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40: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学案例及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财经类本科院校
Key words: econometrics;case analysis;finance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66-03
0引言
作为定量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重要工具,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宏观、微观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这也确立了其在“经济科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在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中广泛开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成果,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计量经济学是集理论、实践与应用为一体的经济学类课程,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基本计量理论、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开始敢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计量模型使用的比例逐年提高,所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逐年丰富,毕业论文水平在逐年提升。
计量经济学课程被列为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科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注重数理推导,经济学分析和解释较少;先修课程(主要是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线性代数)不足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内容理解不足,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时和教师资源有限。这几方面导致了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以基础理论讲授为主,强调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整,而较少涉及到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现和具体应用。即使目前我们已经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经济学问题的数量分析,但是设计的实验通常较基础和简单,距离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较长的差距。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该从人才培养出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新进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在理论讲授精细化、精致化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环节。
自20世纪初期产生以来,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人才教育与培养,绩效颇丰。案例教学进入中国后,也成为了MBA、EMBA等各类人才培养必用的教学手段。来自真实商业管理环境和事件案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独立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达到培养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做“演员”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虽已或多或少的辅以案例教学,但是并未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现有案例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开展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 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 有助于教学相长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 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资源有限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 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 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 教师素养的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3.3 案例选取是否恰当计量经济学案例的选取需要各专业背景的教师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首先,案例的选取要能够体现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案例探索的过程中深化其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案例的选取应该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如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选用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模型,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设计资本市场相关模型,为保险学专业设计社会保费收入问题模型等。在熟悉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使学生体味到研究中运用数量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会表现为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轻者,厌学的学生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一、相关案例
案例一:小李同学在升高一时,成绩适中,在军训期间,因为兜中装烟,被老师怀疑有抽烟现象,老师请来家长。家长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父亲,当场将儿子带回了家。开学后,这个学生就对老师、家长都有了抵触情绪,学习一落千丈。到高二时,学习成绩在全班的排名不是倒一,就是倒二。在家里,和父母特别是和他父亲很少说话;但在学校,除了不学习外,他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乐于帮助别人,也看不出有啥问题,但成绩越来越差。
案例二:本学期,学生小王在开学不久感冒了,结果连续两周没到校上课。上课后,正好又赶上甲流在金昌出现,学校每天测体温。医疗部门到学校抽查,正好抽查到我班,该生被测出体温偏高,又被责令回家治疗、观察一周;回来一查体温仍高,又回家一周。开学不到两个月,该生没上几天课。病好回来,怎么也跟不上课。于是就不想上学了,中期考试也没参加,后来就借故不来上课,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说去上学了,原来他在逃课。找到该生后,老师和家长达成协议,共同帮助他学习。可是,坚持了不到一周,他又不来上课了,给家长打电话,家长也没办法,家长说的多了,到后来直接既不到校也不回家,最后就不上学了。
案例三:学生小川,从开学以后就常不交作业,和家长沟通,效果不明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采取每天督促其做作业的办法。但是,该生仍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任课老师感觉,带这样的学生很难,管这样的学生让人很费劲。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交流后,家长配合不是很好,不能积极督促学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二、背景原因分析
第一,单一学科厌学。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性厌学只对某特定学科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如:师生感情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导致其对该学科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严重者连听到这个学科的名称都心情烦躁。案例一中的学生小李,由于班主任向其父母反映过情况,便对班主任所任科目反感,上课不听、不做作业,慢慢的其他科都不爱学了。
第二,家庭关系不和,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生小王和小川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两位同学,父母都离婚又重新建立了家庭。孩子今天在爸爸家,明天在妈妈家,孩子不论到谁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有时孩子回家时,看到父亲和母亲吵架,内心感到十分痛苦,都觉得自己多余。这些父母,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比如小川同学,当班主任多次给家长反映孩子不做作业的情况后,家长居然说“老师,你把他开除了吧”。班主任只好每天早读督促学生做作业。家长不负责,不配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关心,孩子对自己没信心,对学习缺乏兴趣。
第三,文化课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的同学,他们本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的理想,稍有挫折,就产生厌学,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择校生,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择校生很多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能力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环境中长大的的子女,承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批评;第四种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对生活、学习都很茫然。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于是借故迟到、旷课,在课堂上打闹,搞恶作剧。犯了错误,他们往往不思悔改,与家长关系紧张,顶撞教师,更有甚者弃学出走。学生小王由于长期生病拉下课太多,跟不上。上课听不懂,于是就逃学,造成和家里矛盾重重,最后自己不愿上学,家长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了。
