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5:4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全科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9至74岁,平均年龄为(42.3±2.8)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行全科护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则行全科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临床上治疗哮喘的时间较长,患者出于担忧心理,会时常出现焦虑或者不安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生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烦闷,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自主排解不良情绪;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有尘埃,花草也不宜摆放,同时还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③病情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状况,观测呼吸是否顺畅,神志是否清醒;④预防护理:这是避免哮喘再次发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发作,应当立即就诊,而后再与患者及其家属分析此次发病原因,例如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或者皮毛动物等;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哮喘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预防手段以及使用药物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哮喘病,并且形成与培养自主控制病情的意识与方法,尽量保证其生活质量;⑥保健护理:引导患者形成保健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抵抗力,从而优化气道状况,使防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升。在病情好转期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安情绪;同时,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禁食能够引发过敏及辛辣、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主要使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0-89分;③一般:60-69分;④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气道疾病,引发因素有很多。据调查,当前哮喘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传统的专科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全科护理应运而生。全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沉着的心态,能够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健咨询以及制定康复计划从而促使病人尽快恢复的能力。本文选取120例入住我院的哮喘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全科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房护理、病情护理、预防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仅为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洁丽、樊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1全科护理的内涵
全科护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把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相结合。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护理健康意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应加强建设护理队伍,特别是提升队伍中全科护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在全科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工作的关键部分,因此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核心就是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2]。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全科护理技术,国内的医疗人员也越来越认识到了全科护理的重要性,各个地区的医疗人员开始对这种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照顾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高艳红在参加地震救治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护理人员的组成情况,将全科护理模式应用于灾难救治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有目的性的针对培训和管理。薛晓英认为全科护士和全科护理模式实在医疗体制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全科护士应该经受更加严格的考核和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2全科护理的模式和措施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帮助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有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积累经验,日后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知道如何应对。护理人员要学习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除了身体方面的护理也应该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缓解患者内心因为患病而产生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保持轻松地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3]。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大部分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发挥护理人员的宣教作用,患者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制定规范工作的管理方案,护理人员按照规定范围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多多沟通,及时向医生反应患者的情况,有不懂的问题也要及时向医生寻求答案,力求将工作做到最完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3.1国外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国内外的全科护理培养方式略有不同。全科护理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了医学保障体系。在美国和加拿大,社区服务备受重视,社区医院占美国医院总数的八成之多,全科护士主要在社区进行工作,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帮助进行一些保护和预防等工作,病人可以在更为宁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住院天数大大的减少,人力资源、卫生资源以及医疗费用都能够得以节约;英国的全科医学发展也相对完善,英国全科医学中临床路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设有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中就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药学专家、经济学专家和全科护理人员,英国的全科护士的工作主要为换药,测血压等;在日本,全科护理模式发展也比较完善,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的全科护理人员分工更加精细和科学,全科护士分为了保健护士和家庭访问护士,保健护士主要为患者解决疑问和宣传教育,患者对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以科普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家庭访问护士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涵盖多项,除了基本的康复护理还有生活护理,临终护理和压疮护理等[4]。