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09:19: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新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史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内容,发展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真正做到“通古知今”、“彰往察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真切感悟生存智慧,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所以,构建怎样的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需要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0.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重点工作。新课堂改革的进行对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国,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于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重要。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
在历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史实,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当学生在面对这么多史实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记录这些事件是历史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改变历史教材难、繁以及旧等问题,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1]。史实是一段历史的根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质,而是一种动态系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将讲述史实使得学生掌握历史基本发展的脉络,对历史的演变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终获得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度地演绎,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能够主观性地篡改历史,应该根据基本的史料资料进行知识传授,同时深化内容,做到直观性与感性想结合。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理清楚史实之间的联系性,并从中挑选一些典型性的事件,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所作的恶劣事件。或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这一历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同时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传授史实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学生将其简单的记忆下来,而是在于其对学生带来的启发性,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状况。教师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要不能随意地堆砌史实,也不能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2.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的是所提倡新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其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时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全面的看待历史。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属于间接知识,教师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地讲述历史史实的方式,通过语言的表述方式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教师在历史课堂可以展示直观性的图片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得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方式都得到提升。再次,为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走访,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或者撰写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合作表现会被纳入到历史课程考核中。
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的相关史实,通过深入地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实际调查的方式,了解先进五四青年节的开展状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一节日进行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
3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课堂学习中来[2]。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其抽象能力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但是历史 大多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历史教学情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对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将历史发展的进程充分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最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故事法、询问法以及情景再现等方式。能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经典性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情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创设的历史情景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这一段历史时,教师要要结合这一课程的内容,针对的必要性以及历史意义创设情境,并不是一上来就讲解很多的相应条例,这种方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的了解程度,他们分别有哪些情况,进行的原因又有哪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带着这些疑问去思考问题,在课本上或者资料上去了解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比教师过多地传授的效果更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结合、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史实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其差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史实。其次,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合。
新课标的引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长期的应试教学将历史课堂变得呆板枯燥,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在创新型教学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想和能力为目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分数为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活动带来生机。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不充分使用历史教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教学资源,比如在运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中,过分依赖设备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教学课堂,但是有些教师过分依赖PPT教学,教学文案上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向学生传授,对于文字内容或者图片的历史并没有做到充分理解,从而也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二)教学观念落后,目标不清晰,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没有将如何提升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相结合。当前,一些教学活动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对教学目标掌握不准确,教学大纲模糊。甚至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肤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难以理解。这两者都促使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的掌握不够深厚。从客观层面而讲,其严重影响历史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历史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分述如下,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教,以求共同提高。
一、组织小组探究活动
小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是这样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
(一)目标:只要课程内容需要,随时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分组:可以按照座位自然划分小组;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志趣自由组合,人数不必严格限制,但不许单干(一般每组应在3人以上)。每组须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各组学生围绕论题畅所欲言,不要受任何形式的约束。但每组须推选一名书记员,记录同学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书面总结;然后由一名代表把本组意见带上台发表,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可巡回指点,但不能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探究失去意义。
(四)结论:各小组交流后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做个结论;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要勉强下结论,贵在探究活动本身。教师可以指出各小组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让大家课外再去探讨;千万不要拿出“权威”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二、上好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中“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开展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历史活动课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事实上,每一节课我们都应当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等等),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这里所说的活动课,是指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动态(活动)方式进行的课,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先作课外准备,后搞课堂活动。我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努力上好历史活动课,初步摸索出一点经验,现介绍如下:
1、要明确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能仅仅为“激趣”而活动。每一次历史活动课前都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要让学生在享受兴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获得(或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2、要精心准备。先由教师详细、明确地布置活动任务,然后划分活动小组。可以按座位自然形成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组合的小组不严格限定人数,可以有多有少,但不能单干(一般每组不少于3人)。指定(或者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接着各小组成员就在组长带领下分头去搜集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这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通过多种载体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要突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活动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
4、要奖励先进。每次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民主评议,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给予精神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学习用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上进心和更好的学习(活动)兴趣。
三、举办历史知识竞答
在新授课的间隙,我常练习巩固内容。我也让学生做练习,也搞单元检测,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搞小型的“历史知识竞答”。因为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项活动,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是怎么开展这项活动的呢?
