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1-31 20:13: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增产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增产技术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篇2

 

水稻新品种通院11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获吉林省通高产竞赛二等奖。通院11具有高产、稳产、分孽力强、抗稻瘟病、出米率高等特点。在吉林省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理想水稻新品种。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于中晚熟品种。

1.2植株性状

在稀植栽培条件下,株高110.5cm左右,主茎14~15叶片,穴有效穗数20~25个,分蘖力强,茎杆韧性好,茎叶浅绿,剑叶长度为中。

1.3穗部性状

每穗平均穗粒数117粒,穗长19.5cm左右,千粒重27.1g,结实率84.2%左右,颖及颖尖黄色,无芒,中散穗型。

1.4品质分析

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检测结果,糙米率8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0.4%,粒长5.1mm,长/宽1.9,垩白率29%,垩白度.4.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8mm,直链淀粉含量18.3%,蛋白质含量7.5%。达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

1.5抗稻瘟病性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连续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通院11苗瘟表现S,(对照品种通35为MS)叶瘟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穗瘟表现MR、(对照品种通35为S)纹枯病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R)

1.6产量水平

2005年参加吉林省筛选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45.0kg,比通35(CK)增产5.3%;2006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286.5 kg,比通35(CK)增产8.8%;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797.5kg,比通35增产(CK)3.7%,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227.5比通35(CK)增产6.7%,最高产量记录每公顷产量9733.5(吉林省松原市庆丰农科所)。

2.主要栽培技术

2.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种子1~2天后,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浸种和消毒(使用方法参考种子消毒剂说明书),然后进行催芽。论文参考网。

2.2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种;盘育苗,每盘播50~60克催芽种;钵体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种;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种,稀播育壮秧。论文参考网。要适当加大通风练苗防止徒长,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适时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12×6寸、9×8寸、9×6寸的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采取前控、中足、后保的施肥原则,达到壮杆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有效钾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钾肥;6月20~25日,分蘖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钾肥;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5节水增温,适当晒田

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后及时灌水,后期间歇灌溉。论文参考网。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水田杂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虫等危害,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篇3

 

(一)旱育秧的主要特点及其高产原理

旱育秧具有“三早两高”的特点,即早播、早栽、早熟、高产、高效。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其高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秧苗素质好。

秧苗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在叶龄相近条件下,无论是2.5~4叶左右的中小苗秧,还是6~8叶的大苗秧,都表现为旱育秧的秧苗素质明显比湿润育秧好;而秧苗素质又分别与单株带蘖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秧苗素质好是旱育秧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延长营养生长期。旱育秧能有效地解决湿润育秧低温所致的烂秧死苗问题。据试验,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10℃情况下,旱育秧成苗率可达67%,而湿润育秧仅为39.4%;当成苗率达到75%时,旱育秧要求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为11.3℃,而湿润育秧则要求14.5℃。因此,旱育秧播种期可较当地湿润育秧正常播种期适当提早。旱育秧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相差0~20天,成熟期相差2~6天,以致营养生长期相差3~14天。经相关分析,营养生长期延长天数与稻谷增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82。这说明旱育秧适时早播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是旱育秧增产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旱育秧适宜推广的地区

旱育秧并非任何地区和稻田都有增产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旱育秧较湿润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和当地水稻产量水平密切相关。从旱育秧与湿润育秧多点同田对比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看出,旱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生产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即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增产作用较大,高产区和低海拔地区增产作用较小甚至减产。如当地湿润育秧产量为3.0~6.75吨/公顷的中低产区和海拔高度1200~2300米的高寒山区,采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极大,应加大旱育秧苗在该区的推广力度;当地湿润育秧产量已达9.0~9.75吨/公顷的高产区,利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欠佳。分析其原因,水稻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湿润育秧产量低主要是由于稻田肥力低下,土壤温度较低,水稻分蘖发生少而慢,以致有效穗明显不足而减产;采用旱育秧后因其秧苗素质好、分蘖力强,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而增产。免费论文,高产原理。然而,水稻高产区和低海拔区的湿润育秧产量已经较高,其有效穗数已达较高水平,采用旱育秧后虽然其有效穗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最终其增产的作用程度则比前者小,有的反因群体过大而有所减产。

(三)旱育秧技术

1.旱育秧苗的形态生理指标

采用旱育秧要达到增产目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秧苗素要求,以下是旱育小苗秧和中苗秧的形态生理参考指标。

(1)旱育小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2厘米,叶龄3.0,单株叶面积14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0条、根长1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1.4克、干重0.5克,假茎鞘鲜重8.2克、干重1.3克,叶片鲜重6.9克、干重1.8克,地上部干重在3.1克以上。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2.0%,氧化钾4.2%,C/N值8.7,醇溶性糖8.8%,淀粉1.0%。

