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3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三的语文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如果语文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早读课将会使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感有很大的提高,并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一、师生要从思想上重视早读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体悟语感,并具备梳理和整合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受到文化、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早读课是学生进行诵读的主要阵地,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早读课,却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对早读课缺少具体的规划,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盲目和不重视。提高初中语文早读课教学效率首先就要使师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早读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他们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体会到诵读的作用,进而明白早读的重要性。
二、丰富早读课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记叙文、古诗词、说明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等。但是并不是任何题材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规划早读课的内容。
1.背诵篇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中学生应当背诵80篇优秀的经典文章,尤其是一些诗歌和散文。要理解和背诵这些课文,首要的一步就是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在学习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可以在早读课上安排学生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而且能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
2.文言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新增加的一类文章,而且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几乎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中朗读始终是一个常用的且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还能够领会文章的内涵、情感等,而且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古诗文,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3.字词积累。语文课本的最后附录着每课的生字表、词语表等,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学生早读课的诵读内容,这样不仅起到了帮助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字词障碍,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14-01
中职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作为技术劳动力被培养的,他们也不存在高中生那样的升学考试压力,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所以在语文课上,很少有学生愿听、爱听,语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中职学生对于非专业课普遍存在厌学抵触情绪,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亟待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为我们语文老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指导方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专业素养
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夯实本学科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成为语文的一部分。一些中职学校学生之所以反感语文,还在于个别语文教师知识贫乏,学识干瘪,授课拘泥于教材,文学底蕴不厚,人云亦云,教学缺乏深度和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比如,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并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扩大自己的“内容”,这些语文知识的储备必将带来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己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还要具备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锻炼一副好口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高三语文阅读课开设的必要性
1、开设阅读课是新课程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的高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往往把学生锁定在成套的复习资料和复杂的题海之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成为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因此开设阅读课,把阅读还给学生,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这既有利于改变高三课堂单一陈旧的复习模式,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提出的“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2、开设阅读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隆恩·弗莱在《有效阅读》中指出:“当你是一个优秀的会读书的人,这个世界将归你所掌握……”而我国著名学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也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获取文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深浅,首先取决于阅读素质的优劣,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开设阅读课对涵养学生的性情,健康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3、开设阅读课,是改变高三语文教学现状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开设阅读课,激发学阅读兴趣,是增加高三学生语文学习时间,改变语文“副科”窘境的有效途径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语文虽然作为三大科之一,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重视度绝对在数学、外语之后。许多高三学生都说“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学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发试卷抢时间肯定不行,聪明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学语文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其实我们的高三学生对语文学习也有着非常大的需求:他们想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他们想在繁重的课业中,寻求解脱,愉悦心情;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因此开设阅读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会把语文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自然会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来关注语文学习。
4、开设阅读课,是帮助高三学生走出“题海战”,“轻松”复习的好方法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期认为:“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我们现行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老师苦讲,学生苦练”最终师生都“难逃苦海”。这种疲于奔命,忙于应付的做法,结果“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而要把学生从机械的、枯燥的、低效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少学多”,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开放式的“不讲、多读、多悟”的阅读课。
5、开设阅读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高考成绩的有效方法
目前的语文高考命题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层次。从这五个方面可见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从每年高考结果看,阅读题和作文成为学生成绩的瓶颈。为了有效突破这些瓶颈,许多高三老师都会搜集大量的“高考真题”进行“集中突破”,侧重从“命题特点”、“解题技巧”、“答题模式”等操作表层去训练,指望通过“冲刺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的方法技巧离开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离开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离开了学生丰厚的知识文化积淀,都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开设阅读课对于高考来说不是“背驰”而是“神合”。我们一线的高三老师完全有理由在高三大搞阅读课,因为只有踏实的阅读,才是真正打通语文高考阅读和作文“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我想,一个有着较高阅读能力、较深文化底蕴的学生,一个掌握了“活”的语文素养的学生怎么可能对付不了几道高考考题?
