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室精细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更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与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的结合,是一种适合血站管理的新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保障采供血事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血站在科室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对于增强血站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简述精细化管理在中心血站科室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1科室管理的根基性意义
科室是中心血站的组成细胞,是中心血站管理工作的基层和基础。中心血站的各项决策和采供血任务最终要靠各科室去落实和实施。科室的执行力、创新力、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心血站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所以没有科室的精细化管理,就没有中心血站的精细化,没有科室管理的高素质,就没有中心血站的高素质,血站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1.1科室精细化管理的目标通过系统化管理最终形成统一、科学管理模式。实现科室“安全管理精细化、基础管理精细化、人员管理精细化、教育培训精细化、工作安排精细化、监督考核精细化”等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达到“人员面貌――精神焕发、业务技能――精益求精、血液制品-符合国标精品、采供血服务达到温馨细致入微。
1.2科室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科室是管理工作最基础的管理组织,是完成各项计划、树立中心血站良好形象、创造高质高效的保证。科室精细化管理,是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所以全面加强科室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中心血站竞争力,达到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2科室管理中需要多方位精细化
2.1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重点体现在现场管理。具体要求是:
2.1.1要保证员工有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保障各岗位员工在采供血工作中和各种条件情况下不发生安全事故。
2.1.2要仪器设备管理到位,应急预案和安全设施齐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2.1.3要科室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纪律、劳动纪律,加强自主安全意识,杜绝违章作业。
2.1.4对安全物品摆放整齐,安全标志齐全、醒目。
2.1.5要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齐全。
2.1.6要做好安全操作的各种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及时了解和解决安全操作的情况和问题。
2.2基础管理精细化制度建设是科室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各科室结合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科室基础管理工作。
2.2.1要明确科室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技术、质量、成本管理措施,促进科室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室的执行力、服从力和战斗力,保证中心血站领导班子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2.2.2要强化科室自主管理要结合实际,促进科室管理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管理型转变。
2.2.3要进一步完善科室精细化管理检查评比和奖惩激励机制。把指标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员,把标准贯穿于每一道工序,把考核落实到每一个行为。
2.3人员管理精细化科室在管理中对职工实行精细化管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2.3.1要民主管理,以理服人。集思广益,尊重职工,
不以权势压人。
2.3.2要注意沟通,以情感人。诚恳、耐心地沟通交流,注重团结,热心帮助。
2.3.3要多注意发现对方优点,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2.3.4要培养职工树立科室的集体观念,树立团队意识,精诚团结干好工作。
2.4教育培训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就是要提高职工应知应会和现场操作能力。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工作任务就无法完成。为此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科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一要明确科室教育培训的职责和要求。科室是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制定科室中、长期培训计划,确定阶段性培训目标和培训措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好岗位培训。二要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定期培训与经常性的各项培训相结合,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可通过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员工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
2.5工作安排精细化合理、准确地将每一个工作日的具体工作量分配给每一位职工,是实现工作安排精细化的前提。一要有计划性。科室主任安排工作时,事先要对每一项工作任务“了然于胸”,对每一位员工的技能、体力、身体健康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分工时,量才使用,量力而行,做到工作安排无遗漏,轻重分配恰当。二要有超前性。在日工作安排的基础上,还要有周计划、月计划的打算。三要有周密性。辅料、设备准备是否齐全、措施落实是否到位、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劳动力是否布局合理、影响现场工作的外部因素是否解决等,都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需求。
选取2014年7-12月某院参加择期手术的手术医师、手术室护士,经充分沟通,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的医务人员100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参照《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14年版)》外科手消毒流程,实验组采用经精细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使用的操作流程,所有人的手消毒过程均由一名固定人员监督,所有人均能按要求完成手消毒。分别统计每人清洁剂、消毒剂的使用量,揉搓时间及监测效果。
1.2清洁、消毒物品
上海利康洁芙柔润肤皂液(1L)、上海利康洁芙柔泰新牌消毒液(1L)、脚踏式取液器、无菌巾。
1.3方法
1.3.1外科手消毒流程
采用免刷手消毒方法中的免冲洗手消毒方法,遵照《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14年版)》中外科手消毒流程: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取适量的清洁剂(洁芙柔润肤皂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再用流动水按上述顺序冲洗干净,取2块无菌巾擦干以上部位;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洁芙柔泰新牌消毒液)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揉搓至干燥;再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手腕部,揉搓至干燥即可采样。
1.3.2实施精细化管理手消毒流程
除严格按照上述外科手消毒流程外,还规定了按六步洗手法图解双手的每个部位揉搓各10次,手腕部至上臂下1/3处每个部位揉搓各5次。由于前臂的长度约为3个手掌大小,所以又将其细分为下、中、上三段进行揉搓,达到无缝衔接。大多数人前臂至上臂从生理上逐渐变粗,从前臂上段开始至上臂下1/3处,每个部位除了掌心朝下握住另一侧环转揉搓各5次外,还增加了掌心朝上环转揉搓各5次。经测量该院使用的脚踏式取液器垂直下压到底一次取液量约2ml,整个外科手消毒过程中规定每人在手部、双侧手腕部取皂液共3次,共取液约6ml;在手部、双侧手腕及手肘部,最后再手部取消毒液共6次,共取液约12ml。
1.3.3采样方法
由医院感控处固定一名专职人员采样。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1.3.4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品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融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1.3.5监测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中要求: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3.6统计标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清洁剂、消毒剂的使用量及揉搓时间比较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人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量明显减少,实验组均能按规定的消毒剂揉搓时间(≥3min)完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手部细菌菌落监测
对照组中有一名手术医生监测细菌菌落总数为7cfu/cm2),超出正常范围(≤5cfu/cm2);实验组全部合格。
3讨论
将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思想“精、准、细、严”应用于手术室外科手消毒管理中,既节约成本,又细化、规范、统一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管理质量。
3.1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对操作流程做精,求精;对手卫生设施及手消毒方法追求最佳、最优。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对手术室护士的技术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可忽视常规基础操作技术,手术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手术及患者安全。管理者应严格执行卫生行业标准,遵照手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制定具体操作流程,并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有学者认为频繁用刷子刷洗皮肤时,可因去除了外层表皮导致皮肤干燥并暴露皮肤深层菌群,反而促进了微生物在此大量聚集繁殖,而且从手部脱落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会传播更多的细菌。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刷手对皮肤的损伤弊大于利,应该适时改革。临床外科手消毒方法也由传统的外科刷手向免刷洗式外科手消毒转变。现在刷手消毒方法已不建议常规使用,避免了手术人员因每日频繁刷手对皮肤造成的刺痛损伤。此外,洗手用水应安装水温调节装置,水温建议控制在32~38℃,避免寒冷季节因水温过低出现手消毒不彻底的现象,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外科手消毒的依从性。