(2)旱育中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4厘米,叶龄5.0,单株叶面积19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7条、根长4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4.9克、干重1.7克,假茎鞘鲜重16.4克、干重2.8克,叶片鲜重13.8克、干重3.5克,地上部干重在6.4克以上。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1.9%,氧化钾4.3%,C/N值10.4,醇溶性糖6.5%,淀粉1.4%。

2.育秧技术

(1)品种选择: 杂交中稻的再生力受品种影响较大,一般中等穗型组合的再生力比大穗型组合强,生产上可选用II优602和II优7号等。

(2)苗床准备:苗床地应选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水源方便的蔬菜地。苗床用地要固定,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利。每亩本田需净播种面积15~20平方米。播种前按每平方米苗床地施入5~10公斤腐熟人畜粪水培肥土壤。

(3)整地作厢:平整苗床地在播种前2~3天晴天进行,按1.8米开厢,厢宽1.2~1.3米,走道宽0.5~0.6米,厢高5~10厘米,厢长不超过15米。要求苗床表面平整、土细、无杂草。为防治地下害虫,每平方米施入“呋喃丹”2~4克。同时把走道中的床土取出用谷筛过筛,集中堆放,盖种备用。

(4)播种期: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播种。一般比当地湿润育秧高产正常播种期提早10~15天播种为宜,川南为2月下旬。

(5)播种量:每亩本田用种1公斤。

(6)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1~2天。播种前3~4天浸种,浸种时先用清水选种,再放入25%“多菌灵”(或强氯精等,但应按要求的剂量和浓度使用)1000倍液中消毒24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继续用清水浸泡48~72小时待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后(注意每24小时换水一次),即可催芽。

(7)催芽: 箩筐催芽,将浸泡好后的种子装入透气的代子中用清水洗净,并在40~50℃的热水中浸泡1分钟,然后放入装有酿热物(如青草)的箩筐内,再用薄膜覆盖保温。以后每隔4~6小时淋透一次热水,一般24小时可催成粉嘴谷,切忌催芽过长。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催芽种如遇雨不能及时播种,可在室内摊晾等待。

(8)播种:催芽后应及时播种。播种前,将床土浇水达饱和状态,然后用旱育保姆拌种(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按使用说明)。按每平方米撒播粉嘴谷150~180克,播种要均匀。播种后用细床土盖种,并将床土浇透水,如发现种子露出,再用细床土补盖。最后用“旱秧净”或其它旱育秧专用除草剂兑水喷雾(按使用说明实施)并按水田地膜育秧方法盖膜。

(9)防鼠:播种前2~3天和播种后,在苗床周围摆放灭鼠药。

(10)苗床管理

出苗期:播种至出苗重点是保温保湿,一般不揭膜,如发现苗床干燥还应补水。

一叶期:控温保湿,防止高温烧苗。当膜内温度超过25℃时,应打开两头降温。苗床土失水发白,可适量喷水。若苗床露出谷种,还应用细床土补盖种一次。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二叶期:重点是通风炼苗,控水防病。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晴天适当开膜降温降湿,苗床应保持干燥,即使苗床出现龟裂现象,只要叶片不卷筒,就不必浇水。秧苗长到1.5~2.0叶时,用一千倍“敌克松”溶液喷施苗床,防止“立枯病” 发生。

三叶期:保湿降温、施肥促蘖、炼苗控高。当秧苗长到2.5叶时每平方米用尿素15~20克、氯化钾10克兑水3公斤均匀施雾或泼施,施用后必须立刻用清水洗苗,防止肥料灼伤秧苗。也可用猪粪水兑尿素泼施。

四叶以后,除雨天外,应注意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后逐步过渡到全天揭膜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增强抗逆能力。但不能让雨淋苗床,以防秧徒长。

(四)本田强化栽培技术

1.整地:按常规高产栽培,要求田平、泥绒、水浅。

2.施肥:本田亩施纯N13~15公斤,其中底肥65%,并配施相应的磷钾肥(亩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10~20公斤),追肥35%(亩施尿素10~12公斤,分三次追肥,栽秧后每周一次,每次3~4公斤)。

3.移栽:常年日平均气温达到14~15℃,4叶左右即可移栽,。

4.栽秧方式:按34cm~45 cm×34cm~45 cm规格的双三角形方式栽培,其中小三角形是边长为8~10 cm的等边三角形,每穴栽单株。即每亩栽秧5000~6000穴,每穴栽三株呈等边三角形。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5.水分管理

