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09:27: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涵盖了大量包括管理类与服务类在内的知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将社工、管理、服务三种理念有机地集中于一体。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多的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它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在10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力量、教学督导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专业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区、福利机构、物业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长者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社区老年服务与管理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基层物业公司、社会管理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企事业单位文秘、行政管理岗位、社区服务机构等。10年来,该专业已经与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12年与万科物业公司签订合同为万科定制培养三届学生。
二、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引入国家社工师与物业管理师相关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工作任务导向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设计与确定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任务由工作项目组成,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析出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确定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在所有课程学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53%。这也说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1)认识实习环节,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参观和了解现场环境及情况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与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标内容以及工作要求。
(2)课堂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内容不断融入专项技能训练之中。通过模拟和演练,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
(3)综合实践环节,系统性地将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综合所学的内容和已具备的能力,打造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工作方法训练、物管综合能力培训,老年社会服务实训,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按照实训大纲,进行真实岗位及任务进行训练。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有政府建构,如徐州市局,云龙区民政局;有社区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大型物业公司,如万科南京物业、徐州金鹰国际物业,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仿真工作情景的展示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接触专业实际工作,提高处理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毕业实践训练环节,在教师和实习机构人员的专业、实践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掌握与技能性训练,学生可全面结合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专业性问题,编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太多,这就需要明确主导目标,细化具体内容,实现实习的针对性,避免肤浅的通用性认知实习。如社会工作法中,学生的实习过程全部是在固定的专业位置上完成,缺少系统全局性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便难以细化和度量,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很大局限。
(二)实习单位安排不合理
目前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社区居委会,但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社区居委会缺乏工作积极主动性,而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所以在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任务与其专业要求并不对口,而都是一些通用性的琐碎事务,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三)校内实践教学内容薄弱
由于条件所限,社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十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缺乏。例如,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配合,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支持,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地指导。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师范专业教育,缺乏适度的教学经验,更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或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来。
(五)科学地指导水平低下
目标导引的形式单一,没有完善的实践目的与方向。专业教师负担过重,不仅对社会实践全权负责,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模式。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组织机构,在目标、思想和组织上都缺乏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来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践的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监控体系的建设
教学档案可作为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监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需要首先撰写和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安排、考核办法、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记录相关专业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改进。另外,还可通过建立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启用学生教师网上评教系统,对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教学――实习转移机制,还需要更为灵活、多变、和更贴近专业特点的实习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培训的适应性,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行业现状和工作内容。
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聘请行业专家与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通过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
(三)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实现校内校外实践互动结合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设立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等,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各种服务场景,熟悉服务流程和专业实践任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对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
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培训,派驻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区领域参加锻炼,学习适用的实务操作技能。也可考虑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走访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区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调查他们的实践开展情况,学习经验。
(五)建立有效的模式进行实习督导
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督导相互合作的实习督导机制极其重要,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逐步实现。学院可以聘请各方面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他们对服务一线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运用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谋求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有力的保证。
(六)依靠专业学生社团强化实践训练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依靠专业学生社团,义工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促动教学。如学生社团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民政局、徐州市老龄委开展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服务巩固、反思了所学专业知识,合作单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星怡,魏蓉婷.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及课程设计的调研报告[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
[2]赵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3]曹启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0(10).
[4]王衍.应用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7).