3.2准是准确、准时准确到每人的清洁剂、消毒剂的使用量,准时到揉搓时间。《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提到“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洁芙柔润肤皂液使用说明中提到:取本品适量于掌心;洁芙柔泰新牌消毒液提到:取本品5ml按规定方法揉搓3min至干。实施精细化管理后,使用最少的量达到要求的时间和要求的效果。操作者揉搓至规定部位取液并规定了取液量,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量明显减少。针对手术医务人员因着急手术揉搓速度快、部位不全、时间上不能完全达到消毒液使用说明中规定的3min,规范了每个部位的揉搓方法和次数,这样做经监测不论揉搓快慢均能按规定时间完成,并做到消毒液自行挥发干燥。手部细菌菌落监测,实验组全部合格,而对照组一名手术医生细菌菌落数超出正常范围,经追查为本院刚轮转至外科的医生,但患者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愈合良好。
3.3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做细根据生理结构,细化各部位的操作流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仅提供六步洗手法的图解,对于手腕、前臂至上臂下1/3部位只要求认真揉搓,无具体细节说明,因此各医院手术医务人员揉搓方法也各不相同。为此,依据双手、腕部、前臂、肘部、上臂下1/3处的皮肤纹理、皱褶走向,大体呈五段式进行。按照规定的揉搓方法和次数达到了规定的揉搓时间和效果,避免了观察不到部位的皮肤揉搓遗漏的现象。按此方法采样监测,不仅手部,腕部至上臂下1/3各部位均无细菌生长,最大限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要做到“零缺陷”,不可忽视每一个细微环节。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管理以教学管理为核心。教学管理的理念、方法有很多,“精细化”是其中之一,从实践角度说,就是把正在做和即将做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到位。
学校管理者(校长及教学干部等)要想真正掌握引领和管理教学的主动权,将工作做得“精、细、到位”,就必须深入课堂,去了解、研究教学实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尽管学校领导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如此看来,管理者不把工夫放在课堂,何谈教学管理之精细?
一、听课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由校长负责。显然,校长的本质角色首先是一名教学领导者。在当前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所以,校长抓教学,关键是抓课堂教学。校长要抓住、管好教学质量,就必须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
校长抓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听反映、听汇报,然后要求、督促相关科室和干部进行管理上,这是一种简单、粗放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科教学进度如何,教师思想状态如何,教学目标达到度如何,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教学主导与主体地位体现如何……管理者只有深入课堂去听课,才能掌握这些教学管理要素的实际情况,也才能具备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听课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二、听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学校管理者听课现状如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和认真研究的。为此,我选择了几所学校中任校长助理及以上职务的14名学校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虽然调查范围尚显狭窄,但或许能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每学期听课40节以上(含40节)的学校管理者占被访者的50%。一方面,说明学校管理者比较重视自身听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能积极主动地深入一线听课,这与78.6%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听课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很重要”的看法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仍有部分学校管理者虽然认为听课较重要或很重要,但实际听课节数偏少(不足40节)。这一数据对比上的差距,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在听课的“应然”和“实然”两者间的矛盾。可见,学校管理者听课仍需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校管理者选择了“听课是为了全面检查教学工作,了解班和年级情况”,同时“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具备教学管理与教学领导并重的管理理念。但是,高达92.9%的被访者发现,虽然自己下课堂听课的主观愿望是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但教师们似乎并不领情,基本上不会主动邀请领导来听课。这一问题的成因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习惯以行政检查者的角色,采用“突袭”的方式走进课堂。这样单一、粗放的做法,在客观上无法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的信任、尊重以及业务上的帮助。
三、学校管理者应该如何听课
1.大量地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就都失掉了意义。”他的话告诉我们,不听课的学校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管理,是空中楼阁。因此,他“每年要听450到480节课”。就在前不久,我聆听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作的“洋思中学十年课改之路经验探索”报告时也注意到:洋思中学的领导每学期听课、评课达100多节。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表达,虽然我们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虽然我们要协调的外界环境越来越复杂,虽然我们要处理的行政事务繁乱如麻,但是,每天走进教室去听一节课,应该是我们管理教学最好的办法。
2.全面地听。
时间的全面:听课不能虎头蛇尾,闲了猛听,忙了不听,应合理安排,贯穿整个学期。年龄的全面:各个年龄段教师的课都要听。教龄长短与教学水平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应该“帮小促老”,达到共同提高。学科的全面:本专业学科的课要听,非本专业学科的课也要听。学校管理者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专家,更应是教育教学共性规律的专家。课型的全面:中、高考学科要听,非中、高考学科也要听;必修课要听,选修课也要听。做到一视同仁,有“听”无类。
为了做到听课的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制度上作了些尝试。规定教学干部每周力求做到“五个一”,即,听一次备课活动,听一节毕业年级复习课,听一节青年教师常态课,听一节非毕业年级新授课,听一节音体美或选修课。
“全面地听”还包括学校管理者听课时进行全面的课堂观察。如,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落实”,又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转变和提升”等。
3.深入地听。
“课”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等要素的体现。校本教研活动是形成以上要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把“课”看作是一棵大树,那么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它的根。学校管理者如果只是“就课论课”,则是“只看树不管根”。因此,“深入地听”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走进课堂的同时,还要深入教研组及备课组,去挖掘教师课堂上所体现的优势与不足的深层原因。
如何算“深入”?首先是“人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面前强调10次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不如学校管理者亲自去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其次是“思想到”。学校管理者要在与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研讨、反思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实现对教研活动及教师教学思想的指导和引领。
4.专业地听。
首先,听课的角色定位要达到专业化。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除了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听课之外,更主要的是以“教学领导者”的专业化身份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学校管理者不是官员,是专业研究的学者,是教学实践的专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97-01
精细化管理所遵循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以最优化、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其管理的最理想的效果,同时对事物运行的过程实现了最佳的把握,而且它还是遵循的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核心思想也遵循的是“精、细、准、严”[1]。而在医学科研的管理当中,则是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来合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并且对该项研究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协调和控制,使其在医学科学研究可以很好的发挥整体的功能,并且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的活动过程[2]。
