立性的央行,频繁的货币政策手段很难奏效。民众散拳往往打乱政府金融管理组合拳,掌握话语权的垄断暴利行业,不断向政府的金融监管发出挑战。据此,政府必须重新构建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更新监管理念,不断铲除特殊金融利益集团,奉行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取向,否则,按照监管俘获论理论解析,银行混业经营必定会固化和产生特殊利益阶层,即“权贵资本主义化”。
其二,从企业角度说,市场化改革加剧了垄断,MBO使企业高管阶层成为新贵。国有垄断企业每年15000多亿元的税后红利必须用于全民分配。频繁的自然灾害,20多亿的春节人口大流动,具有垄断色彩的民航、铁路、通讯、电力等相关企业,其所提供和创造的相关公共品不仅总量短缺,而且结构畸形,质量低劣,民怨沸腾。当100多万民工滞留在广州车站多日,大学生回家惨死在车站站台下,民工要穿“尿不湿”乘坐火车,当飞机延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每天多达几万人滞留在全国各大机场,遭受旅途疲劳之苦,当垄断通讯企业每年攫取用户500多亿元额外费用,当烈日炎炎下城铁不断散发着拥挤人群的汗臭时,当个别地区城市公交公司有政府监管人员股份曝光时,公众早已对国有垄断企业丧失了最后的信心和希望。8年多4万多亿国企税后红利以住房公积金等各种名目分光,传言高管群体还要加薪,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不能缺失,民营企业必须终结“卖血吸毒”式的经营方式。这一切都要求必须重新对现行的企业制度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满足银行混业经营需要的企业制度创新前提。
其三,从居民家庭角度来说,作为社会的惟一资金盈余单位,未来收入预期减少,生活压力加大,不幸家庭增多,市场投资陷阱防不胜防。银行混业经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如何为居民家庭提供规范的金融理财服务,如何使银行不再成为居民金融服务的“奢侈品”,实现银行服务提升与居民小康家庭建设的良性循环,恐怕来自于居民家庭的家计规划挑战不容回避。目前的现实是,居民储蓄一半以上由定期转为活期,持币观望,购房、股票和基金成为居民理财的三大常规工具。遗憾的是,许多居民把银行理财等同于储蓄存款,把预期收益当作实际收益,把客户经理的口头宣传视同合同约定,把投资理财等同于投机发财,非法集资日益猖獗,居民家庭财产亟待在累积、流动和保护三个环节上大做文章。其实,由于居民家庭收支总量和时间经常不一致,每个家庭必须要独立面对和处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个税缴纳必须考虑到家庭实际赡养人口的全部成本,企业有扣税,家庭应该有抵税,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必须重点保护和救助。家庭代际赡养传统根深蒂固,国家福利制度需要重新设计,居民终身理财成为必然,面对医疗、养老、住房新“三座大山”,占家庭总数10%的最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45%;占家庭总数20%的最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66%。每个家庭如何实现财务资源配置效用的最大化,如何让更多的富人避免带着耻辱在巨富中死去而蒙羞,这也是有效构建银行混业经营制度的前提之一。
其四,从银行自身角度说,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神经中枢,在过去的十年中,剥离不良资产和国家救助已经花掉了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近一半的GDP帮助了国有银行,人为的较大息差确保了2007年度主要国有控股银行盈利2000亿以上。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制度研究早已让人疲倦,从文化角度的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必须消除“官僚文化色彩”,面对保险业潜在风险尚未完全释放,政策性保险帮助政府排忧解难,证券业“黑社会文化”盛行,信托业“坏小孩”形象难改,通过银行混业经营,奉行大陆法系下的德国模式,以银行为母体开展混业综合经营,实为银行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经济的发展必然在建筑业的作用之下得以进一步实现,因而说,经济的发展少不了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推动者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家主业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古代的社会发展,比如说古代皇宫的建筑、皇家园林的建筑都能寻觅到建筑业发展的踪迹。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建筑业始终贯穿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建筑业是人来物质文明的重要发展标志,人类在建筑业的不断推动下是物质文明不断达到发展的巅峰。我国古代有鲁班、李诫等建筑大师,在建筑业上具有辉煌的发展成就。鲁班的建筑风格别具匠心,在古今建筑史上堪称一朵奇葩,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建筑业的发展踪迹,同时系统第总结建筑业发展经验,彰显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宗旨是讲究建筑风格没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美。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是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业的发展概况
(一)世界建筑业市场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建筑业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建筑市场依然充满活力。从地区分布来看,欧洲地区、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地区是全球建筑最活跃的地区。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势头呈现高扬态势,建筑业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同行。
(二)我国建筑业市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 ,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及其重要性
(一)建筑业与国家经济的关联性
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小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建筑业的推动作用,建筑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必然的关联性。例如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必须运用建筑业相关的解决措施,才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建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到长足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建筑业的卓著贡献。例如我国南方特区的建设,东部沿海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建筑业的发展和贡献。时至今天,我国建筑业以迈进了世界先进步伐的门槛,建筑业的发展正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
(二)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
建筑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家没有经济实力,老百姓没有经济能力搞建设,建筑业就无法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意味着,建筑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国家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故而,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就业方面,建筑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它有效的缓解国家人口就业压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建筑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当前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创新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建筑业呈现多而发杂发展的态势,从而存在环境问题和就业杂乱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本着发展的观点,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渠道,创新发展建筑业新模式,更进一步地贡献于我国经济建设。
要实现建筑业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就必须从环保和生态效应方面出发,走绿色建筑业新道路。例如在建筑设计上要重点研究环保型建筑物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环保效益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保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绿色的生态的建筑发展新方案,实现建筑业的环保和生态发展目标。
创新发展新思路,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业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绿色屋顶的推广,生态家园的建设,环保材料的应用,垃圾变废为宝的有效处理都能以创新的姿态实现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结语
总之,建筑业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必然的关联性,经济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建筑业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增长有促进建筑业的向前发展,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就必须搞好建筑业的发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业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强华;丁苑华;乔聪;乔鸿生;王春银;;大型建筑企业实施总承包、总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人才需求和开发[J];建筑施工;2006年11期