因为全科护理建立于西方国家,所以这种模式在上述国家发展相较国内更为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也更为严格。主要的培养模式有学校直接培养护理人才和医院护士中分化两种,国外对全科护士的学历要求更高。如美国的全科护理人员必须为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有3年的工作经验,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且为注册护士;日本的全科护士需要有专科或者大学的毕业证,并且毕业后经过专门的全科护理培训和考核。
3.2国内全科护理培养方式
1.2医院设施方面:骨科患者肢体活动不方便,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如病床床脚刹失灵,床边无护栏,走廊无扶手,地面湿滑,没有警示标志;中心供氧、吸引装置压力不够;停电时应急设施准备不足,这些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2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骨科的护理:骨干护士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平时、早会、交接班、护理查房的时候讨论、总结、学习,并把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制作成PPT供以后不断学习,修改。科室每月组织1次专科考核、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医院聘请专家来院作专科护理讲座,并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选送骨干护士外出短训,进修。
2.2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关于医学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主动介绍疾病的治疗、护理;有些下肢骨折的患者,日常生活护理都在床上进行,可在病床间加床帘,增加隐私,并养成进病房先敲门的习惯。
2.3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入院第一时间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床位医生、护士。骨折肢体的功能位放置,减少疼痛,增加对护士的信任;在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各项护理操作前后,主动关心患者的需要,学会倾听,及时排除疑问,增加人。
2.4加强病历管理和书写:用过的病历及时放入病历车,上锁;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完整,与医生记录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涂改记录;需要动态记录的,做好交接班;医院成立质控小组,每月检查病历的书写质量,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改正。
2.5强化安全管理,实施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衔接,注意新老搭配,将危重患者、护理难度较大的分给有经验、有能力的护士负责;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抢救,突增的患者,护士病假,可安排机动班上班。
2.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患者入院时,及时和患者沟通,对其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的风险评估。对高风险的患者:在床旁挂放警示标识;列入交接班内容;指导正确使用床栏,呼叫器;积极预防压疮发生: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装置;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根据病情落实翻身措施,建立翻身记录卡;指导正确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抬高患肢,避免在下肢输液,动态监测血凝度,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2.7完善医院设施:各种器材、药品、设备齐全完备,运转正常;走廊、厕所有扶手栏杆;地面保持无障碍物,干燥,必要时放置防滑标志;病床上有床栏,向患者说明床栏的使用方法。
2.8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体制: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督导、检查。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每周负责检查护理安全、质量的执行情况,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结果
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2预防感染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避免院内感染。维持病房温度22℃,湿度65%,定时通风换气,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空气,减少家属探视,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严格按照护理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医疗器械定期消毒保养,以免交叉感染,对传染患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3加强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针对儿科病房特殊性,对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制定相应应急预防,于窗户安置防护装置,地面置防滑垫,地面保持干燥。锁好大门和仓库,及时巡夜,打开监控器开关,保证监控正常运作,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5%(1/200),即1例患儿导管脱出;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10/200),即3例患儿导管脱出,2例患儿烫伤,3例坠床,2例患儿感染,两组对比(P<0.05)。4.2两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未发生护患纠纷,对照组8例护患纠纷,占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制订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根据儿科情况,总结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制订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装订成册,人手一册,熟练掌握。
1.3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加强业务学习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安全有直接联系,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通过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知识讲座、晨会接班提问、技术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丰富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增强其急症、重症抢救护理技能,使其在紧急情况下可对患儿及时准确地实施救治,以避免护理风险发生。
1.4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护士若不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加强用药安全方面的管理,儿科用药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及病情严格计算药量,若护士责任心不强、计算错误、给药时间不准确,就会延误病情,出现严重后果。