二、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策略
1、利用趋利心理,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前提
高三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较之高一高二有了较大提高,这种改变是学生趋利心理起了作用,毕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高考语文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教师此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给学生明确:高考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阅读的竞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成绩的提高绝不是上课听一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积淀、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才能在高考考场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跟学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终身的行为,阅读能力的高下将对你们踏入社会后能力的高下起重大作用。我想有了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功利性阅读”慢慢变为“自主性阅读”,最终转化为其内在的需求。
2、精选阅读材料,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的高三学生阅读的品位普遍不高,漫画类、娱乐资讯类、奇幻小说类、言情小说类等低品位报刊书籍成为争相阅读的内容,虽然也“开卷”了,但未必有益,或者说未必有效。作为高三学生,时间何其宝贵,如果在阅读课上阅读这些内容,恐 怕我们的教师难辞其咎。
因此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应该成为高三阅读课的宗旨。但是高三毕竟时间紧负担重,要学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经典恐怕不太现实,而阅读文质兼美,篇幅较短的文章,恐怕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名家散文,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洞察世间万物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本杂志,如《杂文选刊》、《随笔》、《书摘》、《读者》。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人物传记,让学生从传主的人生轨迹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总之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必须慎重,因为这是提高阅读课有效性的基础。
3、原生态阅读,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关键
所谓的原生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而来?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来自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的教师不应怕学生读不懂、读不快、读不深而对学生的阅读横加干涉,而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成、情感体验、审美理想,对文本进行独特的、有个性的阅读。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阶梯。
4、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保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作为高三学生的阅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应该有一定的目标性,既要注意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又要注意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持续性。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具体我们可以从根据阅读物的不同,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以下阅读方法:
(1)浏览性的泛读。浏览,即粗略地看一遍,也就是略观大意。如读文章的前言目录,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过渡段关键句等。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一目数行,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有效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要进行跳跃式探究性阅读。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是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这种阅读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作用巨大。
(3)品味性的精读。精读,就是对优秀作品的精彩段落、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和领悟。精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句读语词,理清了内容梗概,体悟了思想情感,更让学生在汲取知识中,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学会了精读就学会了全面把握文章的方法。
5、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提高高三阅读课有效性的核心
我们知道“读”与“写”从来是不分家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作为高三的阅读课,我们都不可避免的有一个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以读带写”不但没有对“读”的要求有所降低,反而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以读带写”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写”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就感,而“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有独立思考真知灼见。读中悟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才能让阅读课焕发生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我们的高三教师只有勇于打破原有的高三语文复习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开设好我们高三阅读课,才能最终赢得学生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语文是三大学科之一,高三语文教学内容繁重复杂,知识点细微繁琐。纵观高三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机械性地消极被动低沉的状态,完全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很少有主动提问的过程以及思考的过程。再者,很多学生把高三语文课堂当做“养精蓄锐”的课堂,老师讲课成为学生最好的催眠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就目前高三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本人对如何活跃高三语文课堂气氛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然而,当今的高三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气氛压抑紧张的情况,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中能力的提高,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只顾着做试卷、练题目,更不要说去参与课堂。所以,作为高三语文老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保持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都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越是在紧张的教学环境下,老师越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调节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心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自始至终保持活跃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气氛,才是一个真正高效有意义的课堂。高三语文老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三分钟演讲的机会,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今天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学生对新一天的学习目标和自我激励,还可以是学生之间发生的趣事,甚至可以是一段天气预报,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融洽上课前的气氛,让高三的学生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调动起他们的情绪,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教课。