[2] 唐金权;;浅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发展;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都积极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样,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一、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
1.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行政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甚至有很多地方有互相渗透的交叉边缘。首先行政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的产生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阶段,都是因为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各自迅速的发展起来。其次,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影响,现代行政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2.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首先,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存在的最大区别,就是两者的产生根源不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行政管理开始从单纯的社会职能演变为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的综合体,因此,行政管理与社会职能和阶级性密不可分。企业管理产生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代,1911 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企业管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企业管理上的一次飞跃。
其次,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都是行政组织及其人员在从事国家事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其他组织内务管理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企业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门科学,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企业管理学研究的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以达到企业的任务与目标。
再次,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目标不同,由于政府与企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政府管理行驶的是来自于社会的公共权力,而企业管理权是来自财产所有者授权的“私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以管理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为己任,它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企业管理的公共事务只限于企业自身,其“公共性”十分有限,相对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利益质点,要追求自身利益,因此,企业行政是以“私利”为出发点和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行政管理都没有一套丰富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改革还是深受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在企业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企业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却面临着严重的老化现象。面对这种现实,要求企业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积极探索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目前来讲,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结果也导致了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建全,制度执行不科学。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着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如果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只有理顺了自身的内部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机构根源于公共财产所有权,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协调企业发展和盈利与企业的公共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对于公共权益的维护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也应该是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是与公共权益维护相违背的,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流失。所以企业应该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维护企业的公权力。因为,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强化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路径
1.创新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企业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制度展开的,所以,企业要考虑在改革的大环境中,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企业中,员工普遍抱怨行工作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带来很多的障碍,所以一定要创新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度问题才是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可行性等,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制度革新的关键。我们知道,企业的行政制度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企业应该让当事人参与制度的制定,这也是制定好的行政制度的关键问题。当然,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拟定的,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难免会与相应的工作习惯有一定的冲突,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制定制度时,就一定要深入了解各个流程的员工的需求,提出改造的制度意见,使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2.积极促进企业的组织机构改革。
扁平式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机构改革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组织结构能够解决层级式组织结构所面临的种种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压缩为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中这种结构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强调分权,各个行政管理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更多的权力被分给了位于管理层级中低端的基层员工,每个员工所负担的责任和权力都相应增加,使得整个组织能够更加有效的运作。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纵向管理层级减少,整个企业能够很快的以整体的姿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保证了企业的新鲜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3.积极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改革。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和依赖度越来越高,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导。企业信息化对企业行政管理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就是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向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和各个组织提供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种经营分析和管理决策功能。许多决策也不必完全依赖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促使企业的行政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形向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企业信息化能够提高行政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现代企业要求其经营管理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随时产生的变化。在网络方便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企业适应时展要求的客观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载于《今日科苑》,2007年第20期.