目前人们都认识到了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精细化”的重要性,因此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医学科研项目管理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近年来我们依托精细化管理模式并运用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1.1 鼓励项目申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上的的起始点,同时提高科研项目中的标的关键点是科研项目高质量申请书的撰写和选题。我们重细节、重质量,而这就将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增加项目申报的数量相结合在一起,同时还把增强学院科技综合的事例和提升科研的效益作为该项目的重点工作来实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我校医学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的成效。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专家参与项目论证,提高申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1.2 重视项目过程管理,有效监督项目实施情况
科研项目一旦立项,必须按进度正常进行,并如期完成预期成果,以形成良好科研信用,这也是再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重要前提。因此项目过程管理也是我们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质量,因此我们坚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强化项目在研期间的检查工作,实行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年度报告评估制度和中期检查制度,督促科研人员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严格依据任务书,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对课题进行有效监督。此外我们还主动了解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以保证研究任务按计划进行。
1.3 加强项目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保障[3],我们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挖掘出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进行有效地集成和共享,向科研人员提供其所关心的科研经费管理知识,指导科研业务的开展。同时,我们还设立重大项目财务管理专人制度,有效降低科研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使科研经费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安全、有效。
1.4 注重项目结题质量,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我们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体系。我们参照任务书,考察科研任务和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警惕性,加强相关理念的宣教,严格控制课题延期或考核指标未完成等情况的发生。同时我们还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对项目研究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组能提交高质量结题报告。此外,对于、授权专利、获得奖项、成果转化等给予奖金或科研基金,一定程度上也激励科研工作者多拿课题、多出成果,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施展他们的才能。
2 科研氛围营造的精细化管理
2.1 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和团队协作
科研创新及其产生的技术优势,来源于科研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产生于个人、团队及组织之间的协作。培养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共享科技人员的知识,重视团队协作,是提升科研能力的保证。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对课题负责人进行管理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科研和创新能力。对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等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激励他们创造贡献知识,促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此外,我们还特别加强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建立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信息库,对优秀青年科研给予扶持,为申报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合作
我们积极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活动,创办了“杏林论坛”系列学术活动,鼓励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联系,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及时跟踪学科研究的前沿。同时我们还积极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交叉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挖掘各学科的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科室之间和国内外优势力量的交流与合作,联合不同学科领域组织课题,提高申报质量。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医学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院,加强转化医学的发展,真正使医学科研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的步伐。
3 初步成效
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自2009年推广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来,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由2009年580项上升到2012年的1016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经费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127项到2012年的264项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获资助经费数由2009年的3441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5570万元,获得的经费数近两年已连续突破1亿元人民币。获资助项目申请人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特别是获资助的35岁以下年轻人的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2012年获青年基金分别为64项、95项、104项,呈现了良好发展的趋势,标志着我校近年来中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科技队伍的生力军。
总之,精细化管理模式运用于本校医学院科研项目管理以来,效果显著。但依托精细化管理模式并运用于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分析效果,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医学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主体——税务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形成一种人人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人本理念,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使每一名税务干部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细化为具体的执法岗位,以岗定责,以责定人,构建完整的岗责体系;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设计科学、严密的工作规程;以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标准,对执法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评议考核体系;与评议考核、执法检查相衔接,实行严格的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要严格落实好以查促管工作制度。通过税务稽查,不仅要查处纳税人违法违规的问题,也要发现和分析税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强化税务干部的责任意识,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明方向、找准症结、提供对策。
二、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抓住征管工作的具体环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凝结着管理的质量、效率及效果。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认真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纳税人户籍管理。这是税收征管工作最基础、最基本的管理环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征管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建立户籍日常巡察、实地核查工作制度,防止漏征漏管;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动态信息,强化和细化管理。
2、纳税申报管理。尽快探索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使之成为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申报不实问题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同时,要规范申报资料在征、管、查环节中的传递,注重申报信息的应用。
3、税源管理。强化税源管理,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二是要明确管理重点——税基,就是要核实纳税人的收入与支出。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信誉好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办法。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对市场税源实行划片集中征收管理;对零星税源借助各行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对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等特殊税源,按地域分户到人,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定期开展清理。