本田营养生长期稻田水分管理主要影响产量,对米质的影响较小,该期以浅薄水层或湿润灌溉为宜,栽秧后20天,适当干旱(田土硬实,脚踏有印而不陷)有利于高产。生殖生长期田间水分管理对产量和米质均有影响,此期以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为佳,齐穗后保持田间有水层。有条件者全生育期稻田保持湿润状态,不建立水层。

6.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一般于栽秧后7~10天进行,施药时稻田应有4~5厘米水层,每亩可用新得力10克,或农得时13克,或新代力10克,采用兑水喷雾或拌细土撒施均可。施药后7天以内不得排水,若田内缺水,可缓慢补水。

7. 病虫防治

水稻生育期间及时作好蓟马、螟虫、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具体防治时间以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为准。要选择低残农药,不超标准施用。其中:

稻螟虫与纹枯病:根据经验一般要防治两次。第一次的防治适宜期在最高苗期前后,防治方法:亩用杀虫双水剂0.25~0.5公斤、井岗霉素1包兑水75公斤喷雾。第二次防治适宜期在孕穗期前后,防治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注意施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穗瘟病:凡是发现叶瘟的田块,应及时进行防治。方法:亩用20%三环唑WP100克或75%丰登WP20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同时对周围的稻田也应用药保护。

篇4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测土配方施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1、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根据作物需要,正确确定施用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才能不断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可增加作物产量5%―20%或更高产量,使作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2、减少浪费、节约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大部分不能补作物吸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在土壤中发生挥发、淋溶,被土壤固定。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等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能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

3、节约资源,改善农作物品质 ,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据测算,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节约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或节约375万吨的原煤。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在能源和资源极其紧缺的时代,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

4、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

偏施滥施氮肥、少施不施钾肥,养分失衡,加上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破坏。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能使农民明白土壤中到底缺少什么养分,根据需要配方施肥,能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5、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浪费的肥料必然进入环境中,造成大量原料和能源的浪费,破坏生态环境,如氮、磷的大量流失可造成大体的富养分化。所以,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等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能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作物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减少农药施用量,从而降低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呢?接下来我分四个方面谈谈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测土配方施肥有三个过程:1、测土。测试土壤各项养分含量。2、配方。按照作物种类、目标产量计算土壤所需的肥料种类和数量。3、统一合理安排施用基肥、追肥。

第二,测土配方施肥有以下好处:1、它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2、可以提高作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3、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增产增收。4、可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降低作物病虫害。

第三,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最小养分率——木桶理论。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2、递增与递减施肥原理。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3、作物营养特性施肥原则。论文参考,测土配方施肥。

第四,土壤养分测定应注意的问题:1、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采用四角加中心法取土,用四分法留一公斤做测土样品。2、分析化验。常规化验费用高、时间长,已逐渐被速测法取代。速测法一小时可以测三个土样,每个土样的费用还不到十元钱,可谓经济实惠。3、根据配方公式计算施肥量,正负10%就是施用上下限。

篇5

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开花期以后,光合效率降低,根系活力降低,使得吸收能力减弱,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二是对产量的影响,大豆重茬平均减产6.1%~31.5%,迎茬平均减产10.7%。重迎茬1年减产15.9%,重茬2年减产21.4%,重茬3年减产31.1%。三是对品质的影响,重茬1年脂肪降低0.29个百分点,重茬3年降低1.29个百分点,百粒重迎茬降低2.7%,重茬降低3.7%,病粒率、虫食率迎茬和重茬分别增加39.7%、41.6%,导致逊克县大豆单产低,总产上不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大豆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农民增收。

1选择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

农业生产中种子的贡献率为23.8%,根据试验及在逊克县范围内对大豆品种的筛选,逊克县第4积温带应以黑河43号、黑河8号、黑03-3559为主栽品种。第5积温带应以黑河31号、垦鉴豆27号为主栽品种。第6积温带应选择黑河35号、黑河33号为主栽品种。在同一积温带,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轮流更换使用增产10%~15%,发挥品种增产优

势。

2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改春整地为秋整地,秋整地能将秋季雨水贮存在土壤中,保墒保苗,且能延长土壤熟化时间,提高土壤肥力,既解决了春整地大豆缺苗断垄问题,又提高了产量。经调查,在相同条件下,秋整地大豆保苗率达98%以上,而春整地保苗率只在70%左右。由于整地时间不同,产量也不一样,秋整地比春整地增产12.5%左右。改年年耕、深翻为浅翻、深松(据有关专家测定,深松的深度每增加1cm,可增加蓄水量600 t/hm2),可增加作物产量