第四,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够健全,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另一个原因。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也不愿去学校。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孩子的生活能力、责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络游戏而厌学。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没有快乐体验,所以才专注于上网,对学习产生厌倦。
经济法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法的开设一般是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二年,学生对法学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空白。因此学生只是熟读了课本,却不能吃透该法律的内涵。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来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了。
1.2传统应试教育制约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成绩提高、轻创新思维拓展。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教师采取应试的教育模式,结果导致教学手段被限制,例如基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得采取讲授的方法,而不能应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方法,结果忽视了向学生阐述相关立法的原则与初衷。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离不开课本,离不开教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力不从心,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3教材混乱,教师不精
教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教育体系中经济法教材种类比较多,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十几种版本的教材,过多的教材版本会给教育教学带来系列的问题:一是过多版本的教材,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缺乏针对性,使得教育目的不明确。二是教材内容的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我院校使用的教材为例,我院应用的教材多则500多页,大量的内容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而由于经济法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的自学又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三是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近些年我国相关法律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的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结果导致学生学到知识具有滞后性。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求教师知识全面。然而,教经济法的教师主要是从相关院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忽视实践教学。
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经济法教学中艰深晦涩的法律条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典型案例则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让课堂变得活跃、愉快,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求知欲望和自觉思索、主动创新的热情。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能够由内而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习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经济法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信息,运用已学的知识再现真实的情景,优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对案例的印象。这样经济法理论知识才真正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才真正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
3经济法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基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创新教学方法
经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在进行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点进行讲解式,而在进行相关立法方面的知识时,需要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将相应的知识融入进去,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
3.2选取合适的案例
案例可以是来自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也可以来自查阅资料。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就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代表性,能够体现出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需要教师要多关心社会中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服务教学任务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如何通过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启发性是案例引入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真实目的,而是要求通过案例引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提升他们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讲好经济法这门课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实施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具有将多种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例如基于高职经济法教学需要,很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都会应用其中,因此需要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总之经济法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其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经济法有联系的其他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知识的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及时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2明确的教学理念
在经济管理学院给学生讲法律应立足管理、结合管理讲法律,这又不同于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法律。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结合教材,紧贴企业管理实践,多讲企业经营中法律误区和盲点,以往企业所犯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多选择失败型、教训型案例,对学生有举一反三作用。
2.重难点引导突破