4、征管工作规程。征管工作规程是开展税收征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操作规范,包括业务处理流程及与之相关的表、证、单、书等,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征管工作规程,是推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由于各地在征管模式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制定全国统一的征管工作规程难度很大,但其中的对外执法类业务流程及其相关文书必须统一。
预算管理精细化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的科学化管理实施,促使事业单位财政分配公开透明,各岗位人员权责明确,科学、公正的决策机制,完善单位内部管理,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科学化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促进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意识增强,建立官员问责约束机制,形成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推动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2、必要性
预算管理精细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预算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事业单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定位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目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从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角度着手推动,更能发挥预算精细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从长期来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也是财政管理高效的内在要求。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的认识
1、全员、全面、全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单位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单位要求各部门各岗位结合岗位职能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工作计划编制岗位的业务预算编制,最后结合各部门预算编制汇总得到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一方面,这种自下而上、全员覆盖的预算编制办法,使全员参与到各岗位预算编制过程,从而对本岗位的职能定位、工作计划和工作经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得单位的预算编制符合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有利于预算执行力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求预算编制需要考虑单位全部业务计划,考核各业务量和财务数据的合理性,在进行预算编制的同时,充分分析和完善各部门的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时编制不同的预算数据供领导决策。
2、数据精准,符合实际需求
预算编制的每一个数据应力求精准,减少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偏差,预算编制时的数据得到要有充分的市场预算分析,包括业务量、市场单价、市场走势预测等因素的考量;通过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得到数据,尽量避免单一方法或历史经验来评估预算。确保预算数据尽可能准确,设立预算编制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3、管理科学化、方式精细化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目设置细化,实现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无缝对接;这种预算科目设计方式有利于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考核,预算执行的可追溯性强,从科目细化上保障了预算编制执行效率。预算模板中应着重增加对重点项目成本费用的专门预算,加强预算管理与业务的紧密性,细化预算管理方式,为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奠定基础。同时,预算编制的科目细化与各岗位人员的绩效与预算执行情况挂钩,使得预算管理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强化预算执行落实到实处。
三、编制精细化科学化预算的思路
1、财务工作理念的转变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预算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依法理财的法制观念,在单位中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流出和项目审计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意识,加大对创新项目资金的投入和扶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2、预算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其所涉及的各部门预算计划统一纳入到预算编制计划中,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细化预算所涉及的各个项目,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对于业务部门的预算经费,对各项目的开支设定限额标准,同时规范经费申请的审批标准流程,超过部门预算的款项,通常情况下不给予拨款。项目经费集中支付,便于日常业务往来收支的统一管理,细化项目资金拨款及支付程序,规范日常预算执行过程,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3、不断提升财务监督能力
预算管理精细化工作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有助于预算管理人员管控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采购部门实施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促进物资采购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动态的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资料,保障资产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职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控制,还需对企业的人员、资金、车辆等物资进行统一的编排和管理,加强对各项财务工作细节做到精细化;同时,还可以加强企业ERP系统的应用程度,促进预算管理精细化信息化。
四、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具体措施
1、深化内部控制,推动预算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降本增效、完善内部成本考核机制、建立成本费用与业务绩效结合的有效衔接。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为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更加详实、准确、全面的基础信息。事业单位应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结合,加强对收支情况的动态管理,部门预算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也涉及到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内控制度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有效节约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预算支出制定定额标准,加强预算执行力
对于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标准,需要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支出都严格审核。财务预算部门需要制定会议费、办公耗材费、培训费等费用支出定额标准及要求,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费用标准管理体系,进而强化预算执行力。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用制度约束岗位预算的执行落实;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保证预算能够顺利实施。另外,预算管理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预算执行信息的实时反馈,在出现偏差时及时解决,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预算执行力度,严格管理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
3、项目经费精细化,强化预算监督
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在项目经费政策制定之后,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具体落实项目精细化,保证项目经费管理度落实到项目执行中的各个环节。加强预算监督,保证预算的严肃性。财政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整改,以达到预算管理的目标。事业单位的采购预算在未得到审批之前,严格禁止事业单位提前采购,否则不予报销。因此,只有建立起科学、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
4、推进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工作
要进行预算管理精细化,还需要优化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流程,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将预算评价结果有效地应用于组织绩效考核环境,通过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来评价预算执行效果,同时,便于掌握和了解后续业务开展所需的资金支持。预算绩效考核工作有利于岗位职责的细化和明确,加强财务成本费用与业务工作的挂钩,缩小预算编制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对成本收支的管控。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编制资金优化预算方案,配合组织落实好资源优化配置审核工作,避免发生资金浪费、流失等现象。