1、活动目标:巩固已学课目知识,加深理解。
2、活动方法: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口头提问、口头回答的方式。
3、活动过程:先宣布规则――被问的学生答不出来或答错时,其他同学方可回答。为使全班同学、特别是学困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按座位顺序轮流之后,再把难题留给尖子生回答。有时采用点名回答、举手抢答等方式,随机应变进行。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教学机构中进行。对于初中课堂来讲,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框架和知识规律的优化,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观念,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课堂优化的必要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进行的,通过教学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所以,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要切实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方法
1.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以往教学模式中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远远没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取得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导来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贴近实际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是什么。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者真实存在过的事物,历史与现实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应该注重联系实际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这样,历史教学课堂才会自然贴切,学生才能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历史的辩证能力,历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会产生影响。
3.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讲究方法
历史教学要讲求方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探索和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将新的教学方法切实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是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4.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所以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提出与老师观点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与学生的观点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5.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富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有效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事物和历史事件自主认知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以往在历史教育中,都是通过老师口述和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的方法了解历史事件,这样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历史资料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了解历史。
6.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结合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就能够播放一些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历史教学理念也应该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其势在必行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认知历史和形成历史辨证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历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72-01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此,笔者以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此,我认为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二、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笔者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的商鞅舌战图是反映该变法艰辛的最好实例。对此,笔者以为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练习现在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问题,以起到追古思今的作用。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要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科特点相结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下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一课题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教学理念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可以说实现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懈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由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具体操作和引领。只有通过教师的自我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把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飞跃,让教育教学改革在校园内和班级中、课堂上生根发芽。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教育教学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与学”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些年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不断地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中的认识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积极参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性,积极地参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这就需要教师正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搞好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初中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树立新课程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在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要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好坏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心底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课堂角色设置,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不起精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改变现状是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应该围绕教师展开而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营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教学成效的高低。
小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是这样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
(一)目标:只要课程内容需要,随时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分组:可以按照座位自然划分小组;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志趣自由组合,人数不必严格限制,但不许单干(一般每组应在3人以上)。每组须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各组学生围绕论题畅所欲言,不要受任何形式的约束。但每组须推选一名书记员,记录同学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书面总结;然后由一名代表把本组意见带上台发表,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可巡回指点,但不能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探究失去意义。
(四)结论:各小组交流后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做个结论;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要勉强下结论,贵在探究活动本身。教师可以指出各小组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让大家课外再去探讨;千万不要拿出“权威”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二、上好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中“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开展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历史活动课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事实上,每一节课我们都应当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等等),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这里所说的活动课,是指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动态(活动)方式进行的课,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先作课外准备,后搞课堂活动。我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努力上好历史活动课,初步摸索出一点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要明确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能仅仅为“激趣”而活动。每一次历史活动课前都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要让学生在享受兴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获得(或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要精心准备。先由教师详细、明确地布置活动任务,然后划分活动小组。可以按座位自然形成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组合的小组不严格限定人数,可以有多有少,但不能单干(一般每组不少于3人)。指定(或者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接着各小组成员就在组长带领下分头去搜集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这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通过多种载体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要突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活动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
四、要奖励先进。每次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民主评议,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给予精神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学习用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上进心和更好的学习(活动)兴趣。
三、举办历史知识竞答
在新授课的间隙,我常练习巩固内容。我也让学生做练习,也搞单元检测,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搞小型的“历史知识竞答”。因为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项活动,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是怎么开展这项活动的呢?
1、活动目标:巩固已学课目知识,加深理解。
2、活动方法: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口头提问、口头回答的方式。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不仅能够保持较深的的记忆,而且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增强学习兴趣与动机。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讨论更能泾渭分明。“讨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他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注意“层次性”,变“无序”为“有序”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设计有序的习题课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 ,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三、突出“主体性”,变“授知”为“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