通过小孔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对比。让大家试试,蜡烛在镜中的像,能不能也用光屏接收到呢?老师演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前后移动光屏,学生观察并初步判断平面镜成的像能被眼睛看到,但不能呈现在屏上,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实像与虚像的差异。这里与书本的探究顺序有些差别,是让学生一开始认识到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有助于学生攻克本节课的难点。用三个问题导向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问题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问题3:如何比较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学生思考,用桌上器材做一做,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琢磨这些问题。突破问题1:师:若将其中一只LED蜡烛作为物体A,你们如何比较A的像与A的大小关系?A的像是虚像,虚的物体和实际物体怎么比大小呢?生:用一个相同的蜡烛B来替代A的像。师:为什么会想用蜡烛B来替代A的像呢?生:A在镜中的像是虚像,虚的物体和实的物体没有办法比较,只有两个实际存在的物体才可比大小,所以想到用一个相同的实实在在的蜡烛B来替代A的虚像。师:很好,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用蜡烛B来等效替代A的虚像。师:可是我们通过平面镜观察只能看到蜡烛A的像,但是看不到蜡烛B呀?看不到,无法将B放在像的准确位置上。突破问题2:生:不用镜子,用玻璃板。师:为什么舍弃成像清晰的镜子,选用玻璃板呢?生: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师:蜡烛B放在哪里?生:移动蜡烛B直至与A的像重合,蜡烛B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师:很好,用玻璃板轻松确定像的位置。突破问题3:师:如何比较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生:刻度尺测量。师:为了准确测量,可以记录下物、像、玻璃板位置,再测量距离,所以我们还需要什么?生:白纸。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突破了这三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避免了教师满堂教,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更关注物理方法,学生间合作,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
3.重实践自主探究
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难度大;若照本宣科,学生只会变成一个执行者,不知设计意图,不知器材选择,难以锻炼思维,所以采用半开放式,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攻克难点,从而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有些地方没有硬性的限制,使学生思路更开阔,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思考,教师也会欣喜的发现学生的能力是可以胜任探究任务的,而且不给他们条条框框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发散开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单一,从注重评价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本身转移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隐含在其中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体验。
4.重分析总结规律
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靠近或是远离平面镜,镜中像大小始终不变。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点,通过实验验证,更容易让学生信服,造成思想上的冲击,认识到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随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学前阶段儿童自闭症案例分析
这一学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常观察,发现班里有一个叫孙晟诚的小孩,有自闭倾向。经过了解得知,其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平常也是爷爷来接送。幼儿园刚开学,这孩子初来幼儿园,问题不甚突出,但随着在园时间的增多,孙晟诚的问题日渐明显,遇到了吃饭、睡觉、如厕和上课中的一些困难。
事件一:小朋友的游戏时间到了,像往常一样把每一个幼儿分配到各个区角,我也正常对待孙晟诚分到娃娃家,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他不仅不好好玩游戏,别的小朋友跑过来说,他把娃娃家的东西乱丢,搞得一团糟,还不让别的小朋友碰(自闭症儿童沟通交往障碍),我走过去,把他拉过来问他 ,可是他和平常一样嘴里不知道在说什么,这正是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表现。所以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要更关注他们,比如在游戏时间让他自由选择,想在哪玩就在哪,在不伤害刺激他的情况下,多了解他喜欢参加什么活动,给他创设一个他喜欢玩的环境。逐步耐心教育,正确引导,这也是有必要的。
事件二: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孙晟诚来得也比较晚,爷爷带他进来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在前面上课,他就开始坐不住了,下位子到处乱跑,有一次,因为教室里的另外一个老师有事不在,只有一个老师在教室上课没有注意,他竟然跑开了,找了好久,最后竟然是在隔壁班的区角游戏区,着实令人吓了一跳。而且上课时为了更好地管住他,我会让他回答问题,可是他每次都站在那边,嘴里发出吱吱唔唔的声音,不知道在说什么。后来老师实在没有办法,让他妈妈过来陪同,还劝导他去治疗,可是家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去,还说没什么事,只是缺少关心。现在他妈妈每天都在幼儿园陪读,因为有了专人的看护,老师都轻松了好多,可以多去关注别的孩子了。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是一定的,但是同时也得担负照顾班级其他的小孩,而且孩子因为从小缺少沟通现在有了家长在身边的陪伴的机会,也为时不晚。
事件三:每次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当保育员分饭时孙晟诚就开始站到旁边,让他回去也不回去,每次看到幼儿园的饭菜就开始摇头不吃,后来养成了只吃白米饭的习惯,有点菜都不吃。为了给他增加营养,想方设法耐心地劝导他,甚至选择喂他,却仍不见效。我又想也许他是没尝过幼儿园的饭菜,于是先尝一口,说:“好香,快吃哦。”可他依旧选择不吃。所以自从来幼儿园都没吃过菜,据他的家人说在家也不吃。
这个孩子结合以上自闭症的表现,以上的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社交障碍他都有,在跟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大概知道原因,寻找问题的根源,爷爷奶奶只是注意了她的温饱冷暖,爸爸妈妈缺少对他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缺少和他的交流,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由于语言表达的障碍使他心理更加紧张,更加无所适从,因而不能融入这个集体,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与他的家长沟通,果真如此,这孩子的饮食作息习惯都是随性随意的,家长在抚养他的过程中并没有理性的引导,大多数时间都是把他扔给电视。可见家园合作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这样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2 学前儿童自闭症的教育途径
自闭症儿童多数是在小时候引起的,许多行为问题是与家长、家庭成员及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2.1 家长需要提高陪伴质量
因为是幼儿,家长对其性格会放松,出现小问题都会觉得无大碍,其实积少成多,比如家长缺乏对幼儿的关心,幼儿缺少对外的交流,就会出现言语障碍,这正是自闭症的表现 ,促使儿童独立做事,鼓励引导儿童增加社会互动,不要每天都让幼儿观看动画,有时间多带幼儿外出,增加儿童休闲娱乐技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2.2 老师要多关心
自闭症多在幼儿时期,所以与幼儿教师有一定的关联。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园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要比平常幼儿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教室上课时注意力要给他们多一点,注意他们的举动。区角活动时,不要限制他的活动,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逐步适应。生活方面,多方面关注他的自理能力,及时帮助。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15-01
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病人不发生法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死亡或功能、机体结构和心理上的各种非正常损害[1]。临床护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立护理广泛的安全监控系统,加强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临床护理风险隐患,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笔者回顾性审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对策,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临床血液净化护理情况如下:发生护理缺陷70例;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共16例,其中因护理人员因素引起差错5例,护理技术因素5例,病人因素3例,护理模式因素2例,内部管理因素1例;无事故发生。对护理差错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安全应对策略。
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1 护理人员因素 可导致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人员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应急能力差,业务不熟练。(2)服务意因素,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易情绪化,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更注重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3)法律意识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往往对可能导致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2]。
