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5 10:19: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篇1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

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是,三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变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篇2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W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了。那么,怎么办?我曾经尝试过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却不能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传统位置,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能力。充其量它也只能算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一、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满堂灌或者填鸭式为主,每一堂课,教师作为独角戏的主角,承担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而学生作为独角戏的观众与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贯彻,只能是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教师的督促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为继,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这种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必要性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下关系到“普六”成果的巩固提高,上关系到高中教育教学的持续均衡发展。从普遍意义看,初中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国民素质的优劣,甚至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因而,加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不失为做大做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2001年春夏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纲要》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

我们每位教师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有现代的课程观,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观……如此等等。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方面自觉地呈现这些观念。教师是先进课程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能改变教育教学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但观念不能灌输,而要靠教师在学习中领会,靠在实践中感悟,靠在经验中提升,靠在教学中扬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把新的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转化为我们的现实行为。这决非易事。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的师承式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缺乏反思;三是不少教师乃至学校管理者,教育管理者急功近利,心性浮躁;四是对有能力敢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施教者,缺少一种精神的支持;五是转变观念不仅仅是某一个教师、某一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大问题,这种思想上深刻的洗礼,非一朝一夕之举。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改变的若干意见

1.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历史学科历来不被学生重视,这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也有学科自身的原因,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就要立足于本职,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需要来改革教法。

2.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的改良也要以是否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历史学科过去一贯重视对文科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对理科学生的教学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所以更要重视对全体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们上大学的必要准备。

3.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现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自主型教学模式可以算是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来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师是一个促进,促使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更广泛地涉猎知识,而教师的点滴言行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榜样,学生一般都喜欢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教师。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参与者、听众、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正确的学生教学反馈

测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测验自己的教学结果时需精心设计教学评价。如何正确的反馈教学成果,摒弃传统的背、默已让教育者思索不已。根据新课标的“发展性评价”。作我认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多样性。

篇4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篇5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单纯的来讲历史,如果不是用作学术教学或是教学目的,历史具备很高的趣味性,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历史剧。通过古人的做法,我们加以反思,会联想到自己,会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换自己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供后人交流与学习。也可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更清楚自己的脚步方向,避免走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学科,不断为初中同学渗透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1初中生的独特性

1.1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初中生作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群体,其引导程度是非常容易的,这个时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充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心底让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2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同学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是比较依赖家长的。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同学们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学校也要与家长之间保持沟通,时刻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1]如此便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当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不良动态,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2科学的教学模式

2.1灌输历史的重要性:要想对历史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只有让同学们意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来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学习。处于初中阶段,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引导其拥有正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

2.2全方位教学:当前的教学水准不断在提升,教学硬件越来越强。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设施为同学们进行生动有趣味的课堂。让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为要讲述的课程进行烘托,先播放相关的视频,[2]首先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场景当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根据比较著名的历史名段演绎情景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2.3教学技巧:技巧是通往结果的一个捷径,教学也是如此。拿捏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与同学们兴趣相关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提前备课,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同学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整个课节的内容串讲一下,当同学有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改正。还有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相关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印象,并激发起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遐想,这样就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改变。

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3.1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的历史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在讲,不停的书写着板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创新也应运而生。教师们更加注重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探索能力,教师逐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

3.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严厉的、古板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教师们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进行转变,教师逐渐衍变成同学们的朋友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之下的教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氛围是教学课堂中的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下,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3]教师一改过去的严肃面孔,走向“亲民”角色,带领同学们在历史课堂上谈古论今。

3.3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努力想改善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教学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而发的。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

4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如何对其进行优质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们所急切关注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权艳舫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纯琼.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人间,2015,195(36):26-26.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42-01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8-01

新课程理念强调素质发展,重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开放学习环境,以让学生尽量减小学习压力,学出兴趣,学出独特的感知体验。传统的历史教学总是固守课本,以背记为主,难免让学生越学越僵化,感受不到历史的特色与乐趣。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学习氛围、学习思路、学习感受等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快乐、充实地投入学习课堂。

一、增进多向交流,建立民主课堂

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教师掌握绝对权利,一味地“生听师讲”单向对话的局面。历史教学因教学材料固定、教学元素单一而更加如此。教师因此要积极改善这种局面,活化课堂氛围,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自由地学习感受,在轻松、积极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要让学生互相之间形成沟通,体验民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后,开启了一个新颖的话题“如果成功了,那中国的发展史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教师让学生都参与到自由讨论中,放松的课堂氛围,自由的对话权利,让学生们兴致颇高,不仅运用了书本知识,还大胆展开想象,激发出不少个性观点。多向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才能让课堂充实活跃。