大力气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系,让其真正地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企
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重要性;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C29C29C29C29
文献标识码:
AAAA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
等外部环境,并且与企业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内部条件相结合。
一、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形势,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发展计划
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行政管理,有效地管理和调控企业的行为。企业
行政管理属于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经营管理者授权才能够
有效进行,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规划管理企业的发展,促进实现
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主导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可以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于社会,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多地
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战略,以便于企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指导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展思路和社会经济发
展规律相适应,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
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效率是企业发展
的关键,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就会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工作
效率,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对于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企业健康发
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及员工工作的动力,企业行政管理,就是要营造一种
和谐的发展氛围,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
1、改变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体制应包括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有
相应的行政监管部门。一些企业的领导体制不健全,以行政首长的个人意志代替行政管理
的系统工作,或缺乏相应的管理咨询辅助或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手段,而出现领导下达
的非合理指令,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应健全和执行行政部门的科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
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秩序规则。在这样的管
理系统下,能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团队;实施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
和合理授权。
2、创新企业行政管理方式
在当前企业的运行中,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
难以结合部门实际。同时,企业行政管理的方法还比较陈旧,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
变化。因此,在当前的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快企
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
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设备处
理公文、传递储存信息。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经济
效益的有效提升,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
3、加大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和范围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和广泛,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需求也越来
越高。从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企
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今
后的发展中也需努力向信息化接轨,最终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首先,提升企业
的办公自动化能力。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信息化操作取代传统
人工行政管理,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和完善企
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计划和辅
助决策的基本功能,从而有效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再次,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决策
支持系统属于智能系统,其基于人机交互式模式,可借助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辅助行
政决策者有效而快速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这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控制有诸多帮助。
4、明确界定行政管理工作权责关系
企业行政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企业管理高效有序的关键是行
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详细地工作岗位描述,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界定及激励措施等。因此,为进一步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细
化企业行政管理的性质和定位,使企业能够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下高效运行,最终实现自
身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5、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沟通
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沟通可以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所谓纵向沟通就是企业上级部门
与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上级领导作出决策,然后传达给执行人员,同时执
行人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指示。在与下级沟通的过程中,企业
管理领导应该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横向沟通主要是包括公司内
部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与外界行政机关的沟通等等。行政管理人员在沟通时,务必保持
谦虚、谨慎的作风来传达精神和布置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与适应能力。
6、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着
想,促进企业发展。其次,只有与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
利开展,才能推动企业工作的稳定运行。实际操作可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参观国内外优秀企
业的机会,或相关学习材料,开阔行政管理人员的眼界,才能为促进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7、进行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现代企业人才眼界宽、目标高,对企业他们不仅仅看重当前状况,还注重未来前景及自
己的发展机会。如果人才在事业上没有进步的空间,感到个人价值不能实现,对未来的发展
希望渺茫,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人才完
善个人目标,并将人才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尽可能达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的一致,促进企业和人才共同发展。由于员工的个人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家庭环境、兴趣
爱好都不相同,从而他们的个性、气质、特长以及职业发展方向也不相同。企业管理者应该
根据不同人才不同的背景、特长,结合他们自己的发展意愿和企业的需要,帮助他们进行职
业生涯规划,满足不同人才的价值观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才不仅仅将目光集中在
薪水上,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承担的责任,去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开展职业生涯规
划,可以保证人才能长期得到企业的保护与培养,给人才提供不断进取、挖掘潜力并获得事