5、加强工作人员预算管理意识,拓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思路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工作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员共同参与和完成,预算执行效果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加强财务干部队伍的建设,推进全体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条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学习预算管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实施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应该有专业素质较强的财务人才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预算管理者的职业责任心,确保预算管理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性。部门间人员预算工作的交流沟通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素质。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management;Refin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41-02
0 引言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近期教育部与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高校科研行为、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是科学研究正常开展的保证。建立科学可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才能切实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互脱节
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部门职能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具体进展缺乏了解,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不足。
1.2 经费预算不严格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财务人员也未参与预算编制与审核,不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使得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情况支出,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对科研项目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仅仅核算科研发生的直接费用,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项目的成本得不到真实、全面的反映。
1.3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不佳
现有的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组负责制,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由项目组来支配,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出现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4 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点在项目的争取上,忽视了项目结账管理。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经费时尽量多做预算,科研活动发生的支出相对较少,科研经费结余较多。项目结题不办理结帐手续,结余经费长期挂账,变成了项目负责人小金库。
2 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内涵是通过精确定位,细化责任,合理分工,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采取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习惯贯穿于所有的管理环节中去,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2.2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视细节与过程,实施精细操作的管理。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力求管理效益最大化,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粗放管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科研经费的管理,同时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用创新理念和精神指导经费管理,从管理的细节开始,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适应竞争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3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3.1 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意识,强化责任意识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要广泛宣传与普及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管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和量化,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能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
3.2 以制度化建设保障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制度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地方和上级部门的财务规章与规范、依据科研经费的来源与管理规范与要求,制订精细化的管理规章与工作规程,明确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明确与细化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的审批权限,使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订、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使精细化管理具备政策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科研经费的精细化日常管理
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执行,制定精细、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做保障,否则精细化管理就会沦为一纸空文。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精细化管理规范有序地实施。
3.3.1 科学核算成本,强化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一是要强化预算意识,做到科学预算;二是要强化经费的使用意识;三是要强化决算意识。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协助与审核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项目经费单独建立科研账户,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人管理、专人审核,规范和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使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范围与预算执行,加强科研成本核算,减少不合理开支,充分发挥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3.3.2 利用现有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与各科目经费余额,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管理部门可以了解项目进展的情况,引导合理开支;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由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保证科研财务安全和科研项目效率。
3.3.3 多部门协同强化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审计和行政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合作,实现科研项目运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按照批复的科目预算明细报送财务部门办理立项手续,把项目的设备费、国际差旅费、会议费等明细报送到国资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部门,实行多部门协同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独立建帐,单独核算,按照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计划,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项目,充分发挥好财务处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严把经费支出的第一道关口。
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审计部门、纪委监察处寻找与核查的科研风险防范点与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在项目的立项与验收工作中实施严格的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共同保障科研经费的规范与合理支出。审计部门不定期对项目经费收支情况、对项目合同执行过程、设备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加强对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对支出超过预算计划的项目应严格审核,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尤其加强对协作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的管理,报销与转拨要求必需附相关合同,在财务报销中附加测试清单、加工明细、实验结果的材料补充。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各项处理措施,从而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
3.3.4 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的监督
对于符合合同规定的结题条件的课题进行结题结算,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办理相应的项目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形成经费决算报告,审计部门进行审签。制定合理的结余经费使用政策,项目完成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监督课题组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支出结余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中心环节,只有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每个方面与环节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与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失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9-40.