1.5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儿科护患关系比较复杂,是护理人员、患儿与家属之间的三方关系。所以,护理人员要充分处理三方关系,尊重患儿的12项合法权利,在各种操作、用药前均需告知清楚。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热情服务,取得患儿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发生[3]。
1.6做好病区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证病房设施正常使用。患儿睡眠时要拉起床挡,避免其坠床。病室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滑倒、跌伤。还要做好病室的防火、防盗工作,防止发生火灾、财物甚至是患儿丢失。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精神科工作的48名护士。这48名护士均为女性。她们中有护师18名,护士30名,有本科学历者3名,大专学历者23名,中专学历者22名。她们工作的时间在1~25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为8.5年。
1.2管理方法
我院精神科从2014年3月开始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管理法。进行品管圈管理的方法是: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本次研究中成立的品管圈小组由精神科主任、护士长和这48名护士组成。由精神科主任任圈长,由精神科护士长任指导员。同时,我院将品管圈中的48名护士平均分成6个组,每组有8名护士,每个小组由一名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护师任小组长。
1.2.2制定护理计划
在成立品管圈小组后,由品管圈的圈长和指导员先制定日常的护理计划,并将护理计划公开供所有圈员讨论。在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的组长负责统计圈员讨论的结果,并将讨论的结果上报给圈长和指导员,再由圈长和指导员修改并确定最终的护理计划。
1.2.3实施护理计划
在圈长和指导员确定护理计划后,由指导员负责安排每个品管圈小组的具体护理工作,尤其要重点安排对病情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一般来说,品管圈的指导员会安排组员工作经验丰富、护师数量多的小组专门负责病情危重患者的护理。此外,在护理工作实施期间,由圈长和指导员负责监督护理工作的质量,并对护理工作质量好的小组和圈员提出表扬,对护理工作质量差的小组和圈员进行批评和指导。
1.2.4定期对品管圈组员进行业务培训
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法期间,品管圈的指导员可根据每个品管圈小组的工作情况,对其组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进行业务培训的项目主要包括:对病情危重患者的急救方法、对病房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等。
1.3观察指标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法
3个月后,观察并记录我院精神科这48名护士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法前后基础护理工作的评分、专科护理工作的评分、对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评分、书写护理记录的评分、对病房环境维护情况的评分、对急救药品和器材使用情况的评分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总评分。其中,护士基础护理工作评分、专科护理工作评分、对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评分、书写护理记录评分、对病房环境维护情况评分和对急救药品和器材使用情况评分的满分均为20分。护士一项护理工作的评分越高,说明其该项护理工作的质量越好。护士护理服务质量的总评分为上述护理工作评分的总和。
1.4统计学处理我们使用
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法3个月后,我院精神科这48例护士基础护理工作的评分、专科护理工作的评分、对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评分、书写护理记录的评分、对病房环境维护情况的评分、对急救药品和器材使用情况的评分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品管圈管理法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1.2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知,本院开展安全管理措施以来,有效地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从而为患者节省了资金,减轻了看病贵的难题,将其工作心得总结如下。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本院护理人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护理经验并整理成文,用于规范本科室护理人员日常操作规范,从而用于指导医护人员的行为,防范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其具体工作模式为护理部、院办领导、护士长为总负责人,责任护士实施具体执行的三级管理网络,从而做到逐级管理、责任分明的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的管理模式作为监督手段,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1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
2结果
在该组病例中,精神病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类型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外出潜逃、例割腕、坠床、噎食等,其中,外出潜逃36例,占45.0%;冲动杀人18例,占22.5%;自伤自杀10例,占12.5%;跌倒9例,占11.25%;坠床3例,占3.8%;割腕2例,占2.5%;噎食2例,占2.5%。
3讨论
3.1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类型及发生原因分析和普通病区患者相比
精神科患者比较特殊,不仅病情复杂,且多数丧失自制力,具体表现为认知功能异常、行为及思维异常、情感紊乱等,因此极易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该研究结果显示,12.5%的患者发生自伤自杀现象,22.5%的患者发生冲动杀人现象,45.0%的患者发生外出潜逃现象,2.5%的患者发生割腕现象,3.8%的患者发生坠床现象,2.5%的患者发生噎食现象,11.25%的患者发生跌倒现象。其中,外出潜逃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精神科患者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护理安全隐患,笔者认为与以下几点有直接关联,具体:①通常精神病患者病状复杂,在护理活动的开展中,随时有可能发生安全事件。加之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预见能力较弱,无法做到周密的处理,极易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该组的病例中,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对其实施了约束性保护,某夜晚该患者谎称如厕,而临床护士并未给予严密的监管,结果导致患者自杀,抢救无效死亡。②由于患者多,且环境空间小,护士未做好分级护理工作,将未约束病人与约束病人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结果导致患者间发生矛盾,并出现互相殴打、人身伤害等安全事件。③由于受疾病本身的影响,患者多有妄想、悲观消极及抑郁等表现,因此而出现割腕、自缢等自杀行为。④在护送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时,因护送护士缺乏警惕性或护送人力不足而导致的意外事件;在病人沐浴、进食、入厕时,因看护不力而诱发的意外事件;在组织户外活动时,因病人寻隙潜逃或借故掉队而诱发的意外事件;在临床治疗中,因责任意识不强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因过分依赖患者家属,而掉以轻心、忽视监护,从而导致病人潜逃、伤害他人等意外事件。
3.2针对风险原因,落实风险管理对策
3.2.1规范操作,加强对患者的监测