2.2 病人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病人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危重病人多意识不清,在临床具体护理中可能躁动不安,难以有效配合护理;部分危重病人并发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并发症,临床抢救结果难以预测。(2)病人血液透析过程存在一定的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透析过程时间越长,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越大[3]。(3)血液透析患者常需终身进行,经济负担沉重,部分病人及家属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护理管理。
2.3 技术因素 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比较高,隔离消毒条件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都可产生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4 护理模式因素 血液透析为终生性医疗服务,透析患者需要以预防并发症产生,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长期的整体化护理服务。但实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护理人员数量、素质等,整体化护理模式常不能很好的贯彻到病人的实际护理过程中。
2.5 内部管理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内部管理因素常见情况如下:透析机、复用机的使用和消毒及机械维护是否规范;透析用水的管理;血透室的布局不合理;无冲洗用感应水龙头;工作人员自身消毒意识不强;未按标准执行透析器复用操作;空气质量不符合要求等等。
3 安全应对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及相关教育 护理人员培训及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及临床应对病人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2)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使其热心护理病人并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4]。
3.2 建立有效护理安全督查体系 严格按照[IS09001]护理文件精神,建立有效的护理安全督查体系,严格落实执行各项护理措施,把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严防差错事故作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重之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到授权分类和督促检查等。
3.3 加强病人管理 在病人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位病人实行住院式管理,为其建立起帐户户口和病历档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每位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发症情况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记录。同时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服务意识,正确引导患者控制体重、血压控制、活动、睡眠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3)对病人血液透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肾功能的检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院制定的长期的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理论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理论经济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在理论经济学中,最早使用案例教学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逐步被推广使用。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问题
1.1传统教育机制和理念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形式,这与案例教学的理念是相悖的,给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下,一些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鼓励和倡导实施案例教学的机制。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闭卷考试是主要考试方式,理论知识是主要考试内容,这些都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日常考核中,一些高校并没有将教师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纳入其中。这些不利的因素都影响了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教学中的应用。
1.2不健全的案例库限制了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用
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最主要的支撑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案例库。然而,构建理论经济学案例库是一项时间长、难度大的工程,一些高校在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和整理等方面还很落后,多数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期刊、报纸上照搬而来。以这种新式编制的案例,虽然在内容上与教材有一定的联想,但是缺乏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对学生的启发较小,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1.3落后的教学手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需要一些高科技技术支撑的,如多媒体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这给很多高校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一些高校并没有设立专业的案例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信息传播和案例课件等方面的资源还比较匮乏。同时,案例教学实质是一种实验性质很强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专业、规范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这同样给高校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缺乏完善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限制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降低了教学效果。
1.4不完善的师资力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发展
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的,虽然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素质,但是在实践经验上还比较欠缺,而且在应变能力、判断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上都还比较稚嫩。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需要构建一支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对策探讨
2.1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要注重案例教学,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编制更为完善的教材;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要勇于探究、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在导论部分第五节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政治经济学”为教学案例,通过介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耳・马尔萨斯、蒲鲁东等不同的经济思想,深化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经济学这一主题。或者教师可以事先设置问题,如社会主义经济学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中国经济学发展应该如何体现其阶级性?让学生先自主研究和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在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2科学创建,丰富教学案例
创建科学的案例库,保障教师在教学中有丰富的经济学教学案例可用,进而保证理论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一方面,编制案例时,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案例的内容要真实、合理。另一方面,编制的案例要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间,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获得利用更为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如在《劳动价值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和使用案例“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在《经济人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和使用案例“盗窃者与雷锋:不同经济人理论的阐述”等。此外,对高校而言,还需要加大对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教室、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手段。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一支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经济学教师队伍。
结语