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成长方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而有助于降低人才的流动率,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总之,在新的时期里,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等许多问题,加强企业行政管理
的创新,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根据自身的特点,实
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白雪.小议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方法与对策[J].消费导刊,2012,10(1).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85-01
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理念是在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被引入的。此时一些高校也随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培养了第一批CI人才,这些前瞻性的行为对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也为后期发展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90年的亚洲运动会是我国首次全面导入CI设计,随处可见醒目的熊猫“盼盼”形象。一个好的形象设计会使一次活动或者一个企业具有较大的群众影响力,能够更好的传播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使受众从一个简单的形象产生一种信任感。CI设计在世界范围的首次出现是由美国著名设计师莱蒙特·诺维和保罗·朗多在1930年前后提出的,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它的发展背景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各个大小企业纷纷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为了在大量的企业竞争中取胜,他们需要竖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竞争力,于是企业形象设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企业的重要脸面。
企业形象设计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CI设计是将标识和品牌作为宣传企业理念和文化的工具。CI设计师需要将广告宣传品、产品、包装品和产品说明书,直到与该企业相关的建筑物、车辆、信笺和票据等都加以统一设计,从而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形象标识,在颜色、图案、文字方面都需要有企业的明显特征,符合企业宣传的目的和受众的喜好,在大众的心里产生一个固定的、良好的形象,使企业形象成功的渗透到大众的视觉和意识中。
企业形象设计属于图形设计,是一种视觉符号。图形是无声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会对同一种图形产生不同的感官感受和心理反应,图形通过它的形状和色彩表达自己独有的含义。一个好的图形能使大部分人产生统一的感受,至少是美与丑、善与恶。视觉传达则是这种意思的最好表达,通过观众眼睛所看到的、接受到的信息,了解到创作者的出发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图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些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自从有了人类,人们便开始通过图形这一简单的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可以是喜怒哀乐,也可以是标记、祭祀等各种活动等等,图形能很好的起到沟通传达的作用。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图形便被人们广泛采用。皇族也好,普通大众也好,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统一的理念。这些都是图形设计的演变历程。这些对于我们研究CI设计的重要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统一的形象是传播企业文化的桥梁,它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沟通企业与客户。
如何使一个企业形象能更好的得到传播,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做到高度的一致重视和统一使用。全球很多著名企业已经把形象问题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标准,他们清楚的知道形象关系到一个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深刻的说就是企业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大众的支持和认可、喜爱。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形象设计,大众如何去互相传播和交流呢,如何能更好的找到与自己喜爱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呢,说白了就是企业形象设计能使企业和大众之间做一次亲密的交流,是大众觉得自己能近距离的接触到该企业,从而产生信任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56
[中图分类号] F7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15- 03
1 引 言
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洽谈磋商,在意见达成一致后双方共同签订的一种契约,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按照约定的条款进行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合同管理是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在合同洽谈、合同条款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合同档案管理等环节中进行管控的行为总称。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良好的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不良的合同管理将为企业带来经济纠纷,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过程,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石。
2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2.1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转移标的物用益权的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完成工作的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给予信用的合同(借款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转移智慧成果的合同(技术合同);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义务类合同。由此可见,合同涵盖了企业外部所有经济往来事项,也涉及了企业内部所有人员。而各项经济往来是企业是否获取利润,是否能够存续的主要依据;企业内所有人员是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的根本元素,因为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无人驾驶”。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离不开合同,企业若想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良好的合同管理体制。
2.2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首先,一份合同代表了一项经济活动,合同从洽谈、拟定到落实执行的过程即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双方围绕合同产生一系列的竞争博弈,在达成一致后并肩合作,所以合同落实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能力,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控能力,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L公司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在公司系统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始终贯彻、坚持了依法签约和依法履行的原则。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公司已连续十三年荣获S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守信企业称号。其次,在合同使用日益广泛的环境下,能够诚实守信的履行各项合同条款不光能够维护本企业的各项经济利益,还能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合作能够长远、共赢。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是企业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的一项有力保障;最后,严格落实合同条款,能够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任何的违约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赔偿损失,在企业失去信誉的同时也失去了利益。
3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签订合同的前期准备不够
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合同签订责任人的不专业等原因,导致在合同签订之前所作准备工作不足,比如对对方的资格审查、信誉度调查、企业运转情况、企业内控能力以及资金能力等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草率签订合同会使本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3.2 签订合同的严谨性不足