15%~20%,是一项很好的增产措施。

3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不仅避免了因腐烂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地养地;而且为大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夯实了地力基础。逊克县目前有耕地面积10.56万公顷,有90%以上耕地种植大豆,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秸秆还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截至2008年全县应用小型混轮脱粒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还田,面积已达5.33万公顷,有机质连续提高1.0%~1.5%,通过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水蓄水能力,从而达到了保墒节水目的,减少了黑土层流失。经调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增收450元/hm2。

4进行种子包衣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虫害加重,逊克县大豆种植区90%以上发生根腐病,不少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严重,并且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就要杜绝白籽下地,用适乐时、生物表面活化剂进行种子包衣。经调查,使用种衣剂加适乐时进行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增产112.50kg/hm2,增加收入310元/hm2,提高产量10%~15%。

5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密植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增加密度实现增产的一项新技术,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比常规的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13.2%。45cm双条密植增产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数,扩大了绿色面积;二是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在加大密度的条件下,由于行距缩小,加大株距,缩垄增行,增加绿色面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协调比较好,从而达到增产。经调查车陆乡10户农民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技术,在2009年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平均产量1 271.93kg/hm2,比逊克县大豆平均产量增产15%,比常规大豆栽培增效益564.00元/hm2。

6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

为改善微生物环境,可施用有机肥15t/hm2以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解决大豆重迎茬养分消耗单一问题,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喷浆造粒工艺生产的复合肥,增施土壤磷素活化剂,既能分解土壤中的磷、钾,又能起到固氮作用。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来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和用量,既能节本,又能增效,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经过3年的测土配方工程实施,大豆平均增产幅度为8%,逊克县节省化肥投入800万元,节本增效达1 800万元。

7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苗期浅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长,又能杀灭田间杂草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生育调控,进行追肥,使用既能促进大豆生长,又能防止前茬农药残留的生长调节剂——奈安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保障大豆植株健壮,以获得高产。

篇6

为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为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施肥环节,降低肥料施用量,已成为目前水稻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2010年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实施安排意见》的要求,我县进行了控释肥在水稻的使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试验,为下步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大田试验设在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面积5.72亩,对照2.3亩;荣新村设示范区,面积25亩,对照面积4.5亩;控释肥(23-7-20)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氮、磷、钾养分总含量≥50%)。供试土壤质地为黏土,肥力中上,供试的水稻品种为黔优88和宜香229,全部采用旱育秧,4月18日播种,5月20日栽插,9月6日收割。

大田试验设控释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对照)。控释肥处理田块,在栽插前3d,在最后一次耙田均匀撒施控释肥40kg/亩,施肥后3d内不排水,不灌水,而常规施肥则按照当地的施肥习惯施肥。成熟收获时测产及调查主要农艺性状。

二、结果与分析

1.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据田间观察,分蘖前期,处理与对照的禾苗长势基本一致,而到分蘖中后期,控释肥处理的禾田,表现为叶色翠绿,叶片直立,叶尖微弯,长势减缓,分蘖能力减弱,中期转色顺调。而常规施肥的禾田,表现为叶色青绿,叶片弯垂,长势持续旺盛,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数较多。在水稻生长后期,施控释肥的田块表现为有效穗较多,成穗率高,穗大而整齐,谷粒饱满,结实率高,不贪青,熟色好。

2.水稻控释肥的增产效果

施用控释肥处理的田块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表1),其中,黔优88的产量为611kg/亩,增产10.47%;宜香229为526.25kg/亩,增产为12.23%。表1的结果还表明,常规施肥处理,在水稻的生长前期,供肥充足,分蘖数较高,但略有偏氮现象,而后期供肥不均,长势较差,致后期的亩有效穗数相对较少。而施用控释施肥处理,在水稻的生长前期,表现出供肥充足,但不过量,能有效控制分蘖数量。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控释肥供肥充足均衡,禾苗长势好,使穗发育常,成穗率高,亩有效穗数增多,从而形成穗长、穗大、谷粒饱满,结实率高。

3.经济效益分析

对各处理的肥料投入和产出的分析结果表明(表2),处理的施肥成本比对照减少30.43%,而产值则高于对照8.65%,利润也高于对照16.58%,增收节支63元/亩,经济效益显著,说明施用水稻控施肥可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三、小结

在水稻生产成本中,化肥的投入最大,约占48%。当今市场上,由于肥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大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降低化肥投入可增加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控释肥不仅可以降低化肥投入,而且省工、省时,还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是实现农业增效、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曾晓玲,石纪成.不同控释肥在晚稻上应用试验[J].垦殖与稻作,2006(2)