总之,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如教育机制和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案例库不健全、经济学教师队伍不成熟等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当前新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理论和实践者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落实教学理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要进行评价?评价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评价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缺少统一的认识和界定。20世纪30年代,泰勒提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过程。”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1]
1.教学中学生评价情感性处理策略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最近笔者阅读了上海师范学院卢家楣教授撰写的《以情优教》一书,该书以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中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四个层面上论述了基于情感维度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深感数学教学要适应新时期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所谓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评价在对学生教学中的反应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2]
2.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教学案例来阐明情感性学生评价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师A与教师B是我校两位青年教师,分别任教于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同。下面是两位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教学片断。
从上面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分析,可以看出教师A与B的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
同一授课内容,教师A与教师B的课堂教学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评价观念,教师A比较注重认知性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教师B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了情感性的积极评价、特色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象征性评价策略,注重激励学生学习的情感,在每位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都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说得很好”等。这种鼓励的话语能使学生产生愉悦和自信,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3.1 评价不仅要关注认知,更要关注情感。
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曾经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人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认知性目标的掌握,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完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在学习评价中关注认知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从认知维度评价学生,更要从情感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2 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主体。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新课程的改革,使评价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也是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也就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通过“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例如生B对生A的评价。
3.3 评价需要激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充分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指出其身上能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也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刺激物来强化学生的正确反应,以增强其积极情感体验的强度。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在互动中教给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与程式化,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中探究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与流程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有效方法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新课程也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讲授《长相思》一课时,抓住了《长相思》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关键点,设置了6个问题:
1.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2.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3.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4.在纳兰性德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境?5.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6.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之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
这些问题的设置,抓住了《长相思》这首词的情感核心――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这一矛盾点。因此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伊始就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这就使得学生更快速地深入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世界中。这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在课堂模块的设置上,王崧舟老师讲课堂设置为三大模块:首先,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词;其次,解读诗词中作者身心分离的矛盾;最后,引用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来强化学生对作者形象和情感最细微的感受。
王崧舟老师不管是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是问题的流程的推进上,都显示出高超的技巧。新课程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从关注文本中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入手,通过一个又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对话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世界,完成了课堂既定的目标。
二、师生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从而也达到师生的对话。王崧舟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三、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王崧舟老师从《长相思》一词中词人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矛盾这一关键点中出发,有效地预设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感知词中的情感;进而又有效地引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词句,对整个课堂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这也使得课堂能够在活跃的生成中得以完成。
新课程要求我们“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从文本的最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的关键点出发,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对话的问题,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师有效的预设中让学生更好的生成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吉林.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情景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邹贤敏.蔡澄清:点拨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