由于责任人的责任心不足、经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合同条款审查不严谨,合同签订双方都希望本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有些企业甚至使用“暗度陈仓”的方法,打起文字战,比如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或者故意将合同文本写得很长,或者采用数字陷阱等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对合同文本咬文嚼字、反复研究就会很容易落入到对方的陷阱之中,合同一旦签订,木已成舟,若不遵守合同条款就要承担违约责任,若遵守了合同条款,就将使本企业的利益蒙受损失,就使企业处于了两难的境地。
3.3 档案、合同章管理不到位
M公司不久前接到了法院的传票,内容是未履行与Z公司购销合同,Z公司一纸诉状将M公司告上法庭,而盖有M公司合同章的购销合同是Z公司的主要依据,更讽刺的是在M公司并未找到已经生效的购销合同!无论是M公司合同章被盗用还是合同原件遗失,这都是又低级又致命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在广大企业中存在的几率相当大,由此可见,无论合同谈判如何成功,合同文本如何字斟句酌,若是在合同章和档案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所有的功夫都将白费,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4 法律意识薄弱
许多企业出于情面等原因,热衷于“君子协定”,认为在合同上过于纠结难免有失大气且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于是就出现了口头协议、未盖章的书面协议、盖了章但不规范的合同等无用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所谓的合同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本来是想实现共赢,结果导致了“共输”的局面。合同本身是用来保障双方利益的,而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获得利益,所以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万万不可草率行事或受人情限制。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签订合同,比如何处应有盖章,何处该有签名,何处该划线,明确的合同时间,明确的责权利等。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合同也不过是废纸一张,待企业蒙受损失之时再来追究已是悔之晚矣。
4 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员工培训
现今企业普遍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层的合同管理意识不强,企业领导者应就合同管理组织专门会议,并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再结合奖惩制度,上行下效,以保证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深植于各级员工心中,以此来杜绝意识上的不重视或者懈怠。再者,光有管理层的耳提面命是远远不够的,在提高重视意识的同时,应当教会员工做好合同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合同管理的培训。既有主观上的重视,又掌握了合同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切实落实合同管理。
4.2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制
一份合同从开始到结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双方谈判合同条款拟定审查批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而合同的档案管理贯穿始终,所以企业在建立合同管理体制时应从以上几个阶段着手,各阶段同等重要,制度必须完善。在双方谈判阶段应要求责任人提前了解对方情况,制定谈判计划,做好谈判记录等;在合同条款拟定阶段要求责任人态度严谨、字斟句酌;在审查批准阶段在提交管理层逐级审查之后应再交给企业法律顾问做法律评估;在合同签订阶段应保证合同签订过程公开透明、规范严谨;在合同履行阶段应充分沟通,有理有据;合同档案应交由专人管理等等。
4.3 增强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24-01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知识和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企业的现代生产和管理中,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有利的武器,只有它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企业发展而言,应当采取任何有效手段促进经济管理的创新。这是企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建立集约型与开放型管理机制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而,企业应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在企业发展的实际中,有选择性的抛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不断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提高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顺应时代潮流,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时代在飞速发展,为了避免被时代淘汰,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勇于付诸于实践。企业也不例外,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减少管理层,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实质上就是指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获取经济信息的过程,而会计则是整个经济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属性。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中的一些主要环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
国内很多企业都普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对新老员工的培训和学习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未能很好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造成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无法整合到位,核心员工离职跳槽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导致这些种种的根源是缺乏行之有效地激励措施。因为激励机制的却是使得员工很难同企业共同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凝聚力下降,迫使一些优秀的人才不得不另谋高就,最终导致了企业陷入人才危机当中。
2.财务方面的问题
有些企业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相对较弱,加之负债比例过高,从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相当严重,这些都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导致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层筹资决策上的失误。
3.审核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无法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现如今,在网络、电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及思想意识的改变,使得审核与控制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审核与控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现象。
4.内部关系过于混乱
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首要原因之一。具体是因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上级企业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以及利益分配上存在责权不明的情况,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管理混乱,进而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大量资金白白流失,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很难获得有效保障。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分析
当今面临新环境与新形势,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不但指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也包括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还需要依靠管理技术创新作为方法。
1.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人的行为是由理念来引导的。所以,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首要的就是对理念的创新。只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引导企业及其成员进行创新活动。
2.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组织笼统地说就是管理机构。面临新形势,我国企业传统的组织机构已经很难应付当前复杂的竞争环境,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加强组织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第二,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第三,建立虚拟化的组织结构。企业通过建立精干而高效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强化了企业各个机构的工作效率。
3.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力,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就要注重制度的创新。企业进行制度创新首先就是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再次,要建立起可以让全员参与决策与监督的管理机制。企业形成一种民主的氛围,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充分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让企业充满活力地高效运作。