目前,我市城镇中仍有一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残青年尚未得到安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福利生产加以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使这部分社残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关于安置城镇待业社残人员就业,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我市城镇人口中,盲、聋、哑、残人员约有一万四千九百余人,其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约有八千二百余人。近年来,各区街和各级民政、劳动部门安置以及个体开业等多种渠道,相继安置就业五千四百余人,目前尚有两千八百余人待业。为了尽快安置城镇社残人员就业,切实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90号《批转民政部〈关于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和民政部、劳动人事部民〔83〕城12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待业的盲、聋、哑、残青年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根据“三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对城镇中社残人员的就业问题,继续采取多种渠道,积极加以解决。
1.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要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力争多安排一部分城镇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举办盲、聋、哑人的职业训练班,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
2.各区、街要发动、依靠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同时,还要发动街道集体生产单位、商业网点,因人制宜,就地就近安置社残人员。这是今后安置社残人员的主要渠道。对有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社残人员,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扶持。
3.各级劳动、民政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在招工中,对具有专业技能、工种对口、残情较轻的待业青年,在经德智体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应予以照顾录用。各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本系统职工家属和待业青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对待业的伤残子女应当统筹考虑,积极吸收。也可以同区、街联合举办集体福利厂、店,予以安置。
安置社残人员所需劳动指标,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在国家下达的计划内解决。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由市劳动局统一解决。社会福利工厂职工的调动使用,应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职工一样对待;其劳动保险福利,应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参照当地同所有制、同行业、同工种企业职工的标准执行。
二、遵照社会问题社会解决的原则,各有关单位对区、街福利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要积极扶持,大力保护,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经委、计委、建委、市场委、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和有关工业部门,对区街福利生产,在活(货)源安排、产品调整、计划归口、物资供应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给予扶持、保护。各厂的生产原料、基建指标、维修物料计划,由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由有关部门列入计划,切实予以解决。各厂需要的大工业的边角余料,可由福利厂与国营企业自行挂钩,直接供应。
2.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所需的场地和房屋,各区人民政府应统筹考虑,适当安排。一时难以安排的,也应在规划集体网点,或新建、改建住宅区时,做出相应的安排。
3.对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待业社残青年,由劳动局从城镇青年就业补助费中,按每人二百五十元标准,一次性拨给民政局,作为待业社残安置补助经费,对分散安置社残青年、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非社残待业青年所需的经费,按市财政局、劳动局津劳服字〔1983〕370号文件规定办理。
4.税务部门要从减免税方面鼓励区、街生产厂、店安置社残人员。对集体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交所得税;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但未达35%的,减半交纳所得税;社残人员在生产人员总数中占不到10%的,照章纳税。对纳税确有困难的单位,经市、区主管部门审查,税务部门核准,给予适当减免照顾。
关于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发展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就业方向,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推进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是指下岗、失业职工个体或组织起来(合伙)就业的一种就业形式。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是指由街道、居委会兴办或组织的,以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就业为主的再就业载体或劳动经济组织。
二、本意见所指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其从业范围为社区、家政服务,市容保洁、保绿服务,企事业单位临时性、突击性劳务,各类代送、代供、代办服务,家庭分散加工服务,等等。
下岗、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的,应由三人及以上合伙经营,并建立自立经济组织。自立经济组织和各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应有相应的场所,并制定劳动组织章程。
三、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按以下程序办理: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的,凭《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证》、《宁波市城镇失业职工登记证》和身份证,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对其中组织起来(建立经济组织)就业的,同时提交劳动组织章程、合伙人员与从业人员的花名册及有关证件。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由主办的街道或居委会组织,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劳动组织章程、从业人员花名册及有关证件,经区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凭《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或《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以下统称《认定表》)及相关附件,按规定向工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领取《临时营业执照》。
四、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实行以下优惠政策:
(一)下岗、失业职工个体就业或合伙就业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及下岗、失业职工合伙就业后扩大从业人员的自立经济组织,其吸纳的下岗、失业职工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60%及以上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吸纳下岗、失业职工占50%及以上不满60%的,享受免征上述税费政策2年。
(二)经营场所的水、电、房费,报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按工业类标准收取。
(三)因资金不足而向银行贷款的,按银行贷款利息总额的20%予以一年期贴息,从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开支。
(四)注册登记及验讫检查时,工商、税务、卫生、民政、医管、公安、城建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予以简化服务手续等方面的支持。
五、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要依法经营。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管理、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要加强劳动监察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督促纠正,违法的要坚决取缔。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临床护士和本市社区护士50名为研究对象,护士年龄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5.5± 2.6)岁,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将临床护士分为观察组,将社区护士分为对照组,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等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护士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问卷的内容为护士基本信息以及优质护理属性两部分。对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待护士完成后再进行回收,调查时当场对问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调查者填写不规范之处,帮助调查者进行修改,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3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中有6个相关优质护理属性主题,对这6个属性采用Likert五分法[2]进行评分,5分为非常同意、4分为同意、3为不清楚、2分为不同意,1分为非常不同意。分值越高表明护士对优质护理属性的认知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临床护士和社区护士对本研究6个优质护理属性相关主题的整体认同度均较高,观察组护士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社区医院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普通疾病治疗的护理。工作内容是服务社区居民,主要为一般疾病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疾病预防等。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有些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的素质较差,而且对专业知识了解的较少。为了提高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需要对社区医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较差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为专科学历,本身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就有一定的欠缺。很少有护理人员能够去上级的医院进行相应的进修学习,因此知识面较窄。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在社区医院工作,只能对常见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于危重疾病的患者不能给予有效的护理。而且不能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给予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