在临床中,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安全事件,和护士操作不规范密切相关。部分护士工作懈怠、简化程序,最终导致患者在某一个疏漏的环节中发生意外,如自伤自杀等。因此,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要做到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不可随意、懈怠或简化手续,加强对患者的监测,时刻留意患者的动态,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意外事件的发生。
3.2.2时刻保持警惕性,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的工作。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而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能够在医院中安全、顺利的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多反思护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时刻保持警惕性,以防患者出现伤害他人等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外事件。
3.2.3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降低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与患者疾病康复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面对精神病患者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做好分级护理工作,不要将未约束病人与约束病人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以避免互相殴打、人身伤害等安全事件的发生。②精神病患者多有妄想、悲观消极及抑郁等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当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对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意识功能、情感功能及认知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护理风险;③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对存在潜逃、自伤自杀及伤害他人等倾向的患者要加强防范;④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仔细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动态,增强风险意识,争取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处理;⑤对于有潜在风险的患者,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家属知情,从而积极配合护理风险防范工作,以杜绝安全隐患。⑥在面对患者时,要细心、耐心,有责任心与爱心,做到“五声”,即关怀声、问候声、服务不周有道歉声及为患者办事有回声、患者出院时有送别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不仅对患者的康复十分有利,也间接地降低了护理风险。
3.2.4加强风险管理,确保患者人身安全
护理安全不仅是风险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构成医院专科护理的重要内容。陪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病区管理及保护制度等均属于护理安全的范畴。为了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具体为:①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内容,制订相应的风险处理及防范预案,同时对院内各科室进行风险规避及处理策略教育,以使护士在面对应急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②积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严禁患者及家属等任何人员将危险物品带入精神科病区,每日定时定点进行安全检查,如发现可疑情况,当仔细检查,并加强风险防范力度。③医院当制订风险管理质量标准,并使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标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可1周1次,也可结合本院情况确定具体检查时间及次数,如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当做到积极应对、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杜绝安全隐患。④在患者沐浴、进食或对患者实施辅助检查、组织外出活动时,当加强看护、护送力量,以防发生自杀、伤害他人及外出潜逃等安全事件。⑤加强对护理核心制度、下班前巡视及夜查房制度、国家节假日弹性排班、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力度。⑥对于新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及陪护人员,当给予安全告知,并严格实施入院安全检查,使其了解院内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配合安全管理。⑦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以防患者随意触摸,而引发安全事件,同时还要完善对患者及家属等人员的外出请假登记表,做到处处抓安全。
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这一期间内因骨科疾病而被收入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6.3±5.4)岁,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骨折部位如下:上肢骨折患者22例,下肢骨折患者122例,盆骨骨折10例,腰椎骨折6例。治疗方法如下:行手术治疗的有106例,行保守治疗的54例。
2.方法
对上述160例患者的病例、病程及护理记录进行回顾,分析其在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发生的情况。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P<0.05。
二、结果
1.安全隐患发生原因
160例患者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原因,骨科患者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与患者自身因素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安全隐患问题类型
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26例观察对象的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发生率,患者常出现的安全隐患是坠床及跌倒,与其他安全问题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选取12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儿科护理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为69例,女性患儿为51例,年龄分布在1-9岁,平均年龄为(5.31±1.14)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有36例,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有2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有2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有19例,外科疾病患儿有16例,其他疾病患儿有3例。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20例儿科护理中所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与总结,分析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的分析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差异为存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中所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中,服务的态度原因占36.67%(44例)责任意识原因占30%(36例)业务水平原因占12.5%(15例)其他原因占10.83%(13例)素质问题原因占10%(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