[2] 张琴,张春华.缓/控释肥为何发展缓慢[J].中国农村科技,2005(3)

篇7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粮、棉、油、畜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县。全县单季晚稻面积约1.69万公顷,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共同努力,已超额完成了农业丰收项目计划指标,全县直播稻面积约1.47万公顷,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项目达标面积7686.67hm2,比计划指标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全县共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1单季晚稻直播技术实施概况

1.1气象与苗情

直播单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积温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时数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单晚大部分田块出苗较好,苗数充足,虽受台风影响,单晚仍获得丰收。据县苗情点10块田调查,最高苗峰出现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万丛/hm2,比2006年高217.5万丛/hm2,叶龄8.9张与2006年相同。

1.2起发快,分蘖早,根系活力强

据苗情点定点调查,单晚免耕直播在播后20d,平均叶龄为5.38张,苗数505.5万丛/hm2,平均单株带蘖2.1个,比翻耕直播稻多1.8个;播后30d,平均叶龄为8.05张,苗数873万丛/hm2,单株带蘖4.6个,比翻耕直播多0.9个。成熟期根系考查,免耕直播白根数比翻耕直播高1.8个百分点,黑根系数比例则比翻耕直播少3.4个百分点,平均单株根数比翻耕直播多13.8根,增幅27.4%,平均根系增加0.6cm,增幅3.2%,平均单株根系鲜重增0.21g,增幅22.2%。

1.3经济性状表现好

据全县8个乡镇、40块田6.14hm2调查汇总,平均播种量51kg/hm2,播期6月14~20日,始穗期9月3~9日,齐穗期9月6~11日,最高苗峰784.5万丛/hm2,有效穗数396万穗/hm2,株高89.24cm,穗总粒数113.5粒,穗实粒数99.7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3.6g,理论产量9318kg/hm2,实际产量8520kg/hm2。根据16块田调查汇总情况看,直播稻平均产量8505kg/hm2,比移栽稻的8310kg/hm2增加195kg/hm2,增幅2.4%。直播稻增产主要靠增穗增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

1.4涌现了一批中心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

我县根据省级项目积极开展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各乡镇建立了一批直播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中心示范方中如西塘桥青莲寺村7.07hm2直播秀水110,平均产量8430kg/hm2,比常规水稻高705kg/hm2,增幅9.1%;县级百亩示范方武原镇金星村泾塘10组7.012hm2直播稻,平均产量8265kg/hm2,比常规水稻高540kg/hm2,增幅7.0%。高产攻关田如秦山镇长川坝村万建生1133.34m2免耕直播秀水03,产量8580kg/hm2;百步镇万胜村严德方1200m2秀水110直播稻,平均产量8400kg/hm2;沈荡镇沈荡村二组陈福忠1400m2直播秀水09,产量8730kg/hm2。

1.5省工节本增产增效

水稻直播栽培法,达到了省工、省种、省秧田、省成本和增产的目的。据8个乡镇调查汇总,全县7686.67hm2直播晚稻达到了项目计划指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共增产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2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直播技术,更好地指导生产,我县进行了单晚直播粳稻不同播种量、不同播期试验。不同播量试验,品种为秀水110,4个处理分别为播种量15kg/hm2、45kg/hm2、75kg/hm2、105kg/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共12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量为45kg/hm2产量最高,播量15kg/hm2由于苗数不足,产量为最低,播量75kg/hm2、105kg/hm2由于苗数过足,但成穗率不高而导致产量不高,所以播量45kg/hm2群体比较适中,成穗率、产量都较理想。不同播期试验:品种为秀水03,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3次重复,共9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比迟播的在经济性状上表现千粒重高、产量高。前茬为冬闲田的田块可以适当早播,其他茬口的田块能早播的尽早播种。我县的直播稻播种期定在6月10日左右为宜。

3直播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3.1选用矮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

我县推广应用的适合直播单晚品种有秀水03、秀水09、嘉花1号、秀水110等。

3.2精细整地

大田整地做到“四要”:一要早翻耕,使杂草、桩头等腐

烂;二要田面平整,不留水渍害;三要畦面软硬适中;四要沟渠配套。

3.3适期播种,精量匀播

常规粳稻用种量在45~60kg/hm2,杂交粳稻18.75~22.50kg/hm2。播种期因品种而异,一般以5月底至6月上旬为宜,最迟不超过6月20日。播前种子要经晒种、浸种、催芽,后期做好疏密补稀的工作。