1.2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较差部分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不能够给予规范的操作,尤其在外伤清创、静脉输液以及导尿术等,由于不能做到严格无菌操作,会增加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风险,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下降。在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经常进行的工作为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但有时对于小儿的头皮针操作也不够熟练,不能有效对有过敏反应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3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大部分只能告知患者每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服用方法,不会主动学习每种药物的药理,造成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够了解。一方面不能详细的告知患者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有些患者在出现副作用后出现恐慌情绪。另一方面患者已经出现毒副作用后,护理人员也不能做出较好的判断,为患者造成心理困扰。
1.4健康教育不到位社区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责任是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讲,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忽略这部分的工作,包括患者来医院时,护理人员也不能较好的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不能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讲座。
2方法
2.1加强医院的管理在社区医院中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对关于控制感染的规范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消毒物品的定期更换,消毒液的配置是否符合标准,坚决杜绝使用过期消毒药品的事情[2]。医疗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并及时的清除,避免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社区医院内,每天至少进行早晚两次消毒,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卫生检查,来保证院内的卫生情况。
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才可以使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对每天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都进行良好的记录,并在空闲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不仅能够熟练的给予患者静脉输液,对于外伤的处理和一些常见的过敏情况都要能够清楚的判断。加强对药物药性的了解,尤其对于常见每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都要熟练掌握,在对患者使用时就要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过度的恐慌。同时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患者前来就医时一定要保证亲切、良好的态度,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定期组织一系列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并举办相应的考试和知识竞赛,对于表现突出和进步较快的护理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患者不断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与上级医院有密切的关系,能够使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相关的学习。
2.3完善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护理人员在增强相关护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为患者宣扬健康教育知识的意识。首先在定期的培训中一定要对护理人员讲解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使其了解对常见疾病应该给予怎样的知识讲解,在患者来医院就医时,护理人员除了常规护理,还能给予其该疾病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同时,对于与一些季节性疾病,如肠胃感染,季节性的感冒,护理人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综合性的讲座,提醒社区居民增强防范,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在对患者护理时,还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出院指导等,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来治疗疾病,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2.4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的地位普遍偏低,工资待遇也较差,就会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较差。因此社区医院要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使其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自信心和职业的成就感,从而给予患者更好的护理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生都要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尊重和关怀。
3讨论
社区医院的各项事项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临床治疗上需要得到技术的提高,还要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由于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的能力,通过对社区医院护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努力使医院社区的护理达到更高水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0-01
引言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把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护理途径。它主要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网底,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社区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就某社区的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某社区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社区的护理。其中老年人40例,妇女儿童各15例,残疾人30例,都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社区的护理工作,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2方法
在对社区弱势群体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社区护理的参考文献,把重点放在护士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对社会护理的认可和理解上,来对应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的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此社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区在进行护理时,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通过不断地努力,便可以改变现状,让社区护理的工作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同时能够使其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社区的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社区护理的工作在将那些年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护理工作还不被人们所熟识。例如: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观念还不够完善,不能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的转变。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缺乏相应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社区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在对此社区的护理过程中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理的要求还相差一段差距。主要变现在,由于社区护理的范围小,对象少,因此,社区的护理人员便与医院的专业护士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社区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够达到要求,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还不够全面,因此就难以承担起保护社区的健康和保健的责任。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全面,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导致社区的护理不被社会所认可和理解。护理人才的短缺也是影响社区护理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也不能够提高低,这样就容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留住人才,提高待遇,重视社区护理,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讨论
针对所调查的社区护理工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推广起来,把社区护理的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向健康促进,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把从患者服务转向群体服务,把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转变等等,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观念意识。
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对社区成员进行全面的护理。加强临床护理、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的学习和培训,还要会使用相关的仪器。社区护理人员只有接受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才能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缩小难度,适应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培养和管理社区的护理人员,使其能够在人际沟通、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发面适应社区的需要,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打造一个舒适的护理环境。
广泛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政府要支持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为社区护理的开展做出物质上的支持,并引导更多相关专业的护理人员投身于社区护理工作当中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壮大社区护理的队伍,不断完善社区护理工作。通过制定社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老百姓接受社区护理,适应社区护理,相信社区护理。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由于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社区护理的发展也不平衡,各种服务和技术操作质量标准不一致,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就有明显的差距。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需要引入更多的资金,把社区护理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仪器或设施不断的完善,当护理人员和百姓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最好的服务。