为精确、准时完成奥运物流。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采用“奥运精益物流系统”具体实施管理运作。“奥运精益物流系统”主要特点之一是物流信息化,而其精髓是可视化。奥运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是对计划存储、流通的有关物品进行相应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存储的物品进行接收、发放、存储、保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2)可视化在途货物监控系统:指对在途物资进行可视化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运输车辆路线优化和物资的跟踪、管理、查询等一系列活动;3)查询监控系统:是对奥运物资的状态进行查询监控,主要包括物资的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活动,以满足奥运物流服务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的需要。
奥运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平台,可准确定义奥运物流信息平台的边界、合理划分奥运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合作关系、确定奥运物流信息平台的控制功能和信息流向,实现与奥运物流活动中各物流单位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和宏观监控协调。通过可视化的系统管理可以更加简明、直观地对物资进行监控。
北京奥运物流中心可视化仓库系统
2007年3月8日,位于顺义空港物流园的北京奥运物流中心(OLC)正式启动。奥运物流中心将为奥运物流提供五方面服务:众多奥运物资的仓储基地;实施奥运物资安检的场所;奥运会各种物资、各种运行车辆的编制、调度中心;北京奥组委实施物资追踪、资产管理的重点区域;奥运物资通关、检验检疫的场所。
在奥运会期间,UPS公司将通过这座奥运物流的“中央枢纽”为奥运会所有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以及众多训练场馆提供物流保障服务。届时UPS将代表北京奥组委进行货物的接收、存储、出库,以及各场馆之间及场馆内的运输配送和赛后反向物流的运作。
比赛地物资的仓储与比赛器材配送管理是奥运物流中心的核心业务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27个项目的比赛集中于北京的5个赛区。根据不同的配送方向和配送量,各种体育器材、比赛用品、技术设备、医疗设备、安保设备、通讯设备、电视转播、新闻报道设备和奖牌、奖章等物资的仓储发放必须采用精确、准时、智能化、可视化的仓库管理模式进行支持。
可视化管理系统是一套全方位的仓库管理工具,一方面,它作为仓库管理系统,按照常规和用户自行确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另一方面,实现了仓库管理的可视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物品的位置、状况、活动等信息,实现仓库供应保障辅助决策,从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质量。它可以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订单的原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手持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RFDC)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进行联系。
可视化仓库系统的设计
面对繁多的出入库流程和信息,以及仓库错综复杂的货区和货物的码放,如何提高仓库存储效率、提高仓库操作人员工作效率,成为管理者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运用可视化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仓库的存储和作业效率,达到高效物流系统的要求。
1 系统设计目标
可视化库存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通常是:实现库存信息可视化、库存货物及其状态的可视化跟踪、可视化查询结果的输出、自动生成库存操作单据、为管理者提供多方位、直观的统计信息。
2 主要功能模块
(1)数据管理。对整套可视化系统数据进行安全加密、维护、备份及灾难性恢复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
(2)标准化管理。统一进行标准化代码管理,包括物品代码、货位代码和人员代码。
物品代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进行物品定义和维护,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与补充。整个系统应用统一的物品代码,并具有物品代码增加、修改、查询、删除等功能。
货位代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货位代码定义和维护,并具有代码增加、修改、查询、删除功能。
人员代码:提供建立不同岗位人员简明人事档案功能。为每个人员设置不同的代码,并根据岗位或职务设置不同的使用功能权限。
(3)模型管理。提供各种库房、物资及附属设施设备等的模型及相关数据、信息,让使用者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库房内所有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与库房内部情况。
(4)日常业务管理。对物资出入库和存储阶段进行优化管理,如自动查找满足作业要求的物资,直观显示其所在位置,提供较为合理的出入库建议,自动生成作业单据,提高物资的流转效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子模块:
入库作业与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策略、货物属性、数量以及现有库存情况,自动设定货物堆码位置、货物堆码顺序建议。从而有效地利用现有仓库容量。提高作业效率。
在库管理:在库管理主要是指物品在库期间的日常管理、清查盘点、保管养护、存储时间检查,以及为了便于管理物品和更有效利用仓库容量而进行的并库、移库操作。
出库作业与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策略、货物属性、数量以及现有库存情况,自动组合、确定货物位置、货物拣选顺序建议。支持紧急拣选,对超过一定时间的产品进行优先拣选。盘点管理:提供实盘数量与账面数量对比调整功能。
(5)查询统计分析。对物流中心仓库物品所处状态进行查询,并可提供相关报表、进行可视化货位显示和库存图表统计,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量信息,并能自动生成和打印报表。
(6)实时监控。利用安放在库房内不同方位的摄像头,对库房内部实时进行监控,确保物资存储的安全。
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可视化项目实施前面临的问题
行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企业的成长,都必然引起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物流企业考虑采取新的运营技术和管理方式来应对挑战。
首先,庞大的物流网络使集成管理难度加大。大型物流企业物流网络庞大,运输车辆数目众多且分散在全国各地,需要集中监控管理时,无论是运输任务的分配,还是车辆的调度,包括司机绩效的评定考核,传统的、多为人工调度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管理要求。
其次,传统调度方式带来的物流成本过高。在向集约型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来支持帮助其整合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实现经营战略向通过为客户提供可靠、安全高效的个性化、专业化优质物流服务的转变。物流企业传统的调度管理方式中,还仍然处于依靠电话和司机沟通,人工记录工作分派情况的手工作业状态。传统的物流调度管理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其力不从心的一面。
同时,客户满意度对物流企业后续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更多的物流企业开始重视服务水平与用户满意度提升,增强客户关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主要解决方案
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是建立在物流管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物流管理方式,属于过程管理的范畴,相比传统的运输管理更加精细和完善,强调的是对整个运输过程的管理。
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主要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运输企业对运输过程中车队的控制力度和对货物状态的监控可视化度,通过加强对运输环节的掌控,减少冗余环节,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车辆运行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最大限度地促进行业发展。
针对招商局物流的监控特点,招商局物流运输监控系统中贯彻运用“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这一管理理念,以物流中的运输过程环节作为切入点,解决实际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通过运输车辆的终端设备进行卫星定位和监控,提高车辆利用率和运输安全性。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准确获得车辆在任何时刻的位置、速度、里程、沿途道路状况、线路周边环境、车辆货柜门开启情况、货物情况照片、车辆油耗情况等具体信息,系统将获得的信息提取、计算、分析后,通过通信模块到监控平台的网络上。管理者只要登录网络,即可对车辆的所有运行信息一目了然,调度管理强度显然大大降低,节约大量时间和资源。
这里涉及到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车辆定位、即时及阶段平均车速、即时及阶段平均油耗测量、摄像拍照监控、任务监控、分管监控等。
以任务监控功能为例,它是在庞大的车辆基数下实现监控,如车辆是否按任务要求、按时到达指定客户地点等。本系统提供了两种跟踪监控模式,分别为适用于时效管理监控的车辆运行跟踪,和适用于订单任务过程中各节点监控的运输线路跟踪。
实现车辆作业信息的准确传递。在对运输车辆准确定位和监控的基础上,管理者通过系统服务器下发的车辆调度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以短信形式下发到车载终端显示屏告知司机,实现作业信息的准确传递。发生异常情况时,信息处理平台会发出文字和语音提示,提醒司机注意行驶安全和货物安全。对于一些复杂的单据资料,依靠电话交流很容易出错,系统中的信息或者短信,直接显示在车载终端的屏幕上,方便司机查阅,且所有来往信息在管理系统都有记录,杜绝了调度出错时的责任推脱,提高了工作效率。
系统中保证信息准确传递所涉及到的功能还有:GPS/GIS位置服务统计图表、信号数据回传模式间隔设定等。
系统服务器在分析、整理、处理车辆相关数据后得到图表和数据报表提交给管理人员,保证调度作业信息的准确性。