3.4合理运筹肥料,促进平衡生长

采用氮、磷、钾配套,用腐熟有机肥7.50~11.25t/hm2结合基肥施入。分蘖肥用尿素112.5kg/hm2,钾肥112.5~150.0kg/hm2,长粗肥用尿素112.5kg/hm2,穗肥在8月10日前后,施尿素45~90kg/hm2,后期苗色明显落黄的田块,可酌情补施尿素30~45kg/hm2。

3.5水浆管理

篇8

 

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特有的壳斗科栗属植物。由于具有坚果品质好、抗逆性强等优点,中国板栗是世界食用栗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板栗群体中含有生态适应性的基因资源,是丰富的基因库,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频率分析将为这些材料的利用、进化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关系等研究奠定基础[1-4]。每个板栗群体单株混和取样可以较全面地分析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遗传结构与稀有基因[5-6];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群体数目往往较多,群体中单株再分别进行基因频率鉴定,工作量大;而且,群体中的单株也大多是杂合状态SSR,对单株分别进行等位基因鉴定,也未必准确进行基因频率分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以基于混和取样的分析基因频率的方法,以提高分析效率与准确性。

探讨板栗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取样策略,建立群体混和样本中基因频率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分析效率的有效途径[7-9]论文下载。本试验拟采用基于全自动DNA遗传分析仪的SSR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用6-FAM、HEX和NED等荧光染料标记引物,精确分析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和定量扩增终产物丰度。利用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获得混和样本SSR扩增产物丰度数据,用GeneScan与Genotyper软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与数据输出,并探索使用R软件对Genotyper输出的信息进行混和样本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提高板栗群体基因频率分析效率与准确性,拓展荧光SSR技术的应用范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选用来自山东、河北、北京、辽宁、江苏、陕西、四川板栗主产区7个省份的17份地方品种,每个群体的采样株数为14~21株(表1)。采样过程中,对于个体数大于20株的群体就按照均匀分布、随机取样的原则进行采样SSR,而对于个体数少于此数的群体进行全部个体采样。本试验所用的普通引物由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引物信息除无荧光标记外(表2)。SSR引物的5′端分别用6-FAM、HEX和NED等进行荧光标记。

表1 板栗地方品种的来源与采样数

Table 1 Origin and sample size oflandraces used in the study

 

群体编号Populations No.

名称name

地理来源Origin

采样数Sample siz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祥沟无花Xixianggou wuhua

新庙野板栗Xinmiao wild chestnut

辽丹58 Liaodan 58

大公书4号Dagongshu 4

东密坞无花Dongmiwu wuhua

燕昌Yanchang

炮车2号Paoche 2

处暑红Chushuhong

官厅10号Guanting 10

柞红栗Zhahongli

燕红Yanhong

遵达栗Zundali

辽丹61Liaodan 61

菜西大油栗Laixi dayouli

大早熟Dazaoshu

短扎Duanzha

上丰Shangfeng

山东泰安Tai’an, Shandong

山东莒南Junan, Shandong

辽宁宽甸Kuandian, Liaoning

四川广元Guangyuan, Sichuan

河北迁安Qian’an, Hebei

北京昌平Changping, Beijing

江苏新沂Xinyi, Jiangsu

江苏宜兴Yixing, Jiangsu

河北遵化Zunhua, Hebei

陕西柞水Zhashui, Shanxi

北京昌平Changping, Beijing

河北遵化Zunhua, Hebei

辽宁宽甸Kuandian, Lioaning

山东莱西Laixi, Shandong

辽宁凤城Fengcheng, Liaoning

江苏宜兴Yixing, Jiangsu

山东烟台Yantai, Shandong

15

17

17

23

15

19

19

20

16

24

15

19

25

16

篇9

准,符合GB5084-1992中有关水作部分的要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各项污染物指标符合GB3095-1996要求。

2品种选择

要根据水稻对产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富硒能力,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耐虫害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经试验研究,长三角地区宜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嘉禾218、秀水128等新型优质稻品种作为富硒大米的生产品种。种植全过程实行无公害管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进行叶面喷施硒肥,使稻米中含硒量符合国家食品中硒限量标准,米中硒含量控制在0.100~0.300mg/kg范围内。

3沼液浸种

采用沼液浸种育秧具有提高稻谷发芽率,播后易扎根、现青快、生长旺,提高水稻苗期抗寒能力,简便易行,操作安全等优势。沼液浸种具体操作方法:在浸种前先除去籽粒不饱满、发霉变质的劣种,晒种1~2d,以提高种子的吸水性,并杀灭部分病菌。然后把种子装入透气性较好的编织袋,每袋最多装15~20kg种子,留出一定空间,扎紧袋口,放入正常产气使用的沼气池水压间内(水压间内的浮渣等要事先清理干净),一般种子浸泡12h左右。最后将种子取出,在清水中洗净,再按常规方法催芽、播种。