4 总结
通过对此社区的护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在社区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护理这个新事物被人们所接受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再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问题,但是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论文对社区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也具体的把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出来,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找出了解决的措施,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端香 段秀卿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2] 井亚茹;吴晓秋;;加强规范精神科护理记录的书写[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雅娜 罗羽 刘秀娜 何孝崇 《我国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护理管理杂志》 2008年12期
1.1完善护理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该提出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社区医院中护理工作人员的职责,交接班制度以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更好的完善社区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评定,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保证社区医院护理质量。根据社区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制度。建立的制度需要根据护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量等,完善制度的草案,使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2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服务意识提高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和加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再学习和进修。定期对社区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使得其工作的责任心提高,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而提高社区医院护理质量。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再培训,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有较强的责任心,规范护理操作,使患者以及社区居民能够得到良好的社区医疗服务。
1.3加强沟通护理管理者要加强与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在沟通过程中,了解护理工作人员实际工作难点,制定相关合理的管理制度。除帮助护理工作人员缓解工作压力外,还可使相关的规范制度具有良好的实行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加强护理管理者与护理基层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感到管理层对护理工作的了解和人文关怀,这对于减少护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2结果
社区医院在开展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将社区患者及居民对于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后,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的治疗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两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护理纠纷和医院感染病例,在新型护理管理实施后明显减少,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护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馆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馆藏数量与建筑规模的竞争向信息组织与服务质量转变,而组织信息和提高服务质量是要靠图书馆员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馆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图书管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意识为读者服务。
一、社区图书馆员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所在。它是图书馆员素质中的最高层次,是图书馆员诸要素中的灵魂和统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图书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图书馆员胜任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培养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图书馆员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始终把读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图书馆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热爱本职工作,立志献身于社区图书馆事业。
1、必须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第一位,提高对读者工作的责任感,不断的培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真正做到“读者第一”,用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图书馆是科学文化机构。目前,多数图书馆员从事着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对从事信息服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整个图书馆界都面临的危机。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料,无论是图书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图书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都将空前增加。高质量的图书和含高科技知识内容的图书将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如果图书馆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无法与已经掌握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料的读者服务的。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科学、新文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深入发挥图书馆对科学、文化、经济等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文献采集工作中,图书馆员能够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采集针对性的资料、能够独立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整序、保管、流通、参考咨询和提供信息有效利用等业务工作。在语言表达上能够通过人际交流把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给读者。同时在综合分析能力上能够为需求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提供较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一定要做到对多个学科都能有所了解,知识涵盖面要广。这样面对读者各色各样的检索提问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提供正确的检索思路,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信息的需求。
3、必须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指的是在一定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既体现了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客观要求,又为图书馆员自身的劳动特点所决定。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图书馆员其他素质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折射到图书馆员日常工作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能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是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
一是适当的自我心理定位。图书馆员所从事的行业是社会公益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保存、传播精神文化为前提,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己任,自我价值的实现隐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和默默无闻的奉献里。图书馆员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意义,则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图书馆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认清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并正确对自己进行心理定位,才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内在的潜力,形成有利于工作的巨大动力。
二是积极的处世态度。图书馆员如果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感情、不热爱自己服务的对象,对生活悲观失望、消沉迷惘,那么就很难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自身潜力尤其是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热情开朗、乐观自信、执着追求等是积极处世态度的主要内容。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该自觉建立起这样的处世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要热情饱满,热爱读者,热爱图书馆事业;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不计名利、甘于奉献,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在驾驭环境的问题上,作顺境的开拓者、逆境的挑战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宽容大度、和谐融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机遇面前,能够及时把握,充分发挥,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关系,调适心理,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始终满怀信心地投入工作实践。