压缩供应链周期,提高供应链效率。招商局物流在全国有大量的仓储运输节点和现代化分发中心,这些节点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是其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招商局物流运输监控系统中集合了GPRS全球定位系统、3G移动通信技术等当前较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客户端、车载移动终端等设备,将供应链各环节接入同一个网络,做到了信息的快捷、准确共享。
运输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运输效率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周期才会相应缩短。招商局物流的监控系统根据车载终端发回的运输过程实时信息,分析运行规律,进行运行线路和区域优化,监督车辆严格按照设定线路行驶,达到了运输环节的行车距离最短、所用时间最少、花费成本最低的目标。
系统中涉及到提高运输效率的功能主要有:路径优化、停车超时报警、行车路径及偏离报警、报警分组汇总、运行分析等。
比如在路径优化功能中,系统监控平台自行保存线路,并从中选择理想的线路,协助调度人员就安排车辆路线,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而运行分析功能应用于单台车或多车之间,分析每天总里程,速度和总时长,ACC的开关情况等数据。据此了解车辆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为优化调度和提高供应链效率提供依据。
提高存货管理和配送效率。监控系统直观知道车辆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调度车辆进场,大幅度节约货物进场和配送时间。同时,监控系统车载终端的自动、主动远程拍照监督功能,可以密切监控运输过程中货舱门开启情况,为货物入库检验提供重点检验或简化检验的依据,极大降低仓库入库检验作业耗费的时间,进一步压缩 供应链运行时间。
监控系统的可视性与时效性,促进了供应链各环节间准确衔接。监控系统采用开放通信协议,为招商局物流的客户提供相应的运输过程可视化信息(车辆资料、运输线路等等),将管理系统与企业相关内部系统对接起来,既让物流管理者掌握运输全过程,也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货物运输状态,彻底将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画面同时展现在物流管理者和客户面前,为客户和物流企业间及时的沟通交流提供助力。
同时,监控系统对时效管理也起到了有力的作用。运输时效性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监控系统帮助物流企业和客户双方,对影响时效的所有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客户提出要求时更加理性,企业在时效管理中也能更好地抓住重点,最终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双方能够建立起更加互信、共识的合作关系,达到双方的共赢。
另外,借助网路叉车功能还能了解某一单货物承运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如该车现在的位置,还有多长时间能到仓库等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调度管理,保证供应链各环节间衔接准确,提高供应链作业效率。
主要应用技术
本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DVR车载视频技术以及车载高科技设备,建立起一套高科技综合物流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运输过程可视化化管理中的每个结点,提供准确定位,以及相关车辆的速度、时间、方向及距离等信息,可用于引导车辆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
3G移动通信系统中,各种公用通用网络间定义了详细的标准接口规范,使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与任何人或任何设备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鉴权和加密功能,系统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较高,能确保用户和网络的安全需求。
车载终端监控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多功能管理系统。
通过车载摄像设备及DVR车载视频技术,实现全天候视频监控,动态捕捉车辆前方、驾驶室、货箱内部及车辆后方影响,并实时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传输,可视角度广阔,以达到整个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化。
车载无线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无线上网、打印、传真、电话、扫描等一体机功能,可以实现办公室与车辆间各种单证的实时传输,同时能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将装卸货过程中的货物相关信息自动扫描并传输至驾驶室和监控中心,减少司机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作业流程,对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调度、监控和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优势
适用范围广,延伸性强。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能够实现车队和物流网络管理的高度可控,让大型车队的高效管理成为可能。供应链管理方面,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能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时精细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压缩成本。大型企业管控中,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可以发挥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帮助集团加强管控效力。
同时,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可视化”思想,重在借助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应用升级管理,经过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以推广到更加丰富的领域中,延伸出更多的管理优化方式,具有延伸性强的优势。
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助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运输过程可视化管理理念中的“可视化化”程度也将不断增加,其作用范围和意义也将不断加深。同样的,对“可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促使该理念支持下监控平台功能和技术的持续升级,最终形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助力和强大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本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针对包括招商局物流在内的物流企业本身分布地域广,调度管理困难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技术架构优势。高度的灵活性、低成本、高性能、扩展性强等架构特性符合当前的网络及软件行业应用及发展趋势,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和扩展性,为满足当前及未来整体基础网络建设需求提供了可发展的、高效的基础。
案例的推广价值
1.引言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对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评估、验收鉴定、成果产出到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各级各类项目的资助体量和资助经费的不断增加,高校传统的粗放型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确保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质量。为了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益,保证科研计划的圆满完成,有必要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以解决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重申报轻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从精细化的视角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细化、优化管理流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项目管理工作中,这对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高校科研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具体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纷纷设立如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专项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各类项目。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要按照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粗放管理转向分类的精细管理。目前高校科研处是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执行部门,科研项目基本由科研处进行集中管理,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均在院系完成,导致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且科研处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科研人员的动态和项目的进展。另外,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科研设备采购及管理、经费使用、国际交流、项目不定期审计等事宜,因科研处与财务、资产、审计、国际交流、监察等部门系统的沟通不及时和信息不通畅,导致项目执行中出现经费使用不规范、设备冗余、国际交流手续办理不通畅等问题。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履行、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是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2.2有效的中期管理薄弱,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国家基金项目数、SCI论文数、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数等往往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项目申报数、立项数及项目产出的高质量论文数成为高校科研处的关注重点,很多高校都是“重申报、轻管理;重产出、轻过程”。在项目的过程管理中,科研处仅注重定期收集各类年度或中期检查报告、项目任务书等,却很少组织专家检查评估和审核纸质材料的真实性,使得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1],直接导致的问题是项目的成果质量不高,项目结题率偏低。各高校制定的校内项目管理办法中,很少针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而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缺乏有力的监督。