4.管理技术的创新
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基本保障,管理技术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创新活动。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竞争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合理规避各种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要想在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而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并存的基础是:企业对经济先进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思维。掩卷沉思,企业要想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中取得长远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新型经济管理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将企业的管理机制与手段放到重要议程中。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对其的探索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由于思想工作及政工干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人们的误解等多种原因。不少人把企业政工干部当作“万金油”’,认为没本事、没能耐的人才干政工。这实际上是对政工的一种误解,不了解政工干部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干部一样,在企业内作用重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企业政工干部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1]。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成为一种专家或专门的人才。
一、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适应新的形势,为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企业政工队伍本身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很有必要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固有的模式、传统的观念等受到很大的冲击。职工们面对这种变化,有的感到困惑和迷茫。如对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忧虑,对未来命运的迷茫等。不少职工拥护改革开放,但却不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对前景说不清楚。企业政工干部就应该担当起向职工群众进行理论上的回答和释疑的任务。只有其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理论上、实践上给予职工心服口服的回答。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工作,是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2]。
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仅要求企业政工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向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而且也要求企业政工干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建立合理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回答职工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职工现在知识水平较以前提高,知识较以前广博,不能固守旧的模式、用旧的观念解决新形势下职工的思想问题。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素质,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2、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
形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政工”的格局,要求所有干部都要成为思想工作者。这只是从一定程度而言的。“大政工”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企业政工队伍,其中还有一个主次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头还要落在政工队伍身上。要想落实企业的各项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去做具体的组织、推动、指导、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企业政工干部是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他们才能使职工群众彻底理解、加以执行。职工的困难、愿望、要求要通过他们传给党和政府。企业政工干部具有像经营、管理人员一样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对培养四有职工,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政工队伍建设是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创新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企业要成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这就改变了过去政工队伍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不顺,放任自流的软弱涣散状态,形成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有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政工负责人选留工作,强调严把入口关,切实把那些政治上忠诚可靠,作风上严谨朴实,工作认真负责,热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推选到职工政工工作岗位上来,使政工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活力。
2、注重思想建设,全面提高政工队伍素质
政工队伍建设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重要的在于质量。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整套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政工队伍进行正规化训练,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包括政工队伍的岗前培训,政工队伍的定期轮训和培训。政工队伍上岗前,企业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介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职责,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初步的工作方法,尽快完成由职工到政工干部的转变过程,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分析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能力。
3、正确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工作,因而也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立竿见影而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而且思想工作的效果的显现也不像生产经营那样可以用产值、指标来衡量,具有间接性和综合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充分调动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因为正确地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可以为政工部门提供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的客观依据。进行效果评估,还可以肯定成绩、巩固成果,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另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活动,有利于对政工干部的考核。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态度都要通过效果反映出来。对思想工作进行评价,能真实客观地对政工干部作出最全面、最实际、最有效的考核[4]。
三、结语
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要靠一支坚强有力精干的政工队伍才能畅通无阻。政工队伍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信息传递作用。要真正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职工思想情绪变化,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支政工骨干力量来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既上情下达,又下情上达,起到信息传递作用。要真正起到这种作用,靠一两个人,靠顺便做工作是不行的,必须有一支专门的、合格的企业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文浩.加强煤矿企业政工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性[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2.129.
[2] 卢扬定.浅谈建设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02.54.
[3] 薛鹏.浅谈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