其次,作为语文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严谨的授课,但是不能太过严肃,很多高三老师习惯用严肃的表情和状态去授课,似乎觉得这样更符合高三的教学气氛或者是更有利于快速地进行授课。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在老师的严肃授课气氛中,很容易跟随着老师的情绪走,学生的情绪受到老师情绪的影响,所以说,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紧张的教学情况下老师更应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幽默和蔼的形象,降低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学习,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如果老师不能做到平易近人,很大程度上会打消学生问问题、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性,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老师不仅要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要努力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改善教学方法,逐个完成教学板块
高三教学与高二高一教学不一样,高三学生经历了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老师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以及整体的教学流程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很容易在不断的重复中丧失对语文课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高一时对语文课的参与最多,课堂气氛最为活跃,到高二有一定的平缓趋势,但是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因为应试压力等原因,对课堂完全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导致语文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很难在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高三的教学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板块积极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法中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断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程度,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应用上,老师可以实行“地毯式教学”。地毯式教学就是逐个击破,反复强调,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巩固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比如说,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老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抽查几名学生的背诵情况,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会提前准备。对于一些课文以及古诗词的学习运用,可以实行“同桌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让同桌两个人互相检查对方的默写以及背诵情况,两个人形成竞争模式,一个星期内背错或者写错较多的学生要给赢的学生一份礼物作为惩罚。再比如,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老师要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灵感。语文可以分为两类:(1)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2)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即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但是,往往为了应试语文的更好发挥,应试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努力让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对应试教育中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辅助学生的课内现代文阅读。老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阅读作品,轮流让不同的学生阅读一小段内容,将教学内容安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学生有很多的参与课堂的机会。在作文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对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的表扬或者是在课堂上将写得好的文章作为范文进行朗读,这样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言论,可见很久以前古人就总结出合作学习的思想理念。而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即,老师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特征将学生分成几个实例均衡的小组,老师作为评委给每个小组安排一定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评分,最后,评分最高的小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比如,在古诗词的默写中,老师可以对默写对得最多的小组进行集体积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高三的学生在知识点繁多的语文学习中,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而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给另一个小组出试卷,看哪个小组最后得分最低。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出卷子的学生在出卷过程中仔细思考每一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利于自己的复习和查漏补缺,对于做卷子的小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法充满了期待和战斗力,能够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老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以要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同时又互相竞争的小组合作式的新颖课堂中,能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高三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52-01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3.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93-02
高三语文复习是把知识系统化、考点具体化、能力分数化的一个综合过程,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独到的教学方法。凡是上过高三语文的教师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靠长期以来课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到了高三,语文学科受时间的限制,学科的挤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获得知识、形成素养、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高三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而教师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梳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高三语文复习高效课堂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复习课需要理念
目前,高三语文的复习,充斥着大量的试卷和宝典般的三轮复习资料。许多老师感觉,如今高三的课堂上,语文的翅膀不再轻盈,语文的面孔有些僵硬,语文总有些事半功倍的尴尬与无奈。是的,当教师都觉得教的不灵活、不生动、无激情、不投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能对高三语文有多少热情和投入呢?学生的不够主动,让语文在数学、物理、化学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因此,高三语文的复习课必须进行“突围”,回归语文课的“本色”,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人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厚重的底蕴,否则,高一、高二培养起来的语文感觉很可能会在枯燥的题海和所谓的技巧中丧失。