2.3经费预算和执行不够规范。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项目正常执行、顺利完成并取得项目成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渠道众多,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不一样,但目前高校往往缺乏专门从事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人员,难以为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务决算等全过程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服务。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更多是凭经验,导致预算编制不精细,测算依据笼统,以至于到项目执行时,才发现有些预算设置不合理,又得申请调整预算,带来诸多不便。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虽然有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预审,但经费报销更多由项目负责人审核,财务部门在报销时只是简单审查报销单据的合规性,一般不予核实经费支出与批复预算的匹配性,造成预算执行的不规范。
2.4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是业务性、专业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意识,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策敏感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创新性。目前由于高校现行的人才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的缺陷,各高校拥有管理学学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很少,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3.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基于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2]。精细化管理要求注重系统意识、规则意识和细节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要靠规章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实现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
早在“十一五”期间,精细化思想已逐步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金项目管理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效有序的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这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外因。“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针对现在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规范管理、改进服务”,要求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以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这对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出内在要求。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各级各类项目的整合合并,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更有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生,有助于项目组科研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整体科研竞争力和重大项目争取能力的提升。
4.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举措
4.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传统的由科技处直接面对项目负责人的粗放型项目管理模式转向科技处-院系-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资产、审计等多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下,制定符合校情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操作,及时有序地完成每个工作步骤,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目前各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承接项目特点不尽相同,如师范类高校基础研究项目偏多,部队院校以军口项目为主,工科院校以应用类和横向项目居多。高校科研处应把握精细化管理的深刻内涵,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项目管理方案,形成为本校科研项目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4.2加强项目申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大部分项目主管部门都明确“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支持方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具备全局、系统意识,在全面了解各类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提前布局规划,做好申报准备。在项目申报阶段,应当认真解读国家政策,仔细理解项目申报指南,充分调动院系及项目申报人的申报积极性,并以精细化的思维关注申报形式、申报要求等细节,制定精细化的工作流程,联合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精细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确保项目申报工作高效、有序地完成。对于限项上报的项目,校内要先形成规范化的初筛标准,以筛选出更有竞争力的项目申报书。
4.3强化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避免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高校应组织专家检查评估,深入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对研究遇到困难的项目及时给予技术上、经费上的帮助;建立健全项目过程档案,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撰写能翔实记载项目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科技报告;进一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各方的监管责任,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同时,高校应将精细化的思想充分应用到结题管理中,在确保结题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同时,加强专家验收环节,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规范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确保其继续用于科学研究的直接支出;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的归档工作,将已结题项目分类分期存档,加强项目成果的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高校应升级现有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项目信息资源共享模块,实现项目信息和资源在校内管理部门之间的共享,以及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国际交流等的无缝对接,实行网上申请、一键推送、在线审批的模式,真正形成为科研人员服务的集成化工作模式,大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要细化项目周期内的过程管理,即包括申请、立项、年度或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归档等全过程,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另外,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应增加深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现有项目中人员、类别、职称分布等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学校科技政策制定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5.结语
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科研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进行探索尝试,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践,以点带面,实现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148-149.
[2]刘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J].中国科学基金,2011(6):337-338.
[3]张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的若干做法与体会[J].中国科学基金,2012(1):52-54.
[4]岳峰.高校科研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5(08):23-25.
[5]文玉琼.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