三是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应该具备这种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即:协调好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善于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工作经验交流,并且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协调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式。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馆员能够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逐步形成符合工作环境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当读者来到图书馆遇到的图书馆员是诚恳亲热的面容、和气亲切的语调、耐心解答的态度时,读者心理自然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就会提高对图书的利用率。
二、社区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
1、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社区图书馆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员必须具备高层次多学科的知识素质。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原来那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才型的知识结构,又叫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塔顶端表示专业知识,中间表示临近学科知识,塔底座表示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知识。专业知识要求精、深,非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要求广、博。通才型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基础扎实。为了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需求,社区图书馆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做到专与博的统一。
2、较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适应能力。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馆藏外文书刊资料逐步增加,网络信息查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等,这些业务工作的开展都要求图书馆馆员要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使自身业务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还应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代替读者翻译和编写外文文摘,做好文献资料的编译服务工作;了解世界学科发展新动态,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国外情报。当今,互联网络为全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由于英文在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比例,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突破语言障碍是当前图书馆员必备能力之一。
3、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于在书架上找资料。图书馆工作者除了有工作热情外,还要求熟悉计算机技术,能使用计算机存储、处理、检索信息,提高社区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提取、加工和推广的能力,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实现,都需要馆员们学会掌握新的服务技能。
因此,无论是在文献信息的情报检索上,还是在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操作上以及外语能力等方面,馆员都应该上一个层次。在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中,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服务技能对每位馆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图书馆相继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都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加快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
三、社区图书馆员的理论素质
1、应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社区图书馆员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要有洞察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传递给读者。社区图书馆员应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才能为读者解答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咨询,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高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
2、应掌握与图书馆比较密切的相关知识。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通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社区图书馆员,不但要有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计划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报学、档案学、信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不断学习图书资料知识,熟悉并研究馆藏及其发展动态,只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为读者及用户提供其所需的资料与信息,并正确引导读者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为读者提供高层次服务,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作为新世纪的图书馆员在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面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罗敏、葛驰,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4(1)
[2]程军、宜裕方,21世纪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科学管理。2002(3)
当前,呼和浩特市的社区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现阶段需要继续探讨如何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成就
呼市社区建设从2000年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呼党发【2000】10号)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建立起了领导机制,明确了社区职责,撤并整合了137个居委会,一次性安置了208名老居委会主任,下派164名社区干部,建立起城市管理的新框架。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党发【2007】11号),对社区办公用房、人员经费、工作职责重新做出规定。呼和浩特市按照“两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街道都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使社区建设有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社区管理已经基本覆盖全市四个区,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社区硬件建设、工作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呼和浩特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建立了基本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
(一)许多社区从提供单项服务到提供系列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残疾人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有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环境治安服务等;从服务形式上看,有面对面直接服务,还有电话、网络的间接服务。
(二)兴建了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呼和浩特市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20平米,文体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米。每个社区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截至2007年,社区服务中心122个,星光老年活动中心76个,服务网点100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达到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5个,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城区居民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社区服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从2008年开始,三年来,呼和浩特市社区每年公开招考大学生近200名,充实壮大了社区服务人员的队伍。随着社区工作专职化的发展趋势,组织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考核办法,要求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目前每个社区至少有5名专职工作者。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者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本领。目前有近1000名“4050” 人员在社区工作。全市还有16130人组成120多支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服务。
二、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服务发展缺乏总体计划性。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社区服务完全纳入到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社区服务基本设施的建设也没有列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配套规划之中,缺乏总体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二)经费投入不足。尽管近些年政府对社区服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费和办公经费都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市辖区政府财政预算中没有用于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只有新城区从2008年起,每年把社区3万元的办公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政府投入缺乏计划性和经常性。加之,社区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由于我国捐助免税机制不健全,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募捐和个人资助等社会性集资数量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
(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金短缺已使社区服务的发展受到限制,驻区单位的闲置的资源不能向社区开放实现共享也使得社区服务不能得到拓展。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实行,驻区单位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但依然存在资源使用不饱和,闲置浪费的情况。因此呼和浩特市呼吁驻区单位“敞开怀抱融入社区”,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