二、注重趣味发掘,优化兴趣体验

新课程理念着重关注兴趣教学,倡导学生在自觉、自愿、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然而,真正到位的兴趣教学却少之又少,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发掘书本所不能展示的趣味资源,绽放历史学科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创设情境,丰富感知

情境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感受到更多、更广的学习元素,从而更加关注课堂、投入课堂。对历史教学来说,学生所面对的多是死板的数据和冗长的史实材料,如果能够通过创设情境,重组学习材料,让知识点丰富展开,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升,学习感受将更加直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方法,如故事、表演、多媒体展示等,要让学生在符合心理认知需求,充分激发了解欲望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文化的杰作》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巧妙地将教材内容直观、丰富地展示出来,学生在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激昂、雄浑的旋律声中,同时由多媒体细致展示的不同角度中欣赏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生动、全方位的感官冲击,让学生快速投入浓厚的文化情境感知中,并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世界文化资讯。情境创设,让沉闷的历史课堂展开了新的印象,让趣味和活力越加满溢。

2.展开活动,开放实践

课堂活动犹如教学课堂的点睛之笔,独特、新颖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让学习实践更具吸引力,还能让学生从自主体验中感受到有别于传统的轻松、个性,因而延伸出更充足的学习兴趣。穿插着活动的历史课堂能够进一步发掘出历史学科的多样元素,让单一的学习模式变得自由开放,充满探究趣味。教学实施的重点是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围绕学生的兴趣关注点选取活动主题?为此,教师要紧抓新、奇、趣元素,让课堂活动跳出俗套,跳出形式,充满独有特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看地图说成语”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秦朝地图,按照教师标注的地理位置和关键词提示,猜出相关的成语,并分组进行比赛。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全面调动起来,各小组密切配合,收获颇丰,“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一一被学生正确回答出。课堂活动有方向、有趣味地展开,为学生带来了学习动力,为课堂带来了精彩生命力。

三、开启问题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所关注的学生能力培养多从学习思维入手,拥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而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陷于被动,缺乏创新意识,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导入方式不够灵活。教师可以优化问题引导,让这个现代教学课堂常用的教学引导法变得启发性十足,毫不普通,不仅要让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牵引作用,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敢于质疑,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开阔问题思路,多制造主动提问环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学中,教师用问题“科举制的开创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发展,并将学习思维引向古今对照,很快有学生主动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官员考核制度是不是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延伸来的?”问题,有独特视角和深度探究性的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在开放的问题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创新灵活的思维层面。

学历史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导正三观,沉淀人格,要想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就不能让历史教学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而应当以素质、能力、个性的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指导,让学生轻松知历史,深度思历史。

篇8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模式,是有一定的策略的,现本文总结出几点策略,以供初中历史教师参考。

一、新课程阶段

在学生的新课程阶段,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通过交流讨论也难以得出解决方案。有些是因为学生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有些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而有些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要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简化,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采用总结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比如在学习初一上第二单元的春秋战国的内容后,针对家喻户晓的“诸子百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分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几个派系,对各自代表的观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争辩。教师也可选择一个派系,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并在其中给予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口才。在这种灵活的新课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舞台中展示自我,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合作氛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科学地进行分组

要开展新课程,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合理分配对新课程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互补分组,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在课堂分组学习中,往往存在冷场现象,学生的交流较少,即使老师布置了新课程的任务,但基本上都是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而其他学生一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尽量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学生就能有共同的话题,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尽量在每节课都采用不一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分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固定式的分组,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组形式,即以“互补”为原则,如男生和女生为一组,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较欠缺的为一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二是同桌二人组合,这种组合可用在复习课上,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检查和评价,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自由式分组,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还不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表现,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四是辩论式组合方式,这种分组形式可运用在全班活动的时候,比如在初一上册第三单元开展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分为正反方,虽然辩手只有几个人,但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要为本组搜集相关资料,为辩手提供策略。通过不同的分组形式,就会使课堂新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合理选择分组形式,以提高新课程的效果。

三、问题设置环节

篇9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和学生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