4稀播稀植

根据种植方式和播种移栽期的迟早,确定播种量和栽插密度。一般直播单季晚稻播种量为37.5kg/hm2左右,秧龄掌握在25d左右;移栽稻行株距为23.1cm×13.2cm左右,插30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3株,确保基本苗75~90万株/hm2。瓜翻稻及栽插偏迟的单季晚稻栽插密度可适当提高。

5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土壤分析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平衡施肥方案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洲泉、乌镇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农民长期偏施氮肥的传统做法,解决了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施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了作物抗性和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6病虫害统防统治

长三角地区晚稻主要病虫害有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选择抗病良种为中心,强化栽培为基础,依托市镇2级农业技术部门,加强病虫害测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选用优质品牌农药,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节本增效、控制农业污染源的目的。

7施用富硒增产剂

富硒稻米的生产技术跟普通稻米的生产技术主要区别于生产环节多了喷施富硒营养液的过程。硒经过水稻生理化学转化,把无机硒转化为便于人体吸收的有机硒贮存在稻米内。富硒增产剂的使用方法为:在抽穗至灌浆期,大田使用15包/hm2(100g/包)富硒增产剂。使用时,先将袋内的小袋母剂用少量水溶解,再加入其余部分,然后加入300kg/hm2水搅匀后喷雾。一般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早上或傍晚进行叶面喷施;如在喷施后的8h内下雨,需重新喷施;不可与其他农药混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雅.微量元素硒的生理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6(6):126-128.

篇10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7-03

阜阳市是安徽省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之一。由于该区生态气候变化异常,缺乏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玉米产量水平徘徊不前,年际间差异大。在以阜阳市为主的玉米主产区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与集成的示范推广应用,探讨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省玉米的生产水平,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保证我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2年由阜阳市农科院、临泉县农技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共同合作研发的“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是基于实施我省“玉米振兴计划”、“安徽省临泉县玉米千斤县”和“农业部2011年临泉县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而完成的。3a来,项目实施集技术研发、集成配套、示范和推广应用于一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技术已辐射到阜南县、颍州区、界首市等县市区,为我省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和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依据。

1 技术路线、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1 技术路线 以主攻单产为重点,以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以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1.2 技术体系 主要围绕品种选用、科学播种、提高群体整齐度、合理密植、水肥调控等方面,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形成一整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全省示范推广。

1.3 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通过新品种试验和展示,提出本区主推品种的产量结构指标,筛选3~5个适合本区推广的高产、广适、抗病、抗倒品种;(2)根据本区域的生态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规律,提出合理的播期;(3)采用玉米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提出合理的株行距;(4)开展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探讨主推品种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5)探讨夏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和对策;(6)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体系,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2 技术体系总体构思

2.1 技术思路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紧凑耐密型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

2.2 技术攻关 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技术、保障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技术,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技术。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以便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

2.3 技术方案 筛选熟期适宜的紧凑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确定科学的播种时期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合理密度(株行距比例)配方施肥及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

3 研究成果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

3.1 优化强化品种性能 根据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立足“两审”品种,重点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和抗逆性上进一步优化强化,在耐密性、穗部性状、抗病、抗倒、广适和生育期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要求,为大面积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3.2 优化栽培技术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2010年对郑单958、先玉335,2011年对隆平206、登海605,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可靠的技术理论依据。

3.3 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2a来的高产创建研究,初步提出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形成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等行60cm、大小行80~40cm)、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及加强田间管理(热雾机防治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3.4 制定技术标准与规程 通过项目实施,主持制定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阜阳市玉米亩产750kg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和《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普通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已通过省农委组织专家审定。

3.5 适时晚收,技术集成示范 对黄淮海(南端)夏玉米实行适时晚收的理由进行分析,提出了主要技术指标及对策。并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体系和核心技术,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3.6 开展技术培训,发表学术论文 在玉米主产县共组织技术培训285场次,印发技术资料85万份,培训人次42 000人次。其中基层农技推广骨干100人次,农民种植大户36人次,编写科普宣传资料32篇,培养研究生1人。在《中国种业》、《中国农学通报》、《农业科技通讯》、《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安徽农学通报》、《种子科技》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成果入选《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学术论文集》和《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参与编著《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和《黄淮海南部夏玉米种植技术挂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4.1 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率先实现“玉米亩产千斤县”目标 2010-2012年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取得了安徽省夏玉米单产三连冠。2011年带动临泉县全县玉米实现“亩产千斤县”目标,2012年全面完成农业部整建制高产推进任务。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单产达814.2kg/667m2;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及N、K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最佳农艺方案:种植密度4 145~4 744株/667m2,配施纯氮17.8~18.9kg/667m2和K2O 13.84~16.4kg/667m2,产量可达675kg/667m2以上,填补了我省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的空白。