(四)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西方,社区工作属于和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相并列的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在我国一直没有把社区工作当作一种专业,更谈不上专业化的发展。加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专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低,使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并不打算走专业工作道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向政府级别靠拢。目前,大多数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专业的学科背景,没有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对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并不熟悉 ,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影响了社区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真正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在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项目还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咨询、社会保障服务、职业介绍等方面。这些服务,靠体力和经验提供的服务远多于靠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将越来越需要专业服务,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社区矫正服务、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这些服务在呼和浩特市的社区中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
三、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对社区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要对社区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就要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政府的整体规划当中,特别是列入区政府和街道的工作目标管理序列中。呼和浩特市已经建立起市区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议在区领导机构中增设一个社区服务领导或协调机构,由民政主管,各有关部门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同时制定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对社区服务单位实行认证制度,发放统一的社区服务单位证书,并实行年度检查。区、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行政或事业编制的专职社区服务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政府要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要通过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杭州市在2005年颁布了《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专项资金来源及用途、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和扶持标准,对公益项目和经营项目,进行不同标准的补助。杭州市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服务资金扶持政策时,可以适当借鉴。
(三)合理整合资源提供社区服务
运用合理的方法,动员本社区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福利设施向社区开放。北京和平里街道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首先对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各个方面可以开发的资源进行分布情况和可利用情况的调查。同时也要摸清社区居民的需求,使社区服务能够真正解决社区成员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然后运用“准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互动、参与和双赢”的原则,明确社区只是分享辖区内单位资源的使用。同时明确资源共享各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签订协议,形成保障。具体做法包括:协议型、共建型、委托型和公益性投资型。呼和浩特市一位政协委员娜仁托娅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建议把社区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提出“储蓄养老”,鼓励低龄和中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服务,建立老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笔者认为此建议不失为一种科学的且可行的资源整合方式,值得推行。
(四)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4-01
1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72834人,包括十四个居委会,中心有六个全科团队,36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上门建档、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我们总结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上大致有五个层面的问题和需求:一是社区老人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老化,组织器官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以及孩子重组家庭带来的“空巢孤独感”等问题;二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自卑、自我、强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三是家庭婚姻关系问题:主要是家庭矛盾、离婚、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四是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逆反、母子或父子沟通障碍等问题;五是社区居委会干部特别是职场女性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六其他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残疾人等人口以及社区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多数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工作,重视慢性病健教工作,往往忽视了或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蔽和回避的态度,更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途径上的缺失过去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等方面,尽管在2000年12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提到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却明显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任务,只是单纯性的生理保健体系,更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且在相关费用、任务考核目标等方面也均无落实。
2.3 专业化水平偏低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目前多是由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在对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方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注重社区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而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难以应对居民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
3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思想意识,精心组织计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与辖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民政主任等工作人员的联系,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需求。精心制定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区心理健教计划,并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找出相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如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干部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职场女性心理压力、残疾人心理及老人孤独等问题。要结合各社区不同的状况和需求,与社区管理干部们共同制定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并根据居民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
3.2 强化学习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正常、健康而创新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者,况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师又是少而更少。但是,我们通过立足岗位,积极鼓励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师资的考试,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努力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社区团队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进行传、帮、带,层层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这也是适应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多种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方面可以与原有的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讲座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层面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关系辅导、职场女性工作压力问题、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际交往技巧、正常人群的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题辅导等。
总之,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科普性教育和专业性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和整体辅导结合;社区健康人群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相区别。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干预,不断增进居民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心理抗御能力,而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次性预防(在有心理症状的早期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传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