二 复习课需要模式
毕竟是高三,离不开知识的整合与归纳。高三复习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依次讲解式。根据专题内容,分板块讲解,或根据试卷的结构,依次讲解,以教师主讲为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模式。(2)重点点拨式。根据专题内容,或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点拨内容有所取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3)方法指导式。课堂教学的重点,以能力提高为主,重在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4)师生交融式。教师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平等的对话”。(5)自主探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启发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几种课型交互使用,是基于学情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克服教学中的机械刻板,又能凸显教学的有效性。
三 复习课需要诊断
诊断,是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估,让好学生做示范,让后进生提不足。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是了如指掌的,教师要让自己的劳动在学生身上取得成果。有的老师印制了考试检测评估表,对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作登记,评估项目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弱点暴露出来,下学期,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其查缺补漏,有效提升。这样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效果肯定是平均用力所不及的。特别是对尖子生的辅导,“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学生,使教师从“本”的研究上升到“人”的研究,难度虽大,但绝对值得。
四 复习课需要高度
高三语文复习课,不仅需要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睿智的见解、足够的策略。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也必须明确,既然是“首席”,其“主导”作用必须体现。
高三教师的教学需体现高度。高度是一种层次、一种教学的境界。比如,老师们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有效拓展,就是高度;老师们对某些题目的方法点拨,就是高度;老师们对某类题目的规律总结,就是高度;老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全盘灌输,而是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就是高度。如果教师能结合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异同,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展现了学生的才华和高度。
五 复习课需要氛围
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多,题量大,综合性强,稍不注意,就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有人说:“高三是炼狱”,虽然不一定科学,但至少道出了一种现实。这种状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高三语文复习课营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才可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们的学生才会像陀螺一样,轻轻一鞭子抽下去,就可以不停地旋转。
老师们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这可以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老师们情绪饱满,热情洋溢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们善于从学生最关心的方面切入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的“场”;综合试题,老师们给学生印发答案的做法,也很有效,对节省教学时间,强化规范答题有很好的作用;老师们课堂上的幽默必不可少,说一个笑话,缓解课堂气氛,会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高三的语文复习课需要有点笑声。
六 复习课需要整合
1.整合集体智慧
只有组合好的石头才可以成为坚固的城堡;只有组合好的音符,才可以成为动听的音乐;只有组合好的色彩,才可以成为美丽的图画。同样,只有组合好的高三语文教师队伍,才能创造出语文高考的奇迹。常言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只有融集体智慧于一炉的团队,才是一支能打硬仗、无坚不摧的团队。
2.整合资源
有学校提出:“宁可老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纸。”其中就蕴含着对资源整合的探索。到了高三,最好的复习应该是让学生做题越来越少,但效果越来越好。复习的主流资源应该是经典的,我们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整合。
七 复习课需要引领
1.情感引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高三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强,但心理相对脆弱。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是一名心理辅导师,帮学生解难,给学生减压。一堂成功的复习课背后,可能折射的是教师一颗博爱的心,可能凝聚的是教师无数的心血与付出。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根本谈不上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一、复习旷日持久,基础浮浅薄弱
高中三年,用于理性地归纳整理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时间,即总复习时间竟然达到将近一年半。请问学生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写作的实践和积累?又积累了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知觉可作为知识技能归纳整理的基础?高考复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方法规律的空虚堆积,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乎,责怪学生愚笨者有之,埋怨学生基础薄弱者有之。 其实,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三复习对日常读写训练时间的剥夺。之所以能轻易的剥夺,又在于高一、高二语文教学目标的迷失。有限的几篇课文和几次指定作文太容易上完了!以平均每篇课文和每次作文都花3节课计算,一期至少要多出近二分之一的课时!多的时间怎么办?无非是语文知识归纳整理和反复的考试、讲评,再有就是提前上下期的新课。所以,二年二期刚开学不久,高一高二全部新课就上完了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这样,是为高三总复习“争取了时间”吗?诚然如此。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应该是以课文为教学本体,还是以大纲规定的高一高二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教学本体?(从这个角度看,高一高二的课没有那么容易教完。)第二,规定高三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跳级”,而直接进入高中语文总复习的吗?如此一来,学生高一高二狼吞虎咽(且不论吞下的是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消化不良,高三还跳过一级,他们拿什么来复习?答曰——资料。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专题的归纳整理资料。密密麻麻的语文事实性知识集中呈现出学生,而对鲜活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自主积累的过程被无情地,后果只有一个:反胃,吃不下。即使咬紧牙关吃下去,也会消化不良——不能运用。 愚以为,读得多,想得多,自然“能读”;写得多,背得多,自然“会写”。只有“跳出高考迎高考”,忘记高考,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摘抄、做札记、写文、写作文等语文活动中反复训练,来彰显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才能使高三的复习能高屋建瓴的对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掌握,而不至成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要做到远一点,充足的时间是必要的保证。所以,要调整高三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最多三个月就够了。高三的全部课文都要上,规定训练的一个也不能跳过,富余的时间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去。
二、方法规律过剩,有效指导匮乏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 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