4.3 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在安徽省首次主持制定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通过安徽省农委组织的专家审定。

4.4 提出适合本区生态要求的品种特性和高产群体结构指标 以郑单958、隆平206为主,搭配先玉15、登海605、浚单20等品种。要求收获株数紧凑型品种4 000~4 500株;每穗500~600粒,千粒重320~360g,单穗粒重160~220g;株高220~250cm,穗位高95~105cm;中大穗大粒型,穗长16~18cm;抗倒、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生育期中熟偏早。

4.5 探讨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与对策,确定玉米适期收获的具体指标 玉米适时晚收,其生理指标为苞叶干枯变白,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硬亮,含水量低于30%。千粒重增加10%~15%,667m2增产玉米50~80。该技术成熟度高,配套技术体系完善。适合在阜阳市和黄淮南部地区推广,推广2a来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4.6 首次提出本区夏玉米最佳播种适期 中熟偏早类型品种播期在6月15~20日,中熟类型品种在6月10~15日,中熟偏晚类型品种6月10日左右。

5 整建制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

2010-2012年临泉县农委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31个乡镇玉米进行随机测产,结果为2010年全县玉米平均667m2穗数4 055.1株、穗粒数438.1粒、千粒重350g,理论产量达528.8kg/667m2;2011年平均667m2穗数4 081株、穗粒数486粒、千粒重330g,理论产量达547.6kg/667m2;2012年平均667m2穗数4 316株、穗粒数396粒、千粒重380g,理论产量达552kg/667m2;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达814.2kg;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2010年临泉县玉米核心示范区3万hm2高产创建,单产达550kg/667m2,较非示范区667m2增产60kg,平均增产12.24%,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单产超500kg/667m2;2011年配合临泉县玉米整建制推进工作,玉米核心区3万hm2单产达548kg/667m2,技术辐射全县。项目玉米核心区单产较非示范区增加63kg,产量提高13%,667m2节本增效122.85元。2012年全面进行整建制推进,面积达8万hm2,较前2a非示范区667m2增产62kg,平均增产12.7%。3a累计推广面积为14万hm2,共增产玉米12 975万kg;新增产值20 465.58万元;新增利税(纯收入)20 046.8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比为1∶47.87,科研投资收益比为1∶192.0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措施如下:

(1)以玉米振兴计划、粮食高产创建、玉米整建制推进为抓手,加速了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步伐,使新技术一步到位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解决了技术研发经费问题。

(2)以县(市、区)为主体,以示范片为纽带,建成一批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成为行政推动、产业运行、技术支撑、条件保障相配套的粮食生产体系,进而发展成为区域性粮食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并带动了周边县(市、区)玉米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畜牧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3)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和生产基地于一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协同作战进行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和大面积推广。通过技术示范带动,建立起一支胜任阜阳市玉米生产发展的专业技术研究队伍和创造了相应的研究开发条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了一批玉米产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技术骨干,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玉米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4)将科技研发项目和关键技术试验安排到示范区、示范户,接受技术示范户、技术骨干的验证,能有效地解决生产的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技术培训,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机械的推广应用速度和转化率,锻炼和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5)通过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及秸秆覆盖、配方施肥和水肥调控、热雾机病虫防控等农艺措施,实行用养地相结合,促进了土壤结构的良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田小气候的改善及良性循环。通过农技农机配套,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改进耕作制度,将玉米精量播种、集中施肥和蓄水保墒技术集成组装综合运用;确保了本区播种质量和合理的株行距比例,实现了本区域玉米精细化播种的目标。

6 结语

国内研究与示范应用的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因种植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产量也高低不等。与同类研究相比,本项目在安徽省阜阳市范围内将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保证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等多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综合应用,使安徽省皖北主产区夏玉米产量及单产有了新的突破,在我国黄淮海南部地区相关技术研究文献中未见报道。同时,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该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要内容,集成组合形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黄淮海南部玉米区探讨了一条由低产实现高产的新的技术体系,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应用的新思路。但与国际和国内玉米主产区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牛峰,杨涛.阜阳市夏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79-81.

[2]牛峰.黄淮海(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科技,2010,28(3):41-42.

[3]牛峰.黄淮海夏玉米适时晚收原因的探讨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72-74.

[4]牛峰.安徽省玉米概况及发展对策[M].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1981-2010),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张子学,杨涛,牛峰,等.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